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中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胰腺病变的初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孟海轮[1](2021)在《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检出率呈现出显着升高的趋势,对于不同检查方法得出的不同结果使得临床医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传统的腹部彩超、CT及MRI仅能通过影像学的情况对病灶做出初步的诊断,但对于病灶的具体性质仍然难以准确的做出诊断,早期明确诊断病灶性质是胰腺疾病诊治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前提。超声内镜引导细针抽吸术(EUS-FNA)通过获取胰腺病灶的少许细胞或组织,并进行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快速诊断的优点。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胰腺癌的诊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9年3月来我科行EUS-FNA检查的胰腺占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作为最终诊断,并以此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结果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有133例为胰腺癌(胰腺癌组),包括经术后病理证实者22例(胰腺导管腺癌18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癌1例,胰腺转移癌1例,胰腺囊腺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和临床检查结果为胰腺癌且随访期间死亡者111例;56例为非胰腺癌(非胰腺癌组)。EUS-FNA诊断细胞病理学结果为异型细胞47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未见肿瘤细胞97例。133例经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为胰腺癌,其中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别为:未见肿瘤细胞52例,异型细胞36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假阳性率为19.64%,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假阴性率为39.10%。联合不同的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即分别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发现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和“发现癌细胞为阳性”为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为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最显着,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为124例,有91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52.75%,假阳性率为21.21%,特异度(真阴性率)为78.79%,假阴性率为47.25%。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为65例,有42例诊断为胰腺癌,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78.57%,假阳性率为17.3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2.61%,假阴性率为21.43%。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2018年及2019年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低于2017年以前EUS-FNA穿刺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US-FNA穿刺的189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胰头部116例,胰体尾部73例。EUS显示为实性病变145例(76.7%),囊性/囊实性病变44例。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着;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病灶部位可见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着扩张。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着提高(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189例患者行EUS-FNA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8%(13例),主要为高淀粉酶血症和腹痛。结论1.胰腺癌患者的EUS影像学多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光团,多呈实性包块,肿物边界不规则,胰管扩张显着;非胰腺癌患者EUS影像学多表现为囊实性病变,肿物边界相对较清,胰管多不伴有显着扩张。2.EUS-FNA穿刺诊断灵敏度(真阳性率)为60.90%,阳性预测值为64.29%,特异度(真阴性率)为80.36%,阴性预测值为17.46%。3.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CI:0.561~0.724)。4.采用联合不同分级的细胞学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显着提高。5.EUS-FNA技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内镜专家委员会[2](2021)在《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应用指南(2021,上海)》文中指出近年来,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biopsy,EUS-FNA/B)在我国广泛开展,成为消化道及邻近器官病变诊治的重要手段。随着EUS-FNA/B技术与理念的不断发展,如何规范化和标准化开展EUS-FNA/B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指南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更新,针对EUS-FNA/B的临床指征、操作技术、标本处理、围手术期管理、学习与培训等方面,以问答的形式提出了21个临床关注的问题和37条推荐意见,以期指导EUS-FNA/B的规范化应用。
周玮[3](2020)在《对胰腺实性病灶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的几个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超声内镜引导下对胰腺病变穿刺样本细胞学检查诊断效能的比较研究背景和目的:对于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获取胰腺组织样本进行细胞学检查,比较液基细胞学(liquid-based cytology,LBC)和涂片细胞学(smear cytology,SC)诊断效能的研究仍较少。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争议。我们对长海医院相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研究方法:在数据库中对2015年1月到2019年1月在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US-FNA,且细胞学样本同时送检LBC和SC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检索,收集了819例患者的人口学、细胞学、内镜以及其他临床资料。有514例患者符合入排标准。对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未进行现场快速细胞学评估(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研究结果:385例(74.9%)诊断为恶性,40例(7.78%)诊断为良性肿瘤。两种方法间的细胞样本充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C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和NPV比SC高(分别为71.4%vs55.1%,76.1%vs61.6%,40.6%vs27.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BC与SC联合诊断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和NPV比的单独使用LBC高(分别为83.9%vs71.4%,86.5%vs76.1%,56.8%vs40.6%)。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LBC诊断时,病灶位于胰腺颈/体/尾(P=0.003),实性病灶(P<0.001),穿刺针尺寸为22G(P<0.001),穿刺超过3针(P=0.041)与更高的诊断敏感性相关。而使用SC诊断时,穿刺超过3针与(P=0.017)更高的诊断敏感性相关。研究结论:当没有ROSE时,与SC相比,LBC在对胰腺进行EUS-FNA时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以及NPV。采用LBC诊断时,胰腺颈/体/尾病变,实性病灶、穿刺针尺寸为22G,穿刺超过3针与更高的诊断敏感性有关,而采用SC诊断时,穿刺超过3针与更高的诊断敏感性相关。2、使用22G FNB穿刺针对胰腺实性病变进行穿刺所需的最佳穿刺针数研究背景和目的: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biopsy,EUS-FNB)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对胰腺实性占位性病变行EUS-FNB操作时,所需的最佳穿刺针数存在争议。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使用22GFNB穿刺针,旨在确定使用不同的抽吸技术对胰腺实性病变行EUS-FNB所需的最佳穿刺针数。研究方法:采用22G FNB穿刺针对胰腺病变进行穿刺,分别采用慢拉法和标准负压法,确定达到90%诊断准确性所需的穿刺针数。分析两种技术在技术成功率、细胞学获取、核心组织获取、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PPV、NPV、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对120名入组患者随机分组,接受标准负压或慢拉技术抽吸。其中3例失访,1例因穿刺针头弯曲未完成5针穿刺,予以剔除。最终慢拉组56例,标准负压组60例纳入分析。慢拉组在完成第1-5针穿刺后的累计诊断准确性分别为44.83%、76.79%、87.50%、92.86%和94.64%。标准负压组在完成第1-5针穿刺后的累计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1.67%、85.0%、90.0%、93.33%和95.0%。两组在3针和4针穿刺后的累计诊断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在完成4针穿刺后,两组的累计诊断敏感性(92.59%vs.93.10%)、准确性(92.86%vs.93.10%)和特异性(100%vs.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此外,两组的细胞学诊断阳性率(83.9%vs 85.0%)和组织学诊断阳性率(71.4%vs 78.3%)具有可比性(p>0.05)。各组均未发现与诊断敏感性相关的统计学显着因素。研究结论:在无法进行ROSE,使用22G Pro Core穿刺针的情况下,我们建议使用标准负压对胰腺病变进行EUS-FNB时,至少进行3针穿刺,使用慢拉技术至少进行4针穿刺。与慢拉技术相比,标准负压技术在组织样本的获取和诊断能力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3、使用三种抽吸技术对胰腺实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诊断能力的比较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不同的抽吸技术对EUS-FNB的诊断能力的研究较少,其对FNA诊断能力的研究结果能否推导到对FNB中仍需要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采用三种临床常见的抽吸技术对胰腺实性病灶进行EUS-FNB,比较三种技术诊断能力的优劣。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设计,对每例入组的研究对象按不同的顺序应用10m L标准负压、慢拉技术和湿抽技术,使用25G Pro Core穿刺针对胰腺实性病灶进行EUS-FNB。比较三种技术在样本获取率、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区别。研究结果:截止2019年10月底,共纳入93例,其中90名确诊为恶性,3名确诊为良性。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技术成功且无并发症发生。三种抽吸技术获取的样本在组织学、液基细胞学和涂片细胞学充分率方面无显着差异。标准负压技术在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NPV方面优于湿抽技术和慢拉技术,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标准负压技术和慢拉技术获取样本制备的涂片在血细胞污染方面优于湿抽技术。组织学、液基细胞学和涂片细胞学在诊断能力方面无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与三种抽吸技术诊断敏感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使用25G Pro Core穿刺针,采用三种抽吸技术对胰腺实性病灶进行EUS-FNB,10m L标准负压技术、慢拉技术和湿抽技术在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PPV和NPV方面无显着差异。但10m L负压技术的诊断能力有优于另外两种技术的潜在趋势。
刘秀飘[4](2020)在《基于ROC曲线评价细针吸取细胞学对腮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对腮腺肿物术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对2016—2018年148例由我院口腔科行FNAC检查的腮腺肿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以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腮腺肿物发病情况、疾病构成及良恶性比;计算FNAC诊断符合率,恶性肿物特异性、灵敏性、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以及约登指数(Youden index,YI)等。3、利用SPSS 24.0软件绘制FNAC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物准确率的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方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OC,AUC)。4、结合PubMed数据库,分析粗针穿刺(needle core biopsy,CNB)安全性能及诊断肿物分型的现况,制作ROC曲线建立诊断模型,计算AUC值,并对比FNAC、CNB诊断价值。5、探讨FNAC新方向,分析其优缺点,并建立腮腺肿物的阶梯式程序诊断模型。结果:1、统计148例腮腺肿瘤中,男女例数依次为81、67,比值为1.21,年龄段12-87岁。除沃辛瘤男女比为9:1(27/3),其他病变男女比为0.84:1(54/64),两者间具有极其显着差异(?2=18.892,P<0.001)。2、评估的148例腮腺肿物中,良性肿瘤有88例(59.5%),非肿瘤性病变较少仅有23例(15.5%),合计良性病变111例(75.0%),恶性肿瘤37例(25.0%)。3、FNAC诊断腮腺恶性、良性及非肿瘤性病变准确率分别为64.9%、78.4%、73.9%;诊断良恶性肿物符合率依次为98.9%、70.3%,YI为67.6%。FNAC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灵敏性较低为70.3%,特异性较高为97.3%,PPV为89.7%,NPV为90.8%。4、绘制FNAC对腮腺肿物的ROC曲线诊断模型,得出AUC值为0.751(95%:CI 0.5590.944),表明FNAC诊断腮腺肿物具有一定诊断价值。5、绘制FNAC对于腮腺良恶性肿物诊断准确率的ROC曲线,计算良恶性肿物的AUC值分别为0.833(95%CI:0.5981.000)、0.681(95%CI:0.3690.992)。表明FNAC诊断腮腺良性肿物有一定诊断价值,而对于腮腺恶性肿物比良性肿瘤诊断价值低。6、检索PubMed数据库CNB相关文献,对比CNB与FNAC的诊断差异,使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诊断良性肿瘤分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576,P<0.05);诊断恶性肿瘤分型时,两者间具有显着差异(?2=36.169,P<0.01)。7、制作CNB与FNAC诊断涎腺肿物分型的ROC诊断模型,计算CNB、FNAC的AUC值分别为0.837(95%CI:0.6880.985,P<0.01)、0.687(95%CI:0.4920.822,P=0.064,P>0.05),表明FNAC对于肿瘤分型较低诊断意义,而CNB对于肿瘤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8、统计已发表的文献中显示:CNB引起的并发症甚少且程度轻微,与FNAC具有类似的安全性。结论:结合ROC曲线诊断模型发现,FNAC可用来初步辨别腮腺良恶性肿物,诊断腮腺良性肿物价值较高,但诊断腮腺恶性肿物价值较低,更不宜用来术前确定肿瘤的分型。然而,建立粗针穿刺ROC诊断涎腺肿瘤分型的模型,AUC值高达0.837,说明CNB可改善FNAC的局限性,且能够更精准定性肿物及其肿瘤分型。每种穿刺技术均有相应的优点,无法摒弃传统FNAC,同时也应接纳新起技术,以弥补其不足。同时建立阶梯式程序诊断,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以提高FNAC在腮腺肿瘤使用价值。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5](2019)在《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概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
梁钰琳[6](2018)在《关于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中不同病理方法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中不同病理方法对消化道周边实体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我们前瞻性地评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消化道周边实体占位,最终共52例患者(共计穿刺65个实体病灶)纳入研究,均于本院内镜中心由同一名内镜医师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所得标本分别送检常规涂片、液基细胞学、细胞块与组织学检查。比较四种病理方法对消化道周边实体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共计穿刺65个实体病灶),最后明确53例次为恶性肿瘤,12例次为良性病变。涂片细胞学、液基细胞学、细胞块及组织学四种病理学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9%(63/65)、89.2%(58/65)、91.9%(57/62)、48.1%(25/52),四种方法联合诊断准确率为100%(65/65),其中涂片细胞学诊断准确率高于液基细胞学及细胞块方法(p<0.05),三种细胞学方法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组织学方法(p<0.05)。四种病理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6.2%(51/53)、86.8%(46/53)、90.4%(47/52)、37.2%(16/43),诊断特异性均为100%。结论:EUS-FNA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作为消化道周边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EUS-FNA中细胞学方法的取材成功率及诊断效率均明显高于组织学,且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病变的组织来源及分型诊断。EUS-FNA联合多种病理方法可提高最终的诊断效率。
陈嘉莹[7](2017)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在胰腺及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是一种消化内科常用的微创介入诊断技术。由于EUS-FNA具有风险低、创伤小和准确率高等优点,目前该技术已成为消化道及其周围病变诊断和临床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尤其在胰腺及淋巴结等常规介入手段难以获得病理组织的病变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1.了解EUS-FNA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不同负压技术联合22G穿刺针使用时对EUS-FNA细胞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及标本质量的影响,并探究胰腺EUS-FNA中最佳的负压技术。2.了解EUS-FNA在纵膈及腹腔肿大淋巴结中的应用情况,分析EUS-FNA对纵膈及腹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102例因胰腺占位性病变行EUS-FN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EUS-FNA的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作对比,评价其诊断价值。对细胞学检查的标本细胞数量及血液污染情况进行评分,评价其标本质量。并比较微负压技术与5ml/10ml/20ml负压技术在细胞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及标本质量方面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因纵膈或腹腔肿大淋巴结行EUS-FN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细胞学检查和/或组织学检查与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作对比,评价EUS-FNA的诊断价值。根据EUS-FNA术后患者的诊治方案,分析EUS-FNA的诊断结果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胰腺占位性病变的EUS-FNA中,微负压组的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高于 5ml 负压组(P=0.03,P=0.014)、10ml 负压组(P=0.005,P=0.006)及20ml负压组(P=0.01,P=0.01);微负压组的细胞学标本血液污染少于10ml负压(P=0.001)及20ml负压(P=0.007),与5ml负压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35)。四种负压技术在获得标本细胞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598)。2.对于淋巴结病变,EUS-FNA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94.7%、100%、100%及91.7%。与细胞学联合组织学检查相比,单纯细胞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6.7%VS 73.3%,P=0.026)及敏感度(94.7%VS 57.8%,P=0.019)较低。共12例恶性病变加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其中11例(91.7%)获得明确诊断。EUS-FNA诊断结果对27例(90.0%)患者的临床决策有积极影响。结论1.对于胰腺占位性病变,在EUS-FNA过程中联合使用微负压技术及22G穿刺针可有助于增加细胞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并减少标本的血液污染。2.对于淋巴结病变,EUS-FNA是诊断纵膈及腹腔肿大淋巴结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诊断结果对临床决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淋巴结的EUS-FNA过程中,联合细胞学检查与组织学检查,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特殊染色等辅助技术有助于提高EUS-FNA的诊断价值。
张杰[8](2017)在《甲状腺结节超声简化型TI-RADS分类及穿刺液PTN检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简化型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sTI-RADS)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此外,研究还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经皮和术中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FNA)穿刺液的PTN及Tg水平,进而检验穿刺液PTN水平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sTI-RADS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各文献报道中的甲状腺结节超声良恶性指标并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类,建立sTI-RADS。由三名不同年资的超声医生分别对490个甲状腺结节分类,计算sTI-RADS不同分类结节的恶性率(金标准为最终手术后病理结果)。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年资医生之间的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利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及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对sTI-RADS进行评价。2.穿刺液PTN检测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价值的研究方法(1)标本收集:(1)术前经皮穿刺组(以下简称经皮组):选择经皮细针穿刺甲状腺结节149个,超声分类(依据sTI-RADS分类方法)均为3-4类,排除不符合入组标准56个,共入组病例93个。(2)术中离体穿刺组(以下简称术中组):选择天津市某三甲医院普通外科甲状腺病区手术结节77个,排除不符合入组标准12个,共入组病例65个。(2)穿刺方法:(1)经皮穿刺组:在意大利百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lassic C实时引导下,使用日本八光25G穿刺针,无负压吸引穿刺靶结节,穿刺针道为3-6个,总的穿刺次数为10-20次。使用0.5ml含有1%BSA的PBS液作为缓冲液,标本获取后,立即置入-80℃液氮冻存。(2)术中穿刺组:术中组织标本离体后,剖开病变及周围正常组织,直视下使用日本八光25G穿刺活检,穿刺肿瘤针道为3-6个,无负压反复穿插病灶10-20次,将抽吸物推至0.5ml缓冲液中,反复冲洗,并立即置入-80℃液氮冻存。(3)检测过程:使用ELISA方法,检测穿刺液PTN浓度,并使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测定洗脱液中的甲状腺球蛋白的水平(Tg)。使用实时PCR方法测定洗脱液BRAF V600E基因突变,同日检测患者外周血甲状腺功能(T3、T4、TSH),甲状腺抗体水平(TPOAb、TgAb、TRAb)。4、统计分析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比、分析良恶性结节PTN与Tg的相关性,良恶性结节PTN、Tg水平及PTN/Tg比值的差异。恶性结节PTN/Tg比值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淋巴结转移、结节直径的关系。结果1.sTI-RADS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sTI-RADS 15类的恶性率均值分别为0%、4.09%、25.44%、64.86%、100%;高、中、低年资超声医生之间的评估一致性Kappa检验k值分别为0.63、0.69、0.63;高年资医生使用sTI-RADS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准确性分别为94.11%、78.35%、53.33%、98.06%、81.63%;ROC曲线下面积显示sTI-RADS具有较高的评价性能,其在高、中、低年资超声医师分别为0.918、0.877、0.905。2.穿刺液PTN检测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结果(1)标本的基本特征:术前经皮穿刺标本93个结节入组,其中良性结节51个,恶性42个。术中离体穿刺标本65个结节入组,其中良性结节25个,恶性结节40个。术中组恶性结节全部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个,滤泡亚型8个,弥漫硬化型1个,柱状细胞亚型1个。术中离体穿刺标本恶性结节基因突变有检测结果的33个(33/40),其中突变者23个(23/33),突变率为69.7%。术中离体穿刺标本恶性结节中18个伴有中央区和/或颈侧区的淋巴结转移(18/40)。(2)良恶性结节PTN与Tg相关性:经皮穿刺标本、术中离体穿刺标本中良性结节PTN与Tg具有正相关性(R2=0.1424,P=0.0063;R2=0.1600,P=0.0476)。(3)良恶性结节PTN、Tg、PTN/Tg的比较:无论是术前经皮穿刺标本还是术中离体穿刺标本,恶性结节的PTN水平均高于良性组(506.43±29.63 vs215.67±15.86 pg/ml,P<0.0001;481.81±39.24 vs 323.08±33.36 pg/ml,P=0.0128)无论是术前经皮穿刺标本还是术中离体穿刺标本,良性结节Tg水平均高于恶性结节(165.60±20.35 vs 77.75±13.78 ug/ml,P=0.0027;196.82±27.51 vs 139.86±12.17pg/ml,P=0.0477)。无论是术前经皮穿刺标本还是术中离体穿刺标本,恶性结节的PTN/Tg值均高于良性组(23.5±4.7 vs 4.7±1.1 pg/ug,P<0.0001;4.1±0.4 vs2.2±0.3 pg/ug,P<0.0001)。(4)经皮组及术中组穿刺标本的PTN表达及PTN/Tg值比较:6例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检测了经皮及术中PTN及Tg水平。无论是PTN,Tg,PTN/Tg经皮组与术中组离体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0.68±36.10 vs 460.18±103.83pg/ml,P=0.5634;87.45±53.86 vs 165.67±45.36 ug/ml,P=0.0803;40.8±28.0 vs3.5±1.3 pg/ug,P=0.2583)。(5)术中组PTN/Tg值与淋巴结转移、BRAF V600E突变、结节直径的相关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r=0.061,P=0.710;r=-0.296,P=0.094;r=0.292,P=0.067)。结论1.sTI-RADS是一种简化且评价性能较好的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可作为不同年资、不同学科、不同诊疗中心医生之间关于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交流工具。2.本研究通过比较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经皮与术中离体标本PTN水平及PTN/Tg比值,发现恶性结节PTN表达及PTN/Tg比值均高于良性组,并初步显示术前经皮穿刺与术中离体穿刺恶性结节PTN、Tg水平及PTN/T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皮穿刺检测PTN水平及PTN/Tg比值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术前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方法。
葛楠,孙思予,金震东[9](2017)在《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临床应用指南》文中研究说明一、细针穿刺技术简介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应用于临床诊断已近20年,成为许多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内镜超声检查可发现消化道周围几毫米大小的病变,通过对病变穿刺取得细胞和组织进行病理学的研究,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组织学来源和病理学特征。当肿瘤的性质已经确定时,EUS-FNA有助于鉴别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转
王春友,孙备,陈华,金震东,侯晓佳,阎晓初,张太平,楼文晖,张琨,叶慧义,董家鸿,苗毅,刘续宝,梁力建,别平,张雷达,姜洪池,林汉,刘正才,窦科峰,孙诚谊[10](2014)在《胰头占位性病变专题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胰头占位包括肿瘤性及炎性病变,虽然目前影像学检查手段日趋丰富,但不典型患者术前仍难以鉴别;通过术前、术中各种途径的活组织检查以获取病理诊断是可行之举,但具有局限性,有假阴性可能;针对此问题国内外虽有多篇指南和共识发表,但指导性及可操作性不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过程复杂,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基于此,对于不典型患者或术前影像学检查难以排除恶性诊断而活组织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患者,如何决策治疗方式,仍是困扰外科医师的现实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就个人经验提出见解,展开专题学术讨论。
二、术中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胰腺病变的初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中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胰腺病变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材料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穿刺活检情况 |
3.3 年诊断率比较 |
3.4 胰腺癌与非胰腺癌EUS影像学表现 |
3.5 EUS-FNA诊断效能 |
3.6 不同细胞学分级对EUS-FNA诊断效能的影响 |
3.7 EUS-FNA并发症 |
4.讨论 |
4.1 EUS-FNA的诊断价值 |
4.2 结果分析 |
4.3 EUS-FNA确诊胰腺癌的相关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4.5 本实验不足之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内镜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3)对胰腺实性病灶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的几个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内镜引导下对胰腺病变穿刺样本细胞学检查诊断效能的比较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使用22GFNB穿刺针对胰腺实性病变进行穿刺所需的最佳穿刺针数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使用三种抽吸技术对胰腺实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诊断能力的比较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胰腺实性病灶EUS-FNA诊断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ROC曲线评价细针吸取细胞学对腮腺肿物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FNAC |
2.1.3 术后病理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CNB |
2.4 ROC曲线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腮腺肿瘤性别比 |
3.2 腮腺肿瘤良恶性及构成比 |
3.3 评估FNAC诊断价值 |
3.3.1 FNAC误诊类型 |
3.3.2 FNAC诊断准确性 |
3.4 FNAC诊断模型 |
3.5 粗针穿刺 |
3.5.1 CNB诊断准确性 |
3.5.2 CNB诊断分型准确性 |
3.5.3 CNB安全性 |
第4章 讨论 |
4.1 细针吸取细胞学 |
4.2 粗针穿刺 |
4.3 超声介导下穿刺 |
4.4 其他辅助技术 |
4.5 阶梯式程序诊断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
(一)高危因素 |
(二)临床表现 |
(三)体格检查 |
(四)影像检查 |
(五)血液免疫生化检查 |
(六)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 |
1. 胰腺癌的细胞病理诊断 |
2. 胰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
1)标本处理要点 |
2)标本取材及检查 |
3. 免疫组化检查 |
4. 胰腺癌病理诊断报告 |
(七)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
三、胰腺癌的分类和分期 |
(一)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
(二)胰腺癌的分期(AJCC,第8版) |
1. 胰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 |
(1)原发肿瘤(pT) |
(2)区域淋巴结(pN) |
(3)远处转移(pM)。 pMx:无法评估。 |
2. 胰腺癌TNM分期(表1) |
四、治疗 |
(一)治疗原则 |
(二)外科治疗 |
1. 手术治疗原则 |
2. 术前减黄 |
3. 根治性手术切除指证 |
4. 手术方式 |
5. 胰腺切除后残端吻合技术 |
6. 围手术期药物管理。 |
7. 并发症的处理及处理原则 |
8. 肿瘤可能切除者的外科治疗 |
9. 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
(三)内科治疗 |
1. 胰腺癌化学治疗疗效有限,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有关胰腺癌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化学治疗不仅可以患者的改善生存,同时改善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
(1)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为基础的化疗 |
(2)以5-FU为基础的化疗 |
(3)分子靶向治疗 |
2. 化疗策略主要包括:术后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局部进展期不可切除或合并远处转移患者的姑息性化疗等。 |
(1)可切除胰腺癌 |
(2)交界可切除胰腺癌 |
(3)不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或合并远处转移胰腺癌 |
①一线内科治疗 |
②二线内科治疗 |
(四)放射治疗 |
1. 胰腺癌的放疗指证 |
(1)可手术切除胰腺癌 |
(2)临界可切除的胰腺癌 |
(3)局部晚期胰腺癌 |
(4)寡转移性胰腺癌 |
(5)复发性胰腺癌 |
(6)术后辅助放疗 |
2. 放疗技术 |
3. 放疗靶区 |
4. 放疗剂量 |
5. 同步化疗 |
6. 术中放疗 |
(五)ERCP及相关治疗 |
1. ERCP用于胰腺癌术前减黄的治疗 |
2. ERCP在无手术指证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
(六)介入治疗 |
1. 介入治疗原则 |
2. 经动脉灌注化疗 |
3. 消融治疗 |
4. 胰腺癌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
(七)支持治疗 |
1. 控制疼痛 |
2. 改善营养状况 |
(八)胰腺癌的中医药治疗 |
五、诊疗流程和随访 |
(一)胰腺癌诊疗流程 |
(二)随访 |
附件1:治疗前胰腺癌影像检查优选路线图 |
附件2:胰腺癌治疗后影像学随诊优选路线图 |
附件3:胰胆管细胞学诊断分级 |
附件4:胰腺癌标本大体所见的常规描述 |
附件5:胰腺癌显微镜下所见的常规描述 |
附件6:胰腺肿瘤组织学分类(WHO2010) |
附件7:Karnofsky评分(KPS,百分法) |
附件8:Zubrod-ECOG-WHO评分(ZPS,5分法) |
附件9:胰腺癌可切除标准 |
附件10: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
1. 完全缓解(CR): |
2. 部分缓解(PR): |
3. 病变稳定(SD): |
4. 病变进展(PD): |
附件11: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
目标病灶的评价 |
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
最佳总疗效的评价 |
附件12:胰腺癌ERCP诊治作用流程图 |
附件13:胰腺癌诊疗流程 |
附件14: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期系统 |
(6)关于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中不同病理方法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在胰腺及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EUS-FNA简介 |
1.2 EUS-FNA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1.3 影响EUS-FNA诊断准确性的相关因素 |
第二章 EUS-FNA在胰腺肿物中的应用及负压技术对其诊断价值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EUS-FNA在纵隔及腹腔淋巴结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本文工作总结 |
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甲状腺结节超声简化型TI-RADS分类及穿刺液PTN检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一、超声简化型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sTI-RADS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纳入排除标准 |
1.2.2 靶结节的入选标准 |
1.2.3 声像图收集的仪器设备和扫查方法 |
1.2.4 甲状腺结节超声良恶性指标确定 |
1.2.5 超声指标标化 |
1.2.6 甲状腺结节超声简化型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
1.2.7 评判医生的选择及培训 |
1.2.8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入组结节情况及病理结果 |
2.2 不同年资医生对490个结节评估结果 |
2.3 不同年资医生sTI-RADS分类的恶性率比较 |
2.4 sTI-RADS与既往文献报告及BI-RADS比较结果 |
2.5 不同年资医生sTI-RADS分类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
2.6 sTI-RADS诊断效能评价 |
3 讨论 |
3.1 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诊断的优缺点 |
3.2 美国甲状腺协会、甲状腺医师协会、英国、韩国甲状腺协会指南的甲状腺结节超声危险分层系统 |
3.3 TI-RADS分类研究现状 |
3.3.1 ACR TI-RADS建立方法和步骤 |
3.3.2 既往文献中甲状腺结节超声良恶性指标的选取 |
3.3.3 不同TI-RADS的优缺点 |
3.4 s TI-RADS良恶性指标的选择及标准化定义 |
3.5 基于甲状腺结节危险分层的sTI-RADS分类的建立 |
3.5.1 既往TI-RADS分类建立的方法 |
3.5.2 s TI-RADS分类建立的方法 |
3.6 sTI-RADS分类的统计学效能 |
3.7 sTI-RADS分类临床路径推荐意见 |
4 小结 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液PTN检测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中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术前经皮FNA研究对象、穿刺方法、标本收集及其纳排标准 |
1.1.2 术中离体标本FNA研究对象、穿刺方法、标本收集及其纳排标准 |
1.1.3 组织标本收集对象及方法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甲状腺结节FNA洗脱液标本的PTN浓度测定 |
1.2.2 甲状腺结节FNA洗脱标本的Tg浓度测定方法 |
1.2.3甲状腺结节FNA洗脱标本BRAF V600E突变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穿刺标本的情况 |
2.1.1 穿刺标本的基本特征情况 |
2.1.2 术中组恶性结节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情况 |
2.1.3 术中组恶性结节淋巴结转移情况 |
2.1.4 经皮组和术中组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情况 |
2.2 统计结果 |
2.2.1 PTN与Tg的相关性 |
2.2.2 良恶性结节PTN表达比较 |
2.2.3 良恶性结节Tg表达水平比较 |
2.2.4 良恶性结节PTN/Tg值比较 |
2.2.5 经皮与术中穿刺标本PTN、Tg表达及PTN/Tg比值比较 |
2.2.6 术中组PTN/Tg值与淋巴结转移、基因突变及结节直径的相关性 |
2.2.7 经皮组和术中组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情况 |
2.3 组织标本免疫组化 |
3 讨论 |
3.1 PTN简介 |
3.2 PTN、Tg水平及PTN/Tg值在良恶性结节中的比较 |
3.3 组织标本免疫组化的情况 |
3.4 PTN表达水平与结节大小、淋巴结转移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关系 |
3.5 PTN表达水平与PTC病理亚型的关系 |
3.6 经皮穿刺与术中离体标本的PTN水平及PTN/Tg值的比较 |
3.7 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水平对于PTN及PTN/Tg的影响 |
4 小结 全文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四、术中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胰腺病变的初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EUS-FNA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D]. 孟海轮.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应用指南(2021,上海)[J].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内镜专家委员会.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1(05)
- [3]对胰腺实性病灶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的几个相关因素的研究[D]. 周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基于ROC曲线评价细针吸取细胞学对腮腺肿物的诊断价值[D]. 刘秀飘. 南昌大学, 2020(08)
- [5]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05)
- [6]关于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中不同病理方法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D]. 梁钰琳. 苏州大学, 2018(01)
- [7]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在胰腺及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D]. 陈嘉莹.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8]甲状腺结节超声简化型TI-RADS分类及穿刺液PTN检测的临床研究[D]. 张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7(12)
- [9]中国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临床应用指南[J]. 葛楠,孙思予,金震东.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7(01)
- [10]胰头占位性病变专题讨论[J]. 王春友,孙备,陈华,金震东,侯晓佳,阎晓初,张太平,楼文晖,张琨,叶慧义,董家鸿,苗毅,刘续宝,梁力建,别平,张雷达,姜洪池,林汉,刘正才,窦科峰,孙诚谊.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