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海台风活动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高拴柱,张胜军,吕心艳,魏凤英[1](2021)在《南海台风生成前48h环流特征及热力与动力条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1979—2019年4— 11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和静止卫星红外云图资料,筛选出189例南海台风,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分析南海台风生成前48 h至生成时刻的天气环流和动力、热力条件。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大范围的高海表温度、高水汽含量和高不稳定层结区,其生成前的主要环境背景环流是赤道辐合带、西南季风或东风波等;台风生成前扰动中心常常处于其北侧风切变小而南侧风切变大的过渡带中,少数扰动中心倾向于风切变小值中心附近,风切变与扰动的发展之间无显着相关;扰动中心一般与垂直涡度中心重合,垂直涡度中心是表征扰动自身强弱的物理量,但垂直涡度自身的大小与未来扰动发展趋势关系不明显,而Okubo-Weiss(OW)指数则对于扰动的发展以及扰动位置确定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在扰动发展过程中,扰动中心附近存在一个贯穿整个对流层的位涡柱,低层扰动部分与位涡柱中的中低层位涡相互作用,有利于扰动发展。
于龙,孙佳,回贞立,郭延良[2](2019)在《西行穿越南海台风的特征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日本气象厅1982—2018年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选取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后西行穿越南海的台风个例,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研究了该类台风的轨迹、强度、运动速度和生命周期等特征。研究发现,西行穿越南海的台风最早出现于6月,10月份最为活跃。该类台风的最大强度和平均强度分别比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平均水平强5~10 m/s和1~4 m/s(随月份变化)。此类台风在9—11月的平均生命周期可达7.0~7.5 d。进一步分析发现,生成于135°E东西两侧台风也存在明显差异。135°E东侧生成的台风期间,副热带高压和垂直风切变较弱、海表温度较高,导致台风强度更强,一般在菲律宾以东海区达到最大强度;135°E西侧生成的台风期间,副热带高压和垂直风切变较强、海表温度偏低,导致台风强度较弱,一般在南海中西部达到最大强度,但进入南海后在暖海表温度驱动下有二次增强现象。
刘娜[3](2019)在《基于遥感资料的南海台风降水时空分布及对上层海洋环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利用TRMM卫星降水数据等多种遥感资料和JTWC最佳台风路径数据,结合Sverdrup理论以及Goldbrough—Stommel大尺度环流涡度约束理论,统计分析了2001—2016年间南海台风降水的空间结构,阐明了该空间分布的机理,并进一步阐述了它对南海上层环流的影响。南海地理位置独特,常年处于东亚季风区。它毗邻世界上台风最多的海域—西北太平洋,且局地也生成台风,故深受其影响。南海台风降水在空间上呈现显着的非对称特征,具有“左偏性”。受季风影响,冬、夏季台风降水的空间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夏季,台风降水极大值位于台风移向的左侧,而冬季则出现在台风移向的前侧。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空间形态上的差异主要由弱台风降水的分布差异导致。台风平均降水的大小与季节、台风强度、台风移速和台风移向均有关。台风强度和台风移动均对台风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台风是一种发生在海气界面上的气象灾害,其降水的形成与气象和海洋环境因素均有关。研究表明:(1)台风降水与相对湿度、垂直速度以及海表面温度异常有关。在夏季,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越大,垂直上升运动(?(27)0)越剧烈,海表面温度变化越小,台风产生的降水越多;且对南海夏季台风平均降水的空间非对称有一定贡献。(2)台风降水的空间非对称与垂直风切变方向和台风移向的相对位置有关。当垂直风切变方向位于台风移向的左(右)侧时,台风产生的最大降水位于台风移向的左(右)侧。夏季和冬季台风降水空间分布不同是由垂直风切变移向与台风移向相对位置所占的概率不同导致的。除台风降水的空间结构外,本文还探究了南海夏季(6—9月)台风对该海域降水、淡水通量的贡献及其可能导致的环流异常。主要结论如下:(1)台风是南海中北部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可导致日平均降水量增加12mm,约占南海夏季日平均降水(25mm·d–1)的一半,且西北太平洋台风和南海“土台风”产生的降水分布存在显着的区域和强度差异;(2)夏季,南海由淡水通量引起的盐致环流表现为以海南岛东南部海域为中心的弱气旋式,其流量量级约为–0.15Sv,约占同期风生环流流量(约为–1.5Sv)的10%;(3)夏季,台风带来的降水使得南海中北部的气旋式盐致环流增强,且西北太平洋台风降水导致的淡水通量变化引起的盐致环流强度要强于南海“土台风”。
吴祖立,崔雪森,张胜茂,周为峰[4](2018)在《南海台风活动特征及其对渔业活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获知台风在南海渔场的活动规律,满足我国南海渔业生产安全及渔场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利用1959-2014年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56年间影响南海渔场的台风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南海渔场的台风生成源地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其中67. 2%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主要移动路径由西北移进入南海中北部和西移进入南海大部海域,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年均台风频数约有10个,研究期内台风频数呈现小幅振荡,年累积气旋能量(ACE)呈下降趋势并存在周期性变化,影响南海的台风数量或强度呈增大趋势。611月是南海台风盛行期,月平均ACE逐月上升,极值出现在10月。北部渔区和中部渔区北部是受台风影响较严重的区域,其中中沙东部渔场和东沙渔场附近海域是台风活动的高频中心,南部渔区受台风活动影响较小。南海渔场台风活动对捕捞生产和渔业设施存在较大影响,基于南海台风活动规律和影响范围角度考虑,认为2017年南海伏季休渔制度规定合理。
苏玉婷[5](2018)在《广西台风暴雨特征及地形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台风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其带来的大风和强降水给影响区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广西地形复杂造成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频发生,是我国台风暴雨的多发地之一。论文通过GIS和MICAPS系统处理并分析了气象、灾情等相关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相关分析法分析了1949-2016年近70年里进入广西影响区,对广西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台风气候特征。特别是针对1987-2016年进入广西影响区的西太平洋台风和南海台风,分别从登陆路径类型及给广西带来的强降水过程和落区进行了分类统计,得到了近30年来进入广西影响区台风的气候特征。进一步选取超强台风“威马逊”作为典型的致灾暴雨过程为例,从环流背景、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资料等对此次致灾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着重探讨了地形因素对此次致灾暴雨过程的强迫效应。为了验证地形的强迫抬升对台风暴雨增幅的作用,进一步做了数值模拟,设计了基于WRF模式的控制和敏感性两个试验。得到如下结论:(1)近70年来进入广西影响区的台风共有359个,平均每年约有5个台风对广西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影响广西的台风高发期周期约为20年。近30年来进入广西影响区的70%的台风能给广西带来暴雨及以上的强降水过程。(2)近30年来,进入广西影响区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共有79例,有70%的台风会给广西造成暴雨及以上的强降水过程。其中50%的台风为西路台风,产生的强降水主要分布在桂西南;34%为中路台风,且多数能深入至广西内陆,产生的强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桂南,特别是桂东南;东路台风个数数量虽然不多,但产生强降水的概率最大(83.3%)。(3)进入广西影响区的南海台风(含热带低压)共有58例,有65%的台风能给广西带来暴雨及以上的强降水过程。多数的西路台风(78%)能在广西产生暴雨及以上的强降水,强降水落区主要在桂南;绝大多数的中路台风(88.9%)会给广西造成暴雨及以上的强降水过程,强降水落区主要出现在桂东;东路台风个数少,基本对广西无明显降水影响。有42.1%进入广西影响区的热带低压能给广西带来暴雨及以上的强降水过程。(4)“威马逊”伴随热带辐合带北抬至华南沿海,西南季风加强卷入与“威马逊”环流衔接,使“威马逊”获得充足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进入北部湾前和进入北部湾后,中心涡度、散度变化较小,垂直上升速度增大,水汽输送充分,水汽辐合强,是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海陆分布以及十万大山等地形的作用,对沿海地区以及十万大山南侧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5)十万大山是“威马逊”本体雨团降水的分水岭,台风越过十万大山后,雨团松散,雨强减弱,降水范围变广。同时,十万大山的地形对“威马逊”降水具有增幅作用,是防城港极端降水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6)区域数值模式WRF3.4.1针对十万大山山脉开展的控制和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1)WRF模式能够比较好模拟出台风“威马逊”的移动路径、登陆地点及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十万大山山脉以北的偏北风及以南的偏南风受地形抬升作用,在山脉南北两侧都形成了中低层的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出现。(2)十万大山山脉移除后,“威马逊”登陆位置偏东,移动路径随之偏南偏西。此外,由于低层台风中心位置偏北,南风北推,地形抬升作用减弱消失,加上山脉附近水汽辐合减弱,降水强度减小,最大减幅超过40mm。(3)地形的存在一方面影响台风移动路径,从而影响环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地形阻挡作用的消失使低层风速抬升减弱,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减弱了山脉周围的降水。
王成龙[6](2017)在《南海三用工作船避离台风方法》文中研究指明0引言我国海洋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储备丰富,其中海上油气资源约占总量的1/3。近年来,我国南海的油气开发突飞猛进,作为海上油田开发和服务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的三用工作船应运而生。南海是台风高发海域,对于长期作业在南海油田的三用工作船,台风是危害船舶安全的主要因素,其对人力、财力造成的危害可能是严重且无法挽回的。台
朱坚真,肖雅思[7](2013)在《南海渔民台风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世界范围内台风密集的四个地区之一,每年频发的台风灾害都会给南海带来一定的损失。防患于未然,在危机预警阶段,对南海渔民进行台风安全教育,在保护南海渔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政府执政能力,维系南海地区和谐稳定,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以省为单位,以南海台风安全教育执行中心行动部门组织结构、南海台风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南海台风安全教学方法体系和南海台风安全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为支点,对南海台风安全教育执行体系进行构建,十分必要。
王志勇[8](2013)在《台风对我国南海维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对南海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由于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等原因,南海目前面临着岛礁被侵占、海洋权益被严重侵害的状况,我国南海的维权活动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现实挑战。我国在南海的维权活动主要包括公务船舶巡航、岛礁驻守、军队作战、渔业生产、海洋资源开发等形式,台风是南海最为显着的海洋气象灾害,各项维权活动均不可避免受到台风较大的影响。因而,系统地对台风对我国南海维权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对于我国南海维权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查阅资料,总结我国在南海维权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从台风对船舶的航行环境和岛礁、石油平台等海上固定设施的影响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台风对于我国南海维权活动的具体影响。同时,为了直观展示台风浪灾害对我国南海维权的影响,利用WW3海浪模式,模拟了0724号台风“海贝思”(Hagibis)的台风浪分布,并结合高度计和风场资料,分析了其在南海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结果表明台风对于南海海上各项维权活动危害巨大,台风的狂风巨浪对船舶的航行和岛礁设施破坏力非常强。进一步,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总结,针对台风下我国南海维权活动开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具体包括:加强对于南海台风理论和观测的研究,提高现有的台风预报预警能力;更好地整合现有资源,对我国南海维权力量进行适当调整分配;对南海的岛礁和油气平台等固定设施合理规划,在开发中注意预防台风的影响,建立相关的建筑抗台标准;另外还要加强宣传,重视台风在我国南海维权中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一线参与维权活动人员的相关知识和业务能力,加强抗台避台培训等。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得出主要结论,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现实意义,并且对下一步工作开展进行了展望。
戴高菊[9](2013)在《南海台风北折路径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路径预报准确率已有很大提高,但预报突然转折等异常路径仍比较困难。本文首先统计分析1949年至2010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TC运动特征,并讨论路径突变标准;在此基础上,针对南海北折和西行两类TC,对其大尺度环流、引导气流以及结构特征等进行合成对比分析;最后对台风Meranti(1010号)的路径变化进行诊断及数值模拟,探讨其突然北折的影响因子。统计表明,西北太平洋TC平均折角年际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TC观测手段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西北太平洋TC左、右偏折频数相差不大。平均折角在生成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和南海)附近较大,在高纬地区较小。一般移动快的TC折角较小,而折角大的TC移动慢;一般较强TC折角小,而折角大的TC较弱。TC折角大于45°出现概率低于5%,大于30°出现概率低于13.19%。合成对比分析表明,南海台风路径北折主要归因于大尺度环流的调整,台风有趋向正绝对涡度平流中心的趋势。其中高层气流的作用不容忽视,北折类TC对流层高层存在多通道流出气流。与西行类TC相比,北折TC云系范围大、相对分散,具有非对称结构,西行TC云系则相对孤立,分布对称。另外,两类TC扰动动能时间变化呈波列分布,TC北折前后波列由纬向调整为经向。1010号台风Meranti的诊断分析及数值研究表明,副高南侧的高空冷涡是TC路径北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当冷涡移至台风北侧约5个经纬距处与台风环流发生经向耦合时,会加强台风偏南引导气流使其北上。数值试验表明,不同强度高空冷涡影响TC北折的时机。较强冷涡北上时副高东退更明显,从而改变副高对台风的引导状况。另外,高空冷涡与台风南北耦合时,台风内部气压梯度力偏北分量增强,对台风北折也有一定作用。
陈宏[10](2001)在《南海台风活动规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南海台风生成 ,特点及移动路径 ,介绍南海台风的活动规律 ,可供南海船舶安全航行作参考
二、南海台风活动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海台风活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2)西行穿越南海台风的特征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和方法 |
2 西行穿越南海台风的时空特征 |
3 主要影响机制 |
4 结 语 |
(3)基于遥感资料的南海台风降水时空分布及对上层海洋环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南海台风 |
1.1.2 热带气旋降水 |
1.1.3 南海上层海盆尺度环流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2.1 数据介绍 |
2.1.1 台风数据 |
2.1.2 卫星遥感数据集 |
2.1.3 再分析数据 |
2.2 相关计算与分析方法 |
2.2.1 垂直风切变的计算 |
2.2.2 风生环流计算—Sverdrup理论 |
2.2.3 盐致环流计算—Goldbrough—Stommel理论 |
2.2.4 动态合成 |
2.3 JTWC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中最大风速半径(R_(max))的填补 |
第三章 南海台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
3.1 台风降水的空间结构特征 |
3.2 台风强度对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 台风移动对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1 南海台风的移动特征 |
3.3.2 台风移动与其降水分布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南海台风降水非对称性成因初步分析 |
4.1 气象与海洋环境因素与南海台风降水的关系 |
4.2 垂直风切变方向与台风移向的相对位置对其降水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夏季台风降水对南海上层大尺度环流的影响 |
5.1 气候态与台风期间各要素的分布特征的比较 |
5.2 西北太平洋台风与“土台风”下各要素的分布特征的比较 |
5.3 台风条件下的风生环流与盐致环流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4)南海台风活动特征及其对渔业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选取标准 |
1.2 渔业统计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1.3 累积气旋能量指数 |
1.4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影响南海台风的主要路径类型 |
2.2 南海台风数的时间变化 |
2.2.1 年际变化 |
2.2.2 季节变化 |
2.3 渔场台风活动时空变化 |
2.4 渔场台风ACE时空分布 |
3 讨论 |
3.1 台风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
3.2 台风与南海伏季休渔 |
4 小结 |
(5)广西台风暴雨特征及地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台风暴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地形地貌对台风暴雨的影响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技术路线 |
1.6 资料和方法 |
1.6.1 资料来源 |
1.6.2 研究方法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特征 |
2.2.1 山地分布 |
2.2.2 丘陵错综 |
2.2.3 盆地相杂 |
2.2.4 平原零散 |
2.2.5 海岸曲折 |
2.2.6 喀斯特地貌广布 |
2.2.7 河流众多 |
2.3 气候特征 |
2.3.1 降雨 |
2.4 水文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2.6 小结 |
3 广西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地形影响 |
3.1 资料说明及定义 |
3.2 影响广西的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 |
3.3 西北太平洋台风暴雨的年代际、年际、月际特征 |
3.3.1 不同登陆点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对广西强降水的影响 |
3.3.2 西路台风及暴雨分布特征 |
3.3.3 中路台风及暴雨分布特征 |
3.3.4 东路台风及暴雨分布特征 |
3.4 影响广西的南海台风暴雨的年代际、年际、月际特征 |
3.4.1 不同登陆点的南海台风对广西强降水的影响 |
3.4.2 西路南海台风及暴雨分布特征 |
3.4.3 中路南海台风及暴雨分布特征 |
3.4.4 东路南海台风及暴雨分布特征 |
3.4.5 南海热带低压的暴雨分布特征 |
3.5 小结 |
4 “威马逊”台风造成广西特大风雨的成因及地形作用分析 |
4.1 台风“威马逊”概况 |
4.2 天气形势分析 |
4.2.1 副高变化对运动路径、强度的影响分析 |
4.2.2 500 百帕扰动高度 |
4.2.3 850 百帕扰动速度 |
4.3 物理量场分析 |
4.3.1 动力条件分析 |
4.3.2 水汽条件分析 |
4.4 地形作用分析 |
4.4.1 琼州海峡低矮地形与“威马逊”强度变化分析 |
4.4.2 海陆分布和十万大山等地形对“威马逊”降水的影响 |
4.4.2.1 地形对“威马逊”强降水的影响 |
4.4.2.2 地形对“威马逊”中尺度暴雨的影响 |
4.5 小结 |
5 超强台风“威马逊”的诊断分析及地形影响的数值试验 |
5.1 试验设计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2.1 地形对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 |
5.2.2 地形对台风降水的影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南海三用工作船避离台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南海台风的生成、发展规律和移动路径 |
1.1 南海台风发生的季节和特点 |
1.2 南海台风活动的一般规律 |
1.3 南海台风移动特点 |
1.4 南海台风移动路径 |
路径I |
路径II |
路径III |
路径IV |
路径V |
2 三用工作船概述 |
3 南海台风对三用工作船的影响 |
3.1 台风对船舶锚泊的影响 |
3.2 台风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
3.3 台风对船舶作业的影响 |
4 南海三用工作船避离台风 |
4.1 避离台风前的准备工作 |
4.2 海上判断处于台风位置及航法 |
4.3 安全锚地抛锚法 |
4.3.1 锚地选择 |
4.3.2 抛锚方式和要点 |
4.3.3 锚地防台方法和防台值班 |
4.4 浮筒系泊法 |
4.5 扇形法 |
4.6 目标圆法 |
5 具体实例 |
6 结束语 |
(7)南海渔民台风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对南海渔民进行台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
(一) 人本位: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
(二) 社会本位:有利于加强政府执政能力, 维系南海地区和谐稳定 |
(三) 自然本位: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
三、构建对南海渔民进行台风安全教育的有效体系 |
(一) 明确教育目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原则 |
1. 教育目的: |
2. 教育指导思想: |
3. 教育原则 |
(二) 制定《南海台风安全教育计划》 |
1. 制定《南海台风安全教育计划》的意义 |
2.《南海台风安全教育计划》的类型 |
3.《南海台风安全教育计划》的内容 |
(三) 建立南海台风安全教育执行体系——以省为单位 |
1. 南海台风安全教育执行中心责任部门组织结构 |
2. 南海台风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
3. 南海台风安全教学方法体系 (见表3) 。 |
4. 南海台风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
四、结语 |
(8)台风对我国南海维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南海维权概况 |
1.1.2 南海台风概况 |
1.1.3 台风对我国南海维权影响的典型事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台风对南海维权的主要影响 |
2.1 我国在南海维权的主要方式 |
2.2 台风对维权活动的具体影响 |
2.2.1 台风对南海船只航行环境的影响 |
2.2.2 台风对岛礁、石油平台等海上固定设施的影响 |
2.2.2.1 台风对西沙、南沙岛礁影响 |
2.2.2.2 台风对南海石油平台的影响 |
2.2.3 台风海贝思(HAGIBIS)台风浪模拟 |
2.2.3.1 海浪模式及所用数据介绍 |
2.2.3.2 台风“海贝思”台风浪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3 对策分析 |
3.1 加强台风理论和观测研究,完善南海台风监测预警体系 |
3.1.1 加强对南海台风的理论研究,发展多种观测方式结合的南海台风观测体系 |
3.1.2 加快台风数值预报发展,加强台风预警技术的研发力度 |
3.1.3 加强台风灾害应急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
3.2 加大投入,提高南海维权力量 |
3.3 对南海岛礁和油气平台进行合理规划发展 |
3.4 加强抗风防灾宣传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
3.5 本章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南海台风北折路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运动特征 |
1.2.2 影响 TC 运动的大尺度天气系统 |
1.2.3 不同尺度涡旋的相互作用 |
1.2.4 TC 运动的内部动力机制 |
1.2.5 下垫面的作用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运动若干统计特征 |
2.1 引言 |
2.2 资料和方法 |
2.3 西北太平洋 TC 的生成概况 |
2.4 西北太平洋 TC 的运动特征 |
2.4.1 TC 的偏折概况 |
2.4.2 TC 偏折频数的地理分布 |
2.4.3 TC 移速、偏折角度的地理分布 |
2.4.4 TC 折角和移速的时间变化 |
2.4.5 折角与移速、强度的关系 |
2.4.6 TC 运动的停滞概况 |
2.5 我国大陆和近海 TC 突变路径统计 |
2.5.1 路径类型 |
2.5.2 TC 路径突变点的时、空分布 |
2.6 TC 路径突变标准讨论 |
2.7 结论 |
第三章 南海台风路径北折与西行的合成对比分析 |
3.1 引言 |
3.2 资料和方法 |
3.3 两类 TC 合成环流背景的对比分析 |
3.3.1 500hPa 形势 |
3.3.2 低层环流 |
3.3.3 高层环流 |
3.4 环境引导气流对比 |
3.4.1 不同算法引导气流 |
3.4.2 各层引导气流 |
3.5 两类 TC 的结构对比 |
3.5.1 两类 TC 合成 TBB 分布对比 |
3.5.2 扰动动能变化 |
3.5.3 涡度平流输送 |
3.6 海温对比 |
3.7 结论 |
第四章 1010 号台风 Meranti 路径北折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资料和方法 |
4.3 Meranti 活动简介 |
4.4 多尺度涡旋活动 |
4.4.1 200hPa 高空冷涡 |
4.4.2 低层中尺度涡旋 |
4.4.3 台风与高低空涡旋的相对运动 |
4.4.4 引导气流 |
4.5 数值模拟及检验 |
4.5.1 模式设计 |
4.5.2 路径比较 |
4.5.3 强度、风速对比 |
4.5.4 云系结构对比 |
4.6 高、低空涡旋的模拟分析 |
4.6.1 高空冷涡 |
4.6.2 低空中尺度涡旋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尺度涡旋对 Meranti 北折路径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不同尺度涡旋影响的敏感性试验设计 |
5.2.1 高空冷涡 |
5.2.2 低层中尺度涡旋 |
5.3 高空冷涡试验结果分析 |
5.3.1 台风路径对比 |
5.3.2 强度、风速对比 |
5.3.3 高空冷涡的影响 |
5.3.4 整层引导气流的影响 |
5.3.5 台风结构的作用 |
5.4 中尺度涡试验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引言 |
6.2 主要结论 |
6.2.1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运动的统计特征 |
6.2.2 南海台风北折、西行路径的特征对比 |
6.2.3 Meranti 突然北折的影响因子 |
6.2.4 不同尺度涡旋对 Meranti 北折的影响 |
6.3 论文创新点 |
6.4 下一步工作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南海台风活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海台风概况 |
二、南海台风特点 |
三、南海台风移动路径及移速规律 |
四、南海台风活动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海台风生成前48h环流特征及热力与动力条件[J]. 高拴柱,张胜军,吕心艳,魏凤英. 应用气象学报, 2021(03)
- [2]西行穿越南海台风的特征及机制研究[J]. 于龙,孙佳,回贞立,郭延良. 海洋科学进展, 2019(04)
- [3]基于遥感资料的南海台风降水时空分布及对上层海洋环流的影响研究[D]. 刘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4]南海台风活动特征及其对渔业活动的影响[J]. 吴祖立,崔雪森,张胜茂,周为峰. 海洋渔业, 2018(05)
- [5]广西台风暴雨特征及地形影响[D]. 苏玉婷.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6]南海三用工作船避离台风方法[J]. 王成龙. 航海技术, 2017(03)
- [7]南海渔民台风安全教育体系研究[J]. 朱坚真,肖雅思. 南方农村, 2013(08)
- [8]台风对我国南海维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 王志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南海台风北折路径的初步研究[D]. 戴高菊.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3(10)
- [10]南海台风活动规律[J]. 陈宏. 学会,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