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挡土拱墙处理隧道入口滑坡

采用挡土拱墙处理隧道入口滑坡

一、利用护拱墙处理隧道进口端洞口滑坡(论文文献综述)

雷德印[1](2021)在《回填区小净距城市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洞口段岩土体长期受到自然风化作用,大多较为软弱,强度低,尤其是表层为回填土的边仰坡受风化侵蚀更为严重。在围岩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施工中出现各种工程病害,边仰坡洞口段的加固、隧道的施工方式与支护措施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雷家坡立交隧道工程为背景,针对工程中遇到的既有支挡结构加固、隧道开挖方法、先后行洞错开的距离三个问题,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大量的监控量测,获得了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为后期隧道结构变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比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另外对研究的问题建立了各自对应的数值模型,分析了理论计算值与实际监测值的差异性以及原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加固前后的既有支挡结构模型,分析了既有支挡结构加固前后挡墙的竖向、水平位移与既有抗滑桩的轴力、剪力、弯矩,对比加固前后的数值,确定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然后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研究。(2)建立三种不同施工技术下的小净距隧道开挖模型,对围岩的位移变形、围岩的主应力、围岩的塑性区、支护结构受力、道路路面的沉降进行综合比较,确保各施工方法得到的结果满足设计规定。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综合经济性与技术性,对比三种施工方法,最终确定了合理的施工工法,为后续施工提供了技术基础。(3)采用数值分析得出的最优工法开挖隧道,建立先后行洞错开不同距离的数值模型,对比错开不同距离的数值模型所得到的拱顶沉降、底部隆起、围岩塑性区、支护受力结果,分析先后洞错开的合理距离。(4)按照监测方案对雷家坡立交隧道洞口段进行全面详细的监控量测,对工程所处的环境与地质情况、预先施作的加固支护进行观察,对洞周水平收敛、拱顶沉降、地表沉降进行监测,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地表的沉降、拱顶的沉降与水平收敛,是否在安全范围内,并与数值模拟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的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变化规律是否符合现场实际工程的变化状况。

唐勃[2](2021)在《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铁路山隧道受车站站位影响,隧道进口长距离处于浅埋偏压段,上覆土层厚,在强降雨及坡脚施工影响下引发滑坡,滑坡造成隧道衬砌纵向开裂,危及施工及运营安全;通过补充勘探对滑坡成因进行分析,分析计算了滑坡推力,并对三种滑坡整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采用抗滑桩+大减载+反压回填方案,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案具有很好的整治效果。

唐勃[3](2020)在《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某铁路山隧道受车站站位影响,隧道进口长距离处于浅埋偏压段,上覆土层厚,在强降雨及坡脚施工影响下引发滑坡,滑坡造成隧道衬砌纵向开裂,危及施工及运营安全,通过补充勘探、滑坡原因分析、滑坡整治方案比较,采用抗滑桩+大减载+反压回填取得了很好的整治效果。

程义广[4](2020)在《基于BIM的极软弱围岩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在局部地区,断层、褶皱、岩溶、地下暗河等不良地质现象星罗棋布。在隧道开挖的过程中,掌子面与围岩常呈现出“地层复杂多变、强度低、自稳能力差、富水性强”等软弱与极软弱特征,加之隧道断面大,开挖初期极易出现大变形、塌方、冒顶、突泥与涌水等灾害。针对该类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高风险大断面隧道,研究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新型铁路隧道施工方法与施工管理理念及方法,对提高施工效率,确保施工质量,实现“快速、安全、高效”的施工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宝兰客专石鼓山隧道为工程依托,运用BIM技术辅助解决施工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针对铁路隧道“条带状,与地质密切相关”的地质特征,采用CATIA软件提出了一种面向长大山岭隧道的三维(3D)地质建模方法。基于该建模方法建立了石鼓山隧道3D地质模型,模型结果即符合二维(2D)地质资料的约束要求,也符合面向施工图的精度要求,从而论证了建模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进一步研究了利用Skyline软件进行BIM模型的轻量化处理方法,创建了从CATIA到Skyline的文件转换接口,实现了上述石鼓山隧道3D地质模型的轻量化展示。(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三九”开挖技术。该开挖法以弧形导坑开挖预留核心土为基本模式,将大断面划分成九个小单元,同台阶采用预留核心土+临时仰拱的方式,有效发挥了初期支护结构承载能力。为应对富水区段在开挖过程中出现的渗水、涌沙现象,发展了一种二重管后退式超前深孔注浆预加固技术。采用CATIA软件对上述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工艺的详细施工过程建立了标准化的BIM模型,为实现3D可视化技术交底垫定了基础。(3)研发了基于BIM技术的隧道围岩监测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搭建了一款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TGMIS),将监测结果实时传递至BIM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自动处理并发出分级预警。同时将现有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与BIM技术结合方便地获得了隧道掌子面前方的3D地质预报模型,进一步与云模型的结合实现了对掌子面稳定性的科学预测,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技术保证。(4)以BIM协同管理平台与BIM模型为基础开展了4D虚拟施工模拟,并借助于倾斜摄影技术形成了4D+实景的进度管理模式。二者的有机结合有效避免了建材浪费和返工情况,构建了以4D理念为基础的精细化隧道施工组织管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与管理水平。上述基于BIM的隧道开挖、支护、监测及施工管理技术在石鼓山隧道建造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表明:(i)新技术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增强了施工安全性,还扩大了作业面施工空间,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良好环境;(ii)隧道开挖过程中,TGMIS与BIM平台的结合有效预警了20余次异常拱顶沉降变形,自动发送预警信息至相应责任人,避免了严重的拱顶塌方事故的发生;(iii)BIM技术的运用节约了总计约10%的预算建材,并比预计工期提前20余天竣工,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且施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陈云超[5](2019)在《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顺层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建设的快速推进,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大量隧道工程,在隧道进出口段由于地质条件较差、隧道与边坡空间结构形态复杂等一系类问题,隧道洞口段开挖易造成山体滑坡,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本文依托广西河百高速公路班丘隧道口滑坡,针对隧道工程进出口段边坡滑坡影响施工安全问题,进行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顺层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工程实例,总结了国内外隧道洞口段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2.在收集和分析班丘隧道工程地质资料、现场监测资料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班丘隧道滑坡的发生过程;3.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析班丘隧道开挖后应力、位移以及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结合现场调查,总结出班丘隧道滑坡成因:隧道进口地形相对平缓,坡度约20~24°,地形对隧道偏压作用较小。但坡体存在一组30°顺坡向陡倾软弱层面,这种地质结构造成隧道围岩偏压效应十分显着,在偏压作用下,隧道开挖后,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出现明显变化,隧道围岩拱脚处出现较大的集中应力,使得隧道围岩右侧拱脚处沿顺坡向软弱层面产生滑移变形。同时,隧道上方岩体应力松弛,抗剪强度降低,随着偏压侧岩体滑动,拱顶沿层面产生剪切破坏,位移变化规律与偏压方向一致。同时,由于隧道埋深较浅,隧道开挖后,坡体表面拉应力有较大的增加,坡面易形成张拉裂缝。在降雨条件下,雨水沿坡面变形裂缝下渗加重坡体,软化软弱层面,加速坡体滑动;4.为研究边坡坡率、隧道埋深以及岩层倾角等内在因素对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分析不同边坡坡率、隧道埋深以及岩层倾角下,隧道开挖后围岩和边坡体应力、位移和稳定系数变化特征,对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内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隧道开挖,边坡内部出现应力松弛和应力集中现象,稳定性出现大幅度降低;2)随着边坡坡率增大,隧道表内部应力增加,应力集中区应力增加较为明显,坡体位移也呈增加趋势,稳定性降低;3)随着开挖隧道埋深增加,隧道围岩应力、位移明显增加,但坡面附近应力、位移减小,稳定性增加,表明随着隧道埋深增加,隧道开挖对边坡影响减小;4)隧道边坡稳定性与坡角和岩层倾角之间关系有关,当岩层倾角大于边坡坡角时,边坡稳定性随岩层倾角减小而增加,当岩层倾角小于等于坡角时,边坡稳定性不再随岩层倾角减小而发生改变。图[43]表[1]参[57]

张毅[6](2019)在《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山区高速公路规模不断增加,其中很多路段穿越膨胀土等特殊土地区和滑坡地段。当隧道进出口穿越这些地段时,由于膨胀土和滑坡的共同作用,隧道施工时往往发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研究膨胀土和滑坡共同作用下对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论文依托河南三淅高速公路项目,针对隧道穿越膨胀土滑坡地段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滑坡地段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膨胀土的基本力学指标、膨胀潜势、膨胀力及膨胀率等指标,研究了膨胀土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考虑体积变形,给出能够更好地估算非饱和土的强度、变形和渗透系数等参数、反映吸力作用下土的持水性能的土—水特征曲线。2、根据弹塑性力学的理论,推导出隧道开挖考虑土体膨胀特性的解析解,得到了不同含水率变化条件下的弱膨胀土围岩特征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弱膨胀土围岩吸水膨胀后对支护受力及变形的影响。3、采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分析隧道洞口段围岩吸水膨胀引起的滑坡滑动对围岩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即隧道开挖支护后、滑坡体纵向错动位移分别为3cm、5cm、8cm、12cm时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和受力分布情况,并研究削坡卸载对控制滑坡稳定性及隧道受力变形的效果。结果表明,围岩吸水膨胀后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沿着纵向发生较大的变形,最大纵向变形位于滑坡体的中间的隧道拱顶部位,为68mm,并随着滑坡的发展,其纵向变形逐渐向拱腰、拱脚部位延伸,位于滑坡体内的初期支护变形增长较快。对山体进行削坡卸载和基底加固方案后,得益于围岩的自重应力的降低和膨胀应力的减小,以及地基桩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滑坡体向临空面的滑动,故可以大幅减小滑坡体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削坡卸载和基底加固”方案对于控制滑坡稳定性及隧道变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工程风险,增强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的施工实践证明,在不采取卸荷和隧道加固措施的条件下进行隧道洞口滑坡段施工的方案是不可行的。4、针对浅埋膨胀土隧道特征,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利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中隔壁导洞法、交叉中隔壁法对穿越滑坡地段的浅埋弱膨胀土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埋膨胀土段隧道采用中隔壁导洞法施工可以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及支护压力,是比较合适的施工工法。根据计算结果总结了一套适合浅埋段膨胀土隧道施工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5、通过对隧道穿越滑坡段裂缝变形发展情况及滑坡体特征的分析,认为控制或降低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是防止膨胀土隧道滑坡体系破坏的关键。结合数值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滑坡区的地质环境、工期及环保等因素,提出“削坡卸载+基底加固+洞口挡墙支挡”的滑坡治理措施以及浅埋段隧道施工方法。通过治理,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同时,通过现场施工反馈可知,采用中隔壁导洞法开挖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及支护压力。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贺慧民[7](2018)在《软弱围岩偏压隧道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中西部山区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隧道不断增加,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不良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多。隧道在开挖施工与运营过程中常常出现拱顶不均匀沉降、初衬开裂、侵限或垮塌、二衬开裂或滑塌等问题,造成工期延误,造价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隧道工程施工与运行安全。为此,本论文结合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酒埠江2号隧道项目,开展对软弱围岩偏压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的分析,并对几种围岩变形控制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现场实际监控量测数据、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等方法,论文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隧道发生围岩大变形区域的现场监测与数据分析,总结了偏压隧道围岩变形发展规律及变形机理。即在初期围岩变形速率快,变形量较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围岩大变形,待初期支护及仰拱封闭成环后,围岩变形逐渐趋于稳定。软弱围岩偏压隧道因土质分布、施工方法等内外因素导致了围岩变形的产生,其中因土质分布不均的原因导致围岩产生偏压,隧道拱顶围岩发生不均匀沉降,受偏压一侧沉降大于另一侧。(2)运用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三台阶法、三台阶七步核心法、CRD法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开挖工法的围岩位移变形特征,应力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原有三台阶法开挖对隧道拱顶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拱顶沉降最大,最大沉降发生在受偏压一侧;采用三台阶七步核心法和CRD法能有效控制因偏压导致的围岩不均匀沉降,并且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3)依据软弱围岩偏压隧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原则,提出对隧道掌子面顶部围岩进行预注浆后再进行开挖的方案,通过数值模拟与后续现场实际监测的方法得出围岩变形数据,相比未注浆情况下的现场监测数据有显着的改善。因此对软弱围岩偏压隧道进行预注浆加固能明显地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有效的控制围岩变形,保证了隧道的安全性,所得结论为本工程施工提供优化建议的同时,也为相近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海龙[8](2018)在《南坪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机理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交通建设,受困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公路、铁路穿越山区的建设成为了必然。由于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降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特点,在这些地区修建隧道时,常常会诱发滑坡的产生。由此可知:当隧道处于山坡地段时,加之人为、降雨、地震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山坡上,通常会引起山坡的变形,由此引发的隧道病害现象就变得十分平常,而且产生的后续影响通常很严重。因此对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是紧迫的工作。本文以大准铁路穿越某不稳定黄土边坡为例,基于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手段,开展隧道与边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开展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室内试验等工作,概化了研究对象的地质模型及力学模型,并获取了?、c、φ等相关计算参数。(2)开展模拟不同工况、不同加固方式下隧道开挖后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并分析边坡变形对隧道结构应力应变影响。(3)考虑降雨入渗,对非饱和土体渗流影响,分析了降雨历时对边坡内部孔隙水压力、边坡饱和度变化及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分析可知:饱和度等值线为1的位置与边坡孔隙水压力为0的界面是相一致的;随着降雨入渗,边坡安全系数由1.11下降至0.85,边坡由欠稳定状态转化成破坏状态。(4)针对不同边坡加固方式下安全系数变化可以看出,原始边坡安全系数1.11、消坡后安全系数1.13,皆不稳定;综合治理后边坡安全系数为1.15,边坡达到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要求,最终起到了治理作用。(5)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可知:在治理完成后,边坡地表水平位移及深孔位移差量为0,趋于稳定;隧道的水平收敛维持在3.6cm、拱顶沉降维持在6.7cm,保持定值,这说明边坡、隧道处于稳定状态,达到了治理效果。

王琦琳[9](2018)在《雅康高速天河隧道出口偏压段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工程建设中,隧道是穿越山岭地段的有效途径。由于在设计规划的线路上往往会遇到隧道洞口偏压的情况,因此隧道是否安全进洞决定着工程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这也是考验技术员的一个难题,合理的处理才会保障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以及在洞口不会诱发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本文以雅康高速公路天河隧道为工程依托,简要的介绍了天河隧道的工程概况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现场勘察,收集了天河隧道的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和施工情况。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天河隧道出现病害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对天河隧道偏压段进行监控量测,得到隧道偏压段的水平收敛、拱顶下沉、地表位移和深部位移等数据,结合数据结果对隧道进行分析研究。2.结合天河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监控数据,对隧道进行分区分段,并分析研究各分区出现变形的机理。3.采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建立天河隧道偏压段三维地质数值模拟模型,模拟分析治理措施对隧道围岩及洞外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比分析治理前后隧道围岩、洞外地表和支护结构的位移、应力应变大小等,验证治理工程措施的合理性。4.结合天河隧道的病害状况,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最后总结偏压对隧道工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在隧道勘察、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提出防治措施及工程建议。

向江[10](2018)在《起凤山偏压连拱隧道浅埋出口段安全处置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山岭隧道的修建过程中,隧道是全线路的重点控制工程,洞口处的安全施工是隧道工程施工的关键问题。位于偏压连拱隧道的出、入口常处于浅埋、偏压、风化程度高、岩体破碎等不良地质段,加之边仰坡的存在,使得隧道开挖扰动后受力更为复杂。在隧道出、入口开挖时,经常出现围岩变形过大、初支变形、二衬开裂,严重时会导致坍塌、失稳等安全事故。因此,针对偏压连拱隧道浅埋洞口段安全处置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起凤山偏压连拱隧道浅埋出口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监测以及工程验证等方法,开展起凤山偏压连拱隧道浅埋出口段安全处置对策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现场地形地质调查,确定了偏压隧道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相关规范和普氏理论为基础,计算得出在不同横坡坡度、不同埋深下的偏压连拱隧道临界埋深厚度值;(2)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隧道地质条件、施工工法,采用公式计算了偏压荷载下隧道的水平、垂直压力。根据计算结果研究了连拱隧道在不同偏压角度、不同埋深下围岩压力相关参数的数值及变化规律;(3)从仰坡坡度、横坡坡度、隧道埋深、不良地质以及隧道围岩级别等方面对双月路上的隧道洞口段地形地质条件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隧道洞口的情况分为了浅埋偏压和大仰坡坡度厚堆积体两类;(4)依据统计分类结果,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在不同工况下,不同横坡坡度、不同侧覆土厚度对偏压隧道开挖变形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出当侧覆土厚度值小于15m需要采取安全处置措施。并根据模拟结果统计需要采取安全措施的位置及范围;(5)根据模拟及统计结果,采用FLAC3D对侧覆土小于15m的三种情况分别采用挡土墙、注浆加固以及减载措施进行模拟,通过模拟比较采取安全处置措施前后的效果,以实际工程监控量测的方法验证安全处置措施,结合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施工效果表明安全处置措施是有效的。

二、利用护拱墙处理隧道进口端洞口滑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护拱墙处理隧道进口端洞口滑坡(论文提纲范文)

(1)回填区小净距城市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净距隧道的设计与施工研究现状
        1.2.2 小净距隧道的理论研究与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2.3 小净距隧道洞口段的施工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回填区洞口段施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洞口段施工辅助方法与既有支挡结构加固措施
    2.1 隧道洞口段边仰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
        2.1.1 边仰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1.2 边仰坡破坏模式
    2.2 隧道洞口段常用施工辅助方法
        2.2.1 超前预支护
        2.2.2 地表预加固
    2.3 既有支护结构的加固措施
        2.3.1 预应力锚索(杆)加固支护
        2.3.2 预应力锚索加钢筋梁板联合支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填区小净距隧道洞口段施工数值仿真
    3.1 工程概述
        3.1.1 工程概况
        3.1.2 回填区洞口段工程地质条件
        3.1.3 A、B匝道隧道工程设计
    3.2 回填区进洞口段加固既有支护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3.2.1 洞口段既有挡墙设计加固方案
        3.2.2 MIDAS GTS NX软件及其基本原理简介
        3.2.3 计算模型
        3.2.4 既有挡墙加固前后计算结果分析
    3.3 回填区隧道进洞口段在不同施工方法下的数值分析
        3.3.1 单元参数
        3.3.2 有限元模型
        3.3.3 不同施工方法计算结果分析
    3.4 技术经济比选
    3.5 回填区进洞口段小净距隧道合理施工步距分析
        3.5.1 先后行洞隧道数值模拟
        3.5.2 先后行洞的错开距离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际工程现场监测与分析
    4.1 监测目的
    4.2 测点布置和监测项目
        4.2.1 测点布置
        4.2.2 监测项目
    4.3 监测控制标准
    4.4 监测数据整理分析
        4.4.1 地表沉降
        4.4.2 拱顶沉降
        4.4.3 水平收敛
    4.5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4.5.1 道路地表沉降
        4.5.2 拱顶沉降
        4.5.3 水平收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2)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滑坡形成过程
3 滑坡成因及推力计算
    3.1 滑坡成因分析
    3.2 滑坡推力确定
4 滑坡整治方案
    4.1 应急处治措施
    4.2 整治方案比选
    4.3 滑坡整治施工
    4.4 滑坡段衬砌结构处理
5 结语

(3)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滑坡形成过程
3 滑坡成因及推力计算
    3.1 滑坡成因分析
    3.2 滑坡推力确定
4 滑坡整治方案
    4.1 应急处治措施
    4.2 整治方案比选
    4.3 滑坡整治施工
    4.4 滑坡段衬砌结构处理
5 结语

(4)基于BIM的极软弱围岩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极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现状
        1.2.1 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现状
        1.2.2 隧道监测技术现状
        1.2.3 隧道施工管理技术现状
    1.3 BIM技术全球推广与应用现状
        1.3.1 BIM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1.3.2 BIM技术工程应用现状
    1.4 基于BIM的极软弱围岩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前景与关键问题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BIM基础理论与建模技术研究
    2.1 BIM基础理论简介
        2.1.1 BIM基础理论研究
        2.1.2 BIM软件开发研究
    2.2 基于CATIA的长大山岭隧道3D地质建模技术
        2.2.1 建模方法的选择
        2.2.2 建模方法框架
        2.2.3 建模案例分析与讨论
    2.3 基于Skyline对 BIM模型的轻量化处理
        2.3.1 从CATIA到 Skyline的文件转换
        2.3.2 案例展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极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
    3.1 引言
    3.2 三台阶九步临时仰拱(“三九”)开挖技术
        3.2.1 技术原理与施工工序
        3.2.2 施工要点
        3.2.3 技术特点与优势
    3.3 二重管后退式超前深孔注浆预加固技术
        3.3.1 加固原理与注浆参数
        3.3.2 加固材料及溶液配合比
        3.3.3 施工流程及要点
    3.4 基于BIM技术的隧道开挖与支护模型及3D可视化交底
        3.4.1 隧道开挖与支护BIM模型
        3.4.2 基于BIM模型的2D交付技术
        3.4.3 基于BIM模型的3D交付技术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隧道围岩监测与超前预报技术
    4.1 引言
    4.2 基于BIM的智能化隧道围岩监测技术
        4.2.1 隧道围岩监测目的与监测项目
        4.2.2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系统(TGMIS)
        4.2.3 智能化监测方案:TGMIS与 BIM协同管理平台的结合
    4.3 基于BIM与云模型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4.3.1 BIM技术与传统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结合
        4.3.2 基于BIM技术与云模型的隧道掌子面稳定性预测
        4.3.3 案例分析与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的隧道施工协同管理平台及精细化施工组织管理
    5.1 引言
    5.2 BIM协同管理平台
        5.2.1 信息处理架构
        5.2.2 数据来源与输出
        5.2.3 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5.3 基于BIM技术的精细化施工组织管理
        5.3.1 项目管理流程
        5.3.2 4D虚拟施工模拟
        5.3.3 可视化技术交底
        5.3.4 4D+实景的进度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宝兰客专石鼓山隧道工程应用分析与效果评价
    6.1 工程概况
        6.1.1 工程地质条件
        6.1.2 工程风险评估
        6.1.3 典型地层隧道工况
    6.2 基于BIM的隧道施工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
        6.2.1 黏质黄土地层隧道工况应用效果分析
        6.2.2 富水砂砾石粉质黏土地层隧道工况应用效果分析
        6.2.3 下穿河流浅埋段隧道工况应用效果分析
        6.2.4 BIM技术效益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顺层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隧道洞口段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背景一班丘隧道滑坡
    2.1 工程概况
    2.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不良地质
    2.3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2.3.2 隧道涌水量
    2.4 滑坡概况
    2.5 隧道施工情况
3 班丘隧道滑坡破坏成因分析
    3.1 概述
    3.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3.3 计算参数
    3.4 计算方法
    3.5 结果分析
    3.6 隧道滑坡成因分析
    3.7 隧道滑坡处置建议
    3.8 本章小结
4 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4.1 概述
    4.2 数值模拟方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FLAC/FLAC3D简介
        4.2.3 研究方法
        4.2.4 边坡失稳判据
        4.2.5 强度折减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4.3 坡率对稳定性影响分析
    4.4 埋深对稳定性影响分析
    4.5 倾角对稳定性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膨胀土膨胀特性及胀缩机理研究
        1.2.2 膨胀土隧道变形和施工技术研究进展
        1.2.3 隧道与滑坡段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2.4 滑坡地段-隧道加固技术方面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膨胀土隧道滑坡段施工地质灾害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2.1 隧道概况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隧道洞口滑坡体特征
        2.3.1 滑坡体研究及监测
        2.3.2 滑坡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2.4 隧道病害类型
        2.4.1 隧道洞口段塌方
        2.4.2 隧道结构开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土围岩工程特性试验
    3.1 概述
    3.2 膨胀性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3 膨胀性围岩的膨胀特性试验
    3.4 膨胀性围岩抗剪强度特性试验
        3.4.1 固结排水剪试验(CD)
        3.4.2 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UU)
        3.4.3 固结不排水剪试验(CU)
    3.5 膨胀性围岩土—水特征曲线
        3.5.1 基本概念与物理意义
        3.5.2 试验方法
        3.5.3 试验结果分析
        3.5.4 土—水特征曲线的拟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弱膨胀土隧道围岩膨胀特征曲线及失稳破坏机理
    4.1 概述
    4.2 考虑膨胀特性的隧道开挖解析解及围岩特征曲线
        4.2.1 弹性分析
        4.2.2 弹塑性分析
    4.3 浅埋弱膨胀土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
    5.1 概述
    5.2 滑坡体发展对初期支护稳定性的影响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5.2.2 围岩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5.2.3 坡体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5.3 卸载和基底加固对滑坡及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滑坡治理后浅埋膨胀土段施工工法力学响应数值模拟
    6.1 概述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6.3 不同施工工法下的围岩力学响应
        6.3.1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力学响应
        6.3.2 中隔壁导洞法施工力学响应
        6.3.3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力学响应
    6.4 不同施工工法的对比
        6.4.1 不同施工工况下围岩变形特征对比
        6.4.2 不同施工工况下地表沉降特征对比
        6.4.3 不同施工工况的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防控措施
    7.1 概述
    7.2 洞口段滑坡治理
        7.2.1 削坡卸载
        7.2.2 洞内基底加固
        7.2.3 洞口挡墙支挡
    7.3 隧道结构变形控制
    7.4 防控措施效果评价
        7.4.1 滑坡治理效果分析
        7.4.2 隧道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软弱围岩偏压隧道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值分析
        1.2.2 模型试验
        1.2.3 变形控制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软弱围岩偏压隧道变形机理分析
    2.1 依托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工程地质评价
        2.1.3 隧道围岩分级
        2.1.4 现场施工方案
    2.2 隧道变形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2.2.1 隧道洞周收敛及拱顶下沉监测
        2.2.2 地表沉降监测
    2.3 酒埠江景区2号隧道监控量测及围岩变形情况综述
        2.3.1 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时程曲线图及分析
        2.3.2 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回归分析
        2.3.3 信息反馈与总结分析
    2.4 酒埠江2号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机理分析
        2.4.1 内部因素
        2.4.2 外部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弱围岩偏压隧道的变形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
    3.1 软弱围岩偏压隧道的特点
        3.1.1 软弱围岩偏压隧道变形破坏的表现形式
        3.1.2 酒埠江2号隧道软弱围岩段大变形特征
    3.2 软弱围岩偏压隧道的施工工法
    3.3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原则及方法
        3.3.1 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原理
        3.3.2 软弱围岩偏压隧道的支护方法
    3.4 隧道偏压特性相关控制技术研究
    3.5 酒埠江2号隧道采用的偏压变形控制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分析方法
        4.1.1 有限元分析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4.1.2 建立隧道数值计算模型
    4.2 隧道三台阶数值模拟分析
        4.2.1 围岩位移计算结果与分析
        4.2.2 围岩及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4.2.3 三台阶开挖数值模拟综合评价
    4.3 三台阶七步核心法与CRD法分析
        4.3.1 围岩变形计算结果与分析
        4.3.2 围岩及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4.3.3 隧道围岩塑性区分析
    4.4 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4.4.1 围岩变形计算结果与分析
        4.4.2 围岩及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4.4.3 注浆前后围岩变形对比分析
    4.5 围岩变形控制方案综合比较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8)南坪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机理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滑坡方面的研究现状
        1.2.3 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
        1.2.4 隧道-滑坡加固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南坪隧道区工程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3.1 第四系(Q)
        2.3.2 二叠系上统(P2)砂岩、泥岩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2.5 气象与水文
        2.5.1 气象
        2.5.2 水文地质条件
    2.6 隧道概况
        2.6.1 病害发育特征
        2.6.2 变形原因初步分析
    2.7 滑坡性质、特征及变形原因分析
        2.7.1 滑坡地表裂缝特征
        2.7.2 滑坡性质与特征
        2.7.3 变形原因分析
3 基于FLAC~(3D)南坪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3.1 FLAC~(3D)程序简介
    3.2 FLAC~(3D)求解流程
    3.3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3.4 材料参数的选取
        3.4.1 取样要求
        3.4.2 试验要求
        3.4.3 试验材料参数的确定
    3.5 计算分析过程及结果
        3.5.1 自然状况下数值模拟
        3.5.2 降雨条件下数值模拟
        3.5.3 地震作用下数值模拟
        3.5.4 边坡稳定性分析
        3.5.5 隧道位移、应力场分析
4 南坪隧道-滑坡综合治理后数值模拟分析
    4.1 清方卸载后、计算分析过程及结果
        4.1.1 清方卸载后,自然状况下数值模拟
        4.1.2 清方卸载后,降雨条件下数值模拟
        4.1.3 清方卸载后,地震作用下数值模拟
        4.1.4 清方卸载后边坡稳定性对照分析
        4.1.5 清方卸载后隧道位移、应力场分析
    4.2 综合治理后,计算分析过程及结果
        4.2.1 综合治理后、自然状况下数值模拟
        4.2.2 综合治理后、降雨条件下数值模拟
        4.2.3 综合治理后、地震作用下数值模拟
        4.2.4 综合治理后边坡稳定性对照分析
        4.2.5 综合治理后隧道位移、应力场分析
    4.3 现场检测数据分析
        4.3.1 地表水平位移及深孔位移监测
        4.3.2 隧道变形监测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9)雅康高速天河隧道出口偏压段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偏压隧道洞口段变形机理研究
        1.2.2 隧道洞口段治理研究
    1.3 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天河隧道区域地质环境
    2.1 天河隧道工程概况
    2.2 天河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气象、水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地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河隧道变形监测
    3.1 天河隧道围岩变形监测技术及方法
        3.1.1 监控量测的目的和任务
        3.1.2 监控量测的主要依据及技术原则
        3.1.3 监控量测内容
        3.1.4 监控量测围岩稳定的判据
    3.2 地表位移监测
    3.3 洞内监控量测
    3.4 深部位移监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河隧道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4.1 偏压隧道的判断
        4.1.1 地形引起的偏压
        4.1.2 地质结构引起的偏压
        4.1.3 施工引起的偏压
    4.2 天河隧道变形特征
    4.3 天河隧道变形成因分析
        4.3.1 地形引起的偏压
        4.3.2 断层构造引起的偏压
        4.3.3 外倾结构面构造引起的偏压
    4.4 隧道洞外斜坡变形成因分析
        4.4.1 隧道洞外斜坡地质条件
        4.4.2 斜坡变形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河隧道偏压段病害治理研究
    5.1 病害概况
        5.1.1 洞内变形概况
        5.1.2 洞外变形概况
    5.2 病害分析
        5.2.1 地质因素
        5.2.2 水文、气候因素
        5.2.3 施工因素
    5.3 病害的处治方案
        5.3.1 隧道洞外斜坡处治
        5.3.2 隧道洞内处治
    5.4 偏压隧道病害防治研究
        5.4.1 偏压引起隧道病害的预防
        5.4.2 偏压引起隧道病害的治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天河隧道治理及开挖顺序数值模拟分析
    6.1 FLAC3D简介
        6.1.1 计算基本原理
        6.1.2 求解流程
        6.1.3 本构模型
    6.2 天河隧道治理支护数值模拟
        6.2.1 隧道模型的建立
        6.2.2 初始状态的设定
        6.2.3 第一次治理支护模拟
        6.2.4 第二次治理支护模拟
    6.3 开挖顺序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
        6.3.1 模型的选取及参数确定
        6.3.2 开挖顺序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起凤山偏压连拱隧道浅埋出口段安全处置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处置措施的分类
        1.2.2 洞外偏压处置措施的研究现状
        1.2.3 洞内围岩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偏压隧道浅埋洞口段处置措施研究中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起凤山隧道工程概况
    2.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综述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1.3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岩土
    2.2 隧道主体工程设计
        2.2.1 隧道内轮廓设计
        2.2.2 主洞结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埋深理论计算与处置措施简介
    3.1 连拱隧道埋深的研究
        3.1.1 连拱隧道深埋与浅埋的界定
        3.1.2 连拱隧道偏压临界埋深的界定
    3.2 偏压产生的原因及偏压荷载计算
        3.2.1 偏压产生的原因
        3.2.2 偏压荷载计算
        3.2.3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与偏压角度的关系
        3.2.4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与埋深的关系
    3.3 浅埋偏压隧道常见的安全处置措施
        3.3.1 洞外的偏压处置措施
        3.3.2 洞内的围岩加固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洞口段变形研究
    4.1 模拟软件概述
    4.2 双月路各隧道地形地质条件统计及结果分析
    4.3 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变形研究及分析
        4.3.1 模型参数选取
        4.3.2 Ⅴ围岩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安全处置对策研究
    5.1 工程中常用的处置措施
    5.2 Ⅴ级围岩,侧覆土厚度t值<15m的情况
    5.3 双洞开挖中隔墙上方土体位移较大的情况
    5.4 起凤山隧道偏压处置措施
        5.4.1 起凤山隧道偏压情况
        5.4.2 偏压控制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起凤山隧道监控量测分析
    6.1 监控量测的目的
    6.2 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
    6.3 监控量测流程与测线测点布置
    6.4 量测频率与监测仪器
    6.5 浅埋洞口段监测位移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利用护拱墙处理隧道进口端洞口滑坡(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填区小净距城市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研究[D]. 雷德印.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J]. 唐勃. 西部探矿工程, 2021(03)
  • [3]某偏压隧道洞口段滑坡整治技术[J]. 唐勃. 西部探矿工程, 2020(12)
  • [4]基于BIM的极软弱围岩大断面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程义广. 武汉大学, 2020
  • [5]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顺层边坡稳定性研究[D]. 陈云超.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6]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D]. 张毅. 长安大学, 2019(01)
  • [7]软弱围岩偏压隧道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D]. 贺慧民.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8]南坪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机理数值模拟研究[D]. 王海龙.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9)
  • [9]雅康高速天河隧道出口偏压段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D]. 王琦琳.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10]起凤山偏压连拱隧道浅埋出口段安全处置对策研究[D]. 向江.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采用挡土拱墙处理隧道入口滑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