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管重塑及其防治

糖尿病血管重塑及其防治

一、糖尿病血管重构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马如风[1](2020)在《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仍保持上升趋势,且渐趋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VR)是心肌梗死后心脏出现的一种代偿性、继发性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影响因素。长期持续的心室重构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诱发心力衰竭或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影响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抑制或逆转心室重构过程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的关键环节。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患者基本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或兼挟其他证型。活血益气中药及其有效组分作为基本方在治疗心室重构方面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有效组分中药,其成分相对明确,药理作用较为清晰,且制剂多样、携带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Panaxnotoginsengsaponins,PNS)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等药理作用;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Tan IIA)能通过抑制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脏神经重构和电生理异常等;人参总皂苷(Total ginsenosides,TGS)显着的耐缺氧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脂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从而改善AMI后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三者是本院院内制剂活血化瘀方主要组成药物的中药有效成分,单独应用可在不同层面上保护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系统重构,而三者联合使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还未有研究。最新文献研究表明,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节NFκB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心肌缺血期的炎症浸润,同时抑制TGF-β1和Collagenl.的表达,降低心肌成纤维细胞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的重构;还能通过减少心肌细胞中Runx1、提高PPARα的表达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根据导师的多年临床用药经验和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药物-疾病靶点,本研究探索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PNS、TanⅡA、TGS联合用药,以PNS为君,TanⅡ 和 TGS 分别佐使,通过调节 ATF3、MAP2K3、p38MAPK、TGF-β1、Collagen I、NFκB p65、IκB、Runx1、PPARα 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激活 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为将活血益气组分中药开发成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新药提供扎实有力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结扎健康的SPF级SD(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管,构建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六组:模型组(MI)、福辛普利组(Fosinopril,FIP,1.2mg/kg·d)、三七总皂苷组(PNS,40mg/kg·d)、丹参酮IIA 组(TanⅡA,70mg/kg·d)、人参总皂苷(TGS,30 mg/kg·d)、组分配伍组(Component compatibility,CC,PNS 40mg/kg-d+Tan IIA 70mg/kg.d+TGS 30mg/kg.d);假手术组(Sham)大鼠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相同位置只穿线不结扎,作为阳性对照。各给药组以灌胃方式给予相应药物,MI组大鼠和Sham组大鼠给予去离子水,连续给药4周。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脏超声后取材,计算各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Heartweight/bodyweight,HW/BW);用HE和Man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的病理学改变和心肌纤维化程度;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心室重构标志物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以及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 ATF3/MAP2K3/p38 MAPK 信号通路中 ATF3、MAP2K3、p38 MAPK、NFκB p65、TGF-β1、Collagen I、Runx1、PPARα等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1.1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VFS)显着降低(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LVIDs和LVI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心脏超声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味组分中药组(P<0.05);1.2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增宽,且心肌纤维染色不均;心肌组织较松散,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有一定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纤维的溶解、断裂、坏死等,结合心脏超声结果表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的病理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组织染色大致均匀,肌纤维较完整,分布较整齐,炎性浸润略减轻,细胞形态和结构得到改善,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改善更明显;1.3光镜下观察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出现较明显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胶原和纤维瘢痕增多;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纤维和细胞外基质重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伴见少量心肌纤维增生,胶原沉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组较其他单味组分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1.4心脏质量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降低(P<0.01或0.05);且组分配伍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下降更为明显(P<0.05);1.5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血清心室重构标志物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 GDF-15和MMP9/TIMP1水平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降低(P<0.01或0.05);与各单味组分给药组相比,组分配伍组各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较为显着(P<0.05)。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2.1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程度(P<0.05);2.2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的表达水平降低,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的ATF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升高、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2.3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p-NFκB p65/NFκB p65和p-IκBα表达水平降低(P<0.01 或0.05);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3.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明显降低,AMP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升高,AMP水平降低(P<0.01或0.05),改善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生成;3.2化学比色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提高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水平;3.3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出现降低(P<0.05),促进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应用;3.4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PAR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降低、PPAR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或0.05)。结论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症水平,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较单味组分中药呈现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抑制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功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程度;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激活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炎症信号通路,进而降低了 NFκB/IκB炎症信号的过度激活,同时通过调节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下游能量代谢效应因子Runx1和PPARα的表达,改善了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彭杨芷[2](2020)在《基于LXR-RAAS/NF-κB通路研究“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温阳消饮方对阿霉素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通过对LXR-RAAS/NF-κB信号通路和涉及的部分效应指标或病理形态的研究,探讨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6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A组(n=15),B组(n=91),A组作为空白组(Control),B组作为造模组,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8周制备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模型。8周造模结束,判断模型成功后,将B组扣除死亡只数,再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温阳消饮方中剂量组(WYRF-MD),温阳消饮方高剂量组(WYRF-HD),卡托普利组(Captopril),温阳消饮方联合卡托普利组(WYRF+Captopril)。从实验第9周开始药物干预,空白组、模型组均以生理盐水灌胃(0.2ml/20g);其余各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每天一次,灌胃时间为早上10:00,疗程为4周。其中,温阳消饮方中剂量组予以温阳消饮方水煎剂灌胃(0.2ml/20g);温阳消饮方高剂量组以温阳消饮方水煎剂灌胃(0.4ml/20g);卡托普利组以卡托普利混悬液灌胃(0.1ml/20g);温阳消饮方联合卡托普利组用温阳消饮方中剂量水煎剂(0.2ml/20g)和卡托普利混悬液(0.1ml/20g)灌胃。检测指标:1.药效评价指标:(1)灌胃期间定期称量小鼠体重和观察死亡情况;(2)造模结束后和灌药4周后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3)ELISA法检测血清BNP、AVP浓度;(4)HE、Masson染色检测小鼠心室病理情况。2.温阳消饮法作用机制(LXR-RAAS/NF-κB通路及相关指标):(1)Western-blot及q RT-PCR检测小鼠心室组织LXRα表达;(2)ELISA法检测血清Renin、ANG-II、ALD浓度;(3)Western-blot及q RT-PCR检测小鼠心室组织NF-κB、TNF-α、INOS表达;(4)Tunel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体重情况与模型评价:造模前三周,A组和B组小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第四周开始,A组小鼠体重逐渐增长,B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显着低于A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造模第8周,心脏彩色超声显示,与A组相比,B组LVIDs、LVESV明显增加(P<0.05),EF、FS、HR显着降低(P<0.05),心功能受损明显,提示慢性心力衰竭小鼠模型建立成功。2.治疗后心脏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LVIDs有明显的增厚(P<0.05),LVESV增大明显(P<0.05),EF、FS和HR都有显着下降(P<0.05);(2)与Model组比较,各治疗组小鼠心脏彩色超声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3)与WYRF-MD组相比,WYRF-HD组小鼠的EF、FS有显着改善(P<0.05)。3.血清BNP、AVP结果:(1)与Control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血清BNP、AVP浓度明显升高(P<0.05);(2)与Model组比较,各治疗组的血清BNP、AVP浓度明显的降低(P<0.05)。4.小鼠心室组织病理形态检测结果:(1)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细胞核空泡变;小鼠心肌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增加(P<0.05);(2)与Model组比较,WYRF-MD组和WYRF+Captopril组部分小鼠可见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Captopril组和WYRF-HD组心肌细胞核部分肿胀,空泡变,心肌纤维卷曲,呈波浪状,部分心肌纤维溶解;WYRF-HD组、Captopril组及WYRF+Captopril组小鼠心肌胶原纤维面积显着减少(P<0.05)。5.各组小鼠心室组织LXRα的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1)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心室组织LXR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2)与Model组相比,WYRF-HD组LXR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有显着的升高(P<0.05);(3)与Control组相比,WYRF-HD组LXRα的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Captopril组相比,WYRF-HD组和WYRF+Captopril组中LXRα的mRNA表达升高明显(P<0.05)。6.各组小鼠血清中RAAS相关指标Renin、ANG-II、ALD浓度:(1)小鼠血清Renin浓度:(1)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2)与Model组相比,WYRF-HD组、Captopril组、WYRF+Captopril组的浓度有显着降低(P<0.05)。(2)小鼠血清ANG-II浓度:(1)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2)与Model组相比,WYRF-HD组的浓度有显着降低(P<0.05);(3)与Control组相比,WYRF-HD组的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WYRF-MD组、Captopril组、WYRF+Captopril组的浓度显着升高(P<0.05)。(3)小鼠血清ALD浓度:(1)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浓度有显着的升高(P<0.05);(2)与Model组相比,WYRF-HD组的浓度有显着降低(P<0.05),其余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小鼠心室组织NF-κB,TNF-α,i 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NF-κB表达结果:(1)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Model组相比,各治疗组的mRNA表达都有显着下降(P<0.05);WYRF-HD组的蛋白表达有显着下降(P<0.05),其余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NF-α表达结果:(1)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Model组相比,WYRF-HD组、WYRF+Captopril组的mRNA表达都有显着下降(P<0.05);WYRF-HD组和Captopril组的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NOS表达结果:(1)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Model组相比,WYRF+Captopril组的mRNA表达有显着下降(P<0.05),其余治疗组的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YRF-HD组、WYRF+Captopril组的蛋白表达都有显着下降(P<0.05)。8.各组小鼠心室组织Tunel细胞凋亡染色结果:(1)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升高(P<0.05);(2)与Model组比较,WYRF-HD组、WYRF-MD组、WYRF+Captopril组及Captopril组小鼠心肌凋亡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3)与WYRF-MD组比较,WYRF-HD组和Captopril组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的方式可以构建小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使模型小鼠出现心功能异常、心室肥大等表现,造模周期为8周。2.温阳消饮法能够显着改善CHF小鼠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对心脏功能具有改善作用,能使EF、FS明显提升,降低LVESV,减少心室LVIDs,降低小鼠血清BNP、AVP浓度。3.温阳消饮法能够改善CHF小鼠心肌胶原纤维沉积,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室重构。4.温阳消饮法治疗CHF的机制可能通过调节LXR-RAAS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即通过调控LXRα的表达,调节RAAS,减少水钠潴留,减少左心室负荷。5.温阳消饮法可通过调控LXRα的表达,下调NF-κB,抑制相关炎症因子如TNF-α,INOS的表达,减轻心肌的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6.温阳消饮方高剂量组对于CHF小鼠的疗效优于温阳消饮方中剂量组,且安全性更高。

叶云[3](2020)在《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在AngⅡ致内皮细胞损伤中作用及芪七连胶囊保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AngⅡ致HUVECs损伤模型,以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为靶点探讨芪七连胶囊对HUVECs的保护作用机制,以阐明其抗高血压可能分子机制,为芪七连胶囊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建立高血压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损伤模型。以HUVECs为研究对象,分别筛选0、10-5、10-7、10-9、10-11mol/L不同浓度的AngⅡ溶液,以及0,3,6,12,24,48h不同时间下刺激HUVECs,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情况。2、以HUVECs为研究对象,探讨AngⅡ对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建立HUVECs高血压模型,分别以DPI、PDTC、MCC950、DPI+PDTC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以及ROS生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NF-κB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该通路下游致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3、采用AngⅡ致HUVECs损伤模型,以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为靶点探讨芪七连胶囊对HUVECs的保护作用机制。建立HUVECs高血压模型,分别以芪七连胶囊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以及ROS生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NF-κB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该通路下游致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结果:1、模拟高血压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损伤模型。(1)在AngⅡ溶液浓度为10-7mol/L时,HUVECs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程度最高。(2)使用最佳干预浓度刺激HUVECs时,刺激时间为24h时,HUVECs中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程度最高。2、以HUVECs为研究对象,探讨AngⅡ对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1)采用AngⅡ干预HUVECs,可引起细胞凋亡;但采用DPI、PDTC、MCC950、DPI+PDTC干预,与模型组比较,均可减少HUVECs的凋亡(P<0.01)。提示通过抑制ROS生成或(和)NF-κB蛋白表达、NLRP3炎症小体活性均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2)采用AngⅡ干预HUVECs,可诱导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活化。分别抑制ROS的生成或(和)NF-κB蛋白表达、NLRP3炎症小体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P<0.01),并下调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下游致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P<0.01)。提示AngⅡ诱导HUVECs损伤,可能是通过促进机体中ROS生成及NF-κB蛋白上调,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从而上调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下游致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引起细胞损伤。3、采用AngⅡ致HUVECs损伤模型,以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为靶点探讨芪七连胶囊对HUVECs的保护作用机制。(1)与模型组比较,芪七连胶囊高、中、低组均可以减少HUVECs的凋亡(P<0.01),提示芪七连胶囊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2)与模型组比较,芪七连胶囊高、中、低组均减少ROS的生成(P<0.01),下调NF-κB蛋白表达(P<0.01);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P<0.01),并下调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下游致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P<0.01)。提示芪七连胶囊可能通过抑制ROS表达,下调NF-κB蛋白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下调该通路下游致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结论:1、AngⅡ对HUVECs具有损伤作用,干预浓度在10-7mol/L,干预时间在24h为最佳。2、AngⅡ可能通过激活ROS/NF-κB/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上调该通路下游致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从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芪七连胶囊通过抑制ROS/NF-κB/NLRP3炎症小体通路活化,降低该通路下游致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黄文晖[4](2020)在《氯沙坦对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动脉夹层,发病凶险。在此过程中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非正常的破口进入主动脉血管壁中层,造成中膜分离,并且沿着主动脉长轴方向两端扩展,形成在主动脉壁真假两个腔的分离状态,由此可能引起血管破裂或严重脏器缺血及血流动力学障碍,造成极高的病死率。主动脉夹层根据其是否由马凡氏综合征引起,分为马凡氏综合征相关的夹层和非马凡氏综合征的夹层。非马凡氏综合征引起主动脉夹层,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另一方面,在主动脉夹层的内科药物治疗中,控制血压是基础。以氯沙坦为代表的ARB类药物是主要的降压药物种类之一,但对非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转归和预后影响如何?在降压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其具体的机制通路何在?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对此,本研究提出ARB类药物氯沙坦可能通过抑制TGF-?通路激活,降低miRNA-145表达水平,抑制血管重构,从而阻止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而miRNA-145可能通过调控VSMC增殖、迁移和凋亡影响血管稳态和主动脉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参与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科学假说,并拟分别在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层面、动物模型层面,临床标本层面、细胞层面进行验证,从而证实和回答上述科学假说。第一部分ARB类药物对非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影响目的:回顾性分析ARB类药物对非马凡氏综合征引起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组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广东省人民医院与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ebakey III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选条件为:存在夹层第一破口近端逆撕血肿,各种原因1年内择期手术或无手术的病人。排除标准:马凡氏综合征患者;使用了ACEI类药物。根据发病期间是否服用ARB类药物情况分为服用ARB组和非ARB组(即对照组,在发病后未使用ARB类药物)。以数据库随访为主,结合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心率、血压、症状住宿、、主动脉CTA复查,记录终点事件及住院事件。结果:两组病人的基线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心率、吸烟情况、糖尿病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没有死亡及需要紧急手术病例。主动脉CTA随访结果提示两组的夹层破口近端逆撕血肿两组均有吸收,ARB组血肿较非ARB组缩小约50%[(9.34±3.69)mm vs(4.60±1.98)mm,P<0.001],提示ARB/ACEI组血肿吸收更显着。随访中发现两组最大血管直径都有所扩张,而ARB组比非ARB组减少约57%[(1.02±1.18)mm vs(2.36±1.19)mm,P<0.001],提示与非ARB组相比,ARB组夹层处主动脉扩张显着延缓。结论:ARB类药物可促进非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患者夹层破口近端逆撕血肿的吸收,延缓其主动脉扩张,该效应可能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第二部分氯沙坦对非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探索氯沙坦对非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和转归的影响。方法:入选人群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年间广东省人民医院与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但存在逆撕血肿,无足够铆钉区行单纯腔内隔绝术(TEVAR)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除使用氯沙坦外未使用其他ACEI及ARB类降压药)和对照组(不使用ACEI及ARB类降压药)。随访包括临床事件及3个月主动脉CTA、手术方式的比较。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吸烟率、糖尿病病史、入院及末次随访时的收缩压均无显着差异;发病时血肿近心端至破口距离、夹层处最大血管直径均无显着差异;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及急诊手术病例。在末次随访时,与对照组相比,氯沙坦组的近心端至破口距离减少了约33%[(14.71+4.47)mm vs(21.7+4.90)mm,P<0.001];夹层处最大血管直径减少约8%[(38.48+4.27)mm vs(41.94+4.83)mm,P=0.004]。同时氯沙坦组患者中保守治疗约3个月后可以降级接受单纯TEVAR手术的占90.3%,显着高于对照组(66.7%)。结论:针对非马凡氏综合征引起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氯沙坦能促进夹层处逆撕血肿的吸收,延缓主动脉扩张,为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降级,如单纯行TEVAR,减少创伤和风险创造条件。第三部分氯沙坦对SD大鼠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氯沙坦对于SD大鼠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根据是否由羟乙基二胺(AEEA)诱导夹层,SD幼鼠分为AEEA诱导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假诱导组);AEEA诱导组再根据降压药物干预情况分为单纯AEEA诱导组(AEEA诱导+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氯沙坦干预组(AEEA诱导+氯沙坦20mg/kg/d灌胃)和氨氯地平干预组(AEEA诱导+氨氯地平组6.5mg/kg/d灌胃)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由此全部实验动物分为4组,每组12只。4周后测量以上4组的尾动脉血压、主动脉直径、解剖夹层发现数目,对主动脉组织通过qPCR法检测miR-145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Smad2、Smad3、Smad4和p-Akt含量。结果:对上述四组的数据比较提示,氯沙坦干预和氨氯地平干预组间比较的血压水平无显着差异[(118±7.4)mmHg vs(120.10±16.2)mmHg,P=0.81)].小动物超声提示在AEEA诱导夹层的SD幼鼠组中,氯沙坦干预的升主动脉弓、主动脉弓、降主动脉扩张程度均显着低于氨氯地平组[分别为(2.83±0.20)mm vs(3.28±0.23)mm,P<0.001,氯沙坦组比氨氯地平干预组减少约14%;(2.52±0.30)mm vs(3.27±0.25)mm,P<0.001,同比减少约23%;2.94±0.28mm vs 3.46±0.29mm,P<0.001,同比减少约15%]。对上述四组小鼠处死后,对主动脉组织进行染色,结果提示在AEEA诱导的情况下,与生理盐水干预组、氨氯地平干预组相比,氯沙坦干预组的夹层发生率分别降低28%,19%(均P<0.01)。此外,与生理盐水对照(假诱导)组相比,AEEA诱导可使主动脉组织的miR-145表达上调2.5倍(P<0.05);而在AEEA诱导的情况下,氯沙坦干预使主动脉组织的miR-145表达水平下调20%(P<0.05)。氯沙坦干预使AEEA诱导大鼠的主动脉组织的TGF-β1、Smad2、Smad3、Smad4蛋白含量分别降低25%,25%,15%,p-Akt蛋白表达上调约50%(P值均<0.05)。结论:氯沙坦对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经典TGF-β信号通路、促进PI3K/Akt通路,以及下调miR-145表达有关,这种作用可能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第四部分miR-145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表达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目的:观察miR-145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表达,探讨其是否通过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迁移与凋亡参与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方法:qPCR分别检测夹层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循环中miR-145水平。从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置换的患者中获取夹层主动脉组织,从4例正常器官捐献者获取正常对照主动脉标本。分别运用FISH和qPCR检测miR-145在主动脉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分别通过qPCR和Western-blot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SMAD3的表达水平。随后,用miR-145 mimics或inhibitors在体外分别转染VSMCs,MTT法检测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迁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情况。分别通过qPCR和Western-blot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VSMCs中SMAD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非夹层对照组相比,主动脉夹层组血清miR-145水平升高3倍(P<0.001),主动脉组织中的miR-145表达亦显着升高(P<0.05)。主动脉组织中的miR-145主要位于VSMCs。miR-145 mimics转染使VSMCs增殖和迁移分别上调约17%和45%(均P<0.05);miR-145inhibitors转染使VSMCs的增殖和迁移分别下调约13%和30%(均P<0.05),凋亡则上调约3倍(P<0.01)。经生物信息学预测、双荧光素报告基因系统证实,SMAD3为miR-145的靶基因。与对照组比较,miR-145 mimics转染可使HASMCs中SMAD3表达下调约60%(P<0.05),miR-145 inhibitors转染则可使SMAD3表达上调约4.5倍(P<0.01)。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的miR-145表达均显着上调。miR-145可能通过影响VSMCs增殖、迁移和凋亡参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而miR-145对VSMCs上述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调控SMAD3表达来实现的。小结:综上所述,以氯沙坦为代表的ARB类药物有利于夹层破口近端逆撕血肿吸收和减缓夹层处主动脉扩张;氯沙坦通过抑制经典TGF-β信号通路,激活PI3K/AKT通路,并下调miRNA-145表达抑制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上述效应及机制可能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miRNA-145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表达显着上调,其过表达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行为和表型的改变可能通过靶向调控SMAD3实现。

张润军[5](2019)在《pH和ROS双响应性靶向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防治血管再狭窄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据估计,心血管病每年可导致1790万人死亡,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研究表明,血管炎症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再狭窄、颅内动脉瘤和主动脉瘤、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通过调节参与炎症反应的不同分子和细胞过程,已经有大量的治疗方法被研究用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尽管在临床前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大多数已检测的抗炎药物的理想疗效尚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在很大程度上,这可能与治疗分子递送到血管炎症部位的效率低下有关,这是由于它们的非特异性分布和从循环中被快速消除造成的。即使是炎症血管内局部吸收的药物,由于扩散不受控制,滞留时间也很短。近年来,基于纳米粒的靶向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可以特异性地递送不同的治疗和成像药物,用于检测或治疗血管炎症。尤其广泛的纳米粒已被设计作为靶向载体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的肢体缺血、再狭窄、腹主动脉瘤和缺血性卒中。在这些例子当中,聚合脂质纳米粒、脂质体、重组高密度脂蛋白、来源于细胞的囊泡、无机纳米粒和金属纳米粒以及混合纳米粒被用于递送治疗药物,从小分子药物、多肽/蛋白质到核酸,治疗与血管炎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除了通过受损的内皮细胞层或EPR效应被动靶向到血管病变部位,纳米粒还可通过调节它们的物理性质(如几何结构和顺应性),分子基团的修饰或特殊细胞膜的功能化,使血管靶向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血管炎症部位异常变化的生物化学信号,设计合成纳米粒的组成成份,有针对性地释放药物载荷。然而,这些血管靶向纳米治疗的转化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虽然直接调控抗原特异性亲和力可以增强纳米粒在血管的聚集,但仅用分子基团修饰后,纳米粒的靶向效率仍然非常有限。对于以细胞膜为基础的仿生策略衍生的纳米药物治疗,其相对复杂的配方流程和不明确的成分可能会妨碍其后续的大规模生产和临床研究。此外,需要进一步改进对感兴趣的血管病变部位的不可控的释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双重或多重刺激响应性纳米粒能够在其作用的部位更精准地控制负载药物的释放,大大提高了药物的递送效率。在这方面,对多种生物化学信号或生物化学/物理信号敏感的纳米粒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糖尿病、炎症等多种疾病的靶向治疗。然而,基于这些响应性纳米粒治疗的临床转化并不简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于更复杂的药物研发,尤其是在可重复性和质量控制方面。此外,针对目前大多数靶向血管的响应性纳米载体,体内安全性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因为大多数静脉注射纳米粒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并聚集于肝脏和脾脏等器官。因此,亟待开发能够响应与血管炎症相关的生物化学信号,具有理想的靶向能力和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且更为有效和安全的纳米药物递送平台。通过对环糊精的化学功能化,最近开发了一系列在酸性和氧化应激条件下具有高度可调控水解行为的响应性材料。体外细胞培养和不同动物模型的在体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基于这些载体材料构建的纳米粒对低pH值和高ROS刺激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及良好的生物安全性。鉴于血管内皮损伤后局部存在炎症微酸性环境和增高的氧化应激,通过整合优化活性氧和pH响应性的环糊精材料的比例,构建活性氧和pH双响应性纳米粒,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有效和安全的纳米平台,用于血管炎症部位的药物递送。此外,结合分子靶向策略还可以进一步增强血管的靶向性和体内双响应性纳米粒治疗的有效性。本研究课题基于前期合成的pH响应性和活性氧(ROS)响应性的载体材料,以雷帕霉素为模型药物,构建了pH和ROS双响应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的血管炎症模型中,通过与非响应性、pH或ROS单一响应性纳米粒治疗比较,考察和评价了pH和ROS双响应性纳米粒的治疗优势以及双响应性主动靶向载药纳米粒在体防治血管再狭窄的效果。研究内容:1.基于β-CD的载体材料的合成1.1 pH响应性β-环糊精材料(ACD)的合成先将1 g β-CD 溶解在8 mL无水DMSO中,然后加入4 mL的2-甲氧基丙烯(MP),磁力搅拌溶解并与有机试剂充分混匀,最后加入16 mg的吡啶对甲苯磺酸盐(PTS)。室温条件下反应3 h,然后加入0.3 mL三乙胺终止反应。得到的产物加超纯水沉淀,离心,洗涤3次冻干得到白色粉末。1.2 活性氧响应性β-环糊精材料(OCD)的合成将5.55 g 4-PBAP加入到36 mL无水二氯甲烷(DCM)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7.65 g 1,1’-羰基二咪唑(CDI)。室温条件下磁力搅拌反应0.5 h,再加入40 mL DCM,用30 mL超纯水洗涤三次。再用饱和NaCL洗涤有机相,无水Na2SO4干燥,真空浓缩得到 CDI 活化的 PBAP(CDI-PBAP)。随后,将 250 mg β-CD 和 1.52 g CDI-PBAP 加入至20 mL无水二甲基亚砜中,再加入800 mg DMAP反应过夜。最后,加入超纯水沉淀、离心收集,洗涤三次后冻干得到白色粉末。采用FT-IR和1H NMR对合成的上述两种响应性载体材料进行表征。2.不同纳米粒的制备采用纳米沉淀/自组装法制备基于不同材料的载RAP纳米粒。具体过程如下:精确称取 50 mg PLGA,ACD,OCD或ACD/OCD以不同的质量比混合(80:20、60:40、50:50、40:60、20:80)的载体材料和10 mg RAP共同溶于2 mL有机溶剂中,得到有机相。对于PLGA和ACD纳米粒,使用乙腈;OCD纳米粒,使用无水甲醇;ACD/OCD采用1:1(v/v)无水甲醇和乙腈混合溶剂制备有机相。另将0.6 mL卵磷脂无水乙醇溶液(10mg/mL)和9 mg DSPE-PEG2000溶解在10 mL的去离子水中,油浴加热至65℃ 1 h。然后,将有机相缓慢加入至上述的预热溶液中,磁力搅拌2 h。最后获得的纳米粒溶液用去离子水透析24 h,冻干后即得到不同的载RAP纳米粒(RAP/ACD NP,RAP/AOCD NP,RAP/OCD NP及RAP/PLGA NP)。空白纳米粒,Cy5或Cy7.5荧光标记的纳米粒均通过类似的方法制备获得3.不同纳米粒的表征不同NPs在水溶液中的粒径及粒径分布,Zeta电位通过马尔文粒径仪检测。取新鲜制备的纳米混悬液,滴加到载膜铜网上,室温晾干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纳米粒子形态并拍照采集图像。同样将制备好的纳米粒混悬液滴加至云母片,喷金晾干后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并拍照采集图像。载RAP纳米粒在加入适量无水甲醇和乙腈混合溶液后离心,取上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RAP载药量。此外,Cy5或Cy7.5的含量通过荧光光谱仪测定。4.不同空白纳米粒体外水解实验将不同的纳米粒分别分散于pH 5、pH 6、pH 7.4以及加入1 mM H202 0.01 M的PBS缓冲液中。37℃孵育不同时间后,于设定时间点采集样品测定纳米粒溶液在500 nm波长处的透光率。最后,根据透光率计算纳米粒的水解百分比。5.载雷帕霉素纳米粒的体外药物释放实验将新鲜制备冻干的pH/ROS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5 mg分别分散在8 mL不同pH值(pH 5、pH 6、pH 7.4)以及加入 1 mM H2O2 0.01 M 的 PBS 缓冲液中,置于37℃孵箱内震荡混匀。在既定的不同时间点,将含有纳米粒的溶液以19118 g离心,取适量上清液并补充等量相同介质。HPLC检测RAP药物浓度,绘制纳米粒的药物累积释放曲线。单一响应性载药纳米粒RAP/ACD NP和RAP/OCD NP仍用相同的方法检测其不同时间点的累积药物释放量,绘制相应药物释放曲线。6.纳米粒的细胞吞噬实验将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株(MOVAS)以2×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12孔板中,孵育24小时后,去除培养基并加入相同浓度的Cy5荧光标记的不同纳米粒,在37℃条件下与平滑肌细胞孵育不同的时间。观察前,用溶酶体探针LysoTracker Green染色标记晚期核内体和溶酶体,DAPI染色细胞核。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并采集荧光图像。同样,在平滑肌细胞孵育24小时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Cy5标记基于不同载体制备的纳米粒与细胞共同孵育6小时后,考察细胞对纳米粒的剂量依赖性吞噬。另外,通过流式细胞术定量细胞对Cy5标记的不同纳米粒的吞噬,荧光活化细胞分选(FACS)测定荧光强度。考察孵育时间及纳米粒剂量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吞噬行为的影响。7.不同载雷帕霉素纳米粒体外抑制rVSMCs增殖和迁移的作用研究MOVAS细胞以5000个/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37℃孵箱培养24 h后,改为含有0.5%FBS的新鲜DMEM培养基,同时加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20 ng/mL)及RAP终浓度为1 μM的不同载RAP纳米药物(RAP,RAP/PLGA NP,RAP/ACD NP,RAP/OCD NP及RAP/AOCD NP)。正常对照组加入培养基,阳性对照组仅加入PDGF-BB,继续培养24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8 μm孔径的Transwell小室评价载不同RAP纳米粒对PDGF-BB诱导的大鼠VSMCs迁移的影响。将MOVAS细胞以2×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12孔板中。37℃卵孵箱培养24 h后,改为含有0.5%FBS的新鲜DMEM培养基,同时加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20 ng/mL)及RAP终浓度为1 μM的不同载RAP纳米药物(RAP,RAP/PLGA NP,RAP/ACD NP,RAP/OCD NP 及 RAP/AOCD NP)与平滑肌细胞共同孵育。阳性对照组加入PDGF-BB,而正常对照组不加PDGF-BB和游离的雷帕霉素。6 h后,胰酶消化收集细胞,200μL培养基重悬,将不同治疗组的细胞分别加至Transwell上室,下室则加入600 μL含0.5%FBS和20 ng/mL PDGF-BB的培养基。孵箱内静置8 h后,用棉签轻轻擦去Transwell膜上方未迁移的细胞。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0.1%结晶紫染色。最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数染色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8.细胞周期检测MOVAS细胞以5×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37℃孵箱培养24 h后,改为含有0.5%FBS的新鲜DMEM培养基,同时加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及RAP终浓度为1 μM的不同载RAP纳米药物(RAP,RAP/PLGA NP,RAP/ACD NP,RAP/OCD NP及RAP/AOCD NP)。正常对照组加入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PDGF-BB。细胞与不同载药纳米粒共同孵育24 h后,胰酶消化并收集细胞,70%乙醇固定,4℃孵育过夜。通过洗涤后,将不同载药纳米粒干预的细胞与RNase在37℃条件下孵育30分钟,然后用碘化丙啶在4℃避光条件下进行细胞染色30分钟。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平滑肌细胞在G1、S、G2/M期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分析。9.免疫印迹分析将MOVAS细胞分别与不同载RAP纳米粒共同孵育24 h后,胰酶消化细胞,加入细胞裂解液,使细胞完全裂解,然后4℃条件下,12000 g离心30 min,收集上清,用BCA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将含有50 μg蛋白的样本在1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分离,电泳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5%脱脂牛奶封闭,在4℃条件下,将膜与一抗体孵育过夜:(1)Cyclin D1 抗体,稀释1:200;(2)p27kip1抗体,稀释1:250;(3)β-actin抗体,稀释1:1000。然后在37℃条件下,将膜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共同孵育1 h,二抗稀释倍数为1:1500。洗涤三次后,通过增强型化学发光试剂盒荧光成像显示特异性条带,同时进行半定量分析。10.不同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实验研究将MOVAS细胞以10000个/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 h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空白纳米粒(PLGA NP,ACD NP,OCD NP及AOCD NP),共同孵育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性。11.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再狭窄模型的建立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麻醉起效后,颈部脱毛备皮,消毒,行颈前部正中切口,钝性分离皮下软组织及颈前肌肉组织,暴露颈动脉分叉,游离左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将2F Fogarty取栓球囊导管由颈外动脉切口插入至颈总动脉近心端,PTCA压力泵以适当压力充盈球囊,旋转并回撤球囊至颈外动脉,重复三次,完全剥脱颈总动脉血管内皮。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评价血管内皮损伤情况。12.颈动脉损伤部位酸性炎症微环境和氧化应激水平的考察与评价采用细胞内pH荧光探针BCECF-AM对颈动脉损伤部位组织的pH值变化进行定性评价。在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立后,于不同时间点取材损伤的颈动脉组织,O.C.T.包埋后,冰冻组织切片(8 pm)。然后,用10 μM ROS荧光探针DCFDA或5μM超氧阴离子荧光探针DHE分别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检测球囊损伤局部组织ROS及超氧阴离子水平。另外,采用相应诊断试剂盒分别对损伤局部组织过氧化氢(H202)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检测。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水平。同样,典型促炎细胞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的表达水平也通过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13.靶向Ⅳ型胶原的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的构建将靶向血管内皮下Ⅳ型胶原的多肽(KLWVLPKGGGC-Am)溶解在含有5 mmol/L EDTA的中性PBS缓冲液中,以二硫键/TCEP摩尔比1:1的比例,加入适量的TCEP断键溶液还原。然后,将多肽和DSPE-PEG-MAL以5:4的摩尔比,在4%乙醇溶液中,室温条件下磁力搅拌反应4h,合成KLWVLPKGGGC-DSPE-PEG三嵌段共聚物,未结合的游离肽通过透析去除。最后,将载体材料OCD/ACD以80:20质量比,DSPE-PEG-peptide/DSPE-PEG以1:9摩尔比混合,采用纳米沉淀自组装的方法,制备靶向IV型胶原的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14.靶向纳米粒体外胶原结合实验的研究将Ⅳ型胶原溶解在0.25%醋酸中,配制浓度为0.5 mg/mL的胶原溶液。将100μL胶原溶液加入到96孔板中,4℃条件下孵育过夜。在胶原涂层或没有胶原涂层的孔板中先用50%血清封闭1 h后,再加入100μL用25%牛血清配制的Cy7.5荧光标记的双响应性靶向纳米粒(Cy7.5/TAOCD NP),纳米粒浓度(0.2 mg/ml)。孵育1 h后,用包含0.05%吐温20的PBS缓冲液洗板3次。最后,通过IVIS光谱系统观察并拍摄孔板荧光图像。15.纳米粒体内靶向血管内皮损伤部位的研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立后,即刻经尾静脉分别注射Cy7.5荧光标记的不同纳米粒(Cy7.5/PLGA NP,Cy7.5/ACD NP,Cy7.5/OCD NP 及 Cy7.5/AOCD NP),在体循环8 h后,取材完整的颈动脉及主要脏器,进行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IVIS)观察纳米粒在血管内皮损伤部位的荧光强度及组织分布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另外,在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经尾静脉注射Cy7.5荧光标记的双响应性纳米粒(Cy7.5/AOCD NP),在预设不同观察时间点取材损伤的颈动脉组织,离体成像观察和定量分析荧光强度,评价纳米粒的靶向和滞留时间变化情况。16.靶向纳米颗粒与损伤颈动脉的特异性结合的评价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立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Cy5荧光标记的靶向纳米粒(Cy5/TAOCD NP,25 μg/kg)。在体循环0.5 h后,给予安乐死,取材颈动脉组织,Tissue-Tek O.C.T.包埋,冰冻组织切片(5μm),FITC标记的抗体染色血管内皮下IV型胶原,DAPI染核后,盖玻片封片,通过CLSM观察颈动脉组织荧光分布及靶向纳米粒与胶原共定位情况。17.不同载雷帕霉素纳米粒对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的疗效评价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5),包括假手术组(正常组)、生理盐水治疗组(模型组),以及RAP/PLGA纳米粒组、RAP/ACD纳米粒组、RAP/OCD纳米粒组及RAP/AOCD纳米粒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按上述方法实施颈动脉球囊损伤。在颈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分别于术后即刻(0d),4 d,8 d,12 d尾静脉注射RAP终浓度为1 mg/kg的不同载RAP纳米粒。在另一项单独设计的实验研究中,RAP/AOCD纳米粒或RAP/TAOCD纳米粒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即刻(0 d),5 d,10 d分别以终浓度1 mg/kg的RAP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在血管成形术后第14 d,给予大鼠安乐死。原位灌注后取材损伤的颈动脉段及主要脏器,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考察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18.双响应性纳米粒的急性毒性和载雷帕霉素纳米药物治疗对SD大鼠的长期毒性评价实验12只雄性SD大鼠(180-250g)随机分为4组(n=3)。在AOCD纳米粒组,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250、500或1000 mg/kg)AOCD纳米粒。正常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仔细观察各组动物的相关毒性症状和行为活动状况。在规定的时间点称量检测体重变化。在给药后第14 d,给予大鼠实施安乐死,即刻采集血样进行血液学和生化相关指标分析。收集主要脏器并称重,分析计算脏器指数(每只大鼠的器官重量与体重之比),同时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体重(180-250 g)随机分为4组(n=4)。空白纳米粒组按11.5 mg/kg AOCD NP治疗(相当于RAP纳米粒的治疗剂量1 mg/kg),另外两组分别按1 mg/kg RAP/AOCD NP或 3 mg/kg RAP/AOCD NP,尾静脉注射,每周 2 次,连续 12周。正常对照组大鼠则给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治疗期间,每天动态观察各组动物死亡率、外貌、全身状况和行为异常等情况。每周记录食物和水的消耗以及体重变化情况。第12周,给予安乐死。采集血液样本,化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取主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并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同时制备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另外,用抗CD3抗体和抗CD19抗体对脾脏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评价长期载RAP纳米药物对SD鼠免疫功能的影响。19.双响应性载雷帕霉素纳米粒长期治疗后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的定量研究实验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18-22 g)随机分为4组(n=6)。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空白纳米粒组按11.5 mg/kg(相当于载RAP纳米粒治疗剂量1 mg/kg)剂量尾静脉注射AOCD NP。另外两组小鼠分别给予RAP/AOCD NP,1 mg/kg或3 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2次,连续给药12周。在治疗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身体状况的任何变化,包括外貌,摄食、饮水,行为活动及死亡率等。第12周,对小鼠实施安乐死。取脾脏并将分离的脾脏组切成小块,加入无菌PBS缓冲液,对组织进行彻底研磨,然后在淋巴细胞分离培养基中离心收集细胞。将FITC标记的抗CD3抗体及PE标记的抗CD19抗体在4℃条件下,与脾脏组织提取的淋巴细胞共同避光孵育30 min后,用流式细胞染色缓冲液洗涤细胞2次,PBS缓冲液重悬细胞。最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脾脏组织中T细胞和B细胞的百分率进行定量分析,评价RAP/AOCD NP治疗对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1.pH和ROS双响应性纳米粒的制备基于β-环糊精(β-CD),通过单步缩醛化反应合成pH响应性的载体材料(ACD),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证实ACD被成功合成。根据ACD 1H NMR谱计算,环缩醛与线性缩醛的摩尔比约为0.62,缩醛化度约为90%。此外,(OCD)通过在β-CD分子上将氧化敏感性苯硼酸酯单元4-PBAP以羰基键合的方式引入β-CD合成ROS响应性载体材料,1H NMR谱证实,每个β-CD分子大约有7个PBAP单元。采用改良的纳米沉淀/自组装法制备基于上述两种不同响应性的载体材料的双响应性纳米粒,将ACD和OCD以不同重量配比,构建了 pH/ROS双响应性纳米粒。基于ACD/OCD的不同纳米粒,在质量比为 100:0、80:20、60:40、50:50、40:60、20:80、0:100 时,分别命名为 ACD NP、AOCD8020 NP、AOCD6040 NP、AOCD5050 NP、AOCD4060 NP、AOCD2080 NP和OCD NP。透射电镜(TEM)观察,在不考虑组成分差异的情况下,所制备的纳米粒均为球形,形态规则,粒径均一。马尔文粒径电位检测显示所有制备的纳米粒Zeta-potential均为负值,平均流体力学粒径变化范围从121±2到186±4 nm。不同纳米粒的粒径分布相对较窄。提示ACD与OCD载体材料具有良好的混合相容性。2.不同双响应性纳米粒的体外水解特性基于载体材料ACD和OCD构建的pH/ROS双响应纳米粒的体外水解,在含有1mM H2O2及不同pH值的PBS缓冲液中进行。对于ACD NP,在pH 5或pH 6的微酸性条件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快速水解,而H2O2的存在对其水解几乎无任何影响,具有良好的响应低pH的特性。相对于ACD NP,OCD NP的水解则与pH无关,在H202存在的条件下,OCD NP水解迅速。相比在不同的pH值,OCD NP在pH值为5、6或7.4时均表现出类似的水解特性。基于载体材料ACD和OCD构建的双响应性纳米粒,它们的水解行为依赖于pH和H202,通过在含有1 mM H2O2及不同pH条件的PBS缓冲液中,比较基于不同比例ACD和OCD载体材料制备的双响应性纳米粒水解试验的结果,提示基于ACD/OCD的纳米粒具有pH和ROS双重响应的能力。AOCD2080 NP和AOCD8020 NP在1 mM H2O2和pH 5、6或7.4环境中,表现出更为理想的双响应的特性。此外,在H202存在的情况下,AOCD2080 NP在不同pH值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水解行为,因此,AOCD2080纳米粒进一步被用于后续的课题研究。采用基于ACD和OCD的复合材料,成功地构建了 pH/ROS双响应性纳米药物递送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改变ACD/OCD的质量比,可以很容易地调控制备得到的纳米载体的精确的水解敏感性。3.pH和ROS双响应性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通过不同响应性空白纳米粒制备响应的载RAP纳米粒。同时,利用PLGA制备了非响应性载药纳米粒作为对照。与相应的空白纳米粒相似,四种载药纳米粒Zeta-potential均为负值,平均流体力学粒径变化范围从121±2到179±6 nm。RAP/PLGA纳米粒、RAP/ACD纳米粒、RAP/OCD纳米粒、RAP/AOCD纳米粒的载药量分别为4.5±0.4%、9.4±0.2%、8.2±0.1%、8.7±0.4%。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研究检测了不同纳米药物的响应性释放行为。对于RAP/AOCD NP,与中性(pH=7.4)PBS缓冲液相比,RAP的释放在微酸性(pH=5或pH=6)PBS缓冲液中明显加快。同时,无论在上述三种不同pH值的PBS缓冲液中,在1mM H2O2存在的条件下都显着增加了载药纳米粒的药物释放速度。因此,RAP/AOCD NP表现出理想的pH/ROS双响应的释药能力,这与相应的空白纳米粒AOCD2080 NP的双响应性水解特性相吻合。另外,单一响应性载药纳米粒RAP/ACD NP和RAP/OCD NP药物释放也同样符合相应纳米载体的水解性能。通过利用基于pH响应性和ROS响应性材料设计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简单、成功地构建出pH/ROS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4.体外rVSMCs对双响应纳米粒的摄取Cy5标记的双响应性纳米粒(Cy5/AOCD NP)与VSMCs孵育1 h后,VSMCs中的荧光信号随着Cy5/AOCD纳米粒的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强,提示细胞对纳米粒的内吞呈现剂量依赖性的特点。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一致,流式细胞术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定量进一步证实了 VSMCs对Cy5/AOCD NP的有效细胞摄取呈剂量依赖的方式。在相同剂量的Cy5/AOCD NP下,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Cy5荧光在VSMCs中的分布也随之增加。而且,通过溶酶体探针Lysotracker对晚期核内体和溶酶体进行染色,发现血管平滑肌中内吞Cy5/AOCD NP从核内体/溶酶体转运到细胞质中(核内体/溶酶体逃逸现象)。同样,FACS的分析表明,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VSMCs内吞Cy5/AOCDNP的作用增强。这些结果充分表明,大鼠VSMCs可以有效地内吞基于ACD和OCD材料构建的pH/ROS双响应性纳米粒。在酸性和氧化应激微环境的亚细胞细胞器中,与pH响应性或ROS响应性的纳米粒相比,双响应性纳米粒能够更快地释放负载的药物分子。5.双响应性载药纳米粒的体外生物学效应不同响应性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均较PLGA纳米粒低。载雷帕霉素纳米粒在相对低剂量下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经RAP原料药和不同的RAP纳米粒治疗24小时,可显着抑制VSMCs的迁移。值得注意的是,与游离RAP相比,所有载药纳米粒都显示出明显更强的抑制VSMCs迁移效果。此外,响应性载药纳米粒对VSMCs迁移的抑制作用比非响应性载药纳米粒(RAP/PLGA NP)更为显着。值得注意的是,双响应性纳米药物治疗(RAP/AOCD NP)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效果最好,与单一响应性纳米粒治疗相比差异显着。而且,不同载药纳米粒治疗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的实验表明,载RAP纳米粒主要通过抑制细胞G1/S的转化从而抑制VSMCs的增殖。载RAP纳米粒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的机制研究表明,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抑制VSMCs增殖通过上调p27Kip1和下调cyclin D1表达使细胞停滞于G1期。6.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在体靶向治疗血管再狭窄以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为模型,建立大鼠血管炎症性疾病模型,并通过Evan’s蓝染色证实明显的内皮剥脱损伤。pH敏感性荧光探针检测颈动脉损伤局部pH值的变化显示:正常动脉显示明显的绿色荧光,而球囊损伤后第1、7、14天分离的动脉组织荧光信号明显较弱,表明损伤动脉中存在相对酸性的微环境。用DHE和DCFHDA荧光探针对大鼠颈动脉冰冻组织切片进行染色,与正常动脉相比,球囊损伤后第1天颈动脉荧光强度轻度升高。而在损伤后第7天和第14天,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增强荧光。这些结果证实动脉损伤部位存在氧化应激,很大程度与炎症的进展有关。双响应性纳米粒对损伤颈动脉的靶向性研究表明,纳米粒对内皮损伤的颈动脉具有靶向性,定量分析显示,非响应性纳米粒和响应性纳米粒治疗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载RAP纳米粒给血管再狭窄治疗带来不同程度的获益,颈动脉管腔面积显着增加,而内膜面积和增殖指数明显减少,中膜面积无明显变化。在各组载RAP纳米粒的治疗中,双响应性载药纳米粒疗效最佳。在不同的载RAP纳米粒治疗后,免疫组织化显示:总α-SMA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此外,所有纳米药物治疗组的PCNA均显着降低,但以RAP/AOCD NP组的效果最好。MMP-2结果与PCNA相似。而且,在给予响应性载药纳米粒治疗的大鼠动脉中的8-OHdG表达显着降低。定量分析显示,在双响应性载药纳米粒治疗后,动脉组织中典型的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包括H202、MDA和MPO的水平显着降低。另一方面,损伤颈动脉SOD活性明显降低,经RAP/AOCD NP治疗后,SOD活性得到有效恢复。同时,与模型组相比,组织损伤部位的促炎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 β的表达水平在RAP/AOCD NP治疗后也发生了显着降低。7.pH和ROS双响应性靶向Ⅳ型胶原的载药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通过巯基-马来酰亚胺键合,将多肽KLWVLPKGGGC与DSPE-PEG结合。通过类似改良的纳米沉淀法/自组装法成功构建了靶向Ⅳ型胶原、p H-/RO S-双响应性纳米粒(TAOCDNP)。经TEM和SEM检测,TAOCDNP呈球形,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平均流体力学直径131 nm,Zeta电位-27.2±0.3 mV。雷帕霉素可以包载到TAOCD NP中,形成一种靶向、双响应性载药纳米粒(RAP/TAOCD NP),球形结构、粒径分布窄,能够有效负载雷帕霉素。8.TAOCD NP的体内外靶向能力评价与非靶向NPs(AOCD NP)相似。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均显示VSMCs对Cy5/TAOCD NP的吞噬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这些结果证实了靶向肽的加入对AOCD NP的细胞摄取行为没有显着影响。Cy7.5/TAOCD NP在体外对ⅣV型胶原的粘附表明,引入到TAOCD NP上的靶向肽维持了其对ⅣV型胶原的特异性结合能力。TAOCD NP在体靶向能力表明,Cy7.5/TAOCD NP组在血管内皮损伤部位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Cy7.5/AOCD NP组。动脉组织切片的显微镜观察也显示Cy5/TAOCD NP有相对较强的荧光。大鼠颈动脉冰冻组织切片Ⅳ型胶原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损伤动脉中Ⅳ型胶原(绿色荧光)与红色Cy5荧光共定位,而正常动脉中未见Cy5荧光。总之,这些结果证明,经靶向Ⅳ型胶原多肽修饰可显着增强pH和ROS双响应性纳米载体对损伤颈动脉的被动靶向聚集。9.双响应性载RAP靶向纳米粒靶向治疗血管再狭窄颈动脉H&E染色显示,RAP/AOCD NP或RAP/TAOCD NP治疗均能明显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增生。与RAP/AOCD NP治疗组相比,RAP/TAOCD NP组在增加管腔面积、减少内膜面积及降低增殖指数方面均有显着差异。同样,免疫组化分析显示,与RAP/AOCD NP相比,RAP/TAOCD NP能更有效抑制VSMCs在血管内膜的增殖,显着降低了 MMP-2和8-OHdG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pH-/ROS-双响应性纳米药物治疗的体内防治血管再狭窄效果可以通过靶向单元修饰进一步增强。10.安全性评价将不同浓度的AOCD NP与红细胞孵育2 h,即使在浓度为2 mg/mL时,直接观察和定量分析均未见溶血。体内急性毒性试验显示,所有AOCD NP组均正常摄食和饮水,无异常行为。所有AOCD NP治疗大鼠的脏器指数(主要脏器)均与生理盐水组相当。此外,AOCD NP组血常规及肝功能,生化等相关指标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对主要脏器的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表明,AOCD NP治疗的大鼠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另外,对双重响应性载药纳米粒(RAP/AOCD NP)也进行了体内安全性研究。生理盐水组与空白纳米粒(AOCDNP)组及RAP/AOCDNP组脏器指数无显着差异。同样,经AOCD NP或RAP/AOCD NP治疗的大鼠在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面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脏器的H&E染色切片显示几乎没有损伤。此外,鉴于RAP的免疫抑制活性,长期应用双响应载RAP纳米粒对大鼠脾脏T、B淋巴细胞数量无明显影响。而且,对C57BL6J小鼠进行类似的纳米粒长期给药治疗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T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在RAP/AOCD NP作用下,小鼠脾脏中T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并没有显着变化。这些结果提示,相对低剂量的RAP/AOCD NP治疗对适应性免疫系统没有显着的负面影响。总体而言,AOCDNP和RAP/AOCD NP均具有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研究结论:1.通过联合基于β环糊精合成的pH响应性和ROS响应性材料,同时设计了一种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成功构建了 pH和ROS双响应的纳米载体。2.通过优化pH响应性材料(ACD)和ROS响应性材料(OCD)的投料质量比,制备了最佳的pH和ROS响应能力的纳米粒。3.双响应性纳米粒AOCD NP能够有效地负载RAP,在低pH值或ROS较高的环境下,触发RAP/AOCD NP释放负载的RAP。RAP/AOCD NP可以通过被rVSMCs有效内吞并在亚细胞细胞器的敏感释放,增强药物分子在细胞内的递送。相比于游离RAP,非响应性和单响应性载RAP纳米粒,RAP/AOCD NP显着的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4.AOCD NP能够靶向聚集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的部位,通过在动脉损伤部位被动靶向和触发释放RAP,与其他载药纳米粒比较,RAP/AOCD NP在大鼠中表现出更理想的抗再狭窄作用。5.通过靶向ⅣV型胶原多肽的修饰,进一步提高了AOCD NP的靶向能力,成功制备了 pH/ROS双响应的靶向纳米递送平台TAOCD NP。负载RAP的TAOCD NP比相比RAP/AOCD NP,更有效地抑制了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6.AOCD NP和RAP/AOCD NP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本课题研究设计的pH/ROS双响应纳米载体和构建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有望进一步用于治疗血管再狭窄和其他与血管炎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何鼎[6](2019)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分布与心功能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背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临床急危重症,给社会以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STEMI时,因血栓堵塞冠状动脉使心肌供血供氧不足,易引起心脏功能障碍。尽管再灌注和STEMI二级预防等相关治疗已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中医学认为,STEMI可归属于“真心痛”范畴,中医学发展至今,对STEMI的认识亦逐渐深入,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将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相较于纯西医而言,中西医结合显然更具优势。本课题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旨在观察STEM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心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目的:(1)分析STEM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2)分析STEM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心脏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1)按纳入、排除标准,收录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CCU住院治疗并诊断为STEMI的患者,共364例;(2)进行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收集;(3)根据中医证候辨证标准,制定病例资料调查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脉等,进行中医证候要素提取;(4)以Excel为基础,建立调查数据库;(5)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3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04例(83.5%),平均年龄58.03±13.20岁;女性患者60例(16.5%),平均年龄73.33±8.46岁;(2)364例STEMI患者中,气虚型262例(72%),阴虚型84例(23.1%),阳虚型18例(4.9%),血虚型0例,血瘀型360例(98.9%),痰浊型190例(52.2%),气滞、寒凝型共10例(2.7%);(3)364例STEMI患者中,气虚型与非气虚型、阴虚型与非阴虚型、痰浊型与非痰浊型分别与性别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364例STEMI患者中,气虚型与非气虚型、阴虚型与非阴虚型分别与Killip心功能分级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瘀型与非血瘀型、痰浊型与非痰浊型与Killip心功能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364例STEMI患者中,气虚型与非气虚型、痰浊型与非痰浊型分别与梗死部位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型与非阴虚型、血瘀型与非血瘀型与梗死部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364例STEMI患者中,气虚型与非气虚型、阴虚型与非阴虚型分别与病变支数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型与非血瘀型、痰浊型与非痰浊型分别与病变支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364例STEM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主要以气虚、阴虚、血瘀和痰浊为主,其中虚证以气虚型多见,阴虚型次之,实证中血瘀型几乎覆盖全部患者,痰浊型亦多见;(2)364例STEMI患者中,女性患者气虚、阴虚证的发生概率远高于男性,而男性患者痰浊证的的发生概率高于女性;(3)STEMI的发生均与实证相关,但STEMI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多趋向于虚证。

丁阿娜,张宇虹,苏本利[7](2018)在《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管重构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T2DM)股动脉血管重构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方法:将88例T2DM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病程小于10年为B组(48例);大于10年为C组(40例);另有36例为正常对照组(A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如有斑块形成,通过测量此处血管总面积(TVA)、管腔面积(LA)、重构指数(RI)判定血管重构类型;获得血清NLR。结果:各组之间股动脉IMT、NLR和RI比较:IMT和NLR:B、C组均大于A组,C组大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I:B组大于A组(P<0.05),C组小于B组(P<0.05)。各组之间股动脉血管重构发生率及重构类型比较:重构发生率比较:B、C组大于A组(P均<0.05),C组大于B组(P<0.05);重构类型比较:B组正重构发生率高于A、C组(P均<0.05),C组负重构发生率高于A、B组(P均<0.05)。各组内重构类型比较:A组以血管无重构为主,B组血管正重构发生率高于负重构发生率,C组血管负重构发生率高于正重构发生率。IMT与NLR呈正相关关系(r=0.56,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精确的评价T2DM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以及与NLR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丁阿娜[8](2018)在《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管重构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二维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T2DM)股动脉血管重构,以及其与血清中炎性指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指导临床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择了88例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住院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被选取的全部患者均依据WHO发布的T2DM诊断标准筛选。同时要排除合并急性感染、类风湿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肝肾疾病、创伤或手术以后2周内以及近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药物的T2DM患者。将上述被选取的符合标准的T2DM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病程小于10年为B组,48例;病程大于10年为C组,40例。此外,选取健康志愿者36例为A组(正常对照组)。A、B、C三组在年龄和性别比例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检测过程中采用的是美国GE LOGIQ E9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配备高频线阵探头,探头型号9L-D,探头频率6-9MHZ。检测过程中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充分暴露大腿根部,首先纵切扫查,依次显示股总动脉,股动脉分叉处,股浅动脉。而后将探头逆时针旋转90°,沿着血管走行由上至下进行横切扫查,测量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注意观察内膜的一般情况如是否有内中膜增厚,是否形成斑块,如有则测量斑块处血管总面积(TVA)、斑块处管腔面积(LA)及参照处的血管总面积(TVA)、管腔面积(LA),计算得出血管重构指数(RI),从而判定血管重构类型。分别获得A、B、C各组血清中的NLR值,并对股动脉的相关指标如IMT、血管重构的相关参数和血清中炎性指标NLR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之间股动脉IMT、NLR和RI比较:IMT和NLR:B、C组均大于A组,C组大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I:B组大于A组(P<0.05),C组小于B组(P<0.05)。各组之间股动脉血管重构发生率及重构类型比较:重构发生率比较:B、C组大于A组(P均<0.05),C组大于B组(P<0.05);重构类型比较:B组正重构发生率高于A、C组(P均<0.05),C组负重构发生率高于A、B组(P均<0.05)。各组内重构类型比较:A组以血管无重构为主,B组血管正重构发生率高于负重构发生率,C组血管负重构发生率高于正重构发生率。相关性分析显示股动脉IMT与血清中NLR值呈正相关关系(r=0.56,P<0.05)。结论应用二维高频超声联合血清中炎性指标NLR值能够更好地综合评估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进展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同时对改善T2DM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缓病情进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梁英[9](2017)在《高血压小血管重构的特征性改变及葡萄籽原花青素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心血管综合征",也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和原因,是全世界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病主要的危害是针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靶官的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血管重构既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又是靶器官受损的表现,对其进行干预是目前高血压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主要策略。血管重构(Vascular remodeling,VR),其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不仅涵盖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还包括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的合成、降解及重排;同时又是血管对各种刺激因子的动态反应过程,包括信号的感知、传导和调节因子的合成、释放,最终血管结构改变出现。最典型的特征包括中膜增厚、内径缩小和基质增多,但不同的血管重构有不同变化,现认为大动脉血管如主动脉,以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肥大为主;小动脉如肠系膜第三级动脉,以增生为主。现阶段缺乏针对高血压小动脉重构机制及干预的系统性研究。大量血管重构研究侧重于血管内膜内皮细胞和VSMC,我们实验发现小动脉血管外膜的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Adventitia fibroblast,AF)在炎症和细胞因子等病理刺激下通过激活、腔内迁移和表型转化参与并促进血管重构,使胶原蛋白过度合成、沉积于血管壁,具有不同于大动脉血管重构鲜明的特点;而血管壁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平衡失调也是小动脉血管重构过程中的重要细胞事件。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extracts,GSPE)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清除自由基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据报道GSPE能有效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肌再灌注损伤、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等,但对血管重构的作用,特别是对高血压小动脉重构影响及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首先观察比较43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主动脉大血管与肠系膜小动脉血管重构的不同特点,以小动脉重构异于大动脉的特征性改变—胶原增生为切入点,观察成纤维细胞增生、迁移及表型转化以及动脉重构时血管壁细胞凋亡和增殖的情况,从组织、细胞、分子多方面探讨小血管重构可能的机制并给予不同剂量GSPE长程干预,探讨GSPE对高血压小血管重构的保护机制,以期为研究高血压小血管重构提供新思路和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第一部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大小血管重构的差异性比较研究背景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因经济迅速崛起导致的生活方式颠覆性地改变,使"生活方式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高血压病就是最常见的代表性疾病之一。高血压病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已成为超过肿瘤的凶手,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以及不良预后对国民经济和人民健康造成难以估测的负担和损失,是心血管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血管重构是多种危险因素及疾病的病理基础和靶器官损害。新近研究发现,动脉结构的异常改变是心血管事件的一项独立的预测因子。以增生肥厚为主要特点的高血压小血管重构,形态学特征为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狭窄,与实验证据丰富的大动脉重构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性表现。现阶段针对高血压小动脉重构机制及干预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血管重构在发生血管管径的改变的同时会伴随血管壁成分的改变:血管壁细胞的增殖及活性改变、凋亡平衡失调及ECM合成、降解失衡以及分布异常等等。参与血管重构的AF所合成分泌的胶原蛋白,是构成ECM主要成分的一种非水溶性纤维蛋白,在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血管壁胶原构成为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当胶原的合成多于降解、特性构型及排列分布的变化是高血压血管胶原重构的根本原因。本实验以Wista Kyoto大鼠(Wista Kyoto rat,WKY)为正常血压对照组动物,以SHR为实验组,观察对比43周龄SHR主动脉及肠系膜小动脉血管重构的各自特征性变化,发现大动脉血管重构以血管壁细胞增生,尤其以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为主;而小动脉以ECM增生为主,尤以外膜胶原增生明显,同时发现血管壁细胞凋亡增多可能涉及到血管壁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平衡情况,共同为高血压血管重构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比较43周龄WKY和SHR大鼠血压、体重及血脂、血糖、肾功能的情况。2.从形态学、组织、细胞多方面比较SHR主动脉与肠系膜小动脉血管重构的不同特点。3.从胶原增生的视角来论证高血压小血管重构的特征性改变。4.评价血管壁细胞凋亡与增生平衡情况在不同血管重构中的地位。研究方法20周龄雄性SH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SHR-C组)10只,GSPE小剂量干预组(SHR-L组)10只,GSPE大剂量干预组(SHR-H组)10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WKY-C组)1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入实验。每天清晨WKY-C组和SHR-C组给予1ml 0.9%生理盐水灌胃,而GSPE干预组分别给予100ug/kg,250ug/kgGSPE 1ml灌胃。22周后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取血后迅速分离4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及胸主动脉组织。实验第一部分比较WKY-C组和SHR-C组胸主动脉和肠系膜小动脉血管重构的差异,第二部分将探讨GSPE对小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及内在机制。1.实验期间每周尾套法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并称重;2.从腹主动脉抽血,离心后取血清进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血糖、肌酐、尿素氮的测定;3.留取WKY-C、SHR-C两组大鼠的肠系膜小动脉、主动脉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比较大小动脉形态的变化、天狼猩红-维多利亚蓝染色检测胶原纤维增生和分布变化、以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配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析Ⅰ、Ⅲ胶原的分布和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种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分别检测血管壁细胞凋亡与增生情况、TUNEL-PCNA双重染色显示血管壁细胞凋亡与增生平衡情况。并留取组织冻存于-80℃冰箱用于第二部分相关指标检测。研究结果1.血压和体重情况随着实验进行,SHR-C组收缩压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大鼠的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2.血清血脂及血糖、血肌酐、尿素氮的情况实验测得两组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及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大鼠大小动脉形态学变化3.1HE染色WKY-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及主动脉形态正常,各层分界清楚,排列规整。SHR-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中层VSMCs排列紊乱,外膜增厚明显且细胞增生;主动脉管壁增厚以中层增厚最为明显,VSMCs增生肥大,中层弹性膜排列紊乱、厚薄不均且断裂,部分内膜脱落。3.2天狼猩红-维多利亚蓝双染天狼猩红-维多利亚蓝双染明视野下观察,WKY-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与主动脉均形态正常,蓝绿色弹力板结构清晰,红色胶原纤维分布正常。SHR-C组肠系膜小动脉及主动脉管壁显着增厚,红色胶原纤维重度增生,其中肠系膜小动脉外膜胶原的增生更明显,其蓝绿色单层内弹力板无明显变化;而主动脉胶原增生以中层较明显,多层弹性纤维板破坏,结构紊乱。形态学检测分析显示,与WKY-C组相比,SHR-C组小动脉内径(Inner diameter,ID)、血管腔横截面积(luminal cross-sectional area,LCSA)明显减小(P<0.05),血管壁厚度(wall thickness,WT)、血管壁横截面积(wall cross-sectional area,WCSA)、WT/ID、WCSA/LCSA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主动脉 ID、LCSA、WT/ID 明显增大(P<0.05),WT、WCSA、WCSA/LCSA 亦明显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大鼠大小动脉胶原纤维的比较Image 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分析发现SHR-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主动脉胶原面积百分比均显着高于WKY-C大鼠(P<0.01),以小动脉增多更为明显。5.两组大鼠大小动脉Ⅰ、Ⅲ型胶原分布天狼猩红-维多利亚蓝双染偏振光显微镜暗视野下可见:WKY-C组大鼠黄红色Ⅰ型胶原纤维主要分布于外膜;绿色Ⅲ型胶原主要分布在中膜及外膜。SHR-C组肠系膜小动脉及主动脉管壁胶原纤维明显增生,排列紊乱,Ⅰ型胶原纤维增生延及中膜,Ⅲ型胶原纤维则弥漫分布于外膜及以外,大小动脉相比,小动脉胶原增加更为显着,尤以外膜Ⅲ型胶原纤维明显;大动脉胶原增生主要分布在中膜,以Ⅰ型胶原为主。6.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配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WKY-C组大鼠动脉结构正常,可见正常密度的绿色胶原纤维及红色细胞核。与其相比,SHR-C组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Ⅰ、Ⅲ型胶原增多,弥漫分布于中膜及外膜。大小动脉相比,小动脉胶原增加最为明显,尤以外膜显着,大动脉血管壁细胞核增多明显,以中膜更为明显。荧光定量分析结果(IOD)显示:与WKY-C组比较,SHR-C组大血管壁(P<0.05)及小血管壁(P<0.01)Ⅰ、Ⅲ型胶原表达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血管Ⅲ型胶原增生更为明显。7.两组大鼠大小动脉超微结构变化透射电镜下WKY-C组大鼠动脉组织胶原多分布于血管外膜,少量分布于中膜,内皮细胞、VSMCs以及外膜的AF形态正常。SHR-C组血管内膜损伤明显,可见凋亡细胞;肠系膜小动脉中膜VSMCs增生、排列紊乱,外膜胶原纤维增生明显,伴有内质网扩张的成纤维细胞迁移至中膜,甚至迁移的AF出现表型转化特征:细胞膜下密斑形成;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尤为严重,部分脱落,基底膜呈虫蚀样增生修复,弹力层断裂,结构紊乱,VSMCs肥大增生,胞浆内细胞器增多,胶原增生主要存在于中膜,外膜AF变化不明显。8.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壁凋亡细胞,凋亡细胞的细胞核被染成棕黄色。与WKY-C组相比,SHR-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明显增大(P<0.01),而主动脉壁细胞凋亡AI亦有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增殖状态的血管壁细胞核被染成棕黄色。与WKY-C组相比,SHR-C组大鼠大小动脉组织增殖细胞明显增多,其中肠系膜小动脉组织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增加(P<0.05),主动脉组织PI增加更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TUNEL-PCNA双重染色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后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NA阳性细胞,TUNEL标记的阳性表达为棕黄色,PCNA标记的阳性表达为紫色。图像形象显示高血压小动脉血管壁细胞凋亡阳性细胞和PCNA阳性细胞都明显增多,而小动脉血管壁细胞凋亡占优势、大动脉血管壁细胞增生趋势更明显。研究结论1.高血压小动脉存在胶原增生明显的血管重构,以外膜Ⅲ型胶原明显,伴AF的迁移及表型转化。2.高血压大血管重构血管壁细胞增生更明显,以中膜平滑肌细细增生为主,符合传统研究结果。3.高血压血管重构血管壁细胞增生和凋亡共同存在,但小动脉重构以非细胞成分-胶原增生占重要地位。提示高血压动脉血管重构是一个多因素、多种细胞、多种病变共同参与的动态病理过程,小血管重构存在不同于大血管重构的以胶原增生明显的特征性改变。第二部分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血管重构(VR)密切相关。单纯的"降压达标"并不能完全控制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靶器官损害甚至可以发生在血压升高之前,提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水平相关性并不与早期的理论完全相符;因此探讨高血压血管重构机制及其防治,对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以及减轻国民经济的压力意义深远。研究表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参与了高血压血管重构的各个环节,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水平增强贯穿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氧化应激涉及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增生、凋亡、迁移和纤维化,是高血压血管重构重要的触发、促进因素。GSPE是主要来源于葡萄籽、具有超强抗氧化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大量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在心血管领域呈现卓越的保护作用,如抗动脉硬化、降压、降脂,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新近研究发现其抗肿瘤活性,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但对高血压小血管重构影响及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已发现胶原增生在小血管重构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小血管壁细胞凋亡增多涉及到血管壁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失衡并参与小血管重构的发展。在第二部分对比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对照组(SHR-C)及不同剂量GSPE干预组,检测各组动物血压、血脂、血糖、肾功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并应用光镜、电镜等观察其对小血管重构形态学、组织学及细胞学的变化,TUNEL法和PCNA分别检测对血管壁细胞凋亡与增生情况的变化,探讨不同剂量GSPE对高血压小血管重构能否起到改善作用;进一步对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及TGF-β1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探讨GSPE对高血压小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研究目的1.研究氧化应激水平与高血压小血管胶原增生重构的关系;2.证实不同剂量GSPE对高血压小血管胶原增生重构的保护作用;3.同时观察血管壁细胞增生和凋亡与GSPE的关系;4.从分子水平探讨GSPE改善高血压小血管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第二部分实验动物的分组、饲养、给药及标本留取如前所述:30只20周龄雄性SH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SHR-C组,n=10),GSPE小剂量干预组(SHR-L组,n=10),GSPE大剂量干预组(SHR-H组,n=10)。每天清晨SHR-C组给予1ml 0.9%生理盐水灌胃,而GSPE干预组分别给予100ug/kg,250ug/kg 1ml灌胃。22周后用水合氯醛麻醉动物后,取血后迅速分离各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组织。1.实验期间每周尾套法测量尾动脉收缩压并称重;2.3组大鼠血样离心后取血清进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血糖、肌酐、尿素氮的测定;3.采用Victor1420多功能标记仪即Multilabel Counter测定全部4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组织上清液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4.留取3组大鼠的肠系膜小动脉组织,HE染色观察肠系膜小动脉形态、天狼猩红-维多利亚蓝染色检测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变化及Ⅰ、Ⅲ型胶原的分布、以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配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析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3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TUNEL法和PCNA分别检测对血管壁细胞凋亡与增生情况的影响。并留取组织冻存于-80℃冰箱,汇总实验第一部分组织标本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研究结果1.血压和体重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虽然收缩压随着实验进程逐渐升高,SHR-C组与两个GSPE干预组相比,组间收缩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的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2.血清血脂及血糖、血肌酐、尿素氮的情况实验测得3组间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及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检测4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氧化应激指标与WKY-C组相比,SHR-C组肠系膜小动脉组织中ROS、H202、MDA含量显着升高,SOD、CAT活性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GSPE干预后,SHR-H组 ROS(P<0.05)、H202 及 MDA(P<0.01)降低,SOD(P<0.01)、CAT(P<0.05)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SHR-L组仅ROS、H2O2含量明显下降(P<0.05),且H202含量的下降在两干预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GSPE抑制氧化应激呈剂量依赖性趋势。4.大鼠肠系膜小动脉形态学变化4.1 HE染色显示:SHR-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呈明显血管重构征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平滑肌肥大增生,排列紊乱。SHR-L及SHR-H两组肠系膜血管重构征象有所改善,尤以SHR-H组明显,管壁厚度和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轻,血管内膜较光滑,平滑肌增生,排列欠规则。4.2天狼猩红-维多利亚蓝双染明视野下观察:SHR-C组肠系膜小动脉壁显着增厚,管腔狭窄,蓝绿色单层内弹力板无明显增厚,管壁红色胶原纤维重度增生,主要分布于中膜及外膜;GSPE干预组有所改善:剂量依赖性地出现管壁变薄、管腔增大,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减轻,尤以高剂量组(SHR-H组)明显。经过Olympus DP72光学显微镜进行图像采集,Image 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显示:与SHR-C组相比,SHR-H 组 ID、LCSA 明显增大(P<0.05),而 WT、WT/ID、WCSA、WCSA/LCSA 明显减小(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R-L组仅WT、WT/ID、WCSA、WCSA/LCSA明显减小(P<0.01),提示GSPE改善小血管重构形态学的剂量依赖性趋势。5.3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胶原、弹力纤维的比较天狼猩红-维多利亚蓝双染明视野下观察,SHR-C组肠系膜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内径减少,蓝绿色单层内弹力板有所增厚,中膜、外膜红色胶原纤维重度增生,且排列紊乱,甚至断裂;而GSPE干预组剂量依赖性地呈现管壁增厚减轻,管腔内径增大,蓝绿色单层弹力板变化不明显,血管壁红色胶原纤维减少,排列仍欠整齐,以高剂量组改善更明显,但蓝绿色单层弹力板变化不明显;Image 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分析发现,GSPE干预后两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胶原面积百分比显着低于SHR-C组大鼠(P<0.05),弹性纤维面积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胶原纤维面积与弹性纤维面积比值SHR-L组(P<0.05)、SHR-H组(P<0.01)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大鼠肠系膜小动脉Ⅰ、Ⅲ型胶原分布情况天狼猩红-维多利亚蓝双染偏振光显微镜暗视野下可见:SHR-C组肠系膜小动脉管壁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增粗,排列紊乱,黄红色增生的Ⅰ型胶原纤维主要分布在外膜并延及中膜,绿色Ⅲ型胶原纤维则弥漫分布于中膜、外膜及外缘;而GSPE干预组呈现剂量依赖性的血管壁胶原纤维增生减轻,尤以中膜和外膜Ⅲ型胶原纤维减少明显,中膜内Ⅰ型胶原也明显减少,胶原排列仍欠规整。7.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配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配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SHR-C组肠系膜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绿色胶原增生,红色细胞核数目增多,管腔狭窄,Ⅰ型胶原纤维增多,弥漫性分布于中膜及外膜,Ⅲ型胶原亦增多,主要分布于外膜及外缘;而GSPE干预组血管壁增厚减轻,细胞核数目减少,Ⅰ、Ⅲ型胶原均减少。荧光定量分析(iOD)结果显示:与SHR-C组比较,两GSPE干预组Ⅰ、Ⅲ胶原的表达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HR-H组较SHR-L组两种胶原表达减少更明显,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呈现出剂量依赖性趋势。8.透射电镜观察3组肠系膜小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电镜下观察到SHR-C组血管内膜损伤严重,部分脱落,并有凋亡细胞出现,同时发现富含扩大内质网的AF迁移至中膜并出现表型转化的特征:细胞膜下出现密斑,伴随中膜和外膜中大量胶原蛋白不规则增生,分布紊乱,AF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空泡化"改变;GSPE干预组肠系膜小动脉内膜损伤减轻,胶原蛋白增生有所减轻,呈剂量依赖性的改善,SHR-L组中膜可见迁移细胞,外膜中可见内质网丰富的AF。9.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血管壁凋亡细胞细胞核染成棕黄色。与SHR-C相比,仅SHR-H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减少,AI明显下降(P<0.01),与SHR-L组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GSPE强大的抗凋亡能力及明显剂量依赖性趋势。1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增殖状态的血管壁细胞核被染成棕黄色。与SHR-C组相比,仅SHR-H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组织增殖细胞明显减少,PI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检测4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TGF-β1和胶原蛋白Ⅰ/Ⅲ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WKY-C组大鼠相比,SHR-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胶原蛋白Ⅰ(P<0.01)、胶原蛋白Ⅲ(P<0.05)及TGF-β1(P<0.01)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而低剂量和高剂量的GSPE均可以拮抗这些作用,与SHR-C组相比,SHR-L组和SHR-H组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及TGF-β1mRNA表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大鼠血管壁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及TGF-β1蛋白的表达差异与mRNA一致,即SHR-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及TGF-β1蛋白三种蛋白表达均高于WKT-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低剂量和高剂量的GSPE均可以拮抗这些作用,与SHR-C组相比,SHR-L组和SHR-H组胶原蛋白Ⅰ(P<0.05),胶原蛋白Ⅲ(SHR-L,P<0.05;SHR-H,P<0.01)、TGF-β1(SHR-L,P<0.05;SHR-H,P<0.01)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高血压小动脉血管重构与TGF-β1增强相关的胶原蛋白严重增生明显相关,GSPE干预可明显降低TGF-β1蛋白的表达,改善胶原蛋白Ⅰ、Ⅲ增生,从而改善小动脉血管重构。12.检测4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Bcl-2和Bax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WKY-C组大鼠相比,SHR-C组大鼠肠系膜小动脉Bcl-2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Bax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Bcl-2与Bax的比值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低剂量和高剂量的GSPE均可以拮抗这些作用,与 SHR-C 组相比,SHR-L 组和 SHR-H 组 Bcl-2mRNA 表达增加(SHR-L,P<0.05;SHR-H,P<0.01),SHR-H组Bax mRNA表达减少(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Bcl-2 与 Bax mRNA 表达的比值(SHR-L,P<0.05;SHR-H,P<0.0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大鼠血管壁Bcl-2、Bax蛋白的表达差异与mRNA 一致:与WKY-C组相比,SHR-C组Bcl-2的蛋白表达减少(P<0.05),Bax的表达增加不明显,但Bcl-2/Bax蛋白表达的比值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SHR-C组相比,SHR-L组和SHR-H组均可以提高Bcl-2蛋白的表达(P<0.05),SHR-H组可降低Bax蛋白的表达(P<0.05),两组Bcl-2/Bax蛋白表达的比值也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高血压小动脉血管重构与高血压诱导小动脉细胞凋亡增多相关,低剂量和高剂量GSPE可以通过明显抑制细胞凋亡参与高血压大鼠小动脉血管重构。结论1.氧化应激水平增强与高血压小血管胶原重构密切相关,可能是其原因之一。2.GSPE具有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的保护高血压小血管重构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趋势。3.GSPE改善高血压小动脉重构的作用与抑制氧化应激/TGF-β1信号通路有关,进而抑制AF激活、迁移、表型转化,达到抑制小血管壁胶原蛋白过度合成、沉积。4.GSPE还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轻高血压小动脉壁细胞凋亡,参与调节增殖/凋亡的平衡相关的小血管重构的改善。

吴晨方[10](2014)在《PPAR-α/γ激动剂对代谢综合征心室重构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并非特指一种疾病,而是以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特征的,多种代谢紊乱异常聚集的症候群。其包括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室重构是MS患者心血管事件直至死亡的重要病理基础。MS及其各组分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均有显着的影响,其中以心室重构为最早期和最突出的表现。TGF-β1、COL-Ⅰ、COL-Ⅲ在心室重构中起重要的作用。PPARs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其中PPAR-α和PPAR-γ与MS密切相关。其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FEN)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降低血液中FFA及TG水平,升高HDL-C水平,改善IR。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1O)则可通过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脂肪代谢而明显改善IR,降低血糖、FFA水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同时PPAR-α/γ激动剂还可通过抑制TGF-β1、Ⅰ型和Ⅲ型胶原等的表达来抑制心室重构。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探寻单独及合用PPAR-α/γ激动剂干预对MS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其防治MS心室重构寻求新的途径。方法(1)临床研究:MS患者256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BT组,n=64、FEN组,n=65、PIO组,n=63、FEN+PIO组,n=64,健康对照者30人为NC组,n=30。所有患者在予以基础治疗措施的基础上,FEN组加服非诺贝特,PIO组加服吡格列酮,FEN+PIO组加服上述两种药物,总共干预24周。检测各组间干预后血压、血糖、血脂、TGF-β1、PICP、PIIINP、MMP-9以及彩色超声下左心室结构相关参数的变化。(2)MS大鼠模型的建立:60%果糖的饲料喂养雄性SD大鼠,定期监测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等指标,直到达到MS标准。(3)动物实验:造模成功的M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MC组,n=10、FEN组,n=11、PIO组,n=10、FEN+PIO组,n=11,普通标准饲料喂养的SD大鼠为NC组, n=6。加入相应药物干预,定期测定大鼠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4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其心肌形态结构及其局部PPAR-α、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检测TGF-β1、Smad3、COL-Ⅰ、COL-Ⅲ水平。分析比较干预后各组大鼠在各指标间的差异及关系。结果(1)临床研究1)与NC组相比:BT组BP、FBS、FINS、HOMA-IR、TC、LDL-C、 TG、FFA、ALT、UA、TGF-β1、PCIP. PIIINP、MMP-9水平上升(P<0.01或P<0.05)。2)与BT组相比,FEN组者血清TG、FFA、FINS水平下降(P<0.01或P<0.05), HDL-C水平上升(P<0.05); PIO组血清TG、FFA、HbA1c、 FINS、TGF-β1、PICP、PIIINP、MMP-9水平下降,HOMA-IR下降(P<0.01或P<0.05); FEN+PIO组DBP、血清TG、FFA、HbAlc、FINS、TGF-β1、PICP、PⅢNP、MMP-9、HOMA-IR、LVM和LVMI均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或P<0.05)。3)与FEN组相比,PIO组血清FINS、TGF-β1水平下降,HOMA-IR下降(P<0.01或P<0.05); FEN+PIO组患者血清FINS、TGF-β1、PICP、 PⅢNP、MMP-9、HOMA-IR、LVM和LVMI下降(P<0.01或P<0.05)。4)与PIO组者相比,FEN+PIO组血清HDL-C水平上升(P<0.05),LVM和LVMI下降(P<0.05)。(2)动物实验1)与NC相比:MC组SBP、FBS、 FINS、HOMA-IR、TG、TC、 LDL-C、HDL-C、FFA、ALT、AST、UA、BUN、CR上升(P<0.01或P<0.05),体重减轻(P<0.01);其心肌表达PPAR-α/γ mRNA、下降(P<0.01); PPAR-α/γ蛋白表达下降;表达TGF-β1、Smad3、 COL-Ⅰ、 COL-Ⅲ蛋白升高(P均<0.01);心脏肥厚指数增加(P<0.01)。2)与MC组相比:FEN组TG,LDL-C、FFA、UA、CR下降(P<0.01或<0.05),HDL-C上升(P<0.01),AST升高(P<0.01), UA、CR水平下降(P<0.01或P<0.05);心肌表达PPAR-α mRNA增强(P<0.01);PPAR-γ 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 PPAR-α蛋白表达上升,PPAR-γ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 TGF-β1,Smad3、COL-Ⅰ、 COL-Ⅲ蛋白表达下降(P均<0.01);心脏肥厚指数明显降低(P<0.01)。PIO组和FEN+PIO组SBP、FBS、FINS、HOMA-IR、TG、TC、LDL-C、FFA下降(P<0.01或<0.05),HDL-C上升(P<0.01),AST上升(P<0.01);心肌表达PPAR-α/γ mRNA升高(P<0.05); PPAR-α/γ蛋白表达升高,表达TGF-β1、Smad3、COL-Ⅰ、 COL-Ⅲ降低(P<0.01或<0.05),心脏肥厚指数降低(P<0.01); FEN+PIO组UA、CR降低(P<0.01或P<0.05)。3)与FEN组相比:PIO组大鼠SBP、FBS、FINS、HOMA-IR、TC及HDL-C降低(P<0.01或P<0.05),TG升高(P<0.05),UA升高(P<0.05),心肌表达PPAR-a mRNA降低(P<0.01), PPAR-y mRNA表达增加(P均<0.01);心室PPAR-a蛋白表达降低(P<0.01),PPAR-y蛋白表达量增加;TGF-β1、Smad3、COL-Ⅰ、COL-Ⅲ降低(P<0.01)。FEN+PIO组SBP、FBS、FINS、HOMA-IR、TC降低(P均<0.01),HDL-C升高,LDL-C降低(P<0.05),心肌表达PPAR-a mRNA与FEN组无显着差异(P>0.05),PPAR-y mRNA表达增加(P均<0.01);表达TGF-β1、Smad3、COL-Ⅰ、COL-Ⅲ降低(P<0.01或P<0.05);4)与PIO相比:FEN+PIO组TG水平降低(P<0.05),HDL-C升高(P<0.01),UA降低(P<0.01),心肌表达PPAR-a/y mRNA显着升高,PPAR-a/y蛋白表达升高,表达TGF-β1、Smad3、COL-Ⅰ、COL-Ⅲ降低(P<0.05)。结论1.临床研究证实:MS患者存在糖代谢、脂代谢的紊乱,并表现TGF-β1、COL-Ⅰ、COL-Ⅲ、MMP-9等重构相关因子表达增加以及心脏肥厚指数的增加,提示MS患者存在心室重构。2.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单用或合用PPAR-α/γ激动剂可改善MS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各重构相关因子表达降低,提示单用或合用PPAR-α/γ激动剂可改善MS患者的心室重构,且合用比单用效果更好。3.动物实验证实:高果糖饮食诱导可使SD大鼠表现出血压升高、高血糖、高血脂、IR等特征,成功塑造MS大鼠模型。MS大鼠模型心肌出现形态学改变,且重构相关因子表达增加,提示MS大鼠模型存在病理性心室重构。4.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单用或合用PPAR-α/γ激动剂可从不同途径改善MS大鼠的糖、脂代谢及IR,使MS大鼠心肌各重构相关因子表达不同程度的下降,改善病理性心室重构现象,且合用比单用效果更好。5. PPAR-α/γ激动剂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心肌细胞肥大以及降低重构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MS大鼠心室病理性重构。6.FEN及PIO干预可引起肝功能损害,但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糖尿病血管重构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血管重构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室重构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基于LXR-RAAS/NF-κB通路研究“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认识探源
        1.1 心衰病名略考
        1.2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认识源流探索
    2 基于痰饮理论探讨支饮与慢性心力衰竭的联系
        2.1 痰饮理论的萌芽与建立
        2.2 痰饮理论的发展延伸
        2.3 痰饮和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共性认识下不同的临床观点
        3.1 益气温阳
        3.2 温阳利水
        3.3 益气养阴
        3.4 益气活血
    4 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基于前人经验的拓展
        4.1 温阳法是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本虚”的治法
        4.2 消饮法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重要的一环
    5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以及与中医治疗的联系
        5.1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5.2 慢性心力衰竭常见药物治疗
        5.3 中医治法与慢性心力衰竭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基于LXR-RAAS/NF-κB通路研究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温阳消饮方组方思路及该方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1.1 温阳消饮方的组成、方解及法方范畴讨论
        1.2 温阳消饮方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
    2 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评价
        2.1 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动物选择
        2.2 慢性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方式选择
        2.3 模型评价
    3 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观察指标的选择
        3.1 疗效指标的选择
        3.2 LXR-RAAS/NF-κB通路及相关指标选择
    4 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效讨论
        4.1 温阳消饮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一般情况及体重的影响
        4.2 温阳消饮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心脏彩色超声的影响
        4.3 温阳消饮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血清BNP、AVP浓度的影响
        4.4 温阳消饮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心室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5 温阳消饮法对CHF模型小鼠LXR-RAAS/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
        5.1 在温阳消饮法治疗CHF的作用机制中LXR作为关键因子介入
        5.2 温阳消饮法对LXR-RAAS路径的调控
        5.3 温阳消饮法对LXR-NF-κB通路和相关指标的调控
    6 从温阳消饮法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对于中药剂量的探讨
        6.1 本研究结果显示温阳消饮方高剂量的疗效优于中剂量
        6.2 从仲景用药遣量特点分析温阳消饮方不同剂量的作用
        6.3 药物剂量和治疗效果关系的探讨——受多种因素影响
结论
创新性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肝X受体在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在AngⅡ致内皮细胞损伤中作用及芪七连胶囊保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1.1 高血压的定义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概念
        1.2 高血压临床治疗常见药物与不良反应
        1.3 高血压的发病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
        1.4 高血压与NRP3炎症小体的关系
        1.4.1 NLRP3炎症小体的简介
        1.4.2 NLRP3炎症小体与高血压
        1.5 ROS/NF-κB是激活NLRP3 炎症小体的重要途径
    2.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2.1 高血压的中医症型研究
        2.2 中药复方制剂对高血压血管重构的影响
        2.2.1 高血压中医症候与血管重构相关性研究
        2.2.2 中药复方对高血压血管重构的作用
第二章 ROS/NF-κB/NLRP3 信号通路在AngⅡ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作用
    1.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材料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实验方法
        2.1 血清的制备
        2.2 细胞培养与处理
        2.3 细胞实验分组及干预实验
        2.3.1 实验一:筛选AngⅡ干预HUVECs的最佳条件
        2.3.2 实验二:明确AngⅡ是否能激活ROS/NF-κB/NLRP3 炎症小体通路诱导HUVECs炎症
        2.4 考察药物对HUVECs增殖能力的影响(CCK-8 法)
        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药物干预后相关蛋白的表达
        2.6 流式细胞仪技术考察各组经药物干预后凋亡实验
        2.7 流式细胞仪技术考察各组经药物干预后ROS生成情况
        2.8 ELISA法考察各组经药物干预后IL-1β、IL-18 的含量
        2.9 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筛选AngⅡ刺激HUVECs NLRP3 炎症小体模型最佳条件
        3.1.1 不同浓度AngⅡ刺激对HUVECs NLRP3 炎症小体通路的影响
        3.1.2 不同刺激时间对HUVECs NLRP3 炎症小体的影响
        3.2 各组药物刺激24h对 HUVECs增殖能力的影响
        3.3 AngⅡ调控ROS/NF-κB/NLRP3 炎症小体通路诱导HUVECs炎症
        3.3.1 各给药组对HUVECs凋亡的影响
        3.3.2 抑制ROS生成对NLRP3 炎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3 抑制NF-κB活性对NLRP3 炎症小体相关蛋白及NF-κB表达影响
        3.3.4 抑制NLRP3炎症小体对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5 抑制ROS+NF-κB活性对ROS生成及NLRP3 炎症小体蛋白表达影响
        3.3.6 各给药组对ROS/NF-κB/NLRP3 炎症小体通路下游因子IL-1β、IL-18表达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从ROS/NF-κB/NLRP3 信号通路探讨芪七连胶囊对HUVECs的保护作用机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药物
        1.4 主要试剂及材料
        1.5 主要仪器
        1.6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含药血清的制备
        2.2 细胞培养与处理
        2.3 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
        2.4 考察药物对HUVECs增殖能力的影响(CCK-8 法)
        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药物干预后相关蛋白的表达
        2.6 流式细胞仪技术考察各组经药物干预后凋亡实验
        2.7 流式细胞仪技术考察各组经药物干预后ROS生成情况
        2.8 ELISA法考察各组经药物干预后IL-1β、IL-18 的含量
        2.9 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
        3.1 芪七连胶囊对HUVECs增殖能力的影响
        3.2 芪七连胶囊对HUVECs凋亡的影响
        3.3 芪七连胶囊对ROS生成的影响
        3.4 芪七连胶囊对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芪七连胶囊对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芪七连胶囊对ROS/NF-κB/NLRP3 炎症小体通路下游因子IL-1β、IL-18表达的影响
    4.讨论
    5.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NLRP3炎症小体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氯沙坦对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ARB对非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影响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部分 氯沙坦对非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部分 氯沙坦对SD大鼠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部分 miR-145 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表达和对VSMC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pH和ROS双响应性靶向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防治血管再狭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pH和 ROS双响应性纳米粒的构建及其表征
    1.1 pH响应性和ROS响应性β-环糊精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其理化性质表征
    1.2 pH和 ROS双响应性纳米粒的构建及其表征
    1.3 pH和 ROS双响应性纳米药物的体外水解及药物释放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pH和 ROS双响应性纳米药物的体外生物学功能评价
    2.1 SD大鼠主动脉VSMCs对纳米粒的吞噬作用研究
    2.2 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对SD大鼠VSM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2.3 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对PDGF-BB诱导大鼠的VSMCs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和 ROS双响应性纳米药物在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部位的靶向能力及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的疗效评价
    3.1 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的建立
    3.2 p H和 ROS双响应性纳米粒对大鼠颈动脉内皮损伤部位的靶向能力评价
    3.3 pH和 ROS双响应性载RAP纳米粒对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部位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4 pH和 ROS双响应性载RAP纳米药物在SD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的疗效观察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和 ROS双响应性靶向纳米药物的构建、靶向性及其防治PTA术后再狭窄的疗效
    4.1 pH和 ROS双响应性靶向纳米药物的构建及表征
    4.2 pH和 ROS双响应性靶向纳米粒对SD大鼠颈动脉内皮损伤部位的靶向研究
    4.3 pH和 ROS双响应性靶向纳米药物在SD大鼠颈动脉PTA术后血管再狭窄防治中的疗效评价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H和 ROS双响应性载RAP纳米药物的初步安全性评价
    5.1 pH和 ROS双响应性空白纳米粒的急性毒性评价
    5.2 pH和 ROS双响应性纳米药物的长期毒性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血管再狭窄防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分布与心功能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综述一: STEMI后心功能不全的西医研究进展
    1. STEMI的危险因素
        1.1. 高血压
        1.2. 糖尿病
        1.3. 血脂异常
        1.4. 吸烟与肥胖
    2. STEMI的临床表现
    3. STEMI后心功能不全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3.1. 心室重构
        3.2. 神经内分泌激活
        3.3. STEMI后心功能不全的预测因素
    4. STEMI后心功能不全的防治
        4.1. 药物治疗
        4.2. 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STEMI的中医研究进展
    1. STEMI的中医病名来源
    2. STEMI的中医病因病机
    3. STEMI的中医证候及辨证分型
    4. STEMI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5. STEMI后心功能不全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评价指标
        2.1. STEMI的诊断标准
        2.2.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2.3 高血压诊断标准
        2.4.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2.5. 糖尿病诊断标准
        2.6. 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
        2.7. 吸烟的评判指标
        2.8. 肥胖评判指标
        2.9.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判指标
        2.10. 梗死部位标准
        2.11. 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3. 病例控制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方法
        4.2. 中医证候要素提取
        4.3. 证候要素合并方法
        4.4. 建立数据库
        4.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主要临床资料
        2.1. 心功能评价
        2.2. 梗死部位
        2.3. 病变支数
    3.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
    4. 中医证候要素与一般资料的分析
        4.1. 中医证候要素与性别
        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年龄
        4.3. 中医证候要素与高血压
        4.4. 中医证候要素与糖尿病
        4.5. 中医证候要素与血脂异常
        4.6. 中医证候要素与吸烟
        4.7. 中医证候要素与肥胖
    5. 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5.1. 中医证候要素与Killip分级
        5.2. 中医证候要素与室壁节段性运动
        5.3. 中医证候要素与梗死部位
        5.4. 中医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讨论
    1. 一般情况讨论
    2. 主要临床资料讨论
    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讨论
    4. 中医证候要素与一般资料分析讨论
        4.1. 中医证候要素与性别
        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年龄
        4.3. 中医证候要素与可控危险因素
    5. 中医证候要素与心功能及相关因素讨论
    6. 结论
    7.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管重构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2.1 超声检查
        1.2.2实验室检查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之间股动脉IMT、NLR和RI比较
    2.2 各组之间股动脉血管重构发生率及重构类型比较
    2.3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3 讨论

(8)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管重构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与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各组之间股动脉IMT、NLR和RI比较
    2.各组之间股动脉重构发生率及重构类型比较
    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高血压小血管重构的特征性改变及葡萄籽原花青素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大小血管重构的差异性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局限性
致谢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10)PPAR-α/γ激动剂对代谢综合征心室重构的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PPAR-α/γ在代谢综合征患者心室重构中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前言
    1.1 试验资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高果糖饮食诱导的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PPAR-α/γ激动剂对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心室重构的保护机制研究
    前言
    3.1 试验资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的课题和成果
致谢

四、糖尿病血管重构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D]. 马如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LXR-RAAS/NF-κB通路研究“温阳消饮”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D]. 彭杨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ROS/NF-κB/NLRP3信号通路在AngⅡ致内皮细胞损伤中作用及芪七连胶囊保护效应研究[D]. 叶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4]氯沙坦对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黄文晖. 南华大学, 2020(01)
  • [5]pH和ROS双响应性靶向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防治血管再狭窄的应用研究[D]. 张润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分布与心功能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何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管重构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J]. 丁阿娜,张宇虹,苏本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8(09)
  • [8]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管重构及其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D]. 丁阿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9]高血压小血管重构的特征性改变及葡萄籽原花青素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梁英. 山东大学, 2017(08)
  • [10]PPAR-α/γ激动剂对代谢综合征心室重构的保护机制研究[D]. 吴晨方. 中南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糖尿病血管重塑及其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