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上的七彩翅膀——戴望舒诗歌的人生哲学

蓝天上的七彩翅膀——戴望舒诗歌的人生哲学

一、青空中斑斓的彩翼——戴望舒诗歌的生命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沈菲[1](2011)在《戴望舒诗歌创作与其译诗的互文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戴望舒作为我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代表诗作《雨巷》、《我底记忆》在当时曾备受推崇。戴望舒的诗歌具有中西诗艺馨香兼容的独特魅力,这与他并行而进的个人创作与西方诗歌翻译工作是分不开的。对于戴望舒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关系问题,先前的研究者们大都从宏观角度切入,探究戴诗在整体上对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借鉴和学习(如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未来主义诗歌、超现实主义诗歌等等);而较少直接从具体文本入手去分析戴望舒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关系问题。戴望舒作为一个诗人与诗歌翻译者,其主体选择作用在先前的研究中也较少涉及或虽有涉及而不太深入。笔者通过本篇论文尝试着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戴望舒的诗作与其汉译诗之间存在着一种文本间的相互阐释关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而目前尚没有研究者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将戴望舒的全部诗作和他所翻译的西方诗歌纳入研究范围,通过四章内容,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三个层面入手对这二者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首先,在文本层面中,通过诗歌意象、诗歌情感、诗歌主题、诗歌结构四个部分具体的实例分析,展现戴望舒诗歌创作中所采用的具体的互文性手法,以及戴望舒诗作和其汉译诗之间的互文性阐释关系(包括同步递进式关系和互补性关系);其次,从主体层面入手,分析戴望舒诗作和其译诗具有互文性现象的原因,突出其兼具诗人、读者、译诗者的三重身份所体现出的主体选择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最终跨度到文化意义层面,从中西文化大的背景下,在一个更宽泛的语境中来重新认识戴望舒诗歌的跨文本的文化意义。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这种对照和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情况。

李菲[2](2011)在《由回归内心到超越自我 ——论戴望舒诗歌的精神之旅》文中研究说明戴望舒,中国新诗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跨越的杰出诗人。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探索的一生,建构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深厚的诗的世界。他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诗情与诗艺,成为中国现代诗坛的奇葩。本文力求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以诗作中所传达的生命之感等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文本阐释,展示诗人的情思世界与审美世界,认识诗人在生存困境中的精神之旅。戴望舒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与他诗歌创作所选择的情思视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对生存困境,抑郁气质的戴望舒选择了诗歌创作,选择了回归内心与自由表达,这对于排解诗人因种种不幸而产生的苦闷情绪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忧郁之感、孤独之感、迷惘之感是他诗作中的三类主要情绪。忧郁之感几乎是弥漫于他的所有诗作中,孤独之感由前期的心灵表层逐渐深入到心灵深处,而迷惘之感是现代都市所赋予的困惑与茫然。这些生命之感是现代人精神困境和人生困境的个性化表现,是诗人对个体生存状态、生存体验的高度关注。在那个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不去积极地唱响民族斗争之歌,而是在个我的情感世界里书写自已悲情的生命体验,做出这样一种独立的人生选择,是因为戴望舒一直在寻找生命自救的途径。失意时,就在梦中寻找欢愉,但梦只是生命的瞬间装饰而已;遥望家园,昔日宁静温馨的家园早已荒芜破败;在大寂寞中领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成就着宇宙中永恒的自我。戴望舒一直在完成着生命的自我认识、自我寻找、自我超越的精神之旅,在艰难的求索中创造生命的永恒。在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戴望舒孜孜于建构自己的独特诗美世界,沉醉其间的诗人得以暂时卸下心灵的重负,暂时远离人世间的纷纷扰扰。醉心于诗美世界建构是诗人超越自我的又一种方式与途径,是自我面临生存困境时艰难精神之旅的进一步完成。为自己种种生命体悟寻找最合脚的鞋子是他的诗美核心,具有高度创作自我意识的戴望舒一直在积极地探寻着,在意象朦胧典雅的审美追求、话语方式的个性化设定及韵律美的求索中,不断融汇化合中西诗艺,并进行着可贵的独创。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诗艺,实现了自我的不断超越,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在三十年代的诗潮中,他独立于潮头,自成风景。戴望舒的诗似乎疏离于时代风云与现实生活,但事实上他的诗歌正是时代风云与现实生活在他心灵上的投影,是个体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内化后产生的真实的生命体悟,所以,它离生命很近,它通过自我的内省看到生命的本质,既有归趋于圆满的美好崇高真挚,也有生命缺陷的暗夜泪痕飘零,唯其如此,才更显生命之张力。诗人立足于个人的生命本体和命运,展示出更为真实的生命存在。

高媛[3](2011)在《论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文中研究表明戴望舒的诗歌中蕴含着内涵独特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在精神层面上是一种徘徊于生存和死亡间无法做出选择的精神困境,诗人以“沉湎于记忆,等待着解救’的方式进行自我逃避。在审美层面上,这种死亡意识使戴望舒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精神流浪人”的形象系列,诗情结构上也有了回环往复的特征。同时,对于现实的死亡场景,诗人采用了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死亡意识源自他忧郁的童年生活与破碎的情感经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西方诗坛“死亡诗篇”的启迪和中国传统鬼文化的影响。透过死亡意识,我们可以发现戴望舒诗歌的魅力源于他选择了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相适应的表现方式。后期的创作随着死亡意识范畴的扩大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在艺术价值上有所降低,但这种融入社会大众的精神和勇气以及对于自我精神领地的坚守还是值得肯定的。

李伟超[4](2009)在《意象、意境与诗思 ——戴望舒诗歌民族品格的现代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戴望舒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诗歌显示或潜存着新诗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在中西融合的向路上,戴望舒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建构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东方现代派诗歌,为中国现代诗歌的民族性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诗既浸染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愫,又受到外来诗潮尤其是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近年来,戴望舒诗歌的民族性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在文学民族性建构的视野内,从中国传统诗歌和文化对戴望舒诗歌的影响的角度切入,分析戴望舒是如何在中西诗艺的融合点上实现民族性建构,以及诗人是如何以带有传统意味的人文情思来传达现代生命感受的。论文除引言、结语外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梳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人们对新诗民族性建构的不同认识,以及在建构新诗的民族性上有过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突显戴望舒在新诗民族性建构史上的里程碑作用,并进而阐述笔者自己对文学的民族性的认识。此外,则以诗歌的音乐性建构为线索,梳理了戴望舒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论述了诗人在新诗民族性建构上的两次嬗变,并指出诗人审美意识位移的基本方向体现了新诗发展的历史方向。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论述了戴望舒在新诗民族性建构上取得成功的经验。第二章的第一节从“意象”这个中西诗艺的融合点着手,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进行意象探源,指出戴望舒的诗歌多采用带有古典意味的意象原型,其中蕴涵着传统诗歌的文化底蕴。但在意象的营造上,诗人则采用了意象的象征化和意境化相结合的手法。象征是中西诗歌都有的手法,其相通之处成为中西诗艺的融合点。戴望舒扬弃了西方象征诗过于艰涩隐晦和我国古典诗歌意象较为单一浅显的缺点,丰富和扩展了中国诗歌意象的内涵,形成了一种具有多层次结构与多层次内涵的现代意象,促进了传统诗歌情感化的、单质性的比兴意象艺术的现代性转化。意象的意境化使诗人克服了西方象征派诗歌中意象缺乏情感体验色彩和整体统摄性而处于散杂和游离状态的缺陷,使意象与诗情浑然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二节从情景交融的生成方式、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无穷的韵味美等角度挖掘了戴望舒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第三章以笼罩于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从爱情、悲秋、怀乡三个方面,体会戴望舒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是现代的但又带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深入分析其诗歌内容上的民族性。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诠释。同时,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予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其次,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寂寞与青春烦忧的感伤情怀,加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悲秋主题背后的死亡意识则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忧郁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萤火》等诗篇,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的死亡想象与书写方式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统。最后,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乡愁与牧歌情怀是一种传统的人间情怀的流露,深具东方诗的神韵,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象不仅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羁旅者形象的影响,同时寻梦者与夜行人形象又明显地带有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构成了一个带有现代性意味的创作母题。论文在结语部分指出,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学和文化影响的诗人,戴望舒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诗。戴望舒在新诗的民族性建构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启示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中国新诗的创作,应该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机制为基础,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来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建构具有现代这一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李青[5](2007)在《忧郁之神与忧郁之形 ——戴望舒诗歌创作论》文中指出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派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既浸染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情愫又受到外来诗潮尤其是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氤氲着忧郁的气息,既真挚感人,又缠绵悱恻,是千回百转的灵魂絮语,也是依稀梦里的顾影自怜。本文旨在对戴望舒诗作忧郁诗情的成因、特质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探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着重从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忧郁的爱情体验、伤感的古典情怀及外来诗潮的忧郁情愫等方面的影响入手探究其忧郁的成因;第二章从爱、美、虚无来论述诗人忧郁的特质;第三章,也是最后一章,从独特的意象群系、复沓咏叹的絮语式句式、饱含伤感情绪的修饰语及凄清孤寂的意境等形式来阐释诗人对于忧郁诗情的表现。

薛梅[6](2003)在《青空中斑斓的彩翼——戴望舒诗歌的生命哲学》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认为戴望舒诗歌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哲学态度 ,是在包蕴生命的创造中完成了生命的三种境界 ,即 :面对生命的缺陷、弥补生命的缺陷、超越生命的缺陷 ,而这恰恰又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的寻找、对自我的超越的过程 ,是一种在曲折艰险中创造出的生命的永恒。

二、青空中斑斓的彩翼——戴望舒诗歌的生命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空中斑斓的彩翼——戴望舒诗歌的生命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1)戴望舒诗歌创作与其译诗的互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论题的研究现状
    1.3 论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戴望舒诗歌和其译诗的创作及其互文性现象
    2.1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情况
        2.1.1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2.1.2 戴望舒的诗歌翻译
    2.2 戴望舒诗歌与其译诗的互文性现象
        2.2.1 诗歌意象的相似性
        2.2.1.1 自我形象类意象
        2.2.1.2 家园类意象
        2.2.2 诗歌情感的共鸣性
        2.2.2.1 对苦闷情绪的抒写
        2.2.2.2 对超脱精神的弘扬
        2.2.3 诗歌主题的相通性
        2.2.3.1 爱情主题
        2.2.3.2 死亡主题
        2.2.4 诗歌结构的相近性
第三章 戴望舒诗歌和其译诗互文性现象的原因探究
    3.1 诗人的人生经历
        3.1.1 不幸的爱情悲剧
        3.1.2 勤勉的学习生活
        3.1.3 复杂的社会环境
    3.2 个人的艺术审美追求
    3.3 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诉求
    3.4 诗人的性格及诗人的翻译风格
第四章 戴望舒诗歌与其译诗互文性关系的文化意义(结论)
    4.1 诗歌理论的汇通与变异
    4.2 诗歌情感的交融与分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由回归内心到超越自我 ——论戴望舒诗歌的精神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生存困境与回归内心
    2.1 风雨社会人生
    2.2 风雨爱情人生
    2.3 自我聆听和自由表达
3 关注个体生存的苦难体验
    3.1 无所不在的忧郁
    3.2 从心灵表层到心灵深处的孤独
    3.3 激情过后的迷惘
4 寻找心灵栖息地:超越自我之途
    4.1 梦的追寻
    4.2 家园的遥望
    4.3 天人合一的体悟
5 另一种风景:诗美世界的沉醉
    5.1 意象的审美追求:朦胧典雅
    5.2 话语方式的个性化设定
    5.3 韵律美的求索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论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戴望舒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精神解读
    第一节 无法走出的精神困境:生存还是死亡?
    第二节 精神困境下的自我逃避:沉湎于记忆,等待着解救
第二章 戴望舒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审美体现
    第一节 “精神流浪者”的形象系列
    第二节 回环往复式的诗情结构
    第三节 平静、温和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 戴望舒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来源
    第一节 忧郁的童年生活与破碎的情感经历
    第二节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第三节 西方诗坛“死亡诗篇”的启迪和中国传统鬼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戴望舒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符合中国读者审美情趣的诗学理念
    第二节 一个坚守个人精神领地的诗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意象、意境与诗思 ——戴望舒诗歌民族品格的现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西化浪潮下对民族身份的坚守
    一、现代性烛照下的民族性
    二、戴望舒新诗民族性建构的"三级跳"
第二章 古典诗歌艺术的传承与突破
    一、意象——诗思的呈现方式
    二、意境——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 古典人文情思的的现代传承
    一、青色的爱情——单相思主题
    二、孤独的生命——悲秋主题及死亡意识
    三、寂寞的漂泊者——怀想主题及牧歌情怀
结语 震撼斑斓的彩翼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忧郁之神与忧郁之形 ——戴望舒诗歌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忧郁之源
    一、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的影响
    二、忧郁的爱情体验使然
    三、感伤的古典情怀的熏染
    四、外来诗潮忧郁情愫的浸淫
第二章 忧郁之神
    一、爱情──不可企及的生命价值
    二、美──灵魂家园的“欺人幻象”
    三、虚无──终极追求的残酷真实
第三章 忧郁之形
    一、独特的意象群系──忧郁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1、柔弱类意象
        2、飘忽类意象
        3、残败类意象
        4、青色类意象
    二、复沓咏叹的絮语式句式──千回百转的灵魂轨迹
    三、饱含伤感情绪的修饰语──忧郁的“音符”
    四、凄清伤感的意境──忧郁情绪的“感应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青空中斑斓的彩翼——戴望舒诗歌的生命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戴望舒诗歌创作与其译诗的互文性研究[D]. 沈菲. 延边大学, 2011(04)
  • [2]由回归内心到超越自我 ——论戴望舒诗歌的精神之旅[D]. 李菲. 浙江大学, 2011(12)
  • [3]论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D]. 高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3)
  • [4]意象、意境与诗思 ——戴望舒诗歌民族品格的现代建构[D]. 李伟超.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1)
  • [5]忧郁之神与忧郁之形 ——戴望舒诗歌创作论[D]. 李青. 中南大学, 2007(06)
  • [6]青空中斑斓的彩翼——戴望舒诗歌的生命哲学[J]. 薛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标签:;  ;  ;  ;  ;  

蓝天上的七彩翅膀——戴望舒诗歌的人生哲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