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

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

一、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暴占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张蒙蒙[2](2020)在《西藏农牧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减贫成效举世瞩目。西藏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连片特困区,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西藏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贫困落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临近,我国即将步入快速高水平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新形态,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困境也将不断显现,其中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返贫防控和预警机制导致脱贫户家庭返贫风险来源不清、大小不明,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资源的精准使用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在新的贫困背景下,脱贫户家庭面临的返贫风险主要有哪些,风险大小如何以及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脱贫户应对返贫风险策略选择逻辑是怎样的,如何提升脱贫农户应对返贫风险的能力,如何建立防控返贫的长效机制等等,都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西藏脱贫户家庭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分析、案例分析、计量分析等分析方法,明确了西藏脱贫户未来的主要返贫风险来源、定量评估了返贫风险的具体大小,分析了脱贫户应对返贫风险的策略选择,并进一步从生计资本角度分析了如何提升脱贫户返贫风险应对能力。得出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和经验选取的方法,构建了返贫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简单描述和对比分析,确定了返贫风险来源主要为自然风险、健康风险、就业风险三类,不同评价主体对风险的感知水平不同。利用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最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返贫风险总体指数为2.201,返贫风险处在较小水平。还计算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脱贫户风险感知大小,得出在库时间越长的脱贫户,对风险的感知水平越低,不同地区之间的返贫风险存在较大差异。(2)从应对返贫风险的策略选择来看,脱贫户是理性的“经济人”,总体决策思路清晰,先外后内,先己及他,没有过分的去依赖政府、亲朋好友。但在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上,有些措施针对性较强,有些措施则具有盲目性、偏激性。(3)从生计能力角度看返贫及返贫风险问题,构建了生计资本定量评估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得出调研脱贫户家庭生计资本综合指数为2.273,各分类资本指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脱贫户家庭社会资本指数最大,人力资本指数最小。还进行了返贫风险和生计资本的相关性分析和交叉分析,得出返贫风险和生计资本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然后交叉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生计资本越大返贫风险越小。通过不同类别的生计资本与返贫风险的交叉,发现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与返贫风险之间的关系符合资本大风险小的一般规律;社会资本与返贫风险之间呈现出与一般规律相反的关系,这与选取的测量指标密切相关,也符合客观实际;金融资本与返贫风险的关系出现了两端相反,中间平稳的态势,当金融资本较小时,返贫风险较小,资本大时风险大,处于中间时符合一般规律。(4)不同生计资本应对返贫风险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提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提升脱贫户风险应对能力最为有效,改变自然资本对应对返贫风险的作用最小,虽然提高金融资本对应对风险也有效,但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社会资本虽然与返贫风险存在正向关系,但并不影响提高社会资本对应对返贫风险的显着效用。各类生计资本的提高对应对风险都有一定作用,只是作用大小存在差异,还有各类生计资本不是简单、独立存在,而是相反交叉、互相作用,因此在提升生计资本时也要注意各类资本相互融合发展,从而达到应对返贫风险的最大效用。

郭敏,李如俊,次珍,尼玛仓决,德吉央宗,赵生成,龚弘强,土旦,何瑞峰[3](2017)在《2015-2016年西藏碘盐监测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西藏居民户食用碘盐情况监测,评价碘缺乏病防治效果。方法在西藏自治区每个县(市)抽取居民户食用盐300份盐样,进行全定量检测。结果 2015-2016年对63个县(市)完成食用盐全定量检测工作,2015年碘盐覆盖率97.45%、合格碘盐食用率82.09%;2016年碘盐覆盖率96.92%、合格碘盐食用率86.51%。结论西藏自治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为实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非碘盐问题仍然存在。

张晓平[4](2014)在《基于功能导向的西藏土地整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整治是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土地利用及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但作为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和崭新事业,尚缺少必要和充分的理论准备。当前土地整治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的土地整治,在耦合土地整治效应与区域需求、统筹区域整治等方面存在缺陷。随着土地整治作用逐步凸显,迫切要求土地整治目标导向由具体土地问题转变为区域功能。面对土地整治的转型要求,构建支撑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亟需研究的科学问题。西藏在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发展阶段、居住习俗等方面独特,生态脆弱且生态地位突出,近些年生态退化问题严重。西藏土地整治必然有其特殊性,如何科学开展则成为西藏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及现实矛盾,开展了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及实证研究。在土地整治与区域功能关系理论解释及土地整治的理论视野转变分析基础上,从内涵、目标、方式及分区等方面探索了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理论架构。引入PSR模型,构建了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析框架,并分别研究了西藏土地利用功能压力、土地利用功能状态,以及基于功能导向的西藏土地整治目标、方式及分区。研究认为,分别从系统内外定性分析土地利用功能压力特征,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压力的一种可行方法,土地利用功能状态通过土地利用功能评价诊断,可从动态变异性评价及空间分异性评价2个方面进行。以西藏土地利用功能压力及状态为依据,分析认为遏制生态功能退化及提高社会功能是西藏土地整治的主要导向,减缓农业生产功能退化及提高经济功能是次要导向,耕地质量整治、农业生产方式整治等14种土地整治方式适用于功能导向下的西藏土地整治,生产功能主导整治区等4个一级区及藏中高山宽谷生产功能主导整治区等6个二级区的土地整治分区体现了区域功能导向,土地整治目标及方式的分区配置是统筹区域土地整治的基础。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凸显了区域功能对于土地整治的引导作用,是实现区域功能的有效途径。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及实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研究,是西藏土地整治系统性研究的尝试,为西藏土地整治科学开展提供了支撑。

刘诗川[5](2013)在《西藏牧区与农区甲状腺肿大率差异的原因调查》文中提出西藏碘缺乏病历史资料表明,外环境缺碘且碘盐覆盖率较低,牧区罕见碘缺乏病的流行,而农区多是历史碘缺乏病区。回顾现有资料,可以得出如下推论:(1)西藏地区外环境水碘值低,人群尿碘值低;(2)牧区人群中无甲状腺肿流行或者发病率很低,历史上无克汀病发生,而农区人群甲状腺肿发病率较高,历史上多有地方性克汀病发生;(3)牧区与农区人群膳食结构不同,牧区人群膳食中动物性蛋白比例高。先前的研究表明甲状腺肿大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与膳食中摄入的动物性食品多少有关。因此,作者提出假设:是否由于动物性食物摄入的差异造成了两地肿大率的差异;是否由于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干牛肉和奶类)中含甲状腺激素,直接为机体所利用,造成西藏农牧区甲状腺肿大率的差异;抑或是牧区膳食中其他微量元素,如硒和铁,缓解了甲状腺肿病情。目的探索干牛肉中甲状腺激素的检测方法;探讨西藏农牧区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肿之间的关系;明确干牛肉及奶制品摄入量高是否是西藏牧区甲状腺肿大率低的原因;了解相关微量元素与碘缺乏病的关系;解释牧区人群碘摄入量低但无甲状腺肿流行的可能原因,进一步了解膳食结构与碘缺乏病的关系。方法选择那曲地区纯牧业县那曲县为牧区研究点,山南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扎囊县为农区研究点,选择当地居住两年以上的藏族常住人口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农牧区各100户。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测算每户家庭肉奶类食物的年消耗量和人均每日的摄入量,以及微量元素硒和铁的人均每日摄入量等。采集每户日常食用的干牛肉100g,鲜牛奶30m1,检测样品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并计算当地居民通过食物人均每日甲状腺激素的摄入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西藏牧区家庭一年消耗的牛羊肉和奶制品约为农区家庭的3倍。牧区居民人均每日膳食中,除蔬菜类、蛋类与农区居民无差异外,谷类、肉类和奶类的摄入量均显着高于农区居民。牧区和农区干牛肉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分别为62.63μ g/kg,25.05μ g/kg,两者有统计学差异(z=-6.575,p<0.05);牧区居民干牛肉的摄入量(80.91g)显着高于农区居民的摄入量(46.24g);通过摄入干牛肉牧区居民人均每日可获得甲状腺激素4.98μg,农区居民1.09μ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729,p<0.05)。按性别分层,牧区男性、女性干牛肉的摄入量和通过干牛肉获得的甲状腺激素量均显着高于农区男性、女性。牧区牛奶样品中甲状腺激素含量(13.5μ g/kg)显着高于农区(4.13μ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67,p<0.05);牧区和农区居民人均每日通过奶类获得的甲状腺激素量分别为3.74μg、0.93μg,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牧区不同性别的人群奶类的摄入量和通过奶类获得的甲状腺激素量显着高于农区相应人群。牧区居民人均每日通过肉类和奶类能获得的甲状腺激素总量显着高于农区居民(p<0.05),不同性别的人群之间,也表现为牧区高于农区。虽然农牧区居民人均每日硒和铁的摄入量实际相差不大,但是牧区摄入量均显着高于农区(p<0.05)。不同性别之间,牧区男性、女性的硒摄入量显着高于农区男性、女性;牧区女性铁摄入量显着高于农区女性;农牧区男性之间铁摄入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建立了干牛肉中甲状腺激素的检测方法。2、干牛肉和牛奶中含有甲状腺激素,即肉类和奶类能直接提供甲状腺激素供机体使用。3、牧区居民肉类和奶类的摄入量都显着高于农区居民,牧区甲状腺激素摄入量高于农区,可能是造成西藏牧区和农区甲状腺肿患病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4、西藏农牧区居民摄入的微量元素硒和铁均不能满足推荐摄入量。

朱磊[6](2008)在《西藏扶贫开发的难点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作为着名的“三P”问题之一很早就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人民都一直在为摆脱贫困而进行不懈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贫困问题还依旧像游荡在发展中国家的幽灵和缠绕在人类社会肌体上的最大肿瘤依然未被消除,贫困问题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因此,迅速有效地缓解和逐步消除广泛存在于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现象,既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也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共产党的执政威信、西藏稳定、边疆巩固、国家安全。本文针对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特点与现状,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研究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突出难点,深究原因,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进行了文献综述和概念的界定,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并把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简单介绍了贫困线的测定和贫困程度的测量,最后又对国内外扶贫开发的经验进行了简单陈述。第二章介绍了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现状,对重点扶持人口和重点扶持乡镇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对西藏扶贫开发的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对西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历史成就进行了分阶段总结,对现阶段西藏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与任务进行了详细的概括与总结。第三章从主客观两方面对西藏扶贫开发的难点进行了透析,从人的观念、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素质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扶贫政策、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教育事业发展落后、扶贫战略本身的缺陷以及非制度文化的影响等,都给西藏扶贫开发带来极大的挑战。第四章对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建议政府以后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应放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本,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推广特色产业扶贫,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重视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结合,改革政府扶贫机制,构建政府扶贫绩效评估机制等。

杨晓红,李维民[7](2006)在《我国高原地区微量元素碘、锌、硒、氟及砷与其相应疾病的关系》文中认为

魏小刚,达吉,钢志海,白玛扎西,次仁群培,亚达[8](2003)在《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达娃次仁,蒋志勇,洛桑群增,康萍,尼玛占堆,何立新[9](2003)在《西藏那曲地区1997年和1999年碘缺乏病监测报告》文中指出

秦毅[10](2021)在《青藏高原主要疾病影响因素分析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传染病、地方病的现状、流行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并对青藏高原不同城市进行基于生活习惯、卫生意识的问卷调查和环境样品检测,基于主要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熵权法相结合,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构建了青藏高原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软件计算西藏自治区2005、2009、2013和2017年四个时间段的健康风险指数(Health Risk Index,HRI),识别出降低健康风险的关键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藏高原主要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和包虫病,其中西藏地区以肺结核为主,占46.5%,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青海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占46.1%,患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基数较大,目前仍为全国的2倍。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存环境、经济水平是目前传染病高发的共同因素。(2)主要的地方病为慢性高原病、大骨节病以及氟中毒,慢性高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海拔;大骨节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流行特征显示与海拔、坡度、坡向、微量元素Se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补充Se、易地搬迁来控制;氟中毒通过严格管控茶砖生产以及补充维生素C达到降低患病率的目的。(3)本文对青藏高原个人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个人行为习惯差、疾病知晓率低的地方身体异常率更高,因此个人习惯和疾病知晓情况是限制该地区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对环境健康因子(O2·-)检测的结果显示O2·-浓度随海拔上升而上升,而在高海拔绿化带中检出率为零,可以考虑通过科技种树来降低环境中的自由基浓度,进而得到预防高原病的效果。(4)西藏自治区整体健康风险持续下降,其中HRI最低的地区是拉萨市,最高为阿里地区,同时拉萨市也是HRI下降最快的地区,阿里地区是下降最缓的地区。识别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千人医师数和第三产业产值是降低健康风险的关键因子。以西藏自治区七个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区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2005-2017年健康风险下降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驱动因素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千人医师数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地区,HRI更低,且HRI下降速率更快。(5)对于青藏高原健康水平的提升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居民健康意识行为需要继续提升,科普教育不能松懈;二是优先提升健康风险下降的关键因子,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千人医师数和第三产业产值。

二、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2)西藏农牧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2.1.2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2.1.3 贫困脆弱性理论
    2.2 返贫相关概念界定
        2.2.1 返贫
        2.2.2 返贫风险
第三章 西藏脱贫攻坚实践、成效与现实困境
    3.1 西藏脱贫攻坚工作实践
    3.2 西藏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3.2.1 贫困规模急剧减少,减贫成效十分显着
        3.2.2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3.2.3 凝心聚力能力增强,稳定基础更加夯实
    3.3 西藏稳定脱贫现实困境
        3.3.1 产业基础薄弱,项目推进缓慢
        3.3.2 教育发展难办,就业压力很大
        3.3.3 基础设施落后,搬迁稳定较难
        3.3.4 陈规陋习难除,理性消费不易
        3.3.5 文化素质不高,进取意识不强
第四章 西藏脱贫户返贫风险来源
    4.1 载体因素
        4.1.1 自然风险
    4.2 供体因素
        4.2.1 政策风险
        4.2.2 市场风险
    4.3 主体因素
        4.3.1 金融风险
        4.3.2 生活风险
        4.3.3 生产风险
        4.3.4 就业风险
第五章 西藏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自我应对策略
    5.1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
        5.1.1 区域选择
        5.1.2 数据获取
    5.2 数据统计与描述
        5.2.1 样本特征
        5.2.2 风险感知
        5.2.3 风险识别
    5.3 返贫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5.3.1 指标权重
        5.3.2 模型构建
        5.3.3 模糊评价
        5.3.4 不同类型评价主体风险感知
    5.4 脱贫户返贫风险应对策略
        5.4.1 脱贫户应对返贫风险的总体策略
        5.4.2 脱贫户应对返贫风险的具体策略
        5.4.3 基层干部视角的应对策略
第六章 生计能力视角下西藏脱贫户返贫风险应对
    6.1 生计资本大小评价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6.1.3 生计资本指数测量
    6.2 生计资本与返贫风险的逻辑关联
        6.2.1 生计资本与返贫风险相关分析
        6.2.2 生计资本与返贫风险交叉分析
        6.2.3 分项生计资本与返贫风险交叉分析
    6.3 提升生计能力,应对返贫风险
        6.3.1 优化劳力结构,提升劳力素质
        6.3.2 扩大物质资本,增强抗险能力
        6.3.3 改善自然环境,发挥资源优势
        6.3.4 构建社交网络,激发帮扶力量
        6.3.5 加强资本管控,防范化解风险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返贫风险来源与识别分析
        7.1.2 返贫风险评估与应对分析
        7.1.3 生计能力与返贫风险分析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实时掌握风险变化
        7.2.2 积极构建风险防控机制,降低返贫风险大小
        7.2.3 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2015-2016年西藏碘盐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范围与
    1.2 居民户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1.3 检测方法
    1.4 判定标准
    1.5 质量保障
2 结果
3 讨论

(4)基于功能导向的西藏土地整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理论架构
    2.1 基础理论及其指导
    2.2 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3 土地整治理论视野的转变:从“实体形态”到“区域功能”
    2.4 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理论架构
    2.5 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西藏概况
    3.2 西藏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
    3.3 西藏土地整治的历史考证
    3.4 西藏土地整治发展态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藏土地利用功能压力
    4.1 土地利用功能压力的基本认识
    4.2 西藏土地利用功能压力的影响因素
    4.3 西藏土地利用功能压力特征
    4.4 西藏土地利用功能压力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藏土地利用功能状态
    5.1 土地利用功能状态的基本认识
    5.2 西藏土地利用功能动态变异性
    5.3 西藏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藏土地整治响应
    6.1 基于功能导向的西藏土地整治目标
    6.2 基于功能导向的西藏土地整治方式
    6.3 基于功能导向的西藏土地整治分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西藏牧区与农区甲状腺肿大率差异的原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目的
对象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6)西藏扶贫开发的难点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国内外扶贫开发的经验简述
第二章 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现状
    第一节 当前西藏贫困人口的概况分析
    第二节 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第三节 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方针与原则
    第四节 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目标与任务
第三章 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难点透析
    第一节 主观原因造成的扶贫开发的难点问题
    第二节 客观原因造成的扶贫开发的难点问题
第四章 当前西藏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正确处理好扶贫、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二节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第三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本
    第四节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第五节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推广特色产业扶贫
    第六节 加大扶贫投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
    第七节 继续推广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
    第八节 重视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第九节 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结合
    第十节 改革政府扶贫机制,构建政府扶贫绩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西藏那曲地区1997年和1999年碘缺乏病监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甲状腺肿大情况:
    2.2 尿样监测:
    2.3 盐碘监测结果:
    2.4 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3 讨论与分析

(10)青藏高原主要疾病影响因素分析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青藏高原疾病研究现状
        1.2.2 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
        1.2.3 人体健康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
        2.1.2 生活习惯与社会经济
        2.1.3 医疗与教育
    2.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第3章 青藏高原主要疾病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要疾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1 传染病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2 地方病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于现场调查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个人健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2.2 环境健康影响因子(O2·~-)的分布特征
第4章 青藏高原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4.1 建立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建立指标体系
        4.1.3 评价方法的确定
    4.2 健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2.1 健康风险关键因子识别
    4.3 健康风险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3.1 健康风险评价准则层时空变化
        4.3.2 健康风险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4.3.3 健康风险变化的驱动因素
    4.4 健康风险指数与疾病变化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藏农牧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D]. 张蒙蒙. 西藏大学, 2020
  • [3]2015-2016年西藏碘盐监测结果分析[J]. 郭敏,李如俊,次珍,尼玛仓决,德吉央宗,赵生成,龚弘强,土旦,何瑞峰.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7(07)
  • [4]基于功能导向的西藏土地整治研究[D]. 张晓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5]西藏牧区与农区甲状腺肿大率差异的原因调查[D]. 刘诗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04)
  • [6]西藏扶贫开发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 朱磊. 西藏大学, 2008(09)
  • [7]我国高原地区微量元素碘、锌、硒、氟及砷与其相应疾病的关系[J]. 杨晓红,李维民.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6(05)
  • [8]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J]. 魏小刚,达吉,钢志海,白玛扎西,次仁群培,亚达.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3(06)
  • [9]西藏那曲地区1997年和1999年碘缺乏病监测报告[J]. 达娃次仁,蒋志勇,洛桑群增,康萍,尼玛占堆,何立新. 地方病通报, 2003(01)
  • [10]青藏高原主要疾病影响因素分析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D]. 秦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2002年那曲地区碘缺乏病监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