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妇女权益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2)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苏政办发[2021]9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2月2日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济南市人民政府[2](2021)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妇女发展规划和济南市“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济政发[2021]1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济南市"十四五"妇女发展规划》《济南市"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1月26日.
杨雪[3](2021)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妇女劳动力人口数截至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已经达到约3.34亿人,中国妇女在中国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充分重视妇女问题,使广大中国妇女得到充分的发展。202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习近平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性代表、委员及工作人员致以节日祝贺时强调指出,党和国家发展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其中也包括广大妇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更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充分发挥妇女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广大妇女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关于妇女问题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辩证的、不断发展进步的理论。它是以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体系,该理论探讨了妇女地位问题、妇女问题的产生根源、妇女问题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奋斗方向,旨在指导广大女性探求一条科学的解放之路。为我国各阶段、各阶层妇女的解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行动指导。大力推进妇女平等就业不仅对妇女群体自身解放乃至全社会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层面来看,大力推进妇女平等就业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还能使妇女获得经济独立从而获得各领域的独立地位,进而确保妇女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与平等受益者。从政治层面看,大力推进妇女平等就业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也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文化层面看,大力推进妇女平等就业有利于唤醒妇女的主体意识,也有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两性文化。该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充分运用该理论基本内容分析自建国以来中国女性在就业中所取得的成绩与现状,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分析发展我国妇女就业的意义和价值。再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结合实践案例数据深刻挖掘当前我国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根源,进而基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提供的实践路径探索我国解决妇女就业问题的策略选择。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探讨了妇女就业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而进行了文献梳理,概括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以及妇女就业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之后笔者还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及不足。第二章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概念及其内在属性,并详细论述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而后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妇女受压迫是一个历史范畴,妇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人类解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以及妇女解放是长期性的历史过程。在细致梳理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到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确认妇女重要作用与地位,探索妇女解放的条件与途径,保障妇女享有平等权利以及鼓励妇女参政四个层面分别整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历程以及其对中国妇女发展与解放所做的贡献。第三章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就业的指导意义。笔者首先从思想基础、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发展妇女就业的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同解决中国妇女就业问题在逻辑上契合起来,进而细致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力发展妇女就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意义。第四章为中国妇女就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成就,笔者首先在第一部分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进而基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当前中国妇女就业现状,并据此概括中国妇女在就业人数、职业地位、就业结构和妇女组织及就业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第五章为当代中国妇女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笔者首先从妇女就业及晋升机会、岗位及收入、再就业及保障制度等方面深入剖析当代中国妇女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性别文化观念、就业法律、社会保障制度及妇女主体意识等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第六章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发展策略,在这一章中,笔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结合第五章中所总结的中国妇女就业问题产生根源提供策略选择,包括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完善妇女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制度保障和培养妇女主体意识等。该研究通过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深刻内涵,并运用其科学有效地指导妇女的发展实践,旨在更好地保障和尊重妇女全面发展的权利,建设和谐的两性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妇女发展氛围,使更多妇女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各项发展事业当中并做出贡献。
陈秀红[4](2021)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人口生育率已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期望人口生育率提高的政策目标也并未达到预期。为此,国家已开始出现调整生育支持的政策导向,学界也在探讨生育支持的对策建议,但学界并未从主体行动的角度探讨生育支持的实现机制。鉴于此,本文从福利社会学视角出发,提出了“生育福利”概念,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的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构建起问题分析的主要框架,即分析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完善我国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了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并借此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根据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关于需要问题的理论探讨,从中获得对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理论启示。第一,生育福利需求来自城市女性对真实生育困境的个体感受和表达。第二,生育福利需求是历史形成的,需要是嵌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形成的。第三,生育福利需求不是漫无边际的各种“想要”和“偏好”。结合理论层面对生育福利需求的讨论和界定,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来发现城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通过现实困境来反映福利需求。研究发现,城市女性主要面临三种生育福利需求:一是“生不起、养不起”的经济支持需求,二是“孩子谁来看”的儿童照顾服务支持需求,三是“要孩子还是要工作”的生育权益保护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福利需求。其次,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育福利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家庭主义供给策略,家庭是福利供给的主体而非客体,国家、市场与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不足。从国家供给视角来看,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育保险制度的设计不能有效缓解生育导致的经济压力;二是儿童医疗保障不足以缓解医疗服务市场化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增加了育儿成本。从市场供给视角来看,来自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生育保护职业福利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对国家强制性就业保护和生育保护制度的执行发生偏离,二是用人单位自主性生育保护职业福利存在失衡现象。从社会供给视角来看,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主要表现为:一是供给总量缺口巨大,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二是供给主体结构严重失衡,“公”退“民”进,民办营利性市场机构成为主要力量;三是供给内容重“教”轻“保”,难以满足日常照护需求;四是机构资质缺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历史传统、国家建构、福利价值以及治理结构等四个维度,对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剖析。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看,生育福利供给存在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家庭的无限责任。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看,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公私边界的“流动性”。从价值基础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暂不具备福利发展的独立价值,借此分析在一定时期内为什么难以实现生育福利政策以及政府责任的大幅扩张。从政府治理来看,当前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协同以及政府社会性规制不足等问题,借此分析社会主体在生育福利供给中表现匮乏以及市场主体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侵害等问题。研究发现,在推动社会化儿童照顾服务的进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二是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导致难以实现儿童照顾的社会化。另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严重不足,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因生育行为而导致就业权益遭到损害。再次,对不同福利体制类型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构建和完善我国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启示价值。分别选取了美国、德国、瑞典和日本四个国家。美国,在现金或实物福利供给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为主;服务支持方面,在政府选择性干预基础上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劳动力市场主体规制难以解决女性就业与生育的冲突,难以有效保护女性生育权益和就业权益。在德国,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供给主要来源于基于多方合作的社会保险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给付;托育服务供给走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合作;对劳动力市场主体严格的生育保护规制较好实现了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兼容;在瑞典,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政府给予高水平、普惠性的福利津贴;托育服务供给方面,以政府公立为主,非营利组织介入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极大促进了性别平等以及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兼容,最大限度实现了女性生育保护和就业保护的双重需求;日本,在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和社会合作的保险给付为主;托育服务方面,以政府供给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使得女性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且难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基于对四个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经验总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一是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二是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四是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机制进行了总体框架的设计。首先,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国家的主导性责任应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重塑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权利、社会投资和性别平等四大基本理念;第二,明确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责任。其次,建立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与合作机制,从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从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最后,提出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第一,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第二,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国家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在分析福利多元主义范式实践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要使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变得更具指导价值,不应仅仅关注多元主体之间静态的、应然的规范性责任划分,更应该从动态视角关注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在福利供给中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克服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实践困境,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
张欣[5](2021)在《离婚纠纷中女性权益保护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女性权益保护是当今社会最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女性权益的保护关乎到社会的安稳、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但从历史发展的轮轴中可以看出,并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实现性别的平等。所以,离婚女性权益保护的完善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在离婚案件中对于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更显的尤为突出,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代对女性权益的压迫达到极致,二十一世纪则摆脱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可以说女性的地位从古至今呈现了一段抛物线的形状。如今虽然提倡的是男女平等,但是在家庭生活中仍然会出现女性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而主要的原因是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的压迫和禁锢。社会的基础是家庭,家庭的基础是婚姻,如今离婚现象普遍存在,离婚纠纷中女性权益受损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我国1950年5月1日实施的《婚姻法》调整夫妻关系,有力的保障女性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上的基本权益。部分女性的合法权益在离婚期间或离婚后会受到严重侵害,法律保障却很抽象或不充分。2021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编在《婚姻法》的基础上突出保护了女性在离婚纠纷中的权益,但是其中也会存在不足。目前,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生活贫困问题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离婚率的逐年递增和离婚人数的逐渐扩大,使人们对婚姻也越来越不信任。尽管现代社会迅猛发展,但离婚女性在社会中的生活仍然水深火热,离婚对于大众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离婚女性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其在离婚纠纷中的合法权益应得到有效保障。本文将针对离婚纠纷中对女性权益保护的现状及不足进行探讨。
曹楠楠[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7](202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文中指出(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社会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社会委)审议的48件议案,由18个代表团1467名代表提出,共涉及23个立法项目,其中:关于制定法律(10部)的议案19件,关于修改法律(13部)的议案29件。主要围绕突发事件、安全生产、
邓丽[8](202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与地方实施办法的互动》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保护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其上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权、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等宪法理念,下启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形成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妇女权益保障实践的适法链条。近年来,地方立法积极创新,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操作性、本土性和前瞻性,但囿于上位法固有的历史局限,在框架结构和规则机制方面受到一定的辖制,渐已形成倒逼国家法省思和完善的态势。于此之际,反向梳理妇女权益保障实践→地方法规→国家法律的传导链条,将实践中产生的制度需求精准反馈至国家立法层面,将地方立法经验及时转化为国家法律修改的经验借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价值理念、篇章架构和法律规范进行体系化重构和优化,是完善妇女人权法治的重要路径。
黄桂霞[9](2020)在《70年来社会保障领域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与现状》文中认为妇女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保障性别差距的缩小,不仅体现了妇女的发展和其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是男女平等不断推进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统计局、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相关数据分析发现,70年来妇女社会保障的参保率、保障水平等都有较大提高,生育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探索到全民覆盖,待遇水平逐渐提高;与职业无关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发展,更多地惠及了劳动力市场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大大缩小了性别差距。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保障领域依然存在性别差距和城乡差距,需要增强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平衡生育与女性就业的矛盾,逐渐缩小甚至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距,政府与社会、个人共同努力,推动妇女发展、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彭雅[10](2020)在《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育是生命延续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女性作为生育主体,在生育过程中需要承受着工作暂停、妊娠出血、术后遗留副作用等心理及生理问题。为保障妇女权益,提高人口健康水平,降低家庭抚老育幼压力,生育保险制度运势而生。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充分重视妇女健康权益,将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稳步推进我国生育保障事业改革。经过长期的改革调整,生育保障制度为民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生育保障水平逐渐提高,生育保险制度公平性和持久性显着增强。但相对于全面建成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目标而言,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滞后,生育保险运行存在一定的不公平问题。因此为促进生育保险待遇的公平发展,本文选择以湘西州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参保状况及待遇水平为研究点,分析现存问题,探讨优化措施。本文以公平理论作为基础支撑,结合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以及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以湘西州城镇女职工为调查对象,通过对400份调查问卷以及32份访谈内容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生育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参加意愿较高且基金数额逐年增长,生育产假时间总体高于基础产假,生育报销渠道较为畅通,城镇职工对生育保险的满意度较高,生育医疗费用补贴差异性较高。本文通过立足于制度、群体及待遇三方面的公平现状分析,发现现行的生育保险存在着制度设计有待健全、生育保险待遇差异明显、生育保险参保状况不均衡现象。其中制度设计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参保条件局限性较强和报销标准模糊两方面;待遇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同县域、行业的职工存在产假、生育津贴和医疗补贴差异性高;参保状况不均衡主要体现生育保险覆盖面窄和企业存在参保漏洞。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女职工的不公平待遇,阻碍了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为缓解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的不公平问题,在德国、法国及日本生育保障制度的经验借鉴下,通过加强生育保险顶层设计,完善生育产假制度,加大生育保健服务供给,推进生育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生育保障监督管理,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并入医疗保险改革。力求从多角度健全我国生育保障体系,实现生育保障权益的实质公平。
二、实现妇女权益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妇女权益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妇女发展规划和济南市“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济南市“十四五”妇女发展规划 |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
(一)妇女与健康. |
(二)妇女与教育. |
(三)妇女与经济. |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
(六)妇女与法律. |
(七)妇女与家庭建设. |
(八)妇女与环境. |
四、保障措施 |
(一)组织实施. |
(二)监测评估. |
济南市“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 |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
(一)儿童与健康. |
(二)儿童与安全. |
(三)儿童与教育. |
(四)儿童与福利. |
(五)儿童与法律保护. |
(六)儿童与家庭. |
1.主要目标. |
四、保障措施 |
(一)组织实施. |
(二)监测评估. |
(3)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妇女就业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核心内容 |
2.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概念理解及其属性 |
2.1.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概念理解 |
2.1.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特征 |
2.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历程 |
2.2.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理论来源 |
2.2.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历程 |
2.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核心内容 |
2.3.1 妇女受压迫是一个历史范畴 |
2.3.2 妇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
2.3.3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人类解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
2.3.4 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
2.3.5 妇女解放是长期性的历史过程 |
2.4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深化发展 |
2.4.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深化发展的意义 |
2.4.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深化发展的主要成果 |
2.4.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丰富与完善的特点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就业的指导意义 |
3.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就业的总体指导意义 |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发展妇女就业提供了思想基础 |
3.1.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发展妇女就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
3.1.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发展妇女就业提供了实践路径 |
3.2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妇女就业的经济意义 |
3.2.1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
3.2.2 使妇女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与平等受益者 |
3.3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妇女就业的政治意义 |
3.3.1 有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3.3.2 使妇女获得政治及各领域的独立地位 |
3.4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妇女就业的社会意义 |
3.4.1 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
3.4.2 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
3.5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妇女就业的文化意义 |
3.5.1 有利于唤醒妇女的主体意识 |
3.5.2 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两性文化 |
第4章 新中国妇女就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成就 |
4.1 新中国妇女就业状况的历史梳理 |
4.1.1 5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2 6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3 7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4 8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5 9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6 新世纪以来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2 中国妇女就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
4.2.1 妇女就业人数及比例不断加大 |
4.2.2 妇女职业地位显着提高 |
4.2.3 妇女就业结构不断改善 |
4.2.4 妇女就业权益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
第5章 当代中国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5.1 当代中国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 |
5.1.1 妇女就业及晋升机会仍不平等 |
5.1.2 妇女就业岗位及收入仍不均衡 |
5.1.3 妇女再就业及保障制度仍存劣势 |
5.2 妇女就业问题原因剖析 |
5.2.1 性别文化观念滞后 |
5.2.2 就业法律实施不力 |
5.2.3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
5.2.4 妇女主体意识薄弱 |
第6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发展策略 |
6.1 建设先进性别文化 |
6.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弘扬先进性别文化 |
6.1.2 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引导,营造男女平等的文化环境 |
6.1.3 用人单位转变用人理念,减少就业中的性别偏见 |
6.2 完善妇女就业法律法规 |
6.2.1 修改并完善已有法律法规 |
6.2.2 明确妇女就业的法律责任体系 |
6.2.3 制定专门的平等就业保护法 |
6.2.4 健全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维权通道和救济途径 |
6.3 加强社会制度保障 |
6.3.1 建立专门机构并整合各社会主体促进妇女平等就业 |
6.3.2 优化妇女就业结构与创新妇女就业形式相结合 |
6.3.3 完善女性生育保险制度的社会补偿机制 |
6.4 培养妇女主体意识 |
6.4.1 加强女性的主体意识,形成理性一致的维权观念 |
6.4.2 转变女性传统就业观,强化自主择业意识 |
6.4.3 注重女性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质性研究法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1.3.1 福利、国家福利与社会福利 |
1.3.2 生育与生育福利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1.4.1 理论视角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 |
2.1.1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概念及关系的讨论 |
2.1.2 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生育率预测 |
2.1.3 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研究 |
2.1.4 “全面二孩”背景下生育支持的对策讨论 |
2.1.5 福利多元主义在中国社会福利议题研究中的应用 |
2.2 文献述评 |
第3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分析 |
3.1 关于“需求”的理论探讨和启示 |
3.1.1 “需求”的理论探讨 |
3.1.2 需求理论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启示 |
3.2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的现实需求 |
3.2.1 儿童养育的经济支持需求 |
3.2.2 儿童照顾的社会服务支持需求 |
3.2.3 生育权益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主体供给的主要问题 |
4.1 国家——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 |
4.1.1 关于“去商品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测度 |
4.1.2 生育福利制度“去商品化”能力弱的主要表现 |
4.2 市场——用人单位对城市女性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 |
4.2.1 关于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涵义解析 |
4.2.2 用人单位对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的主要表现 |
4.3 社会——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 |
4.3.1 社会化托育服务概念界定 |
4.3.2 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的主要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历史传统: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 |
5.1.1 对“生生不息”血缘延续的极度重视决定了家庭对孩子抚育的高度责任感 |
5.1.2 “父慈子孝”的亲子双向义务结构对家庭养育孩子形成了规范性效用 |
5.1.3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强化了女性对孩子的抚育责任 |
5.2 国家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 |
5.2.1 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工业化建设需要 |
5.2.2 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 |
5.2.3 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5.3 理念基础:暂不具备福利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1 福利国家具备福利形成和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遵循的是一种福利从属于生产的“生产主义”的发展理念 |
5.4 政府治理: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分工合作与社会性规制不足的问题9 |
5.4.1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 |
5.4.2 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 |
5.4.3 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6.1 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 |
6.1.1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美国为例 |
6.1.2 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德国为例 |
6.1.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瑞典为例 |
6.1.4 东亚地区发达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日本为例 |
6.2 生育福利供给国际经验的启示 |
6.2.1 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 |
6.2.2 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 |
6.2.3 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 |
6.2.4 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 |
7.1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 |
7.1.1 塑造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 |
7.1.2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供给责任 |
7.2 健全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及协同机制 |
7.2.1 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
7.2.2 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 |
7.3 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合作机制 |
7.3.1 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 |
7.3.2 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 |
7.3.3 健全国家对社会化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离婚纠纷中女性权益保护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离婚纠纷中女性权益保护的现状 |
(一)立法现状 |
1.离婚中女性享有的基本权利 |
2.保障体系和救助途径逐步健全 |
(二)司法现状 |
1.离婚率逐年升高 |
2.离婚女性地位提高 |
二、离婚纠纷中女性权益保护存在的不足 |
(一)法律规范完备性不足 |
1.离婚条件缺乏衡量标准 |
2.社会保障机制整体弱化 |
3.家庭暴力赔偿机制不足 |
(二)司法实践中举证困难 |
1.离婚损害赔偿举证困难 |
2.离婚财产归属举证困难 |
三、离婚纠纷中女性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 |
(一)强化法律规范适用 |
1.完善离婚标准 |
2.完善家庭暴力损害赔偿机制 |
3.辅助社会保障机制 |
(二)完善证据认定标准 |
1.完善离婚损害赔偿举证制度 |
2.采用财产实名登记制证据认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贫困 |
2.1.2 农村贫困家庭 |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
2.3.1 贫困程度深重 |
2.3.2 健康状况较差 |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
2.3.4 可行能力缺失 |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
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2.1 妇女解放思想 |
3.2.2 共同富裕理论 |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
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
5.1.1 母亲健康快车 |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
5.1.3 “降消”项目 |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
5.2.1 春蕾计划 |
5.2.2 “双学双比”活动 |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
5.3.1 母亲小额循环 |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
5.4.1 巾帼家政服务 |
5.4.2 手工编织 |
5.4.3 妈妈制造 |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
5.5.1 幸福工程 |
5.5.2 母亲水窖 |
5.5.3 母亲邮包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与地方实施办法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妇女权益保障法》是妇女人权保护的国家基准 |
(一)理念与原则 |
(二)领域与架构 |
(三)制度与规范 |
二、地方实施办法是《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具象与延展 |
(一)理念与原则 |
(二)结构与篇章 |
(三)制度与规范 |
三、地方立法经验对国家法律修改的启示 |
(一)理念与原则 |
(二)领域与架构 |
(三)制度与规范 |
四、结语 |
(9)70年来社会保障领域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保障与妇女地位的关系 |
(一)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发展动力 |
(二)社会保障如何反映妇女地位 |
(三)中国社会保障对妇女地位的影响 |
二、70年来妇女社会保障的发展 |
(一)生育保障得到较好发展 |
(二)妇女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 |
(三)妇女养老保障水平显着提高 |
(四)妇女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发展较慢 |
(五)妇女社会救助得到改善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提升女性社会保障水平应平衡生育与女性就业矛盾 |
(二)加强农村女性保障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 |
(三)重视医疗服务利于医疗保障能力的提升 |
(四)提高居民养老保障水平有助于增强女性养老保障能力 |
(五)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减贫工作的衔接与呼应 |
(10)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镇职工 |
二、生育保险 |
三、生育保险权益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一、马克思的公平观 |
二、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 |
三、生育保险公平性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概况 |
第一节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
一、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初期 |
二、生育保险制度探索中期 |
三、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后期 |
第二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 |
第四章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调研实施概况 |
一、调研地点选择与分布 |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三、调研样本情况 |
第二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运行情况 |
一、生育保险参保意愿较高且基金数额逐渐增长 |
二、生育医疗费用补贴差异性较高 |
三、生育产假时间总体高于原基础产假 |
四、生育津贴基本不能保障孕期基本需求 |
五、城镇职工对生育保险政策较满意 |
第三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公平现状评价 |
一、机会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制定规则 |
二、过程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
三、结果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参保状况 |
第五章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不公平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制度层面 |
一、生育保险责任承担主体单一 |
二、产假制度设计有待健全 |
三、生育保障制度更新滞后 |
第二节 政府监管层面 |
一、生育保障基层监察难度大 |
二、用人单位违法成本低 |
第三节 立法层面 |
一、生育保险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生育保险争议处理成本高 |
第四节 价值观层面 |
一、国家对生育保障认知不足 |
二、民众生育维权意识薄弱 |
第六章 增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公平性的建议对策 |
第一节 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借鉴 |
一、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典型案例实况 |
二、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经验启示 |
第二节 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优化路径 |
一、加强生育保险顶层设计 |
二、完善生育产假制度 |
三、加大生育保健服务供给 |
四、推进生育保险法律法规建设 |
五、强化生育保障监督管理 |
六、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并入医疗保险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实现妇女权益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2]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妇女发展规划和济南市“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的通知[J]. 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Z6)
- [3]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问题研究[D]. 杨雪. 吉林大学, 2021
- [4]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D]. 陈秀红. 山东大学, 2021(10)
- [5]离婚纠纷中女性权益保护探究[D]. 张欣.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关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J].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0(05)
- [8]《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与地方实施办法的互动[J]. 邓丽. 人权研究, 2020(02)
- [9]70年来社会保障领域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与现状[J]. 黄桂霞.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5)
- [10]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D]. 彭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论文; 生育保险待遇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