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入世”后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

浅谈“入世”后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

一、略论“入世”后我国耕地的利用与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王玫[1](2016)在《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达13亿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堪称是“天字第一号”问题。粮食涉及一国的国民生存水平、社会稳定程度以及国家安全状况,而粮食产业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的产业载体,承担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国际粮价波动剧烈的情况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政府也在制定各项政策来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贸易等环节,来尽可能的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说,粮食安全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粮食安全政策所发挥的效用来体现的。通过对粮食安全政策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的变迁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资源环境的变化而同步进行的。而对当前的粮食安全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清楚地获悉我国粮食的产量、粮食人均占有量、自给率、储备水平、农民收入等各项指标随着粮食安全政策的变迁和实施所发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判断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因此通过研究我国建国以来粮食安全各项政策的演变历程,并且对当前实施的粮食安全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把握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影响粮食安全政策效益和效率的各种因素,对于完善当前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八个部分研究了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政策。第一部分论述了粮食安全政策的研究背景、意义、目标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粮食安全政策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阐述了粮食、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政策的含义,并且提供了研究粮食安全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政策理论、因子分析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建国以来粮食补贴政策、储备政策、流通政策、贸易政策、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对演变规律做了简要总结;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各个主要粮食安全政策的内容;第五部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96—2013年间的粮食安全政策做了绩效评价,在肯定政策成效的同时指出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政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六部分对日本、美国、欧盟等典型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的内容进行阐述,并总结出在粮食安全政策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七部分在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及国外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建议;第八部分在概括论文的内容之后,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研究,形成如下认识:(1)通过分析建国以来粮食补贴、流通、储备、贸易、耕地政策的变迁轨迹,结果表明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具有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特点,并且呈现明显的市场化、多元化倾向,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多重主体的利益博弈为粮食安全政策变迁提供了动力。(2)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粮食安全政策内容的演变的介绍是实证研究,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体系对粮食安全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是规范研究,并且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视角对各项粮食安全政策进行总体把握,可以看出各项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3)虽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粮食安全政策体系,但是各项粮食安全政策或制度多存在于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并且每一年都有所变化,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政策的不稳定和不连续,因此可以借鉴美欧等国的经验,推进粮食安全政策法制化。(4)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粮食安全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前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主要致力于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等低层次的目标上,今后的粮食安全政策应更多地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进行调整,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更多地将补贴政策落实到种粮农民身上、加强政府和市场在粮食流通、储备过程中的分工配合、利用粮食科技政策促进各项农业科技在农村的利用率、通过粮食贸易政策中的“绿箱”政策优化进出口结构,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王子涵[2](2015)在《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从我国1950年第一部土地法颁布至今,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禁限性管制为中心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并对我国耕地的保护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以禁限性管制为中心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的弊端却日益显露,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存在的耕地抛荒、农民弃地等现象即是明证。究其原因,我国已经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推动力量,成为国家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而禁限性管制往往与市场主体逐利的“经济人”本质相违,自然导致管制的功效不彰。同时,从世界发达国家的耕地保护经验来看,一个重视耕地保护,致力提高耕地保护效率的政府,更侧重于利用激励手段保护耕地。因此,引入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不仅是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克服我国禁限性耕地保护制度的弊端的必然选择;更是充分调动耕地保护主体的积极性,提高耕地保护效率的必然选择。本文力图从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内涵出发,以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论证引入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通过对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历史与现状的梳理,指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激励”的逻辑框架下,有针对性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保护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遏制农民抛荒弃地及耕地非农利用的趋势,实现保护耕地的最终目的。本文出去引言和结语外,共包括四个部分,约3万5千字:第一部分,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界定。从激励的内涵出发,通过对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涵义、内容的界定,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界定范围。第二部分,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介绍,指明对耕地保护进行激励的原因就在于耕地存在巨大的外部效益,并且,这种外部效益是一种公共产品,而激励正是政府促进外部性的内部化,实现耕地外部效益的充分供给,促进耕地保护目的实现的重要途径。第三部分,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问题的实证分析。该部分通过对建国以来耕地保护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提炼出“禁限性耕地保护制度”和“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在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中的具体表现,并以此为基础,指出现行耕地管制制度所存在的激励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理论构建和制度革新提供基点。第四部分,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构建。该部分通过对国内以及国外相关制度的借鉴,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地役权制度,从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建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并针对耕地占用税和农业补贴进行补充完善,完整的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从而顺利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实现耕地保护的最终目的。

黄成毅[3](2007)在《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四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在当前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数量日趋减少和质量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深入开展耕地资源的供需动态变化预测与综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区位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系统学理论等理论基础,结合四川省土地供需状况和人地矛盾实际,运用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及人口预测方法,预测、演拟了2006~2020年全省及省内各大区域的耕地供给量和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总量(数量)、均量(人口)、质量、时间和区域(空间)等五个维度对全省未来年期的耕地供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形势十分严峻,全省耕地在总量、均量和质量维度上均将于2015年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供需缺口将呈日益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四川地域面积广阔,全省各大区域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人口及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在耕地资源供需状况上存在极大的区域差异性,在研究期内,除川中和川东北区域供给略有盈余外,其余几大区域的耕地在数量、均量和质量维度上均出现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势(其中,以川西北高原山区为最甚)。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的川中丘陵区,截止2020年底,区内耕地资源在总量、均量维度上略有盈余,但在质量维度上仍将于2020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川东北区域由于耕地资源总量较大,故研究期内,在各维度上均为供给有余。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德绵地区耕地资源在总量、均量维度上均将于2012年进入供不应求状态,区域人地关系极为紧张。而耕地资源在质量维度上也将于2010年出现供给危机;与之相似,川西南地区也将在总量、均量维度上于2012年出现耕地供不应求状态。同时,该区域耕地在质量维度上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将于2019年出现供给危机。川西北高原山区耕地资源的供需形势则更为严峻,无论是资源的总量、均量还是资源质量,都将于2007年即处于供求失衡状态。立足以上研究结果,针对我省日益严峻的耕地资源供需形势,分别从管理、经济、法律和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确保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张微[4](2006)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国际化进一步的深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经济”特征显着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的必然要求。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由此,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章对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回顾,然后,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进行全面的考察,进而对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求状况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出现“民工荒”的制度原因,得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主要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同时还建议引入国际公约理念,改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本文比较有新意之处在于:(1)在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城镇和农民自身等层面提出创新对策建议,并且将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广角度的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2)从增加收入和减少成本的角度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3)提出引入国际公约理念,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

梁世夫[5](2006)在《我国农业经济转型期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先后不同程度地进入多重转型时期:一是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二是农业经济运行体制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型;三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型,农业增长从依靠土地、劳动等传统的物质生产要素投入转向为在依靠土地、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主要依靠资本、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四是农业经济结构从单一的粮棉油种植业结构向农林牧渔多样化综合结构转型;五是农产品供给从数量约束向质量、效益约束转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六是农业经济发展从依靠国内资源、国内市场向国内外二个资源与市场转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形成的每一种转型不仅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价值提出了新挑战,也对农业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政府行为选择上,既要完善以往的行为选择,又要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进行调整性安排,有效地解决政府行为选择上的“错位”、“缺位”现象;在政府行为的执行上,既要强化政府行为执行中监督机制建设,克服政府行为执行中的随意性,提高政府行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效率,又要因地制宜地创造性执行政府行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多重转型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我国农业经济的多重转型为背景,首先归纳了政府行为的有关理论。其次是根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经济活动的弱质性、市场失灵性、农产品的公共性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等产业特征,推理出农业经济活动中政府行为的必要性,从确定和执行的角度描述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选择与执行中的非规范性表现及其赖以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原因,讨论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机制的完善问题。最后是以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中几种政府行为为对象,对我国农业经济多重转型中政府行为的机制完善进行了典型分析。 全文由导论和六章正文组成。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导论概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并说明本文研究的难点与可能性创新。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全文研究的背景或出发点。 本章在对经济转型范畴评析的基础上,说明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范围、特征、直接动因。其次,则是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阶段转型、运行体制转型、增长方式转型、生产结构转型以及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环境转型等转型类别的历史过程及其现状逐一地做出归纳性总结。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础。 第二章是对市场化经济运行体制中有关政府行为的理论梳理。首先归纳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政府行为理论,说明经济市场化运行下

王楠君[6](2006)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预警系统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农业再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均耕地少、质量差、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耕地质量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粮食供应,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因此,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对耕地预警系统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从粮食安全内涵出发,根据耕地预警长、短期特点设定不同的无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论、可持续发展论、土地稀缺理论和国内外相关预警理论,分别采用目标预警系数方法和统计预警方法构建耕地资源长、短期预警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主要从无警目标的设定、指标体系构建、警度判定和排警措施提出等部分展开研究。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耕地预警研究过程。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耕地预警相关概念、方法以及建立耕地预警系统的理论基础。首先,将经济预警相关理论和方法引入耕地预警中,把耕地预警概念界定为“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耕地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管理活动”。其次,将SCI理论和DSC理论运用到耕地预警的研究上,认为耕地预警系统不是绝对的平衡系统,是相对的动态平衡的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耕地预警系统具有可控性,在有限的时间间隔内通过输入一定的控制作用,能使它从有警状态转移到无警状态。最后,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稀缺论出发阐述了耕地预警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为耕地预警系统的构建。文章在对耕地长、短期预警分别设定不同无警目标前提下,依据准确灵敏性原则、可靠充分性原则、相互匹配性原则、宏观稳定性原则分别构建耕地预警机制的长、短期预警指标体系。耕地短期预警采用统计预警法,该方法首先采用系统化方法确定各警情变量警限,然后采用回归预测法和灰色预测法对单指标进行预测和外推预警,用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总警度,最后在对警情分析基础上提出排警措施。耕地长期预警采用目标预警系数方法,该方法根据所选预警指标与无警目标之间差距大小判定警度,然后分析警情和提出排警措施。 第三部分为耕地预警系统研究的实证分析。主要是对江苏省耕地预警相关指标1978年至2004年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江苏省耕地预警系统,将耕地短期预警年份界定在2005年-2010年,预警结果是2005年中警(因为基期数据是2004年,所以2005

杜江[7](2004)在《入世后的粮食安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长期以来在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强的政府干预,导致这种干预的原因包括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等等。这些理由往往是由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而非出于纯粹的经济方面的考虑,我国也不例外。 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研究方法与视角的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也有较大的分歧与争论。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全国范围内的粮食总量考虑,很少有人研究区域差异因素所导致的区域粮食安全政策也应有所不同。尤其对于我国来说,东、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各地区之间的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理应有所不同。针对区域特点分析相应的政策,有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带来粮食安全成本的节约,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当前区域性粮食安全对全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尤其经济发达地区将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地区。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既是粮食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粮食供给最不稳定的地区。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会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产生示范效应。如果经济发达地区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保持足够谨慎,将会对粮食主产区产生不小的消极影响,最终影响全国的粮食安全水平。本文将以江苏省为例,阐述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安全与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 首先,本文对入世与我国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分析。入世以后一方面将打破我国粮食流通的国有垄断体制以提升效率水平。另一方面,入世意味着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使WTO成员国之间资源配置更大程度体现它们各自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对于我国来说,具有土地密集型特征的粮食,其进口将可能会较快上升,而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其出口量将上升。本文从粮食与粮食安全的概念入手,分析入世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并分别从粮食进口、国内支持政策两方面具体阐述入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其次,分析了入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本文认为入世将导致的粮食进口,我国进口一部分粮食可以视为进口一部分耕地,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耕地资源的配置。本章从入世对耕地保护带来的冲击入手,分别从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和生态体系建设三方面阐述入世与拼地保护的关系. 第三,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江苏省拼地资源状况,粮食安全状况,江苏省已从旅食调出省份变为基本平衡省.采用灰色预浏、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江苏省的拼地资源、旅食安全趁势,对影响根食生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江苏省未来时期的旅食雷求1、拼地底线进行佑算预浏,对加入盯O后经济发达地区的拼地保护政策提出政策建议.

丁洪建,吴次芳,王庆日[8](2002)在《我国加入WTO后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秀兰,董捷,邬晓波[9](2001)在《略论“入世”后我国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是农业。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对现行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政策将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建立耕地预警制度,开展土地整理,建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农村城镇化四方面对耕地利用与保护进行了探讨。

王秀兰[10](2000)在《“入世”后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是农业.入世后,根据WTO规则,国家、地区间贸易壁垒消除,其结果必然是:国外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将大幅度涌入我国.当农民发现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有比较优势时,必然有相当部分农民在利益驱动下放弃种植粮食作物,而改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甚至弃耕抛荒、弃农经商,导致耕地总量失衡.为了确保我国“入世”后的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应采取以下对策.建立耕地预警预报制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稳.所谓耕地预警预报是指对耕地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防范措施.包括确

二、略论“入世”后我国耕地的利用与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入世”后我国耕地的利用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目标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
        2.1.2 粮食安全
        2.1.3 粮食安全政策
        2.1.4 公共政策绩效评价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因子分析理论
3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
    3.1 粮食补贴政策演变
    3.2 粮食储备政策演变
    3.3 粮食流通政策演变
    3.4 粮食贸易政策演变
    3.5 耕地保护政策演变
4 现阶段粮食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
    4.1 耕地保护政策
    4.2 粮食科技政策
    4.3 粮食补贴政策
    4.4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4.5 粮食流通政策
    4.6 粮食储备政策
    4.7 粮食贸易政策
5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绩效评价研究
    5.1 政策绩效评价
        5.1.1 问题描述
        5.1.2 数据选取与处理
        5.1.3 模型建立
        5.1.4 因子得分与综合评价
    5.2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绩效评价
        5.2.1 中国现阶段粮食安全政策的主要成效
        5.2.2 中国现阶段粮食安全政策存在的问题
6 粮食安全政策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典型国家的分析
    6.1 美欧日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
        6.1.1 日本的粮食安全政策
        6.1.2 美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6.1.3 欧盟的粮食安全政策
    6.2 国外粮食安全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6.2.1 推进粮食安全政策法制化进程,提高其权威性
        6.2.2 完善粮食储备机制,创新粮食储备市场化模式
        6.2.3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供求关系,及时完善粮食贸易政策
        6.2.4 加强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
7 完善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耕地资源保护政策,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7.2 完善粮食科技政策,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粮食生产
    7.3 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7.4 深化粮食流通政策创新,实现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
    7.5 完善粮食储备政策,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7.6 完善粮食贸易政策,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粮食贸易安全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一、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界定
    (一)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内涵
    (二)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内容
二、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性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二)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构成
    (三)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激励”问题
四、构建我国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创新产权激励机制,引入农业地役权制度
    (二)创建耕地保护基金制度
    (三)完善耕地占用税,强化其激励功能
    (四)改革农业补贴制度,保证耕地外部效益内部化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耕地动态变化研究综述
        1.2.2 耕地供需动态变化预测方法的研究综述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阐析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土地区位理论
        2.3.3 生态经济理论
        2.3.4 系统学理论
    2.4 本研究的相关方法阐析
        2.4.1 灰色GM(1,1)预测模型
        2.4.2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2.4.3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2.5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预测
        3.1.1 四川省耕地供给变化预测
        3.1.2 基于粮食安全的四川省耕地需求变化预测
    3.2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多维分析
        3.2.1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总量维度分析
        3.2.2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均量维度分析
        3.2.3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质量维度分析
        3.2.4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区域维度分析
        3.2.5 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的时间维度分析
4 对策建议
    4.1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措施
        4.1.1 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全省耕地资源布局
        4.1.2 进一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行政监管
        4.1.3 继续坚持以省为单位的耕地占补平衡
        4.1.4 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减少人地矛盾
    4.2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措施
        4.2.1 充分应用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科学管理全省耕地资源
        4.2.2 积极培育耕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完善耕地质量和价值的评估体系
        4.2.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价格补贴为补充的粮价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4.3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措施
        4.3.1 加大耕地相关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4.3.2 进一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法制监管力度
    4.4 四川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措施
        4.4.1 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提高土壤改良
        4.4.2 推广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4.4.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4.4 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
        4.4.5 加快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耕地非农监测与预警系统
5 结论
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力流动的论述
        二、西方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论述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理论评析
        一、经济因素
        二、个人特征因素
        三、制度因素
    第三节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一、以往研究无法解释收入最低的地区或农户转移率相对较低的现象
        二、以往研究无法解释城市高收入行业相对较低的转入率的现象
        三、以往研究没有解释不同农村劳动力对转入地区和行业的选择
第三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第一节 典型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介绍
        一、中国台湾与韩国:快速转移的典型
        二、印度:缓慢转移的典型
    第二节 典型剖析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农业
        二、积极提高资本形成能力
        三、正确选择工业化道路
        四、恰当选择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
第四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考察
    第一节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以前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
        二、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渐趋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的特征
        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意义
        一、缓解了劳动力输出地区的人地紧张状况和劳动力就业的压力
        二、促进了劳动力输入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四、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形成
    第四节 “民工荒”的制度原因
        一、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三、歧视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短缺的教育培训制度
    第五节 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求状况分析
        一、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仍呈严重过剩状态
        二、未来农业部门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三、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
        四、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难以令人乐观
    第六节 主要结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和关键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地区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收敛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五、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等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决定性作用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显示出一些对农业持续增长和长期发展不利的方面
第五章 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第一节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转移的对策
        一、在增加收入方面的对策建议
        二、在减小成本方面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引入国际公约理念,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
        一、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改善就业宏观环境的政策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农业经济转型期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概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农业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
        (一) 农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二) 制度变迁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 工农业平等发展理论
        (五) 公共决策理论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1章 我国农业经济转型概述
    一、农业经济转型的一般概述
        (一) 农业经济转型的内涵
        (二) 农业经济转型的特征
        (三) 农业经济转型的动因
    二、农业经济发展阶段转型
        (一) 发展阶段转型的理论基础
        (二)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阶段转型的描述
    三、农业经济运行体制转型
        (一) 运行体制转型的过程
        (二) 运行体制转型的表现
    四、农业经济生产结构转型
        (一) 生产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二) 生产结构转型的表现
    五、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一) 增长方式转型的原因
        (二) 增长方式转型的表现
    六、农业经济的资源和市场环境转型
        (一) 资源和市场环境转型的诱因
        (二) 资源和市场环境转型的表现
第2章 有关经济转型的政府行为理论
    一、政府行为理论
        (一) 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行为理论
        (二) 发展经济学的政府行为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政府行为理论
        (四)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有效结合理论
    二、政府结构理论
        (一) 西方经济学家的政府结构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政府结构理论
    三、现实经济运行中政府行为的界定
        (一) 有限—有效政府行为
        (二) 提高有限—有效政府行为的路径
第3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转型与政府行为之关系
    一、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调控的必要性
        (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农业的产业特征
    二、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确定
        (一) 政府行为目标
        (二) 政府行为的领域
        (三) 影响政府行为的主体结构
        (四) 政府行为的确定
    三、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执行
        (一) 政府行为的工具
        (二) 政府行为的执行模式
        (三) 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基本规律
第4章 我国农业经济多重转型中的政府行为过程
    一、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目标及其现状
        (一) 粮食供给安全存在隐患
        (二) 农民收入增长步履艰难
        (三)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二、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确定
        (一) 政府行为的体制结构及其特征
        (二) 政府行为的确定过程
    三、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执行
        (一) 政府行为选择的趋向
        (二) 政府行为执行的过程
    四、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历史描述与归纳
        (一) 政府行为确定过程的历史描述与归纳
        (二) 政府行为执行过程的历史描述与归纳
第5章 我国农业经济多重转型中政府行为机制的完善
    一、农业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的规范性界定
        (一) 政府行为的目标选择
        (二) 政府行为的界限
        (三) 政府行为的领域
        (四) 政府行为的手段选择
    二、政府行为确定机制的完善
        (一) 强化农民的政治力量
        (二) 提高政府行为选择的理论认识
        (三) 关注农民权益,强化和谐社会理念
        (四) 完善农业经济领域内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
    三、政府行为执行机制的完善
        (一) 建立一体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二) 强化监督机制建设,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第6章 我国农业经济多重转型中政府行为机制完善的典型分析
    一、农业资本支持行为
        (一) 农业财政投入支持行为
        (二) 农业金融资本支持行为
        (三) 农业风险防范支持行为
    二、农业技术进步支持行为
        (一) 农业技术保障机制的构成及其现状
        (二) 改善农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对策
    三、粮食安全中的直接补贴行为
        (一) 直接补贴政策产生的背景
        (二) 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
        (三) 直接补贴政策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四) 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
        (五) 粮食安全视角中直接补贴政策的依据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经济发达地区耕地预警系统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 国外经济预警相关研究
        (二) 国内经济预警相关研究
        (三) 国内耕地预警相关的研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耕地预警系统的构建
        (二) 长、短期预警方法选择
        (三) 警情分析和排警措施确定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思路
第二章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础概念
        (一) 预警概念和方法
        (二) 耕地预警
        (三) 粮食安全
    二、相关理论
        (一) SCI理论
        (二) DSC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 土地稀缺理论
第三章 耕地预警系统的建立
    一、耕地预警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二、耕地预警机制
        (一) 耕地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
        (二) 耕地预警系统的调控机制
    三、耕地预警指标体系
        (一) 预警指标筛选的原则
        (二) 耕地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章 耕地预警方法
    一、耕地短期预警方法
        (一) 预警方法的选择
        (二) 预警步骤
    二、耕地长期预警方法
        (一) 预警方法的选择
        (二) 目标预警系数方法步骤
第五章 耕地预警实证研究
    一、江苏省基本情况
    二、江苏省耕地预警相关指标变化及预测
        (一) 耕地面积
        (二) 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
        (三) 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比例
        (四) 人口数量
    三、江苏省耕地短期预警
        (一) 确定警情变量警限
        (二) 外推预警
        (三) 总警度确定
        (四) 警情分析和排警措施
    四、江苏省耕地长期预警
        (一) 预警参数的确定
        (二) 警度判定
        (三) 警情分析和排警措施
第六章 结语
    一、主要成果与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7)入世后的粮食安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三、 论文思路
    四、 论文结构
    五、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章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理论
        1 、 区位理论
        2 、 人地关系理论
        3 、 地域分工理论
        4 、 系统理论
    二、 研究方法
        1 、 灰色预测法
        2 、 主成分分析法
第四章 入世与粮食安全
    一、 粮食与粮食安全
    二、 《农业协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1 、 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一定冲击
        2 、 加大政府对粮食进出口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
        3 、 结构性调整增加了转轨时期的就业难度,部分人群的营养安全受到威胁
        4 、 我国自主实现粮食安全的难度加大,增加了引发国内粮食市场波动的不利因素
    三、 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
        1 、 我国粮食进口基本情况
        2 、 粮食进口的必要性
        3 、 粮食进口的风险
    四、 国内支持政策与粮食安全
        1 、 区域援助计划与粮食安全
        2 、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补贴与粮食安全
        3 、 政府基础设施服务与粮食安全
第五章 入世与耕地保护
    一、 加入WTO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1 、 对我国耕地数量的影响
        2 、 对我国耕地质量的影响
        3 、 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影响
        4 、 对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二、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耕地保护
        1 、 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影响
        2 、 区域比较优势与耕地保护
        3 、 产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
    三、 绿色壁垒与耕地保护
        1 、 “绿色壁垒”的涵义
        2 、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冲击
        3 、 “绿色壁垒”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影响
    四、 生态体系建设与耕地保护
第六章 入世后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一、 江苏省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概况
        1 、 江苏省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2 、 江苏省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变化状况
        3 、 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
    二、 江苏省耕地资源、政府投入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分析
        1 、 耕地数量与粮食生产
        2 、 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
        3 、 政府投入与粮食生产
        4 、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
    三、 入世后江苏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底线
        1 、 入世后江苏省人口及粮食需求量预测
        2 、 入世后江苏省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分析
        3 、 入世后江苏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底线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 江苏省耕地质量有待提升
        2 、 依据江苏省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提高耕地利用的效益
        3 、 当前政府农业投入水平不高,限制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4 、 江苏省农业结构调整已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影响
        5 、 经济增长地区应有适度的耕地底线
    二、 政策建议
        1 、 制定适应WTO规则的耕地储备与调控机制,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2 、 加大农业投入和生态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和单产水平
        3 、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
        4 、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加入WTO后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后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1.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2.城镇建设的推进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3.生态建设的要求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二、加入WTO后有关耕地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
    1.耕地保护的出发点。
    2.耕地保护的对象。
    3.耕地动态平衡。
三、加入WTO后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
    1.更新耕地保护观念, 树立土地生态安全意识, 提高农地的生产能力。
    2.以农民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制定农业优势区划。
    3.适应入世变化, 重构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职能。

四、略论“入世”后我国耕地的利用与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王玫. 广东海洋大学, 2016(02)
  • [2]激励性耕地保护制度研究[D]. 王子涵.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3]四川省耕地供需动态变化研究[D]. 黄成毅.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
  • [4]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 张微.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06(05)
  • [5]我国农业经济转型期政府行为研究[D]. 梁世夫.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6]经济发达地区耕地预警系统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王楠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7]入世后的粮食安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保护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 杜江.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4)
  • [8]我国加入WTO后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 丁洪建,吴次芳,王庆日. 农村经济, 2002(09)
  • [9]略论“入世”后我国耕地的利用与保护[J]. 王秀兰,董捷,邬晓波. 江汉论坛, 2001(01)
  • [10]“入世”后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问题的探讨[A]. 王秀兰.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 2000

标签:;  ;  ;  ;  ;  

浅谈“入世”后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