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山区珍稀观赏植物物种多样性濒危现状及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孙冠花[1](2021)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文中指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东北部与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武威地区相接,西部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县毗连,南部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县为邻,东部与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行政区域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门源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和天峻县部分区域。公园内生态系统独特,自然景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祁连山十分重要的核心区域,因此,对该地区特有植物多样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名录,并对本区中国特有植物的多样性,地理成分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科属种的生活型多样性,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对策以及资源植物划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对策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共有436种,隶属于50科160属,物种组成丰富,其中青海省特有植物共有23种,隶属于15科20属;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特有植物(本区特有)共有5种。科、属的组成简单,较大科仅有2科(菊科,19属54种;禾本科,22属56种),中等科有9科,小科有26科,单种科共有14科;较大属有6属(风毛菊属Saussurea、柳属Salix、马先蒿属Pedicularis、黄耆属Astragalu、薹草属Carex、龙胆属Gentiana),中等属有12属,小属有64属,单种属有78属。2.本区中国特有植物生活型多样,分为乔木(常绿、落叶)、灌木(常绿、落叶)、草本(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等,其中多年生草本占比最高,占本区特有植物总种数的66.7%,其次灌木占总种数的12.4%(以落叶灌木为主,占10.1%),乔木占总种数的8.5%(以落叶乔木为主,占7.1%),总体来说,草本植物>灌木>乔木。3.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中国特有植物属的地理成分有15个分布区类型,种的地理成分有13个分布亚型。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中国特有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显着,联系广泛;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本区中国特有植物区系以青藏高原成分为主,其次为西南-华北成分、华北成分。4.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水平分布规律:从东-西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即东段分布有48科149属363种,中段分布有35科94属202种,西段分布有35科80属148种;垂直分布规律:从低海拔到海拔5500m范围内中国特有植物的种数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海拔3000-3500m段的中国特有植物种数最多,共有339种。5.本区中国特有植物中保护植物种类较丰富,本区各类保护植物共有42种,隶属于19科35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3种,隶属4科12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仅有兰科的毛杓兰(Cypripedium franchetii)1种,其余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另外,在分析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对策。6.本区资源植物种类较丰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中,药用植物共有154种、油脂植物有20种、淀粉及糖类植物有24种、防风固沙植物有13种、纤维植物有37种、芳香植物有28种、饲料牧草植物有33种及绿化观赏植物有44种。
刘昂[2](2021)在《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区域湖南南部包含永州市、郴州市和炎陵县,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4°39’至26°51’,东经111°06’至114°14’之间,土地总面积4.39万平方公里。通过对该区野生兰科植物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湖南南部兰科植物种类丰富。经野外调查查明本区域有兰科植物61属144种,生活型齐全,地生兰、附生兰、腐生兰均有分布,其中地生兰共37属88种,分别占总属数和物种总量的60.66%和61.11%;其次为附生兰,共19属43种,分别占总属数和物种总量的31.48%和29.86%;腐生兰最少,共9属13种,分别占总属数和物种总量的14.75%和9.03%。湖南南部兰科植物新资料较为丰富。本研究区域内共发现湖南省兰科植物新纪录属6个,即:沼兰属(Crepidium)、虎舌兰属(Epipogium)、钳唇兰属(Erythrodes)、滇兰属(Hancockia)、舌喙兰属(Hemipilia)、全唇兰属(Myrmechis);新纪录种22个,即: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南岭头蕊兰(Cephalanthera nanlingensis)、浅裂沼兰(Crepidium acuminatum)、深裂沼兰(C.purpureum)、河南石 斛(Dendrobium henanense)、虎舌兰(Epipogium roseum)、钳唇兰(Erythrodesblumei)、江口 盆距兰(Gastrochilus nanus)、花坪天麻(Gastrodia huapingensis)、滇兰(Hancockia uniflora)、盔花舌喙兰(Hemipilia galeata)、全唇盂兰(Lecanorchisnigricans)、褐花羊耳蒜(Liparisbrunnea)、吉氏羊耳蒜(L.tsii)、宽瓣全唇兰(Myrmechis urceolata)、南岭齿唇兰(Odontochilus nanlingensis)、腐生齿唇兰(O.sapro)、phyticus福建舌唇兰(Platanthera fujianense)、南岭舌唇兰(P.nanlingensis)、陈氏独蒜兰(Pleione chunii)、中越带唇兰(Tainia acuminata)、西南宽距兰(Yoania prainii);存疑种3个,即石豆兰属一种(Bulbophyllum sp.)、虾脊兰属一种(Calanthe sp.)、羊耳蒜属一种(Liparis sp.)。湖南南部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可以分为12个分布类型和5个分布变型。本区域兰科植物区系热带性较强,与热带分布相关的属占绝对优势,有40属,占总属数的65.57%;但本区域兰科植物区系的特有性不强,中国特有属只有两个。虾脊兰属(Calanthe)、石斛属(Dendrobium)、羊耳蒜属(Liparis)、石豆兰属(Bulbophyllum)、斑叶兰属(Goodyera)、玉凤花属(Habenaria)、舌唇兰属(Platanthera)、兰属(Cymbidium)等是湖南南部兰科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湖南南部兰科植物分布广泛,各个行政区均有分布,山区兰科植物种类多于丘陵区,且大致呈现出从南至北递减、从东到西呈现出“多—少—多”的趋势。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随不同海拔梯度变化呈现出“中间膨胀型”,且其种类丰富度的峰值偏向于低海拔。在适宜兰科植物生存繁衍的小生境内,常出现集群分布的现象。湖南南部兰科植物保护的阶段性工作是做的很好的,商业性盗采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兰科植物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生境丧失及零星的个体采挖,兰科植物的保护工作应与时俱进,由面入点,把工作细致化、专业化。
黄郎[3](2020)在《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文中指出贵州省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目前对于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掌握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观赏特性、生态地理分布和蕴藏量,摸清其物种格局并分析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贵州城市绿化树种影响的差异性,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的种类,并基于Arc GIS软件对其进行园林绿化区域规划。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维管木本植物797种,占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科的9.95%,隶属于106科288属,科属数量分别占贵州维管束植物总科属数量的42.06%与16.17%;优势科有23科,优势属有10属,其中裸子植物8科17属30种,双子叶植物94科257属736种,单子叶植物4科14属31种,并涵盖了乔灌藤三类生活型的植物,以乔木型居多,灌木次之,木质藤本最少。观赏用途上48.06%的物种可以用于观花,且观花特性多样,以白色系为主,红色系及黄色系次之,最少的为蓝紫色系花卉;观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花径在1-3cm的观花植物居多,其次是3-5cm、>5cm两类,花相类型以星散花相、团簇花相与线条花相较为主。观叶植物相对观花类较少,观形植物与攀援植物为包含物种数最少的类型,竹类共有18种。从园林用途上看,最丰富的的一类为花灌木类,其次为独赏树、庭荫树类,盆栽及造型类、行道树、防护树、木质藤本类、植篱类相对较少,最少的为地被类与室内装饰类。(2)在水平分布上,贵阳市、黔南州以及铜仁印江、江口等地所含野生木本观赏植物最多,其次为黔东南州南部、黔西南州南部、遵义西北部等地区;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地方如六枝特区、普安、晴隆、镇远、三穗等地,仅有不到60种;主要表现为在原生性较好的区域以及保护区所在区域物种丰富度较高。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物种丰富度增长趋势呈现为单峰状态,在海拔500~1500m区间段内物种丰富度最高。总的来看,基于海拔尺度的垂直分布上呈现出垂直差异高于水平差异的特点,以及喜热物种偏南和耐寒物种偏北的变化趋势。(3)本着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以1月平均气温及行政区划为Ⅰ级指标,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最低温、7月平均气温作为辅助指标;降雨量、1月极端低温、7月平均最高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积温以及贵州省植被区划作为Ⅱ级指标,以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为操作方法,Arc GIS软件为制图基础,将贵州省园林绿化区域划分为8个区,分别为:黔西南、黔南温热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Ⅰ区)、赤水温热湿润园林绿化区(Ⅱ区)、黔南、黔东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Ⅲ区)、黔西南温暖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Ⅳ区)、黔东、黔东南温和极湿润园林绿化区(Ⅴ区)、黔中、黔北温和湿润园林绿化区(Ⅵ区)、黔西温凉湿润园林绿化区(Ⅶ区)、威宁、赫章寒冷湿润园林绿化区(Ⅷ区)。(4)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797种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出观赏价值较高、抗性较好的一级观赏植物(>4)有28种;二级观赏植物(3.6~4)122种,综合价值稍低于一级但可作为资源开发的坚实后备资源;三级(3.2~3.6)、四级(<3.2)各有398种、249种,部分物种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但因资源少或适应性较差等问题而列入此类,不建议大规模开发。根据所有植物的综合得分情况,将开发应用潜力评价等级为一级与二级(评分>3.6)的植物列为开发潜力较大的对象,并将其进行城市应用区域规划得出:园林绿化区Ⅲ区与Ⅵ区观赏植物数量为最丰富的地区,高达129种与127种,其次为Ⅰ区、Ⅴ区、Ⅶ区,各有109种、96种、82种,最少的区域为Ⅳ区、Ⅱ区、Ⅷ区,分别有44种、40种、28种;总的表现为Ⅲ区>Ⅵ区>Ⅰ区>Ⅴ区>Ⅶ区>Ⅳ区>Ⅱ区>Ⅷ区。
潘端云[4](2019)在《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文中认为观赏植物是具有观赏价值,能美化环境和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目前,各地园林绿化的植物多倾向于选择常见的观赏植物,而对野生的乡土植物应用较少,导致园林景观缺少当地特色。黔中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但被开发利用的物种不多。本文通过对黔中地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优秀的野生观赏植物种类,力求为黔中地区园林植物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观赏植物物种多样,共计136科316属570种。其中,蕨类和裸子植物较少,被子植物有539种。生活型以灌木居多,藤本最少。优势科(>10种)有13科,优势属(>5种)有14属。80%以上的物种能在多个区域分布,各分布区物种相似性较高。垂直分布上,呈“中间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物种数量在1100-1200m处达到峰值,多个海拔段分布的物种数达95.26%,适应性较广。总体上,研究区观赏植物地理区系具有温带性质向热带性质过渡并偏向热带性质的特点。(2)6个观赏类型中以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最多,观茎干植物数量最少,芳香植物有70种。园林用途分为13类,孤植树类、庭荫树类和行道树类在树种种类上有较大重叠,其中,行道树较少,仅50种;花灌木类和盆栽与造型类物种数量尤为突出,均近两百种;具有水土保持和抗污染等功能的防护类99种,能适应不同湿地环境的湿地应用类16种,可做插花材料的切花类36种。(3)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水湿、阳性、耐荫、酸性土植物均达100种以上;碱性土植物种类较少,仅30种;抗空气污染物植物共65种,其中,54种对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均有较强的抗性。在实际园林运用当中,可结合植物特性和实际环境条件,合理配置。(4)通过对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到可大力开发利用的Ⅰ级野生观赏植物38种,后备资源Ⅱ级野生观赏植物459种,Ⅲ级41种,Ⅳ级32种。Ⅰ级观赏植物中,灌木近一半,观赏类型多样,以观花和观叶为主。(5)运用聚类分析将Ⅰ级观赏植物分为四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紫荆(Cercis chinensis)等12种,主要特征是观赏价值、资源潜力和环境适应性均较强;第二类群包括女贞(Ligustrum lucidum f.lucidum)等7种,环境适应性强;第三类群包括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等5种,资源潜力较大;第四类群包括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等14种,为观赏价值高的种类。
胡耀丹[5](2019)在《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植物景观是风景名胜区和各类旅游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景区生态环境、游憩观赏和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尽管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风景区建设,但植物景观规划依然主要依赖规划师从实体空间层面进行的感观规划,缺乏从不同层面进行科学的风景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规划,导致植物景观规划不合理、植物资源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生态尺度通过明确的组织层次将植物景观分解再组合,形成种群、群落、景观的有机整体,为科学系统的规划提供了新型思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具有生态尺度观的植物景观规划体系,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其植物景观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风景区植物景观的规划建设抛砖引玉。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种群——群落——景观三层次的规划体系。在种群层次重点对风景名胜区的植物资源及分布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描述因子法对调查的植物进行了评价,对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进行了分级保护,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为景区树种规划奠定基础。群落层次在种群层次的基础上,通过植物群落学相关指数的计算,对景区植物群落的构成与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为地带性植物群落的保护与构建提供依据。采用ArcGIS对景观层次的风景区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空间分析,并基于群落层次和种群层次的综合结果,遵循整体性、保护性等原则,以保护优先,构建植物保护区网,优化风景区的植物景观结构,其次整合植物景观资源进行分区规划。层层分级,最终形成具有生态尺度观的规划体系,为风景名胜区的植物景观的规划提供理论依据。(2)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线路与样地相结合的方法对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88科247属546种。从分布上来看,风景区植物科属种总体呈现随海拔的升高缓慢上升再急速下降的趋势。基于构建的规划体系,从三个层面对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植物景观进行分析。基于种群层次对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进行分级评价,得到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红豆杉、峨眉拟单性木兰等5种,二级保护植物8种、三级保护植物3种;一级保护古树34株、二级保护古树85株、三级保护古树38株;以及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观花、观果和变色叶植物,如光亮峨眉杜鹃、峨眉蔷薇、领春木、马比木和槭树科植物等。群落层次结果表明,峨眉山从低山到高山反映了5个典型植被带、7植被型和36个植物群系。其中适用于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的有楠木+润楠-桃叶珊瑚+中华青荚叶-冷水花群丛、交让木+小叶青冈<曼青冈-水麻-方竹群丛等;景观层次结果表明: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植被景观结构具有垂直分化的特点,低山区主要为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山区植被类型最为丰富,包括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及混交林等。高山区主要为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3)基于植物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各层次调查分析的结果,以景观——群落——种群为主线,对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植物景观进行了规划。一是从保护的角度,构建景区的植物保护区网。根据复合种群理论,形成“二横、二纵、多核心”的规划框架。规划核心保护斑块共12个,重点对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及其生境群落进行保护,各斑块通过生态廊道连接形成生境网络。二是从观赏和文化的角度,对植物景观进行分区规划,形成“雄秀”亚高山植物景观区、“神秀”山地森林景观区、“朴秀”佛寺植物景观区、“野秀”疏林草甸景观区和“灵秀”植物园景观区5大分区。低山区古树寺庵众多,主要突出古树文化;中山区的物种较为丰富,重点打造春花、夏荫、秋彩的季相植物景观,以突出植物景观的多样性;高山区则可更多考虑亚高山植物的特色性以及佛寺文化的渲染。最后,通过群落、种群层次的专项规划对上述景观层次的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
周柳[6](2019)在《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大地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出现,特别是由于生境破坏及资源过度利用等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人们深感忧虑。在此背景下,作为植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野生植物,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确保新千年粮食安全的关键资源,因而备受关注。湖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境内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境内植物区系复杂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严重滞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成果,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亦属空白。因此,开展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无论对摸清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家底,特别是查清其种类、分布及生存状况,为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还是对深化我省农业野生植物多样性及价值的认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种类组成研究表明,湖南省有重要农业野生植物819种(含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27科,392属。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的44种,湖南特有、特色农业野生植物37种。含种类数目较多位列前五位的科分别是:兰科Orchidaceae、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2.生长型、生活型、分布格局及保护价值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生长型以草本植物居多,有433种,占总数的52.87%。生活型以隐芽植物居多,有204种,占总数的24.91%。分布格局中以湘南、湘西及湘东山地所含种类较多,相对而言,以湘北洞庭湖区及湘中、湘东丘陵区种类较少。保护价值及用途中,以绿化、观赏植物种类最多,共有326种,占总数的39.80%,其次是食用植物种类较多,共有298种,占总数的36.38%。3.濒危性特征对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受威胁状况(濒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819种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中受威胁的种类有314种(极危57种,濒危103种,易危154种),占总数的38.34%。接近受威胁的种类(近危)有141种,占总数的17.22%;无危的种类有351种,占总数的42.86%。4.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构建了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该库包括物种数据库、词条检索、分布点检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及各模块的子库,包含约26万字字符信息、数据信息、地理信息和图片信息等,具有操作方便、快捷、储量大等特点。通过该数据库可以不断上传或更新本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信息和成果,为湖南省有关主管部门实现对全省农业野生植物信息在线查询与监管,最终实现信息开放与共享。5.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区系新发现本研究发现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种1个,即:长萼报春苣苔Primulina longiloba L.Zhou&J.Tian。新纪录种6个,即:金柑Fortunella japonica、封怀凤仙花Impatiens fenghwaiana、平坝凤仙花Impatiens ganpiuana、弯管马铃苣香 Oreocharis curvituba、莲花卷瓣兰Bulbophyllum hirundinis、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珍稀濒危农业野生植物新居群2个,即:粗梗水蕨Ceratopterispteridoides和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居群。
黄林[7](2018)在《广东石灰岩洞穴维管植物区系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筛选》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粤西北、粤西等县市,石灰岩成片发育,分布面积较大,而且岩溶地貌奇特。通过对广东石灰岩地区34个洞穴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和室内标本鉴定,整理了洞穴维管植物的名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维管植物区系组成、特征与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另外,根据IUCN的最新标准,对洞穴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评估,探讨致危原因,提出相关保护对策。最后,运用AHP评价法对洞穴野生园林植物资源进行了评价,筛选出适合垂直绿化和室内观赏的植物种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共记录了洞穴维管植物83科、176属、324种(含亚种和变种,以下同),其中蕨类植物14科25属74种;种子植物69科151属250种,无裸子植物。2.蕨类植物在科级和属级的水平上,都表现很强的热带性质。其中蕨类植物占优势的科有凤尾蕨科Pterid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所含种类占洞穴蕨类植物总种数的68%,科的分布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优势属包括凤尾蕨属Pteris、卷柏属Selaginella、毛蕨属Cyclosorus、铁线蕨属Adiantum、贯众属Cyrtomium,所含种数占蕨类植物总种数的59.46%。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性质为主,占除世界分布属的94.74%。3.种子植物在科级和属级的水平上,也表现很强的热带性质。其中比例较高的科有苦苣苔科Gesneriaceae、荨麻科Urticaceae、桑科Mor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葡萄科Vit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地理成分以热带科为主,共有42科,占除世界分布科总科数的98.37%。优势属有榕属Ficus、唇柱苣苔属Chirita、茄属Solanum、冷水花属Pilea、楼梯草属Elatostema、栝楼属Trichosanthes,地理成分主要以热带成分为主,共有104属,占洞穴种子植物除世界分布总属数的76.47%。4.与广西岩溶洞穴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在科和属水平上,相似程度较高,科属相似性系数分别是85.71%和64%。而在种间差异较大,相似性系数为25.68%。在种子植物方面,2省区在科(82.61%)、属(94.70%)、种(69.60%)间都表现较强的相似性。5.共记录到珍稀濒危植物2种,隶属于2科2属,其中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按照IUCN对濒危物种的标准进行评估,建议将直蕊唇柱苣苔Chirita orthandra、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大桥虎耳草Saxifraga daqiaoensis和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列入国家野生保护植物名录。最后分析了洞穴植物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就此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对策。6.在本次调查所统计的洞穴植物中,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有252种,隶属于80科157属,其中蕨类植物13科21属47种,占总种数的18.65%;被子植物67科、136属、205种,占总种数的81.35%,以寡种科(属)和单种科(属)为主。在科级水平层面,以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和荨麻科Urticaceae植物种类最丰富,共有39种,占总种数的15.47%,在属级水平层面,以单种属和寡种属为主,共有152属,包含220种,占总种数的87.13%;其中优势属有铁线蕨属、唇柱苣苔属、凤尾蕨属、卷柏属。按植物的生活型将洞穴野生观赏植物划分为观赏蕨类(47种)、观赏乔木类(26种)、观赏灌木类(26种)、观赏草本类(104种)、观赏藤本类(49种)5大类。其中,观赏草本和观赏藤本占绝对优势,是组成洞穴观赏植物的主体。分别占总种数的41.27%、19.44%。其次是观赏蕨类,占总种数的18.65%。按园林用途将洞穴植物资源划分为8大类,庭荫树(22种)、地被类(25种)、草本花卉类(85种)、花篱绿篱类(28种)、花坛花境类(37种)、庭院绿化类(21种)、垂直绿化植物类(42种)、室内观赏植物类(7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8.73%、9.92%、33.73%、11.11%、14.68%、8.33%、16.67%、28.57%。其中以草本花卉类和室内观赏植物类为主,占总种数的62.3%。根据实际野外调查结合引种栽培试验,初步筛选出44种适合做垂直绿化的植物和63种适合做室内观叶植物的洞穴野生观赏植物。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所选植物进行综合评分,最后按得分高低排序,得出优先开发垂直绿化的植物有绿叶地锦、绞股蓝、宽药青藤、中华青牛胆、三叶崖爬藤、千金藤、乌蔹莓、华南毛蕨、薜荔、野葛等;优先开发的室内观赏植物包括长毛唇柱苣苔、大桥虎耳草、癞叶秋海棠、裂叶秋海棠、紫背天葵、假烟叶唇柱苣苔、银叶报春苣苔、长叶铁角蕨、磨芋等
赵文涛[8](2018)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文中指出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可以为园林观赏植物的选育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也是园林景观营造的宝贵材料。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本文在对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评价分析,为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种类丰富,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共有78科143属181种,占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的46.71%、29.61%、24.93%。其中,蕨类植物10科14属15种,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67科127属164种,(双子叶植物60科118属153种,单子叶植物7科9属11种);珍稀濒危植物有14科16属17种,特有植物有41科54属63种,奇特观赏植物有56科106属132种。(2)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中,含种数在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2科,即大戟科(17种)与桑科(11种);含种类在4种以上的优势属有3属,分别为榕属Ficus(8种)、冬青属Ilex(4种)和野牡丹属Melastoma(4种)。(3)依据植物生活型划分,可将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观赏价值划分为5个类型,分别为观赏蕨类(15种),观赏竹类(2种),观赏藤本类(29种),观赏乔灌类(78种),观赏草本类(20种)。(4)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具有8种园林应用方式:行道树类(33种)、庭荫树类(9种)、独景树类(6种)、垂直绿化植物类(26种)、片植灌木(32种)、地被植物类(18种)、花坛花境植物类(16种)、室内观赏植物类(5种)。(5)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地理成分具有如下特征:种类丰富,热带性质明显,伴有一定程度的温带分布;珍稀濒危物种丰富且特色性强;藤蔓发达,雨林景观突出。(6)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野生植物的观赏价值、生物学特性与资源潜力3个方面构建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以及奇特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体系。并对除15种蕨类植物外的166种野生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中排在Ⅰ级前10的有野牡丹(Paeonia delavayi)、车轮梅(Raphiolepis indic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金樱子(Rosa laevigata)、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
刘哲荣[9](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赵红艳[10](2017)在《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湿地植物是湿地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了能给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外,在保护环境、促淤造陆、调节气候、降解污染、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水禽栖息地,随着对于水禽相关研究的深入,湿地植物成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以湿地植物群落为主的景观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日益加剧,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部分丧失、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科研价值、环保价值、经济价值或社会效应而言,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都有待于系统及全面的研究。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湿地植物区系的研究可为生态恢复中工程物种的选择、群落合理配置和恢复指标的确立等提供科学依据,是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中国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种类数量:经过调查统计分析,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共有149科580属2501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22科29属73种,裸子植物3科5属8种,被子植物124科546属2420种,包括单子叶植物35科192属963种,双子叶植物89科354属1457种,野生的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有231 1种。中国湿地外来维管束植物有189种,隶属47科93属,其中睡莲科种类最多,占12.16%;有意引入的种类有167种,无意引入的种类有22种,美洲是中国外来入侵种的主要来源地。中国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现已知的种类有29科45属74种,其中被列入国际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有3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20种。2.优势科属: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科、属十分明显,优势科占到总科数的22%,但是属数占到了总属数的60%,种数更是占到了9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属占到了总属数的22.41%,但是所含种数占到了总种数的69.8%,由此可见,科和属的优势现象非常明显。3.生活型:生活型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乔木、灌木、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分别有76、154、565、9和169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04%、6.16%、22.6%、0.36%和 67.85%。4.生态类型:生态类型是以湿生植物为主,半湿生植物、湿生植物、两栖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分别有488、1482、44、154、246和59种,各占总种数的 19.5%、59.26%、1.76%、6.16%、9.84%和 2.36%。5.区系特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复杂,科的分布区有8个类型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科有61科,占总科数的42.96%,温带分布科有25科,占总科数的17.61%,从科级水平看,热带成分的科数占明显优势,热带亲缘关系明显;属的分布区有14个类型和2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属有241属,占总属数的44.46%,温带分布属有210属,占总属数的38.75%;中国特有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2.94%,从属级水平看,分布类型多样,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世界植物区系有着丰富的地理联系;以热带性质分布和温带性质分布为主体,热带成分的属数略占优势,本区系在发展过程中与热带植物区系和温带植物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比例的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表明了本区系的亚热带性质和过渡性。6.保护管理: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资源丰富,由于人类的过度采伐、开垦、采收、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湿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一些种类的利用如果超过植物本身或者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将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有物种灭绝的风险。我们在资源的开发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栽培引种方面需要谨慎,以免造成入侵,同时还要完善湿地保护区,吸收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二、贵州山区珍稀观赏植物物种多样性濒危现状及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山区珍稀观赏植物物种多样性濒危现状及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1.2.2 保护植物研究现状 |
1.2.3 植物地理区系研究现状 |
1.2.4 资源植物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数据库 |
2.2.2 中国特有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方法 |
2.2.3 中国特有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
2.2.4 保护植物多样性研究 |
2.2.5 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 |
2.2.6 资源植物多样性与利用对策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成分多样性 |
3.1 特有植物的物种组成 |
3.1.1 科的数量特征 |
3.1.2 属的数量特征 |
3.2 中国特有植物的生活型多样性分析 |
3.2.1 科的生活型 |
3.2.2 属的生活型 |
3.2.3 种的生活型 |
3.3 中国特有植物地理成分的多样性 |
3.3.1 属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
3.3.2 种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
3.4 中国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 |
3.4.1 水平分布格局 |
3.4.2 垂直分布格局 |
3.5 小结 |
第四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特有植物中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
4.1 确定本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依据和原则 |
4.2 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
4.2.1 保护植物的物种组成 |
4.2.2 保护植物种的生活型多样性 |
4.2.3 保护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
4.3 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
4.3.1 保护现状 |
4.3.2 保护对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特有植物中资源植物及其发展利用 |
5.1 资源植物分类 |
5.1.1 药用植物 |
5.1.2 油脂植物 |
5.1.3 淀粉糖类植物 |
5.1.4 防风固沙植物 |
5.1.5 纤维植物 |
5.1.6 芳香植物 |
5.1.7 饲料牧草植物 |
5.1.8 绿化观赏植物 |
5.2 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
5.2.1 掌握本区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明确科学的保护原则 |
5.2.2 加强资源植物的认识和宣传工作 |
5.2.3 积极开展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繁育集约化生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2)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兰科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2.2 湖南省的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3 研究区域内的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 |
2.4 水文 |
2.5 植被基本概况 |
3 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的区系研究 |
3.1 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物种资源 |
3.2 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属的统计与分析 |
3.2.1 属的大小统计与分析 |
3.2.2 属的分布型统计与分析 |
3.3 小结 |
4 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分布格局研究 |
4.1 水平分布 |
4.2 垂直分布 |
4.3 小生境分布 |
4.4 小结 |
5 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区系新资料 |
5.1 湖南省野生兰科植物新分布 |
5.2 存疑种 |
6 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保护策略研究 |
6.1 资源现状 |
6.1.1 各行政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 |
6.1.2 物种资源量及濒危等级评估 |
6.1.3 极小种群物种 |
6.1.4 湖南省极珍稀濒危物种 |
6.2 保护现状 |
6.3 保护策略 |
6.4 建议 |
7 结论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名录 |
附录B 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部分种类图片 |
附录C 湖南省野生兰科植物新纪录种部分图片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
1.2.2 园林植物区域规划研究进展 |
1.3 目的意义 |
1.4 研究区概况 |
1.4.1 地理位置 |
1.4.2 气候条件 |
第2章 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1.1 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的确定 |
2.1.2 多样性格局的构建 |
2.2 物种组成多样性 |
2.2.1 物种组成概况 |
2.2.2 生活型分析 |
2.2.3 科属区系成分分析 |
2.3 分布格局多样性 |
2.3.1 水平分布格局 |
2.3.2 垂直分布格局 |
2.4 观赏特性多样性 |
2.4.1 观赏用途多样性 |
2.4.2 木本花卉多样性 |
2.5 园林用途多样性 |
第3章 资源开发应用潜力评价 |
3.1 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1 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
3.1.2 评分标准 |
3.2 评价结果 |
3.2.1 各指标总权重值确定 |
3.2.2 综合评分及等级划分 |
3.2.3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章 基于气候因子的贵州省园林植物应用区域规划 |
4.1 区划原则 |
4.1.1 遵循自然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以城市绿化建设为导向 |
4.1.3 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
4.2 区划指标 |
4.2.1 绿化区划分指标 |
4.2.2 温度带划分指标 |
4.2.3 干湿区划分指标 |
4.3 区划方法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2 基于DEM的多元线性回归+残差内插法(混合插值法) |
4.4 区划结果 |
4.4.1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特征 |
4.4.2 温度带区划 |
4.4.3 干湿区区划 |
4.4.4 绿化区划 |
4.5 园林绿化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
4.5.1 总体物种组成 |
4.5.2 可优先开发利用物种组成 |
4.5.3 各区物种组成及开发利用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Ⅱ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名录 |
附录 Ⅲ 贵州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
附录 Ⅳ 贵州省部分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
(4)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1.2.2 我国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1.2.3 贵州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1.2.4 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
1.2.5 野生观赏植物与层次分析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2 研究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物种多样性分析 |
2.2.2 观赏多样性分析 |
2.2.3 生态适应性多样性分析 |
2.2.4 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
2.3 研究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统计分析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分析 |
3.1 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
3.1.1 种类组成特点 |
3.1.2 生活型多样性 |
3.1.3 植物区系特点 |
3.1.4 资源分布特点 |
3.2 观赏特性多样性 |
3.2.1 观花植物 |
3.2.2 观果植物 |
3.2.3 观叶植物 |
3.2.4 观茎干植物 |
3.2.5 观姿植物 |
3.2.6 芳香植物 |
3.3 园林用途多样性 |
3.3.1 孤植树类 |
3.3.2 庭荫树类 |
3.3.3 行道树类 |
3.3.4 绿篱类 |
3.3.5 垂直绿化类 |
3.3.6 地被类 |
3.3.7 花灌木类 |
3.3.8 盆栽及造型类 |
3.3.9 防护类 |
3.3.10 室内装饰类 |
3.3.11 湿地应用类 |
3.3.12 切花类 |
3.3.13 花坛花镜类 |
3.4 生态适应类型多样性 |
3.4.1 温度适应性 |
3.4.2 水分适应性 |
3.4.3 光照适应性 |
3.4.4 土壤适应性 |
3.4.5 空气污染物适应性 |
3.5 综合评价 |
3.5.1 权重计算结果 |
3.5.2 评价结果 |
3.5.3 高综合价值物种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 |
4.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Ⅰ: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Ⅱ: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名录 |
附录Ⅲ: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
附录Ⅳ: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优先开发利用推荐种各论 |
附录Ⅴ:黔中地区部分野生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
(5)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相关研究概述 |
1.3.2 国内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相关研究概述 |
1.3.3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概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核心概念辨析及基础理论 |
2.1 核心概念辨析 |
2.1.1 风景名胜区 |
2.1.2 植物景观 |
2.1.3 植物景观规划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植物群落学理论 |
2.2.3 景观美学理论 |
2.2.4 植物文化理论 |
第3章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体系的构建 |
3.1 生态尺度观下的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 |
3.2 种群层次的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 |
3.2.1 植物景观资源 |
3.2.2 种群层次评价 |
3.2.3 种群尺度规划 |
3.3 群落层次的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 |
3.3.1 植物群落构成 |
3.3.2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 |
3.3.3 群落尺度规划 |
3.4 景观层次的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 |
3.4.1 植被类型 |
3.4.2 植物保护区网规划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分析 |
4.1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
4.1.1 地理位置及交通区位分析 |
4.1.2 自然概况 |
4.1.3 人文概况 |
4.2 种群层次分析 |
4.2.1 植物资源现状 |
4.2.2 珍稀濒危植物 |
4.2.3 古树名木 |
4.2.4 观赏植物资源 |
4.3 群落层次分析 |
4.3.1 植物群落的构成 |
4.3.2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 |
4.4 景观层次分析 |
4.4.1 植被类型 |
4.4.2 植被景观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 |
5.1 规划目标、原则及依据 |
5.1.1 规划目标 |
5.1.2 规划原则 |
5.1.3 规划依据 |
5.2 植物景观层次规划 |
5.2.1 植物景观结构规划 |
5.2.2 植物景观分区规划 |
5.3 植物群落层次规划 |
5.3.1 植物群落空间规划 |
5.3.2 地带性植物群落的构建 |
5.4 植物种群层次规划 |
5.4.1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 |
5.4.2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
5.4.3 佛寺植物景观规划 |
5.4.4 景区树种规划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6)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农业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研究概况 |
1.3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湖南省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 |
2.4 土壤 |
2.5 水文 |
2.6 生物资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及馆藏标本研究 |
3.2.2 野外实地调查 |
3.2.3 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与分析 |
4.1.1 种类组成 |
4.1.2 分布格局 |
4.1.3 生长型和生活型 |
4.1.4 保护利用价值 |
4.1.5 濒危性分析 |
4.1.6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发现 |
4.2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 |
4.2.1 技术路线 |
4.2.2 模块结构 |
4.2.3 模块功能 |
4.2.4 信息录入 |
5. 讨论 |
5.1 有关农业野生植物概念问题 |
5.2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相关问题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湖南省部分农业野生植物图片 |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Ⅲ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名录 |
致谢 |
(7)广东石灰岩洞穴维管植物区系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洞穴生物研究现状 |
1.2.2 洞穴植物区系的研究现状 |
1.2.3 洞穴植物生态学研究现状 |
1.2.4 洞穴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现状 |
1.2.5 洞穴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现状 |
1.2.6 洞穴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现状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广东石灰岩洞穴维管植物名录的编写 |
2.2.2 维管植物区系的研究 |
2.2.3 植物濒危情况分析 |
2.2.4 洞穴野生观赏植物的分析与评价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 |
2.3.2 野外调查 |
2.3.3 室内标本整理与鉴定 |
2.3.4 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
2.3.5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与评价 |
2.3.6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利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调查洞穴统计 |
3.2 洞穴维管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
3.2.1 蕨类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
3.2.2 种子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
3.2.3 广东与广西石灰岩洞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
3.3 广东石灰岩地区洞穴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
3.3.1 广东石灰岩地区洞穴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种类组成分析 |
3.3.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生活型分类分析 |
3.3.3 园林用途分类分析 |
3.3.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 |
3.4 洞穴植物保护与利用分析 |
3.4.1 珍稀濒危物种的组成与分布 |
3.4.2 建议列入保护植物名单 |
3.4.3 洞穴植物资源目前面临的威胁与解决对策 |
4 讨论 |
4.1 洞穴植物区系特征 |
4.2 洞穴植物多样性保护 |
4.3 野生观赏植物分析与评价 |
5 结论 |
5.1 广东石灰岩地区洞穴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
5.2 广东石灰岩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 |
5.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与评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广东石灰岩地区洞穴维管植物名录 |
附录二 :部分垂直绿化和室内观赏植物图片 |
(8)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念与内涵 |
1.1.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内涵 |
1.1.2 特有植物概念的界定 |
1.1.3 奇特观赏植物概念的界定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珍稀濒危植物研究进展 |
1.3.2 特有植物的研究进展 |
1.3.3 奇特观赏植物的研究现状 |
1.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析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土壤类型 |
2.1.4 水文条件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查询 |
2.3.2 野外植物的调查 |
2.3.3 植物的选定依据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5 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
2.3.6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概况 |
3.1.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科的组成 |
3.1.2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属的组成 |
3.2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
3.2.1 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
3.2.2 特有植物资源分析 |
3.2.3 奇特观赏植物资源分析 |
3.3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观赏类型分析 |
3.3.1 观赏蕨类 |
3.3.2 观赏竹类 |
3.3.3 观赏藤本类 |
3.3.4 观赏乔灌类 |
3.3.5 观赏草本类 |
3.4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园林用途分析 |
3.4.1 行道树 |
3.4.2 庭荫树 |
3.4.3 独景树 |
3.4.4 片植灌木 |
3.4.5 垂直绿化植物 |
3.4.6 地被植物 |
3.4.7 花坛花境植物 |
3.4.8 室内观赏植物 |
3.5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
3.5.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3.5.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3.6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综合评价 |
3.6.1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资源评价模型构建 |
3.6.2 判断矩阵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
3.6.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6.4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标准 |
3.6.5 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综合评价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珍稀濒危植物与特有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2.2 奇特观赏植物评定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 |
4.2.3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考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
附录 B: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特有植物名录 |
附录 C: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奇特观赏植物名录 |
附录 D: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部分珍稀特有观赏植物图片 |
附录 E:珍稀特有观赏植物观赏价值评价调查问卷 |
(9)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土壤类型 |
2.1.5 植物资源概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
3.3 技术路线图 |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
4.2.2 垂直分布 |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
4.5 小结 |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
5.2.1 食用植物资源 |
5.2.2 药用植物资源 |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
5.5 小结 |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3 指标赋值法 |
6.3.1 濒危系数 |
6.3.2 遗传系数 |
6.3.3 利用价值系数 |
6.3.4 生境系数 |
6.3.5 繁殖系数 |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
6.5 评估结果分析 |
6.5.1 濒危等级评估 |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
6.6 小结 |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
7.3.1 重点县 |
7.3.2 重点区域 |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
7.4 保护建议 |
7.5 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
作者简介 |
(1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湿地定义 |
1.2 湿地植物 |
1.3 中国湿地植物研究概况 |
第2章 中国湿地的自然条件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状况 |
2.4 水文状况 |
2.5 土壤状况 |
第3章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野外调查 |
3.3.2 湿地植物种类的确定 |
3.3.3 外来植物的确定 |
3.3.4 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的确定 |
3.3.5 生活型和生态类型的确定 |
3.3.6 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确定 |
第4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 |
4.1 种类 |
4.1.1 种类数量 |
4.1.2 生活型 |
4.1.3 生态类型 |
4.1.4 红树植物 |
4.1.5 海草种类 |
4.1.6 栽培种类 |
4.1.7 外来种 |
4.1.8 重点保护植物 |
4.2 科的组成 |
4.2.1 科内属的组成 |
4.2.2 科内种的组成 |
4.2.3 优势科 |
4.2.4 单属科 |
4.3 属的组成 |
4.3.1 属的大小 |
4.3.2 优势属 |
4.3.3 小属 |
4.3.4 少型属 |
4.3.5 单型属 |
第5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 |
5.1 科的区系成分 |
5.1.1 蕨类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
5.1.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
5.2 属的区系成分 |
5.2.1 蕨类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
5.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
5.3 区系组成特点 |
第6章 讨论 |
6.1 种类组成丰富 |
6.2 区系成分方面 |
6.3 优势科属明显 |
6.4 特有现象 |
6.5 种类地理分布方面的特点 |
6.6 资源植物丰富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贵州山区珍稀观赏植物物种多样性濒危现状及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D]. 孙冠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湖南南部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D]. 刘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城市应用区域规划研究[D]. 黄郎. 贵州大学, 2020(04)
- [4]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D]. 潘端云. 贵州大学, 2019(09)
- [5]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研究[D]. 胡耀丹.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D]. 周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广东石灰岩洞穴维管植物区系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筛选[D]. 黄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广东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珍稀特有及奇特观赏植物调查评价[D]. 赵文涛.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1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D]. 赵红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