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义医院住院儿童传染病20年来的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艾远航[1](2021)在《2019年遵义地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遵义地区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和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的病原学特征,分析不同基因型肠道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结果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7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HFMD和HA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医院病例信息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诊疗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数据。肠道病毒CVA16/EV71基因型采用商品化的RT-q PCR试剂盒进行鉴定,通过VP1片段测序和序列比对对非CVA16/EV71基因型肠道病毒基因型进行鉴定。根据患者分型结果及相关临床信息分析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最后,利用MEGA 6.0软件对当地部分流行肠道病毒株进行亲缘性分析。结果:1.823例HFMD中,非EV71/CVA16型肠道病毒感染病例750例(91.1%,750/823);在554例HA中,非EV71/CVA16型肠道病毒感染病例539例(97.3%,539/554)。2.216例非EV71/CVA16肠道病毒所致的HFMD病例中,CVA6、CVA2、CVA5是前三位的病毒基因型,分别占62.0%,4.2%和2.3%;156例非EV71/CVA16型肠道病毒所致的HA病例中,CVA6、CVA2、CVA5也是前三位的病毒基因型,,分别占25.0%,14.7%和12.8%。3.本研究分析的四种基因型中,CVA6在HFMD患者中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其在HA患者中的检测率(P<0.001),而CVA2(P<0.001)、CVA4(P<0.01)、CVA5(P<0.001)在HA患者中的检出率则明显高于其在HFMD患者中的检出率。4.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CVA2、CVA5和CVA6感染所致的重症患者比例,以及出现发热、高热和CRP水平均显着高于CVA16感染(P<0.05);CVA5感染患者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显着高于CVA2感染患者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而淋巴细胞比例则显着低于CVA2感染患者(P<0.05)。5.CVA6、CVA2和CVA5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遵义地区分离的肠道病毒株与广州、天津、上海等地的分离毒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1992、2009年的山东分离毒株和2007年的北京分离毒株则亲缘关系较远。结论:CVA6、CVA2和CVA5为引起2019年遵义地区HFMD/HA暴发的非CVA16/EV71肠道病毒主要基因型,这三种毒株易引起重症感染且与目前国内流行的相应血清型毒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王若素[2](2021)在《深圳市6-14岁在校儿童体格发育大数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深圳市部分行政区各中小学在读6-14岁在校儿童体检数据,对其体格发育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曲线绘制,了解现今深圳市在校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分析探讨深圳市在校儿童体格发育的状况,为后续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参与在校体检的深圳市福田区、龙岗区、宝安区部分中小学6-14岁在校儿童,收集年龄、身高、体重等体检数据,筛选后根据所在行政区分为福田区、龙岗区、宝安区三组,另根据学校性质分为公办学校及民办学校两组,分别根据不同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差异,计算矮身材、超重、肥胖、营养不良的患病率,绘制各性别生长曲线并按分组比较,分析深圳市在校儿童的体格发育现况。结果:1、体格测量:性别差异:各项指标男童均明显高于女童,但无论行政区、学校性质,9.5-12.0岁年龄段女童的身高均高于同年龄段男童。2、体格测量:行政区间差异:无论年龄、性别,福田区、宝安区儿童体重、身高均高于龙岗区。3、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6-14岁儿童:消瘦总检出率为11.5%(11 730/101733),其中男童为11.5%(6 482/56 491)、女童为11.6%(5 248/45242);超重总检出率为12.02%(12 227/101 733),其中男童为14.2%(8 047/56491)、女童为9.24%(4 180/56 491);肥胖总检出率为10.28%(1 039/101733),其中男童为12.91%(7294/56491)、女童为6.99%(3161/45242)。结论:(1)2018.05-2-19.05深圳市6-14在校儿童总体体格发育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福田区、宝安区、龙岗区等行政区儿童体重随年龄增长有较明显增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总体消瘦、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较既往同类型研究均呈上升趋势,按行政区比较考虑儿童超重肥胖率与该行政区发展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关。(3)儿童超重、肥胖情况呈进展趋势,是与家庭、陪护、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加强对儿童生长的关注和管理。
姚霏[3](2021)在《卫生知识与性别分工——近代中国传染病知识的性别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女性是近代传染病知识传播的重要受众。得益于近代中国对传染病防治的日益重视和"家庭"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特殊地位,妇女报刊和以教科书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将较为系统前沿的传染病知识传播给女性。同时,通俗实用的传染病知识也经由民众教育向普通城乡妇女传播。在近代传染病知识向女性传播的过程中,性别化传播始终存在。传统性别分工成为向女性传播传染病知识的重要依据,性别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性别分工。但在缺乏医学启蒙的近代中国,围绕"家庭"的知识传播,向女性提供了必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近代中国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染病知识传播策略,可以给当下提升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以启示。
张佳蕾,杨霞,王娟[4](2020)在《某医院2015年-2019年儿童传染病住院患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某医院儿童传染病住院患者病案信息,为儿童传染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2194例0岁~14岁儿童传染病住院患者病案首页数据库资料,根据年份和出院诊断的ICD-10编码进行分类和顺位分析。结果 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该院共收治甲类传染病0例、乙类传染病14种(536例)、丙类传染病5种(1544例)和水痘(114例);男性患儿1376例、女性患儿818例。手足口病(共767例,占34.94%)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共726例,占33.09%)每年均位于儿童传染病住院患者前2疾病顺位;死亡患儿5例,均死于手足口病(EV71感染)危重症。结论根据儿童传染病病种分布特点,应重点加强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健康宣教和防治工作,落实医院传染防控措施。
韦性富[5](2020)在《气温日较差及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及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气温日较差和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开展基于气温日较差和24小时变温的循环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的预测研究,为气象敏感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甘肃省金昌市3家综合医院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资料和4家综合医院循环系统疾病住院资料,以及同期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和环境污染物监测资料(包括PM10、SO2、NO2)。(1)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及住院人数、气温日较差、24小时变温的频数分布特征及时间分布特征。(2)采用Piosson回归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了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季节效应、气象因素和环境污染物后,分析气温日较差和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并对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同时对非采暖季进行敏感度分析。(3)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气温日较差和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的预测研究。结果1.2013-2016年共收集金昌市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138367例,日均就诊人数95例,其中高血压54例,冠心病17例,脑卒中6例;收集循环系统疾病住院人数34699例,日均住院人数24例,其中高血压6例,冠心病6例,脑卒中4例。总循环系统疾病及三种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具有季节波动趋势,数据的长期趋势则有所差异,患病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气温日较差及24小时变温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气温日较差月份分布图呈“驼峰”样儿变化,在5月和10月前后存在高峰,24小时负变温、正变温均在5月前后较大,在7、8月份较小,与循环系统各疾病门急诊及住院人数月累计值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日均气温日较差及24小时正、负变温与每日循环系统各疾病患病人数简单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2.气温日较差与循环系统疾病(包括总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门急诊就诊人数呈正相关关系;气温日较差对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多在累积滞后5-7天效应值达到最大,且累积滞后效应比单滞后效应更加明显,总体而言,气温日较差每升高1℃,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增加0.22%-1.82%;气温日较差对男性和65岁以上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更大;非采暖季气温日较差对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大于全年。而气温日较差与总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住院人数呈“V”型关系,阈值分别为13.9℃、15.4℃和11.2℃;气温日较差对总循环系统疾病及高血压住院人数的影响分别在大于阈值及小于阈值时具有统计学意义;低于阈值时,气温日较差对男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住院人数的影响更大,对6574岁总循环系统疾病和≥75岁高血压住院人数的影响更大;而气温日较差与脑卒中住院人数呈正相关关系,在单滞后6天效应值达到0.83%(0.17%1.50%)。3.24小时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包括总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患病人数呈“U”型关系;24小时负变温和正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均有显着性影响,负变温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增加0.79%-2.12%,住院人数增加1.04%-2.23%,正变温每增加1℃,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增加0.92%-3.90%,住院人数增加1.95%;24小时负变温滞后效应在5-6天达到最大,正变温滞后效应在2天达到最大,且正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大于负变温;24小时负变温、正变温对男性和65岁以上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更大;非采暖季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大于全年。4.气温日较差对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的回代预测准确率介于64.47%至82.96%,试预报准确率介于32.69%至50.15%;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的回代预测准确率介于64.45%至82.81%,试预报准确率介于32.44%至54.41%。四种疾病中,广义相加模型对总循环系统疾病预测准确率较好,对脑卒中预测准确率相对较低。结论1.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气温日较差及24小时变温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且逐月分布具有一致性。2.气温日较差对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与住院人数均存在影响,但暴露反应关系存在差异,与门急诊就诊人数呈正相关关系,与总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住院人数呈“V”型关系,且均存在滞后效应。3.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具有影响,暴露反应关系均呈“U”型,正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大于负变温。4.气温日较差和24小时变温对男性和65岁以上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相对女性及65岁以下人群更大。5.在排除了冬季采暖对结果影响的混杂后,非采暖季气温日较差和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更大。6.基于气温日较差和24小时变温的广义相加模型对总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的预测准确率相对较高。
岑建杉[6](2019)在《2012-2016年单中心儿童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等一些严重危害我国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但是随着新传染病源的出现和旧有传染病的复活,我国部分儿童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波动,在幼托机构和学校出现广泛流行,不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儿童传染病,降低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对近些年儿童传染病的流行规律进行分析并总结防治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目的:了解安阳地区儿童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水平、构成、流行趋势等,发现儿童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为儿童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干预提供依据,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降低安阳地区的儿童传染病发病率提供医学依据。方法:搜集2012-2016年经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确诊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0-14岁儿童传染病病例,以发病率较高的5种常见儿童传染病,即: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麻疹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统计并分析各年份安阳地区儿童传染病发病人数、发病时间、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城乡分布特点及不同时期儿童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012-2016年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累计收治0-14岁儿童传染病14种共9965例。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丙类传染病构成比最高,占93.14%。4-7月份为发病高峰。13岁年龄组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幼托儿童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5年间城市住院人数构成比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16)。病毒感染占所有传染病的97.88%。肠道传染病最多见,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性和性传播疾病在个别年份零星散发。发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是: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麻疹。(2)2012-2016年报告手足口病8925例,占传染病总数的89.56%。4-7月份为发病高峰。1-3岁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幼托儿童发病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5年间重症手足口病发病人数在所有手足口病患儿中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3岁以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占全部0-14岁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95.78%。农村患儿占所有重症患儿的86.49%(64/71),其中40.63%为农村留守儿童(26/64)。(3)2012-2016年报告0-14岁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56例,占全院儿童传染病总数的3.57%。2014年发病人数最多。散居儿童发病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x2趋势检验,P=0.004)。(4)2012-2016年报告0-14岁水痘病例342例,占全院儿童传染病的3.43%。2013年发病人数最低,随后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0)。发病年龄以0-8岁儿童为主。幼托儿童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x2趋势检验,P=0.009)。(5)2012-2016年报告0-14岁猩红热病例198例,占全院儿童传染病总数的1.99%。2015年发病人数最多。冬季发病高峰明显,春季高峰不明显。3-8岁儿童占猩红热5年发病总数的87.88%,幼托儿童发病人数比例逐年上升(x2趋势检验,P=0.001)。(6)2012-2016年报告0-14岁麻疹病例118例,占儿童传染病总数的1.18%。2015年发病人数达到高峰(x2趋势检验,P=0.000)。<2岁儿童占5年麻疹发病总数的62.25%,发病人数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结论:(1)目前安阳地区0-14岁儿童传染病发病人数丙类传染病构成比最高,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2)发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是: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麻疹。(3)幼托儿童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市区住院儿童人数呈上升趋势。
李春亭[7](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高馨[8](2017)在《儿童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现状及其资源优化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重庆某儿童三甲医院2015年门诊信息挖掘,了解儿童门诊就诊现状及特点,以解决儿童看病困难,同时为儿童分级诊疗和合理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医院门诊医疗资源优化提供对策及建议。方法:⑴文献研究法:运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其他网站信息对门诊资源配置和优化的政策、实施情况、实现途径进行了解及信息的收集。⑵数据挖掘法: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版(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对门诊疾病进行统一分类和编码。从门诊系统按照字段提取相关信息,运用SQL Server 2008 R2对已收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理、数据转换等。⑶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9.0软件和SAS9.2软件分别对资料进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⑴2015年该院就诊人次共241.00万,门诊系统疾病前3位是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异常、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疾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健康查体、肺炎、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就诊时间高峰在57月和1012月,年龄高峰在1岁。⑵全院平均候诊时间为(42.24±44.70)分钟,年龄、病人来源、就诊类型、季节、星期、时段、科室、职称9个因素分类间平均候诊时间均不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儿童三甲医院就诊现状呈现出就诊人数多、就诊疾病结构不合理、就诊等待时间长等特点,就诊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龄规律,就诊疾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就诊等待时间主要受到就诊类型、挂号科室、医师职称的影响。针对医院门诊现状,应当建立合理的诊疗结构和诊疗秩序,同时优化儿童三甲医院门诊资源,以实现诊疗便利。
薛文龙[9](2016)在《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文中指出建国前后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单位共同体一直是我国城市基本的“社会——空间”单元,整个城市社会围绕着单位共同体形成了一整套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刚性社会治理结构。对于这一高度组织化的共同体如何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中成为可能,综合以往相关研究的成果,基本可将其划分为苏联模式影响、根据地制度起源、民国制度改革起源、工人抗争遗产、制度叠加形成等五种理论解释。不过,相关研究不仅数量较少,且由于视角和观点的差异使得将已有研究体系化的努力不多。单位共同体既是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复杂制度建构的结果,亦是不断的社会空间实践的产物。为此,本研究以单位共同体起源的制度与空间研究为视角,以1946年~1960年的哈市为研究时空界限,基于最原始的记录资料系统的考察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实践建构过程及其逻辑。本研究首先考察了 1946年后建构单位共同体相关制度政策的实践场域——国营企业在哈市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会重构实践中,国营企业成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城市载体,哈市在这一建设方针下完成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型,国营企业中的工人阶级亦成为城市中的核心人群。围绕着促进生产、保障工人生活等重要治理命题,国营企业成为城市治理实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单位共同体类型。在单位共同体内部权力安排和互动模式的制度化展开过程中,以中苏合办的中长铁路公司诸工厂为媒介,哈市在国营企业的治理实践中系统的学习了苏联相关经验,包括厂长负责制、经济核算制八级工资制、劳动竞赛制度等都成为国营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对于“厂长负责制”的取代,中国共产党在国营企业中建立了一直延伸到车间班组的稳固健全的基层党组织,这成为国营企业由“生产功能体”走向“生活共同体”的转折点。由于党政系统中的“职责同构”现象,党政一体模式的确立促使原本应有国家承担的社会服务和保障职能越来越多的下沉到国营企业身上,“企业办社会”的模式拥有了制度化的推动机制。国营企业中的职工福利制度是单位共同体的最典型、最核心的制度形态,本研究以1953年为界,将其制度化演进脉络分阶段加以梳理。哈市解放前作为一座殖民城市,在其社会结构中广泛存在着近代机器大工业与传统农业经济并存、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组织和前资本主义的家庭作坊经营并行、机器生产和传统手工生产并举的“二元区隔”现象。这种“区隔”现象使得这类大工业企业所需的人才、工人、材料等都无法在社会上实现普遍良性的流动,普遍性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既缺乏体制推动力也缺乏社会基础,导致在解放前哈市的大型企业中就存在着针对职工的企业保障制度。在哈市解放后,运动式的工人“分红制”很快被放弃,通过学习苏联的劳动保险制度,哈市最早开始了制定劳动保险法案来保障工人生活的尝试。哈市的《战时暂行劳动法(草案)》/《哈尔滨特别市战时暂行劳动条例》成为随后制定的《东北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制度起点,哈市在最初劳动保险法律条例制定的尝试,为后续的东北乃至全国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由于这一制度中将劳动保险事业的执行主体落实到基层生产单位,最重要的基础生产单位——国营企业开始按照自身体量举办各种与职工生活相关的事业,从而使劳动保险制度在执行中开始向“单位职工福利”转化,职工的生活保障越来越依赖其所属工作单位。而订立集体合同的政策和职工福利事业投资体制的形成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单位福利的体系化发展。社会性的劳动保险事业由此开始向“单位化”的职工福利模式转变。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是单位共同体制度化程度快速提升的开始。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为契机,单位共同体在空间实践和体制化形塑全面展开。依托大型国营企业建构的单位共同体,其空间扩张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组织建设、基本设施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更为完善。不仅如此,这类国营企业还成为“社会重构模版”。在城市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公私合营后的中小企业和各类合作社等不断合并重组,以建立类似的“生产和生活合一”的基层单位。尽管缺乏标志性事件,但到1960年,各种不同的实践、制度、政策的叠加已在单位共同体中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制度结构,单位共同体已经覆盖到城市各基层单位,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城市中的标准“空间——社会”单元。追溯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过程,供给制与“小公经济”同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遗产,虽然对于建国后的城市治理策略仍有影响,但其作为一种制度事实上都已被取消。苏联因素对于国营企业体制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但在后续的发展中均被弱化、替换或消解,尤其是党委制的确立和劳动保险制度向职工福利制度的转型,开启国营企业由“工作单位”向“生活共同体”转变的进程。早期共产党人受“工读互助主义”和“新村主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模型亦在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实践中发挥了作用。此外,单位共同体的形成还存在着中国近代社会精英的宏观现代性方案与地域性实践互动的维度,建国后党政系统中的“职责同构”现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人阶级治理实践从不同方面促进了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建构。
李伦,闵京梅[10](2011)在《新世纪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同时儿童又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多种传染病易在儿童中流行和暴发,不仅给儿童及其家庭还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传统传染病还在威胁广大儿童的健康,而新的传染病不
二、遵义医院住院儿童传染病20年来的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遵义医院住院儿童传染病20年来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遵义地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深圳市6-14岁在校儿童体格发育大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流动儿童健康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卫生知识与性别分工——近代中国传染病知识的性别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性别分工是妇女报刊传播传染病知识的主要依据 |
二、女学教科书和课程教学中存在传染病知识的性别化传播 |
三、人际传播在面向城乡妇女的传染病知识传播中发挥独特效应 |
四、结论 |
(4)某医院2015年-2019年儿童传染病住院患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
2.2 病种及性别构成 |
2.3 疾病变化趋势及顺位 |
3 讨论 |
3.1 发病特点分析 |
3.2 应对措施 |
(5)气温日较差及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区 |
2.2 资料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气象环境因素与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分布特征及相关分析 |
3.1 气象环境因素与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分布特征 |
3.2 循环系统疾病与气象因素相关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气温日较差、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
4.1 气温日较差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
4.2 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气温日较差、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预测研究 |
5.1 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预测模型建立 |
5.2 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预测模型检验 |
5.3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气温日较差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 |
6.2 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 |
6.3 气温日较差、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人数预测研究 |
6.4 本研究的局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2012-2016年单中心儿童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
(一) 公共卫生 |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资料概况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
一、经费保障 |
二、业务开展 |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
第一节 疫病防控 |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
一、空袭救护 |
二、毒气防御 |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
一、新法接生 |
二、儿童保健 |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
一、卫生教育 |
二、环境卫生 |
三、预防传染 |
四、健康检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
一、卫生的动员 |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
一、扑灭“瘴疠” |
二、改良环境卫生 |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
四、发展社会生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
一、经济发展滞后 |
二、局势动荡 |
三、工作经费匮乏 |
四、贪污腐化严重 |
五、卫生观念滞后 |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
一、政策协调性差 |
二、制度难以落实 |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三、注重政策衔接 |
四、培养卫生人才 |
五、优化健康教育 |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儿童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现状及其资源优化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重庆某儿童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现状调研 |
1 儿童三甲医院门诊就诊分布 |
1.1 门诊量及季节、年龄分布 |
1.2 门诊疾病构成及分布 |
1.3 门诊就诊等待时间分布 |
2 儿童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特点 |
2.1 门诊量大且就诊集中,季节年龄特征明显 |
2.2 门诊疾病类型集中,常见病多发病为主 |
2.3 门诊等待时间长,候诊影响因素多 |
第二部分 儿童门诊资源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
1 主要概念 |
1.1 医疗资源整合的概念 |
1.2 分级诊疗的概念 |
2 对策及建议 |
2.1 继续深化医改,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明确三级医院定位 |
2.2 完善儿童分级诊疗,调整基层诊疗项目服务内容,引导患者基层就诊 |
2.3 优化医院就诊环节,合理布局医院门诊,实现资源转移与平衡 |
2.4 关注儿童健康,加强儿童疾病认识与预防保健,转变就诊观念 |
全文总结 |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门诊就诊信息数据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单位共同体起源的制度与空间视角 |
1.2 选题意义 |
1.2.1 现实意义:单位共同体遗产的继承与思考 |
1.2.2 理论意义:单位共同体形成的制度“实践中介” |
1.3 概念梳理 |
1.3.1 “单位”概念梳理 |
1.3.2 单位制及其衍生概念梳理 |
1.3.3 单位共同体 |
1.4 国内外已有研究及评述 |
1.4.1 苏联模式影响 |
1.4.2 根据地制度起源 |
1.4.3 民国制度改革起源 |
1.4.4 工人抗争遗产 |
1.4.5 制度实践叠加 |
1.5 时空界限 |
1.6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
第二章 单位共同体的背景及发轫 |
2.1 1898年——1946年哈市企业的早期发展 |
2.2 1898年—1946年哈市企业的治理传统 |
2.3 解放后至“南厂北迁”时期的哈市国营企业 |
2.4 “一五”时期哈市国营企业的发展 |
2.5 国营企业: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城市载体 |
第三章 单位共同体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
3.1 中长铁路与国营企业领导体制 |
3.2 “单位之核”:企业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3.3 “企业化”管理:从战时供给制到经济核算制 |
3.4 企业民主化:从工厂管理委员会到职工代表大会 |
3.5 企业薪资制度演变:从分红制到工薪制 |
3.6 劳资关系:集体合同与终身就业制度的形成 |
3.7 国营企业中的政治动员与道德激励机制 |
第四章 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化演进(1946~1953) |
4.1 哈市劳动保险和福利制度的早期背景 |
4.2 哈市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4.3 公共服务事业向职工福利事业的转型 |
4.4 国营公营企业的职工福利体系的发展 |
4.5 集体合同对国营企业职工福利事业的形塑 |
4.6 职工福利事业投资体制的初步形成 |
第五章 单位共同体的制度化定型(1953~1960) |
5.1 哈市单位共同体的空间实践 |
5.1.1 哈尔滨锅炉厂 |
5.1.2 哈尔滨电机厂 |
5.1.3 哈尔滨汽轮机厂 |
5.1.4 哈尔滨轴承厂 |
5.1.5 哈尔滨亚麻纺织厂: |
5.2 哈市单位共同体空间实践的相关讨论 |
5.2.1 单位共同体的“差序格局” |
5.2.2 苏联因素的作用 |
5.2.3 生产与生活合一的社会空间模式 |
5.2.4 大跃进时期单位共同体扩张加速 |
5.2.5 “单位——国家”的同构效应 |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
6.1 结论分析 |
6.1.1 由“农村革命”向“城市管理”的实践策略转换 |
6.1.2 “苏联经验”移植与转型的实践模板 |
6.1.3 典型单位共同体的空间治理实践 |
6.2 余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10)新世纪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传染病疾病谱的改变 |
2 几种重点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 |
2.1 病毒性肝炎 |
2.2 猩红热 |
2.3 麻疹 |
2.4 甲型H1N1流感 |
2.5 手足口病 |
3 展望 |
四、遵义医院住院儿童传染病20年来的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遵义地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研究[D]. 艾远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深圳市6-14岁在校儿童体格发育大数据分析[D]. 王若素.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卫生知识与性别分工——近代中国传染病知识的性别化传播研究[J]. 姚霏. 妇女研究论丛, 2021(01)
- [4]某医院2015年-2019年儿童传染病住院患者分析[J]. 张佳蕾,杨霞,王娟. 中国病案, 2020(07)
- [5]气温日较差及24小时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患病人数的影响及预测研究[D]. 韦性富. 兰州大学, 2020(01)
- [6]2012-2016年单中心儿童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岑建杉.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7]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 [8]儿童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现状及其资源优化的对策研究[D]. 高馨.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2)
- [9]单位共同体的制度起源与建构 ——以1946~1960年间的哈尔滨市为中心[D]. 薛文龙. 吉林大学, 2016(01)
- [10]新世纪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变迁[J]. 李伦,闵京梅.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