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质联用测定速冻蚕豆中的萘(论文文献综述)
胥霞[1](2019)在《柠檬多肽制备及其多肽酒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柠檬(Citrus Limon)作为药食两用的水果具有怡人的香味、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柠檬见于世界各地,久负盛名当属四川省安岳县的柠檬,其享有“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的美誉。其栽培的“尤克力”柠檬产量高、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出汁率高达38%,是理想的既能鲜食又能加工的优良品种。本课题以“尤克力”柠檬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了适合制备柠檬多肽的蛋白酶,探究了柠檬多肽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和澄清工艺,进行了柠檬多肽酒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并对柠檬多肽水解液发酵前后进行了柠檬多肽的定性分析。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制备柠檬多肽的筛选工艺:以酶解法制备柠檬多肽。选取了七种常见的蛋白酶做筛选试验,初步筛选出了水解效果较好的风味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通过单因素考察了这三种蛋白酶在水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加酶量三个因素下对柠檬蛋白水解的影响,以水解液中的多肽含量为指标,根据多肽含量的标准曲线,测定其样品的吸光度,筛选出了酶解效果比较好的两种酶:风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2)优化蛋白酶解工艺:根据多肽含量标准曲线,以吸光值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风味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酶解工艺条件得出了最佳水解条件:风味蛋白酶水解温度为50℃、水解时间为4h、加酶量为2%;胰蛋白酶的水解温度为35℃、水解时间为8h、加酶量为1.5%。(3)柠檬多肽酒发酵工艺优化:本试验以酒精度、残糖含量、总酸和感官评分等作为指标,将酶解液进行了发酵研究。选取初始糖度、酵母接种量和发酵温度三个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对柠檬发酵酒影响的3个较优水平作进一步优化。以感官评分作为指标,利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的Box-Behnken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设计和分析得出了柠檬多肽酒发酵工艺的模型方程为:Y=86.42+0.99A+1.19B+1.85C-0.32AB+0.60AC+1.80BC-7.22A2-2.72B2-3.55C2其中,A为初始糖度、B为酵母接种量、C为发酵温度,相关系数R2=0.9961,该模型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根据方差分析得到:一次项A、B、C、二次项A2、B2、C2和交互项BC对感官评分的影响极显着,交互项AC对感官评分的影响显着,交互项AB对感官评分的影响不显着。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后,结合实际操作情况最终得出柠檬多肽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初始糖度为26%,酵母接种量为0.17%、发酵温度为28℃。(4)柠檬多肽酒的澄清: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以柠檬多肽酒的透光率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了常用的明胶、壳聚糖、皂土三种澄清剂的配制比例及澄清效果。结果表明:明胶>壳聚糖>皂土,采用明胶对果酒进行澄清后,可大大提高其感官评分。(5)挥发性成分分析:通过HS-SPME-GC-MS分析法,从两种柠檬酒中共检索出挥发性成分45种,其中醇类16种、脂类13种、酸类4种、烷烯醚类7种、醛酮类3种及其他物质2种。分别在柠檬果酒中检测到挥发性成分有95.20%,计43种;柠檬多肽酒中检测到挥发性成分有94.61%,计38种。两种柠檬酒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醇类,其次是酯类、烷烯醚类、酸类。柠檬果酒中的酯类、酸类、烷烯醚类等物质相对含量均高于柠檬多肽酒,而柠檬多肽酒的醇类物质比柠檬果酒高。主要挥发性成分均有12种,柠檬果酒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为83.12%,占总挥发性物质的87.31%;而柠檬多肽酒为84.20%,占总挥发性物质的89.00%。说明风味蛋白酶不会对柠檬果酒香气成分造成不良影响,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酵母的产酒能力(6)柠檬多肽的HPLC定性分析:分别从柠檬水解液和柠檬多肽酒中分离提取柠檬多肽,以重组胰岛素为标准品,柠檬多肽为样品,经HPLC法分析得出在标准品相同的保留时间内柠檬多肽分别也出现了色谱峰。由此可推断出,柠檬蛋白酶解液发酵前后柠檬多肽粗提物中含有与重组胰岛素结构类似的物质,柠檬多肽可能具有和重组胰岛素类似的降血糖活性,有关柠檬多肽降血糖的生物活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周敏[2](2018)在《冷冻及烹调方式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脆肉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et V)是草鱼用饲料喂养到一定重量后,再投喂蚕豆而养成的一种新兴的淡水养殖鱼类,具有肉质紧硬、肉色鲜红、久煮不烂且味道鲜美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冷冻保藏是脆肉鲩常用的保藏方法,但由于冷链发展不完善,常常导致脆肉鲩在加工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品质劣化,且不当的加热处理也会对脆肉鲩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是以脆肉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冷冻过程中反复冻融次数(0、1、3、5、7、10次)、解冻方法(空气解冻、静水解冻、低温解冻、微波解冻和超声波解冻)、宰后停滞时间(1 h、2 h、8 h、12 h、24 h)对冷冻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烹调方式(蒸制、煮制、油炸)对脆肉鲩鱼肉营养价值及其风味的影响。探讨冷冻过程及烹饪过程中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变化规律,为脆肉鲩鱼肉的加工及远程运输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如下:(1)反复冻融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特性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冻融次数(0、1、3、5、7、10次)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解冻汁液损失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差异性显着(p<0.05);蒸煮损失和加压失水率均出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pH值则先降低后增大;亮度(L)和白度(W)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红度(a*)和黄度(b*)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则不断减小;随着冻融次数的递增,硬度和弹性逐渐降低;硫代巴比妥酸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逐渐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不断增加,巯基含量不断降低;鱼肉的微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肌原纤维紧密程度和断裂程度增加,鱼肉的保水性逐渐降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鱼肉的品质特性发生劣化,并且在冻融5次后,脆肉鲩鱼肉的品质会发生进一步劣化,故脆肉鲩在冷冻保藏期间应该尽可能保持温度恒定,减少冻融次数的发生。(2)不同解冻方法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特性的影响比较了五种不同的解冻方法(空气、静水、低温、微波和超声波)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解冻方法对脆肉鲩肌肉品质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冷冻鱼肉经静水解冻后,肌肉pH值与对照组的pH值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加压失水率较低,L*、a*、b*值与对照组最为接近,能够较好地保持鱼肉的持水性和色泽;静水解冻后脆肉鲩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较高,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TBARS值和羰基含量值最低;与其他几种解冻方式相比,静水解冻能更好的保持脆肉鲩肌肉的品质。(3)宰后停滞时间对冷冻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比较了冷冻前停滞时间(1 h、2 h、8 h、12 h、24 h)对鱼肉的影响。结果表明:宰后停滞12 h冻结的鱼肉在蒸煮损失率、解冻汁液损失、蛋白质氧化等方面均显着低于(p<0.05)其他宰后停滞时间冻结的鱼肉;宰后停滞1 h冻结鱼肉的色泽优于其他宰后停滞时间,肌原纤维白羰基含量也小于其他滞留时间冻结的鱼肉,但与8 h、24 h冻结的鱼肉差异不显着(p>0.05);宰后停滞8 h冻结鱼肉的脂肪氧化程度和加压失水率均显着低于(p<0.05)其他宰后停滞时间,pH显着高于(p<0.05)其他滞留时间冻结的鱼肉。(4)不同烹调方法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烹调方式(蒸制、煮制、油炸)对脆肉鲩鱼肉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烹饪方式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较大,蒸制、煮制、油炸之中,煮制方式蒸煮损失率最少;油炸方式蒸煮损失最大,水分含量最低,灰分、脂肪、粗蛋白含量最高。经过加热后,脆肉鲩鱼肉中的丙二醛的含量显着增大,其中煮制的样品中丙二醛的含量最高,油炸方式最低。不同烹调方式没有改变脆肉鲩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但经过不同方式烹调后,鱼肉氨基酸总量明显增大,其中经油炸烹调的鱼肉中氨基酸含量最大。经过不同方式熟制后,脆肉鲩鱼肉中的脂肪酸组成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蒸制鱼肉中的MUFA含量最高,其含量为48.46%,其次为油炸,为46.48%;煮制鱼肉油脂中的PUFA含量最高,其含量为36.36%。(5)不同烹调方式对脆肉鲩鱼肉风味物质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烹调方式对脆肉鲩鱼肉的气味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分析鱼肉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经过蒸制和煮制后,脆肉鲩鱼肉中挥发性成分的数目和对照组的相同,但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经过油炸后,脆肉鲩鱼肉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多。三种熟制方式鱼肉的挥发性物质中,醛类物质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醇类和烷烃类物质。醛类物质中以壬醛和辛醛的含量最高,醇类物质中以1-壬烯-3-醇的含量最高。
倪凌燕[3](2009)在《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加入WTO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出口额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位列第二。因此,中国不仅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近年来,我国蔬菜国际贸易呈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有所调整的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着以农药残留限量、检验检疫、包装标签、质量等级标准等为主要形式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的严重制约。与国外相比,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合理、标准技术水平落后、市场适应性差和国际化程度低的差距是其主要原因。事实上,现有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既难以突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为扩大出口提供支撑,又不能起到利用技术手段控制进口和保证国内蔬菜质量安全的作用。在农产品贸易全球化日益深化,农产品安全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基于蔬菜国际贸易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要求,完善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基于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实际出发,依据农业标准化与标准体系的基本原理,把握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本质特征,研究了中国蔬菜国际贸易、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以及面临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以SWOT路径分析为视角,以文献综述、比较研究为主要手段,较为全面地分析比较了我国与国际标准组织和美国、日本的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差距,深入探讨了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目标定位、要素确定,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并在模型的指导下,基于国际贸易分析了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标准需求。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的视角对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蔬菜国际贸易与质量安全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比了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之间的差距,得到了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深化体系建设以及加快国际接轨四方面的启示,尤其是基于国际贸易提出完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议具有创新性。
欧秀花,李玉虎,黄四平[4](2008)在《纸质、纺织品类文物萘吸附量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丙酮为溶剂,以程序升温、分流进样为色谱条件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纸张、棉织物等吸附的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樟脑丸中的有效成分萘挥发渗透到文物本体中,尤其是棉织物、毛织物、纸张,其吸附量均高达文物本身质量的0.30%,给文物本体造成较大的污染;萘含量在0.04~0.40 m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60.61x-1.1099,相关系数为0.9997.该测定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可靠且操作简单等优点,以期能在文物部门推广应用。
王丽艳[5](2008)在《气质联用仪在槐花等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开始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概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对GC/MS联用仪的分析特点、仪器配置、基础知识作了概括。作为最主要的分析手段之一—GC/MS联用仪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本文从食品安全、天然产物、环境保护、法庭科学这四个领域进行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分三部分。首先,选取天然产物槐花进行GC/MS分析。从GC/MS联用仪对天然产物分析侧重于某一类物质的分析出发,本文重点研究槐花的挥发油和脂肪酸的组成,主要从样品的前处理和气相色谱-质谱条件的选择两方面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是,从槐花中,鉴定出挥发油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4.41%;鉴定出脂肪酸13种,这13种脂肪酸相似度都在90%以上。然后,利用GC/MS联用仪对茶饮料中咖啡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两方面研究。在定性分析中,主要是分析样品的制备和气质联用分析条件的选择,采用和标准谱图对照的方法定性确定咖啡因。在定量分析中,采用外标法对茶饮料中的咖啡因的含量进行分析。自动进样器的使用解决了外标法需要的进样量准确、重复性好的实验要求;质谱扫描方式选择全扫描和选择离子两种扫描方式,选择离子扫描选取m/z为67、82、109、194四种离子。定性结果准确,与谱库标准谱图相似度达99%;定量方法可行,回收率、精密度均在限定范围内。最后,对海参提取液中的脂肪酸进行了GC/MS分析,通过甲酯化条件的探索,找到最佳的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共鉴定出31种脂肪酸,占总馏出组分的80.33%。
王东新[6](2005)在《溶胶-凝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析家用樟脑球的成份》文中认为新型的溶胶凝胶气相色谱毛细管柱具有制柱时间短、耐热性能好、对各类化合物分离性能佳、工作性能稳定的特点.研究了溶胶凝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应用于樟脑和萘的分析测定的方法。在此研究中,毛细管色谱柱制备采用的固定相是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石英毛细管尺寸:8 m×250μm i.d.。色谱测定条件:载气采用氮气;进样口温度220℃,分流比5∶1;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250℃;柱温恒定为110℃。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的测定具有精密度高、准确性好的特点.测定的标准偏差为0.31;变异系数为0.32%。樟脑和萘的平均回收率分别是101.4%和100%.
李小娟[7](2004)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樟脑丸中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樟脑丸中萘 ,含量在 0 .0 0 5— 0 .2 0 mg/ m 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 :y=0 .35 6 +5 5 6 .2 x,相关系数 r=0 .9999。测定下限为 0 .0 0 5 mg/ m L。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吴素蕊,刘春芬,阚建全[8](2004)在《质谱技术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质谱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并就此技术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刘春芳,蒲海燕,贺稚非,吴素蕊[9](2004)在《质谱在食品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质谱的基本原理、质谱系统的组成、发展概况以及在食品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周颖华,胡文远[10](2003)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卫生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了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GC/MS)在卫生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较详细地阐述了GC/MS在卫生分析的环境、食品及生化各领域中的应用。GC -MS联用技术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优点。
二、气质联用测定速冻蚕豆中的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质联用测定速冻蚕豆中的萘(论文提纲范文)
(1)柠檬多肽制备及其多肽酒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柠檬 |
1.1.1 柠檬概述 |
1.1.2 柠檬中主要营养物质与活性成分 |
1.1.3 柠檬产品加工现状 |
1.2 国内外多肽现状的研究及应用 |
1.2.1 多肽简介 |
1.2.2 多肽的制备方法 |
1.2.3 多肽的生物活性 |
1.2.4 降血糖肽与柠檬多肽的研究现状 |
1.3 蛋白酶的水解 |
1.3.1 蛋白酶概述 |
1.3.2 水解原理 |
1.4 发酵果酒 |
1.4.1 发酵原理概述 |
1.4.2 果酒酿造工艺 |
1.4.3 果酒澄清技术研究进展 |
1.4.4 果酒研究现状 |
1.5 多肽酒的研究进展 |
1.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酶解柠檬蛋白制备柠檬多肽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柠檬果汁的制备工艺 |
2.2.2 柠檬粗蛋白的提取工艺 |
2.2.3 制备柠檬多肽蛋白酶的筛选工艺 |
2.2.4 检测方法 |
2.3 酶水解单因素试验 |
2.3.1 温度对柠檬蛋白水解的影响 |
2.3.2 水解时间对柠檬蛋白酶的影响 |
2.3.3 加酶量对山药蛋白水解的影响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多肽含量标准曲线 |
2.4.2 柠檬粗蛋白含量及柠檬多肽制备的蛋白酶初筛结果 |
2.4.3 水解单因素试验结果 |
2.4.4 蛋白酶筛选结果 |
2.5 水解条件的优化 |
2.5.1 水解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
2.5.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6 柠檬多肽的HPLC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柠檬多肽酒发酵工艺和澄清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柠檬多肽酒基本工艺流程 |
3.2.2 发酵操作要点 |
3.2.3 柠檬多肽酒的澄清工艺 |
3.2.4 检测方法 |
3.3 发酵单因素试验 |
3.3.1 初始糖度对发酵的影响 |
3.3.2 酵母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3.3.3 发酵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初始糖度对发酵的影响结果 |
3.4.2 酵母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结果 |
3.4.3 发酵温度对发酵的影响结果 |
3.5 响应面优化柠檬多肽酒发酵工艺及结果分析 |
3.5.1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5.2 响应面结果分析 |
3.6 不同澄清剂的结果分析 |
3.6.1 明胶用量的澄清结果 |
3.6.2 壳聚糖用量的澄清结果 |
3.6.3 皂土用量的澄清效果 |
3.7 本章小结 |
4 柠檬酒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及HPLC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柠檬多肽酒和柠檬酒的制备 |
4.2.2 萃取头的老化 |
4.2.3 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
4.2.4 GC-MS参数设置 |
4.2.5 挥发性成分分析 |
4.2.6 柠檬多肽酒的HPLC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柠檬果酒和柠檬多肽酒挥发性成分分析 |
4.3.2 主要挥发性成分对比 |
4.3.3 柠檬多肽酒的HPLC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冷冻及烹调方式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脆肉鲩简介 |
1.2 脆肉鲩的营养价值 |
1.3 冷冻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
1.3.1 冷冻水产品品质特性变化 |
1.3.2 冷冻水产品物理性质变化 |
1.3.3 冷冻水产品化学特性变化 |
1.3.4 脆肉鲩鱼肉冷冻机理的研究 |
1.4 热处理对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
1.4.1 热处理对水产品肌肉蛋白结构的影响 |
1.4.2 热处理对水产品肌肉脂质的影响 |
1.4.3 热处理对水产品肌肉持水性的影响 |
1.4.4 热处理对水产品风味的影响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反复冻融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及处理方式 |
2.1.2 仪器与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反复冻融对脆肉鲩鱼肉持水性和pH值的影响 |
2.2.2 反复冻融对脆肉鲩肌肉色泽的影响 |
2.2.3 反复冻融对脆肉鲩鱼肉质构的影响 |
2.2.4 反复冻融对脆肉鲩肌肉脂肪氧化、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 |
2.2.5 反复冻融对脆肉鲩鱼肉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的影响 |
2.2.6 反复冻融对脆肉鲩肌肉微观结构的影响 |
2.3 结论 |
第3章 不同解冻方法对脆肉鲩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及处理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实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解冻方式对脆肉鲩肌肉保水性的影响 |
3.2.2 不同解冻方法对脆肉鲩鱼肉质构特性的影响 |
3.2.3 不同解冻方法对脆肉鲩肌肉脂肪氧化的影响 |
3.2.4 不同解冻方法对脆肉鲩肌肉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解冻方法对脆肉鲩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的影响 |
3.2.6 不同解冻方法对脆肉鲩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 结论 |
第4章 宰后停滞时间对冷冻脆肉鲩肌肉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及处理方式 |
4.1.2 仪器与试剂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宰后停滞时间对脆肉鲩加压失水率的影响 |
4.2.2 宰后停滞时间对脆肉鲩解冻汁液损失率和pH值的影响 |
4.2.3 宰后停滞时间对脆肉鲩鱼肉色泽的影响 |
4.2.4 宰后停滞时间对脆肉鲩鱼肉TBA值的影响 |
4.2.5 宰后停滞时间对脆肉鲩鱼肉蛋白氧化的影响 |
4.3 结论 |
第5章 不同烹调方式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仪器与器材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烹调方式对脆肉鲩烹调损失率的影响 |
5.2.2 不同烹调方式对脆肉鲩鱼肉基本成分的影响 |
5.2.3 不同烹调方式对脆肉鲩鱼肉pH值的影响 |
5.2.4 不同烹调方式对脆肉鲩肌肉质构的影响 |
5.2.5 不同烹调方式对脆肉鲩脂肪氧化的影响 |
5.2.6 脆肉鲩鱼肉中氨基酸组成分的分析 |
5.2.7 脂肪酸组成分析 |
5.3 结论 |
第6章 不同烹调方法对脆肉鲩风味物质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处理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不同烹调方法对脆肉鲩鱼肉风味的影响 |
6.2.2 不同烹调方法对脆肉鲩挥发性成分组成分析 |
6.2.3 不同烹调方法对脆肉鲩鱼肉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6.3 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牛血请蛋白标准曲线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3)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概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原理与主要概念界定 |
2.1.1 相关原理 |
2.1.2 主要概念界定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2.3 简要述评 |
第三章 中国蔬菜国际贸易与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概况 |
3.1 蔬菜国际贸易现状 |
3.1.1 贸易总量 |
3.1.2 贸易结构 |
3.1.3 贸易市场 |
3.2 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体制与构成 |
3.2.1 管理体制 |
3.2.2 运行机制 |
3.2.3 标准组成 |
3.3 蔬菜出口贸易中的质量安全标准壁垒 |
3.3.1 特征内涵 |
3.3.2 基本成因 |
3.3.3 主要形式 |
3.3.4 质量安全标准壁垒与蔬菜国际贸易 |
3.4 基于国际贸易完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路径选择 |
3.4.1 SWOT 分析 |
3.4.2 路径选择 |
3.5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国内外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比较分析 |
4.1 国际组织标准体系的概况与特点 |
4.1.1 ISO |
4.1.2 CAC |
4.2 典型国家标准体系的概况与特点 |
4.2.1 美国 |
4.2.2 日本 |
4.3 中国标准体系的主要差距 |
4.3.1 管理体制不合理 |
4.3.2 标准技术水平落后 |
4.3.3 市场适应性差 |
4.3.4 国际化程度低 |
4.4 国际经验与基本启示 |
4.4.1 改革管理体制 |
4.4.2 完善运行机制 |
4.4.3 深化体系建设 |
4.4.4 加快国际接轨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国际贸易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框架 |
5.1 标准体系的目标定位 |
5.1.1 遵循农业标准化和标准体系原理 |
5.1.2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准则 |
5.1.3 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实现全程控制 |
5.1.4 紧密结合生产和贸易的需要 |
5.2 标准体系的构成要素 |
5.2.1 标准体系的层次 |
5.2.2 标准体系的性质 |
5.2.3 标准体系中标准的类型 |
5.2.4 标准体系涉及的生产过程要素 |
5.2.5 标准体系涵盖的产品种类 |
5.3 标准体系的框架模型 |
5.3.1 蔬菜生产过程要素——X 轴 |
5.3.2 蔬菜产品种类——Y 轴 |
5.3.3 标准的类型——Z 轴 |
5.4 基于国际贸易的标准体系的需求分析 |
5.4.1 综合标准 |
5.4.2 农业资源环境标准 |
5.4.3 投入品标准 |
5.4.4 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
5.4.5 产品标准 |
5.4.6 安全卫生标准 |
5.4.7 检验检疫标准 |
5.4.8 包装和贮藏运输标准 |
5.5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蔬菜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目录 |
附录2 蔬菜质量安全行业标准目录 |
附录3 蔬菜质量安全ISO 标准目录 |
附录4 蔬菜质量安全CAC 标准目录 |
附录5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纸质、纺织品类文物萘吸附量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色谱条件 |
1.3 实验步骤 |
1.3.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1.3.2 样品处理 |
1.3.3 样品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溶剂的选择 |
2.2 色谱图及色谱条件的选择 |
2.3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2.4 测定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
2.5 吸附曲线 |
3 结论 |
(5)气质联用仪在槐花等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况 |
1.1.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特点 |
1.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配置 |
1.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基础知识 |
1.1.3.1 气相色谱法概述 |
1.1.3.2 质谱法概述 |
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1.2.1 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 |
1.2.1.1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在食品加工危害物研究中的应用 |
1.2.1.2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
1.2.1.3 在饮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
1.2.1.4 在食品其它方面的应用 |
1.2.2 在天然产物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1.2.2.1 在天然产物挥发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1.2.2.2 在天然产物其它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1.2.3 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
1.2.3.1 水环境的监测 |
1.2.3.2 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
1.2.3.3 固体样品的分析 |
1.2.4 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 |
1.2.4.1 药毒物及其代谢物 |
1.2.4.2 生物试样中农药及其代谢物 |
1.2.4.3 爆炸残留物检测中的应用 |
1.2.4.4 在矿物油、动植物油检测中的应用 |
1.2.5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1.3 选题的意义及论文的构想 |
1.3.1 选题意义 |
1.3.2 论文构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槐花中挥发油和脂肪酸的气质联用分析 |
2.1 槐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2.2 利用 GC-MS 对槐花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 |
2.2.1 引言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挥发油的提取 |
2.2.4 GC-MS 分析条件的选择 |
2.2.4.1 GC 条件 |
2.2.4.2 MS 条件 |
2.2.5 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
2.2.6 结果与讨论 |
2.3 槐花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 |
2.3.1 引言 |
2.3.2 试剂与仪器 |
2.3.3 脂肪酸的提取 |
2.3.4 脂肪酸的甲酯化 |
2.3.5 GC-MS 分析条件 |
2.3.5.1 GC 条件 |
2.3.5.2 MS 条件 |
2.3.6 脂肪酸成分的鉴定 |
2.3.7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气质联用测定茶饮料中咖啡因 |
3.1 茶饮料中咖啡因成分的研究进展 |
3.2 利用 GC-MS 对茶饮料中的咖啡因进行分析 |
3.2.1 引言 |
3.2.2 仪器与试剂 |
3.2.3 饮料中咖啡因的定性分析 |
3.2.3.1 分析样品的制备 |
3.2.3.2 气质联用分析条件的选择 |
3.2.3.3 咖啡因定性方法的选择 |
3.2.4 咖啡因定量分析方法选择和优化 |
3.2.4.1 定量分析方法选择 |
3.2.4.2 质谱扫描方式的选择 |
3.2.4.3 实验部分 |
3.2.4.4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 |
3.2.4.5 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海参提取液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4.1 海参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4.2 海参提取液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4.2.1 引言 |
4.2.2 试剂与仪器 |
4.2.3 脂肪酸的甲酯化 |
4.2.4 GC/MS 分析条件 |
4.2.4.1 GC 条件 |
4.4.4.2 MS 条件 |
4.2.5 脂肪酸成分的鉴定 |
4.2.6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 |
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溶胶-凝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析家用樟脑球的成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药品 |
1.2 毛细管柱的制作 |
1.3 色谱工作条件 |
1.4 溶液配制 |
1.5 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线性关系 |
2.2 精密度 |
2.3 回收率 |
2.4 几种市售樟脑球 (块) 的检测 |
3 结论 |
(7)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樟脑丸中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试剂 |
2.2 操作条件 |
2.3 测定方法 |
2.3.1 校准曲线的制作 |
2.3.2 样品的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色谱柱的选择 |
3.2 分流/不分流进样的选择 |
3.3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3.4 精密度试验 |
3.5 准确度试验 |
3.6 样品测定 |
4 结论 |
(8)质谱技术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质谱 |
1.1 质谱的基本原理[4]-[5] |
1.2 质谱仪器的组成[2], [4], [6], [7] |
1.2.1 进样系统 |
1.2.2 离子原 |
1.2.3 质量分析器 |
1.2.4 离子检测器 |
1.2.5 真空系统 |
1.2.6 电学系统 |
1.3 质谱仪器的分类[2], [7] |
1.4 质谱仪的技术指标[7] |
2 质谱技术在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2.1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 |
2.2 食品中有害及有毒物质检测 |
3 结束语 |
(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卫生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理论 |
1.1 气相色谱 (GC) 的柱效 |
1.2 质谱 (MS) 的基本方程 |
2 GC/MS联用技术在卫生分析中的应用 |
2.1 GC/MS联用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2.1.1 GC/MS在水体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
2.1.2 GC/MS在空气及土壤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
2.2 气—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
2.3 GC/MS联用技术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四、气质联用测定速冻蚕豆中的萘(论文参考文献)
- [1]柠檬多肽制备及其多肽酒发酵工艺的研究[D]. 胥霞. 西华大学, 2019(02)
- [2]冷冻及烹调方式对脆肉鲩鱼肉品质的影响[D]. 周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3]基于国际贸易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研究[D]. 倪凌燕. 江南大学, 2009(S2)
- [4]纸质、纺织品类文物萘吸附量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测定[J]. 欧秀花,李玉虎,黄四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 [5]气质联用仪在槐花等分析中的应用[D]. 王丽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6]溶胶-凝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析家用樟脑球的成份[J]. 王东新.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5(04)
- [7]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樟脑丸中萘[J]. 李小娟. 光谱实验室, 2004(06)
- [8]质谱技术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J]. 吴素蕊,刘春芬,阚建全.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4(01)
- [9]质谱在食品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 刘春芳,蒲海燕,贺稚非,吴素蕊. 四川食品与发酵, 2004(01)
- [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卫生分析中的应用[J]. 周颖华,胡文远.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3(02)
标签:鱼肉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论文; 脆肉鲩论文; 仪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