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读者的“100条做什么”

给读者的“100条做什么”

一、“100个怎么办”致读者(论文文献综述)

朱晶[1](2021)在《《宁夏日报》脱贫攻坚报道研究(2019-2020)》文中研究指明

郑芮[2](2021)在《贝叶斯深度标签分布学习不确定度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尽管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却无法捕捉预测的不确定性,这在医疗、自动驾驶等错误成本很高的领域中非常重要。基于dropout贝叶斯深度学习模型的提出为获取深度学习模型不确定度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贝叶斯深度学习模型中获取的噪声不确定度和模型不确定度应用于单标签学习任务必须要求图像标签语义清晰。有些情况并不能对数据进行精确的标记,例如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年龄的估计或不同的医生对病变轮廓的标注。分布标签学习被提出来解释标签歧义,然而其不确定度估计尚未得到研究。本文为了解决前人提出的基于dropout贝叶斯深度学习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贝叶斯深度标签分布学习模型,该模型可以获取分布标签学习任务的不确定度,同时定义语义不确定度衡量标签模糊性带来的不确定度,并统一三种不确定度在单标签学习和分布标签学习的表达形式。本文将提出的语义不确定度和另外两种不确定度应用于多个领域,证明不确定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点:1.提出贝叶斯深度标签学习分布学习模型,可获取分布标签学习任务不确定度,定义了语义不确定度表征标签模糊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并统一三种不确定度在单标签和分布标签学习任务上的数学表达形式。2.本文将不确定度应用于单标签学习任务,探究在分类、分割任务中三种不确定度与模型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在单标签学习任务上的三种不确定度损失表达形式。实验证明三种不确定度与模型性能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将不确定度损失加入模型训练,在Adience和ICCV ChaLearn LAP 2015分类数据集和CamVid和eophthaEX分割公开数据集中均获得比文献水平更高的性能,证明三种不确定度损失可以有效提升模型性能;此外,本文将三种不确定度作为特征输入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输入,可以有效判断预测结果的正确性。3.本文将不确定度应用于分布标签学习任务,探究三种不确定度与模型性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定义了在分布标签任务中的三种不确定度损失表达式。实验证明,三种不确定度与分布标签学习任务模型性能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模型通过学习不确定度损失在两个公开数据集ICCV ChaLearn LAP 2015和SCUT-FBP和自己构建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级数据集ROP2020超过比文献水平最高的水平,说明三种不确定度损失可以有效提升模型在分布标签学习任务的性能;此外,证明了模型不确定度和语义不确定度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本文利用三种不确定度作为特征学习的SVR模型可以判断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准程度。4.结合三种不确定度的性质,本文将本文提出的贝叶斯深度标签分布学习模型以及不确定度应用于其他领域。探索不确定度作为主动学习的查询函数提升选择数据的有效性;在增强学习的智能体行为预测网络中加入不确定度损失,并利用不确定度优化探索策略,加快智能体收敛到最优行为的速度;利用不确定度区分对抗样本和真实样本进行对抗样本检测中。通过实验证明,三种不确定度尤其是语义不确定度可以有效运用于上述应用,并且达到很显着的效果。

张雷[3](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魏巍[4](2020)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文中认为沪剧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期间,大致经历了从民间小调到花鼓戏、滩簧、申曲和沪剧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以演出“西装旗袍戏”而闻名上海滩。西装旗袍戏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部分剧目是由时事新闻和外国电影改编而来,因此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沪剧同其他戏曲一道参与了由政府发起的“戏曲改造”运动。国家通过“戏改”的实施以及社会运动的发起,对沪剧生态进行整顿,沪剧剧团和艺人对此积极回应。在过渡时期,政府对剧场、影院的改造极大地改变了戏曲演出市场,上海戏曲界出现危机。在危机中,民间剧团纷纷加入国营,从而确立了剧团的国营体制。自1957年初至1958年夏,在经历了剧团交区、县管理和整顿清理中小剧团以及成立戏曲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后,沪剧剧团和艺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发起,剧团参加“六边”活动,艺人观念得以重塑,同时剧团群众创作了大量质量低下的业余作品。在工厂和农村地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发展后,进入到“浮夸风”阶段,并出现了生产与宣传之间的矛盾。在调整时期,沪剧演出剧目和艺人观念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群众业余活动演出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但整体依然具有贴近政治、反映现实和不平衡性的发展特征。在1963年、1964年“两个文艺批示”发出后,文艺政策较前期斗争气氛明显加强。在文艺大批判下,沪剧积极演出现代戏,同时组成小分队下乡、下厂演出,江青选中沪剧《芦荡火种》和《红灯记》推出了革命样板戏,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在文革前期,沪剧剧团、艺人、演出活动受到“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冲击,演出停止、剧团撤销、艺人受到批判,红卫兵运动兴起。在文革后期,由余下的专业剧团人员和业余创作力量一起创作演出的少数沪剧小戏,成为这一时期沪剧演出的主体。

乔傲龙[5](2019)在《《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文中提出《抗战日报》创刊于“晋西事变”结束之后的1940年9月18日,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前后历时9年。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为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为中心,分五个部分对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进行了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考察。本文所称的文化动员,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以文化为手段所进行的动员,即以文学、艺术、新闻等方式动员民众参与中共领导下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亦包括以文化建设为目的而进行的人才动员,即中共为了发展其领导之下的文化事业,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第一部分追溯了中共的办报传统及其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以及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到“晋西事变”之前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牺盟会、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地区的办报活动,论述了这一时期报纸所具有的鲜明的统一战线色彩,并重点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采编队伍的发展。这支采编队伍的人员具有双重角色,他们因动员而加入这支队伍,又通过办报动员了其他广大群众。在文化动员中,他们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从初期以国共对立时期的储备干部及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发展的知识人才为主,到1942年延安知识人才的大量补充,再到抗战胜利之后本土知识分子的崛起,《晋绥日报》(《抗战日报》)办报队伍9年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总体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动员不同于其他社会动员的渐进性特征、其对人才培养的依赖,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的接续性要求。第二部分论述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通讯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报纸的通讯工作在1942年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在文化落后的根据地,只有党的各级政权把办报视为一种“深入的组织工作”,举全党之力并发动群众参与,报纸才能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党性,并成为党对群众进行文化动员的有力武器,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则必须通过完善的通讯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事实上,在《晋绥日报》(《抗战日报》)9年的发展过程中,报纸质量与通讯工作始终呈现出极强的正向相关。报纸通讯员队伍的逐渐壮大、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提升了文化动员的覆盖面及有效性。第三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三级报网中的地方油印报纸和基层乡村的黑板报,及其与晋绥农村的冬学运动、识字运动、读报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油印报和黑板报作为大报的二级和三级系统,其成败的关键依然在于群众路线是否得到了有力的执行,而冬学、识字、读报等群众运动的开展,不但本身就是文化动员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报纸的文化动员能否得到预期回应的根本性前置要件。第四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在社会动员中的新闻“客里空”问题及其成因,并对晋绥边区反“客里空”运动中“新闻求实”与“思想土改”两条线索进行了梳理,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证明:工具目的只能通过专业主义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工具主义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与政治正确性之间最低限度的平衡,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五部分得出全文结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文化建设是“比打倒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更难的题目”,文化动员应充分估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特征,而人才能否接续、动员能否持久则是文化动员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战时的教育条件导致了特定门类人才在供给侧的困难,而受众的接受水平则导致了特定文化产品在需求侧的疲软,由供需关系所导致的失衡结构,是文化动员的决策者和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必须理智面对的现实,因时因地制宜是上策,一味求全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动员中成功的群众路线并非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棋盘状系统,在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之下,“棋盘效应”使每个运动都与其他所有运动相为支撑,从而形成化合作用;群众路线的本质是群众利益路线,文化动员本质上也是利益动员,其功能是通过“利他”而实现的,只有以此认识为前提去组织动员,才能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切中民众的利益诉求,无助甚至有损于民众利益的实现,则动员的意图终将落空;党报是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工具,但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尊重新闻自身规律为前提,以牺牲新闻真实为代价的工具追求必将适得其反。

严碧华[6](2019)在《融媒体背景下MS周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出现,改变了以往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移动互联网得以交互与深度融合,两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技术的推动下,传播渠道多元化且不断固化,颠覆了此前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中心的传播格局,公众从“读纸”转向了“读屏”。传统媒体遭遇危机,最具代表性的是近年来一批都市报宣布停刊。但另一方面,四年前,中央提出融媒体战略,一批主流媒体集团积极探路,重构运营模式、重构组织机构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成效初显,在移动互联网上也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主流媒体集团的成功,得益于注重战略。作为以报道与解释时事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期刊,因体量少,战略调整往往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论文以归属于典型新闻期刊的MS周刊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传媒行业的新特点,面临的新问题,试图通过调研访谈、归纳演绎,运用PEST、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在充分考虑媒体属性的前提下,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研究MS周刊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发展战略,即SO战略,并确定战略实施的具体目标。发展战略初期,在守正中创新,为核心目标读者提供优质内容,打破此前杂志编辑部和新媒体编辑部两个部门、两张皮的现状,扩大有效发行,加强品牌活动统筹,发力建设智库与民生数据库,重新梳理机构机制以适应融媒体发展;发展战略攻坚期,适应融媒体的机构机制重构完成,杂志和新媒体编辑部真正实现深度融合整合成一个大编辑部,有效发行覆盖超过2000个县区,品牌活动收入翻番,凝聚民生领域权威专家的智库具有一定影响力,民生数据库初具规模并形成相应的服务收入,新媒体探索出经营模式形成产业闭环;发展战略强化期,新闻报道和智库在民生领域极具影响力,新媒体经营实现稳定增长,构建了完善的民生数据库并形成经营模式,建立护城河。战略的实施还离不开激励机制、财务、人才和技术等保障,论文也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龚梁琼[7](2018)在《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课程资源是指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各种可利用的途径、方法、素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微信公众号作为课程资源的良好载体正在受到较多关注,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资源理论、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现有的与生物教学有关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分类比较,总结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部分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教师需求,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注册运营微信公众号发送生物课程资源方面的推文,提供生物课程资源利用的新平台并不断提高推文质量。对现有微信公众号比较的结果,发现强大的运营团队是公众号推广效果的基本保障,多数公众号高度关注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与教材重难点关系密切的内容更受欢迎,推文标题对推广效果也有重要作用。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们有着从微信公众号中获取生物课程资源的迫切需求,对微信公众号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高度认同的。注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以推广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为主题,以生物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推文内容的选择上采取与本地高中生物教学进程同步的推送策略,建立了关键词与资源库相关内容的链接,用户发送关键词后即可自动获得相关课程资源。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发布了112篇推文,内容涵盖高中教材知识、教学相关视频以及教学反思等。推广实践证明,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中学生物课程资源是可行的、合理的。建议生物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要加强团队建设,强化推文内容的系统性,深入课堂教学实际,了解教师及学生需求,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提供更多的资源利用渠道和更有用的课程资源。

刘勇[8](2016)在《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急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和格局,并且以“无处不在”的态势迅速地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中获得生命力,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也是其实践性、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新的平台和渠道。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新媒体基于数字技术的本质特征,使得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播过程中展现出了独有的特点,如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即时性,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和超文本性,传播主体的个性化和社群化以及传播语言的碎片化,并缔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新媒体的这些传播特性使传播格局由传统金字塔式的单向传播,转变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双向扁平的传播结构。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带来新的手段和渠道、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重大事件的传播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也起到了较好效果。然而,新媒体背景下同时也面临着话语权转移、多元文化冲击、谣言滋生、意识形态安全及信息安全等问题冲击。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出新媒体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独有优势,摒弃新媒体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必须把握良好的原则,做到建设与管理并举、引导和过滤相结合、一元与多样结合、教育和渗透相结合,同时注重参与和反馈,坚持好“三贴近”的原则。做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媒体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牢牢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方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加强对于新媒体的依法管理、依法监督和调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同时倡导媒体新媒体行业自律、网民自律,发挥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功能,另外还要善于运用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监控,及早发现苗头,特别是对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和煽动做到快速响应;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特别重视信息安全,要确立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注重提升国民信息安全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先导、以中国梦为牵引,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新媒体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作用。运用新媒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项系统工程,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入,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

胡勇[9](2016)在《国际发展援助转型与印度对非发展合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已走过近70年历程,各种弊端暴露无遗,转型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南南合作的复兴,强调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等核心要素的发展合作新模式对长期主导发展话语的"援助—受援"范式构成了挑战,推动了国际发展援助的转型和全球发展治理的优化。在南南发展合作伙伴中,印度的发展合作理念与实践体现了发展合作的精髓,尤其是印度对非发展合作具有发展合作的典范意义。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南南合作是对南北合作的补充而不是取代,后者仍然是国际发展合作的主渠道。同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应当从观念、机制、政策等方面反思本国的对外援助理念与实践,创新并践行发展合作,推动中外建立更加有力的发展伙伴关系,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梅谦立[10](2015)在《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翻译者,抑或叛逆者?》文中指出耶稣会士在17世纪翻译的"四书",以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他们声称,《四书直解》更符合先秦儒家的思想,也更符合真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四书直解》与《四书章句集注》有何不同?他们赞成《四书直解》什么样的观念?耶稣会士有没有正确地把握《四书直解》的某些观念?他们有没有正确地翻译,或者背离了原文?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100个怎么办”致读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0个怎么办”致读者(论文提纲范文)

(2)贝叶斯深度标签分布学习不确定度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贝叶斯深度学习模型研究现状
        1.2.1 贝叶斯深度学习模型的发展
        1.2.2 深度学习不确定度的应用
        1.2.3 现有不确定度应用的不足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贝叶斯深度标签分布学习及语义不确定度
    2.1 引言
    2.2 贝叶斯深度标签分布学习模型原理
    2.3 语义不确定度的定义
    2.4 三种不确定度在两种任务上统一表达
        2.4.1 单标签任务的语义不确定度
        2.4.2 在分布标签学习任务的语义不确定度
        2.4.3 三种不确定度之间的差异性
    2.5 章节小结
第3章 不确定度提升单标签学习性能
    3.1 引言
    3.2 网络结构设计
        3.2.1 分类网络结构设计
        3.2.2 分割网络结构设计
    3.3 单标签任务中的不确定度损失函数
    3.4 实验设置
        3.4.1 数据集介绍
        3.4.2 评估标准
        3.4.3 模型训练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不确定度损失提升分类水平
        3.5.2 不确定度损失提升分割水平
        3.5.3 三种不确定度的性质和作用
        3.5.4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确定度提升分布标签学习性能
    4.1 引言
    4.2 网络结构设计
    4.3 分布标签任务上的不确定度损失函数
    4.4 实验设置
        4.4.1 数据集介绍
        4.4.2 评估标准
        4.4.3 实验设置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不确定度损失提升分布标签任务水平
        4.5.2 三种不确定度的性质和作用
        4.5.3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确定度应用于其他场景
    5.1 引言
    5.2 不确定度提升主动学习效率和性能
        5.2.1 主动学习介绍
        5.2.2 实验设置
        5.2.3 实验结果
    5.3 不确定度加快增强学习收敛速度
        5.3.1 增强学习介绍
        5.3.2 实验设置
        5.3.3 实验结果
    5.4 不确定度提高对抗样本检测准确率
        5.4.1 对抗生成介绍
        5.4.2 实验设置
        5.4.3 实验结果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贡献与创新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沪剧剧团的国营运动(1949-1956)
    第一节 沪剧的“戏曲改造”
        一、“戏改”的背景
        二、“戏改”下的沪剧生态
        三、“戏改”中的沪剧演出
    第二节 剧团国营体制的确立
        一、剧场改制前的沪剧
        二、戏曲危机中的国营
    小结
第二章 群众路线下的沪剧(1957-1963)
    第一节 文艺政策摇摆中的沪剧
        一、沪剧剧团的交区管理与整顿
        二、沪剧艺人观念的重塑
        三、政策摇摆中的剧目
    第二节 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的沪剧
        一、业余沪剧活动的发展概况
        二、业余沪剧活动的特征
    小结
第三章 走向样板戏的沪剧(1963-1976)
    第一节 文革前的沪剧
        一、文艺大批判下的沪剧演出
        二、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第二节 文革中的沪剧
        一、“文艺黑线专政论”下的剧团和艺人
        二、样板戏时期的沪剧演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及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及分析方法
    六、本文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固有人才到本土精英——“意识形态部队”的组建
    第一节 《抗战日报》创刊之前中共在晋绥的社会动员模式
        一、报纸是社会动员的制高点
        二、中共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
        三、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进步报刊
        四、“晋西事变”与《抗战日报》的创刊
    第二节 “固有知识分子”与《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一、“固有知识分子”与国共两党对立时期的中共人才储备
        二、3:3:3——《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第三节 报纸的地方化努力与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一、《抗战日报》的地方化努力
        二、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第四节 文化动员的成果——山药蛋派与七七七文艺奖
        一、山药蛋派与《抗战日报》副刊作者群
        二、七七七文艺奖与晋绥文艺队伍
        三、1949 年干部南下对晋绥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全党办报与通讯网络建设
    第一节 融入中共组织——党报姓党的目标追求
        一、不带编号的党内文件
        二、“聋盲软哑”——言说与倾听之间的疏离
        三、一纸《决定》引领晋绥全党参与办报
        四、全党办报的生动局面
        五、书记县长笔下的新闻稿件
    第二节 链接基层社会——“局域”通讯网络的构建
        一、各级党委对报纸通讯工作的推动
        二、通讯队伍的动员
        三、通讯队伍的组织
        四、通讯员的培养:刊授、函授、面授
        五、从农民到优秀通讯员:一个生动的个案
        六、“逼”和“哄”:一个通讯模范县的成长
        七、通讯队伍规模、来稿数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
        八、晋绥根据地通讯网络建设的历史借镜
第三章 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黑板报”与读报小组
    第一节 冬学运动与文化翻身
        一、从《抗战日报》看晋绥冬学的起伏
        二、从晋绥冬学看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动
        三、冬学运动与群众办报
    第二节 读报运动与读者的“创造”
        一、通讯网络是读报活动的基本依托
        二、识字运动是读报发展的有力助推
        三、“报纸上山”与“报纸下地”
        四、读报运动与文化觉醒
        五、读报运动的收获
    第三节 油印报、黑板报与晋绥边区三级报网
        一、油印报:在黑板报与大众报之间
        二、民众的舆论机关——黑板报
第四章 《晋绥日报》的“客里空”新闻与反“客里空”运动
    第一节 “客里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第二节 “客里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一、“意义”的诱惑——从记者谷曼看“客里空”的心理机制
        二、需求指导下的供给——从“模范村”报道看工具主义生产模式
        三、私欲对“公器”的觊觎——工具主义的次级衍生
    第三节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一、新闻求实——专业主义视野下的反“客里空”运动
        二、“思想土改”——工具主义层面上的反“客里空”运动
    第四节 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回响
        一、土改纠偏与《晋绥日报》停止反“客里空”
        二、毛泽东“谈话”与此后30年对反“客里空”运动的评价
        三、反“客里空”,一个未了的话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融媒体背景下MS周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趋势
    1.3 内容框架和主要方法
        1.3.1 内容框架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创新点
        1.4.1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研究单个新闻期刊的战略
        1.4.2 将新闻期刊定位于一个平台进行研究
        1.4.3 从企业战略的视角对新闻期刊进行研究
第二章 内部条件分析
    2.1 MS周刊简介
    2.2 MS周刊的优势分析
        2.2.1 政治与公信力优势
        2.2.2 人才储备丰富
        2.2.3 具有专家智库优势
        2.2.4 具有品牌优势
        2.2.5 有核心产品
    2.3 MS周刊的劣势分析
        2.3.1 管理制度粗放与滞后
        2.3.2 激励机制未与时俱进
        2.3.3 采访报道突破能力欠缺
        2.3.4 媒体融合存在“两张皮”
        2.3.5 市场开拓能力差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P)
        3.1.2 经济环境分析(E)
        3.1.3 社会环境分析(S)
        3.1.4 技术环境分析(T)
    3.2 行业趋势分析
        3.2.2 传统媒体发展趋势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总体竞争环境分析
        3.3.2 竞争对手分析
第四章 战略选择
    4.1 SWOT分析
        4.1.1 机会因素
        4.1.2 威胁因素
    4.2 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
    4.3 MS周刊总体战略选择
        4.3.1 杂志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4.3.2 扩大MS周刊在地方政府的影响力
        4.3.3 经营重心转向论坛、智库与大数据服务
    4.4 MS周刊竞争战略
        4.4.1 专注民生构建高差异
        4.4.2 强化核心产品运营
第五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人才引进和培养策略
        5.1.1 加强专业人才引进
        5.1.2 强化内部人员培养
    5.2 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体系
        5.2.1 优化职称和职务两条晋升通道
        5.2.2 加大奖惩力度激励先进
    5.3 财务支撑策略
        5.3.1 筹集资金确保MS周刊正常运行
        5.3.2 财务制度创新保障激励到位
    5.4 技术保障
        5.4.1 媒体融合技术保障
        5.4.2 全媒体人员操作技能培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课程资源及其发展
        1.4.2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1.4.3 微信公众号用于教学的理论及实践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
    2.1 生物教学类微信公众号的比较
    2.2 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号的情况调查
3 微信公众号“论一枚生物教师的自我修养”的建立与运营
    3.1 本公众号的建立及发展过程
        3.1.1 初创宣传阶段
        3.1.2 定位调整阶段
        3.1.3 团队运营阶段
    3.2 本公众号的日常维持
        3.2.1 推文的编辑与发布
        3.2.2 处理用户留言及回复消息
        3.2.3 设置微信公众号个性化的栏目
    3.3 推广实例及分析
        3.3.1 实例一:有关教学反思的课程资源
        3.3.2 实例二:有关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源
        3.3.3 实例三:有关复习总结的课程资源
4 结论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部分生物类微信公众号基本信息
    附录2:三个代表性生物教育类微信公众部分推文阅读量及点赞数统计
    附录3:微信公众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
    附录4:本公众号不同时期阅读量、点赞数及留言数统计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1 国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1.3.2 国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1.3.3 取得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探索及分析框架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文的创新探索
        1.5.3 本文的逻辑思路和分析框架
第2章 媒体传播及新媒体的时代价值
    2.1 媒体及其传播
        2.1.1 媒体
        2.1.2 媒体的传播
    2.2 媒体与政治
        2.2.1 媒体的政治属性
        2.2.2 媒体的政治功能
        2.2.3 政治媒体化与媒体政治化
    2.3 新媒体的兴起及时代价值
        2.3.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2.3.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2.3.3 新媒体的传播模式
        2.3.4 新媒体的社会影响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媒体传播中获得生命力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中发展
        3.1.1 马克思主义的媒体观
        3.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早期的传播
        3.1.3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2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传统方式及其功效评价
        3.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传统方式
        3.2.2 传统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效评价
    3.3 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
        3.3.1 新媒体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手段
        3.3.2 新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
        3.3.3 新媒体的运用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多向互动
第4章 我国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就分析
    4.1 网络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就分析
        4.1.1 网络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
        4.1.2 网络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状及效果分析
    4.2 移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就分析
        4.2.1 移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
        4.2.2 移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及现状
    4.3 新媒体传播典型案例分析
        4.3.1 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
        4.3.2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网络报道
        4.3.3 "中国干部学习网"全媒体平台
第5章 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话语权的转移
        5.1.1 媒体与话语权
        5.1.2 新媒体背景下话语权的转移
    5.2 谣言的滋生和泛滥
        5.2.1 谣言及其危害
        5.2.2 新媒体助长谣言的滋生与泛滥
    5.3 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5.4 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的缺位
    5.5 问题原因分析
        5.5.1 新媒体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张力
        5.5.2 新媒体传播"把关人"的弱化
        5.5.3 新媒体"数字鸿沟"的凸显
        5.5.4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第6章 当前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6.1 把握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6.1.1 建设与管理并举的原则
        6.1.2 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6.1.3 一元与多样协调的原则
        6.1.4 重视参与和反馈的原则
    6.2 打造新旧媒体融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
        6.2.1 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6.2.2 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则
        6.2.3 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
    6.3 加强对新媒体空间的管理
        6.3.1 加强对新媒体空间的舆论引导
        6.3.2 倡导新媒体空间民主管理
        6.3.3 加强对新媒体空间的依法管理
        6.3.4 充分运用技术手段
    6.4 重视新媒体空间信息安全
        6.4.1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力量
        6.4.2 西方国家信息战对我国的威胁
        6.4.3 提升我国信息安全的对策
    6.5 发挥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作用
        6.5.1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6.5.2 发挥党委政府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导作用
        6.5.3 优化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的内容
        6.5.4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
结束语 总结与展望
    1 论文的工作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100个怎么办”致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日报》脱贫攻坚报道研究(2019-2020)[D]. 朱晶. 渤海大学, 2021
  • [2]贝叶斯深度标签分布学习不确定度的研究与应用[D]. 郑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4]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D]. 魏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D]. 乔傲龙. 山西大学, 2019(02)
  • [6]融媒体背景下MS周刊发展战略研究[D]. 严碧华. 广西大学, 2019(12)
  • [7]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D]. 龚梁琼. 黄冈师范学院, 2018(01)
  • [8]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D]. 刘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12)
  • [9]国际发展援助转型与印度对非发展合作[J]. 胡勇.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6(06)
  • [10]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翻译者,抑或叛逆者?[J]. 梅谦立.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5(01)

标签:;  ;  ;  ;  ;  

给读者的“100条做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