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携手共建美好白云(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广州市人民政府[2](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提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4月20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成向东[3](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纪燕[4](2021)在《习近平生态话语的和谐架构分析》文中指出“人类世”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语言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促进实现人类与地球的共生、共存、共荣,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任务。生态话语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表征。国内外对生态话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语言学理论视角展开:首先,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研究主要基于三大元功能理论及相关子系统理论,以分析语法兼或语言特征揭示话语与社会现实之间相互建构关系的研究,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无法由表及里地解释话语内部生态蕴意的生成;其次,在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沿袭“社会是不公平的”假定,往往站在“弱势”立场,致力于批判、揭露或挑战生产与再生产物种主义、增长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破坏性话语,忽视寻求有益性的话语;再次,虽然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对社会维度的忽视”,但仍拘囿于人际关系与互动而较少关注更广泛的生态事件对意义生成和构建的影响。由此,融合认知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理论视角、以积极话语分析“补缺”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揭露“假恶丑”也指点“真善美”,在兼收并蓄中对生态话语研究范式的拓展亟待加强。Stibbe(2015)在《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一书中指出“故事”作为一种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或被社会成员共享的认知结构影响着我们看待或对待世界的方式,若要解决生态问题就积极寻找有助生态平衡的新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处理天人关系的渊薮,也能为人类困境贡献智慧。我国学者钱穆(1991)指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鲁枢元等(2019)认为下个世纪东方精神将为生态时代的演进贡献自己的价值。诸多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也高度认可中国文化是寻求有益性故事的理想来源,倡导“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厚重生态哲学思想”(Goatly,2019)中“寻找有助于人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的故事”(Stibbe,2015)。我国生态语言学的“领路人”黄国文(胡壮麟,2018:1)提出了“和谐话语分析理论”。作为一种“中国式”(黄国文,2016c:10)的和谐话语分析方法,它强调以包括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传统文化中生态哲学思想的“中国语境”作为分析中国生态话语的前提,以“一个假定、三条原则”核心要素作为指导分析话语和故事的和谐内涵,并以“和谐”生态哲学观作为判定话语和故事类型的依据。它倡导从单个生态话语文本扩展到各个文本类型最后进入整个语言系统,“多维度、多层次”地在生态视域下观察文本生态性语言特征、讨论如何有益于促进和谐生态实践问题,尤其是如何从中国生态话语中提取蕴含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有益性话语和故事,并以此为建构全球视野下更为积极地表征自然的话语体系提供中国话语资源和文化资源。然而,作为一个自2016年被首次提出的全新理论,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勾画,和谐话语分析理论及方法仍需要结合更多的中国话语研究实践展开并趋向于成熟。鉴于上述世情与国情,本项研究在van Dijk“话语—认知—社会三角”理论框架内,融合生态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整合和谐话语分析与架构分析理论,形成了和谐架构分析框架。该框架以生态语言学的核心概念“故事”链接“语言”与“社会”,以认知语言学的“架构”工具揭示语言如何通过影响人们信奉和实践的故事进而建构新的社会现实;依照和谐话语分析理论“一个假定与三条原则”的分析方法,遵循架构分析理论的层级,揭示话语隐含的生态价值观,探索生态话语的认知机制,进而为建构和谐话语提供架构策略,以话语体系的优化促进建构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承载当前中国发展新阶段最为核心治国思想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习近平生态话语,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反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中国话语。然而以往对习近平生态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等非语言学领域,语言学视角的相关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项研究选取关于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2019年12月15日”期间的讲话、批示、报告、谈话、指示、文章、贺信等重要文献中直接关涉“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建立了总计84,395字的“习近平生态话语语料库”。借助Ant Conc3.5.8软件,提取习近平生态话语中的架构,并以此分析解构基于中国语境的“故事(认知结构)、话语(语言选择)与行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处方式)的互动模式。本项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1)习近平生态话语呈现出怎样的表层架构?表层架构激活了怎样的深层架构?深层架构蕴含着怎样的生态价值观?(2)习近平生态话语中的架构揭示了怎样的中国发展故事?以“和谐”生态哲学观为判定依据,习近平生态话语属于何种话语类型、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关系之间怎样的权力关系?(3)习近平生态话语呈现出怎样的架构策略?这样的策略能为建构更具全球塑造力的中国话语提供什么借鉴、对重构全球视野下有助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的替代性话语和有益性故事有何启示?本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在表层架构层面,习近平生态话语包含的33个隐喻性架构中,有14个类别的隐喻回鸣值较高,包括战争、旅程、母亲、财富、产品、债务、疾病、伙伴、共同体、容器、建筑、线框、身体、课程,它们构成了习近平生态话语中应用更为广泛的、主要的隐喻性表层架构。从这些隐喻类别的源域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有意识地选择人民群众在生产与生活实践更为熟悉的事物来降低话语的解码难度、提升话语的亲和力和接受度;有9个类别的隐喻回鸣值偏低,包括拟人、动物、库房、赛车、家园、村庄、木桶、链条、网络,它们构成了习近平生态话语中产率较低、次要的隐喻性表层架构,但有助于以隐喻的丰富性增加语言的丰富性。从这些隐喻类别的源域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有意识地增加阐释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的话语方式,尤其是借鉴国际话语方式促进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有10个类别的隐喻m LFR值较高,包括饮食、下棋、海绵、橡皮筋、紧箍咒、稻草人、孩子、划船、钥匙、接力棒,它们构成了习近平生态话语中较为偏离常规的新奇隐喻。这些隐喻类别的源域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体验性特征,以隐喻的新奇度体现出习近平生态话语的创新性。总之,概念隐喻是简化、概念化阐释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且隐喻产率的高低体现出习近平同志善用群众语言提升公众理解治国思想和执政理念的“习式风格”魅力之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奇隐喻则有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此外,习近平生态话语包含由高频词汇构成的7个非隐喻性表层架构,依据其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绿色发展、民生、利益/责任共同体、去增长、生态梦、大国形象、生产力”,以场景、信息槽、填料、语境等架构语项,和整合、选择、突显、固化等为架构机制,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向世界传递我国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认知,展现中国积极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形象。在深层架构层面,由表层架构激活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协和万邦国际观、人心和善道德观和和而不同社会观这4个深层架构,揭示出中国政府在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坚持“天人合一”从而达到“和谐共生”、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从而达到“和合共生”的“和合”价值观。以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高度统一为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理想;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为替代传统工业经济系统内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二者对立、经济增长压倒一切的发展理念和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框架内的义利失衡现状提供了价值遵循;以中国话语的价值内核为促进后工业文明时代走向新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从而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话语权。(2)上述架构揭示了两个关于中国发展的新故事:“天人和合”的故事包括发展的方向(前进还是后退)和发展的评估取向(何为优劣)故事结构;“人际和合”的故事包括发展的方式(竞争还是合作)和发展的目标(利己还是利他)故事结构。我们通过故事的结构检视“发展”的蕴意,并从故事倡导的行为判断它们是有益性故事。“天人和合”的故事关注大众福祉以及供养万物的生态系统,以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和生态幸福评估发展的优劣,是能有效促进人类社会从过度追求“物”的现代化逐步向追求和谐“天人关系”的现代化转变,从而走向和美生态境界的有益性故事;“人际和合”的故事关注世界大多数人的生态幸福和地球的生态命运,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有助于凝聚人类发展的价值共识、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促进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益性故事。概言之,习近平生态话语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讲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和谐的中国发展新故事,是倡导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构和谐世界的有益性故事。最后,以“和谐”生态哲学观为判定依据,习近平生态话语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一假定和“良知、亲近、制约”这三条原则的和谐话语,隐含着两种主要的权力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生共荣的生命关系;中国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此外,对习近平生态话语的判定也需要考虑话语类型的“灰色”地带以及并不处于连续统同一点上的和谐性差异。比如,人民至上的民生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绿色发展观和用最严密的法治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辩证统一地构成了习近平生态话语的和谐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视野则进一步提升了话语的和谐程度。(3)习近平生态话语的架构策略主要有三个:第一,善用隐喻,建构和谐图景。习近平生态话语中的33个隐喻性架构相互关联,合力构建了一个整体性的隐喻图景与和谐话语语义网络,彰显了我国“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生态价值观,以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与隐喻之间的语义联动机制增强了架构力;第二,创新架构,讲述和谐发展新故事。绿色发展架构是对发展架构的修改,增添了张扬生态理性、规制经济理性的新内涵,从而凸显以自然资本增值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的生态经济为新模式的“和谐发展”;共同发展架构是对发展架构的移位,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转向以协同治理、成果共享维护人类共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同发展”新目标。第三,遵循架构模式,提升中国话语的全球塑造力。在架构模式的激活阶段,以表层架构激活蕴含和合价值观的深层架构,汇聚价值认同,增进文化认同;在架构模式的应用阶段,遵循国内外受众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受众设置架构,凝聚利益认同,形成话语认同。本项研究的结果既能为建构更具全球塑造力的中国特色话语提供“以话语的文化根基和世界维度提升架构效应”的启示,又能为重构全球视野下有助于共建和谐美丽世界的替代性话语和有益性故事提供“基于中国和合价值观建构和谐话语提升话语架构效应”的借鉴。本项研究以分析适应于中国国情但有别于西方世界的中国生态话语,彰显了中国语境下生态话语研究的“中国”元素,促进改善“文化中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中国”“政治中国”的现状;以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和合价值精髓展示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人类和谐生态意识的中国话语资源和精神资源,促进中国的发展优势向话语优势转化,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话语权。
陈俊[5](2020)在《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品格》文中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民本性、实践性、开放性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理论品格。这些理论品格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底色,展现出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闪耀着引领新时代的思想魅力,充分说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部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彭蕾[6](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了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挑战,提出了若干新理念和新路径,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形成了对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论断的科学性、指导的全局性和实践的有效性,在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探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为重点,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目的,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学科交叉法,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是什么-为什么行-如何深入发展”的研究思路,深入解读了其思想的相关理论、哲学意蕴、形成过程、核心内涵、具体实践、发展路径和时代贡献等内容,力求通过对其思想的系统研究,整体把握思想精髓、全面认识理论创新、系统掌握实践路径、科学理解当代价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大阔步的发展。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哲学依据。主要对其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哲学阐释。第三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主要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党的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分析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并对其思想的萌芽探索期、形成完善期和成熟升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进行历史分析,解答其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第四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对其思想的核心理论进行系统考察,通过逻辑主体、逻辑主线和逻辑主旨把握其思想的理论逻辑;从发展转型、系统治理、人民立场和共享共建目标等方面来分析其思想的主要观点;从多种角度探讨其思想的思维方法。通过逻辑、观点、方法的全面分析,解答其思想“是什么”的问题。第五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析。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先进典型,总结实践成就,提炼实践经验,解答其思想“为什么行”的问题。第六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路。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分析了生态文明在实践中面临的新挑战,结合多方面的生态体系建设,提出生态层面的推进路径;从物质奠基、政治引领、文化护航、社会合力等视角,提出总体布局层面的保障路径,解答其思想“怎么深入发展”的问题。第七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贡献。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战略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全球性等时代特性,探讨其思想的价值和贡献。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遵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逻辑,以实践样本为个体研究目标,分析实践成效,增强了理论研究的说服力,克服了以往研究侧重于理论探讨的局限性;其次论文突出整体性,力求克服碎片式的研读方式,通过系统研究和全面探讨,全景式地展现其思想的科学全貌;三是尝试丰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建构,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逻辑起点,通过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观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对其践行情况进行现实反思,力求以理性哲理提升研究质量,更好的认识和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内涵和历史贡献。
毛丽红[7](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础上,聚焦时代课题、擘画时代蓝图,构建起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使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局部转向整体、从零散走向系统、从初步探索走向理论成熟,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在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破解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困局的智谋良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实践遵循,也是充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中国方案,开启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标、方法、难点和创新点以及相应研究综述。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责任主体、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目标设定和具体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以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六项原则”为切入点,分别从价值理念、民生取向和制度建设、目标设定方面进行梳理。第四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一脉相承。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产力论、人民主体性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境界,从发展目标、内涵角度深化理论要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探索全球生态共治协商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撰写。第六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科学良方。最后对本文做了小结。
浦恩菱[8](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吕柔倩[9](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增长的过度强调导致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当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们由过去的“求温饱”转变到如今的“求生态”,绿水青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面对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列新观点与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它以马克思的生态观为基础,充分吸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关于生态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多方面内容,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方向。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民生为出发点,提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及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的重要保障等论断,最终的价值指归在人民。其次用全球视野从高度上对生态文明进行阐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而且也需要全球的携手合作。最后从生态文明的践行角度上提出生态文明同样地需要法制来为其保驾护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在理论上,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思想内涵,弘扬了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也升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实践上,一方面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理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另一方面也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更好地推动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郭昊昕[10](2020)在《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时代呼唤理论创新,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下对时代之问的深刻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科学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大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发展潮流中,民众对幸福内涵逐渐有了新认识,对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关切。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生态”与“民生”俨然成为人民关注度较高的领域且互动日益加深。面对超越国界及地理边界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建共享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力求发展与保护之间平衡点,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两者交叉渗透形成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在研读并分析大量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基础上,分别对生态、民生与生态民生的概念进行理论释义与界定,并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民生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民生思想,为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研究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其次,本文探究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历史背景与演进历程。在论述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双重背景基础上,深入挖掘并从两方面概括其演进历程,即在地方工作实践中形成、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成熟,为总结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提供前提与基础。再次,本文总结归纳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与梳理,将主要内容总结为三个部分:一是生态环境是民生建设的基础工程,其中包括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关乎子孙后代的最普惠民生福祉;二是生态治理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命题,其中包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托举民生安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推动生态法治建设促进民生改善、基于人民诉求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生态担当是民生建设的根本保障,其中包括激发公民环境意识为共建美丽中国提供坚强后盾、强化领导干部生态责任为治污攻坚筑牢队伍保障、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贡献力量。最后,本文阐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价值要义。主要围绕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两方面展开论述,理论价值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思想新宝库、开拓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新境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新认识;实践意义在于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开辟和拓展了新维度新领域、为中国走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行动指南、为新时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中国梦愿景实现增添助力、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民生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二、携手共建美好白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携手共建美好白云(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开放的内涵 |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
3.1.2 国内背景 |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
4.1.2.1 主动开放 |
4.1.2.2 全面开放 |
4.1.2.3 共赢开放 |
4.1.2.4 双向开放 |
4.1.2.5 公平开放 |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
5.1 思想维度 |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
5.2 实践维度 |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6.1 理论创新 |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
6.2 实践意义 |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
6.3 世界影响 |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
一、人民性 |
二、实践性 |
三、发展性 |
四、包容性 |
五、正义性 |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4)习近平生态话语的和谐架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创新之处 |
1.5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2.2.1 话语 |
2.2.2 生态话语 |
2.2.3 习近平生态话语 |
2.2.4 故事 |
2.2.5 生态伦理 |
2.2.6 生态价值观 |
2.2.7 生态哲学观 |
2.2.8 话语的生态分析 |
2.3 国内外生态话语的研究综述 |
2.3.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
2.3.2 话语分析视角 |
2.3.3 认知语言学视角 |
2.3.4 以往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2.4 国内外习近平生态话语的研究综述 |
2.4.1 政治学视角 |
2.4.2 语言学视角 |
2.4.3 以往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架构分析理论 |
3.2.1 架构层级 |
3.2.1.1 表层架构与深层架构 |
3.2.1.2 隐喻图景与架构网络 |
3.2.2 架构机制 |
3.2.2.1 架构映射 |
3.2.1.2 架构整合 |
3.2.3 架构策略 |
3.2.3.1 架构与再架构 |
3.2.3.2 架构修改与架构移位 |
3.3 和谐话语分析理论 |
3.3.1 理论背景 |
3.3.2 理论内涵 |
3.3.3 分析原则 |
3.3.4 分析方法 |
3.4 和谐架构分析 |
3.4.1 两种理论融合 |
3.4.2 两种分析方法整合 |
3.4.3 分析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引言 |
4.2 研究的主要问题 |
4.3 研究语料 |
4.4 架构提取 |
4.5 和谐架构分析思路 |
4.6 研究的实施步骤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话语的和谐架构分析 |
5.1 引言 |
5.2 中国语境分析 |
5.2.1 中国国情 |
5.2.2 中国传统文化 |
5.3 语言特征描述 |
5.4 表层架构分析 |
5.4.1 隐喻性表层架构 |
5.4.2 非隐喻性表层架构 |
5.5 深层架构分析 |
5.5.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5.5.2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
5.5.3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
5.5.4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
5.6 故事分析 |
5.6.1 天人和合 |
5.6.2 人际和合 |
5.7 话语类型与权力关系 |
5.7.1 “和谐”生态哲学观 |
5.7.2 一个假定与三条原则 |
5.7.3 两种主要的权力关系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习近平生态话语的架构策略 |
6.1 引言 |
6.2 善用隐喻,建构和谐图景 |
6.3 创新架构,讲述和谐发展新故事 |
6.4 遵循架构模式,提升中国话语的全球塑造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项研究的主要发现 |
7.2 本项研究的启示 |
7.3 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品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品格:反映国际国内发展大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产物。 |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准确定位国内发展实际的结果。 |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良方。 |
二、科学品格:超越西方生态伦理局限,阐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破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明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三、系统品格:体现思想内涵严密完整,注重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
第一,注重生态要素的统筹与协调。 |
第二,强调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规划。 |
第三,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实施。 |
四、民本品格:强调生态与民生有机融合,彰显生态惠民的价值取向 |
第一,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
第二,坚持生态惠民价值取向,切实维护人民生态利益。 |
第三,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
五、实践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有的放矢,坚持真抓实干追求科学治理 |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确保有的放矢。 |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真抓实干,追求科学治理。 |
六、开放品格:彰显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界定和哲学依据 |
2.1 概念界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概念 |
2.1.1 生态 |
2.1.2 文明 |
2.1.3 生态文明 |
2.1.4 生态文明思想 |
2.2 唯物论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体之源 |
2.2.1 人与自然处在同一场域之中 |
2.2.2 人同万物是同一律的存在 |
2.2.3 人与自然要合其德与合其律 |
2.3 辩证法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规律遵循 |
2.3.1 用矛盾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
2.3.2 用联系的观点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
2.3.3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自然界的生成与消逝 |
2.4 价值观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取向 |
2.4.1 回应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诉求 |
2.4.2 体现生态文明发展的人本意蕴 |
2.4.3 呈现生态文明发展的整体旨归 |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 |
3.1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
3.1.1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理论 |
3.1.2 关于人化自然的理论 |
3.1.3 关于生态危机的理论 |
3.2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 |
3.2.1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
3.2.2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
3.2.3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
3.2.4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
3.3 形成历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3.3.1 萌芽探索期 |
3.3.2 形成完善期 |
3.3.3 成熟升华期 |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
4.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 |
4.1.1 逻辑主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人 |
4.1.2 逻辑主线: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
4.1.3 逻辑主旨:消除自然、社会、人的异化状态 |
4.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观点 |
4.2.1 发展转型:新型文明观与绿色发展观 |
4.2.2 系统治理:整体系统观与严密法治观 |
4.2.3 人民立场:普惠民生观与全民行动观 |
4.2.4 共享共建:和谐自然观与全球共赢观 |
4.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维方法 |
4.3.1 辩证扬弃的历史思维方法 |
4.3.2 全球共治的战略思维方法 |
4.3.3 协同治理的系统思维方法 |
4.3.4 严格保护的底线思维方法 |
本章小结 |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 |
5.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样本 |
5.1.1 浙江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5.1.2 福建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验 |
5.1.3 河北三代塞罕坝人接力在荒漠沙地成功植树造林 |
5.1.4 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美丽乡村 |
5.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效 |
5.2.1 生态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
5.2.2 我国生态状况显着改善 |
5.2.3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
5.2.4 生态文明制度日趋完善 |
5.2.5 生态环境治理卓有成效 |
5.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经验 |
5.3.1 坚持党对生态建设领导 |
5.3.2 重视生态实地调查研究 |
5.3.3 综合施策提升生态实效 |
5.3.4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
本章小结 |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进路 |
6.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
6.1.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不平衡性 |
6.1.2 人民对优美环境的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
6.1.3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还比较脆弱 |
6.1.4 生态环境修复与监管仍待加强 |
6.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推进路径 |
6.2.1 加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建设 |
6.2.2 完善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生态目标责任建设 |
6.2.3 强化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6.2.4 加快以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
6.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保障措施 |
6.3.1 物质奠基:助推生态文明绿色转型 |
6.3.2 政治引领:凝聚生态文明发展共识 |
6.3.3 文化护航:强化生态文明行动自觉 |
6.3.4 社会合力:实现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
本章小结 |
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贡献 |
7.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特性 |
7.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性 |
7.1.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国家的创新性 |
7.1.3 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人民性 |
7.1.4 携手共建人类地球美好家园的全球性 |
7.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
7.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
7.2.2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7.2.3 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航标 |
7.2.4 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指导 |
7.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
7.3.1 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
7.3.2 努力形成和推进绿色发展模式 |
7.3.3 指明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路径 |
7.3.4 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新范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
一、作为一切存在物的总和的自然 |
二、作为人类活动环境的自然 |
三、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
第二节 人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责任主体 |
一、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与发展的现实基础 |
二、人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主体 |
第三节 和谐与和解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有效路径 |
一、实现和谐与和解的目标设定 |
二、实现和谐与和解的具体途径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
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
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第二节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 |
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二、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三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可靠的民生保障 |
第四节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
一、以法治精神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
第五节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
一、尊重自然 |
二、顺应自然 |
三、保护自然 |
第六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之路 |
一、对内推动经济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二、对外构建对话机制,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一脉相承 |
第一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二、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
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
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第三节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 |
一、深切的人类关怀 |
二、高尚的为民情怀 |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境界 |
第一节 立新发展之基——深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要旨 |
一、发展目标上的理论深化 |
二、发展内涵上的理论深化 |
第二节 创新发展之变——优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互动关系 |
一、开创自然资本增值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模式 |
二、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
第三节 探新发展之举——力促全球生态共治协商机制 |
一、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互动 |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格局 |
第六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
第一节 开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
一、经济层面的经济生态化转型 |
二、政治层面的生态制度保障 |
三、文化层面的先进生态文化支持 |
四、社会层面的生态和谐社会建设 |
第二节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
一、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 |
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
2.1.1 Parallel texts |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
2.3.1 Quality control |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
4.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
4.2.1 Lexical level |
4.2.2 Syntactic level |
4.2.3 Discourse level |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5.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Reflections |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5.3.1 Limitations |
5.3.2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CE |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
(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思考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依据 |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 |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
第三节 习近平践行生态文明的历史 |
一、梁家河的知青时期 |
二、地方任职期间 |
三、担任国家领导人时期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 |
一、生态文明的民生出发点 |
二、生态文明的整体谋划 |
三、生态文明的全球视野 |
四、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 |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 |
一、以人为本的温度 |
二、整体布局的厚度 |
三、全球谋划的广度 |
四、法治理念的高度 |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 |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思想内涵 |
二、弘扬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 |
三、升华党的执政理念 |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
二、更好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
三、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10)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生态 |
二、民生 |
三、生态民生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民生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生态民生思想 |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民生思想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历史背景与演进历程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历史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演进历程 |
一、习近平在地方工作实践中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 |
二、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成熟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生态环境是民生建设的基础工程 |
一、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要求 |
二、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
三、生态环境是关乎子孙后代的最普惠民生福祉 |
第二节 生态治理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命题 |
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托举民生安全 |
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
三、推动生态法治建设促进民生改善 |
四、基于人民诉求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
第三节 生态担当是民生建设的根本保障 |
一、激发公民环境意识为共建美丽中国提供坚强后盾 |
二、强化领导干部生态责任为治污攻坚筑牢队伍保障 |
三、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的价值要义 |
第一节 理论价值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思想新宝库 |
二、开拓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民生思想新境界 |
三、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新认识 |
第二节 实践意义 |
一、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开辟和拓展了新维度新领域 |
二、为中国走生态与民生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行动指南 |
三、为新时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中国梦愿景实现增添助力 |
四、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民生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携手共建美好白云(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0)
- [3]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4]习近平生态话语的和谐架构分析[D]. 纪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品格[J]. 陈俊. 青海社会科学, 2020(06)
- [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D]. 彭蕾.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毛丽红.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8]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吕柔倩.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10]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思想研究[D]. 郭昊昕.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