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知行观到实践论(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明[1](2021)在《船山知行观与近代湘学认识论》文中研究说明近代湘学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知行观方面。王船山的知行观,是他哲学思想的精髓,一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另一方面则有返本开新的意义。他在批判理学、心学知行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知行相资"的新知行观。船山的知行观,强调实践,主张力行,呼吁变革。船山的知行观影响了近代湘学。近代湘学中有一条注重实践、强调"应变"的认识论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从船山的知行观衍生出来的。湖湘文化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认识,还构成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王振芳[2](2021)在《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晶[3](2021)在《“知行合一”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和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尚明,刘圣陶[4](2021)在《《实践论》研究综述》文中认为1937年9月油印本《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是《实践论》最早的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和补充,195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实践论》。此后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实践论》进行研究。对《实践论》的版本搜集整理、校勘、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过程;梳理学术界关于《实践论》的思想内容、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传统知行观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当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杨志娟[5](2021)在《知行合一理念:历史追溯、政策意蕴和实践模式》文中指出"知行合一"是中国独有的哲学范畴,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品格,是中国人修身至善的实践路径,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把"知行合一"作为指导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追溯"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解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政策意蕴,才能在实践中落实"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以应答"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赵圣楠[6](2020)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群体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和示范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待加强,其中知行统一方面问题尤为凸显。加强对大学生的知行观教育,是高等院校遵循教育教学的基础原则,是落实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独立走向社会所需的必备本领。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知行统一的教育问题,既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个体实践的过程。如何使知行统一普遍化、生活化,是当前高校关于知行教育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知行统一问题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与探讨。伴随着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发展,知与行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化与完善,逐步形成了关于个人品行修养的系统化成熟理论,指引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前提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知理解,关键是对其内涵要有深刻的情感认同化,目的是行为的外化,最终达到知行一致的结果。从现实生活中来看,目前学生存在着许多知与行相脱离的现象,其影响因素也是多重复杂的。既有大学生知行认知能力的偏差、情感意志薄弱、实践活动的缺乏等行为主体的差异性,也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复杂、学校教育的限制、家庭世俗的教育观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问题,充分说明了只是依靠理论灌输是不能完成知行观教育的,而是需要通过感知教育、实践教育等多个环节形成的。只有突破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路,丰富实践路径方法,找准大学生知行统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将知行观教育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切实有效的结合起来。大学生只有敢于担当,勇于承担,勤于实践,乐于奉献,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会有更光明的发展前景。青年学生作为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力量,应该自觉做到知行统一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求学校进行知行关系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大学生注重加强自我教育,自觉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环境检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大学生知行教育的实效性。
李莹[7](2020)在《习近平的知行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知行观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国内及党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在继承吸收中国传统知行观,特别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知行观。研究习近平的知行观,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内容是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部分是由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章阐述习近平知行观的渊源,包括既有来自中国传统知行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包括习近平的个人实践经历;第三章论述习近平知行观的主要内容,在“知”上努力学习理论、政策及相关知识,即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在“行”上要勇于作为与敢于担当,既要切实去做,躬身去行,也要外化于行、重点在行,还要行优于言,行胜于言,最终要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四章分析习近平知行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时代性、政治性和人民性;第五章揭示习近平知行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意义,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做了新阐述。最后,本文的结语部分,在对本论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拓展了习近平知行观的指导意义及实践价值,并分析了本论文的不足,以及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贺旭[8](2020)在《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文中指出知和行是传统文化哲学中很重要的一对辩证关系,从春秋时期至明清之际,一直都有关于知和行的论述。儒家知行观强调内圣外王,便贯穿着“行”的精神、“行”的功夫。王阳明更是明确提出“知行合一”,强调要遵从“良知”以达“致良知”。墨家知行观也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知”和“行”作了精辟的论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形成了新的知行观。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治国理政思想,无不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既重视战略目标,又强调干在实处,无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知行合一”。习近平知行合一观正是坚持了“马魂、中体、西用”的原则,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知行观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华,推动二者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时代知行合一观。习近平知行合一观中有明确的内涵范畴,科学阐述了知行的辩证关系,具有丰富的具体内容:“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求知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观、“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革命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观。习近平知行合一观体现了缜密的逻辑性、浓厚的时代性、宏大的前瞻性、强烈的创新性。遵从践行习近平知行合一观需要坚持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实干兴邦,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方法。
卢晶晶[9](2020)在《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知行合一,并为这一优秀传统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知行合一中蕴含着崇尚实践、重视实践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道德觉悟,引导大学生实践,促使认知和实践达到合一,因此将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势在必行的。知行合一实质上是“知什么”和“如何行”,那么大学生知行合一就是大学生如何将科学的认识运用并指导实践,从而在行动中检验对认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首先,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知行合一的内涵进行界定,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历代领导人的知行观为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从而使知行合一的理论更加科学和充实。其次,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着国家的整体教育风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这也是教育者的职责,因此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大学生认知和行为存在的不知不行、知而不行、知而错行和行非所知这四类知行背离问题,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薄弱、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错位这四方面对大学生知行冲突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一是遵循知行合一融入原则的基础上,把融入的教学理念、融入方法、融入内容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完善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四个重要方面;二是尝试从学生自身和环境合力探索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蒋艳[10](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历史的经验昭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能忽视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只有坚定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才有可靠的后备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价值体认。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与现实吁求。在这样一个呼唤核心价值观、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被置于更加广阔开放和复杂多变的背景中,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新思想、新论断,明确和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目标指向。文章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作为研究重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渐次展开。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求解“是什么”。这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阐释。首先,界定与选题相关的几个概念,厘清研究的边界和研究的对象;其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构建的理论渊源、文化基因、价值借鉴等进行分析;最后,从哲学和教育学两个维度审视并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教育”这样一个“元理论”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教育本质的规定性为依据,证成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问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求解“为什么”。这一部分分为“时代意蕴”和“现状审视”两章:前一章结合新方位、新条件和新要求,解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梳理并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想、新论述,为建构有效的教育模式确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后一章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整理、概括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分析论述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困境,并反思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和对策体系提供实践经验和现实依据。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求解“怎么办”。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所在,以建构有效的教育模式作为破解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的切入点,按照“教育模式”建构的基本标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理论模型和实施路径的架构。理论维度将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建构置于辩证唯物论知行观的视域中加以审视和思考。阐明“知行合一”理念的理论内涵。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一脉相承,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赓续转化,又启迪新时代知行合一观的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指向具有内在契合性,可以有效化解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同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阐述“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过程、方法和内容等。实践维度重在研究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规律,从造成现实困境的教育因素出发,分教育队伍、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校园文化和网络阵地等五个方面探索和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文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理论关联实践的研究取向,突出问题导向性与现实指向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一是问题导向性。从学理层面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被教育”的“元理论”问题,确立研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厘清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立足新时代社会现实,回应新时代目标要求。二是现实指向性。文章注重梳理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经验,反思并解析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困境,为建构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提供现实依据。三是理论关联实践的研究取向。以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为方法论指导,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对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基本环节、相互关系等进行整体设计与架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建构“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及其实施路径。
二、从知行观到实践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知行观到实践论(论文提纲范文)
(1)船山知行观与近代湘学认识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船山知行观的重要性及返本开新 |
二、船山知行观所涉及的主要哲学问题 |
(一)本体论问题 |
(二)道器论问题 |
(三)能所关系问题 |
(四)动静问题 |
第一,知行有别,先行后知。 |
第二,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 |
第三,王船山指出,所有这些知行观出问题的人,都是“离行以为知”。 |
第四,王船山提出“知行相资”。 |
三、船山知行观与近代湖湘文化 |
四、船山知行观与毛泽东《实践论》 |
结 语 |
(4)《实践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论》版本概述 |
二、《实践论》版本研究 |
(一)版本考订 |
(二)版本校勘和比较研究 |
三、《实践论》的内涵及价值研究 |
(一)思想内容研究 |
(二)与苏联教科书的关系 |
(三)历史地位研究 |
(四)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
(五)与传统知行观的关系 |
(六)当代价值研究 |
四、结语 |
(5)知行合一理念:历史追溯、政策意蕴和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历史追溯 |
(一)先知重行:知行观的立论与发展 |
(二)知难行易:知行观的近代转向 |
(三)实事求是:知行观的科学认识 |
三、政策意蕴 |
(一)回答的是“怎么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
(二)解决的是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现实问题 |
四、实践模式 |
(一)“知行合一”学习模式的四个要素 |
(二)“知行合一”学习模式的四个转化 |
(三)“知行合一”学习模式的四种学习 |
1. 情境性学习。 |
2. 研究性学习。 |
3. 创新性学习。 |
4. 实践性学习。 |
(6)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论文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关于知行统一的理论概述 |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统一思想 |
2.1.1 宋代程朱学派的知行观念 |
2.1.2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 |
2.1.3 王夫之的“知行统一”理论 |
2.2 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理论 |
2.2.1 实践决定认识 |
2.2.2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2.2.3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2.3 知行统一的概念辨析及本文界定 |
2.3.1 知行统一与知行合一的联系与区别 |
2.3.2 本文中对知行统一的内涵及界定 |
第3章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的问题及原因 |
3.1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问题的表现 |
3.1.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够深入 |
3.1.2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坚定的信念支撑 |
3.1.3 缺乏与错误思想行为作斗争的勇气 |
3.1.4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情感认同 |
3.1.5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浮于表面 |
3.2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问题的原因 |
3.2.1 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
3.2.2 学校情感意志教育的不充分 |
3.2.3 家庭和社会在价值观上的冲突 |
3.2.4 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 |
第4章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问题的对策 |
4.1 营造立德树人的社会氛围 |
4.1.1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
4.1.2 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
4.1.3 弘扬传统文化的“有为”精神 |
4.2 丰富学校情感意志教育 |
4.2.1 涵育真情实感,强化情感认同 |
4.2.2 加强实践育人,培养坚强意志 |
4.2.3 建立相关制度,保障情感意志教育切实开展 |
4.3 构建学校与家庭协作育人的机制 |
4.3.1 设置负责家校协同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
4.3.2 搭建平台积极影响家风家教 |
4.3.3 培育家庭美德实践活动的精品项目 |
4.4 促进大学生稳定人格形成 |
4.4.1 通过加强认知教育实现以知促行 |
4.4.2 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实现以行促知 |
4.4.3 通过加强自我教育实现知行并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7)习近平的知行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知行观的渊源 |
2.1 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知行观 |
2.2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论 |
2.2.2 毛泽东的知行观 |
2.2.3 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论述 |
2.3 实践渊源:习近平的个人成长经历 |
第3章 习近平知行观的主要内容 |
3.1 知:努力学习理论、政策及相关知识 |
3.1.1 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
3.1.2 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
3.1.3 学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 |
3.2 行:勇于作为敢于担当 |
3.2.1 切实去做,躬身去行 |
3.2.2 外化于行,重点在行 |
3.2.3 行优于言,行胜于言 |
3.3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3.3.1 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
3.3.2 “知”“行”两手抓 |
3.3.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3.3.4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
第4章 习近平知行观的特点 |
4.1 时代性 |
4.2 政治性 |
4.3 人民性 |
第5章 习近平知行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
5.1 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知行合一”的社会风尚 |
5.2 学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5.3 家庭:重视培养孩子的知行合一观念 |
5.4 个人:在知行合一中培养担当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3. 跨学科研究法 |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一、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的形成渊源 |
(一) 传统文化渊源 |
1. 对儒家知行观的借鉴 |
2. 对墨家知行观的借鉴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渊源 |
1. 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梳理 |
2. 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梳理 |
(三) 实践渊源 |
1.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来源于其宝贵的人生体悟 |
2.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源于良好严谨的家风熏陶 |
二、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的概念阐释 |
(一) 知行合一的概念范畴 |
(二) 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
三、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的具体内容 |
(一)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求知观 |
(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观 |
(三) “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革命观 |
(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观 |
(五)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观 |
四、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的重要特点 |
(一)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体现了缜密的逻辑性 |
(二)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性 |
(三)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体现了宏大的前瞻性 |
(四)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性 |
五、 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的践行路径 |
(一) 做到知行合一,要强化理论武装 |
(二) 做到知行合一,要坚持实干为先 |
(三) 做到知行合一,要直面问题导向 |
(四) 做到知行合一,要掌握科学方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知行合一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知行合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
三、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的理论指导 |
第三节 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
一、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相关性 |
二、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
三、知行合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具有共通性 |
第三章 大学生知行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一节 大学生知行的现实冲突 |
一、不知不行 |
二、知而不行 |
三、知而错行 |
四、行非所知 |
第二节 大学生知行存在冲突的原因 |
一、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
二、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薄弱 |
三、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影响 |
四、家庭教育的错位与落后 |
第四章 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
第一节 确立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相结合 |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二节 完善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
一、树立知行合一融入的教学理念 |
二、改善知行合一融入的方法 |
三、夯实知行合一融入的内容 |
四、打造知行合一的师资队伍 |
第三节 强化大学生“知行合一”的主体意识 |
一、打好理论基础 |
二、善于自我批评 |
三、强化自律意识 |
第四节 形成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合力 |
一、营造知行合一的家庭环境 |
二、建设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环境 |
三、优化知行合一的社会环境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阐释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构建的逻辑分析 |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理审思 |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意蕴 |
3.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 |
3.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
3.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 |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审视 |
4.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 |
4.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
4.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反思 |
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 |
5.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理念架构 |
5.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建构生成 |
6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实施的路径选择 |
6.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队伍建设 |
6.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课堂教学 |
6.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实践体验 |
6.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校园文化 |
6.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网络育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从知行观到实践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船山知行观与近代湘学认识论[J]. 郑佳明. 船山学刊, 2021(04)
- [2]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D]. 王振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知行合一”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和措施研究[D]. 郭晶.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4]《实践论》研究综述[J]. 李尚明,刘圣陶.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1(03)
- [5]知行合一理念:历史追溯、政策意蕴和实践模式[J]. 杨志娟. 教育学术月刊, 2021(05)
- [6]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问题研究[D]. 赵圣楠. 长春工业大学, 2020(12)
- [7]习近平的知行观研究[D]. 李莹.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8]习近平知行合一观研究[D]. 贺旭. 延安大学, 2020(12)
- [9]知行合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卢晶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10]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D]. 蒋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标签:知行论文; 实践论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