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脱水脱盐装置电气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孙存龙,赵玉升,靖迎涛,佟明高,马辉[1](2021)在《高速电脱盐设备运行故障分析及优化》文中提出常减压装置电脱盐设备是原油加工处理的首道核心设备。常减压装置高速电脱盐设备运行时由于设备单元出现故障,会造成电脱盐罐运行电流异常,电脱盐罐内电场不平衡,严重影响电脱盐设备的脱水、脱盐效果,给后续加工带来不良影响,加速下游加工腐蚀等设备故障,根据电脱盐结构原理并对照故障现象进行分析,明确故障原因,并及时解决。通过在一级电脱盐进口增加过滤设施,对电场结构实现优化改造及对内件进行绝缘处理,降低电流及故障风险,来确保高速电脱盐设备系统的安全、长周期运行。
姚华[2](2020)在《基于高频电场的原油电脱水装置模拟仿真与优化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内主力陆上油田及部分海上油田的油井采出液含水率逐年增加,部分区块采出液含水率已经达到95%以上,导致常规的原油加工及炼制工艺已经很难适应高含水原油的处理。因此,基于电场破乳技术的原油电脱水装置开始应用于石油炼制加工的工艺流程内。在以水驱为主的二次采油和多元混合驱采的三次采油应用中,由于常规的原油电脱水装置采用的电极结构多为金属裸电极,并且所用电源频率不高,因此在运行过程中频繁出现处理不达标甚至电极短路等现象,严重影响国内原油产量与外输油品质量,并且难以保证生产流程的稳定运行,这样使得原油炼制加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频电场破乳技术的原油电脱水装置,用于处理杂质含量较多、含水率较高的原油乳化液,从而改善原油炼制工艺,提高原油产量及油品质量。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高频电场破乳小型实验样机破乳效果验证实验、基于高频电场破乳机理的原油电脱水器电极结构设计以及原油电脱水器整体结构设计。首先,通过理论计算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装置内部电场形式与场强分布进行优化设计,结合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确定装置关键结构及特征尺寸;随后,以液滴沉降速率及分离器相界面方程为依据,结合适宜的水力停留时间确定电场破乳模块及分离模块的安装位置,同时对电脱水器内部各功能元件进行选型,并对装置逐步进行性能及结构优化,完成高频电脱水装置的整机结构设计;最后通过设计小型电脱水装置破乳性能实验,验证高频电场脱水技术对不同含水率油水乳化液的破乳分离效果,证实了所设计电脱水装置具有工程应用可行性的同时,给出了不同含水率下的电场参数最优值及对应的适宜调节范围。采用新型高频电脱水装置,可以在不发生短路击穿的情况下使极板间电场强度相比于常规电脱水器提升20倍,并且采用高频电场可以使待处理原油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针对含水率大于10%的油水混合液,新型电脱水装置尤其能够表现出超越常规电脱水器的工作效率。
魏丽坤[3](2019)在《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石油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油气集输已经成为国家石油战略的重要部分,如何才能更好的控制石油和天然气的集输运营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是本文油气集输管理改进措施的目标和方向。本文通过对典型的中石油管理的DQ油田采油二厂油气集输N2联合站进行分析,从联合站油气集输系统中的集输过程管理、低碳节能降耗管理、处理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及人员管理、系统效率管理四大方面入手,分析地面工艺及人员和环境管理中的不足,进而制定出管理改进措施。论文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油气集输系统管理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目前N2联合站内油气集输系统的运行以及管理情况;第三部分对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N2联合站目前缺少环境风险管理模型和低碳经济的节能降耗管理体系,在地面工艺流程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第四部分针对于N2联合站的油气集输系统中的集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效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油气集输相关的管理改进措施。其中在集输过程管理中提出了油气集输系统工艺的改进建议,在低碳节能降耗管理方面提出了提升全员低碳节能意识、让全员参与低碳节能分析的管理改进建议,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改进措施。在处理过程管理中建立了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使风险识别常态化,并不断更新风险体系内容的建议,制定了全员经营、自我管理的管理体系模式。在系统效率管理中提出了油气集输相关设备的管理改进建议。
王可佳[4](2019)在《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来源于新疆油田某联合站改扩建工程。由于该联合站老区原油脱水系统采用大罐敞口工艺,导致油气挥发损耗严重,既污染环境,也不符合原油处理系统全密闭的要求;且新开发的M井区原油需管输至该联合站进行处理,但站内原油处理规模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因此本论文对老区原油脱水工艺进行设计改造,并设计新建一套原油脱水与原油稳定工艺用于处理M井区原油。主要设计要求为:原油处理规模210×104t/a,处理后原油含水率不大于0.5%,稳定后原油在储存温度下饱和蒸气压不高于当地大气压0.7倍,且外输温度为50℃。本论文通过分析原油脱水实验数据,并结合实际经验和规范要求,确定了老区原油脱水工艺采用“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的联合脱水工艺,脱水温度为50℃,需要新建三相分离器2台,相变加热炉2台,压力脱水罐2台;确定了M井区采出液选用“热化学脱水+电化学脱水”的联合脱水工艺,脱水温度为60℃。并且为了实现油田滚动生产,M井区原油脱水系统采用3列装置并联的操作,单列装置设压力缓冲罐1座、提升泵3台、相变加热炉1台、压力脱水器1座和电脱水器1座。论文对上述设备分别进行了设计计算和选型。根据原油性质和规范要求,与M井区原油脱水工艺统筹考虑,本论文分别设计了负压闪蒸和微正压闪蒸两套原油稳定工艺流程,并应用Hysys软件进行了流程模拟,确定负压闪蒸进料温度55~60℃,操作压力0.07MPa(a);微正压闪蒸进料温度85~90℃,操作压力0.15MPa(a)。根据工艺比选结果,负压闪蒸流程简短,所需设备少,能耗较低;且负压闪蒸工程投资可节省1829.69万元,年加工费用节省405.85万元,年收入高出452.41万元。故选定负压闪蒸工艺为稳定工艺。单列设备为负压闪蒸塔1座;无油螺杆压缩机1台;塔顶气换热器2台;稳定油换热器2台;三相分离器1台。论文对上述设备分别进行了设备计算和选型。最后根据工艺流程,结合《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SY/T 0048-2016》的要求,完成了站区总图布置;并提出了控制污染源与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措施,保证工艺运行安全环保。
徐春亮[5](2018)在《油田联合站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油田联合站是所在区块内原油输送枢纽及油、气、水处理中心站场,通过维修改造不断完善站内脱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使其在安全状态下平稳运行,是油田平稳生产的重要保障。大庆油田作为老区油田,部分区块在联合站投产至今,站内的储罐、容器、管网仅进行过简单的防腐维修,因运行时间较长,现已严重腐蚀。设备设施老化问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油田日常安全生产,且多处生产设施已不符合现行安全建设规范标准,站区总平面布局不合理、生产工艺流程不适应性等矛盾日益凸显。因此,需对联合站暴露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改造治理。本文通过现场实地勘察、生产数据收集、专项安全评估,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指出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工艺设备的不适应性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隐患整改和工艺改造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案的设计、对比和优选。根据最终确定的施工方案,进行相关设备的工艺计算,确定具体的改造措施,充分利用站内已建设备设施,优化工艺流程,优选新建设备,确保改造后工艺流程节能、高效,投资最少,经济效益最高;同时对喇Ⅱ联合站站内安全、环境、消防和节能等配套措施进行改造,以保证系统生产安全平稳运行。本文的研究为老区油田联合站安全隐患治理改造提供了指导依据。经过现场施工改造,可有效降低油田重要岗位生产事故发生率,进一步提高生产安全保障系数,缓解油田安全运行压力。在解决安全隐患的同时,兼顾区域优化及工艺简化、配套系统设备更新,岗位合理配置,提高油田自动化程度,对于站库系统降低生产能耗、节省运行费用、减少劳动定员发挥重要作用。
陈家庆,黄松涛,王姬革,习进路[6](2017)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破乳技术及其原油电脱盐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劣质原油的电脱盐预处理是当前炼油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通过系统介绍世界范围内原油乳化液电场破乳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应该引起国内业界的关注。实验室内可行性实验和工业侧线试验结果均表明,高频/高压脉冲方波交流电场的破乳效果优于常规工频/高压交流电场,获得最佳破乳效果的电场频率应该依据原油乳化液的具体理化特性(如水含量、乳化程度、破乳温度等)筛选确定,且一般在1 500 Hz以上。BIPTHFAC-Ⅲ型高频/高压脉冲方波交流电源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在最佳电场频率区间内的电脱盐率均高于同期参照对象的平均电脱盐率,同时还能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以及节省加热成本。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破乳技术为炼油企业应对复杂劣质原油的脱盐难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业应用研究。
韩嘉祥[7](2016)在《基于多级梯度电场的电脱水脱盐技术在重劣质原油处理中应用》文中指出国内外重劣质原油开采已进入新阶段,原油的比重大、黏度高、酸性强,导致原油的脱盐脱水困难。重劣质原油在脱盐脱水过程中,很容易在电脱盐罐内油水界面处生成稳定的难以破除的乳化物。基于IGBT技术的多级梯度电场电脱水电脱盐技术是针对重劣质原油深度脱水脱盐而开发的技术,该技术能够明显改善脱水脱盐效果,尤其适合于重劣质原油的油田现场和精加工的深度脱水和脱盐。该技术在国内外现场应用表明:可以解决含水率、含盐量和运行稳定难题;实际生产测试结果表明,处理后的重劣质原油含水量低于0.2%、耗水5%、含盐量在28.5 mg/L以下,达到FEED文件规定要求。
廖天昊[8](2015)在《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滨二首站进站特稠油比例的增大和进站油量的增大,采用目前的脱水工艺流程脱水难度加大,为保证外输含水达标,依靠增加破乳剂量和提高脱水温度,并且延长沉降时间、重复循环脱水,造成站库经常处于高库存运行,生产能耗增大。对胜利油田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及其配套设施进行改造研究,不仅可使原油处理设施最大程度的满足脱水要求,不断适应稠油比例增大以及来液量增加的工况,从而使净化油含水率达标,满足外输原油的含水要求,而且还可极大减弱由设备老化带来的安全重大隐患,使胜利油田滨二首站满足安全平稳的生产要求。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对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和研究。首先对滨二首站进行现场调研,分析滨二首站生产现状、处理规模以及目前主要脱水流程和生产设施,并从工艺、效益以及安全等角度全面考察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滨二首站各油样基础物性进行测试分析,考察一矿以及卸油站来液在不加破乳剂条件下的油水分离特性,并以一矿来液与卸油站来液的混合液(混合比例为1:1.6)为实验对象,来进行破乳剂筛选实验,选取适合滨二站的脱水效果较好,脱水速度较快,脱水率较高,油水界面较整齐,脱出水较清的破乳剂,10种参评药剂中HBD-3Y、 HRB、Z222b和滨二站在用破乳剂脱水效果较好;并对一矿来液与卸油站来液的混合液进行脱水特性研究,选取最佳的脱水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破乳剂浓度以及破乳温度的增加,乳状液脱水效果逐渐变好,在达到相同的脱水要求下,乳状液脱水时间逐渐缩短。接下来对不同混合油样进行电脱实验,筛选出最佳的电脱水条件。最后针对滨二首站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5年的产能预测,寻找工艺改造的方向和突破口,并根据原油脱水特性研究所得实验结果以及不同的脱水工艺,提出两种适合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最后从经济和运行稳定性等角度综合考虑,选取最适合滨二首站的原油处理工艺,并进行了相关配套设施的设计。本论文最终选定的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为三级大罐沉降,该方案不仅能满足滨二首站稠油脱水处理的要求,提高原油脱水效果,达到降低库存的目的,而且工艺技术都比较成熟,并能保证原油处理系统长期稳定安全运行。
熊佐松[9](2014)在《原油深度脱盐技术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原油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原油重质化、劣质化趋势不断加大,使原有装置的脱盐效率大幅度下降,伴随装置运行不稳定,脱后的含盐含水量达标率明显降低,且不能满足合格率大于90%的工艺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油后续的加工工艺,同时增加了实际运行能耗。因此,目前现有的原油电脱盐装置的达标问题成为国内外各炼油厂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亟待解决。为了寻求一种经济有效地解决原油深度脱盐后含盐含水量不合格的问题,本文在原油电脱盐处理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开展了电脱盐工艺破乳剂的实验室研究和评价,筛选最佳的复配破乳剂E-H,并进行工业应用,结果发现,电脱盐温度为130℃时,两级脱后含盐量达标,切水带油合格。其次,对电脱盐装置进行改造,将交直流变压器改造成脉冲变压器,结果表明,在输出功率为200KVA时,两级脱后含盐量及切水带油均达标,同时能耗明显降低,相比较直流技术有明显优势。再次,将脱钙剂MTPR用于电脱盐工艺中,结果表明,脱钙效果很好,且不会明显影响排水水质。最后,将电脱盐工艺条件整体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一级、二级脱盐温度分别为135℃和130℃,破乳剂E-H用量10mg/l,注水量3%,一级、二级混合强度分别为0.06MPa和0.05MPa,电场强度1000V/cm,停留时间2min。通过对电脱盐工艺条件的优化及电脱盐装置的改造,最终提高了现有装置的电脱盐效率,两级脱盐后原油含盐量小于3mg/l,含水量小于0.3%,排水含油量小于150mg/l,使电脱盐装置实现长周期高效运行,并为后续加工装置提供优质原料。
魏超南[10](2013)在《油气泄漏及连锁灾害下浮式生产系统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呈现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开采水深不断加深,二是边际油田也被纳入开采行列。为了适应深水恶劣环境,控制开发成本,提高中小油田及边际油田的开采价值,浮式生产系统(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Units,FPSO)凭借其在经济、技术方面的卓越表现,迅速成为海洋石油界和造船界的新宠。FPSO工艺系统复杂,存在石油、天然气和大量其他易燃易爆物质,且机电设备布置紧凑,作业环境恶劣。一旦发生油气泄漏,将在船体周围空间形成大规模可燃性混合气云,极易引发严重的爆炸或火灾事故,FPSO及作业人员将面临巨大危险。鉴于FPSO作业的高风险性,本文结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09CX05008A)“南海深水油气开采风险控制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系统开展油气泄漏及连锁灾害条件下FPSO作业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重点针对FPSO生产运行阶段可能发生的油气泄漏及由连锁效应导致的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进行风险后果评估与相应的安全保护系统研究,为提高FPSO作业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和事故应急救援作业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广泛调研国内外近年来在FPSO及其他类型海洋结构物油气泄漏、火灾、爆炸等风险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总结海洋工程风险研究的发展趋势。以FLUENT为代表的现代CFD数值仿真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成为海洋平台油气火灾、爆炸事故后果及演化规律研究的重要方法。结合FPSO生产工艺系统的特殊性,从燃料危险性、氧气来源、点火源、设备危险性和工艺系统危险性等方面系统开展各类危险源的辨识及分析工作,引入层析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理论建立FPSO全生命周期及生产运行阶段的油气火灾、爆炸风险评估模型,结论认为其风险水平均处于临界状态,偏向于较安全;FPSO生产运行过程中原油储存系统、油气水处理系统和火炬放空系统的风险明显较高。根据工艺设备实际运行参数,基于合适的泄漏源模型计算其在不同泄漏孔径条件下的天然气失效泄漏速率,作为泄漏源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FPSO泄漏天然气扩散行为及危险区域分布规律的CFD预测模型,分析风向、风速及泄漏速率等关键因素对天然气扩散行为的影响规律,确定油气处理系统和火炬放空系统泄漏工况条件下天然气危险区域的分布规律和空间范围,合理划分FPSO上部模块的危险区域。基于CFD方法,进一步建立FPSO油气处理系统和火炬放空系统泄漏天然气爆燃事故的风险预测与评估模型,研究爆炸超压、火焰高温及火焰热辐射等主要灾害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范围,确定应急撤离和消防救援过程中作业人员的最小安全半径R。最后,以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为目标,从消防系统、逃生救生系统、火气监控系统和紧急关断系统等方面初步建立FPSO的安全保护系统。
二、电脱水脱盐装置电气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脱水脱盐装置电气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电脱盐设备运行故障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脱盐罐故障案例 |
2 故障分析及处理 |
2.1 变压器等电气元件检查 |
2.2 电脱盐罐内件结构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分析 |
2.2.1 高速电脱盐罐内件结构 |
2.2.2 设备性能说明 |
1)高压电引入棒 |
2)高压绝缘吊挂 |
3)高压电引入装置 |
2.3 电脱盐罐内结构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
2.4 金属材料对电脱盐的运行 |
3 优化高压电场结构,降低运行故障及运行电流 |
1)重新设计罐体内部电极板 |
2)改变第四层电极板的安装形式 |
3)改变极板接电方式 |
4 结语 |
(2)基于高频电场的原油电脱水装置模拟仿真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3.1 设计理论与计算模型的建立 |
1.3.2 基于理论与室内实验研究的方案可行性分析 |
1.3.3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参数计算 |
1.3.4 装置关键结构参数的设计计算 |
第2章 高频电场破乳的原理及关键技术 |
2.1 油水乳化液电场聚结破乳分离机理 |
2.2 原油电脱水(盐)技术 |
2.3 高频电场破乳脱水技术 |
第3章 基于COMSOL数值模拟的电脱水装置电极结构设计 |
3.1 基本设计思路 |
3.1.1 电极设计思路 |
3.1.2 罐体方案筛选 |
3.1.3 设计方法 |
3.1.4 极板间电场强度的理论计算 |
3.2 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电场强度分析 |
3.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2 网格划分与网格无关性验证 |
3.2.3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 对电脱水装置电极结构的优化设计 |
3.3.1 电极形状的优化设计 |
3.3.2 绝缘层厚度的优化设计 |
3.3.3 极板间距的优化设计 |
3.3.4 不同电压值下的场强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频电脱水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
4.1 结构设计方案与设计计算模型的建立 |
4.1.1 装置初步设计方案 |
4.1.2 装置设计的相关计算理论 |
4.2 装置关键结构尺寸的设计计算 |
4.3 聚结组件选型与定位尺寸的设计计算 |
4.3.1 波纹聚结填料的设计计算 |
4.3.2 静电聚结模块的定位与尺寸计算 |
4.4 装置最终设计方案及优化成效分析 |
4.4.1 装置最终设计方案 |
4.4.2 高频电脱水装置优化设计成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型电脱·水装置的破乳性能实验研究 |
5.1 低含水乳化液电场破乳脱水实验 |
5.1.1 实验装置 |
5.1.2 实验步骤 |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 高含水乳化液电场破乳脱水实验 |
5.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内容的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2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及集输中的管理现状 |
2.1 油气联合站集输及管理现状 |
2.1.1 油气联合站概况 |
2.1.2 油气联合站集输情况 |
2.1.3 油气联合站集输管理介绍 |
2.2 N2 联合站油气集输概况 |
2.2.1 N2 联合站总体现状 |
2.2.2 地面工程技术现状 |
2.2.3 工艺流程现状 |
2.2.4 人员配置现状 |
2.3 N2 联合站油气集输中的管理情况 |
2.3.1 集输过程管理情况 |
2.3.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情况 |
2.3.3 处理过程管理情况 |
2.3.4 系统效率管理情况 |
第3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集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处理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环境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2 人员管理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3.4 系统效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的改进建议 |
4.1 集输管理改进的目标及总体思路 |
4.1.1 管理改进的目标 |
4.1.2 管理改进的总体思路 |
4.2 集输管理改进的具体措施 |
4.2.1 集输过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4.2.2 低碳节能降耗管理中的改进的措施 |
4.2.3 处理过程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4.2.4 系统效率管理中的改进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油田联合站简介 |
1.2 原油脱水工艺概述 |
1.2.1 原油脱水的简介 |
1.2.2 热化学脱水工艺 |
1.2.3 电化学脱水工艺 |
1.2.4 热化学-电化学联合脱水工艺 |
1.3 原油稳定工艺概述 |
1.3.1 原油稳定的简介 |
1.3.2 原油闪蒸稳定法 |
1.3.3 原油分馏稳定法 |
1.3.4 原油稳定工艺的选择 |
1.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章 联合站基础资料 |
2.1 联合站工程概况 |
2.1.1 联合站现行工艺流程简介 |
2.1.2 存在的问题 |
2.2 联合站油区基础资料 |
2.2.1 站区气象资料 |
2.2.2 站区工程地质情况 |
2.2.3 联合站采出液油、气性质 |
2.2.4 联合站井区产量预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油脱水工艺设计 |
3.1 原油脱水实验分析 |
3.1.1 破乳剂的筛选 |
3.1.2 热化学脱水参数确定 |
3.1.3 电化学脱水参数确定 |
3.2 老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密闭改造设计 |
3.2.1 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 |
3.2.2 老区原油脱水工艺流程 |
3.2.3 设备设计和选型 |
3.3 M井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设计 |
3.3.1 主要工艺参数的确定 |
3.3.2 M区采出液原油脱水工艺流程 |
3.3.3 设备设计和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油稳定工艺设计 |
4.1 闪蒸稳定工艺模拟模型介绍及验证 |
4.1.1 工艺模拟软件及主要模型 |
4.1.2 模型的验证 |
4.2 原油稳定工艺设计模拟 |
4.2.1 方案一:负压闪蒸原油稳定工艺 |
4.2.2 方案二:微正压闪蒸原油稳定工艺 |
4.3 原油稳定工艺方案比选 |
4.3.1 原油稳定产品收益对比 |
4.3.2 加工费用及能耗对比 |
4.3.3 方案综合比选 |
4.4 设备设计和选型 |
4.4.1 负压闪蒸塔 |
4.4.2 负压压缩机 |
4.4.3 换热器 |
4.4.4 三相分离器 |
4.4.5 泵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平面布置及专篇设计 |
5.1 总平面布置 |
5.2 环境保护 |
5.2.1 主要污染源 |
5.2.2 污染控制 |
5.3 安全设施 |
5.3.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
5.3.2 危险有害因素的防范 |
5.4 消防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工艺设备及仪表标识图 |
附录B 老区原油脱水工艺PFD图 |
附录C M区原油脱水工艺PFD图 |
附录D 负压闪蒸工艺PFD图 |
附录E 负压闪蒸塔部分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
附录F 负压闪蒸压缩机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
附录G 负压闪蒸换热器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
附录H 负压闪蒸三相分离器及轻烃外输部分工艺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图 |
致谢 |
(5)油田联合站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2 油田脱水工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喇Ⅱ联合站现状分析 |
2.1 联合站工艺改造背景 |
2.2 联合站地理自然概况 |
2.2.1 联合站地理位置 |
2.2.2 联合站区域自然条件 |
2.2.3 区域原油、天然气、采出水物性 |
2.3 联合站地面建设现状 |
2.3.1 联合站基本概况 |
2.3.2 联合站脱水系统生产运行现状 |
2.3.3 联合站脱水系统工艺设施现状 |
2.3.4 联合站消防、安全、环保设施配备现状 |
2.4 联合站安全现状分析 |
2.4.1 联合站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
2.4.2 联合站评价单元划分 |
2.4.3 联合站风险评价方法选择和简介 |
2.4.4 联合站危险有害因素定性定量评价 |
2.4.5 联合站安全隐患分析及整改紧迫程度 |
2.4.6 联合站安全现状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脱水系统安全隐患治理方案设计及设备选取计算 |
3.1 原油脱水工艺相关理论 |
3.2 脱水系统工艺改造技术路线研究 |
3.3 脱水系统工艺改造设计要求 |
3.4 脱水系统工艺改造方案比选 |
3.5 脱水系统改造方案设备选取计算 |
3.5.1 设计基础数据 |
3.5.2 主要设备选型计算 |
3.6 施工生产衔接措施 |
第四章 工程改造措施及改造工艺优势分析 |
4.1 站内工艺改造措施 |
4.2 站内相关改造措施 |
4.2.1 站内安全对策措施 |
4.2.2 站内环境保护措施 |
4.2.3 站内消防措施 |
4.2.4 站内节能措施 |
4.3 改造工艺优势分析 |
4.3.1 工艺设计标准化 |
4.3.2 工艺设备安装模块化 |
4.3.3 工艺设计模块化 |
4.3.4 模块化预制、组装化施工 |
4.3.5 生产工艺管理数字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破乳技术及其原油电脱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电脱水 (盐) 用脉冲电场技术 |
1.1 脉冲电场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 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的特点 |
2 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破乳的室内实验研究 |
2.1 工程背景 |
2.2 实验 |
2.2.1 乳化液配制 |
2.2.2 瓶试型乳化液电场破乳脱水 |
2.2.3 离心机破乳脱水 |
2.3 室内实验结果与讨论 |
3 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脱盐技术的工业侧线试验 |
3.1 中试装置现场布置及接口条件 |
3.2 工业侧线试验结果 |
3.2.1“24m3/h+单进油+双电场”工况下的试验 |
3.2.2“40m3/h+双进油+双电场”工况下的试验 |
(7)基于多级梯度电场的电脱水脱盐技术在重劣质原油处理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背景 |
2 多级梯度电场脱水脱盐技术 |
2.1 技术原理 |
2.2 技术特点 |
3 在国内的应用 |
3.1 中石化塔河分公司焦化电脱盐设备 |
3.2 青岛石化公司常减压装置 |
4 在中东某油田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技术方案 |
4.3 三级电脱水电脱盐方案 |
4.3.1 工艺系统 |
4.3.2 电气系统 |
4.3.3 其他系统 |
4.4 运行投产效果 |
5 结语 |
(8)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现状分析 |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2.2 滨二首站生产现状 |
2.3 站内原油脱水工艺流程及生产设施 |
2.3.1 站内原油脱水流程 |
2.3.2 站内主要生产设施 |
2.4 存在主要问题 |
2.4.1 建无力矩罐存在安全隐患 |
2.4.2 原油沉降脱水难度大,导致库存量大,能耗增加 |
2.4.3 原油加热系统能力不足 |
2.4.4 脱水泵损坏严重 |
2.4.5 站内部分工艺管线腐蚀穿孔严重 |
2.4.6 队部办公室破损严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滨二首站原油脱水特性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执行标准 |
3.1.2 室内模拟乳状液制备 |
3.1.3 破乳剂筛选试验步骤 |
3.2 原油基本物性及粘温特性分析 |
3.3 室内脱水实验研究 |
3.3.1 一矿及卸油站原油脱水实验研究 |
3.3.2 破乳剂筛选实验 |
3.3.3 一矿来液与卸油站来液的混合液脱水实验 |
3.3.4 电脱水模拟实验 |
3.3.5 老化油脱水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优化研究 |
4.1 设计思路 |
4.2 产能预测 |
4.3 设计方案 |
4.3.1 方案一 |
4.3.2 方案二 |
4.3.3 方案比选与推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滨二首站配套工程改造研究 |
5.1 消防 |
5.1.1 消防现状及存在问题 |
5.1.2 设计内容 |
5.1.3 主要工程量 |
5.2 电力 |
5.2.1 供电现状 |
5.2.2 供配电设计 |
5.2.3 主要工程量 |
5.3 自控 |
5.3.1 设计内容 |
5.3.2 设计方案 |
5.3.3 仪表选型 |
5.3.4 主要工程量 |
5.4 防腐 |
5.4.1 设计内容 |
5.4.2 主要工程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原油深度脱盐技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原油中盐和水的来源 |
1.1.2 原油含盐含水的危害 |
1.1.3 原油中乳化液的形成及破乳机理 |
1.2 原油脱盐的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原油脱盐的原理 |
1.2.2 原油脱盐的方法 |
1.3 原油电脱盐技术的概况 |
1.3.1 原油电脱盐技术的发展 |
1.3.2 原油破乳剂研究现状 |
1.3.3 原油脱钙技术现状 |
1.3.4 电脱盐工艺流程 |
1.3.5 电脱盐的主要工艺操作参数 |
1.4 武汉石化2#常减压装置介绍 |
1.4.1 装置简介 |
1.4.2 装置主要原料及产品性质 |
1.4.3 装置主要操作条件 |
1.4.4 装置主要工艺流程介绍 |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拟解决的问题 |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油电脱盐破乳剂的实验室评选及工业试验 |
2.1 原油电脱盐装置存在的问题 |
2.2 原油电脱盐工艺流程简介 |
2.3 原油中含盐含水的测定方法 |
2.3.1 原油中盐含量的测定方法(ZB E 21001-87) |
2.3.2 原油中水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8929-2006) |
2.4 原油电脱盐破乳剂的筛选与评定 |
2.4.1 破乳剂脱水实验 |
2.4.2 破乳剂的复配研究 |
2.5 破乳剂工业应用 |
2.5.1 E破乳剂的工业应用 |
2.5.2 H破乳剂的应用 |
2.5.3 复配破乳剂E-H的应用 |
2.5.4 脱盐温度对破乳剂效果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直流电脱盐的工业应用 |
3.1 交直流电脱盐技术的特点及工艺描述 |
3.2 交直流电脱盐的工业应用 |
3.2.1 脱盐温度的优化 |
3.2.2 注水量的优化 |
3.2.3 混合强度的优化 |
3.3 交直流电脱盐装置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脉冲电脱盐的设备改造 |
4.1 脉冲电脱盐的特点及优势 |
4.2 脉冲电脱盐装置改造内容 |
4.3 脉冲电脱盐设备工业试验 |
4.3.1 输出功率为160KVA时的脱盐试验 |
4.3.2 输出功率为200KVA时的脱盐试验 |
4.3.3 改造前后脱盐及电耗情况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TPR脱钙剂在原油脱钙中的工业应用 |
5.1 工艺流程简介 |
5.2 原油中钙含量的测定方法(SH/T0228-92)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2 实验步骤 |
5.3 工业应用条件 |
5.3.1 原油的性质 |
5.3.2 工业应用条件 |
5.4 工业试验结果与讨论 |
5.4.1 脱钙剂注入量对原油中各金属含量的影响 |
5.4.2 脱钙剂注入量对原油中含盐含水的影响 |
5.4.3 脱钙剂注入量对脱盐罐电流的影响 |
5.4.4 脱钙剂注入量对电脱盐排水水质的影响 |
5.4.5 脱钙剂对催化裂解催化剂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脱盐工艺参数的优化 |
6.1 电脱盐工艺参数的优化 |
6.1.1 脱盐温度对脱盐效率的影响 |
6.1.2 破乳剂注入量对脱盐效率的影响 |
6.1.3 注水量对脱盐效率的影响 |
6.1.4 混合强度对脱盐效率的影响 |
6.1.5 电场强度对脱盐效率的影响 |
6.1.6 停留时间对脱盐效率的影响 |
6.2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油气泄漏及连锁灾害下浮式生产系统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浮式生产系统油气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与风险评估 |
2.1 浮式生产系统概述 |
2.2 浮式生产系统油气火灾、爆炸危险特性分析 |
2.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浮式生产系统火灾、爆炸风险评估 |
2.4 浮式生产系统生产运行阶段油气火灾、爆炸风险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浮式生产系统泄漏天然气扩散规律与危险区域研究 |
3.1 天然气射流及扩散过程的理论模型 |
3.2 计算机仿真数值模型 |
3.3 浮式生产系统上部模块自然通风效果模拟与分析 |
3.4 浮式生产系统泄漏天然气扩散规律与危险区域研究 |
3.5 浮式生产系统上部模块危险区域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浮式生产系统泄漏天然气爆燃特性与失效后果评估 |
4.1 爆炸数值模型 |
4.2 火灾/爆炸事故危险性判定标准 |
4.3 油气处理系统泄漏天然气爆燃事故模拟与后果评估 |
4.4 火炬放空系统泄漏天然气爆燃事故模拟与后果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浮式生产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研究 |
5.1 消防系统 |
5.2 逃生救生系统 |
5.3 火气监控系统 |
5.4 紧急关断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电脱水脱盐装置电气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电脱盐设备运行故障分析及优化[J]. 孙存龙,赵玉升,靖迎涛,佟明高,马辉.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21(06)
- [2]基于高频电场的原油电脱水装置模拟仿真与优化设计[D]. 姚华. 吉林大学, 2020(03)
- [3]DQ油田采油二厂N2联合站油气集输管理问题研究[D]. 魏丽坤.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新疆油田原油处理站密闭工艺改造及原油稳定工艺设计[D]. 王可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油田联合站安全隐患治理可行性研究[D]. 徐春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6]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破乳技术及其原油电脱盐应用研究[J]. 陈家庆,黄松涛,王姬革,习进路.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08)
- [7]基于多级梯度电场的电脱水脱盐技术在重劣质原油处理中应用[J]. 韩嘉祥.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6(11)
- [8]滨二首站原油处理工艺优化研究[D]. 廖天昊.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3)
- [9]原油深度脱盐技术的优化研究[D]. 熊佐松.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10]油气泄漏及连锁灾害下浮式生产系统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D]. 魏超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