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民一月病毒提醒

江民一月病毒提醒

一、江民一月病毒提示(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1](2021)在《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专利保护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黄瑶[2](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研究表明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刘定慧[3](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朱力超[4](2020)在《军工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军工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化服务已经延伸到国有军工企业生产制造中的仿真、分析、设计、制造等方方面面。管理部门结合行业信息化最佳实践和技术发展前景,对信息化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投入。同时,由于企业在安全保密方面的的特殊性,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设也在逐年加强,修订完善了信息安全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投入建设了很多信息安全方面的产品。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来源于国企日常生产相关数据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运行安全需要,提出建立一套多维度风险分析和评估系统,从而建立科学的、可信的风险评估体系。本文在科学、准确的分析企业级IT设备系统漏洞影响情况的基础上,依照相关行业标准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漏洞等级、IT设备重要等级进行多维度风险分析和评估,为漏洞风险的整改提供重要参考。并利用ES大数据日志分析引擎组件以及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实现了信息安全管理对象的风险自动计算和信息安全风险态势分析。目前,该系统已运用在企业数据中心日常监控管理中。实践证明,通过将安全产品的系统日志进行提取整合并多维分析,不仅可以分析出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风险漏洞,还可以形成高危风险实时预警。这套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国企科研生产数据交换中的保密需求,具有良好的实际意义。

李成[5](2013)在《平等权的司法保护——基于116件反歧视诉讼裁判文书的评析与总结》文中认为在我国,平等权的司法保护经历了从"宪法平等"到"不受歧视"的路径转型,平等权终以不受歧视的姿态进入实质性的司法审查环节。在审判实践中,法院裁断争讼行为是否构成歧视主要审查案件中是否存在促发归类效果的区别对待行为、区别对待行为适用的归类事由是否为法律明确禁止、受到区别对待的当事人是否遭受相对不利的后果以及归类事由与不利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等四个要素。在前述四要素成立之时,法院出于对干涉行政事务的谦抑、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对意思自治的尊重以及对真实职业资格的承认等,仍得认定争讼行为不构成歧视。

段志鹏[6](2011)在《计算机文件防攻击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计算机文件可以分为系统文件、应用程序文件和用户文件,它们是计算机病毒(本文中病毒泛指所有的恶意程序)的重要攻击目标。病毒攻击文件的方式包括文件窃取、删除和篡改。本文重点研究应用程序文件和用户文件的保护技术。现有文件保护技术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滞后性,总是在病毒爆发之后才能升级病毒特征库,或者发布相应的查、杀工具,不能防御未知病毒的攻击;二是严重影响系统性能,随着病毒的快速增长,病毒特征库日趋庞大,对计算机进行全盘扫描、实时监控时会占用大量的CPU资源,严重影响系统性能;三是误报问题,由于病毒特征码提取不准确、主动防御技术不成熟、规则制定不完善等等原因,造成误将正常文件认定为病毒,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本文对病毒的定义、病毒攻击应用程序的主要技术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完善了用户文件保护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程序文件保护模型,并且将两者拓展融合构建为一个新的统一保护模型。主要工作如下:1、改进用户文件保护方法,构建一种新的用户文件保护模型。针对用户文件保护,课题组已经提出了基于用户意愿的访问控制(Intention Based Access Control,简称IBAC)模型。但是IBAC模型还不完善,没有对临时文件进行管理,对模型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模型中添加了对临时文件的访问控制,完善了模型,更好的保护用户文件。2、提出一种新的应用程序文件保护模型。在对病毒攻击应用程序的主要技术进行统计分析后,总结出应用程序易受攻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对应用程序文件进行有效的访问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应用程序文件保护方法,构建了一种应用程序文件保护模型。3、构建统一保护模型。为了实现对用户文件、应用程序文件的统一保护,将用户文件保护模型、应用程序文件保护模型进行拓展融合,构建了统一保护模型。4、设计开发统一保护系统。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研究统一保护模型应用关键技术,设计开发了统一保护模型的原型系统,即统一保护系统。5、统一保护系统测试。对比传统的文件保护技术,本文对统一保护系统进行了攻击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

孙士生[7](2011)在《人血清、唾液和H1N1流感病毒中的蛋白糖基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蛋白糖基化修饰是最重要、最普遍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糖基化通过改变修饰蛋白的各种生物学特性、调节细胞间识别、调控、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转化等而参与各种生物学过程。蛋白糖基化同样在流感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宿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毒蛋白糖基化影响病毒的宿主范围和毒力;蛋白糖基化程度及其糖链结构的异常变化常伴随于癌症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很多糖蛋白已用于人类相关疾病的诊断、分期和愈后评估。开发新的蛋白糖基化研究技术,并在糖组学水平开展各种生理病理条件下蛋白糖基化的改变分析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蛋白糖基化功能、寻找新的疾病相关生物标记物和探讨各种生理病理相关分子机制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中,第一部分研究内容:将磁性微粒与肼化学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地从生物样本中提取N-糖肽的新方法,并结合生物质谱检测方法,建立一套N-糖基化位点鉴定的新体系。通过对肼功能化磁性微粒制备方法的筛选及肼功能化磁粒提取N-糖肽的条件(封闭剂、磁粒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等)的优化,肼功能化磁粒对N-糖蛋白的偶联容量和特异性均优于目前常用的酰肼树脂。通过对标准蛋白混合物中N-糖蛋白或N-糖肽的提取和N-糖基化位点的鉴定,证明了肼功能化磁粒提取N-糖肽新方法的可行性。第二部分研究内容:分别采用基于酰肼化学的N-糖蛋白提取、N-糖肽提取和唾液酸化N-糖肽提取三种提取方法,从健康志愿者血清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提取N-糖肽(已去糖基化),并结合生物质谱鉴定N-糖蛋白及其糖基化位点。同时,联合糖蛋白的非糖基化多肽质谱数据,利用emPAI无标记定量方法对两种血清中的N-糖蛋白进行定量分析。从肝癌患者血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中共鉴定到169种非冗余N-糖肽,103种N-糖蛋白,包含183个特异N-糖基化位点。其中发生末端唾液酸化的糖蛋白和糖肽分别占44.7%和48.0%,新鉴定到的N-糖肽和糖蛋白分别为15%的和17.7%。所鉴定道的血清N-糖蛋白主要是细胞外蛋白细胞蛋白、细胞器蛋白、膜蛋白和高分子复合物组分蛋白;主要参与刺激反应、生物学调控、细胞过程、多细胞有机体过程、免疫过程、代谢过程和信号等生物学过程;具有结合、酶活性调节和酶催化等分子功能。在两种血清中共同鉴定到的糖蛋白有76种,在盯癌患者血清中单独鉴定到12种,健康志愿者血清中单独鉴定到15种。另外,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有9种N-糖蛋白含量明显增加,7种明显减少。这些差异糖蛋白主要在防御反应,细胞过程,生物过程、细胞过程和发展过程的调控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N-糖蛋白提取方法具有可以使糖蛋白鉴定结果更准确,可以借助emPAI方法进行糖蛋白定量,可以鉴定到一些无法通过N-糖肽提取方法鉴定的N-糖蛋白,与N-糖肽提取方法具有很好的互补性等优点。第三部分研究内容:采用酰肼化学和亲水亲和两种糖肽提取方法,对不同性别儿童、成年、老年三个年龄段(共6组)健康志愿者全唾液中的N-糖蛋白及其糖基化位点进行了鉴定、比较和和综合性分析。从各年龄段混合唾液中共鉴定到156个非冗余N-糖肽,包含164个特异N-糖基化位点,代表85个N-糖蛋白:其中新鉴定到的N-糖蛋白和N-糖肽分别占18%和24%,17种N-糖蛋白首次在唾液中发现。唾液中41.2%的N-糖蛋白和35.2%的N-糖肽同样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唾液N-糖蛋白中,分子量在10-100KD之间的占78%,等电点小于7的占80.2%,说明唾液N-糖蛋白主要是中低分子量且呈酸性的蛋白质。唾液N-糖蛋白主要是细胞外蛋白、细胞蛋白及细胞器蛋白;主要参与细胞过程、刺激反应、生物调节、代谢过程和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具有结合、酶催化和酶活性调节等分子功能。唾液N-糖蛋白的种类随着年龄增长均具有增加趋势,且男性的增加速度大于女性。成年男性、女性唾液中N-糖蛋白种类差异较大,而老年男女性唾液中N-糖蛋白差异较小。另外,也找到了一些年龄和性别相关唾液N-糖蛋白。年龄增长过程中增加的唾液糖蛋白主要在免疫,生物过程,酶活性抑制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产和生物过程负调控,细胞死亡和程序性死亡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中免疫相关唾液糖蛋白的增加普遍发生于人年龄增长过程中,这些糖蛋白主要在补体通路途径中发挥作用。通过与血清糖蛋白的比较发现,41.2%的人全唾液糖蛋白同样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酰肼方法提取到的N-糖肽和N-糖蛋白数量和提取特异性都明显优于亲水亲和方法,但两种方法在糖蛋白和糖肽提取中依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该研究为性别和年龄相关人唾液糖蛋白质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年龄和性别相关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科学数据。第四部分研究内容:应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工具,对H1N1流感病毒演化过程中糖基化位点改变的方式、规律和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通过对H1N1流感病毒中的2770条血凝素(HA)全长序列和3235条神经氨酸酶(NA)的潜在N-糖基化位点预测,糖基化位点的进化和保守性进行分析,蛋白3D结构同源建模和计算机模拟蛋白糖基化,发现不同宿主体内的H1N1流感病毒经历不同的蛋白糖基化变化过程;人H1N1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病毒蛋白糖基化改变模式,一种是病毒进化前期较高频率的糖基化位点数量的增加,另一种则是病毒进化后期较低频率的糖基化位点位置的变更。病毒蛋白糖基化变化的可能功能有:屏蔽HA和NA上的抗原性位点,保护NA免受宿主蛋白酶酶切,稳定HA三聚体和NA四聚体的四级结构,调节HA的受体结合活性和NA的神经氨酸酶活性以及调节两种活性的平衡。虽然本文中的一些结论和假设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数据的支持,这些结果可对流感病毒的蛋白糖基化研究和病毒疫苗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马庆庆[8](2011)在《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PBL中CD4+T、CD8+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的监测及CDR3分子特征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在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中,CD4+T、CD8+T细胞TCRβ链各家族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3谱系漂移和CDR3的分子特征;(2)初步分析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后CD4+T、CD8+TTCRβ链各家族CDR3谱系漂移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的相关性;(3)选取部分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疫苗后,呈显着变化的TRBV(TCRβchain variable gene,TRBV)优势利用家族CDR3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CDR3区的基因、氨基酸组成和特征。方法(1)在遵医2008级研究生中筛选出10例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抗体阴性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按HFRS疫苗接种程序和要求,完成HFRS疫苗的三次接种,并于接种前0天、接种1个月后、接种6个月后采集外周血样本(15ml/次);免疫磁珠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分选PBL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纯度;(2)设计并合成人T细胞26个TRBV家族上游引物、1个TRBC (TCRβchain constant gene,TRBC)下游引物;以10例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抗体阴性的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前、后的外周血PBL中的CD4+T细胞、CD8+T细胞为研究样本,;提取各样本CD4+T细胞、CD8+T细胞中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各TRBV家族特异性引物,荧光定量PCR(FQ-PCR)扩增26个TRBV家族包含完整CDR3区段的cDNA;FQ-PCR熔解曲线法分析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前、后CD4+T、CD8+T细胞TCRβ链的26个TRBV家族CDR3谱系漂移的特征;(3)提取10例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基因组DNA,采用PCR-SBT (Sequencing based typing,SBT)法测序HLA-A、HLA-DR、HLA-DQ等位基因序列,初步分析疫苗接种前后TRBV家族CDR3谱系漂移和HLA的关系;(4)选取部分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疫苗后,呈显着变化的TRBV家族CDR3,进行普通PCR; PCR产物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其CDR3区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组成和特征。结果(1)10例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在接种后CD4+T、CD8+T细胞的26个TRBV家族CDR3的熔解曲线谱系图中,多数家族和接种前比较无变化,但每个志愿者均出现一个或几个TRBV家族CDR3的优势利用;(2)10例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前和接种后CD4+T和CD8+T细胞出现的优势利用TRBV家族并不相同,不同志愿接种者之间存在共同优势利用的家族;(3)在CD8+T细胞研究中,对两例HLA-A分子相同的志愿接种者(NO.6、NO.10)的优势利用家族(TRBV6、11; TRBV5.1、13.1)测序发现:两例HLA-A分子相同的个体的优势利用家族并不是同一种CDR3序列的T细胞克隆增殖,但是CDR3氨基酸序列分析,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基序(如:GYT、EQY、NEQF、GG、TEAF、GELF等)。结论(1) 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接种前和接种后TCR CDR3谱系的变化,提示HFRS疫苗接种诱导了机体相应的T细胞应答;(2)CD4+T和CD8+T细胞出现的优势利用TRBV家族CDR3的多样性,提示:HV抗原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不同的HLA分子造成了机体T细胞应答的多样化,同时T细胞对HFRS疫苗的应答和HLA表现一定的相关性;(3)两例HLA-A分子相同的志愿接种者(NO.6、NO.10)优势利用家族CDR3含有的共同基序,提示这些优势利用的T细胞识别HV抗原肽的相同抗原表位。

李程跃[9](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谭翊飞[10](2010)在《网监处长的隐秘权力》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公安局原网络监察处处长与国内着名的瑞星公司联手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业界假案。这起假案,被北京市纪委定性为“假报案、假损失、假鉴定”的“三假”案件。除了受害公司,中关村的几家着名软件公司在网监处的“提示”下被迫作出假证,构成严密的“证据链条”。 ?

二、江民一月病毒提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民一月病毒提示(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学监测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
        1.3 咽拭子采样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检测结果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讨论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查
        1.2 标本采集
        1.3 实验室检测
        1.4 资料收集
        2. 结果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3. 讨论
        4. 小结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本来源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2. 结果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3. 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军工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内容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模型
    2.1 外部系统集成接口及原则
        2.1.1 外部系统集成接口
        2.1.2 原则
    2.2 Kafka消息组件
    2.3 ES大数据日志分析引擎
    2.4 BPMN事务流程组件
    2.5 风险评估模型
        2.5.1 安全事件风险评估模型
        2.5.2 多维密级矩阵风险分析预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3.1 系统概述
    3.2 系统总体目标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
        3.3.1 数据采集
        3.3.2 数据存储
        3.3.3 数据分析
        3.3.4 业务管理
        3.3.5 业务展示
        3.3.6 接口需求
    3.4 非功能性需求
        3.4.1 安全性
        3.4.2 可用性
        3.4.3 扩展性
        3.4.4 可靠性
        3.4.5 兼容性
        3.4.6 高内聚
        3.4.7 松耦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目标
    4.3 系统架构设计
        4.3.1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4.3.2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4.3.3 系统运行架构设计
    4.4 系统设计思路
        4.4.1 PPT模型思路
        4.4.2 风险管理思路
        4.4.3 三观安全思路
    4.5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4.5.1 外部系统集成接口设计
        4.5.2 安全事件日志采集模块设计
        4.5.3 安全事件日志集中存储模块设计
        4.5.4 安全事件日志标准管理模块设计
        4.5.5 安全事件日志关联分析模块设计
    4.6 系统安全设计
        4.6.1 终端环境安全分析
        4.6.2 网络环境安全分析
        4.6.3 数据环境安全分析
        4.6.4 应用环境安全分析
        4.6.5 系统运行安全性分析
        4.6.6 系统管理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4.7 接口设计
        4.7.1 扫描对象同步接口设计
        4.7.2 扫描对象调度接口设计
        4.7.3 扫描结果同步接口设计
    4.8 数据库设计
        4.8.1 人员基础数据设计
        4.8.2 设备基础数据设计
        4.8.3 安全保密检查基础数据设计
        4.8.4 漏洞扫描检查基础数据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安全管理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实现概述
    5.2 系统开发环境
    5.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5.3.1 数据采集
        5.3.2 数据分析
        5.3.3 业务管理
        5.3.4 业务展示
    5.4 接口详细设计
        5.4.1 统一用户管理中心接口设计
        5.4.2 IT信息设备管控系统接口设计
        5.4.3 安全产品管理接口设计
    5.5 部分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5.1 风险算法配置过程
        5.5.2 漏扫调度代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方法
    6.2 测试环境
        6.2.1 测试环境
        6.2.2 测试对象
    6.3 测试内容
        6.3.1 功能测试
        6.3.2 性能测试
        6.3.3 兼容性测试
    6.4 测试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平等权的司法保护——基于116件反歧视诉讼裁判文书的评析与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等权司法保护的两条道路:“宪法平等”与“不受歧视”
    (一) 居于十字路口的平等权司法保护
    (二) 宪法平等权司法化的尝试
    (三) 从“宪法平等”向“不受歧视”的转型
二、反歧视案件的审查要素
    (一) 行为要素:触发归类效果的区别对待行为
    (二) 事由要素:法律保护领域内适用的法定禁用事由
        1. 法定的适用领域
        2. 法定的禁用事由
    (三) 后果要素:物质或精神上相对不利的后果
    (四) 关系要素:归类事由与不利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1. 通过“去掉同类项”查明是否存在因果联系
        2. 通过探究行为人主观心态推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 归类事由与不利后果之间的关联强度
三、阻却歧视违法性的特殊情由
    (一) 对干涉行政事务的谦抑
    (二) 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三) 对意思自治的尊重
    (四) 真实职业资格
四、结语

(6)计算机文件防攻击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文件访问控制策略
        1.2.2 安全操作系统
        1.2.3 安全芯片技术
        1.2.4 存储安全技术
        1.2.5 反病毒技术
        1.2.6 安全认证技术
        1.2.7 安全程序设计语言
        1.2.8 漏洞扫描技术
        1.2.9 程序限制技术
        1.2.10 以数据为中心的保护机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主要贡献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病毒定义
    2.1 传统病毒定义
    2.2 病毒的本质与广义病毒定义
        2.2.1 病毒的本质
        2.2.2 广义病毒定义
    2.3 应用程序易受攻击的原因
        2.3.1 病毒攻击应用程序技术分析
        2.3.2 应用程序易受攻击的原因
    2.4 小结
第三章 用户文件保护模型
    3.1 IBAC 模型及其不足分析
    3.2 临时文件访问控制
        3.2.1 临时文件的工作机制
        3.2.2 需要保护的临时文件
        3.2.3 临时文件访问控制解决方案
    3.3 用户文件保护模型
        3.3.1 访问控制规则
        3.3.2 用户文件保护模型结构
        3.3.3 模型的安全性质
    3.4 小结
第四章 应用程序文件保护模型
    4.1 应用程序文件保护模型
        4.1.1 模型描述
        4.1.2 相关规则
    4.2 模型的安全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统一保护模型
    5.1 共性分析
    5.2 模型描述
        5.2.1 统一保护模型定义
        5.2.2 模型结构
        5.2.3 相关规则
        5.2.4 模型安全性
    5.3 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
    6.1 文件访问流程
    6.2 实现方案
    6.3 用户交互模块
        6.3.1 资源管理器功能
        6.3.2 用户自定义授权
        6.3.3 用户显示授权
        6.3.4 自动捕获用户意愿
    6.4 文件访问监控模块
    6.5 快照处理模块
    6.6 小结
第七章 系统测试
    7.1 攻击测试
        7.1.1 冰河木马
        7.1.2 恶意宏病毒
        7.1.3 恶意应用程序
        7.1.4 近期病毒样本
        7.1.5 测试结果分析
    7.2 性能测试
        7.2.1 测试方法
        7.2.2 测试结果
        7.2.3 测试结果分析
    7.3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人血清、唾液和H1N1流感病毒中的蛋白糖基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糖蛋白质组学研究概述
        1.1 糖蛋白定义及主要类型
        1.2 蛋白糖基化特点及对分析方法的影响
        1.3 蛋白质糖基化研究的内容和策略
    2 糖蛋白质组研究技术
        2.1 凝胶上糖蛋白研究技术
        2.2 糖蛋白/糖肽的富集
        2.3 糖蛋白/糖基化位点的鉴定
        2.4 糖链结构的鉴定及含糖量的测定
    3 人类相关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3.1 血清、血浆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3.2 尿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3.3 唾液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3.4 膜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3.5 疾病相关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4 流感病毒蛋白糖基化研究进展
    5 糖蛋白质组学展望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肼功能化磁性微粒提取N-糖肽并鉴定N-糖基化位点方法的建立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肼功能化磁性微粒的制备
        2.4 肼功能化磁粒中肼基团密度的测定
        2.5 肼功能化磁粒的封闭
        2.6. N-糖蛋白的提取
        2.7 N-糖肽的提取
        2.8 偶联效率和提取效率的计算
        2.9 SDS-PAGE
        2.10 质谱分析
        2.11 数据库检索和糖基化位点鉴定
    3 实验结果
        3.1 四种肼功能化磁粒制备方法的比较
        3.2 封闭缓冲液的选择
        3.3 糖蛋白提取条件的优化
        3.4 N-糖蛋白的提取
        3.5 N-糖肽的提取与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糖蛋白差异分析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健康志愿者血清和肝癌患者血清的采集
        2.4 血清糖蛋白与酰肼树脂的偶联
        2.5 树脂上糖蛋白的酶解
        2.6 溶液中血清蛋白的酶解
        2.7 血清蛋白酶解液中糖肽与酰肼树脂的偶联
        2.8 血清蛋白酶解液中糖链末端唾液酸化N-糖肽与酰肼树脂的偶联
        2.9 酰肼树脂上N-糖肽的释放
        2.10 LC-MS/MS分析
        2.11 质谱数据的数据库检索和糖基化位点鉴定
        2.12 鉴定N-糖蛋白的GO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三种方法提取糖蛋白和糖肽比较
        3.2 与Uniprot数据库比对结果
        3.3 人血清糖蛋白的GO分析
        3.4 肝癌患者血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糖蛋白种类差异分析
        3.5 肝癌患者血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糖蛋白的功能差异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年龄和性别人唾液中糖蛋白的比较分析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健康志愿者全唾液的采集
        2.4 唾液蛋白定量和SDS-PAGE电泳验证
        2.5 唾液蛋白的溶液内酶解
        2.6 酰肼树脂提取唾液N-糖肽
        2.7 亲水方法提取唾液N-糖肽
        2.8 LC-MS/MS分析
        2.9 质谱数据的数据库检索和糖基化位点鉴定
        2.10 鉴定糖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年龄段混合唾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和分布
        3.2 两种N-糖肽提取方法的比较
        3.3 人唾液糖蛋白的GO分析
        3.4 与 Uniprot数据库比对结果
        3.5 鉴定到的唾液N-糖蛋白和N-糖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布
        3.6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人唾液中糖蛋白种类差异分析
        3.7 相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唾液糖蛋白的功能差异分析
        3.7 相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唾液糖蛋白的功能差异分析
        3.8 人唾液中糖蛋白相关免疫通路
        3.9 人血和全唾液中糖蛋白异同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的蛋白糖基化位点变异分析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潜在N-糖基化位点的预测和保守性分析
        2.3 同源建模和蛋白糖基化的计算机模拟
    3 实验结果
        3.1 Sequon Finder软件介绍
        3.2 人爆发性和流行性H1N1流感病毒中HA和NA上潜在糖基化位点的比较
        3.3 人流行性H1N1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HA和NA上潜在糖基化位点数量的改变
        3.4 人流行性H1N1流感病毒中HA和NA上潜在糖基化位点的保守性
        3.5 同源建模和蛋白糖基化的计算机模拟
        3.6 人流行性H1N1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HA和NA上潜在糖基化位点位置的改变
        3.7 人感染的猪H1N1流感病毒中HA和NA上潜在糖基化位点的模式
        3.8 其他源性H1N1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HA和NA上潜在糖基化位点的模式
    4 讨论
        4.1 分析方法的选择
        4.2 人流行性H1N1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蛋白糖基化的两种改变方式
        4.3 人流行性H1N1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蛋白糖基化的保守性和功能
        4.4 蛋白糖基化位点改变在人流行性H1 N1流感病毒进化过程中的可能生物学功能
        4.5 不同宿主中H1N1流感病毒中具有不同的糖基化位点进化模式
        4.6 蛋白糖基化对流感病毒疫苗生产和药物设计的影响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PBL中CD4+T、CD8+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的监测及CDR3分子特征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其余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CD8~+T TCR β链26个TRBV家族CDR3 溶解曲线图
附录二 其余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CD4~+T TCR β链26个TRBV家族CDR3 溶解曲线图
附录三 10例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CD4~+T、CD8~+T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图
附录四 示例-TCR β链CDR3区的测序结果及分析图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项目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本研究的定位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 层次分析法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七) 敏感性分析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三) 机构预试验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四) 建立评判矩阵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三、小结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五、小结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二) 用户类型设置
        (三) 功能模块细化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二) 代码设计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 信息填报功能
        (二) 综合评价功能
        (三) 审核判断功能
        (四) 信息查询功能
        (五) 系统管理功能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八、小结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研究思路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一) 人力数量情况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一) 房屋建设状况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 信息管理能力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十一、小结
附表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致谢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四、江民一月病毒提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专利保护问题研究[D]. 赵阳. 河北经贸大学, 2021
  • [2]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3]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4]军工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朱力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平等权的司法保护——基于116件反歧视诉讼裁判文书的评析与总结[J]. 李成.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04)
  • [6]计算机文件防攻击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段志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7]人血清、唾液和H1N1流感病毒中的蛋白糖基化分析[D]. 孙士生. 西北大学, 2011(08)
  • [8]HFRS疫苗志愿接种者PBL中CD4+T、CD8+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的监测及CDR3分子特征初步分析[D]. 马庆庆.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9]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10]网监处长的隐秘权力[N]. 谭翊飞. 南方周末, 2010

标签:;  ;  ;  ;  ;  

江民一月病毒提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