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我国加入WTO对滨州果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滨键[1](2020)在《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我国种植业生产面临着生产资料高投入、产量与效益偏低、资源过度利用、生态退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是我国的种植业大省,种植业经济发展良好,外向度较高,据山东省海关统计,自2001年起山东省对外农产品进出口额连续18年位居我国第一,其稳定发展,一方面,对我国种植业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碳排放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几乎是第二名美国碳排放量的两倍,但是需要肯定的是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全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种植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对土壤与水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更加大了种植业碳源的排放量。鉴于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与国内种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种植业低碳的研究是顺应时代潮流所需的必然前进方向。种植业低碳绩效能够很好的衡量与评价种植业低碳的发展程度,但如何去测度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影响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因素是什么?制定减排政策如何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减排政策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显而易见的是,只有以上问题得到解答,才能促进种植业的低碳发展。所以本文将对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为其走低碳发展之路构建减排政策体系,这将对种植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本文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低碳农业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理论进行了总结与界定,以确保研究理论根基扎实;第二,对山东省种植业发展的现状、生产投入现状以及农业低碳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与碳汇量进行了科学的测算,并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其发展趋势、结构、密度以及强度的变化与地区差异。接着在种植业碳排放与碳汇测度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了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同时,进行了种植业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分析,由此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山东省碳排放、碳汇的时间与空间发展规律以及区域差异,一方面,为减排政策体系构建指出了任务细分方向,完善了政策体系构建的成本模块,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进行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本部分首先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DEA-Malmquist模型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进行了测度,接着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开展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种植业低碳绩效与种植业传统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为后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第四,为了研究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在时空存在差异的原因,本部分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了空间效应研究,首先运用了全域自相关性检验和局域自相关性检验,对山东省区域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局域空间自相关性的时空跃迁路径进行刻画和分析。接着运用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杜宾模型(SEM)估计,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规模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出发分析了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通过本部分研究,系统的掌握了各因素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影响效应,使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减排政策体系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第五,本部分运用了 PVAR模型研究了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动态影响效应。首先通过GMM参数估计分析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作用,接着运用脉冲函数分析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变量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影响的发展趋势变化,并且通过方差分解测算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变量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贡献度。该部分的研究为减排政策体系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第六,本部分首先对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了现有情景仿真分析,接着设定了低碳政策情景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对低碳政策开展了决策评价分析。最后,综合了前文研究结论,系统的构建了山东省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动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王鹏[2](2017)在《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山东发挥地域优势,发展果品产业,成效显着。果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果农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山东已建成全国较大的北方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果品产业成为全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山东省果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生产成本高、优质果率低、布局结构失当、营销渠道受限、发展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果品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建设现代果品产业的瓶颈。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领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良方,也是破解当前山东果品产业发展结构性失衡、实现新的动态均衡的治本之策。山东果品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产业的观念,统筹兼顾结构调整与产业链均衡发展问题,正确处理好增加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关系,不断提升果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真正使果品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课题依据比较优势、农业区位、产业结构演进等理论,通过调查分析山东省果品产业供给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果品产业链中生产、储运、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影响因素,构建果品产业链竞争力评价体系,并据此提出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措施。主要情况如下:第一,山东有着悠久的果树栽培历史,是我国北方水果的主要生产省份,全省各地果业生产均有地理资源优势,果品生产区划日趋突出,栽培技术应用普遍,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增收能力作用显着。但是,与先进省份相比,山东果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安全生产后劲不足、果园肥力下降、栽培制度落后、果园效益下降、产业标准化与组织化程度低、商品化处理储藏加工水平低和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难以有效开展等问题;组织环节中,果品组织化程度偏低,果品协会与合作社作用有待发挥,果品上中下游产业链各环节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此外,果品安全生产制度研究基础薄弱,尚无果品生产保险方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第二,本文在分析山东省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实证分析了六省(市)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环节和重要因子,得出山东省果品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发展不均衡;生产环节是影响山东省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储运环节和流通环节是影响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次要因素;区位优势、果品种植面积、果农科技素质、果品产量以及果品市值占的比重是决定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因子等结论。上述因素发展不协调,导致生产、储运、加工、流通等环节不能有效衔接,致使产业链发展受阻,难以形成效益合作共赢、风险共同分担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三,山东果品产业已步入了加快发展和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应从品种结构、栽培技术、果园基础条件建设、机械化生产、智能化应用、技术培训等方面提高生产环节的科技水平。其次,应通过开拓原料基地、开发加工制品、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标准化包装、拓宽国内外市场、健全现代物流体系等整体提升山东省果品产业加工、储运和流通环节的发展水平。再次,通过模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探索“果农+合作社十企业”的果业新型组织,促进产业组织环节的提效升级。最后,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切实可行的生产保险和产业风险管理方案。另外,应加强信息整合,建立果品产业经济发展数据库,持续跟踪国际经济发展动态,强化形势研判和产业评估,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通过上述措施,加快果品产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步伐,实现山东果品产业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
马琼[3](2014)在《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测度及其矫正研究 ——以新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和保证我国纺织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材料,棉花生产事关国家农业布局和粮食安全,也涉及棉区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棉花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就业人口多,影响面广,对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极其重要的产业部门。但由于发达国家对棉花生产的高额补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棉花生产大国在国际棉花市场上失去定价权;加之受经济长波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影响,棉花产业大幅波动,棉农收入锐减,西方发达国家的那些享受国家高额补贴的少数棉农威胁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困棉农的收入,给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和严峻的挑战。从发达国家目前的国内支持和补贴政策看,棉花贸易是国际贸易不平等关系的典型例子。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棉花生产和出口长期接受政府给予的大量补贴,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产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限制,这一切造成了国际棉花贸易关系的不平等。棉花生产外部性及其矫正研究是基于棉花产业安全考虑,以新疆棉区为例,从棉花生产的正、负外部性两个方面测定棉花生产综合外部性,以此作为确定棉花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的依据,回答为什么进行棉花补贴、补贴多少、对谁补贴的问题,对科学制定我国棉花补贴政策,增强棉花产业竞争力,保护我国棉花产业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农业外部性现象的观察,运用“庇古税”理论和科斯的产权理论分析和解释了外部性问题对棉花生产的影响,讨论了解决棉花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制度选择,认为棉花补贴是解决棉花生产外部性问题更有效的途径。文章运用条件价值法、分解求和法、参数比照法、直接市场法以及替代成本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中国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价值、自然景观价值、社会保障等正外部效应,以及棉花生产中使用化学物质、化石能源和水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碳排放、生态损失等环境负外部效应进行测定,计算了中国棉花生产的综合外部性价值,将其作为制定棉花产业补贴标准的依据。以新疆棉花生产为典型案例,根据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的测定方法与结果,评估了新疆棉花生产的正外部性价值和负外部性成本,确定了棉花生产综合外部性。在外部性价值评估中,运用分解求和法列举了全国棉花生产的20项外部性影响;其中,列举的棉花生产正外部性影响10项,负外部性影响10项。先分项计算,其结果为,2012年中国棉花生产的正外部性价值352.36×108RMB¥,负外部性成本为76.1033×108RMB¥。最后汇总求和,得出中国棉花生产正外部性价值大于负外部性成本,其综合外部性价值为276.2563×108RMB¥,约合44.56×108US$,按当年棉花种植面积计算,单位面积外部性价值为5892.8RMB¥.hm-2。对新疆400户居民支付意愿调查研究表明,2012年新疆棉花生产的社会保障、农业景观等正外部性价值为66.3871×108RMB¥;参照全国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的评估方法,运用分解求和法计算的新疆棉花生产的碳汇功能价值为56.7776×108RMB¥。对棉花生产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损失等方面的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新疆棉花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成本为36.9099×108RMB¥,其中灌溉水浪费的环境价值损失为24.4827×108RMB¥,是新疆棉花生产最主要的负外部性成本。正外部性价值和负外部性成本两方面综合计算,新疆棉花生产正外部性价值大于负外部性成本,2012年其综合外部性价值高达86.2548×108RMB¥。在棉花生产正、负外部效应测定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均衡原理和外部性理论,从棉花生产的弱质性、多功能性和外部性特征,以及中国棉花的供给安全形势,讨论了棉花补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外部性理论中消除正、负外部性的思路,借鉴国外经验,设计了棉花生产环节和国内流通环节的补贴标准、补贴对象、补贴方式等棉花补贴政策方案。参照棉花生产的外部性价值,考虑政府财政实力,我国棉花补贴标准应介于美国和巴西、土耳其的棉花补贴标准之间。因此,我国棉花补贴标准应确定为0.2-0.4US$.kg-1,或者300-600US$.hm-2,20-40US$.mu-1;若按此标准补贴,政府每年大约需要花费棉花补贴资金174×1O8RMB¥,约合28×108US$.a-1,这只占我国棉花生产正外部性价值的63%。按照这一补贴标准,设计的我国棉花补贴项目共计12项。其中,以种棉补贴和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棉农养老保险补贴和最低收入补贴、棉花生产投入品补贴为主,分别为53.7×108RMB¥,39.8×108RMB¥、31.4×108RMB¥,三类补贴占方案总补贴资金的73.5%。补贴对象主要是棉农,补贴项目有8项,主要是考虑了棉花生产巨大的社会、生态环境正外部性价值。最后提出,在实施棉花补贴政策时,政府应加强棉花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包括棉花统计信息体系、棉花补贴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棉花信息反馈机制等棉花补贴政策保障机制,以保障补贴政策顺利实施,棉农真正得到实惠。
阿卜来海提·达吾提[4](2013)在《新疆特色林果业资源产品品种与气候相关研究 ——以哈密大枣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的特色林果大都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蜚声海外。如葡萄、香梨、苹果、核桃、石榴、枣、杏等。但其优良品质表现为与其特定生长环境相联系。如葡萄以吐鲁番地区为优,苹果以阿克苏地区为优,香梨以库尔勒为优。特定地理单元出产的特色优势果品如产自异地,则表现为品质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特色林果业品质与其特定生境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什么是关键影响因子?调节这种关系,大力实施林果业区域布局优化工程、品种结构调优工程使林果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基于上述科学问题。本文拟对红枣品质属性与气候的关系展开研究,找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相关性。如存在,那地气候哪个因子是影响林果业产品品质的关键因子。本文以社会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新疆特色林果业以及哈密林果业资源发展状况;使用MapInfo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得出新疆各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规律。利用哈密市气象站1951-2011年的数据,分析哈密市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室内试验分析野外采集的红枣样品品质属性(可食率、单重、直径、肉重、果核重、含糖量)等数据。利用五十里村安装的hobo气象站数据,在origin7.0科技绘图际数据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五十里气候特征。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红枣产品品质属性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用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种植区同一种红枣属性特征与气候特点以及影响红枣属性特征的主要因子: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有以下结论:新疆具有发展红枣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自治区把特色林果业作为优势产业。随着政府的政策的优化新疆特色林果业有了很好的发展。红枣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达到了一定的规模。1988年新疆红枣主产区处于南疆地区。红枣种植面积以及红枣种植面积占水果总种植面积的比例也少。到了2010年红枣生产基地不断向北疆移动。形成了哈密,吐鲁番等新的红枣生产基地。红枣属性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红枣单重量与可食率,红枣大小与红枣果核重量是正相关,红枣单重与果核重量也是正相关。气候各指标之间关系也很密切。气温跟日较差有正相关。红枣属性各个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气候指标(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日较差)跟红枣属性有联系中,气候指标跟含糖量的正相关,湿度会影响红枣的属性,太阳辐射跟红枣的属性有正相关。对比分析不同种植区同一种的红枣属性品质与气候特点结果可以看出来,花园乡红枣单重,果肉重,果核重量都比五十里村大,不过含糖量比五十里村小。五十里村气候指标(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都高于花园乡。五十里村降水量,相对湿度等都比花园乡低。不同的种植区,气候特征的变化导致红枣属性的变化。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来,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跟红枣的含糖量密切的联系。
张复宏[5](2013)在《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素有“世界水果王国”的美称,几乎所有种类的水果都有出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水果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水果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温带、亚热带干鲜水果(例如苹果、柑橘、梨、葡萄、栗子等)享誉世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水果产量始终保持世界首位,而且对外贸易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水果对外贸易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水果出口总额达31.8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474.9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9.12%。不过,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结构还不尽合理,首先表现为出口的品种结构不合理,出口品种过于单一、优质高档果率不高,缺乏市场势力(市场定价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二是市场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东盟、俄罗斯、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欧美主流水果消费市场占有率偏低;其三是水果加工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水果的加工和处理程度偏低,导致水果出口的附加值较低。其四是产业化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业带动能力不够,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消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中国之所以是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主要问题就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首先,2010年CAFTA全面启动后,中国与东盟果蔬实现零关税,通过深化水果产业结构和市场势力的研究,无疑,会极大促进中国水果贸易的快速发展。其二,水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很多水果生产大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通过深化贸易结构的研究,做大做强水果贸易,不仅有利于农民大幅增收而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再次,水果生产是中国的优势产业,贸易前景广阔。水果作为植物性易腐食品,距离因素是一种天然的贸易壁垒,中国与周边许多国家在水果生产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深化贸易结构的研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进而带动整个产业不断快速发展。第四,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中国经济已步入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以整个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需求,更要考虑到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市场需求。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就是依据国际市场结构来调整生产与贸易结构,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中国水果贸易发展现状,分别从需求、结构、竞争力三个纬度探寻中国水果贸易在主要出口市场增长及变动的原因,洞察主要水果出口品种的市场势力,找出产业结构存在于出口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构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能够保持贸易快速增长的水果产业结构。本研究有利于从结构优化角度探讨如何促进中国水果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可行途径,为产业升级、农民增收、食品安全,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展水果产业、制定水果贸易的决策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基本思路是,在明晰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水果产业及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运用CMS模型对中国水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增长波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引力模型和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对影响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流向的主要因素和目标市场国的市场势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水果出口贸易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预测了水果的产销趋势变化。把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园艺学、食品加工学、统计学有机结合,对中国水果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是:(1)中国水果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分析首先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中国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分别从自然资源条件,产量、品种结构、生产布局、果品加工及贸易地位,分析中国水果的发展状况。然后从贸易结构角度,对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特征及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展开分析。着重探讨中国水果在资源禀赋、产品结构、贸易结构与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变化情况,找出水果出口的主要和潜在市场。(2)中国水果在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首先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水果产品在各主要市场的出口变动展开分析,着重从需求、结构、竞争力的三维视角分析在东盟、俄罗斯、日本、美国、欧盟的出口变动情况及其原因,然后着重探讨中国的水果生产与出口是否集中在世界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出口去向是否集中在那些需求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3)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贸易流向及其国际市场势力分析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可以分为供给的要素增长、需求的收入增长、贸易壁垒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通过构建水果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价格、质量、GDP、人口、双边汇率及贸易距离等影响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然后挑选具有贸易优势的市场,通过构建以价格为中心的国际市场势力(Goldberg&Knetter)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水果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市场势力及其地位,通过市场势力对出口商品结构变迁的作用,不断提高出口果品的品质,优化果品出口结构。(4)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价格方面的因素和非价格方面的因素,也可以说是硬指标因素和软指标因素。硬指标因素主要是指价格、成本方面的因素,而软指标因素主要是指贸易壁垒的设置状况,水果种植的质量和安全状况、消费者需求变化、果农组织化程度等。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为进一步把握水果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提出有针对的优化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5)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根据中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市场(东盟、俄罗斯、日本、美国、欧盟等)和(苹果、梨果、柑桔、板栗等)主要出口品种的贸易历史发展情况,运用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对今后水果出口市场及其品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从市场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生产结构、需求结构、加工结构、贸易结构、竞争力结构等)优化的角度提出做强做大水果贸易的措施和建议。
陈佳[6](2007)在《河南苹果产品竞争力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苹果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在国际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92年至今,我国苹果年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加入WTO后,苹果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其出口问题引起了国家及各主要生产省份的重视。河南省是中国苹果生产大省,栽培面积、总产量、单产均居全国前列地位。除了两大苹果优势生产区(西部黄土高原优势区和东部黄河故道优势区)在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上有优势外,河南省还具备一定的适于苹果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基础。然而,河南省苹果产品的出口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发展,与我国许多苹果主要生产省份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围绕“河南是苹果生产大省,却是苹果出口小省”这一问题,文章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把河南省苹果出口规模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全面探求河南苹果竞争力弱、出口少的原因。文章首先,从出口规模、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三个角度对河南苹果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其次,运用多指标测定我国苹果主要生产省份苹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比较发现:近两年,河南苹果出口竞争力大幅提高,但仍较为落后,特别是与山东、陕西两省差距巨大。再次,从两个层次上分析河南省苹果产品出口少的原因。先从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层面入手,研究发现产品质量、品种结构和多样性、产品安全卫生等非价格因素是河南苹果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在生产成本方面河南苹果是有优势的,它不是制约河南苹果出口的因素;同时,文章注意到河南苹果生产中存在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比例过大的问题。接着,从竞争力支撑体系层面上,寻找限制出口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分析主要沿生产条件、流通条件、出口相关支持三个方面展开。与山东、陕西相比,河南的不足之处在于:科技进步对产品质量、多样性、安全的改善作用不突出;缺少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组织果农生产;产后商品化处理不足,冷藏储运能力落后,流通环节多;出口流通中介组织能力有限,缺乏出口营销工作的开展;质量监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等出口相关支持较少。这些深层次原因间接地决定了河南苹果出口竞争力弱的情况。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提高河南苹果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控制生产总成本上升;加大农业技术支持,改善苹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架好农户与进口商间的中介桥,保证苹果产品出口渠道的畅通;完善出口相关支持建设,从而促进河南苹果出口进一步发展。
由建勋[7](2006)在《滨州纺织工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滨州市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生产基地,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猛发展,在上交利税、出口创汇、解决就业、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促进滨州经济乃至山东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需要清醒的认识到的是:一方面虽然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但不会完全退出该行业。据统计,1997年世界范围内十大领先工业产业,纺织工业名列第三(以生产销售额计),总生产销售额达16200亿美元,领先于化工、汽车、机械制造和军工。美国仅2000年全国纺织品总销售额就高达到2000~2100亿美元(其中进口纺织品服装821亿美元)。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发达国家是决不肯轻易拱手让给别人的,他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企业,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滨州市纺织企业的快速膨胀,管理粗放、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检测技术装备落后、人才缺口较大、劳动力招收易、留住难等问题,使滨州市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挑战。面对当前严峻的客观形势,如何使滨州市纺织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滨州市梦寐以求的中国纺织之都战略构想,是当前摆在滨州市政府及纺织企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滨州市纺织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现状出发,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滨州市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在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所面临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提升滨州市纺织工业竞争力、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由绪论和四章主体部分构成。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该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及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先导章节,在简明、概括地阐述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三次大的重心转移的基础上,鲜明地指出了论文的写作目的以及对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国内外纺织工业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及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二章滨州纺织工业发展概况主要在对滨州市纺织工业的主要构成及滨州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加以介绍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的角度,阐述滨州市纺织工业的基本情况和比较优势。通过几个大的有代表性的产业集团情况介绍,展示滨州纺织工业的整体结构层次,揭示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之历史过程,勾画出滨州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过程和发展脉搏,说明滨州纺织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条件。第三章滨州市纺织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阐述滨州市纺织工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市场竞争需要的产业技术水平、产品开发能力、人才需求、产品标准等重要的竞争因素出发,在分析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制约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产品结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及技术标准等五个层面的因素,深入剖析影响滨州市纺织工业科学和谐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第四章滨州市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滨州市纺织工业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影响较大。针对后贸易配额时代,发达国家在逐步取消严厉的进口配额限制后所采取的技术及环境壁垒措施,分析滨州市纺织工业产品出口所遇到的威胁与困难;研究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所形成的纺织品市场扩容,以及其他地区纺织工业加速发展所导致的竞争加剧,给滨州市纺织工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五章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对策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在第二、三章的基础上,针对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对今后发展导向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促进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的相关对策:改善企业用工条件,调整劳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员工的长期贡献精神;结合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促使纺织工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纺织工业品牌竞争力;提倡清洁生产,大力开发各种绿色产品;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服务与自律作用,维护纺织品出口秩序。
李艳春[8](2007)在《滨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它的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同时也影响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滨州市经济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滨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内部失衡这一难点,本文以滨州市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滨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特点及现状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滨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按照上述逻辑思路,文章结构安排共分成七章。第一章为前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介绍了该文中涉及的产业、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等相关概念及理论;第三、第四章是对滨州市市情的分析,在该文中主要对1978-2004年26年来滨州市三次产业的演变过程及特点、滨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分析;第五章则是通过前面的分析找出了滨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针对滨州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七章为结论。
张吉国,何乃波,于仁竹[9](2005)在《山东省水果产业发展态势研究》文中提出山东水果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山东水果生产稳步增长,水果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后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内销售和出口不断增加。但是山东水果产业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市场开拓不够、产业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章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树种、品种区域化布局, 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加强产后处理,调整营销策略开拓国内外市场,研究推广先进技术促进技术结构优化,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结构,政府要加强服务,为水果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何乃波[10](2005)在《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多维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世界、中国和山东水果产业有关资料收集、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山东水果产业发展做了历史性回顾和总结,实证分析了山东水果产业总体环境、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地域结构、生产结构、加工结构、营销结构、竞争力结构等),找出了山东水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影响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因素,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探讨山东水果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山东水果产业生产结构、树种和品种结构、技术结构、营销结构等结构优化的策略和措施。1、从世界、中国和山东近20年来水果发展的演变实证分析结果可见,水果产业由于消费需求增长和利益驱动整体发展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但表现出:世界水果生产国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除美国有小幅增长外,其它国家为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中国增长幅度最大,从1980年到2004年中国水果产量增加284.9%,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80年来世界、中国和山东水果发展均表现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个发展高峰,目前都面临老果园更新改造的现实,山东省目前每年面临7万hm2左右的老果园砍伐更新任务;在市场经济和反馈抑制规律影响下,大宗水果如苹果等出现栽培面积比例下降的趋势,而优势产区面积稳定增加,水果产业开始出现树种、品种结构调整雏形。针对上述发展形势,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边际报酬变动规律与规模报酬等理论,根据“适地适树”的基本生态原则,按照建设果业强省的整体要求,从全面提高山东省果业竞争力角度出发,我们对山东水果树种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苹果40%、梨20%、核果类20%、干果类10%、浆果类和其它杂果10%左右。对山东果树生产划分了4个产业区,分析每个产业区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对山东苹果和梨生产各划分了4个栽培区,规划了每个栽培区的品种结构、发展方向,提出地方名特优果树走限制规模、提高档次的精品化方向,为山东果树再(新)植树种品种确定提供宏观指导。2、从世界、中国和山东近20年来果品需求状况、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贸易竞争指数、价格、果品生产成本等价格因素,以及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要求、市场营销情况、竞争对手、关税等非价格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影响山东果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不是价格,而是产品质量等非价格因素,因此,全面提升山东果品品质是栽培技术结构优化的关键。根据上述分析,在全面总结山东果树栽培技术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利
二、浅析我国加入WTO对滨州果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我国加入WTO对滨州果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可能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种植业碳排放 |
2.1.2 种植业碳汇 |
2.1.3 低碳种植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低碳经济理论 |
2.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2.2.3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山东省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现状 |
3.1.1 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的实践 |
3.1.2 制约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的难题 |
3.2 山东省种植业发展时空特征分析 |
3.2.1 种植业发展时序特征分析 |
3.2.2 种植业发展空间特征分析 |
3.3 山东省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的分析 |
3.3.1 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时序特征分析 |
3.3.2 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空间特征分析 |
3.4 山东省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 |
3.4.1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时序特征分析 |
3.4.2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空间特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碳汇测算与特征分析 |
4.1 种植业碳排放测算 |
4.1.1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
4.1.2 种植业碳排放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
4.1.3 种植业碳排放区域比较分析 |
4.2 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测度 |
4.2.1 理论方法 |
4.2.2 模型构建 |
4.2.3 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结果分析 |
4.3 种植业碳汇的测算 |
4.3.1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
4.3.2 种植业碳汇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
4.3.3 种植业碳汇区域比较分析 |
4.4 种植业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4.4.1 研究方法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与评价 |
5.1 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研究方法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模型设定 |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5.2.1 种植业投入变量 |
5.2.2 种植业产出变量 |
5.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5.3 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与时空比较分析 |
5.3.1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时序特征分析 |
5.3.2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空间差异分析 |
5.3.3 种植业低碳绩效与传统绩效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
6.1 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检验 |
6.1.1 空间效应理论 |
6.1.2 空间自相关检验理论 |
6.2 区域种植业低碳绩效空间效应检验 |
6.2.1 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6.2.2 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6.3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
6.3.1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介绍 |
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4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4.1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
6.4.2 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
6.4.3 实证结论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
7.1 低碳驱动与约束动态影响效应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7.1.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
7.1.2 变量选取 |
7.2 低碳驱动与约束影响效应实证检验 |
7.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7.2.2 滞后阶数确定 |
7.2.3 GMM参数估计及稳定性检验 |
7.3 低碳驱动与约束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
7.3.1 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 |
7.3.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7.3.3 方差分解分析 |
7.3.4 实证结论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政策情景仿真分析 |
8.1 山东省种植业现有情景仿真分析 |
8.1.1 系统动力学介绍与分析 |
8.1.2 系统的边界和变量 |
8.1.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8.1.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8.1.5 现有情景仿真模拟分析结果 |
8.2 低碳政策情景设定与仿真分析 |
8.2.1 低碳政策情景设定 |
8.2.2 不同政策情景下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仿真结果分析 |
8.3 政策可行评估分析 |
8.3.1 内联指数决策法介绍 |
8.3.2 数据预处理 |
8.3.3 IDMI值计算及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减排政策体系构建 |
9.1 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的框架构建 |
9.1.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9.1.2 减排政策工具 |
9.1.3 减排体系构建思路 |
9.2 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的制度构建 |
9.2.1 区域减排任务细分制度构建 |
9.2.2 政策落实监督制度构建 |
9.3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的减排政策 |
9.3.1 制定种植业低碳法律法规 |
9.3.2 聚力提升种植业经济发展水平 |
9.3.3 财政支农助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
9.3.4 确立科研核心战略地位 |
9.3.5 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环境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业供给侧改革概述 |
2.1.2 果品产业概述 |
2.1.3 产业布局与产业组织模式的概念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产业关联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2.4 产业政策理论 |
3 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现状与问题 |
3.1 山东果品生产基本概况 |
3.1.1 山东果品种植面积 |
3.1.2 山东果品产量 |
3.1.3 山东果品栽培模式 |
3.2 山东果品产业现状 |
3.2.1 产业形势稳中向好 |
3.2.2 生产区划日趋突出 |
3.2.3 栽培技术应用普遍 |
3.2.4 品种结构较为集中 |
3.2.5 产业化规模不断提升 |
3.2.6 出口创汇能力增强 |
3.2.7 促进增收作用显着 |
3.3 山东果品产业生产环节面临的问题 |
3.3.1 品种结构不合理 |
3.3.2 果品产量、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果品安全生产后劲不足 |
3.3.3 土壤有机质偏低,果园肥力下降 |
3.3.4 栽培制度落后、成本增加,果园效益下降 |
3.3.5 产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低 |
3.3.6 生产配套设施、装备落后 |
3.3.7 商品化处理、储藏加工水平低 |
3.3.8 科技推广、技术培训难以有效开展 |
3.4 山东果品产业组织环节面临的问题 |
3.4.1 组织化程度低,果品协会和合作社作用有待加强 |
3.4.2 果品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机制不健全 |
3.4.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3.5 山东果品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
3.5.1 果品安全生产制度研究基础薄弱 |
3.5.2 尚无果品生产保险方案和相应支持政策方案 |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东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及分析 |
4.1 山东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 |
4.1.1 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 |
4.1.2 加工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 |
4.1.3 消费环节的影响因素 |
4.2 山东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筛选 |
4.2.2 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3 实证分析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 |
4.2.4 分析结论 |
5 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
5.1 果品生产环节的对策 |
5.1.1 引进推广优新品种,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 |
5.1.2 集成推广省力化栽培生产技术,促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
5.1.3 加快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促进规模化经营 |
5.1.4 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果园机械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果业 |
5.1.5 研究以果园为载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强化传统果业智能化驱动 |
5.1.6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果业生产培训和推广的有效性 |
5.2 果品加工环节的对策 |
5.2.1 建设和完善以出口果品为主的现代果品物流体系 |
5.2.2 扶持果品加工龙头企业 |
5.2.3 开拓果品加工原料基地,开发系列果品加工制品 |
5.2.4 重视果品包装,提高包装质量,完善果品包装标准化体系 |
5.2.5 不断完善果品流通体制,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
5.3 产业组织环节的对策 |
5.3.1 加快培育新型果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
5.3.2 探索“果农+果农专业合作社+涉果企业”为主的果业组织创新模式 |
5.4 安全生产制度方面的对策 |
5.4.1 制定果品生产保险方案 |
5.4.2 制定果品产业风险管理方案及相应支持政策方案 |
5.5 产业安全预警方面的对策 |
5.5.1 加强山东果品产业经济发展数据库的建设 |
5.5.2 持续跟踪国际果品产业经济发展动态,强化政策和产业评估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测度及其矫正研究 ——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社会调查方案 |
1.3.4 研究的重点 |
1.4 创新之处 |
1.4.1 完成了新疆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评估 |
1.4.2 完成了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评估 |
1.4.3 提出了矫正棉花生产外部性的政策建议 |
2 外部性分析的基础理论 |
2.1 外部性理论的起源 |
2.2 外部性理论的形成 |
2.2.1 外部性概念的形成 |
2.2.2 庇古的“庇古税”理论 |
2.3 科斯的“科斯定理” |
2.4 “庇古税”理论和科斯产权理论的局限性 |
2.4.1 “庇古税”理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局限性 |
2.4.2 产权理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局限性 |
2.5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
3 农业及棉花生产的外部性解析 |
3.1 农业外部效应的存在性 |
3.1.1 农业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
3.1.2 农业外部性现象的观察 |
3.1.3 农业外部性现象的分析 |
3.2 农业外部性的影响 |
3.2.1 农业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
3.2.2 农业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度 |
3.3 棉花生产的外部性解析 |
3.3.1 棉花生产外部性的存在性 |
3.3.2 棉花生产外部性的表现形式 |
3.3.3 棉花生产外部性的影响 |
3.4 解决棉花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制度选择 |
3.5 新疆棉花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典型性 |
3.5.1 棉花生产水平的典型性 |
3.5.2 生态环境条件的典型性 |
3.5.3 棉花经济贡献的典型性 |
4 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价值评估:整体分析 |
4.1 中国棉花生产概况 |
4.1.1 中国棉花生产总体情况 |
4.1.2 中国棉花生产分布 |
4.1.3 中国棉花主产省区概况 |
4.2 棉花生产外部性评估方法 |
4.2.1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
4.2.2 分解求和法 |
4.2.3 参数比照法 |
4.2.4 替代成本法 |
4.2.5 直接市场法 |
4.3 中国棉花生产正外部性价值评估 |
4.3.1 棉花生产的社会、景观、生态外部性价值评估 |
4.3.2 棉花生产的碳汇功能价值估算 |
4.3.3 中国棉花生产的正外部性价值汇总 |
4.4 中国棉花生产负外部性成本核算 |
4.4.1 棉花生产负外部性成本构成 |
4.4.2 棉花主产区生产成本与物资使用情况 |
4.4.3 棉花生产负外部性成本计算 |
4.5 中国棉花生产综合外部性价值评估 |
4.6 小结 |
5 新疆棉花生产的外部性价值评估:典型分析 |
5.1 研究区棉花生产概况 |
5.1.1 棉花生产的光热条件 |
5.1.2 新疆棉花种植情况 |
5.1.3 新疆棉花生产投入情况 |
5.2 新疆棉花生产的社会、生态、景观外部性价值测度 |
5.2.1 评估方法:条件价值法(CVM) |
5.2.2 基于CVM的支付意愿调查与数据收集 |
5.2.3 调查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
5.2.4 外部性价值估算与结果分析 |
5.2.5 新疆与其他棉花主产省比较及其代表性 |
5.3 新疆棉花生产碳汇功能价值的估计 |
5.3.1 棉花生产碳汇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 |
5.3.2 棉花生产的碳汇因素分解 |
5.3.3 棉花生育期CO_2吸收量估算模型 |
5.3.4 数据来源 |
5.3.5 新疆棉花生产的碳汇功能测定 |
5.3.6 新疆棉花生产碳汇功能的非市场价值估计 |
5.4 新疆棉花生产的负外部性成本评估 |
5.4.1 负外部性成本的评估方法 |
5.4.2 负外部性影响来源的分析 |
5.4.3 棉田化学物质施用和农机作业的碳排放环境成本测定 |
5.4.4 新疆棉田化学物质使用的环境成本核算 |
5.4.5 棉田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的价值损失核算 |
5.4.6 新疆棉花生产负外部性成本的估计 |
5.5 新疆棉花生产综合外部性价值的测定 |
5.6 小结 |
6 棉花补贴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分析 |
6.1 补贴的概念 |
6.1.1 农业补贴的含义 |
6.1.2 棉花补贴的含义 |
6.2 棉花补贴的必要性 |
6.2.1 应对中国棉花产需矛盾的需要 |
6.2.2 应对棉花国际贸易形势的需要 |
6.2.3 应对国外棉花补贴政策的需要 |
6.2.4 实施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
6.3 棉花补贴的合理性 |
6.3.1 棉花补贴的理论依据 |
6.3.2 棉花补贴符合农业的产业特性 |
6.3.3 棉花补贴符合WTO规则 |
6.4 棉花补贴的经济效应 |
6.5 新疆棉花补贴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
6.5.1 新疆棉花生产对国内纺织业的贡献 |
6.5.2 新疆棉花生产的外部性特征明显 |
6.5.3 新疆棉花生产面临的生态脆弱性 |
6.5.4 新疆棉花面临国际市场的压力 |
7 主要产棉国棉花补贴政策经验借鉴 |
7.1 世界主要产棉国棉花生产现状 |
7.2 主要产棉国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
7.2.1 美国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
7.2.2 印度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
7.2.3 西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
7.2.4 其他国家和地区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
7.3 西与美国棉花补贴贸易纠纷 |
7.4 国外棉花补贴的经验与启示 |
7.4.1 经验 |
7.4.2 启示 |
7.5 中国棉花补贴方案设计 |
7.5.1 中国现有棉花补贴政策分析 |
7.5.2 中国棉花补贴方案 |
7.5.3 棉花生产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供给 |
7.6 建立棉花补贴政策保障机制 |
7.6.1 补贴资金保障机制 |
7.6.2 补贴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
7.6.3 棉花信息反馈机制 |
8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8.1 形成的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2.1 有待更全面的认识棉花生产的外部性表现 |
8.2.2 有待科学分割交互外部性的影响 |
8.2.3 有待形成棉花生产的技术外部性价值的计量方法 |
8.2.4 有待进一步精确计算棉花生产的环境外部成本 |
8.3 研究展望 |
8.3.1 形成跨学科的研究队伍 |
8.3.2 微观层面外部性计量的研究 |
8.3.3 交互外部性影响和环境成本的分割 |
8.3.4 棉花生产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原始数据表 |
附录二:棉花正外部效应的居民支付意愿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疆特色林果业资源产品品种与气候相关研究 ——以哈密大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特色林果业研究动态 |
1.3.1 特色林果业产业研究动态 |
1.3.2 特色林果品种与气候相关分析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野外调查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水资源 |
2.2 野外调查 |
2.2.1 hobo气象站介绍 |
2.2.2 hobo气象站安装与数据导出 |
第三章 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概述 |
3.1 特色林果业产业国外发展现状 |
3.1.1 美国特色林果业 |
3.1.2 欧洲特色林果业 |
3.1.3 以色列特色林果业 |
3.2 特色林果业产业国内发展现状 |
3.2.1 中国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
3.2.2 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
3.2.3 哈密红枣产业发展 |
第四章 研究区气候特点分析 |
4.1 分析方法 |
4.1.1 一元线性回归方法 |
4.1.2 滑动平均法 |
4.1.3 距平 |
4.2 哈密地区气温变化特征 |
4.2.1 哈密地区气象站分布 |
4.2.2 气温统计特征 |
4.2.3 气温年际变化 |
4.2.4 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 |
4.2.5 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 |
4.2.6 21世纪头10a各月气温增幅百分率 |
4.2.7 小结 |
4.3 哈密市降水变化特征 |
4.3.1 降水量统计特征 |
4.3.2 降水量年际变化 |
4.3.3 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特征 |
4.3.4 各季节降水量变化特征 |
4.3.5 降水量年内分布 |
4.3.6 小结 |
4.4 哈密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
4.4.1 哈密市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
4.4.2 哈密市年日照时数四季变化特征 |
第五章 红枣产品品质属性与气候相关分析 |
5.1 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 |
5.1.1 野外取样 |
5.1.2 室内实验 |
5.1.3 实验方法 |
5.2 红枣产品品质属性指标与气候指标的选择 |
5.2.1 红枣产品品质属性指标与分析 |
5.2.2 气候特征 |
5.3 红枣产品品质属性与气候相关分析 |
5.3.1 气候指标与分析 |
5.3.2 五十里村红枣物候期气候 |
5.3.3 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4 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特色 |
6.3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
1.3.1 关于贸易增长分析方法的研究及评述 |
1.3.2 国际市场势力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1.3.3 关于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研究及评述 |
1.3.4 关于水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贸易结构的研究及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贸易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及评定方法 |
2.1 贸易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要素比例变化理论 |
2.1.3 关税同盟理论 |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1.5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 贸易演化的评定方法 |
2.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2.2.2 贸易竞争指数 |
2.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2.2.4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
2.2.5 贸易引力模型 |
2.2.6 剩余弹性需求模型 |
3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分析 |
3.1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分析 |
3.2 中国水果生产(供给)结构分析 |
3.2.1 中国水果及其主要品种产量 |
3.2.2 主要水果的品种结构变化 |
3.2.3 主要水果品种区域变化 |
3.2.4 中国主要水果品种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 |
3.2.5 中国主要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变化 |
3.3 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及特征分析 |
3.3.1 中国水果出口的结构总体特征分析 |
3.3.2 中国水果出口品种的结构特征 |
3.3.3 中国水果出口市场的结构特征 |
3.3.4 中国水果出口市场的依赖性分析 |
3.3.5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3.3.6 小结 |
4 中国水果在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
4.1 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
4.1.1 中国水果对东盟市场的出口变化分析 |
4.1.2 中国水果在东盟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
4.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的贸易及结构演进分析 |
4.2.1 中国水果对俄罗斯出口的变化分析 |
4.2.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
4.3 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的出口变动分析 |
4.4 中国水果在美国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
4.5 中国水果在欧盟市场的出口增长变动分析 |
4.6 小结 |
5 中国主要水果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
5.1 中国苹果的贸易流向及其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
5.1.1 中国苹果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2 中国苹果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
5.1.3 小结 |
5.2 中国梨果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
5.2.1 中国梨果的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2 中国梨果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
5.2.3 小结 |
5.3 中国柑桔的贸易流向及国际市场势力分析 |
5.3.1 中国柑橘贸易流向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3.2 中国柑橘国际市场势力实证分析 |
5.3.3 小结 |
6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1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价格与成本因素分析 |
6.1.1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价格因素分析 |
6.1.2 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成本因素分析 |
6.1.3 小结 |
6.2 贸易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的影响分析 |
6.2.1 贸易壁垒的演变及其影响 |
6.2.2 SPS 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影响的理论分析 |
6.2.3 SPS 壁垒对中国水果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4 小结 |
6.3 果农无公害种植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
6.3.1 果农无公害种植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2 果农实施无公害种植行为的作用机理分析 |
6.3.3 小结 |
6.4 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1 消费者品种需求变化的影响分析 |
6.4.2 品牌和信誉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
6.4.3 小结 |
7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1 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7.2 中国水果主要出口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2.1 中国对东盟水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优化策略 |
7.2.2 中国水果在俄罗斯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2.3 中国水果在日本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2.4 中国水果在美国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2.5 中国水果在欧盟市场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 中国主要出口水果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1 中国苹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2 中国梨果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3 中国柑桔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4 中国板栗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3.5 中国葡萄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优化策略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6)河南苹果产品竞争力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研究 |
1.2.2 农产品出口竞争实证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河南苹果生产与出口现状 |
2.1 生产状况 |
2.1.1 农业资源禀赋优势 |
2.1.2 苹果生产概况 |
2.2 出口现状 |
2.2.1 出口规模 |
2.2.2 出口商品结构 |
2.2.3 出口流向 |
2.3 小结 |
3 河南苹果竞争力测定 |
3.1 指标、参照系与数据来源 |
3.1.1 指标 |
3.1.2 参照系与数据来源 |
3.2 苹果竞争力测定 |
3.2.1 出口量占产量的比率 |
3.2.2 国际市场占有率 |
3.2.3 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
3.3 小结 |
4 河南苹果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4.1 价格因素 |
4.1.1 生产成本 |
4.1.2 流通成本 |
4.2 非价格影响因素 |
4.2.1 产品品质 |
4.2.2 品种结构与多样性 |
4.2.3 产品安全卫生 |
4.3 小结 |
5 河南苹果市场竞争力支撑体系分析 |
5.1 生产条件 |
5.1.1 科研创新与推广 |
5.1.2 生产规模 |
5.1.3 产业化经营 |
5.2 流通条件 |
5.2.1 出口流通现状 |
5.2.2 营销策略 |
5.2.3 配套物流 |
5.3 出口相关支持 |
5.4 小结 |
6 对提高河南苹果竞争力的若干思考 |
6.1 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控制生产总成本上升 |
6.2 加大农业技术支持,改善苹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 |
6.3 架好农户与进口商间的中介桥,保证苹果产品出口渠道的畅通 |
6.4 完善出口相关支持建设,促进苹果产品出口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7)滨州纺织工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纺织工业的重要历史地位 |
1.1.2 滨州市纺织工业所处发展环境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概况 |
2.1 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历程 |
2.1.1 起步阶段(1966-1987 年) |
2.1.2 形成规模阶段(1988-上世纪末) |
2.2 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
2.2.1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
2.2.2 产量增长迅猛 |
2.2.3 效益突出 |
2.2.4 产品结构快速调整 |
2.3 滨州市纺织工业主要构成 |
2.3.1 棉纺织工业 |
2.3.2 毛纺织工业 |
2.3.3 化纤业 |
2.3.4 服装及家纺业 |
第三章 滨州市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人力资源层面 |
3.1.1 企业快速膨胀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
3.1.2 纺织企业用人特性导致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 |
3.1.3 纺织企业劳动待遇与环境造成招人难,留人更难 |
3.1.4 粗放的管理方式削弱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 |
3.1.5 掌握纺织技术的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短缺 |
3.2 产品结构层面 |
3.2.1 产业布局不合理 |
3.2.2 产品结构不合理 |
3.3 企业文化层面 |
3.3.1 对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 |
3.3.2 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 |
3.4 经营管理层面 |
3.4.1 经营管理机制落后 |
3.4.2 经营管理理念错位 |
3.4.3 市场营销定位不准确 |
3.4.4 团队经营意识淡薄 |
3.5 技术标准层面 |
3.5.1 检验设备水平低 |
3.5.2 产品标准不适应 |
第四章 滨州市纺织工业面临环境分析 |
4.1 国际竞争日趋严峻 |
4.1.1 竞争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 |
4.1.2 新产品与高科技结合更为密切 |
4.1.3 初级产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
4.1.4 行业利润空间日益减小 |
4.1.5 贸易技术壁垒措施大量增加 |
4.2 国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
4.2.1 国内环境给滨州市纺织工业带来的机遇 |
4.2.2 国内环境给滨州市纺织工业造成的挑战 |
第五章 滨州市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5.1 改善用工条件,建立新型劳资关系 |
5.1.1 提高员工工资待遇 |
5.1.2 培养创造性复合人才 |
5.1.3 引入虚拟股票期权对员工加以激励 |
5.1.4 重视外生性变量中可调节因素作用 |
5.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奉献精神 |
5.2.1 培育优秀企业文化 |
5.2.2 强化员工终身雇佣意识 |
5.3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技术密集化 |
5.4 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纺织工业品牌竞争力 |
5.4.1 树立品牌意识 |
5.4.2 维护品牌形象 |
5.4.3 关注产品质量与价格 |
5.5 提倡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 |
5.5.1 积极采纳国外环境标志制度及认证标准 |
5.5.2 研究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技术措施 |
5.5.3 完善绿色标准国际认证工作 |
5.5.4 积极推进纺织行业的绿色产业化 |
5.6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维护纺织品出口秩序 |
5.6.1 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 |
5.6.2 建立出口预警机制,顺应国际市场变化 |
5.6.3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
5.6.4 加强政府、行会之间的协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滨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
2.1 产业结构的含义 |
2.2 产业结构优化的界定及其意义 |
第3章 滨州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
3.1 滨州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
3.2 滨州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特点 |
第4章 滨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4.1 滨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4.2 滨州市第一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4.2.1 农业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规模化方向调整 |
4.2.2 农、林、牧、渔部门间产业结构调整渐趋加速 |
4.2.3 农产品加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初见成效 |
4.3 滨州市第二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4.3.1 工业生产增长加速,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
4.3.2 内部产业发展不平衡 |
4.3.3 重点企业的带头作用有所增强 |
4.3.4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显现 |
4.3.5 工业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
4.4 滨州市第三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4.4.1 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
4.4.2 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
4.4.3 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及结构的调整 |
第5章 滨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1 滨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2 滨州市第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2.1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结构层次较低且各县、区结构趋同 |
5.2.2 产业结构优化的难度越来越大,且产业布局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 |
5.2.3 内部结构不合理 |
5.2.4 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
5.2.5 市场发育不健全,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
5.2.6 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指导体系仍沿用计划经济方式 |
5.3 滨州市第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3.1 工业化起步晚,结构初级化,层次比较低 |
5.3.2 大部分企业加工深度不够,附加价值不高 |
5.3.3 相当部分企业资金困难,制约结构调整进程 |
5.3.4 工业布局不合理 |
5.3.5 产业结构趋同化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 |
5.3.6 部分国有工业企业亏损严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非国有企业发展不足 |
5.3.7 部分部门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
5.3.8 产业结构政策缺乏科学性并滞后 |
5.4 滨州市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4.1 起步比较晚,落后状态没有根本改变,总体规模还较小 |
5.4.2 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
5.4.3 流通产业发育程度低 |
5.4.4 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且水平不高,对第一、二产业的服务功能不强 |
第6章 滨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措施 |
6.1 滨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
6.2 滨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
6.2.1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
6.2.2 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
6.2.3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
6.2.4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山东省水果产业发展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 |
(一)中国水果生产迅速崛起 |
(二)水果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水果价格稳中走低 |
(三)加入WTO给山东水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
(四)西部大开发给山东水果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三、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
(一)山东水果生产状况 |
1. 种植面积、总产量变动分析。 |
2. 主要水果种植面积及比重。 |
3. 水果生产布局。 |
4. 产品布局。 |
(二)产后处理 |
(三)国内市场销售 |
(四)水果出口 |
四、山东水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在产业布局上缺乏宏观科学规划,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
(二)从产品结构上看,优质高档果率比较低,总体质量较差 |
(三)从加工结构上看,采后商品产业化处理和深加工落后,效益较差 |
(四)从产业化结构上看,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体制不健全 |
(五)从营销结构上看,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
五、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策略 |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树种、品种区域化布局 |
(二)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 |
(三)加强产后处理,促进水果加工结构优化 |
(四)调整营销策略,开拓国内外市场 |
(五)研究推广先进技术,促进技术结构优化 |
(六)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结构 |
(七)政府加强服务,为水果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10)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之处 |
2 水果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基本理论 |
2.1 果业发展理论 |
2.2 果业结构优化理论 |
3 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
3.1 世界水果产业发展 |
3.2 中国水果产业发展 |
3.3 西部大开发给山东水果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4 山东水果产业的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 |
4.1 山东水果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的演变 |
4.2 山东果品价格及成本变动 |
4.3 生产组织 |
4.4 产后处理 |
4.5 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
4.6 新品种引进及栽培技术 |
4.7 山东发展水果产业的优势 |
4.8 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趋势 |
5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
5.1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的历史调整 |
5.2 山东水果产业总体布局 |
5.3 山东水果生产结构 |
5.4 山东水果市场营销结构 |
5.5 山东水果供求结构 |
5.6 山东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结构 |
5.7 山东水果出口结构 |
5.8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山东水果产业结构优化 |
6.1 水果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
6.2 树种品种区域化结构优化 |
6.3 生产结构优化 |
6.4 水果生产方式优化 |
6.5 水果加工结构优化 |
6.6 营销结构优化 |
6.7 技术结构优化 |
6.8 产业化结构优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四、浅析我国加入WTO对滨州果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D]. 杨滨键.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2]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D]. 王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6)
- [3]中国棉花生产外部性测度及其矫正研究 ——以新疆为例[D]. 马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14(12)
- [4]新疆特色林果业资源产品品种与气候相关研究 ——以哈密大枣为例[D]. 阿卜来海提·达吾提. 新疆大学, 2013(07)
- [5]中国水果出口的贸易演进及优化策略研究[D]. 张复宏.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6)
- [6]河南苹果产品竞争力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佳. 河南农业大学, 2007(09)
- [7]滨州纺织工业发展研究[D]. 由建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8]滨州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李艳春.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9]山东省水果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 张吉国,何乃波,于仁竹.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 [10]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D]. 何乃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