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肠套叠气体灌肠的诊断和复位(论文文献综述)
周凯,李阳,怀玉水,左芦根,张大坤[1](2020)在《彩超监控引导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彩超监控引导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4月期间行彩超监测引导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的112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在彩超监视引导下安全压力范围内向肠管内注入温盐水,高频与低频彩超交替观察肠套复位,彩超所显示的回盲瓣的开放、包块消失及小肠进水3种影像表现均是证实复位成功的指标,具备以上3个指标的一条或者多条均可证实复位成功。结果患儿复位成功107例,复位成功率为95.54%;复位不成功5例,复位不成功率为4.46%。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26±0.18)d,复位后患儿口服炭片,经肛排出,再次证实复位成功;复位成功后出现发热症状(>37.3℃)8例,术后出现腹泻症状23例,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复位不成功的5例患儿及时进行开腹手术治疗,也均痊愈出院。出院后2周内均进行随访,患儿无复发情况。结论彩超监控引导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高,具有安全、可靠、复位成功率高及无辐射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董露露[2](2020)在《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急性肠套叠是儿童较为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通常是由于肠道蠕动节律异常导致某一部位的肠管套入远端相邻的肠管腔内,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困难。经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儿童急性肠套叠灌肠失败(1.7-11.2%)及治疗后复发(2-12%)并不罕见,并且可能出现肠坏死进而危及患儿生命,这些都令临床医护人员及家长担忧。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住院期间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分析,提高对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和发展的认识,为儿童急性肠套叠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3例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的患儿、109例急性肠套叠住院期间复发的患儿和57例急性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月份、出生方式、临床表现(腹痛或哭闹、呕吐、血便、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等)、套头位置、套头形状、有无阑尾或淋巴结或套入、有无腹腔或套间积液、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治疗前的白细胞值、CRP值、PCT值。同时选择相同时间段内首次空气灌肠成功且未复发、未发生肠坏死的1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别分析儿童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住院期间复发、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得出肠套叠儿童出现三种情况相应的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性能。结果1.首次空气灌肠失败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灌肠失败组的年龄小(χ2=8.646,P=0.013)、发病时间长(χ2=19.646,P<0.001)、套头位于横结肠区和结肠脾区及以后的比例高(χ2=16.998,P<0.001)、套头呈分叶状的比例高(χ2=7.169,P<0.007)、阑尾或淋巴结套入的比例高(χ2=4.098,P<0.043)。两组在性别、出生方式、发病月份、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血便、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值、CRP值、PCT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时间(OR=2.768,95%CI:1.801~4.254)、套头位置(OR=6.417,95%CI:1.424~28.909)、套头分叶状(OR=1.906,95%CI:1.138~3.192)、阑尾或淋巴结套入(OR=2.632,95%CI:1.725~4.014)是空气灌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的预测模型为:In(P/1-P)=-4.644+1.018*发病时间+1.859*包块位置+0.645*套头分叶+0.968*阑尾或淋巴结套入。P表示空气灌肠失败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置信区间为:0.861~0.933。2.复发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肠套叠复发组的年龄大(χ2=22.510,P<0.001)、剖宫产比例高(χ2=4.924,P=0.026)、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比例高(χ2=5.251,P=0.022)、白细胞值高(t=3.721,P<0.001)、CRP值高(t=10.947,P<0.001)、PCT 值高(t=9.559,P<0.001)。两组在性别、发病月份、发病时间、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血便、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套头位置、套头是呈否分叶状、有无阑尾或淋巴结套入、有无腹水或肠间积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4.708,95%CI:1.240~17.870)、剖宫产(OR=2.198,95%CI:1.359~3.556)、腹腔淋巴结肿大(OR=2.632,95%CI:1.725~4.014)、CRP(OR=9.180,95%CI:2.536~33.226)是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复发的预测模型为:In(P/1-P)=7.224+1.549*年龄+0.778*剖宫产+0.957*腹腔淋巴结肿大+2.217*CRP。P表示肠套叠复发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95%置信区间为:0.833~0.879。3.肠坏死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肠套叠坏死组的年龄小(χ2=6.922,P=0.031)、剖宫产比例高(χ2=5.028,P=0.025)、发病时间长(χ2=11.150,P=0.004)、血便比例高(χ2=15.800,P<0.001)、套头呈分叶状的比例高(χ2=7.809,P=0.005)、阑尾或淋巴结套入的比例高(χ2=13.887,P<0.001)、有腹水或肠间积液的比例高(χ2=21.136,P<0.001)、白细胞值高(t=5.835,P<0.001)、CRP 值高(t=14.715,P<0.001)、PCT 值高(t=21.863,P<0.001)。两组在性别、发病月份、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套头位置、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血便(OR=3.408,95%CI:1.217~9.554)、阑尾或淋巴结套入(OR=1.895,95%CI:1.136~3.161)、有腹水或肠间积液(OR=6.435,95%CI:1.927~21.613)、PCT(OR=14.025,95%CI:3.847~51.126)、剖宫产(OR=2.018,95%CI:1.299~3.136)是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预测模型为:In(P/1-P)=-9.247+1.226*血便+0.639*阑尾或淋巴结套入+1.865*有腹水或肠间积液+2.641*PCT值+0.702*剖宫产,P表示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置信区间为:0.898~0.946。结论1.年龄小、发病时间长、套叠位置距离回盲部较远、套头呈分叶状是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大,剖宫产出生、腹腔淋巴结肿大、CRP高是儿童急性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有腹水或肠间积液、套叠含有阑尾或淋巴结、有血便、PCT高以及剖宫产出生是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杜庆浩[3](2020)在《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发病人群为1岁以内婴儿,高发于410个月龄[1]。随婴幼儿年龄增长,2岁以后的幼儿发病逐渐减少,5岁以后发病更少。此病发病急骤,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肠坏死、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急性肠套叠在治疗上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而非手术疗法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空气灌肠、水灌肠等,其中空气灌肠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传统的非手术疗法,如X-射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彩超监控下水灌肠等,或有暴露在射线下的风险,或增加了人力成本且易造成污染等缺点,因此寻找一种既能够避免X线辐射,又能够减少医护工作者临床工作负担的灌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非透视下空气灌肠的方法在这方面有着很大优势,而目前国内外文献对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的报道较少,因此我们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小儿肠套叠这一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总结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在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过程中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19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先经腹部超声进行明确诊断,同时在灌肠前进行常规评估,排除空气灌肠禁忌症后,再进行非透视下空气灌肠治疗。灌肠过程采用JS628电脑遥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仪,通过灌肠过程中患儿的临床表现确定肠套叠复位情况,并且在复位成功后,于30min-60min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进一步明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组临床资料的性别、年龄分布、灌肠后复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95例肠套叠患儿中,25例存在灌肠禁忌症,未行空气灌肠,行急诊手术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排除;无禁忌症的2170例患儿行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083例,失败87例,复位成功率约为95.99%;非透视下空气灌肠患儿中未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男女患儿比约为1.97:1,符合国内外报道的肠套叠患儿男女比例;1岁以内患儿数量最多,其次为1-2岁区间段,3岁后患儿明显减少,随着患儿年龄递增,肠套叠发病数量呈递减趋势;以年龄作自变量、发病数作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p﹤0.05,统计学有明显差异,显示急性肠套叠发病数量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灌肠例数>100例的年龄段,1岁-2岁(不包括1岁)和2岁-3岁(不包括2岁)年龄段复位成功率最高,其男性复位成功率、女性复位成功率及总复位成功率均达到97%以上,均高于1岁及以内年龄段复位成功率(男性复位成功率为91.56%、女性复位成功率为94.84%、总复位成功率为92.86%);各年龄段复位成功率及不同性别复位成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可避免X射线辐射,复位成功率为95.99%,成功率高;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急性肠套叠患儿复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只要符合适应症,非透视下空气灌肠适用于各种急性肠套叠患儿;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赵佳宇[4](2020)在《中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小儿急腹症,原发性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是灌肠复位治疗。目前国内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灌肠复位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我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的现状。方法通过问卷网向受访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肛肠学组和新生儿外科学组成员)发送了一份关于儿童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的调查问卷,以评估灌肠复位的监视设备、媒介物质、使用的设备、技术细节、人员配置、镇静剂的使用、复位的成功率和穿孔例数等。结果共有128份问卷纳入分析。其中,78.1%(100/128)的医疗机构使用放射线监视下灌肠,17.2%(22/128)使用超声监视下灌肠;而在灌肠的介质选择上约78.9%(101/128)使用空气灌肠,17.9%(23/128)使用生理盐水灌肠;经统计发现约有78.9%(101/128)的医疗机构可达到90%及以上的成功率;而在人员配置上,仅小儿外科医生参与的灌肠复位占25.8%(33/128),仅放射科医师参与的灌肠复位占18.8%(24/128),小儿外科医生和放射科医师共同参与的灌肠复位占44.5%(57/128)。结论国内不同医疗结构使用的肠套叠灌肠复位技术存在较大的差异,放射线监视下的空气灌肠复位为主要使用方法,目前国内对于小儿肠套叠灌肠复位的人员配置和方法尚无统一标准。
那熹,王伟[5](2020)在《胃肠彩超、腹部X线平片、CT平扫与空气灌肠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及复位效果评估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胃肠彩超、腹部X线平片、CT平扫与空气灌肠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及复位效果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2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临床、影像资料,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小儿肠套叠的检出率及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总结小儿肠套叠的影像特征。结果胃肠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显着高于腹部X线、CT平扫和空气灌肠,而CT平扫和空气灌肠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腹部X线平片(P<0.05);胃肠彩超示:腹部可探及不均匀低回声包块,包块轮廓模糊,可见套筒征;腹部X线平片表现为官腔狭窄,具有较差的扩张性;CT平扫可表现出靶征、慧星尾征、套筒征、肾形征及不规则肿块征等征象;而空气灌肠造影示病变肠道远端部可见软组织影,显示杯口征象。结论胃肠彩超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在复位治疗后监测中,CT平扫和空气灌肠造影检查可较为清晰的显示其图像,为预后评估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刘普文[6](2019)在《便秘对空气灌肠的影响与开塞露在空气灌肠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便秘对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影响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应用分组对照研究分析便秘对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复位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5月间行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治疗的120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是否有便秘病史,将120例病例资料分为A组和B组,A组患儿为有便秘病史的患儿,B组患儿为无便秘病史的患儿,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儿复位平均用时、复位成功例数及未复位成功例数。结果120例确诊为肠套叠的患儿中,A组43例,复位平均用时5.82±1.92分钟,复位成功38例,占88.37%(38/43),未复位成功5例,占11.63%(5/43);B组77例,复位平均用时4.75±1.58分钟,复位成功72例,占93.50%(72/77),未复位成功5例,占6.49%(5/77)。发现A组较B组治疗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复位成功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我院2017年1月2017年5月间行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法治疗的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便秘并不影响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但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空气灌肠的风险,还会增加患儿X线辐射暴露风险并且延长患儿的痛苦。空气灌肠治疗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尽量减少便秘对空气灌肠治疗过程中的影响,以达到缩短空气灌肠治疗时间,提高空气灌肠安全性的目的。第二部分 开塞露在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开塞露在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间确诊为肠套叠的31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6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行空气灌肠前给予开塞露一支保留灌肠,对照组行空气灌肠前不应用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儿复位平均用时、复位成功例数及未复位成功例数结果312例患儿均经空气灌肠确诊为肠套叠,其中实验组156例,使用开塞露后均有排便,复位平均用时4.45±1.28分钟,复位成功140例,占89.74%(140/156),未复位成功16例,占10.26%(16/156);对照组156例,复位平均用时5.08±1.67分钟,复位成功129例,占82.69%(129/156),未复位成功27例,占17.31%(27/156)。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复位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复位成功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空气灌肠前使用开塞露可以明显减少空气灌肠的治疗时间,降低肠壁坏死穿孔的几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患儿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提高了空气灌肠的安全性。而且,减少了治疗时间也就减轻了患儿在空气灌肠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提高家属的满意度。但是滥用开塞露也会对患儿造成不利的影响,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可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孙帅[7](2019)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714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小儿肠套叠诊疗过程中常见临床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腹痛、腹部包块、呕吐、血便等),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腹部立位、血常规、大便常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等),灌肠复位结果(成功/失败、穿孔情况、复发情况),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套头位置、类型、肠道血流情况、有无病理性先驱物、术后并发症情况)。参考《2011年日本儿童肠套叠处理指南》提供的临床诊断标准、严重程度评估标准对就诊患儿进行诊断,符合“确定诊断”标准的患儿纳入研究,采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严重程度评估。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非连续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连续性计数资料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门诊共收治肠套叠患儿943例,排除重复就诊病例48例,最终纳入病例895例,对于疑似患儿,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嘱患儿家属给予患儿腹部按摩等辅助手段,181例复查彩超提示套叠样肠管影像消失,最终共714例患儿收治入院。714例患儿中男性466例,女性248例。年龄在1岁以内患儿308人,1-2岁患儿242人;2-3岁患儿82人;3-4岁患儿36人;4岁以上患儿46人、其中年龄大于6岁患儿18人。排除灌肠复位治疗禁忌症后试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其中灌肠复位成功697例,失败17例,无穿孔病例。17例灌肠复位失败病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3例,中转开放3例,传统开放手术复位11例,均成功复位。术中发现肠道继发性改变病例2例,分别为梅克尔憩室1例,小肠息肉1例。1例患儿术后9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给予再次手术复位成功。经空气灌肠复位后肠套叠复发病例69例,行手术治疗后肠套叠复发病例1例,共发生肠套叠101次。其中52例复发1次,11例复发2次,5例复发3次,2例复发6次;复发间隔1天-2年不等,其中27例在3个月内复发,42例在6个月内复发。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00次,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初次发生肠套叠的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χ2=0.279,P>0.05)。按发病时间分析,病程时间<24小时者649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641例,复位不成功8例;病程在24-48小时者38例,复位成功35例,复位不成功3例;病程时间>48小时27例,复位成功21例,复位不成功6例。病程时间长短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Z=6.523,P<0.05),表明病程时间影响复位成功率,病程越长复位成功的机会降低。结论1.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安全、有效,是小儿肠套叠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2.复发性肠套叠治疗原则同初次发生的肠套叠,给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效果良好。3.对于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的患儿,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4.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显着降低。早期诊断和及时复位治疗是提高肠套叠治疗效果的关键。第二部分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 比较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 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查找空气或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3月1日。纳入标准:报告使用空气或者液体(生理盐水,钡,或碘化造影剂)灌肠确诊肠套叠并报告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或穿孔率或复发率的文章。排除标准:(1)没有提到灌肠类型的论文;(2)没有报告灌肠复位成功率、穿孔率或复发率的论文;(3)除了中文和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发表的论文;(4)是调查或评论,未公开发表论文;(5)样本量数小于50的研究,以减少样本容量偏差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140篇(空气灌肠76篇,液体灌肠64篇),共计41292名患者。在75篇文章(2455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成功率为88%(95%CI,86%-89%;I2=95%),在64篇文章(16092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成功率为80%(95%CI,78%-83%;I2=96%)。在57篇文章(2029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穿孔率为1%(95%CI,1%-1%;I2=53%),在36篇文章(10486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穿孔率为1%(95%CI,0%-1%;I2=0%)。在20篇文章(543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复发率为7%(95%CI,5%-9%;I2=85%),在10篇文章(1792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复发率为11%(95%CI,7%-15%;I2=71%)。结论5.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优于液体灌肠。其中空气灌肠成功率明显高于液体灌肠,复发率明显低于液体灌肠,穿孔率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因此我们推荐使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
胡思佳,白玉作[8](2018)在《空气灌肠复位与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急腹症,能够引发小儿呕吐、血便、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肠坏死,出现中毒性休克,影响患儿健康。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其中非手术治疗是应用最为广泛且优先选用的方法[1]。非手术治疗主要是指在超声或透视引导下进行的灌肠复位。目前针对小儿急性肠套
张宁[9](2017)在《小儿肠套叠X线诊断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小儿肠套叠X线诊断与空气灌肠复位,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有效率。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X线诊断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患儿68例的复位成功率、病程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儿中成功复位58例,复位成功的58例患儿中8例出现复发,而且病程在24小时之内的患儿成功复位率明显高于超过48小时的患儿,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肠套叠发病早期诊断与治疗能有效提高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且空气灌肠的复位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许冬梅,韩洪林,魏贤英[10](2017)在《小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的诊治情况。方法:笔者回顾分析了我院放射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行空气灌肠治疗的114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114例肠套叠患者,整复成功106例,整复失败8例,整复成功率93%,整复过程中未出现肠管破裂、穿孔等并发症。整复失败8例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回回型小肠套1例,回结型套叠时间长、肠管黏连水肿嵌顿紧7例。结论:小儿肠套叠患者接受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治疗,具有较高的复位治疗成功率,因而可作为患者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二、小儿肠套叠气体灌肠的诊断和复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肠套叠气体灌肠的诊断和复位(论文提纲范文)
(1)彩超监控引导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使用器材 |
1.3 术前准备及具体操作步骤 |
1.4 术中观察指标及复位成功评价标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2)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肠套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概述 |
1.2 发病原因及机制 |
1.2.1 饮食因素 |
1.2.2 解剖、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因素 |
1.2.3 病毒感染 |
1.3 局部解剖结构及临床分型 |
1.4 临床表现 |
1.5 演化规律 |
1.5.1 启动期 |
1.5.2 进展期 |
1.5.3 危重期 |
1.6 诊断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临床诊断及治疗 |
2.2.1 诊断 |
2.2.2 治疗 |
2.3 研究方法 |
2.3.1 灌肠前准备 |
2.3.2 操作步骤 |
2.3.3 复位成功的判断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总体情况 |
3.1.1 性别分布 |
3.1.2 研究对象年龄分布 |
3.2 肠套叠复位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急性肠套叠非手术治疗概述 |
4.2 X 线透视下灌肠复位(液体静压复位、空气灌肠复位) |
4.2.1 概述 |
4.2.2 X射线危害性 |
4.3 超声引导下灌肠复位(液体静压复位、空气灌肠复位) |
4.3.1 概述 |
4.3.2 优势 |
4.3.3 劣势 |
4.4 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中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胃肠彩超、腹部X线平片、CT平扫与空气灌肠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及复位效果评估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胃肠彩超检查: |
1.2.2 腹部X先平片检查: |
1.2.3 CT平扫检查: |
1.2.4 空气灌肠检查: |
1.3 研究内容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检查方法对小儿肠套叠检出率及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 |
2.2 小儿肠套叠在不同检查中的图像表现 |
3 讨论 |
(6)便秘对空气灌肠的影响与开塞露在空气灌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便秘对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及复位成功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开塞露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中的应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设备及人员配置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及复位成功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 |
引言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引言 |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空气灌肠复位与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相关研究 |
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相关研究 |
三、空气灌肠与水压灌肠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
四、两种复位方法的优缺点 |
(一) 空气灌肠复位 |
(二) 水压灌肠复位 |
(9)小儿肠套叠X线诊断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诊断及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小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病理病因 |
3.2 临床特征 |
3.3 X线表现 |
3.4 空气灌肠复位术 |
3.5 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的优势 |
3.6 空气灌肠的诊疗限度 |
3.7 总结 |
四、小儿肠套叠气体灌肠的诊断和复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超监控引导温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研究[J]. 周凯,李阳,怀玉水,左芦根,张大坤. 中华全科医学, 2020(09)
- [2]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D]. 董露露. 郑州大学, 2020(02)
- [3]非透视下空气灌肠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中的应用[D]. 杜庆浩.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中国小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治疗现状调查[D]. 赵佳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胃肠彩超、腹部X线平片、CT平扫与空气灌肠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及复位效果评估的对比分析[J]. 那熹,王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1)
- [6]便秘对空气灌肠的影响与开塞露在空气灌肠中的应用[D]. 刘普文. 青岛大学, 2019(02)
- [7]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D]. 孙帅.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8]空气灌肠复位与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研究进展[J]. 胡思佳,白玉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8(01)
- [9]小儿肠套叠X线诊断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研究[J]. 张宁.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08)
- [10]小儿肠套叠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的诊治分析[J]. 许冬梅,韩洪林,魏贤英.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