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生心理特点及适应性教育

高中新生心理特点及适应性教育

一、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及适应性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佳[1](2020)在《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1世纪以来,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也正朝着全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国际学校的发展也给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学校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需求、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国际学校发展实践的远景也十分急迫和强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国际学生难以适应新环境中的情况突出。而这些适应性问题较多出现在学生从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这一过渡时期中。从初中进入高中,学生们又将面临环境的转换,而这一年龄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生活、人际交往经历是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三观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群学生中,有一群孩子更为特殊。他们从公立初中直接进入国际学校或公办高中国际部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教师、家长和自身的支持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学习环境的迅速变化、语言要求的大幅提升、课程教学方法的显着差异,都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而他们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值得关注。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次的探究旨在对国际学校的学生,从国内的普通高中进入国际学校后第一个学期的表现来探讨。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实践方案,以推动国际课程更好地落地于中国本土。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对于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并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对于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产生不适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方面,政策支持不均衡;课程设置不人性化;管理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教师教学方面,教师素养待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尚有不足;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本人方面,对于国际学校认识的偏差;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师生关系疏离;心理适应能力不强。家校合作方面: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观偏离;家校联系不紧密等。基于此,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方面着手,提出了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分析,具体包括:学校政策方面,加大政府对国际部教师发展的扶持力度;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学校管理回归育人初心。学校教师方面,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提升教学方式。学生本人方面;正确认识国际学校;克服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改善师生关系。家长层面,注重与国际学校学生加强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功观;紧密家校联系等,以期对于国际学校改革有所裨益。

曾利梅[2](2020)在《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一新生处在一个自身身心与外部环境交互的过渡阶段,教育中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并不断发展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为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与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两个问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赣州市某中学1200名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并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第二部分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理论(PCI)”设计了“新起点计划”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了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上良好,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六个因子上状态良好,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四个因子上存在轻度问题。心理健康在性别和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表现为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更容易出现敌对、抑郁和焦虑症状;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城乡、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总水平相对较高。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城乡与自我评价上差异显着,男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比女生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韧性、乐观水平,来自城镇的高一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更高,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和希望水平,自我评价积极的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及总均分上得分显着高于自我评价一般的高一新生。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变量上未发现显着性差异。3.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中韧性、希望、乐观因子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4.基于PCI设计的“新起点计划”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乐观、希望维度及其总体的提升具有显着效果,能缓解高一新生情绪不稳定及学习压力感。

郑周义[3](2020)在《高一新生课堂走神的现状及其与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文中认为走神(Mind Wandering)是指将注意力从当前从事的任务转移到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事情中去,是一种不自主的思维迁移现象,对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会产生较大影响,而如何减少课堂走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一直是学生、家长、教师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高一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广度、深度要求更高,导致学习压力变得更大。睡眠节律是指由“睡眠-觉醒”循环周期构成的周期性活动,是两个必须相互转换的生理过程,睡眠节律会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前人对走神已经做过相应研究,但对于高一新生的课堂走神现状以及高一新生课堂走神与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因此本研究通过两个方面来对走神进行研究。研究一:采用自编《高一新生课堂走神问卷》对遵义市、重庆市的1917名高一新生进行调查,从2个方面了解高一新生的课堂走神现状。第1个方面是高一新生课堂走神倾向的影响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影响高一新生课堂走神的因素包括3个,分别是课程安排、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在课程安排方面,高一新生在语文、数学与英语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课堂走神倾向得分存在显着差异,语文学科课堂走神倾向得分显着比数学和英语学科高,数学和英语学科间课堂走神倾向得分差异不显着;不同地区学校间仅在英语学科课堂走神倾向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上午的课堂走神倾向得分显着比下午和晚上低,不同地区学校间在各时段均存在显着课堂走神倾向得分差异;在同一堂课上,前段、中段、后段之间的走神倾向得分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课堂前段走神倾向得分最低,后段其次,课堂中段时间学生课堂走神倾向得分最高,且不同地区学校之间仅在课堂后段存在课堂走神倾向得分的显着差异。心理因素包括难度、兴趣和老师,心理因素对走神倾向得分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学校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生理因素包括饥饿和疲劳,饥饿和疲劳对课堂走神倾向得分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学校间差异极其显着。第2个方面是走神内容及其他特点,高一新生课堂走神内容最多的是情景事件,其次是图像,然后是声音;走神的内容与学业相关性较低。课堂走神对高一新生情绪产生影响是极其显着的,走神会导致情绪向消极方向发展。在走神内容的时间指向上,更多指向过去和未来,指向现在的比较少,且过去和未来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他们和指向现在之间存在极其显着差异。在走神的可控性、意义和意图方面,学生课堂走神的新奇想法比较多,对问题答案的思考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走神时更多偏向于不由自主地想一些事情,在走神的自我控制方面,偏向于可控。研究二:本研究通过收集本校1443名高一新生的课堂走神倾向、睡眠节律、心理健康数据,并结合遵义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成绩数据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高一新生课堂走神倾向与睡眠节律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睡眠类型对走神倾向有影响,不同睡眠类型的新生间走神倾向得分差异显着,早睡早起的高一新生课堂走神倾向得分较低,晚睡晚起的高一新生课堂走神倾向得分较高,通过对不同睡眠类型学生课堂走神倾向得分比较,发现睡眠节律与课堂走神倾向得分之间呈倒U曲线关系,即从绝对夜晚型到轻度夜晚型走神倾向得分逐步升高,再从轻度夜晚型到绝对清晨型,高一新生课堂走神倾向得分逐步降低,到绝对清晨型达到最低值;通过对高一新生课堂走神倾向得分与心理健康测评数据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和走神倾向得分之间存在显着相关,走神倾向得分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得分也较高,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较低的高一新生,走神倾向得分也较低。通过走神倾向得分与学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走神倾向得分越高,学业成绩越低。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分析,发现心理健康通过两条路径可以影响学业成绩:一是以走神倾向为中介变量的效应,二是通过睡眠节律→走神倾向的链式中介效应。综上可知,研究表明高一新生课堂走神情况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不同区域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学生课堂走神主要涉及与学习无关的、过去的情景事件。走神倾向得分高的学生,睡眠节律倾向于晚睡晚起,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都较差。研究还表明,高一学生的走神倾向在其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心理健康通过走神倾向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业成绩;也可以由睡眠节律和走神倾向作为共同中介,心理健康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赵青[4](2020)在《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文中指出本研究运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对江苏省扬州市G中学2016届548名高一新生进行大规模调查,了解了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结果如下:(1)高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总检出率为31.60%,略高于全国常模31%;(2)高一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显着优于高一男生;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总量表在班级类型上存在显着差异,重点班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显着优于普通班的高一新生;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总量表在同伴交往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排序为:积极主动>独处>被动参与,即积极主动进行同伴交往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最优,同伴交往过程中进行被动参与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最差;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入学成绩呈显着的正相关,具体表现为:入学成绩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高一新生入学成绩高分组学习适应性显着高于低分组、中分组的学生。

肖兴学[5](2020)在《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素质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形成及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对其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SSS)的影响,以及心理素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国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1)研究1为横向研究,主要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来测量其心理素质,中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问卷测量其所感知的社会地位,并对被试进行家庭SES评估,来考察中学生家庭SES、心理素质与SSS间的静态关系,即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家庭SES与SSS间的中介模型是否成立。此次调查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重庆市和贵州省选取5所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600份,回收问卷3512份,有效问卷3407份。(2)研究2为纵向研究,主要从纵向的角度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半学年的追踪调查,进一步验证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家庭SES与SSS间的中介作用是否仍然成立。此次调查采取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4所高中的高一新生作为追踪调查对象,采用的问卷与研究一相同。本次研究历时3个月,共对2018级高一新生进行了4测试。其中第1次测试安排在新生入学后1周内,共发放问卷646份,回收问卷639份,有效问卷623份。随后3次测试,分别采用间隔4周集中测试1次的方式进行。对回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后,结果研究一发现:(1)中学生家庭SES、心理素质和SSS三个变量间,均两两呈显着正相关;(2)通过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抽样5000次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家庭SES与SSS的关系间起着显着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的结果则进一步发现:(1)高一生新生在入学过渡期SSS呈阶段化线性增长,且SSS的初始水平和之后两个阶段的变化速度均存在个体间差异;(2)中学生家庭SES对SSS的初始水平和第一阶段的变化趋势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其SSS的初始水平以及之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4)中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家庭SES与SSS的截距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但是家庭SES通过心理素质对SSS的两个斜率均无显着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SES越高的中学生,其心理素质越好,从而拥有的SSS越高。这一发现进一步深化了心理素质功能价值的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学界对于家庭SES、心理素质与SSS三者间关系的认识。此外,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应该着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与定位,从而保证中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曹霞[6](2020)在《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知识改变命运。就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读书、高考仍是高校选拔人才、国家培养人才和绝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途径,或者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读书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所以高考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课程设置的改变、思维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角度都需要逐步发生转换。因此,高一学习阶段是整个高中的关键时期。生物学是学生高中学习阶段重要的学习课程,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和取得良好高考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探讨高一学生的生物学习状况和应对策略对于激发高一学生生物学科学习兴趣和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都非常必要。本项课题针对我校新进的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学科知识、生物学学科学习方法、生物学教师个人魅力三大方面。个人访谈内容主要是对高一学生的生物学学科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进行调查,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结果显示,我校高一学生在生物学科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认为自己不适应高中生物学的学习;(2)认为高中生物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以理解,题目难度大;(3)认为教师讲课进度太快;(4)部分已经确定了将来分科之后要读文科的学生,对理科综合科目的学习态度是能学就学;(5)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钻研;(6)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效果不好。针对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重点从高一生物学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两大方面进行了教与学的策略研究。根据高一新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上应采取以下策略:(1)调整高一教学课时及内容;(2)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逐步渗透;(3)教学设计多样化;(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5)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取3种策略:(1)学会建构知识概念图的方法;(2)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科必备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检验研究所得教学策略的效果,通过对比实验进行了教学实践。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实验班采取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主讲、问题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实施了《生命活动的物质承担者——蛋白质》、《构建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和实验拓展、概念图构建等6个教学案例。实验结果表明,从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活动成果展及作业、考试成绩来看,实验组班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班。在《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和实验拓展教学等案例中,实验组班级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组班级。在小组活动讨论展示教学案例中,实验班学生表现欲明显比对照班强,且生物学半期考试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高一的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与初中有着巨大差异,学生需要一个适应期。其中高一第一学期的前半学期尤为关键,应做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调整。2、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能力的体现,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就应逐步渗透学科观念与科学思维。3、以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4、概念图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相关生物学知识。5、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在提高学科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本研究结果对于高一生物学教学有指导作用和参考性价值。在教学进度与学生能力培养上应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模式化教学和创新性教学上,创新更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调查设计的不足和教学经验的缺乏,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继续注重和加强教学改革,为高一新生的生物学教学继续找寻合适的途径和方法,以求在教学上获得更大的突破。

张宵[7](2020)在《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心理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需要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出的必备的能力,而心理适应不良同样将导致诸多问题。其中,中职新生是心理适应问题的易感人群,与普通高中新生不同,中职生面临学业环境转变、心理生理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增加了其心理适应问题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干预课程缓解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提高其心理适应水平,并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依据。首先,本研究使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素质分量表》对中职学校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施测,从中选取同质性良好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次,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职新生心理适应的现状,编制了一套专门针对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实施干预。最后,经过八次系统的干预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反馈对研究结果进行质性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实验班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以及心理适应总分的后测平均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以及心理适应总分的延时后测平均分也显着高于对照班。通过对实验班四个维度分数在时间变量上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四个维度在时间变量主效应上均呈现显着差异。这说明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可以有效提升中职新生的心理适应性,并且干预效果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最短可以持续一个月。

张乐乐[8](2020)在《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心理素质正常与否,其适应性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学习适应性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提高中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适应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地理学科而言,高一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一年多时间没有进行该科目的学习,进入高一阶段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难度加大以及学习内容增多,需要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转变学习方法掌握学科技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高一阶段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关键时期,较高的适应性水平将会对后期的高阶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如何提高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本文采用改编自AAT量表的《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选取某高中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适应性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应的地理学习适应性数据。采用全县期末地理统考测试卷进行统测,衡量学生地理学习状况。将各项数据汇总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行为表现得出以下结论: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水平偏低,学生之间差距较大;地理学习适应水平性别差异不大,女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热情方面优于男生;学生的地理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地理成绩呈正相关;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睡眠时间、自我效能感等。学生普遍反映自然地理部分章节的学习困难较大。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学习方法、身心健康等内部因素以及初高中地理学科课程要求的变化、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不充分等外部因素综合分析得出影响高一学生地理学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地理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对策如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地理学科学习方法;联结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利过渡衔接;完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根据以上策略,选取调查样本在第二学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策略实施实验和课堂观察研究,并在第二学期期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适应性调查的二次问卷,比较两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适应性水平差异以及两次地理统测成绩排名变化,进行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分析,结合个案研究分析,最终确定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

高羽[9](2020)在《新课标下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一数学不但作为初中数学的延伸,又作为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基础,所以在数学学习中高一这个时期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因此,学生在高一时期学习数学情况的好坏,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影响深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新课标下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实习学校高一两个实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成绩的变化、学习适应性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再将调查结果用SPSS、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一新生普遍感觉高中数学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有所下降。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同时某种程度上,新的生活环境等外在因素也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面对高中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生表示可以适应。但是由于高中课程多,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分配时间。其次,以高一数学教师为对象针对其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该学校设置初高中衔接课已有几年的时间,可以看出学校和教师还是比较重视高一新生的衔接问题。大部分教师也清楚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教师们也同样重视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学生心理健康,才能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面。但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不熟悉初中的课程标准。个别教师认为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是有必要的。最后,针对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一数学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关注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来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张皓文[10](2019)在《高一新生家庭环境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初中生这一身份转变为高中生,不仅代表其在生理上逐渐走向成熟,更是其心理成熟度、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的关键一步。初入新的环境,高一学生面临着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等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所波动。因此,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完成学习和人际适应、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家庭是我们个体踏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会给个体身心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要确保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校与家庭各个层面。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人际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协同合作。因此,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探讨高一新生的家庭环境与其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针对性的参考。研究选用《家庭环境量表》、《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作为研究工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济南市某中学高一年级661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测评,运用SPSS23.0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高一新生自评的家庭环境总体情况较好,且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问题主要集中在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因子上。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14.6%的学生存在学习适应问题。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21.2%的学生存在人际适应问题。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一般,平均等级较低,42.4%的学生处于问题倾向或问题严重。(2)高一新生家庭环境、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3)高一新生家庭环境的某些因子能够显着预测其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以及心理健康水平。(4)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在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二、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及适应性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及适应性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价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学校
        二、过渡教育
        三、学生适应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三、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研究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情况
        二、访谈过程及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国际学校过渡期中学生的适应性情况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二、学校管理情况
        三、课程设置情况
        四、学生个体情况
        五、家长支持情况
第四章 国际学校学生适应性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学校管理方面
        一、政策支持不均衡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化
        三、管理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第二节 教师教学方面
        一、教师素养方面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三、教学方式方面
    第三节 学生本人方面
        一、对于国际学校认识的偏差
        二、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三、师生关系疏离
        四、心理适应能力不强
    第四节 家校合作方面
        一、亲子关系疏离
        二、家庭教育观偏离
        三、家校联系不紧密
第五章 完善国际学校学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学校政策方面
        一、加大政府对国际部教师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优化课程设置
        三、推动学校管理回归育人初心
    第二节 学校教师方面
        一、教师素养方面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三、教学方式方面
    第三节 学生本人方面
        一、正确认识国际学校
        二、破解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三、改善师生关系
        四、强化心理适应能力
    第四节 家长层面
        一、注重与国际学校学生的沟通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功观
        三、积极强化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题目
后记(致谢)

(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
        2.1.1 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2.1.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1.3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2 积极心理资本
        2.2.1 积极心理资本的由来
        2.2.2 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及结构
        2.2.3 积极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
        2.2.4 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研究
    2.3 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4 团体心理辅导
        2.4.1 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2.4.2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2.4.3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
3.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假设
5.研究一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5.1 方法
        5.1.1 被试
        5.1.2 研究工具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5.2.2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5.2.3 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性分析
        5.2.4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性分析
        5.2.5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回归分析
    5.3 结果讨论
        5.3.1 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资本总体情况
        5.3.2 各研究变量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3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5.3.4 积极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6.研究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
        6.3.2 研究工具
        6.3.3 实验设计
        6.3.4 数据统计分析
    6.4 研究材料与实施程序
        6.4.1 研究材料
        6.4.2 实施程序
    6.5 结果
    6.6 结果讨论
7.建议与对策
    7.1 立德树人,发挥德育对培育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导向作用
    7.2 创设情境,由外而内推进正能量
    7.3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的及时系统的心理援助体系
    7.4 建立并完善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体系
    7.5 强化高一新生在积极心理资本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8.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附录B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后记

(3)高一新生课堂走神的现状及其与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走神的概念、研究进展及测量
        1.2.2 睡眠节律的研究进展与测量
        1.2.3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研究与测量
        1.2.4 学业成绩的概念与测量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5 本研究的构想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假设
        1.5.4 研究的流程
2 研究一:高一新生课堂走神现状调查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构想
    2.3 统计工具
    2.4 问卷编制
        2.4.1 问卷被试
        2.4.2 问卷项目分析
        2.4.3 问卷因素分析的适应性
        2.4.4 问卷因素确定及命名
        2.4.5 问卷的信度检测
    2.5 高一新生课堂走神现状
        2.5.1 高一新生课堂走神倾向的影响因素问卷
        2.5.2 重庆市和遵义市高一新生走神倾向得分的差异
        2.5.3 高一新生的走神内容调查
    2.6 讨论
3 研究二:高一新生课堂走神与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方法和材料
    3.3 统计工具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程序与研究结果
        3.5.1 共同方法变异检验
        3.5.2 走神倾向与睡眠节律的相关分析
        3.5.3 走神倾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3.5.4 走神倾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3.5.5 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3.5.6 走神倾向与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3.6 讨论
4 总讨论及教育建议
    4.1 高一新生课堂走神总体特点分析
    4.2 不同学校高一新生课堂走神特点分析
    4.3 高一新生课堂走神与睡眠节律之间的关系
    4.4 高一新生课堂走神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4.5 高一新生课堂走神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4.6 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4.6.1 睡眠节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4.6.2 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4.7 走神倾向与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调查方法
    (五)数据处理
    (六)调查结果分析
        1.高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
        2.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比较
        3.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班级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4.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5.高一新生入学成绩与学习适应性相关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高一新生学习适应的基本状况
    (二)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性
        1.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对比
        2.不同班级类型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对比
        3.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同伴交往方式上的对比
        4.不同入学成绩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对比

(5)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素质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形成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
        2.1.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与测量
        2.1.2 家庭 SES 与健康的关系
    2.2 主观社会地位与健康
        2.2.1 主观社会地位的概念与测量
        2.2.2 SSS 与健康的关系
    2.3 中学生家庭 SES 与 SSS 的关系
    2.4 心理素质与社会地位
        2.4.1 心理素质的概念与测量
        2.4.2 心理素质与家庭 SES 的关系
        2.4.3 心理素质与 SSS 的关系
    2.5 入学过渡期与青少年身心健康
        2.5.1 入学过渡期的界定与特点
        2.5.2 入学过渡期与高一新生身心健康
        2.5.3 入学过渡期高一新生 SSS 的变化特点
3.问题提出与假设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假设
4 研究一: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其主观社会地位的关系: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模型检验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数据分析
        4.2.4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4.3.2 中介模型检验
    4.4 讨论
        4.4.1 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素质与其主观社会地位间的关系
        4.4.2 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
        4.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研究二:高一新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素质与其主观社会地位形成轨迹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5.3.2 SSS 的变化趋势: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
        5.3.3 中学生家庭 SES 对其 SSS 变化趋势的影响:有条件的潜变量增长模型
        5.3.4 心理素质对 SSS 变化趋势的影响:有条件的潜变量增长模型
        5.3.5 有中介的潜变量增长模型
    5.4 .讨论
        5.4.1 高一新生 SSS 的变化轨迹及特征
        5.4.2 高一新生家庭 SES 对其 SSS 变化轨迹的影响
        5.4.3 高一新生心理素质对其 SSS 变化轨迹的影响
        5.4.4 高一新生家庭 SES 和心理素质对 SSS 变化轨迹的影响
6 总讨论
7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教学的理论基础
    1.2 认知理论
    1.3 研究现状
第2章 引言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的意义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准备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4章 高一新生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4.1 教师教学方法研究
    4.2 学生学习方法研究
第5章 高一新生生物教学策略的教学实践
    5.1 实践对象与过程
    5.2 教学实践案例
    5.3 教学实践结果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7)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心理适应性
        1.2 中职生
    2 心理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2.1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2.2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调查报告
        2.3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经验总结
        2.4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量表编制
        2.5 关于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
    3 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研究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干预研究
    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5 研究问题的提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6 研究意义
        6.1 理论意义
        6.2 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2.1 测量工具
        2.2 干预方案
    3 实验设计
    4 研究程序
        4.1 前测
        4.2 实验处理
        4.3 后测
        4.4 无关变量的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描述统计
    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干预效果的量化分析
        2.1 实验班、对照班前测结果的同质性检验
        2.2 实验班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3 实验班、对照班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4 对照班的前、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5 实验班前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6 实验班后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7 对照班前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8 对照班后测与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9 实验班、对照班延时后测分数的差异检验
        2.10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效果的追踪分析
    3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干预效果的反馈
        3.1 “书山有路勤为径”主题课程反馈
        3.2 “合理归因”主题课程反馈
        3.3 “拥抱新生活”主题课程反馈
        3.4 “走向自立”主题课程反馈
        3.5 “你有问题我来帮”主题课程反馈
        3.6 “友谊天长地久”主题课程反馈
        3.7 “转变角度看问题”主题课程反馈
        3.8 “做情绪的主人”主题课程反馈
第四部分 讨论
    1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的效果分析
        1.1 基于成就动机理论设计的“书山有路勤为径”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2 基于归因理论设计的“合理归因”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3 基于适应水平理论设计的“拥抱新生活”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4 基于自立人格理论设计的“走向自立”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5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设计的“你有问题我来帮”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6 基于马斯洛人际关系理论设计的“友谊天长地久”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7 基于情绪ABC理论设计的“转变角度看问题”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1.8 基于Gross情绪调节过程理论设计的“做情绪的主人”主题课程效果分析
    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干预效果持续性分析
    3 研究的创新性
        3.1 研究对象的创新
        3.2 干预方案的创新
    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建议
        5.1 学校方面:完善教育内容
        5.2 家庭方面:注重对中职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早期培养
        5.3 学生自身方面:构建身心共进的发展观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
    附录2 心理适应性提升课程方案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过程
    3.3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4章 地理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习内驱力不足
    4.2 学习方法不当
    4.3 学习环境未能适应
    4.4 初高中地理课程差异
    4.5 初高中地理教育衔接不充分
第5章 提高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对策
    5.1 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5.2 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3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强化学科学习方法
    5.4 联结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利过渡衔接
    5.5 做好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6章 策略实施效果检验及案例分析
    6.1 策略实施效果检验
    6.2 适应性提升案例分析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

(9)新课标下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背景
    1.4 研究的意义
    1.5 术语界定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内容
    2.5 研究问题
3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3.1 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1.1 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和高一期中数学成绩的对比
        3.1.2 学生目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
        3.1.3 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的难度及联系的认知问题
        3.1.4 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3.1.5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问题
        3.1.6 学生对数学教师的期望问题
        3.1.7 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建议
        3.1.8 调查结果综述
    3.2 高一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 解决高一新生数学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学生方面
        4.1.1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动机
        4.1.2 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4.2 教师方面
        4.2.1 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
        4.2.2 做好学生心理上的衔接
        4.2.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4.2.4 适当控制教学进度与难度
        4.2.5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思维的改变
        4.2.6 改变固有教学观念,转变旧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4.2.7 教师要创建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
    4.3 学校方面
        4.3.1 支持高一教师的工作
        4.3.2 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4.3.3 开展课余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高一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10)高一新生家庭环境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家庭环境及其研究现状
        1.1.1 家庭环境
        1.1.2 家庭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 学习适应性及其研究现状
        1.2.1 学习适应性
        1.2.2 学习适应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人际适应性及其研究现状
        1.3.1 人际适应性
        1.3.2 人际适应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心理健康及其研究现状
        1.4.1 心理健康
        1.4.2 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5 家庭环境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5.1 家庭环境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1.5.2 家庭环境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1.5.3 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5.4 小结
    1.6 问题提出
    1.7 研究目的
    1.8 研究假设
    1.9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家庭环境量表
        2.2.2 学习适应性测验
        2.2.3 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
        2.2.4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2.3 施测过程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状况
    3.2 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状况
    3.3 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状况
    3.4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3.5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3.6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对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3.6.1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对学习适应性的预测作用
        3.6.2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对人际适应性的预测作用
        3.6.3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3.7 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在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7.1 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7.2 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在家庭环境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 讨论
    4.1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4.1.1 高一新生的家庭环境特点
        4.1.2 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特点
        4.1.3 高一新生的人际适应性特点
        4.1.4 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特点
    4.2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分析
    4.3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分析
    4.4 高一新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4.5 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在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
    4.6 高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在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
    4.7 教育建议
    4.8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高一新生心理特点及适应性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学校学生过渡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市B学校国际部为例[D]. 宋佳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3)
  • [2]高一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D]. 曾利梅. 西南大学, 2020(06)
  • [3]高一新生课堂走神的现状及其与睡眠节律、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 郑周义. 西南大学, 2020(05)
  • [4]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J]. 赵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8)
  • [5]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素质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形成及影响[D]. 肖兴学.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状况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为例[D]. 曹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7]中职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D]. 张宵.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乐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新课标下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 高羽.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一新生家庭环境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张皓文. 济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高中新生心理特点及适应性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