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水膨胀类止水材料的应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向华,袁伟,罗运祥,成聪[1](2021)在《基于遇水膨胀橡胶的分层抽水管外止水新方法及其优化》文中提出分层抽水试验是水文地质勘探的重要技术内容。针对传统分层抽水管外止水方法效率低、可靠性及可控性差等难题,利用聚丙烯酸钠树脂的高吸水特性,开发了遇水膨胀橡胶,提出一种基于遇水膨胀橡胶的管外止水新方法,并采用响应面法对该新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以吸水膨胀率为响应指标,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构建代理模型,探究不同工艺、工况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橡胶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达到优化工艺、预测工况的双重目的。结果表明:遇水膨胀橡胶的最佳工况和工艺参数组合为水溶液pH值7.0、吸水时间136 h、聚丙烯酸钠添加量61份、改性芳纶短纤维添加量4.5份。最后,研制了基于遇水膨胀橡胶的管外止水装置,经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对地下水资源勘探利用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龚国栋,丁超,李宏亮,张稳军[2](2020)在《地铁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复合型密封垫防水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盾构管片接缝密封垫单一型与复合型密封垫断面,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盾构隧道密封垫防水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别对单一型密封垫和复合型密封垫在不同张开量条件下的防水性能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复合型密封垫遇水膨胀橡胶块的膨胀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随着接缝张开量不断增大,复合密封垫的防水性能逐渐由密封垫压缩产生的接触应力转化为遇水膨胀橡胶的膨胀作用产生的膨胀应力,对比单一型密封垫,其具有二次防水效果;(2)增大复合密封垫遇水膨胀橡胶块厚度与宽度有利于提高密封垫二次防水性能,其防水性能在允许张开量范围内和允许张开量范围外分别增长39%和117%左右,同时考虑应力松弛因素,需要对遇水膨胀橡胶块几何截面进行合理取值。
陈光明,廖飞,杨成,陶汝专[3](2020)在《富水区综合管廊预制装配防水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综合管廊预制装配接口节点易渗漏的情况,结合管廊工程实例,从多道防水设防、可拆式构造、横截面接口防水等角度出发,探讨富水地层预制综合管廊防水施工技术,并初步研究新型防水材料及防水构造在富水地层预制装配综合管廊中的应用情况。
任冬生[4](2020)在《地下工程明挖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缝防水设计》文中指出目前由于混凝土材料、施工工艺等原因造成的施工缝渗漏水情况比较普遍。本文对地下工程明挖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作了分类,结合工程经验对各施工缝的防水设计作了介绍,并列出了施工过程中所需注意的细节处理方法,供同类工程的施工缝防水设计作参考。
胡一楠[5](2020)在《某穿越活断层的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渗透特性与止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地区有许多大型引水隧洞,某些隧洞穿过活化断层,一旦断层发生活化,极有可能使穿越断层的隧洞段产生大变形,甚至引起隧洞结构的破坏。故而,需采用相对可靠的柔性连接,将活化断层带两边的隧洞连接起来,使隧洞在运行期不会因为断层活化而发生破坏。那么,采取什么柔性材料进行连接,以及如何连接是工程中关心的重要科技问题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某穿越活断层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的接头处的钢筋混凝土及聚脲弹性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聚脲弹性体的锚固长度试验研究,确定了聚脲弹性体的锚固长度;通过开展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渗透试验研究,获得其渗透系数、波速、孔隙率及微细观结构随渗透压增加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工隧洞运行期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渗透损伤机制;据此,提出了适用于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止水措施,并通过试验研究对其止水效果进行评价,为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止水设置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述如下:(1)中心拔出试验的结果表明:锚固长度为5d和8d的试样会在试验中出现钢筋或聚脲弹性体完全被拔出的现象,试样遭到破坏;对于锚固长度为10d的试样,钢筋-聚脲弹性体及混凝土三者之间仅表现出一小部分的粘结失效,但整体强度仍能较好的发挥;(2)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的接头处在经过渗透压作用后,相比于0.5MPa渗透压,渗透系数在1.0MPa、1.5MPa、2.0MPa下分别增加了11.32%、24.53%、30.19%;在0.5MPa、1.0MPa、1.5MPa、2.0MPa渗透压条件下,与未进行渗透试验的试样相比,波速分别减小了1.58%、5.48%、10.21%、13.79%,孔隙率分别增大了2.61%、7.32%、10.95%、15.91%;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微细观结构试验表明:接头处的微孔隙率及裂隙随着渗透压的增加而增多。(3)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的接头处之所以出现损伤,是渗透压力的增加使得原有微孔隙的扩展及裂隙发育所导致的。微孔隙的逐渐扩展及裂隙发育,使得混凝土与聚脲弹性体连接的部位形成渗流通道,水流沿着渗流通道继续渗透,可能会造成混凝土和聚脲弹性体连接的紧密性下降,进而使得柔性连接段的接头处出现损伤,影响水工隧洞的正常运行。(4)采取在连接材料(聚脲弹性体)及混凝土表面开槽的方式设置止水后,试样渗透系数的增幅明显减小;与渗透之前的试样相比,波速分别减小了1.01%、2.22%、2.89%、3.86%,孔隙率分别增大了1.20%、3.11%、6.48%、8.40%;相比于无止水的试样,波速的减小幅度及孔隙率的增幅都明显放缓,试样中的微裂隙及微孔隙有明显减少。(5)采用在连接材料(聚脲弹性体)及混凝土表面开槽的方式设置止水,可使得混凝土与连接材料互相嵌入其内部;也可大大延长渗透水流的渗径,减小作用在接头处的渗透压力,最终减缓甚至是抑制其出现损伤。
董林伟[6](2018)在《装配式地铁车站与暗挖区间防水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增多,在建、规划线路规模扩大,投资金额迅猛增长。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各地区应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因此,发展装配式地铁既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要求。北京地铁6号线金安桥车站在明挖的基础上,采用整体装配式施工方案进行地铁车站主体的施工。起点金安桥区间隧道在矿山法的基础上,采用装配式施工方案进行地铁区间衬砌管片的拼装。在地铁的修建过程中引入装配式的施工方法适应性强且自动化程度高,既能提高施工速度,又能有效保证施工质量,改善现场施工环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防水关系到地下工程使用功能的正常发挥、使用期限的长短、本身及邻近建筑的不均匀沉降;而力学性能特点决定了隧道区间衬砌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布,是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装配式地铁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特点对其防水及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探索相应的防水方案、施工控制技术和内力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北京地铁6号线金安桥车站与起点金安桥区间的装配式工程为依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试验手段,研究装配式地铁车站侧墙与暗挖区间管片接缝的防水试验及区间管片构件的力学性能:通过理论推导,研究车站接缝处防水材料的防水机理;对接缝防水材料开展测试研究,编制了由密封垫老化试验结果预测其使用寿命的程序;设计研发了相应的防水试验测试方法,对装配式地铁车站的防水材料进行选择;通过区间接缝密封垫的室内及现场防水试验研究,为管片拼装施工参数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装置材料对密封垫防水试验的影响;从管片接缝的防水角度提出装配式地铁区间管片拼装的控制指标;运用理论分析手段,研究接头位移下管片内力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装配式地铁车站密封垫防水机理研究针对装配式地铁车站接缝处所选用的遇水膨胀橡胶的防水机理和施工特点,建立了遇水膨胀密封垫在装配全过程的力学模型,推导了在车站装配各阶段的密封垫接触应力计算公式,分析了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防水性能的影响因素。在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吊装、灌浆和使用三个阶段,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各阶段的防水性能有不同特点:吊装阶段产生挤压密封效果;灌浆阶段产生初始的膨胀密封效果;使用阶段产生两侧刚性约束下的再次膨胀和外界水压下的自密封效果。装配式地铁车站接缝处密封垫的防水性能受到吊装压缩量和遇水体积膨胀率等因素影响,只有外界水压力大于临界水压力时,密封垫才发挥自封作用。密封垫自封作用的发挥与水压力、密封垫的泊松比、弹性模量以及体积膨胀率有关。遇水膨胀密封垫在吊装和灌浆阶段产生的接触应力形成使用阶段的初始防水效果。为发挥后期膨胀效果,灌浆阶段应对遇水膨胀密封垫的体积膨胀进行控制。(2)装配式地铁车站防水试验结合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工程应用,为选择车站侧墙接缝的防水材料,在进行材料试验的基础上,设计研发了相应的防水试验测试方法,分别针对20 mm厚高强度灌浆层、遇水膨胀止水胶、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三元乙丙基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4种地下工程常用的防水材料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和三元乙丙基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防水性能均较好,可作为装配式地铁车站接缝部位的防水材料。不仅编制了可用于老化试验中预测密封垫使用寿命的程序,而且通过防水试验确定了装配式车站接缝的防水材料和施工的控制要点。(3)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密封垫的防水机理研究针对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管片接缝处密封垫的受力和变形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接缝密封垫防水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力学分析,推导了密封垫在侧面水压作用下的表面压应力的解析解。根据表面压应力的组成,对挤压密封阻力和自密封阻力进行了量化研究,分析得出管片接缝密封垫的防水性能除受到密封垫自身的接触面积、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厚度的影响外,还受到预紧螺栓的有效横截面积、弹性模量以及有效夹紧长度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管片接缝密封垫的累计压缩变形量的增加,其等效泊松比增大,自封防水效果增强。(4)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防水试验为提供拼装参数以保证暗挖区间管片接缝防水,分别开展了密封垫的室内和室外防水试验研究:(1)室内防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垫适用于装配式地铁区间,且拼装机的装配力不得小于17.3 kN/m。结合暗挖区间的现场防水试验结果,为使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垫达到防水要求,还需对每根螺栓施加一定的预紧扭矩值,大小应由试验扭矩值312 N·m产生的等效轴力换算。(2)在区间管片拼装过程中,从防水角度考虑,管片接缝的施工控制应遵循“以张开量为主,错位量为辅”的原则。在加强导向控制和姿态调整的同时,采取措施减少隧道差异沉降。(3)室内防水试验中,矩形密封垫防水失效的位置常为平接接头附近。因此,在密封垫的生产中,接头处应选用合理弹性模量的橡胶;在密封垫的加工中,应加强接头接框工艺的控制管理。(4)现场防水试验中,在最大错位量下,水压突破接缝防水的位置是密封垫与管片沟槽接触面。(5)装置材料对管片接缝密封垫防水试验影响机理研究根据室内防水试验与现场防水试验测试研究结果的差异,针对盾构隧道密封垫防水试验中常使用钢制装置代替混凝土进行密封垫耐水压力测试的问题,研究装置材料对接缝密封垫防水试验的影响。针对区间管片接缝处密封垫的约束状态进行理论分析,运用弹性力学理论,建立约束状态下密封垫的力学模型,并对密封垫的竖向压力进行了理论推导,分析了试验装置性能对密封垫防水的影响。设计的防水试验可得到密封垫对应的张开量、耐水压力、竖向压力试验数据。测试证明了在相同竖向力作用下,密封垫在钢制装置下的耐水压力数值高于混凝土装置。通过编译的程序,可用于分析钢制装置和混凝土装置对密封垫防水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的结论:侧向变形和约束刚度对密封垫的接触压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密封垫防水性能;在相同张开量下,密封垫在钢制装置下的耐水压力数值高于混凝土装置;密封垫的耐水压力试验中应尽量采用混凝土装置;当采用钢制装置代替混凝土装置进行耐水压力测试时,试验数据在应用前需经平移转换;密封垫在2种试验装置下的压缩力、耐水压力试验数据与幂函数、倒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倒指数函数的拟合性均较好,因此,可采用上述4种函数对密封垫的压缩力和耐水压力进行预测。(6)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管片拼装控制技术研究针对装配式暗挖区间管片的装配误差进行分析,建立了管片转角模型,对管片密封垫中心处的张开量、错位量进行了理论推导。密封垫张开量与接缝内侧张开量、密封垫至管片内侧的距离、相邻管片内表面最大高差正相关;与管片宽度、相邻管片错位量负相关。而转角对相邻管片接缝密封垫错位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根据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防水试验的研究成果和管片的几何参数,得到了相邻管片内表面最大高差以及隧道纵向弯曲的曲率半径控制值。更进一步研究了相邻管片内表面最大高差的影响因素。(7)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管片构件力学性能研究针对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管片的力学特点,建立了圆拱管片构件在弹性支座约束下的力学模型,运用叠加原理,对管片构件在接头位移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通过编译程序得到管片构件的内力分布,分析了管片构件在接头转动和错动下的管片内力的情况。管片接头位移使接头处产生内力的卸载作用,导致管片构件各截面发生内力重分布。管片内力的变化与管片接头抗弯刚度、管片构件半径、半弧心角、截面抗弯刚度等因素有关。
胡晓云[7](2016)在《耐盐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提出论文采用聚氨酯(PU)树脂逐步代替如今市场上常用的高吸水性聚丙烯酸钠树脂(SAP),与丁腈橡胶(NBR)及氢化丁腈橡胶(HNBR),通过化学接枝取代普通共混的新型实验方案,实现了对遇水膨胀橡胶(WSR)的综合力学性能、吸水性能及耐盐性的改性,提高了遇水膨胀橡胶的弹性和强度,改善了遇水膨胀橡胶在矿化度水中的膨胀性能,并能经受住循环浸泡,析出极低。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本论文进行阐述。1、成功合成出了遇水膨胀型聚氨酯树脂,讨论了聚乙二醇(PEG)分子量和异氰酸酯种类对聚氨酯树脂硬度、吸水性能及在不同矿化度介质水中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以PEG(6000)合成出的PU树脂比PEG(4000)的硬度高,吸水性能高,但膨胀后较脆。采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原料合成的PU树脂比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吸水性能和耐盐性更好,但试片硬度高透明度不好。相较之下PEG(4000)与TDI反应时,综合性能最好。并加工了耐盐型遇水膨胀丁腈橡胶。以聚乙二醇、甲苯二异氰酸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原料,用逐步聚合反应法制备出吸水性聚氨酯(PU)大分子反应型树脂,该树脂再与丁腈橡胶通过自由基反应制备出聚乙二醇接枝丁腈橡胶(NBR)主链的新型耐盐型遇水膨胀橡胶(WSR)。研究了PU用量、聚丙烯酸钠(SAP)用量对WSR力学性能和最大质量膨胀倍率(ΔWe)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吸水树脂中PU相对含量的升高及SAP相对含量的下降,WSR力学性能提高,ΔWe增大。在不添加小料且PU含量在150份时,制备的WSR不存在吸水剂析出现象且吸水膨胀倍率稳定在3.6倍左右,并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2、加工出聚氨酯和丁腈橡胶接枝型遇水膨胀橡胶,主要研究橡胶的重复使用情况。先用逐步聚合反应法以聚乙二醇(PEG)、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等为原料制备出吸水性聚氨酯大分子反应型树脂(PU)。该树脂与丁腈橡胶(NBR)混合,制备出PEG接枝NBR主链的新型耐盐型遇水膨胀橡胶(WSR)。论文研究了PU用量、聚丙烯酸钠(SAP)用量、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及循环浸泡次数对WSR力学性能和最大质量膨胀倍率(ΔW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吸水树脂中PU树脂相对含量的升高,WSR力学性能提高,ΔWe增大。当PU完全代替SAP时,DCP含量越高其力学性能及ΔWe越低,当DCP含量为2份时ΔWe保持在2.04倍以上,WSR的重复吸水膨胀倍率保持在98%以上。3、加工出聚氨酯和氢化丁腈橡胶接枝型遇水膨胀橡胶,用氢化丁腈橡胶替换丁腈橡胶,与聚氨酯树脂化学接枝得到新的遇水膨胀橡胶。发现聚乙二醇分子量4000合成的树脂加入橡胶中综合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比由分子量为6000合成的聚氨酯树脂加工的橡胶更优异。遇水膨胀橡胶吸水性能差距不大。
韩圣章,李超[8](2012)在《地下工程施工中止水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地下工程施工中地连墙等围护结构接缝渗漏及主体结构缝隙部位渗漏问题,分析其产生漏水的原因及常用止水材料存在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止水技术和既有止水材料的改进进行研究与探讨,提出体膨颗粒快速堵水加固技术、水溶膜缓膨技术、预溶模液体膨胀橡胶止水带技术3种新型止水技术。并详细阐述3种新型止水技术材料的性能、止水原理和施工工艺。
刘晓丹[9](2011)在《新型遇水膨胀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采用聚氨酯与树脂型丁腈橡胶互穿网络新型实验方案实现了对遇水膨胀橡胶的结构改性,改善了遇水膨胀橡胶在矿化度水中的膨胀性能,同时保留了较高的力学性能。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制备了遇水膨胀型聚氨酯弹性体。研究聚乙二醇用量和聚乙二醇的种类对聚氨酯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矿化度水中的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高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制备的聚氨酯弹性体具有较高吸水膨胀倍率,聚四氢呋喃二醇与聚乙二醇的混用有效改善了遇水膨胀聚氨酯弹性体的力学性能,但降低了聚氨酯弹性体的吸水膨胀倍率,当PEG(4000)相对含量为83%时,综合性能最佳。矿化度对聚乙二醇型聚氨酯的吸水膨胀倍率影响较吸水树脂复合型型遇水膨胀橡胶要小得多,具有较好的耐盐性。第二部分加工了树脂型遇水膨胀丁腈橡胶。研究了吸水树脂用量、补强剂用量对橡胶膨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硫化时间、介质温度对吸水膨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水树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橡胶膨胀性能,但降低力学性能;增加补强剂用量有利于提高力学性能和膨胀性能;硫化时间短吸水速度快,最大质量吸水率(△We)高;浸泡介质温度升高,在淡水及矿化度水中的△We均有所提高。树脂型遇水膨胀丁腈橡胶对矿化度较为敏感,矿化度升高,△We降低。第三部分加工出聚氨酯和丁腈橡胶互穿网络型遇水膨胀弹性体。主要开展了提高互穿网络型遇水膨胀材料膨胀性能的研究。考查了 PU用量对互穿网络型吸水膨胀橡胶的机械性能和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U含量的升高,橡胶的力学性能下降,吸水速率加快,质量吸水率先升高后降低,质量损失率降低,循环测试次数增加,最终膨胀倍率下降,质量损失率变小。150℃硫化的胶筒制品,在50℃矿化度1万的水中的△V为6.2。结果表明互穿网络型遇水膨胀橡胶具有较好的耐盐性。第四部分研究了金属离子封闭剂EDTA-2Na对遇水膨胀橡胶耐盐性的影响,探讨了 EDTA-2Na和吸水树脂(SAP)用量对吸水膨胀橡胶的机械性能和膨胀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PEG和MDI组合物含量升高,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下降,△We先升高后降低;随着EDTA-2Na或SAP含量升高,橡胶的机械性能下降,△We增大。结果表明加入金属离子封闭剂可以改善WSR的耐盐性。
刘学贵,刘长风,邵红,王恩德[10](2007)在《新型膨润土遇水膨胀建筑密封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遇水膨胀类建筑密封材料产品有橡胶类和膨润土类2大系列,分析遇水膨胀类建筑密封材料的特点、存在的不足及其研究现状。我国膨润土资源丰富,为膨润土类遇水膨胀型建筑密封材料防(止)水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资源基础。提出一种新型膨润土遇水膨胀建筑密封材料的制备方法。
二、遇水膨胀类止水材料的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遇水膨胀类止水材料的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遇水膨胀橡胶的分层抽水管外止水新方法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层抽水管外止水新方法 |
2 遇水膨胀橡胶的吸水膨胀性能研究 |
2.1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预测建模 |
2.2 响应面分析 |
2.3 工况及工艺参数优化 |
3 试验验证 |
3.1 优化结果验证 |
3.2 应用实例验证 |
4 结论 |
(2)地铁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复合型密封垫防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膨胀系数推导 |
2 数值建模 |
2.1 几何建模 |
2.2 材料参数及本构 |
3 数值分析 |
3.1 不同张开量下单一型与复合型密封垫对比分析 |
3.2 复合密封垫遇水膨胀橡胶块截面尺寸对比分析 |
4 结论 |
(3)富水区综合管廊预制装配防水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富水区综合管廊变形缝多道防水设防技术 |
1.1 变形缝多道防水设防构造分析 |
1.2 变形缝多道防水设防施工工艺 |
2 综合管廊预制装配变形缝可拆卸式构造防水技术 |
2.1 变形缝可拆卸式防水构造措施 |
2.2 变形缝可拆卸式防水技术应用 |
3 综合管廊预制装配横截面接口防水技术 |
3.1 预制综合管廊组合装配横断面接口防水措施 |
3.2 预制装配横断面构造受力分析 |
4 结语 |
(4)地下工程明挖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缝防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施工缝分类及防水设计 |
2.1 环向垂直施工缝防水设计 |
2.2 纵向水平施工缝防水设计 |
2.3 特殊施工缝防水设计 |
2.4 施工缝界面处理 |
3 结语 |
(5)某穿越活断层的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渗透特性与止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聚脲弹性体的锚固长度试验研究 |
2.1 试验设备 |
2.2 试验试样 |
2.2.1 试样材料 |
2.2.2 试样加工及处理 |
2.2.3 试样的制作与养护 |
2.3 试验方案 |
2.4 试验结果 |
2.4.1 试验现象 |
2.5 小结 |
第三章 渗透压力下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损伤试验研究 |
3.1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渗透测试试验 |
3.1.1 试验设备 |
3.1.2 试验条件 |
3.1.3 试验原理 |
3.1.4 试验试样 |
3.1.5 试验方案 |
3.1.6 试验结果 |
3.2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波速测试试验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试样 |
3.2.3 试验方案 |
3.2.4 试验结果 |
3.3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孔隙率测试试验 |
3.3.1 试验设备 |
3.3.2 试验试样 |
3.3.3 试验方案 |
3.3.4 试验结果 |
3.4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微细观结构测试试验 |
3.4.1 试验设备 |
3.4.2 试验方案 |
3.4.3 试验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渗透压力下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损伤机制分析 |
第五章 渗透压力下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止水效果试验研究 |
5.1 止水方式的选取 |
5.2 设止水后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渗透试验 |
5.2.1 试验方案 |
5.2.2 试验结果 |
5.3 设止水后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波速测试试验 |
5.3.1 试验方案 |
5.3.2 试验结果 |
5.4 设止水后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孔隙率测试试验 |
5.4.1 试验方案 |
5.4.2 试验结果 |
5.5 设止水后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微细观结构测试试验 |
5.5.1 试验方案 |
5.5.2 试验结果 |
5.6 小结 |
第六章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止水效果及机理分析 |
6.1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宏观参数随渗透压变化的数理模型 |
6.1.1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渗透系数随渗透压变化的数理模型 |
6.1.2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波速随渗透压变化的数理模型 |
6.1.3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孔隙率随渗透压变化的数理模型 |
6.2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的止水效果评价 |
6.3 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接头处止水措施的止水机理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装配式地铁车站与暗挖区间防水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配式地铁应用现状 |
1.2.2 地铁防水研究 |
1.2.3 装配式区间衬砌力学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装配式地铁车站防水研究 |
2.1 引言 |
2.2 工程背景 |
2.2.1 工程地质概况 |
2.2.2 水文地质情况 |
2.2.3 装配式车站接缝特点 |
2.3 装配式地铁车站密封垫防水机理研究 |
2.3.1 密封垫装配全过程力学模型 |
2.3.2 密封垫防水力学求解 |
2.3.3 结论与建议 |
2.4 防水材料试验 |
2.4.1 材料基本性质研究 |
2.4.2 密封垫使用寿命研究 |
2.5 装配式地铁车站防水试验 |
2.5.1 试验对象 |
2.5.2 试验原理 |
2.5.3 试验方法 |
2.5.4 测试结果 |
2.5.5 结论与建议 |
2.6 本章小结 |
3 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防水研究 |
3.1 引言 |
3.2 工程背景 |
3.2.1 工程地质概况 |
3.2.2 水文地质概况 |
3.2.3 装配式暗挖区间接缝特点 |
3.3 接缝密封垫防水机理研究 |
3.3.1 接缝密封垫防水模型 |
3.3.2 力学求解 |
3.3.3 结论与建议 |
3.4 密封垫材料试验 |
3.4.1 材料基本性质试验 |
3.4.2 使用寿命试验 |
3.5 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室内防水试验 |
3.5.1 试验对象 |
3.5.2 试验原理和装置 |
3.5.3 试验方法 |
3.5.4 测试结果 |
3.5.5 结论与建议 |
3.6 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现场防水试验 |
3.6.1 试验对象 |
3.6.2 试验原理和装置 |
3.6.3 试验方法 |
3.6.4 测试结果 |
3.6.5 结论与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4 装置材料对管片接缝密封垫防水试验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装置材料对密封垫防水影响机理研究 |
4.2.1 密封垫约束状态下的力学模型 |
4.2.2 力学求解 |
4.2.3 结论与建议 |
4.3 密封垫在不同材料装置下的防水试验 |
4.3.1 试验对象 |
4.3.2 试验原理和装置 |
4.3.3 试验方法 |
4.3.4 测试结果 |
4.3.5 结论与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5 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管片拼装控制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管片转角模型 |
5.3 理论计算 |
5.4 结论与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装配式地铁暗挖区间管片构件力学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管片构件内力分析 |
6.2.1 不考虑接头位移 |
6.2.2 考虑接头位移 |
6.2.3 考虑接头抗弯刚度 |
6.3 结论与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7)耐盐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亲水性聚氨酯树脂 |
1.2.1 聚氨酯树脂概述 |
1.2.2 聚氨酯树脂合成原料及方法 |
1.3 亲水性聚氨酯材料 |
1.4 遇水膨胀橡胶 |
1.4.1 遇水膨胀橡胶的加工方法 |
1.4.2 橡胶基体 |
1.4.3 高吸水树脂简介 |
1.5 现阶段遇水膨胀橡胶仍存在的问题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遇水膨胀橡胶的制备与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2.3 聚氨酯反应树脂的制备 |
2.2.4 树脂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加工 |
2.2.5 化学接枝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加工 |
2.3 遇水膨胀橡胶加工的关键技术 |
2.3.1 混炼过程 |
2.3.2 硫化过程 |
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4.1 力学性能 |
2.4.2 矿化度水的配制 |
2.4.3 吸水性能测试 |
2.4.4 红外表征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PU大分子反应型树脂的红外分析 |
2.5.2 WSR的力学性能 |
2.5.3 矿化度对橡胶吸水膨胀倍率的影响 |
2.5.4 WSR的遇水膨胀行为 |
2.6 本章小结 |
3 聚氨酯树脂/丁腈橡胶接枝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 |
3.2.2 主要仪器 |
3.2.3 聚氨酯大分子反应树脂的合成 |
3.2.4 遇水膨胀橡胶的制备 |
3.2.5 循环吸水膨胀能力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矿化度对WSR重复吸水膨胀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PU树脂相对含量对WSR质量保持率的影响 |
3.3.3 DCP组份对橡胶力学性能与吸水膨胀倍率的影响 |
3.3.4 不同介质中接枝型WSR的遇水膨胀行为 |
3.3.5 WSR二次吸水膨胀比率测试 |
3.3.6 在高矿化度条件下橡胶的吸水膨胀行为 |
3.4 本章小结 |
4 聚氨酯树脂/氢化丁腈橡胶接枝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制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主要仪器 |
4.2.3 聚氨酯树脂的制备 |
4.2.4 聚氨酯树脂的反应机理 |
4.2.5 遇水膨胀橡胶的加工工艺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聚氨酯树脂的结构讨论 |
4.3.2 PU树脂的相对含量对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不同矿化度下聚氨酯树脂相对含量的变化对橡胶质量膨胀倍率的影响 |
4.3.4 不同矿化度下不同含量聚氨酯树脂橡胶质量膨胀倍率随时间的变化 |
4.3.5 不同矿化度下WSR二次吸水膨胀力学性能测试 |
4.3.6 不同矿化度下WSR二次吸水膨胀比率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或完成的课题 |
(8)地下工程施工中止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漏原因分析 |
1.1 地连墙渗漏 |
1.2 结构缝隙部位渗漏 |
1.2.1 施工因素 |
1.2.2 环境温度差 |
1.2.3 不均匀沉降过大 |
2 常用的止水材料 |
2.1 水溶性聚氨酯 |
2.1.1 止水原理 |
2.1.2 缺点分析 |
2.2 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 |
2.2.1 止水原理 |
2.2.2 缺点分析 |
3 新型止水材料 |
3.1 体膨颗粒快速堵水加固材料 |
3.1.1 材料性能及原理 |
3.1.2 施工方法 |
3.1.3 适用范围 |
3.2 水溶膜缓膨技术 |
3.3 预溶模液体膨胀橡胶止水带 |
3.3.1 材料性能 |
3.3.2 止水原理 |
3.3.3 施工工艺 |
3.3.4 适用范围 |
4 结束语 |
(9)新型遇水膨胀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遇水膨胀聚氨酯弹性体 |
1.3 遇水膨胀橡胶 |
1.3.1 遇水膨胀橡胶的制备方法 |
1.3.2 遇水膨胀橡胶分类 |
1.3.3 树脂型遇水膨胀橡胶 |
1.3.3.1 橡胶基体 |
1.3.3.2 高吸水树脂 |
1.3.3.3 树脂型遇水膨胀橡胶 |
1.3.4 互穿网络型遇水膨胀橡胶 |
1.4 传统遇水膨胀橡胶的特点 |
1.5 传统遇水膨胀橡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5.1 膨胀的方向性 |
1.5.2 膨胀倍率 |
1.5.3 膨胀速度 |
1.5.4 析出物 |
1.6 发展趋势 |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7.1 遇水膨胀聚氨酯的性能研究 |
1.7.2 树脂型遇水膨胀橡胶的性能研究 |
1.7.3 互穿网络型遇水膨胀橡胶的性能研究 |
1.7.4 新型膨胀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吸水膨胀聚氨酯的制备 |
2.3 遇水膨胀橡胶的加工 |
2.3.1 树脂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加工 |
2.3.2 互穿网络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加工 |
2.4 性能测试 |
2.4.1 硫化特性 |
2.4.2 硬度 |
2.4.3 拉伸强度 |
2.4.4 撕裂强度 |
2.4.5 吸水性能测试 |
2.4.6 红外表征 |
2.4.7 热失重分析 |
2.4.8 动态粘弹 |
第三章 遇水膨胀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与膨胀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遇水膨胀弹性体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图谱分析 |
3.3.2 PEG相对含量对聚氨酯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PEG的相对分子质量及配比对吸水膨胀率的影响 |
3.3.4 矿化度对聚氨酯吸水膨胀率的影响 |
3.3.5 硬段对聚氨酯吸水膨胀率的影响 |
3.3.6 扩链剂对聚氨酯吸水膨胀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遇水膨胀丁腈橡胶力学性能与膨胀行为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炼胶工艺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吸水树脂用量对WSR性能影响 |
4.3.1.1 吸水树脂用量对WSR力学性能影响 |
4.3.1.2 吸水树脂用量对WSR膨胀性能影响 |
4.3.2 硫化时间对膨胀性能的影响 |
4.3.3 温度对吸水膨胀性能影响 |
4.3.4 白炭黑用量对WSR性能影响 |
4.3.4.1 白炭黑用量对WSR力学性能影响 |
4.3.4.2 白炭黑用量对WSR膨胀性能影响 |
4.3.5 PEG-6000型树脂用量对WSR性能的影响 |
4.3.5.1 PEG-6000用量对WSR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5.2 PEG-6000用量对WSR膨胀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聚氨酯/丁腈互穿网络型吸水膨胀橡胶的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互穿网络型吸水膨胀橡胶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电镜 |
5.3.2 TG |
5.3.3 PU的相对含量对IPN-WSR性能的影响 |
5.3.3.1 PU的相对含量对IPN-WSR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3.2 PU的相对含量对IPN-WSR膨胀性能的影响 |
5.3.3.3 PU的相对含量对IPN-WSR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
5.3.4 循环测试次数对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 |
5.3.5 硫化剂对IPN-WSR的性能影响 |
5.3.5.1 硫化剂对IPN-WSR的力学性能影响 |
5.3.5.2 硫化剂对IPN-WSR的膨胀性能影响 |
5.3.6 橡胶制品的吸水膨胀性能 |
5.3.7 150℃时IPN-WSR的性能 |
5.3.7.1 硫化时间对IPN-WSR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7.2 硫化时间对IPN-WSR膨胀性能的影响 |
5.3.7.3 橡胶制品的吸水膨胀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新型膨胀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原料 |
6.2.2 试样制备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金属离子封闭剂改善矿化度水中的膨胀性能理论模型 |
6.3.2 EDTA-2Na含量对WSR性能的影响 |
6.3.2.1 EDTA-2Na含量对WSR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2.2 EDTA-2Na含量对WSR膨胀性能的影响 |
6.3.3 SAP含量对WSR性能的影响 |
6.3.3.1 SAP含量对WSR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3.2 SAP含量对WSR膨胀性能的影响 |
6.3.4 三元乙丙胶为基体的耐盐型WSR性能 |
6.3.4.1 硫化剂对三元乙丙耐盐WSR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4.2 硫化剂对三元乙丙耐盐WSR膨胀性能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或完成的课题 |
四、遇水膨胀类止水材料的应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遇水膨胀橡胶的分层抽水管外止水新方法及其优化[J]. 郑向华,袁伟,罗运祥,成聪.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1
- [2]地铁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复合型密封垫防水研究[J]. 龚国栋,丁超,李宏亮,张稳军.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05)
- [3]富水区综合管廊预制装配防水关键技术[J]. 陈光明,廖飞,杨成,陶汝专. 建筑施工, 2020(09)
- [4]地下工程明挖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缝防水设计[J]. 任冬生. 中国建筑防水, 2020(09)
- [5]某穿越活断层的水工隧洞柔性连接段渗透特性与止水研究[D]. 胡一楠.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装配式地铁车站与暗挖区间防水性能试验研究[D]. 董林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7]耐盐型遇水膨胀橡胶的制备与性能[D]. 胡晓云.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8]地下工程施工中止水技术研究[J]. 韩圣章,李超.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12(01)
- [9]新型遇水膨胀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 刘晓丹. 青岛科技大学, 2011(07)
- [10]新型膨润土遇水膨胀建筑密封材料的研究[J]. 刘学贵,刘长风,邵红,王恩德. 新型建筑材料,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