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矮生菜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分析

不同品种矮生菜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分析

一、不同品种矮生菜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永恒,冯国军,刘大军,刘畅,杨晓旭,闫志山[1](2021)在《菜豆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为明确不同生长类型菜豆花芽分化及生长发育、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以蔓生菜豆‘将军’和矮生菜豆‘热那亚’为材料,比较发育前期菜豆各阶段开始及持续时间,测定绝对生长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光合指标,观察花芽分化规律和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热那亚’苗期和花期持续时间分别比‘将军’少15天和10天;‘热那亚’出苗后15天内绝对生长速率是‘将军’的2.14倍,‘将军’的花期是‘热那亚’的2.12倍;‘热那亚’在出苗后15天开始花芽分化,比‘将军’早2~3天,且该品种多数花芽集中在10天完成分化和发育,比‘将军’缩短一半的时间;‘热那亚’花芽分化期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将军’,花期显着高于‘将军’;但‘热那亚’各时期光合指标均显着高于‘将军’。研究发现,矮生菜豆‘热那亚’花芽分化早,花期短,生长速率先高后低,变化速率较快,且光合速率高于同时期蔓生菜豆‘将军’,可为矮生蔓生菜豆合理种植提供参考。

王悦[2](2021)在《生物降解地膜水蒸气阻隔性能改性研究及田间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地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质资料之一,但传统聚乙烯(PE)地膜大量应用造成了残膜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物降解地膜有望成为绿色替代品。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成膜性能优良,是最适宜制备生物降解地膜的主流材料。然而PBAT的水蒸气阻隔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在农用地膜上的应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性研究。本文选取云母纳米填料复合法和聚碳酸亚内酯(PPC)高分子共混法两种改性途径来提高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并利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蜡(EVA蜡)解决云母在PBAT中分散性差的问题,制备两种改性生物降解地膜:PBAT/EVA-云母复合地膜、PBAT/PPC共混地膜。同时,对两种改性生物降解地膜进行矮生菜豆田间应用评价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改性云母(EVA-云母)的加入可以增强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力学性能和抗老化性能。与其他粒径相比,1250目的EVA-云母对PBAT地膜的改性效果最佳。当1250目的EVA-云母含量为2%时,PBAT/EVA-云母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最佳,该地膜编号为M2-2。M2-2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119.87 g/(m2·24h),比PBAT地膜低80.09%。M2-2地膜的拉伸负荷和直角撕裂负荷分别为20.00 N和5.10 N,分别比PBAT地膜高26.82%和2.24%。老化100小时后的M2-2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拉伸负荷和直角撕裂负荷分别比老化100小时后的PBAT地膜高72.96%、34.51%、6.75%。EVA-云母呈单层片状,表面有EVA蜡包覆,其热稳定性可满足地膜生产的要求。EVA-云母在PBAT基体中的分散性优于云母,可形成更均匀的阻水片层;同时EVA-云母可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促进结晶,提高阻水性较好的结晶区比例,进一步增强PBAT/EVA-云母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与PBAT地膜相比,PBAT/EVA-云母地膜的微晶尺寸增加156.93%,结晶度提高20.22%。(2)当PPC含量为10%时,PBAT/PPC地膜的综合性能良好,该地膜编号为P2。P2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386.31 g/(m2·24h),比PBAT地膜低35.85%。P2地膜的拉伸负荷为11.85 N,直角撕裂负荷为3.55 N。老化100小时后的P2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和直角撕裂负荷分别比老化100小时后的PBAT地膜高47.88%和21.33%。PPC呈球状相分布在PBAT/PPC地膜中,可延长水蒸气在地膜中的扩散路径;同时PPC与PBAT不能完全相容,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促进结晶,提高阻水性较好的结晶区比例,进一步提高PBAT/PPC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其中P2地膜的结晶度最高,比PBAT地膜高15.88%;其微晶尺寸比PBAT地膜高97.45%。(3)在矮生菜豆田间应用评价试验中,M2-2地膜和P2地膜的降解速度比PBAT地膜慢,其开始降解的时间分别比PBAT地膜延后10天和15天,达到2级降解的时间分别比PBAT地膜延后5天和20天。M2-2地膜和P2地膜在田间降解过程中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始终优于PBAT地膜,且力学性能的降低幅度更小。田间解铺膜后期的M2-2地膜和P2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分别比PBAT地膜高35.08%和42.42%,其力学性能分别比PBAT地膜高77.38%和30.16%。田间铺膜后期的PBAT地膜、M2-2地膜和P2地膜的力学性能降低幅度分别为69.10%、47.91%和63.76%。M2-2地膜和P2地膜对耕层土壤的增温性能优于PBAT地膜,其土壤积温分别比PBAT地膜高2.42%和2.47%。与PBAT地膜覆盖相比,M2-2地膜和P2地膜覆盖的矮生菜豆幼苗期提前2天,抽蔓期提前9天。铺膜75天时M2-2地膜和P2地膜覆盖的矮生菜豆株高分别比PBAT地膜覆盖高6.13%和9.08%。M2-2地膜和P2地膜覆盖的矮生菜豆单荚重分别比PBAT地膜覆盖高5.65%和6.11%,单株荚数分别比PBAT地膜覆盖高8.11%和8.11%,总产量分别比PBAT地膜覆盖高10.57%和11.43%。与PBAT地膜相比,M2-2地膜和P2地膜可以更好地促进矮生菜豆的生长发育,加快其生育期进程,显着提高矮生菜豆的产量。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纳米填料复合法和高分子共混法制备并筛选得到两种水蒸气阻隔性能良好的改性生物降解地膜:PBAT/2%-1250目EVA-云母复合地膜和PBAT/10%-PPC共混地膜,其水蒸气阻隔性能分别比PBAT地膜高出80.09%和35.85%;阐明提高PBAT地膜水蒸气阻隔性能的改性机理为:分别加入EVA-云母和PPC可增加PBAT地膜中的疏水层并起到异相成核作用提高结晶度,进而降低PBAT地膜的水蒸气透过率;阐明改性生物降解地膜在田间应用中可促进矮生菜豆的生长发育并显着提高其产量。

李倩[3](2021)在《门源县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于2017年5月从国内外收集了17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门源县引种试验,经过越冬2018年只有3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冬成功。本研究以门源县红沟村、后沟村2个试验点越冬成功的3个紫花苜蓿品种(Medicago sativa)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2018-2020年不同时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和不同年度的生产性能,探究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生理,为高寒地区苜蓿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红沟2018年、2019年赤杂1号品种株高、干草产量最高,公农1号鲜草产量最高,2020年中蒙1号株高最高,公农1号鲜草产量最高,赤杂1号干草产量最高;后沟2018年中蒙1号株高最高,公农1号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最高,2019年、2020年公农1号品种株高最高,2019年中蒙1号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最高,2020年公农1号鲜草产量最高,中蒙1号干草产量最高。整体而言,中蒙1号品种株高和干草产量最高,公农1号鲜草产量最高。2.红沟中蒙1号品种主根、面积、表面积、体积、根系平均直径最大,公农1号侧根最长、侧根数最多,主根、侧根干重最大;后沟中蒙1号品种主根最长,公农1号体积最大,赤杂1号侧根长、侧根数、主根干重、侧根干重等最大。红沟中蒙1号综合性状最号,后沟赤杂1号性状略强与中蒙1号。3.随着10月-1月越冬期温度的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蔗糖、葡萄糖、果糖、水苏糖含量(活性)呈上升趋势,在温度最低时期,紫花苜蓿根部积累大量的可溶性糖等物质,以抵御寒冷,获得抗寒能力,1月-8月温度上升,其含量(活性)逐渐下降,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在最低温期1月丙二醛、淀粉、总糖、还原糖、棉子糖含量最低,之后随温度的上升其含量随之上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抗寒性呈负相关关系。4.应用模糊函数隶属函数法分析门源县越冬成功的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发现,中蒙1号的抗寒性最强,公农1号抗寒性最弱。用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及根系形态发现,中蒙1号综合性状最好。

张珍珍[4](2020)在《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生产中施肥量随意性强,施肥量差异性大,品质难以保证等问题,以青萝卜“绿翡翠”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7~9月在尚义县小蒜沟镇勿乱沟村青萝卜种植基地进行了施肥效应研究。试验设计5个施肥处理,通过在青萝卜不同生长期取样测定青萝卜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土壤性状和植株养分及经济效益指标,以便筛选出能够促进青萝卜生长,增加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品质的施肥处理。主要结果如下:1、青萝卜根际土壤理化性状、植株养分积累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施用推荐施肥量的情况下,于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期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的处理(即处理4)可使土壤p H值更接近中性,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较CK提高;促进了青萝卜植株养分的有效积累、转移和分配。2、推荐施肥量的各处理都可以提高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且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与施肥量呈正相关。但施用推荐施肥量的情况下,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的处理4也能够促进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提高,其效果仅次于处理3。3、不同施肥处理在改善青萝卜品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不同。处理4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常规施肥处理(CK)分别提高了15.00%、15.74%和20.31%;以处理4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16.20%,27.27%和6.98%,但处理4肉质根中亚硝酸盐含量则较CK降低了22.26%;处理3的经济产量、经济效益略高于处理4,二者差异也不明显,但处理4的品质指标却是所有处理中最低的。4、青萝卜光合性能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处理3、处理4显着提高了青萝卜的光合性能,处理3、处理4的叶绿素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12.64%和11.68%,二者的净光合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16.23%和12.59%,处理3虽略高于处理4,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综合各项指标看,在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生产中,在施用推荐施肥量的基础上,在青萝卜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期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处理4)能够达到促进青萝卜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提高青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青萝卜品质、改善土壤环境的目的,因此,处理4是适合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的施肥方案。

梁中秀[5](2019)在《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黄秋葵(Hibiscus esulentus L.),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嫩夹中除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外,还含有黄酮、果胶等特有成分,既可作为高档蔬菜,又可开发成新型的功能性保健食品。人体摄入的硝酸盐80%以上来自蔬菜,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提高蔬菜食用的安全品质;另一方面,黄秋葵主要食用部分为未完全成熟的嫩荚,降低荚果的纤维素含量是提高黄秋葵食用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以黄秋葵“卡里巴”为试材,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了腐熟鸡粪和腐熟猪粪两种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黄秋葵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腐熟鸡粪设置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三个施肥水平,腐熟猪粪设置B1(583 kg/1000m2)、B2(1166 kg/1000m2)、B3(1749 kg/1000m2)三个施肥水平,施用化肥作为对照。通过对黄秋葵的生理特性、品质、植株氮磷钾含量和产量的分析,明确不同有机肥在黄秋葵栽培中的效应,为黄秋葵绿色生产和科学配法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鸡粪、猪粪都能明显增加黄秋葵的株高和叶片数,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株高方面,鸡粪处理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提高了15.56%、17.67%、24.51%;猪粪处理B1(583 kg/1000m2)、B2(1166kg/1000m2)、B3(1749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提高了15.86%、22.86%、27.29%。在叶片数方面,鸡粪处理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增加14.29%、17.14%、28.57%;猪粪有机肥处理B1(583 kg/1000m2)、B2(1166kg/1000m2)、B3(1749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增加17.14%、17.14%、20.00%。与对照相比,两种有机肥对黄秋葵的茎粗影响不大。2、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各生长时期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也显着降低,大大提高了黄秋葵植株的生理状况和抗性。试验还表明,随着鸡粪施用量增加,黄秋葵植株的CAT活性在提高;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黄秋葵植株的SOD活性在降低、POD活性在提高。3、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都能明显提高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果胶含量,同时降低了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的含量。与施用化学肥料相比,鸡粪处理A2(1570kg/1000m2)的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干品果胶含量分别提高了91.74%、49.88%、37.99%、8.06%、33.54%,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41.16%、34.91%;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的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果胶含量分别提高了84.74%、89.39%、28.91%、10.53%、7.17%,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4.35%、12.32%。另外表明,随着猪粪施用量增加,黄秋葵果实的果胶含量在提高,纤维素含量在下降,说明不同种类有机肥,以及同类的不同施用量,对蔬菜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性。4、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可以显着提高黄秋葵果实中全氮、全磷、全钾的积累,分别较对照提高11.07%、19.85%、18.21%;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显着增加了黄秋葵果实中的全氮含量,较对照提高7.85%,果实中全磷、全钾含量增加作用不大。说明施用适量鸡粪可促进黄秋葵果实中的养分积累,提高果实品质。5、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的单株结果数,猪粪处理B2(1166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果实的单果重。试验表明,施用适量鸡粪和适量猪粪都能显着提高黄秋葵的产量,处理A2、B2的产量分别达到1360.004 kg/1000m2、1241.525kg/1000m2,为同种有机肥处理的最高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5.306 kg/1000m2、146.787kg/1000m2,差异显着。相比较,以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产量最高。综上所述,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两种施肥处理,都能有效提高黄秋葵的品质和产量,可以作为黄秋葵种植生产的施肥依据。

陈琼,韩瑞玺,唐浩,刘明月,黄科,周义之[6](2018)在《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菜豆营养含量丰富,味道可口,是我国三大主要果菜类之一。菜豆新品种的选育对菜豆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作为菜豆的主要生产国家,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对近10年来我国在现有的种质资源基础上选育出并通过鉴定和报导的33个优良菜豆新品种(以荚用菜豆为主)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主要育种目标、方向和育种方式,并从我国农业新兴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的角度对今后菜豆新品种选育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高,吴华,代祥德,刘彤,陈禅友[7](2017)在《菜豆豆荚发育过程中抗营养因子的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凝集素、皂苷、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是菜豆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以矮生和蔓生两种生长习性的菜豆豆荚为材料,测定了其6个发育时期抗营养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豆荚发育期,植物凝集素含量及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在2128 d达到峰值。矮生及蔓生菜豆凝集素含量分别从0.35 mg/g和0.36 mg/g上升到0.92 mg/g和0.54 mg/g,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分别从0.18 TIU/g和0.50 TIU/g上升到5.02 TIU/g和4.68 TIU/g;而皂苷和植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矮生和蔓生菜豆皂苷含量分别从55.21 mg/g和43.33 mg/g下降到18.90 mg/g和11.79 mg/g;植酸含量分别从15.07 mg/g和14.57 mg/g下降到14.33 mg/g和12.19 mg/g。综合形态发育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规律发现,花后1421 d豆荚趋于成熟,抗营养因子含量较低,食用较佳;花后28 d籽粒发育饱满,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食用此时期豆荚及籽粒时应充分烹饪,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影响,提高营养价值。

高杰云,马兆伟,李想,陈清[8](2015)在《施肥方式对春玉米||蔬菜条带间作边行效应的影响》文中认为粮菜条带间作系统中作物的种间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条带的边行区域,加强粮菜条带间作系统的中间行与边行区域的作物地上部、地下部生长差异的研究,对深化条带间作的认识及构建可持续的条带间作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粮菜条带间作体系的蔬菜条带中设置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施两种施肥方式,对春玉米||(矮生菜豆?秋白菜)的条带间作系统中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的作物产量、干物质累积和分配、根层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根系空间分布的测定,研究了粮菜条带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的边行竞争效应及施肥方式对边行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方式下,边行春玉米的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着高于中间行,产量分别比中间行提高58.7%、40.8%;边行蔬菜植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两种施肥条件下边行、次边行矮生菜豆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其中单施化肥下的边行、次边行矮生菜豆的产量显着低于中间行,分别比中间行降低49.7%和45.6%。春玉米吐丝期时,边行春玉米的根系下扎深度比中间行深,且呈现偏向蔬菜条带一侧的"偏态"生长。有机无机配施菜田春玉米条带边行区域表层土壤的根长密度、根系质量密度比单施化肥分别提高104.3%、77.5%,边行矮生菜豆根长密度显着降低,且有机无机配施的边行矮生菜豆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最为严重。结合春玉米和蔬菜作物的地上部生长情况分析可以发现,蔬菜条带的有机无机配施加剧了边行春玉米植株与边行蔬菜的竞争程度。边行春玉米的养分吸收优势使得边行区域根区土壤的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显着降低。

李昕升[9](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认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张雪梅[10](2014)在《早春大棚蔓生菜豆栽培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本地区早春大棚菜豆栽培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影响菜豆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机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关键技术的试验和实施,明确了适合本地区推广应用的高产优质早春大棚菜豆栽培技术体系。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对九月青、将军一点红、吉丰小油豆、江东宽、吉农油豆、九架豆10号、白云丰、园丰907、黄金钩、泰国架豆十个蔓生菜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植株性状、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比较;以九月青和将军一点红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定植密度、不同施氮水平、不同日历苗龄试验,确定了不同密度处理对植株群体和产量的影响,不同氮肥水平对菜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同日历苗龄对植株性状、秧苗质量、秧苗生产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早春大棚菜豆最适宜选用的菜豆品种为九月青和将军一点红,两品种早熟性、丰产性、抗病性强,商品性好,适宜本地早春气候特点,同时适宜本地消费习惯;定植密度为12.9万株/hm2时,植株长势好,光合作用强,产量高,是较合理的栽培密度;在原土壤肥力的基础上以每亩增施纯氮15kg最为适宜,在此条件下,叶绿素含量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强、产量高、营养品质佳;定植时苗龄长短以30d苗龄为宜,该苗龄壮苗指数高,定植后植株长势旺盛,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均较高。

二、不同品种矮生菜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品种矮生菜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菜豆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农艺性状测定
        1.2.2 花芽石蜡切片
        1.2.3 光合速率测定
        1.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菜豆绝对生长速率
    2.2 菜豆苗期、分化期及花期各阶段持续时间
    2.3 菜豆花芽分化的过程及特征
    2.4 蛋白质含量
    2.5 光合速率
3 结论与讨论

(2)生物降解地膜水蒸气阻隔性能改性研究及田间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PBAT地膜结构与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关系
        1.2.2 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改性方法
        1.2.3 云母、聚碳酸亚丙酯的应用进展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填料复合法制备改性生物降解地膜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EVA-云母制备
    2.3 PBAT/EVA-云母地膜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4.1 水蒸气透过率(WVP)
        2.4.2 力学性能
        2.4.3 抗老化性能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6 X-射线衍射图谱(XRD)
        2.4.7 热重分析(TGA)
        2.4.8 示差量热扫描(DSC)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BAT/EVA-云母地膜的性能测试
        2.5.2 EVA-云母的微观结构
        2.5.3 PBAT/EVA-云母地膜的微观结构
        2.5.4 PBAT/EVA-云母地膜的热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分子共混法制备改性生物降解地膜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PBAT/PPC地膜的制备
    3.3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3.3.1 水蒸气透过率(WVP)
        3.3.2 力学性能
        3.3.3 抗老化性能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6 X-射线衍射图谱(XRD)
        3.3.7 热重分析(TGA)
        3.3.8 示差量热扫描(DSC)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BAT/PPC地膜的性能测试
        3.4.2 PBAT/PPC地膜的微观结构
        3.4.3 PBAT/PPC地膜的热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生物降解地膜的田间应用评价
    4.1 试验设计与供试材料
    4.2 观测指标与方法
        4.2.1 田间地膜的降解行为
        4.2.2 田间地膜的性能测试
        4.2.3 田间地膜的结构表征
        4.2.4 耕层土壤温度
        4.2.5 矮生菜豆的生育时期和株高
        4.2.6 矮生菜豆的产量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田间地膜的降解行为
        4.4.2 田间地膜的性能
        4.4.3 田间地膜的微观结构
        4.4.4 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4.5 生物降解地膜对矮生菜豆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5.2.1 改性云母对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影响
        5.2.2 PPC对 PBAT地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影响
        5.2.3 改性生物降解地膜对矮生菜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5.3 研究的创新之处
    5.4 研究的不足之处
    5.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门源县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苜蓿生产性能和根系形态研究进展
    1.3 苜蓿抗寒性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进展
        1.3.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抗寒性
        1.3.2 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
        1.3.3 游离脯氨酸与抗寒性
        1.3.4 抗氧化酶与抗寒性
        1.3.5 膜脂过氧化与抗寒性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生产性能和根系形态
        1.5.2 生理生化特性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门源县3 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和根系形态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评价分析
    2.5 结果分析
        2.5.1 株高
        2.5.2 鲜草产量
        2.5.3 干草产量
        2.5.4 根系形态
        2.5.5 门源县3 个紫花苜蓿品种综合性状评价
    2.6 讨论
第3章 门源县3 个紫花苜蓿品种生理特性研究
    3.1 试验地概况
    3.2 实验材料
    3.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1 主成分分析法
        3.4.2 隶属函数法、标准差系数及权重赋予
    3.5 结果分析
    3.6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习工作经历
    三、发表论文
    四、参加的研究项目
致谢

(4)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3.1 植株生长及产量测定
        2.3.2 土壤养分测定
        2.3.3 植株养分测定
        2.3.4 品质测定
        2.3.5 试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数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长和叶宽的影响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3.1.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长及根粗的影响
        3.1.6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品质的影响
    3.6 不同施肥处理对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3.6.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3.6.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磷素含量的影响
        3.6.3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钾素含量的影响
        3.6.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氮素含量的影响
        3.6.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磷素含量的影响
        3.6.6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中钾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植株养分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冀西北坝上地区萝卜施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黄秋葵研究现状
        1.2.1 黄秋葵功能价值研究
        1.2.2 黄秋葵施肥效果研究
    1.3 有机肥在蔬菜种植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1.3.1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1.3.2 施用有机肥可以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
        1.3.3 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强蔬菜的适应性
        1.3.4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蔬菜的品质
        1.3.5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2.3.4 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3.5 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状况的影响
        3.1.1 有机肥对黄秋葵株高的影响
        3.1.2 有机肥对黄秋葵茎粗的影响
        3.1.3 有机肥对黄秋葵叶片数的影响
    3.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3.2.1 有机肥对黄秋葵叶绿素变化的影响
        3.2.2 有机肥对黄秋葵SOD活性变化的影响
        3.2.3 有机肥对黄秋葵POD活性变化的影响
        3.2.4 有机肥对黄秋葵CAT活性变化的影响
        3.2.5 有机肥对黄秋葵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3.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品质的影响
        3.3.1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2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3.4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黄酮含量的影响
        3.3.5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3.6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3.7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果胶含量的影响
    3.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1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分布的影响
        3.4.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3.4.3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3.4.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钾含量的影响
    3.5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3.5.1 有机肥对黄秋葵单果重的影响
        3.5.2 有机肥对黄秋葵单株果数的影响
        3.5.3 有机肥对黄秋葵小区产量的影响
        3.5.4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状况的影响
        4.1.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4.1.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品质的影响
        4.1.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1.5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4.1.6 鸡粪和猪粪肥效探讨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品种选育进展
2 菜豆新品种保护
3 主要育种目标
    3.1 高产
    3.2 优质
    3.3 抗病性
    3.4 设施栽培品种
    3.5 高山栽培以及加工专用品种
    3.6 附加营养价值
4 育种方式和途径
    4.1 杂交育种
    4.2 选种和引种
    4.3 诱变育种
    4.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5 展望

(7)菜豆豆荚发育过程中抗营养因子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植物凝集素含量测定
        1.3.2 皂苷含量测定
        1.3.3 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测定
        1.3.4 植酸含量测定
2 结果
    2.1 菜豆豆荚发育过程中凝集素的动态变化
    2.2 菜豆豆荚发育过程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动态变化
    2.3 菜豆豆荚发育过程中皂苷的动态变化
    2.4 菜豆豆荚发育过程中植酸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8)施肥方式对春玉米||蔬菜条带间作边行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试验设计
    1.3样品采集及处理
    1.4测定指标及方法
    1.5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施肥处理对条带间作的不同行作物产量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2.2春玉米||矮生菜豆间作体系的根系生长与分布
    2.3春玉米||蔬菜条带间作系统的根区土壤速效养分分布
3讨论
4结论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早春大棚蔓生菜豆栽培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菜豆栽培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品种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苗龄对菜豆秧苗素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栽培密度对菜豆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施氮量对菜豆植株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不同品种矮生菜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菜豆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研究[J]. 何永恒,冯国军,刘大军,刘畅,杨晓旭,闫志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1(28)
  • [2]生物降解地膜水蒸气阻隔性能改性研究及田间应用评价[D]. 王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门源县3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研究[D]. 李倩. 青海大学, 2021(01)
  • [4]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D]. 张珍珍.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5]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D]. 梁中秀.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我国菜豆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 陈琼,韩瑞玺,唐浩,刘明月,黄科,周义之. 中国种业, 2018(10)
  • [7]菜豆豆荚发育过程中抗营养因子的动态变化[J]. 陈高,吴华,代祥德,刘彤,陈禅友.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8]施肥方式对春玉米||蔬菜条带间作边行效应的影响[J]. 高杰云,马兆伟,李想,陈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2)
  • [9]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10]早春大棚蔓生菜豆栽培机制的研究[D]. 张雪梅.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不同品种矮生菜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