一、临钢实现利税5.26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杜国名[1](2017)在《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是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钢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能够实现资产、资源、资本、设备、技术、产品的优化组合,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钢铁行业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性。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安置、债务处置、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平竞争、税收政策等问题,已远远超出重组企业主体之间内部能够控制的范畴,仅靠重组企业自身难以解决或难以短时间内解决,需要政府通过创造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保障。因此,国内外政府在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上均未完全放任,而将推进本地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以山西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为例,对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进行分析,试图找到破解山西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工作困境的有效途径,对今后推动山西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定义和政府在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中发挥的作用,并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背景和意义、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分析了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存在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国外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推进经验,并在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和兼并重组阶段性推进的大背景下,从国资委推动央企钢铁企业重组和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钢铁大省河北省政府推动本地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找寻能够破解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问题的启示。根据对国内外政府推动本地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典型案例的分析,结合山西省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企业、地方政府及相关各方参与支持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积极性,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环境这一出发点,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尊重企业意愿、找准工作突破口、发挥地方政府能动性、切实细化配套政策、探索建立并购基金、借力司法推进重组等政策建议。
红旗[2](2017)在《冶金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加快了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增长7.7%。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发改委专题新闻发布会内容,去产能仍然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之首。3月5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
郝磊[3](2017)在《山西省A钢贸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钢铁产业产量占全球钢铁年总产量比例由最初的0.1%,到2007年的36.4%,排名由第28位到全球第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家为刺激经济发展而采取的4万亿政府投资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但是钢铁产业在这个投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误区。投资拉动了对钢铁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增长带动各种新钢厂不断产生,旧钢厂则不断上马增加产能的项目,这进一步推动了对钢铁的需求,在盲目投资扩建下,钢铁产业进入了一个“牛鞭效应”的误区,钢铁的产能不断扩大,而钢铁需求则被虚高。到2011底,我国钢铁产业产能严重大于需求,使得钢铁价格长期下跌,钢厂开工严重不足,整个行业进入寒冬。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积极致力于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此大背景下,作为钢铁产业链中一环的钢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山西省A钢贸公司该如何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本文以山西A钢贸公司为研究对象,先通过对A钢贸公司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历程分析,再利用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分析山西省钢贸行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状况,找出目前A钢贸公司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新形势下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经过调查、数据归纳分析和建模提出了山西A钢贸公司发展战略-以产品开发战略为主,市场渗透战略为辅。同时为实现此战略提出了采用实施技术改造、建立客户数据库、降低运营成本、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提高员工专业化水平等措施来付诸实践,最后提出A公司发展战略的组织保障、文化保障、制度保障。望此能为山西A钢贸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借鉴。
任力军[4](2015)在《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1950-2010》文中提出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是产业投资结构体系整体或局部缓慢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它们共同的作用下,或是由局部变化引起整体变化,或是由整体变化导致局部变化,从而形成了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是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结构变迁的原因之一。不仅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形成源于最初的产业投资结构,而且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样依赖于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研究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是研究经济结构变迁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基础之一。研究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就要是产业投资结构体系整体或局部的变化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求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规律。影响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资源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沉淀投资以及需求因素是决定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最主要因素。这五个最主要因素对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在不同时期它们的影响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在研究山西这个具有明显特点的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五个最主要因素的作用不同,提出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会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单一因素决定期、单一因素决定弱化期和多因素决定期;在每个阶段,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五个最主要影响因素的决定作用是不同的,而这五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又是有紧密相联的,它们的共同作用推动了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本文依据决定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作用变化将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分为1950-1979年、1980-1999年和2000-2010年三个时间段,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对每个时间段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背景、政策措施以及投资概况进行了分析,进而详细地从三大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三大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地区投资结构变迁、投资资金结构变迁等方面分析了每个时间段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特点;针对每个时间段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形成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五个影响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对每个时间段的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贡献及其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奠定了山西工业化发展道路,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1980-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由于偏重于能源工业的发展,导致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对山西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迁分析看,这一时期只有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是正向的;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的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改善,使得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总体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好转。研究还表明,1950-2010年间,影响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五个最主要因素中,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术因素和前期投资因素,但技术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特别是在2000-2010年,但是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总体影响仍比较小。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方面,研究了198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三大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迁都会对山西的区域生产总值产生影响,但对第一产业产出的影响最大,对第二产业产出的影响最小;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对第二产业(工业)的产出影响是积极的,而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产出影响是负的。此外,本文专门研究分析了1950-2010年间国家投资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对经济资源的需求和山西自身资源供给优势是国家对山西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国家最初决定了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但在198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中,随着国家规模的下降,国家投资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作用逐步减小,而国家投资政策,特别是能源投资政策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是较大的。
阳勇[5](2014)在《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国前,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将鞍钢作为恢复钢铁工业的重点,决策、指导了鞍钢的恢复和改建。为改变钢铁工业布局,毛泽东还作出了新建武钢、包钢的重要决策。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毛泽东决策重点建设钢铁工业,极大地加快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中国钢铁工业作出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战略布局。这一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钢铁工业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强调钢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提出了过高的发展目标和不切实际的钢产量高指标,钢铁工业战线出现“三年大起”的局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挤了农业和轻工业,是引起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钢铁工业的过度发展是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为后来钢铁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支持钢铁工业进行调整、整顿,初步展开了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钢铁工业生产建设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十分关心、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年徘徊时期,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国家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大量投人,钢铁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并为后来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强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高度重视、积极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他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尽管在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其的功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他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27年间新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27年间钢铁工业取得的成果,也为之后中国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这27年间建立起来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至今仍在并将继续在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如下几点: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李拥军[6](2012)在《2011年钢铁企业重组事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2011年度中国钢铁产业中所发生的重大钢铁企业重组事件进行了梳理,对事件发生的背景、重组事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2011年度钢铁产业重组事件所具有的区域性重组、产业链纵向重组、多元重组等基本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方云[7](2010)在《太钢联合重组省内钢企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钢铁工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推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组建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推进钢铁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组建特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资产、资金、人才、装备、技术、研发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集团的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全集团的工艺装备技术的升级和现代化,推进淘汰落后和低水平产能,推进全行业的产业优化升级;在特大型集团内部,实现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发展,可以有效地避免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性建设,防止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组建中国世界级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可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从全行业来看,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组建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有利于提高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推进节能环保,转变发展方式。我省现有约214家钢铁企业,形成生铁产能6300万吨,粗钢产能4000万吨,钢材产能2400万吨。生铁产量、粗钢产量均居全国第五,但除太钢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落后产能比重大,初级产品多,大多数企业能耗高、污染重。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冶金产品市场需求低迷,价格快速下跌,生产大幅回落,企业经营十分困难,部分中小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整个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挑战。近期,国家出台了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为我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性加强和市场竞争升级,为我省冶金产业淘汰落后、结构调整、优化布局、联合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丰富的煤、焦、白云石资源和较丰富的铁矿资源,具有发展钢铁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省最有影响力的骨干型企业太钢,拥有在不锈钢领域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品种规格最全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太钢为摆脱资源和城市发展的限制,降低单一品种风险,有意向资源条件好、环境压力小的地区调整转移,有着推动联合重组的强烈愿望。由太钢整合省内钢铁企业,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太钢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开发资源,加大研发和引进力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区域优势调整产品结构,专业化生产,使其产品各具特色,提升钢材质量和产品竞争力,适应世界钢铁行业发展潮流、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我省钢铁工业整体优化升级的最好选择。推进山西钢铁联合重组的动因很简单,理由也非常充分,通过分析内外环境,设计联合重组模式,构建集团管控体系,才是未来工作的中心,本文论证分析了“以太钢为主导、联合重组省内中小企业,形成六大钢铁产业基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实施路径和未来管控体系构建,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胡丽丽,陈志刚[8](2009)在《临钢公司练内功强素质应对市场挑战》文中认为本报讯 (记者 胡丽丽 通讯员 陈志刚) 2008年11月,太钢集团临钢公司申报的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板、钢带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评为2008年度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产品。这是该公司近年来致力产品结构调整、努力提升品种质量取得的成果。2008年,临钢公司在钢铁市场危机
山西省冶金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9](2008)在《浓墨重彩写辉煌——改革开放30年山西省冶金工业巨变》文中研究指明冶金是山西省最重要的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带动和决定性作用。山西省冶金工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黄金、科研、建筑、设计在内,门类齐全,拥有企事业单位1100多个。国有、民营、股份合作、中外合资、独资各种所有制并举,从业人员近28万人。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胡丽丽[10](2008)在《临汾钢铁有限公司举行五十华诞庆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 (记者 胡丽丽) 11月26日上午,欢庆的锣鼓,飘扬的彩旗,魁梧的绣球,把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俱乐部装点得蔚为壮观,到处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气氛,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50华诞庆典在这里举行。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政文出席庆典仪式。副省长陈川平、中国钢铁工
二、临钢实现利税5.26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钢实现利税5.26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概述 |
1.1 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定义 |
1.2 政府在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中的作用 |
1.2.1 直接行使作为股东的投票权 |
1.2.2 制定支持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
1.2.3 通过制定限制类政策推动行业重组 |
1.3 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历程 |
第二章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实践 |
2.1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背景和意义 |
2.2 山西省钢铁行业基本情况 |
2.3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实践 |
2.3.1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基本思路 |
2.3.2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实践案例 |
2.3.3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成效 |
第三章 山西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问题分析 |
3.1 过于强调省属国有龙头企业的作用 |
3.2 民营企业独立经营情节影响重组 |
3.3 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影响跨区域重组 |
3.4 违规新增产能影响钢铁重组推动效果 |
3.5 国家出台的兼并重组配套政策落地难 |
第四章 国内外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
4.1 国外发达国家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
4.1.1 美国政府推动钢铁行业重组情况 |
4.1.2 日本政府推动钢铁行业重组情况 |
4.1.3 欧洲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情况 |
4.1.4 经验及启示 |
4.2 国内钢铁大省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
4.2.1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钢铁央企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
4.2.2 河北省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经验及启示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合理设定推动兼并重组的目标 |
5.1.1 正确认识兼并重组与转型升级的关系 |
5.1.2 合理确定最终目标与阶段性目标 |
5.2 准确把握推动兼并重组的时机 |
5.2.1 宏观上把握推动钢铁行业重组的时机 |
5.2.2 从微观上找准推动钢铁行业重组的切入点 |
5.3 将减量升级作为推动重组的基本路径 |
5.3.1 明确钢铁行业减量置换的标准 |
5.3.2 明确钢铁行业减量升级的时间节点 |
5.4 严格执行钢铁行业差别电价政策 |
5.5 全面兼顾兼并重组各方的利益 |
5.5.1 尊重兼并主体的企业意愿 |
5.5.2 充分保障地方政府的利益 |
5.6 持续完善兼并重组的保障措施 |
5.6.1 加强推动兼并重组的顶层设计 |
5.6.2 切实细化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 |
5.6.3 积极探索建立钢铁行业重组并购基金 |
5.6.4 借助司法途径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冶金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综合 |
焦煤、铁矿石 |
炼钢、连铸 |
轧钢、深加工 |
(3)山西省A钢贸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法 |
3 山西A钢铁公司的概况及PEST分析 |
3.1 山西A钢贸公司概况 |
3.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人口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竞争环境分析 |
3.3.1 钢贸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5 替代品的压力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3.5 山西A钢贸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5.1 优势分析 |
3.5.2 劣势分析 |
3.6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4 山西A钢贸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1 山西A钢贸公司的所在市场细分 |
4.2 A公司的目标市场 |
4.2.1 目标市场选择的影响因素 |
4.2.2 山西A钢贸公司的目标市场 |
4.3 山西A钢贸公司SWOT分析 |
4.4 山西A钢贸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4.4.1 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定位 |
4.4.2 利用EFE、IFE矩阵模型进行战略的匹配 |
4.4.3 战略方案的评价和选择 |
5 山西A钢贸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
5.1 与上游钢厂参股合作,延长公司产业链,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品质 |
5.2 紧握市场脉搏,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完善客户数据库 |
5.3 完善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
5.4 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
5.5 提高员工专业化水平 |
6 山西A钢贸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A钢贸公司组织保障 |
6.2 A钢贸企业文化保障 |
6.3 A钢贸公司制度保障 |
7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本题研究背景 |
1.1.2 本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研究评述 |
1.2.2 国内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理论及启示 |
2.1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机制 |
2.1.1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概念 |
2.1.2 产业政策与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2.1.3 市场机制与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2.2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理论研究发展及启示 |
2.2.1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阶段论 |
2.2.2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资源配置效果论 |
2.2.3 产业投资结构变迁过程的研究 |
2.3 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与其特殊性 |
2.3.1 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主要影响因素 |
2.3.2 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轨迹 |
2.3.3 资源型区域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困境与障碍 |
第三章 1950年-1979年山西的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3.1 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过程概述 |
3.1.1 建国前山西产业及产业结构(1898年-1950年) |
3.1.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
3.1.3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 |
3.1.4 “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0年) |
3.1.5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1965年) |
3.1.6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
3.1.7 两年徘徊时期(1977年—1978年) |
3.2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主要特点及因素分析 |
3.2.1 山西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变迁及资金来源结构变迁 |
3.2.2 山西产业投资布局结构变迁 |
3.2.3 山西三大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及三大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 |
3.3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需求因素 |
3.3.2 国家及山西地方政策因素 |
3.3.3 资源因素和社会已有的投资因素 |
3.4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效果评价 |
3.4.1 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产业结构的影响 |
3.4.2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1980年-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4.1 1980-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概况 |
4.1.1 1979-1982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4.1.2 1983-1992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4.1.3 1993-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4.2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特点 |
4.2.1 山西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变迁 |
4.2.2 山西产业投资的资金结构变迁 |
4.2.3 山西三大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及三次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变迁 |
4.2.4 山西产业地区投资结构变迁 |
4.3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因素分析 |
4.3.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3.2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投资结构变迁因素——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计量分析 |
4.3.3 结论 |
4.4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效果评价 |
4.4.1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 |
4.4.2 各个产业部门投资结构变迁的效果 |
第五章 2000年-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5.1 2000-2010 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背景 |
5.1.1 1979—199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存在的问题 |
5.1.2 国家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
5.1.3 山西省政府的投资政策措施 |
5.2 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特点 |
5.2.1 2000年-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概述 |
5.2.2 山西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变迁与资金来源结构变迁的特点 |
5.2.3 山西三大产业间及产业内的投资结构变迁 |
5.2.4 山西产业投资地区结构变迁 |
5.3 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
5.3.1 主要因素分析 |
5.3.2 用因子分析法分析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因素 |
5.3.3 结论 |
5.4 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效果评价 |
5.4.1 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
5.4.2 2000-2010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贡献分析 |
5.4.3 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与山西经济增长关系——基于协整检验的分析 |
第六章 国家投资与山西的产业投资结构变迁 |
6.1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中的国家投资 |
6.1.1 国家投资政策及其对山西的影响 |
6.1.2 1950-1979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中的国家投资区域分布 |
6.2 1980-1999年和2000-2010年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中的国家投资 |
6.2.1 国家在山西的产业投资结构 |
6.2.2 国家在山西的产业投资结构成因分析 |
6.3 国家投资对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分析 |
6.3.1 国家投资曾是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唯一推动力 |
6.3.2 国家投资成为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的主要动力,继而成为辅助动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5)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建国前毛泽东与中国钢铁工业 |
第一节 号召争取“铁的自给” |
第二节 要求做好企业中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留用工作 |
第三节 电令鞍钢迅速恢复生产 |
第二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和第一个“黄金时期” |
第一节 决策、指导鞍钢的恢复和改扩建 |
一、将鞍钢作为钢铁工业建设的重点 |
二、指示鞍钢培养钢铁人才 |
三、集中全国力量支援鞍钢建设“三大工程” |
第二节 决策新建武钢、包钢 |
一、决策新建武钢 |
二、决策新建包钢 |
第三节 指导制订“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钢铁工业 |
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制订“一五”计划 |
二、要求重点加强冶金工业,打好基础 |
第四节 启发、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
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
二、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
第五节 提出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 |
一、提出赶超美国 |
二、决策十五年赶超英国 |
第三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 |
第一节 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十五年赶上美国 |
一、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 |
二、肯定冶金工业部关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设想 |
三、提出十五年赶上美国 |
第二节 决策钢产量翻一番,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
一、决策钢产量翻一番,“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 |
二、召开北戴河会议,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
第三节 发动全民大炼钢铁 |
一、提出七年超过美国,强调必须首先抓紧钢铁工业 |
二、亲临各地视察钢铁生产 |
三、各地大放高产“卫星” |
第四节 指导钢铁工业局部纠“左” |
一、提出压缩空气,降低1959年钢产量指标 |
二、号召鼓足干劲,完成1800万吨钢 |
三、提出要波浪式前进,确定钢产量指标降为1650万吨 |
四、委托陈云研究钢产量指标,将钢产量指标降到1300万吨 |
第五节 争取钢铁更大的“跃进” |
一、庐山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倾,鼓干劲” |
二、提出争取二千二百万吨钢 |
三、支持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出“鞍钢宪法” |
四、慎重提指标,注重降指标,全力保钢产 |
第四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两年大落”和第二个“黄金时期” |
第一节 降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 |
一、接受钢产量指标大幅度再降 |
二、赞成将1962年钢产量指标降至600万吨 |
三、开展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运动 |
第二节 提出再搞三年调整,控制钢产量指标 |
一、提出再搞三年调整 |
二、控制钢产量指标 |
第三节 初步展开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 |
一、提出重建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 |
二、督促、指导攀枝花和酒泉钢铁基地建设 |
三、支持小三线搞小钢铁厂 |
第五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十年徘徊 |
第一节 钢铁工业战线遭到严重破坏 |
一、把“文化大革命”扩展到工矿企业 |
二、支持、号召夺权 |
三、清理阶级队伍 |
四、制止武斗 |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
一、提出、推动落实政策,引导“文化大革命”向结束的方向发展 |
二、掀起备战高潮,反对翻番 |
三、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政策 |
第三节 钢铁工业战线再遭破坏 |
一、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
二、支持全面整顿 |
三、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
第六章 评价与总结 |
第一节 对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评价 |
第二节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 |
一、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 |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
三、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 |
四、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 |
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
六、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 |
七、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2011年钢铁企业重组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1年较为典型的企业重组事件 |
二、2011年钢铁企业重大重组事件的基本特性 |
1. 重组事件有一定区域属性 |
2. 重组事件多属于某一省内的区域性重组 |
3. 产业链重组初见端倪 |
4. 主导企业为具有较强区域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 |
5. 安钢的重组规模扩张与主体设备更新、产品结构调整并重 |
6. 沙钢集团在2011年的重组具有多个特点 |
7. 地方政府主导的捆绑式重组模式效果有待观察河北峰峰矿区7家钢铁企业的重组是由地方政府主 |
8. 太钢集团在重组模式多元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
三、结束语 |
(7)太钢联合重组省内钢企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重组的理论 |
1.2.1 重组的定义 |
1.2.2 重组的动因 |
1.2.3 规模经济理论 |
1.2.4 交易成本理论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推进省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必要性 |
2.1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1.1 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
2.1.2 金融危机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
2.2 世界钢铁企业竞争格局及变化趋势 |
2.2.1 世界钢铁企业竞争格局 |
2.2.2 世界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
2.3 中国钢铁工业现状及调整方向 |
2.3.1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
2.3.2 政策导向分析 |
2.4 山西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重组的必要性分析 |
2.4.1 山西省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
2.4.2 太钢的基本情况 |
2.4.3 太钢联合重组省内钢企的优劣势分析 |
第3章 推进省内钢企联合重组的可行性 |
3.1 国内国际丰富的并购重组经验可供借鉴 |
3.1.1 国际钢铁业的并购重组历程 |
3.1.2 近年来国内主要的钢铁重组事件 |
3.2 从三方面带动山西钢铁产业整体提升 |
3.2.1 以太钢为龙头,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
3.2.2 加快淘汰落后,加大技术改造、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 |
3.2.3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实现山西钢铁产业整体提升 |
3.3 从五方面提高太钢综合竞争力 |
3.4 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
第4章 山西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模式分析 |
4.1 省内钢企联合重组的总体目标 |
4.2 省内钢企联合重组可以借鉴的推进模式 |
4.2.1 由省政府出面推动省属国营企业联合重组的模式 |
4.2.2 央企与省属企业的联合重组模式 |
4.2.3 龙头钢铁企业单独实施跨地区的资产并购模式 |
4.3 山西省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可以采用的模式 |
第5章 重组后企业集团管控体系的构建 |
5.1 国内几大钢铁集团的管控模式分析 |
5.1.1 宝钢集团 |
5.1.2 首钢集团 |
5.1.3 武钢集团 |
5.1.4 山东钢铁集团 |
5.1.5 河北钢铁集团 |
5.2 各钢厂总部职能和管控模式的对比 |
5.2.1 各钢铁集团职能部门设置 |
5.2.2 各钢铁集团高管设置 |
5.2.3 各公司管控模式间的差异 |
5.3 山西钢铁集团未来管控模式的构建 |
5.3.1 构建两级公司管控体系 |
5.3.2 集团公司推行战略管理 |
5.3.3 各分子公司专业化经营 |
5.3.4 建立与产能规模相配套的资源供应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临钢实现利税5.26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杜国名. 山西大学, 2017(03)
- [2]冶金动态[J]. 红旗. 冶金管理, 2017(04)
- [3]山西省A钢贸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郝磊. 贵州财经大学, 2017(02)
- [4]山西产业投资结构变迁:1950-2010[D]. 任力军. 山西大学, 2015(03)
- [5]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D]. 阳勇. 湘潭大学, 2014(08)
- [6]2011年钢铁企业重组事件分析[J]. 李拥军.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12(03)
- [7]太钢联合重组省内钢企相关问题研究[D]. 方云. 山西大学, 2010(03)
- [8]临钢公司练内功强素质应对市场挑战[N]. 胡丽丽,陈志刚. 临汾日报, 2009
- [9]浓墨重彩写辉煌——改革开放30年山西省冶金工业巨变[J]. 山西省冶金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 山西冶金, 2008(06)
- [10]临汾钢铁有限公司举行五十华诞庆典[N]. 胡丽丽. 临汾日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