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三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合理性分析及厚度验算(论文文献综述)
姚义胜[1](2021)在《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文中认为泡沫轻质土是一种由水泥、泡沫及外掺料加水搅拌制成的新型路基填筑材料,具有自重轻、模量高、施工便捷等特征,在桥头跳车、路基拓宽、支挡结构等诸多工程场景中得以应用。为充分发挥泡沫轻质土技术优势,有工程将其应用于土质路基上部而形成复合路基,实践证明,该复合路基可有效改善路面结构受力,其应用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研究成果,工程设计单位未能对复合路基上部半刚性路面结构组合进行调整优化,而采用直接加铺常规半刚性路面典型结构的形式,建设成本较高。因此,为保证新型道路结构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与经久耐用的目的,本文拟从经济性与耐久性两个不同的控制原则出发,针对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开展优化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与路面结构力学分析,验证了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适用性及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分析与单因素分析结合的方法,推荐了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的基本型式,并分别基于经济性与耐久性原则,提出了该新型路面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思路。同时,采用动三轴试验测定了泡沫轻质土的动弹模、阻尼比等力学指标,开展了三维有限元动力分析,研究了车速与荷载变量等因素对优化方案的影响规律,验证了该新型路面结构的动力稳定性。依据研究成果,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竖向加载试验表明,在达到峰值破坏荷载之前,其荷载一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线弹性变化特征,且其破坏荷载远高于泡沫轻质土路基所受压应力,验证了泡沫轻质土用作复合路基的可行性。通过开展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提出相比较常规半刚性路面结构,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应用可显着降低道路结构的路表弯沉、结构层底拉应力等指标,具有显着的技术优势。2.为开展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优化,首先提出了优化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并根据路面结构力学正交分析结果,揭示了泡沫轻质土层弹性模量、基层弹性模量与基层厚度为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对该3种因素开展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各结构层参数取值范围,得到了该新型道路结构的基本形式。通过建立疲劳寿命、经济性与基层厚度的相关关系,分别基于经济性与耐久性优化原则,提出了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的设计思路。3.通过泡沫轻质土动三轴试验,发现其滞回曲线可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及破坏阶段。泡沫轻质土的动弹模取值范围为200~1150MPa,阻尼比取值范围为0.005~0.025,具体取值与应力水平、材料密度、粉土掺量、围压等因素有关。采用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考虑行车速度、荷载水平等因素,对推荐的优化结构开展了动力分析,验证了其动力可靠性。
贾亚星[2](2021)在《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公路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态势。沥青路面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加之施工经验的累积,极大促进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更新换代。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技术、材料产地等也不尽相同,仅依据现行规范进行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是不全面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在全年冻融循环、大温差的持续低温作用下,各国省干线使用耐久性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本论文将基于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研结果以及相关设计文件资料,全面分析主要路况指标各影响因素,进而建立适用于黑龙江省的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即参考以往沥青路面结构,归纳总结成套整体的路面结构作为设计参照的模板,可在设计时可直接进行选择,进而节省繁锁的结构计算过程,而又能保证路面结构设计选择的合理性与经济性。本论文首先对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路面使用状况进行调研和整体分析,明确黑龙江省国省道现存在的问题和干线特征。依据国省道干线的交通数据对黑龙江省交通量的分布进行划分。介绍黑龙江省气候特征。另外,参考大量的设计文件,汇总出目前黑龙江省常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常用路面结构类型,并结合具体路段分析黑龙江省沥青路面主要的病害及成因。其次,依据最高温、最低温、降雨量等指标对黑龙江省气候状况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得出黑龙江省气候分区情况。依据沥青路面性能对比典型路段得到影响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使用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多个影响因素同PQI、PCI、RQI进行模型关联,寻找影响沥青路面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在不同交通荷载、路基类型时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并对其进行不同气候分区下的力学验算与性能评价。同时,针对黑龙江省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的特性,对黑龙江省进行冻土分区,并针对不同区进行抗冻设计。最后,结合气候分区,对不同分区气象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气候分区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其他等级公路最佳施工期。另外,将典型结构同设计常用路面进行经济性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典型结构的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付宇[3](2021)在《基于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软件的研发》文中提出2017年9月实施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首次将目标可靠指标引入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然而,关于现行规范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度计算及设计参数对可靠度的敏感性研究,目前未见相关研究成果。为推进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的研究进程,并填补该类工程软件的空白,该文基于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寿命Nf2及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Ra这两个验算指标,首次开发了具备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沥青路面结构验算,可靠度计算以及参数敏感性分析功能的可视化软件。首先,通过控制指标Nf2和Ra的相关理论,构建相应的可靠度计算模型。继而,基于上述模型,采用Monte-Carlo法作为可靠度计算方法,在MATLAB的GUI环境下设计了由菜单栏、项目信息面板、设计指标面板、交通参数面板、结构与材料参数面板、环境参数面板、定值计算面板、可靠度计算面板、敏感性分析面板组成的主界面以及配套的子界面。同时,为各界面植入了实现相应功能的自编程序代码。随后,通过文献中的既有算例,结合业内的主流设计软件,对自编软件的定值计算部分进行了可行性验证。最后,就某一沥青路面结构,取五个变异水平,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分析计算了无机结合料类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以及各随机变量参数对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的敏感程度,并给出了敏感性分析结论。本文开发的软件不仅为工程中基于无机结合料类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的验算、结构可靠度计算、可靠度对随机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以及结构的优化必选设计等提供了软件平台,还为构建更全面、更系统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软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奠定了基础。
刘鑫磊[4](2021)在《胶粉沥青路面足尺加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文中指出河北省高速路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时面临着多因素导致的裂缝、车辙等路面病害问题,传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对改性沥青路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如何提升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迫在眉睫。本文对沥青路面不同面层沥青混合料材料的需求性进行了分析,对不同面层的胶粉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了评价,完成了足尺加载试验路试验方案设计,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结构、轴载及车速下的动力响应。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河北省内典型高速公路进行病害统计分析,得到沥青路面主要病害类型为裂缝和车辙病害,提出了上面层抗开裂,中面层抗车辙和下面层抗疲劳的评价指标,以及上面层低温弯曲试验、中面层车辙试验、下面层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的评价方法,并运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面层沥青混合料材料的需求性进行了分析。2、基于提出的不同面层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评价方法,对上中下面层不同沥青分别进行混合料试验,得到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各方面性能更优,总结分析得到中面层的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与试验温度方程,下面层的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和基质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方程。3、确立传感器布设原则,分析了不同位置的传感器埋设方法,确定了传感器布设位置。为模拟沥青路面自然环境真实情况,设计了低温、常温以及高温三种不同温度下试验路的加载方案。4、对试验路传感器采集数据分析,得到了胶粉沥青路面下面层压应力比SBS沥青路面大9.2%,建议胶粉沥青路面基层应选用承载能力相对较好的材料;胶粉沥青路面中面层层底的竖向应变相比上面层变化幅度相比低6.2%,抗车辙能力更好。运用有限元软件,得到了胶粉沥青路面结构比SBS路面结构所受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分别降低了10%和30%,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沥青路面不同结构层性能评价指标的准确性。
王霖[5](2021)在《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沥青路面结构在与日俱增的交通量以及重载车辆下的作用下产生路面典型损害,使得当前服役路面结构迅速进入损坏阶段,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本文通过分析长寿命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研究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对寒区沥青路面进行地区特色标定,旨在分析路面结构各结构层力学性能在各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响应,为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优化和路面服役寿命的延长做出指导性研究。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对比动静态荷载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得到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幅值与静态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接近;为接近路面实际情况,采用子程序定义动态荷载分析路面结构相应的力学性能特点,得到典型路面结构符合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和路基顶面圧应变的要求;对路面荷载大小、各层厚度和模量进行多水平对比分析,探究影响因素对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到路面结构层力学指标在各影响因素变化下的响应规律。根据温度场所需理论,构建半刚性沥青路面的温度场模型,实测寒区夏季典型一天时刻温度变化,对所构建的温度场进行验证;考虑寒区夏季高温条件下的与荷载作用耦合影响,分析典型一天最不利温度时段路面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底拉应变以及层顶剪应力,得到变温与荷载共同影响下路面结构在沥青混合料层底拉应变对应高低温时段下的水平在90微应变和80微应变,结果表明环境温度荷载耦合作用对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高于荷载变化对力学响应的影响。采用动转静的方式对路面结构在荷载累积效应下的路面永久变形做出计算,随着交通量增大不断累积,分别得到在多水平荷载累积作用次数下的永久变形量,发现塑性变形在前期迅速累积,在累积变形量的占比上也大于后期,其中2000万次作用次数下半刚性路面结构变形量在15mm以内。
唐樊龙[6](2020)在《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十年来,BIM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道路领域在学习与引进BIM技术同时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包括线形设计,路面设计也是重要环节。路面设计离不开结构分析,目前BIM环境中却缺少与设计同步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在施工中更多的是利用BIM进行动态模拟与过程展示,却很少建立BIM为基础的可视化施工质量管控,以及相应的质量预警体系,很难应对工程后期频繁的变更以及施工质量问题。在养护阶段,由于病害数据量大,信息存储困难,文本调阅耗时,很难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估算。此外,对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整合,模型归档,统一管理,依然缺少完善系统的信息平台,使得高速公路服役后期管理难度大,数据调取困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道路BIM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分别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阶段,以及搭建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于BIM的典型沥青路面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研究。首先确立Revit作为主要建模软件,通过建立公制常规模型族的方式完成了沥青路面基础模型的创建。然后总结了国内典型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并通过基础模型的参数调整完成了典型沥青路面的三维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mo编程进行了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了在BIM中的三维路线自动设计,然后将结构分析公式以Python语言的方式写入Dynamo程序中,并将设计参数与结构分析参数进行串联,实现了在BIM环境中设计与结构分析的同步进行。此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数据中转接口,将参数化的BIM模型以数据文件格式导入ABAQUS中,通过借助外部有限元软件计算的方式实现了基于BIM-ABAQUS的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精确分析。(2)进行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研究。首先采用Dynamo编程创建了能够从Excel自动读取数据的节点程序完成了地质模型创建,然后进行场地模型布置,最后通过Navisworks完成沥青路面施工的模拟。接下来以智能压实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MATLAB用最小标准差的方式将压实参数进行区域划分,以代表性压实度参数建立了基于BIM-GIS的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将智能压实获取的质量参数以直观可视的图像表达取代传统的数据繁多读取困难的Excel表达。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专家打分的方式通过C#语言编程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可视化评估程序。最后本文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典型的级配离析病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处理采用基尼不纯度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沥青路面级配离析病害参数获取,并将图像识别结果反馈到三维的BIM模型中建立预警提示,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离析质量状况预警体系。(3)针对养护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不足,开展了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研究。为构建基于BIM的参数化病害模型,首先采用Context Capture利用三维重构技术重构了沥青路面病害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针对局部病害利用Revit建立基础参数模型的功能,直接在BIM模型中建立三维的病害模型然后进行病害纹理贴图,实现病害的精细建模。然后将完成的参数模型导入到道路总体模型中,实现病害尺寸参数在BIM模型中直接测量获取,同时建立关注点,详细记录病害的其他关键信息方便后期查询。在此基础上,接下来是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首先结合江苏省历年的养护资料建立不同养护措施的平均费率,通过三维道路模型中的病害信息建立养护成本估算程序。然后结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与养护设计规范,以SRI、RQI、PCI、RDI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对上述建立的养护成本估算程序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了基于数据式与三维病害图像相结合的沥青路面自主养护决策模型。(4)开展了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信息平台的研究。建立了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模式,并对采集的数据建立了基于IFC格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DW网页编程软件,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BIM式数据采集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主体部分包括密码式的加密窗口登录界面,平台主页总体信息概况以及大类目录标签,视频与模型文件存储查询专区,数据文件详细资料归类专区等。
杨士真[7](2020)在《寒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动力响应与寿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长大公路隧道建设需求与日俱增,而隧道复合式路面的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仍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隧道路面由于在公路建设中体量小,比重低,一直未有专门的规范出台。而隧道复合式路面与普通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结构组合、荷载形式、路基模量、服役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故对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本文基于东天山隧道埋设温度传感器获取的监测数据,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归纳总结隧道复合式路面温度场特征。利用PYTHON协助建模,通过数值模拟和回归分析得到了适用于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的轴载响应公式,并进行轴载谱换算与典型结构疲劳轴次计算分析。基于基层减薄的典型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进行考虑脱空和横向接缝传荷的数值模拟分析,探究其特殊情况下的结构耐久性。首先,在东天山隧道埋设温度传感器,监测并分析东天山隧道内气温变化。根据典型隧道路面结构组合确定有限元模型结构;分析隧道特殊环境,确定相关边界条件。基于ABAQUS平台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疲劳损伤分析中累积损伤法和水泥混凝土板温度应力计算在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中的适用性。其次,编写PYTHON脚本,建立动力响应有限元模型。设计正交实验建立多工况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利用SPSS分别对沥青层层底最大拉应变、沥青层最大剪应力、水泥混凝土板板底最大拉应力进行回归公式拟合。提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的轴载谱换算公式,并进行疲劳轴次分析计算。考虑经济性,在典型结构基础上探究各结构层厚度变化及不同模量沥青层选用对路面结构寿命的影响。最后,确定脱空、横向接缝的有限元模型及参数,针对典型结构分别考虑板角、板边脱空两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别探究最不利荷位条件下结构响应随脱空尺寸、位置的变化规律,计算疲劳寿命。考虑横向接缝传荷的条件下,探究钢筋的直径、间距参数变化对两种脱空情况的影响。对典型结构在脱空条件下的疲劳寿命状况作出评价,并得出两种脱空工况下的横向接缝传力杆设置适用性。本文成果丰富了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轴载谱换算、疲劳计算分析、脱空模拟等领域的研究,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郭梓烁[8](2020)在《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快速、环保等要求,装配式基层凭借其施工迅速、工厂预制等优势脱颖而出,但目前对于装配式基层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结构设计过于依赖经验、结构设计方法及病害预防措施缺失等问题均限制其进一步推广使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保障基层结构整体性及预防反射裂缝为优化目标选定影响因素及控制指标。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不同工况下装配式基层模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初步分析了基块构型、基层材料及基层接缝等因素对控制指标的影响规律,以此为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水平。然后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优化模拟方案,共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工况组合,通过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进行影响因素显着性判断,最终确定基块最大剪应力及砂浆最大主应力作为装配式基层结构优化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并给出了最佳结构设计方案。其次,参考装配式基层结构优化结果及试验路现场实际,利用ABAQUS软件建立装配式基层与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两类基层结构荷载扩散能力,结合装配式基层传力分析特性表明装配式基层结构整体性与半刚性基层类似;分析不同荷载作用位置下装配式基层结构受力特性,为保证基层结构整体性提出了材料设计要求;对比分析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选定了合理等效指标,然后以指标等效为原则回归拟合得到不同类型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模量与厚度之间的等效关系,并给出了基于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等效的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最后,基于断裂力学基本原理,分析得到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反射裂缝主要由交通荷载作用引起,其裂缝扩展类型为剪切型。基于ABAQUS软件中XFEM模块,建立设置预裂缝的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足尺寸模型,分析了裂缝扩展类型及荷载作用对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并提出超载对反射裂缝的产生及扩展影响较大。总结分析常见防裂措施工作原理,对比分析后提出利用应力吸收层进行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反射裂缝防治工作,并给出了相关设计参数。同时分析其他结构层参数变化对防裂效果的影响,给出了优化设计建议。本文基于以上内容进行了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将对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及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伟[9](2020)在《被动区软土剪切失稳及其稳定控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进入高速时代,高速公路及拼宽路基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因路基被动区软土剪切塑流造成的失稳问题日益受到行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疏桩补偿软土路基以其深层加固效果好、控沉稳定、经济合理等优点在软土地区修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软土剪切塑流失稳机制和疏桩路基的稳定控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仍需对其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结合工程实践完善相关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本文基于国内外对软土在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塑流稳定问题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软土剪切失稳机制及其稳定控制两方面。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法,构建了疏桩补偿软土地基协力模型、疏桩荷载转移模型,提出了软土塑性区开展程度判定依据,揭示了路基被动区软土失稳机制及疏桩稳定控制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相关理论的实用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有:(1)基于Mesri(1989)的软土地基平均不排水强度经验算式,并考虑软土不排水强度Su随深度的演化规律,提出了简化的不排水抗剪强度计算方法。(2)基于路基疏桩的补偿协力设计原理,运用Boussinesq弹性理论应力解答叠加Mathematica算法分析得到了疏桩间软弱基体附加应力场,探讨了软基临塑荷载判定方法;基于饱和软黏土不排水强度Su理论分析,完善了路基下软土地基剪切塑流的弹塑性理论分析方法,阐明了桩间软弱基体附加应力显着减小的疏桩补偿软土的“减沉”机制。进一步通过算法分析了软土路基加载情况下被动区坡度、反压台设置方式及硬壳层对路基稳定的影响,同时关联被动区坡趾不利地貌影响机制,结合工程案例提出塑性区开展面积稳定控制指标(105 m2~141m2),完善了软土地基附加应力场分析方法。(3)根据极限状态设计原理中的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完善了基于路基基底荷载疏桩分担(应力集中)补偿稳定概念模型,同时提出路基疏桩协力承载力检算方法,可用于软土地基路基疏桩间距与桩长的协配设计或检算。(4)基于Unit Cell单元分析模型,结合Marston路基内柱面剪切位移“土拱”效应理论原理,推导出柱面微单元微分控制方程组的剪切位移解析解答。同时引入柱面剪切位移理想弹塑性模型,建立了碎石垫层应力扩散分析模型,推导出疏桩桩帽顶碎石垫层扩散后的内土柱底面(h=0)荷载分担比λ0及其与基底λb的演化规律。通过上述疏桩地基桩土剪切位移的荷载传递理论分析方法和路基内柱面剪切位移的基底荷载转移理论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了路基下部灰土层、中部填土和上部灰土路床典型三层体系的柱面弹塑性状态分析理论,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路基疏桩基底构造检算方法的适用性。(5)对路基加载稳定控制标准([VD]=5mm/d、[VS]=10mm/d)和路基预压沉降收敛控制标准给出了清晰的论述,用于控制填筑速率的加载期稳定监测和预压期收敛监测,除了确保路基安全稳定,还起到把握卸载时机与面层施工时机的作用。(6)基于路基欠载预压、等载预压、路基填土联合预压三种工况,推导简化出工后沉降关联沉降率表达通式;根据路基填筑分级加载,对被动区软土水平位移增量与路基沉降增量作归一化处理,提出了相对位移稳定特征指标,结合上述路基相关控制标准,可指导工程实践;同时,提出施工图设计和预压期沉降率收敛检算方法。
马伟(DZERET BOUYA FIRMIN MAVIE)[10](2020)在《刚果(布)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和非洲交通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中国企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刚果(布)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刚果(布)国家的公路沥青路面主要采用法国规范进行设计。但是基于法国规范设计的沥青路面在刚果(布)的适应性较差,路面类型单一,结构简单,病害频发,使用寿命短。因此,为了促进刚果(布)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发展,提高沥青路面结构在刚果(布)不同环境特点下的适应性,确定适合于刚果(布)不同地区的典型沥青路面结构,有必要针对刚果(布)的沥青路面结构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调研了刚果(布)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地质状况,统计了刚果(布)主要国家公路的交通量及轴载状况,分析了刚果(布)沥青路面结构的主要病害及成因,重点分析了刚果(布)的雨洪灾害状况。根据刚果(布)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和刚果(布)道路所属功能区域的不同,将刚果(布)划分为南北两个分区,北部地区为平原区,主要是林区道路,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土,降雨呈季节性的特点,雨量充沛。南部地区为高原区,沙土是主要土壤类型,年平均雨量达到1700~2000mm。根据沥青路面病害的分析,确定了北部地区路面裂缝病害控制指标和南部地区路面车辙病害控制指标。基于中国和法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利用相应的设计软件,对比分析了土基模量、沥青路面材料、交通及环境等设计参数。然后统计了刚果(布)不同地区的沥青路面结构类型以及应用状况,分别确定了刚果(布)南北区域具有代表性的路面结构方案,并依据中国规范和法国规范分别验算了不同类型的沥青路面结构。选用刚果(布)常用筑路材料,采用典型的沥青路面材料配合比,在现场制作试件,进行设计参数测定,确定了设计参数代表值。通过路面结构力学计算,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不同面层和基层的厚度及模量值对弯拉应变、弯拉应力以及剪应力等设计指标的影响。最后,借助法国ALIZE软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沥青路面结构的应力和应变,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计算了典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并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结合刚果(布)不同区域的沥青路面结构造价分析,最终推荐了适合于刚果(布)南北区域不同交通等级的合理典型沥青路面结构。本研究为刚果(布)沥青路面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推动了中国沥青路面规范体系在非洲的推广,促进了刚果(布)沥青路面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二、运三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合理性分析及厚度验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三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合理性分析及厚度验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泡沫轻质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2.2 泡沫轻质土在路基中的应用现状 |
1.2.3 基于路基模量提升的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1.2.4 交通动载作用下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适用性与技术优势研究 |
2.1 水泥基粉土泡沫轻质土介绍 |
2.1.1 基本物理特性 |
2.1.2 基本力学特性 |
2.2 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特性室内试验 |
2.2.1 模型试验设计流程 |
2.2.2 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的制备与工况设计 |
2.2.3 试验加载 |
2.2.4 加载与监测装置 |
2.2.5 试验步骤 |
2.3 室内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湿密度对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的特性影响 |
2.3.2 龄期对泡沫轻质土路基模型承载特性的影响 |
2.4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计算方案 |
2.4.1 力学响应与取值位置 |
2.4.2 泡沫轻质土采用线弹性模型的合理性 |
2.4.3 计算方案 |
2.5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应用于半刚性路面结构的优势分析 |
2.5.1 路表弯沉值 |
2.5.2 路面结构应力 |
2.5.3 超载情况下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 |
3.1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原则与方法 |
3.1.1 优化设计原则 |
3.1.2 优化设计的基本假定 |
3.1.3 优化设计方法 |
3.2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模型 |
3.2.1 模型建立 |
3.2.2 力学分析指标的选取 |
3.3 基于正交分析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 |
3.3.1 正交分析原理与方法 |
3.3.2 正交分析工况设计 |
3.3.3 正交分析结果 |
3.4 各关键因素对半刚性路面结构疲劳开裂寿命的影响规律 |
3.4.1 泡沫轻质土层弹性模量E_3的影响 |
3.4.2 基层弹性模量E_1的影响 |
3.4.3 基层厚度h_1的影响 |
3.5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 |
3.5.1 优化方案的基本型式 |
3.5.2 不同基层厚度时优化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
3.5.3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方案设计思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优化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4.1 泡沫轻质土材料动力特性 |
4.1.1 动三轴试验仪器 |
4.1.2 泡沫轻质土动三轴试件制备 |
4.1.3 动三轴试验工况 |
4.1.4 加载参数选取 |
4.1.5 动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
4.2 基于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的路面结构动力响应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阻尼参数 |
4.2.2 路面结构参数 |
4.2.3 网格划分 |
4.2.4 荷载参数与作用位置 |
4.3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路面结构动力响应时程特征分析 |
4.3.1 位移时程曲线 |
4.3.2 压应力时程曲线 |
4.3.3 拉应力时程曲线 |
4.3.4 泡沫轻质土复合路基半刚性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必要性 |
4.4 主要因素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 |
4.4.1 主要因素对动位移的影响规律 |
4.4.2 主要因素对压应力的影响规律 |
4.4.3 主要因素对拉应力的影响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与经历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公路基本特征 |
2.1 干线路面状况现状 |
2.1.1 整体概况 |
2.1.2 具体分布 |
2.2 干线公路特征 |
2.2.1 沥青路面与水泥路面 |
2.2.2 普通国道与普通省道 |
2.2.3 不同技术等级公路 |
2.2.4 国省道干线公路技术等级组成 |
2.2.5 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类型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与分析 |
3.1 国省道交通量 |
3.2 黑龙江省气候特征 |
3.2.1 气温的分布特征 |
3.2.2 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
3.3 沥青路面等级与结构 |
3.3.1 公路技术等级 |
3.3.2 公路路面结构 |
3.4 典型病害与成因 |
3.4.1 典型病害 |
3.4.2 成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气候分区的沥青路面典型路段对比分析 |
4.1 气候分区 |
4.1.1 分区指标选取与计算 |
4.1.2 插值处理 |
4.1.3 聚类分区 |
4.1.4 典型路段基本特征 |
4.2 典型路段服役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环境因素 |
4.2.2 交通荷载 |
4.2.3 路面结构 |
4.2.4 使用年限 |
4.2.5 材料性能 |
4.2.6 路基状态 |
4.3 沥青路面服役性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
4.3.2 计算模型构建 |
4.3.3 影响因素灰关联系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结构的力学验算与性能评价 |
5.1 典型结构的拟定 |
5.2 气候与环境 |
5.2.1 路基参数 |
5.2.2 环境参数 |
5.3 交通量与荷载等级 |
5.3.1 重等级交通信息 |
5.3.2 中、轻等级交通信息 |
5.4 材料参数 |
5.5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 |
5.6 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 |
5.7 沥青贯入强度 |
5.8 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性能 |
5.9 防冻设计 |
5.10 气候分区推荐结构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黑龙江省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施工期与经济分析 |
6.1 施工期 |
6.1.1 Ⅰ区施工期 |
6.1.2 Ⅱ区施工期 |
6.1.3 Ⅲ区施工期 |
6.1.4 Ⅳ区施工期 |
6.1.5 Ⅴ区施工期 |
6.2 典型结构经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基于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软件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软件的相关理论 |
2.1 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计算理论 |
2.1.1 基于指标N_(f2)、R_a的功能函数 |
2.1.2 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
2.2 敏感性分析 |
2.3 沥青路面力学结构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的界面设计 |
3.1 界面开发环境 |
3.2 界面布局及设计理念 |
3.2.1 登录界面 |
3.2.2 项目信息模的子界面与主界面 |
3.2.3 交通参数模块的子界面与主界面 |
3.2.4 结构与材料参数模块的子界面与主界面 |
3.2.5 环境参数模块的子界面与主界面 |
3.2.6 随机变量参数设置模块界面 |
3.2.7 定值计算与可靠度计算模块主界面 |
3.2.8 敏感性分析模块的主界面与子界面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的主程序设计 |
4.1 图形对象设置的程序设计 |
4.2 数据传递的程序设计 |
4.3 可靠度计算的程序设计 |
4.3.1 指标N_(f2)可靠度计算的程序设计 |
4.3.2 指标R_a可靠度计算的程序设计 |
4.3.3 指标N_(f2)及R_a系统可靠度计算的程序设计 |
4.4 敏感性分析主程序 |
4.4.1 敏感性分析参数模拟值的生成 |
4.4.2 敏感性分析参数模拟值对应的可靠度计算 |
4.4.3 数据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可行性验证及实例分析 |
5.1 软件的可行性验证 |
5.1.1 项目信息及相关参数 |
5.1.2 可行性验证 |
5.2 实例分析 |
5.2.1 调整后的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及其参数拟定 |
5.2.2 调整后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度 |
5.2.3 敏感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敏感性分析数据 |
A.1 软件生成的原始数据 |
A.2 随机参数对可靠度的平均影响程度 |
A.3 随机变量的多项式拟合方程 |
附录 B 主界面全况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4)胶粉沥青路面足尺加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
1.2.2 胶粉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1.2.3 加速加载试验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长期性能评价指标与基本理论 |
2.1 河北省沥青路面主要病害类型 |
2.1.1 病害分类 |
2.1.2 沥青路面病害统计 |
2.2 沥青路面长期性能评价方法 |
2.2.1 基于抗开裂性能的沥青路面上面层评价方法 |
2.2.2 基于抗车辙性能的沥青路面中面层评价方法 |
2.2.3 基于抗疲劳性能的沥青路面下面层评价方法 |
2.3 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基本理论 |
2.3.1 沥青路面抗开裂性能基本理论 |
2.3.2 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基本理论 |
2.3.3 沥青路面抗疲劳性能基本理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自然地理气候水文与路用材料需求分析 |
3.1 河北省自然地理概况 |
3.1.1 地理地貌 |
3.1.2 气候特点 |
3.1.3 水文条件 |
3.2 路用材料需求分析 |
3.2.1 沥青路面上面层抗开裂性能需求分析 |
3.2.2 沥青路面中面层抗车辙性能需求分析 |
3.2.3 沥青路面下面层抗疲劳性能需求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胶粉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研究 |
4.1 原材料技术指标 |
4.1.1 沥青 |
4.1.2 胶粉 |
4.1.3 集料 |
4.1.4 矿粉 |
4.1.5 改性剂 |
4.1.6 木质纤维 |
4.2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2.1 SMA-1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2.2 ARHM-20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2.3 ATB-25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3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
4.3.1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
4.3.2 中面层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
4.3.3 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胶粉沥青路面结构加速加载试验方案设计 |
5.1 工程背景 |
5.2 试验路路面结构设计 |
5.2.1 材料层设计参数 |
5.2.2 试验路设计验算 |
5.3 试验路监测方案布设 |
5.3.1 传感器布设原则 |
5.3.2 传感器埋设 |
5.4 试验路加载方案设计 |
5.5 试验路铺设 |
5.5.1 试验路施工 |
5.5.2 试验路路面初始性能检测 |
5.6 小结 |
第六章 胶粉沥青试验路加载试验分析与数值仿真模拟 |
6.1 足尺加载试验数据分析 |
6.2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建立 |
6.2.1 路面结构及材料参数 |
6.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2.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6.3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
6.3.1 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6.3.2 不同轴载对胶粉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6.3.3 不同车速对胶粉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长寿命路面理念与发展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1.5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
1.6 论文所用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面结构分析理论 |
2.1 概述 |
2.1.1 有限单元法核心理念 |
2.1.2 有限元软件介绍 |
2.2 弹性层状体系假设 |
2.3 路面损坏类型和原因分析 |
2.3.1 裂缝 |
2.3.2 永久变形 |
2.4 力学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构建分析 |
3.1 有限元路面模型构建 |
3.1.1 路面结构及参数选定 |
3.1.2 荷载接触的等效转化 |
3.1.3 有限元几何模型 |
3.1.4 荷载施加方式 |
3.2 结果分析 |
3.3 动态荷载与静态荷载对比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厚度影响 |
3.4.2 模量影响 |
3.4.3 荷载大小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温度变化对半刚性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 |
4.1 温度场计算分析概述 |
4.2 温度场建立 |
4.2.1 有限元模型构建 |
4.2.2 材料热参数 |
4.2.3 温度场中温度的确定 |
4.2.4 温度场结果分析 |
4.3 考虑荷载情况下的力学响应 |
4.3.1 材料本构关系 |
4.3.2 路面结构材料参数 |
4.4 变形的计算分析 |
4.4.1 交通量的确定 |
4.4.2 轮载作用时间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3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4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管养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5 基于BIM信息数据平台研发的相关研究 |
1.3 当前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管养面临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典型沥青路面的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 |
2.1 参数化模型建立 |
2.1.1 Revit简介 |
2.1.2 族构件创建 |
2.1.3 参数化模型创建 |
2.2 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2.2.1 沥青路面组合类型 |
2.2.2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
2.2.3 代表性道路的参数化建模 |
2.3 基于Dynamo的沥青路面自动化设计与结构分析 |
2.3.1 利用Dynamo实现路面参数可控的三维道路 |
2.3.2 结构分析的参数准备 |
2.3.3 基于Dynamo的路面结构分析 |
2.4 基于BIM的数据中转系统的研发 |
2.4.1 数据转换方法 |
2.4.2 数据转换接口的研发 |
2.5 基于ABAQUS-BIM模型的力学性能验算 |
2.5.1 基于BIM-ABAQUS转换接口的参数化模型数据转换 |
2.5.2 典型路面的ABAQUS结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 |
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
3.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 |
3.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
3.1.3 当前施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可视化施工模拟 |
3.2.1 施工模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
3.2.2 基于BIM的施工场景构建 |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模拟 |
3.3 基于BIM的路基施工质量管控 |
3.3.1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3.3.2 路基压实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
3.3.3 确立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
3.3.4 基于BIM-ArcGIS的智能压实质量的可视化监控 |
3.4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信息集成与质量性能评价 |
3.4.1 沥青路面施工信息的参数化集成 |
3.4.2 层次分析法方法介绍 |
3.4.3 基于层次分析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 |
3.5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预警 |
3.5.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相关研究 |
3.5.2 集料的边缘检测 |
3.5.3 集料图像分割 |
3.5.4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程度表征 |
3.5.5 基于BIM的可视化呈现与预警机制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 |
4.1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
4.1.1 三维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简介 |
4.1.2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
4.2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参数化建模 |
4.2.1 Revit中的基础病害模型制作 |
4.2.2 病害纹理贴图 |
4.2.3 病害模型融入到BIM模型中 |
4.3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
4.3.1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备案 |
4.3.2 基于BIM模式的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管理 |
4.4 基于BIM模式的养护成本估算 |
4.4.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
4.4.2 沥青路面养护阶段的成本分析 |
4.4.3 基于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 |
4.5 基于BIM的养护自主决策模型建立 |
4.5.1 预防性养护决策的方法与过程 |
4.5.2 基于BIM的养护决策分析 |
4.5.3 养护自主决策模型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研发 |
5.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 |
5.2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
5.2.1 IFC标准的信息表达方式 |
5.2.2 基于IFC格式的数据表达 |
5.3 信息的上传与导入 |
5.3.1 信息创建过程 |
5.3.2 信息的传递与存储 |
5.3.3 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 |
5.4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 |
5.4.1 开发平台介绍 |
5.4.2 平台的总体设计 |
5.4.3 平台的可视化展示与功能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 |
(7)寒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动力响应与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温度场数值模拟 |
2.1 路面温度场热传导基本理论 |
2.2 东天山隧道东天山隧道温度监测及数据分析 |
2.3 隧道复合式路面温度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及疲劳计算 |
3.1 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模型建立 |
3.2 隧道复合式路面动力响应分析数值模拟 |
3.3 隧道复合式路面典型结构组合疲劳损伤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脱空的典型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响应、寿命分析 |
4.1 考虑脱空与横向接缝传荷的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与建立 |
4.2 考虑脱空的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响应及寿命分析 |
4.3 考虑脱空及横缝传荷的结构响应分析及寿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附录 弹簧批量添加脚本AUTO_SPRING.py |
(8)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装配式路面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1.2.2 装配式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路面结构反射裂缝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装配式基层基块及接触优化 |
2.1 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
2.1.1 影响因素 |
2.1.2 评价指标 |
2.2 装配式基层建模 |
2.2.1 路面结构参数 |
2.2.2 有限元模型参数 |
2.3 基层结构几何构型优化 |
2.3.1 横槽槽深 |
2.3.2 嵌挤度 |
2.4 基层材料强度优化 |
2.4.1 基块模量 |
2.4.2 砂浆模量 |
2.5 基层结构接缝宽度优化 |
2.5.1 整体分析 |
2.5.2 局部分析 |
2.6 多因素分析 |
2.6.1 正交试验设计 |
2.6.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6.3 最优组合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
3.1 装配式基层整体性分析 |
3.1.1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模型参数 |
3.1.2 基层结构受力分析 |
3.1.3 基层荷载传递能力分析 |
3.2 基块及砂浆受力分析 |
3.2.1 最大主应力 |
3.2.2 最大剪应力 |
3.2.3 等效应力 |
3.3 装配式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等效关系分析 |
3.3.1 等效指标合理性分析 |
3.3.2 等效原则 |
3.3.3 等效关系拟合 |
3.4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抗反射裂缝结构优化 |
4.1 断裂力学基础及反射裂缝的扩展机理 |
4.1.1 裂纹尖端奇异场 |
4.1.2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准则 |
4.1.3 反射裂缝扩展分析 |
4.2 裂缝结构有限元分析 |
4.2.1 裂缝区域模型化 |
4.2.2 带预置裂缝结构模拟结果分析 |
4.3 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防裂措施分析 |
4.3.1 典型防反射裂缝措施抗裂机理及特点 |
4.3.2 几种典型防裂夹铺结构层应力对比分析 |
4.4 防裂结构层优化 |
4.4.1 应力吸收层厚度优化 |
4.4.2 应力吸收层模量优化 |
4.5 结构层抗反射裂缝优化 |
4.5.1 面层厚度及模量优化 |
4.5.2 底基层厚度及模量优化 |
4.5.3 土基模量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被动区软土剪切失稳及其稳定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分析计算理论研究 |
1.2.2 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各向异性研究 |
1.2.3 软土硬壳层研究 |
1.2.4 软基侧移塑流稳定问题研究 |
1.2.5 疏桩路基稳定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被动区软土剪切塑流分析 |
2.1 路基荷载附加应力场分析 |
2.2 软土剪切塑流稳定分析及计算依据 |
2.3 软土地基塑流解析 |
2.3.1 路基边坡坡度 |
2.3.2 反压稳定机制 |
2.3.3 硬壳层工作机制 |
2.4 工程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疏桩补偿软土地基协力分析 |
3.1 疏桩补偿软土地基协力模型 |
3.1.1 滑动机构失稳模型 |
3.1.2 疏桩协力失稳模型 |
3.2 路基疏桩补偿协力设计原理 |
3.2.1 软土地基剪切稳定 |
3.2.2 疏桩协力设计方法 |
3.3 工程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疏桩路基基底荷载转移机制 |
4.1 疏桩扩散柱拱荷载转移模型 |
4.1.1 柱面剪切位移土拱效应理论 |
4.1.2 基底垫层荷载转移工作机制 |
4.2 垫层扩散柱面剪切耦合分析 |
4.2.1 柱面剪切弹性状态分析 |
4.2.2 柱面剪切塑性状态分析 |
4.2.3 基底构造检算方法 |
4.3 路基疏桩基底构造检算方法 |
4.3.1 工程实例设计参数 |
4.3.2 工程实例路基材料 |
4.3.3 工程实例基底构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基拼接变形收敛与稳定 |
5.1 路基拼接不同沉降指标辨识 |
5.2 路基拼接变形标准 |
5.2.1 路基加载稳定控制标准 |
5.2.2 路基预压沉降收敛控制标准 |
5.3 工后沉降关联沉降率收敛理论 |
5.3.1 路基荷载欠载预压 |
5.3.2 路基填土联合预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沉降速率收敛检算方法 |
5.4.1 施工图设计沉降率检算方法 |
5.4.2 预压期沉降率收敛检算方法 |
5.4.3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刚果(布)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刚果(布)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研分析 |
2.1 刚果(布)自然地理及气候调查分析 |
2.1.1 地形、地貌及土质 |
2.1.2 区域土壤 |
2.1.3 环境气候 |
2.2 刚果(布)交通状况调查分析 |
2.2.1 交通调查分析 |
2.2.2 公路网调查分析 |
2.2.3 刚果(布)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分析 |
2.2.4 交通轴载分析 |
2.3 刚果(布)沥青路面病害及成因分析 |
2.3.1 裂缝 |
2.3.2 坑槽 |
2.3.3 车辙 |
2.3.4 其他病害 |
2.4 刚果(布)雨洪灾害分析 |
2.4.1 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严重滞后城市发展 |
2.4.2 城市重灾区现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刚果(布)不同区域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及参数研究 |
3.1 刚果(布)公路沥青路面分区 |
3.2 刚果(布)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 |
3.2.1 气候区域 |
3.2.2 基于气候环境的沥青路面分区 |
3.3 刚果(布)不同区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研究 |
3.3.1 北部地区路面裂缝病害控制指标 |
3.3.2 南部地区路面车辙病害控制指标 |
3.4 刚果(布)不同区域沥青路面设计参数研究 |
3.4.1 不同区域土基模量参数确定 |
3.4.2 不同区域沥青路面材料参数确定 |
3.4.3 不同区域交通参数确定 |
3.4.4 不同区域环境参数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中法规范的刚果(布)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4.1 刚果(布)不同区域沥青路面代表性结构 |
4.2 刚果(布)不同区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
4.3 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
4.4 中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
4.5 基于法国规范的刚果(布)不同区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4.5.1 北部路面结构设计与验算 |
4.5.2 南部路面结构设计与验算 |
4.5.3 采用法国规范的刚果(布)不同区域路面结构拟定 |
4.6 基于中国规范的刚果(布)不同区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4.6.1 南部路面结构设计与验算 |
4.6.2 北部路面结构设计与验算 |
4.6.3 采用中国规范的刚果(布)不同区域路面结构拟定 |
4.7 基于中法规范的刚果(布)沥青路面结构差异性分析及结构选取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区域沥青路面结构的有限元及力学响应对比分析 |
5.1 不同区域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建立 |
5.1.1 材料参数 |
5.1.2 边界条件 |
5.1.3 路面结构模型尺寸确定 |
5.1.4 基于有限元计算的不同路面结构分析 |
5.2 不同区域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对比分析 |
5.2.1 计算荷载与计算点分布 |
5.2.2 中法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对比分析 |
5.3 不同区域路面设计参数对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的影响 |
5.3.1 面层参数对设计指标的影响 |
5.3.2 基层参数对设计指标的影响 |
5.3.3 土基强度对对设计指标的影响 |
5.4 基于中法规范的刚果(布)沥青路面结构敏感性分析 |
5.5 基于中法规范的刚果(布)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对比 |
5.5.1 路面性能对比 |
5.5.2 合理性对比 |
5.6 基于法国路面材料收费标准对刚果(布)不同区域拟定路面结构费用验算 |
5.6.1 法国沥青材料的刚果(布)收费标准验算 |
5.6.2 法国水泥路面材料的刚果(布)收费标准验算 |
5.6.3 我国不同区域拟定路面结构费用验算 |
5.6.4 我国不同区域路面结构材料费用对经济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刚果(布)不同区域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6.1 制定典型路面结构的基本原则 |
6.2 不同区域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6.2.1 北部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6.2.2 南部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运三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合理性分析及厚度验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泡沬轻质土复合路基的半刚性路面结构优化及动力响应研究[D]. 姚义胜. 山东大学, 2021(09)
- [2]黑龙江省国省道干线沥青路面调查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D]. 贾亚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软件的研发[D]. 付宇.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胶粉沥青路面足尺加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D]. 刘鑫磊. 河北大学, 2021(09)
- [5]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D]. 王霖. 吉林大学, 2021(01)
- [6]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D]. 唐樊龙. 东南大学, 2020(02)
- [7]寒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动力响应与寿命分析[D]. 杨士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装配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及结构优化研究[D]. 郭梓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被动区软土剪切失稳及其稳定控制分析[D]. 王伟.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刚果(布)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D]. 马伟(DZERET BOUYA FIRMIN MAVIE).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