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cre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论文文献综述)
李淼怡[1](2021)在《基于物尽其用理念下的传统拼布技艺创新应用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拼布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存在于我国文化已久,最早以老莱衣的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呈现形式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是兼具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古人智慧凝练,具备广阔的挖掘空间和研究价值。回溯拼布技艺的历史流变,其中所遵循的"敬天悯人,惜物节用"的智慧理念十分值得现代人借鉴学习。如今,一方面,人类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在今天变得尤为艰难。因此,如何将拼布技艺与现代女装结合开拓创新,促进拼布技艺在当代达到有效传承和发展,缓解社会环境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课题综合运用三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实验探索法对拼布技艺在女装中的结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首先,基于前期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对传统拼布技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梳理,总结其历史发展流变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其次,从现代社会观念与视知觉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拼布技艺留存至今的原因,挖掘其背后的独特价值。从形式美的角度出发,结合秀场代表性设计成果,总结拼布技艺在现代女装中所呈现的设计规律和方法。并对“物尽其用”理念下的废旧面料二次设计展开探索实验,总结出拼布女装的设计原则,为下一步的女装设计奠定基础。最后,选取传统拼布模本,以期缓解现代的纺织品浪费现象为问题导向展开设计,基于灵感来源结合现代流行趋势和现代女装实用需求,对古代模本进行参考,并分析与实践,进行创新女装设计。基于遵循物尽其用的理念,在实际的女装设计实践中,分别在款式、色彩上作出了创新设计突破,在与古人智慧相结合的女装设计上作出了理论突破。本课题通过传统拼布技艺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促进了传统拼布技艺文化的传承,创新了传统拼布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为传统拼布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宋洁[2](2021)在《服装面料再造与立体造型的创新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师提供新的灵感来源和设计思路,为服装设计领域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本文探究传统的东方服饰色彩及面料肌理与中华传统的民族观念、处世之道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传承经典发扬文化的同时使其适应现代的审美情趣,创作新时代具有“东方精气神”的现代服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服饰发展的影响,吸取相关品牌的优点与经验。基于美国Atrs Of Fashion 2020 Competition国际时尚创意比赛主题“隐形”创作系列作品。作品从磁场的运动轨迹获得灵感,表达“隐形”的同时使作品富有节奏感的线条美,同时从水墨画的绘画风格以及手法中受到启发对服装基础面料进行二次设计,探究传统植物染料影响印染效果的面料本身,以及温度,时间,染料浓度和印染手法所带来的不同晕染效果,其中线条的流畅度,色彩晕染的韵律感通过立体造型表现手法实现。摸索具有“东方精气神”的现代服饰的创作规律,通过制作小系列成衣作品,总结工艺制作方法,为未来国内服装设计更加具有东方韵味提供参考。
多彦波[3](2021)在《达斡尔族服饰纹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达斡尔族,是根生土长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服饰被纳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有颜色瑰丽秀雅、纹样灵动生趣、制作工艺精湛等特点,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象征。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纹样在融合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因素后形成彰显民族审美文化与艺术价值的集合,作为极具认知功能的纹样符号,更是成为值得深入挖掘研究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本文通过对相关书籍等文献资料的检索翻阅关于达斡尔族服饰纹样素材、民族审美文化,对其进行较细致的爬梳剔抉与条分缕析,首先,以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为主要切入点,重点研究达斡尔族服饰纹样背后所蕴含的人文观念、审美情趣、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特征,以及服饰所展现出的形制、色彩与技艺,纹样的造型、题材与表现等特征,结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思维对达斡尔族服饰纹样再设计的可能性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从图形设计分语境应用的创意思路到设计手法再到运用于实践的几个流程。其次,将现代文化语境、审美风尚、设计形式与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艺术文化作为结合对照,以二元论的角度对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外在表征间的异同做出论述分析,形成文化与造物、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间的宏观设计视野,民族与艺术、审美与文化、理论与实践及内容与形式相契合的设计视角,将理论研究代入典型案例分析、摸索特征共性,再应用于设计实践当中,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实践流程。力图使达斡尔族传统服饰纹样的视觉传达再设计符合当下审美语境,彰显时代性特征。达斡尔族服饰纹样的视觉传达设计对于增进民族传统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纹样所蕴含的是达斡尔族千百年来所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是于自然、于宗教、于信仰、于审美、于民俗文化多方面的综合艺术文化,在形式上展现出色彩之绚丽、造型之多变、结构之韵律等独特风格。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少数民族风格化表达而言,这些方面基本涵盖由内至外的设计形式与设计文化的整合与表达,期冀对达斡尔族服饰艺术文化的承袭与视觉传达创新设计间相协调发展有所助力。
宋一凡[4](2021)在《技术的灵晕:社交媒体中藏族日常生活影像的文化沟通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感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早在电影出现时,学界就开始讨论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及影像与文化语境相分离等人类感知方式改变的相关问题,而观看是人类思维的具体体现,并传递了人类的知识和文化模式。当下的社交媒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个体作为创作主体对其日常生活影像的生产和传播,重构了人们的文化沟通方式和行为。本文聚焦社交媒体中的藏族影像,采用量化的方法,描述并分析生活在云南迪庆的藏族(中国藏族)和生活在海外的藏族,通过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拍摄、关注并推送的影像(图片和视频),如何讲述他们的处境,并赋予处境图画的意义,以及这些图画意义的文化沟通的价值,从而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生动具体的案例,对影像传播研究的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由六个部分的内容组成:绪论,提出“社交媒体影像的文化沟通功能和价值何以实现?”这一核心问题,全面梳理藏族影像研究的相关文献,建构藏族个体经由社交媒体完成的日常生活影像生产传播实践的分析框架。第一章,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描绘并分析中国藏族和海外藏族社交媒体影像在影视语言、族群文化和全球文化沟通等方面具有的文化特征,以及藏族文化景观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意义。第二章,从“个体化的技术性影像发明”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体中的藏族影像,如何实践着影像的流通、接受和跨文化沟通,并推动个体的现代性成长和反思。第三章,从“影像的繁殖力和创造力”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体中的藏族影像,如何实践着影像的族群文化的想象、家乡的想象和多元文化沟通的想象,并推动着群体身份的媒介想象。第四章,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无序”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体中的藏族影像,如何实践着全球文化联结、跨文化对话和地方秩序的重构,并推动着全球文化沟通的实践。结语:技术影像建构了新的灵晕,实现了文化的可沟通。灵晕在本文意味影像生产和传播在传者和接受者之间建构起的丰富的文化意义空间,表达着影像拍摄者和观看者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和情感表达及其丰富的文化沟通的意义。
张燕平[5](2020)在《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及创新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民族手工艺具有重要意义。苗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有着璀璨的文化。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书,体现了他们的生命哲学,而苗族图案是用蜡笔、绣针记录下来的生活。苗族图案中的变异,源自朴素的生活理念,表达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美学与持久的创造力。从黔东南苗族的生活环境、人文背景出发,以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为研究对象,探索图案变异过程中的演变轨迹以及所表达的美学思想。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采集,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研究,分析了苗族图案变异的特征并最终完成图案创新及服饰设计应用。本论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生存环境、发展与变迁、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命哲学的分析研究,发现地域特点影响了苗族人民对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而影响了苗族的生命哲学观,在生命哲学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等观是苗族图案变异的思想基础。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黔东南苗族图案的变异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比较,发现苗族图案变异的基本元素以人物、动物、植物的元素为主,用同一性或对立性的组合方式将人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的元素组合成苗族图案变异的基本型,最后在基本型的基础上添加内外部组合和外部环境,即添加苗族人民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大自然元素。通过对大量的实物、藏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苗族图案变异的工艺主要以刺绣、蜡染、剪纸为主,其中刺绣的色彩应用为清水江型的冷暖色搭配和都柳江型的冷色系搭配两大类,同时研究发现在苗族图案变异的解构、形态、色彩等方面都与当代艺术有相似之处。以苗族文化中的“蛊术文化”为灵感来源,将蛊术中的五种剧毒动物“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作为设计元素,再通过苗族图案变异中的简化、解构、重组等手法对五毒动物元素的造型、色彩进行图案的创新设计,结合现代材质和工艺实现了在服饰设计上的创新应用。本文总结出苗族图案变异的特征,并创新图案设计应用于现代服饰中,实现苗族图案变异的美学思想活化、传承、创新。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董如雪[7](2020)在《浅谈鞋靴设计中的面料再造与设计实践》文中指出时代在进步,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发生变动,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探究和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于鞋靴产品,人们不再满足于有限的单调面料,开始追逐个性化的设计风格。科技和材料的不断创新,也为鞋靴设计注入了新的灵感,这些变化都在促使设计师不断进行鞋靴面料的再创造。所谓鞋靴面料再造,主要指的是鞋靴设计人员采用技术手段,对现有的皮革、纺织布等鞋用面料展开一系列的再设计、再加工与再创造,让鞋用面料的表面形成一定的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的一种设计方案和加工手段。设计师要想不被淹没在时尚大潮中而获得长久发展,就要善于从鞋靴面料再造中寻求设计的生命力。本文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图片、案例等,结合本人设计实践经验,通过探讨鞋靴面料再造的材料特性、面料再造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新技术和新材料对面料再造的影响、面料再造的工艺实现手法,来论述鞋靴面料再造在当今鞋靴设计中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了鞋靴面料肌理的组织实现方式,面料再造灵感的来源和转化方式,提出了在当前新的技术和新材料基础上,面料再造发展的趋势,通过大量实例论证了面料再造的创新工艺实现手段。最后通过运用增型变形法和减型变形法结合,进行了鞋靴面料再造的实践创作,论证了面料再造在鞋靴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陈晓涵[8](2020)在《东北服饰文化背景下民族服饰元素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南北方各民族服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东北区域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居住方式为:大分散、小聚居,这些民族生活的环境相对较小,相互影响小。从最初的个体一步步的推进,渐渐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并传承至今,因此也就成就了如今各民族多样化的服饰特点。这种服饰特点在相对区域中,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成为了具有该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号代表。东北区少数民族在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民族元素丰富多彩,像各民族的图腾文化、色彩符号、宗教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中体现出较多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以及服饰特点。但现如今的现代服饰文化地位较高,身处其中的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所以回归民族文化是必然趋势所在。在通过国内外的经典案例分析中发现,少数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流行趋势的发展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近几年在世界各地舞台中也频繁的出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服饰设计,现如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服饰发展速度快、影响广,大众对民族服饰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理应调整当下民族服饰,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将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饰当中,回归民族服饰文化、发扬民族服饰文化,乃至走向世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更远更长。各个少数民族服饰的出现和演变发展与其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它体现出各民族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充分揭示了各少数民族对文化内涵、审美情操等更深层次的追求。现如今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状态稍有缓慢,发展形势较为严峻,而服饰作为民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承载的不仅是民族的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最为值得去考究,所以调整当代社会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同时,创新民族服饰迎合市场发展,达到传承与创新共同发展并弘扬民族文化。
阳倩[9](2020)在《形意设计思维在故宫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价值探索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北京故宫文化遗产具备了浓厚的文化凝聚力,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传递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审美理念。自2016年故宫博物院推出“让文物活起来”理念后,近600岁的故宫以年轻的视觉形态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北京故宫推出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融合了故宫文化、故宫建筑、历史人物等多种文化基因,结合现代设计语境对其创新再造,为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探索,也为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挑战。本文以全面、系统的研究态度来进行北京故宫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创意来源、设计路径的分析,以形意设计思维为理论基础,把握故宫文化的美学与情感,探索故宫文创产品设计与形意设计思维融合的可能性。并试图从形意角度对故宫文创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构建以形意为设计思路的故宫文创设计新路径,作为日后其他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参考及理论拓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在形意设计思维的导向下,以北京故宫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设计理念创新和视觉形式构建,丰富文创设计路径的同时也完善了形意设计理论。本文以前期调研、形意论述、故宫文创、设计应用和开发实践为主线,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阐述课题相关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等前期调研信息,是本文坚实的基础。第二章讲述了形意思维的文化起源,对其做出较为全面的定义,从形、意、形意融合三个角度解析形意设计思维的视觉形式构成,分析形意设计思维的多方面构成维度,总结其价值意义。第三章从文化角度对北京故宫文创产品做出全面的定义,对设计中的图形语言类别、设计发展现状、开发策略等做出了系统的概述。第四章以形意设计思维为基础,着重解析其在北京故宫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表达方式,提出基于形意设计思维的故宫文创设计方法构建。最后一章是本文的实践应用,通过前期对形意方法的总结,根据研究成果选取适当的北京故宫元素题材,进行故宫文创的设计落地,从而进一步论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毛逗[10](2020)在《湘西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运用 ——以《万物生长》视觉形象及文创产品设计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对我的毕业设计《万物生长》视觉形象及文创产品设计的论述。生活在中国南方的苗族,支系繁多,其穿着服饰可谓多姿多彩,丰富多样。其多样的服饰除了造型和款式被许多专家学者深入的研究之外,它的另一个特点——传统服饰图案,也已经引起了大众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的语言、习俗、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呈现出一种迁徙的痕迹,因此,苗族的文化也被某些学者称作“迁徙文化”。如今,我们仍能从服饰图案这一特殊的“苗族文字”,一窥那浩渺千载、绚烂神秘的苗族历史,去研读那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本论文正是着眼于此处,从湘西苗族传统服饰上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入手,来剖析湘西苗族文化的深层内里。本文首先深入的探究和讨论了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如何影响其服装服饰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一个民族服饰的发展与变化又如何反映出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民族学问题的答案正是湘西苗族与其丰富多彩的服饰图案文化。而后,本文又探讨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是如何被其审美观念影响的,有关于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的诸多案例也为此提供了答案。同时湘西苗族传统服饰图案对当代现代艺术设计的启发和意义,其造型与色彩的现代解读与理解,其引申开来的西方美术文化与东方美术文化之间的同与异,都是本文对于艺术理论如何应用于艺术创作实践的有力支点。将湘西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与《万物生长》视觉形象及文创产品设计的理念相融合,将民族性特征的要素进行重新解构,设计出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文创品牌系列产品设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符合当代的审美观念,利用文创品牌这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传统与现代相融。
二、Re-cre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cre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尽其用理念下的传统拼布技艺创新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定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中国传统拼布概述 |
2.1 中国传统拼布技艺概念界定 |
2.2 中国传统造物观下的“物尽其用”观念 |
2.3 中国传统拼布起源及其历史流变 |
2.4 少数民族拼布服饰 |
3 传统拼布与现代社会间的平衡点 |
3.1 拼布艺术现代社会观念分析 |
3.2 拼布艺术视觉表现形式视知觉分析 |
4 拼布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规律分析 |
4.1 服装拼布结构分析 |
4.2 拼布应用范围分析 |
4.3 图案拼接分析 |
4.4 拼接色彩分析 |
4.5 拼接材料分析 |
5 专题设计实验探索 |
5.1 拼布女装的设计原则 |
5.2 设计实验探索 |
6 拼布主题现代女装《俭·复构》设计实践过程与成衣展示 |
6.1 设计灵感来源 |
6.2 设计方案的设立 |
6.3 设计效果图 |
6.4 设计制作流程 |
6.5 成衣效果展示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服装面料再造与立体造型的创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服装面料再造与服装立体造型的概述 |
1.1 服装面料再造的起源与工艺分类 |
1.1.1 服装面料再造的起源 |
1.1.2 服装面料再造的工艺分类 |
1.2 服装立体造型的基本定义和装饰载体 |
1.2.1 服装立体造型的基本定义 |
1.2.2 服装立体造型的装饰载体 |
1.3 服装面料再造与服装立体造型相互影响的典例分析 |
第二章 服装面料再造与服装立体造型的实用价值和美学意蕴 |
2.1 服装面料再造与服装立体造型的实用价值 |
2.1.1 服装面料再造对于服装设计的实用价值 |
2.1.2 服装立体造型对于服装设计的实用价值 |
2.2 中国传统服装面料再造的美学意蕴 |
2.2.1 中国古典服饰色彩美学 |
2.2.2 绿色可持续的印染原则 |
2.2.3 中国水墨画对印染的启示 |
第三章 服装面料再造与服装立体造型的创新策略 |
3.1 生生不息的创意思路 |
3.2 磁场运动轨迹意蕴 |
3.3 中华传统天人合一的设计策略 |
3.4 以人为本的设计定位 |
第四章 服装面料再造与服装立体造型的成衣实践 |
4.1 服装制版与样衣制作 |
4.1.1 服装结构图 |
4.1.2 样衣制作 |
4.2 天然环保的面料选材 |
4.3 渐变手工吊染工艺 |
4.4 服装立体造型素材准备与造型初成探究 |
4.5 Atrs Of Fashion秀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专业能力展示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达斡尔族服饰纹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来源 |
1.1.1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角度 |
1.1.2 民族地区的文旅发展概况 |
1.1.3 民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美学 |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从少数民族文化及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 |
1.3.2 从达斡尔族族服饰元素或工艺角度进行的研究 |
1.3.3 从少数民族服饰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范围、视角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范围 |
1.4.3 研究视角 |
1.4.4 研究方法 |
1.4.5 课题创新点 |
2 达斡尔族服饰及相关历史的概述 |
2.1 达斡尔族服饰文化史略 |
2.2 达斡尔族服饰形制类别与审美文化 |
2.2.1 服饰形制类别 |
2.2.2 达斡尔族的审美文化 |
2.3 达斡尔族传统服饰纹饰内涵 |
2.3.1 吉祥艺术 |
2.3.2 图腾信仰与自然崇拜 |
2.4 本章小结 |
3 达斡尔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分析 |
3.1 生生不息的自然美 |
3.1.1 动物纹样 |
3.1.2 植物纹样 |
3.1.3 几何纹样 |
3.1.4 云气纹样 |
3.2 独具特色的表现之美 |
3.2.1 色彩的运用 |
3.2.2 技法的表达 |
3.2.3 构图的精巧 |
3.3 本章小结 |
4 达斡尔族服饰纹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
4.1 达斡尔族服饰纹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
4.1.1 语境适配的融入原则 |
4.1.2 融入当代的审美原则 |
4.1.3 尊重文脉的传承原则 |
4.2 达斡尔族服饰纹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手段 |
4.2.1 图形的变形演绎 |
4.2.2 元素的结构重塑 |
4.2.3 形态的意象再造 |
4.2.4 属性的增减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5 达斡尔族服饰纹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
5.1 达斡尔族纹饰造型元素展视觉形象设计 |
5.1.1 图形提炼与色彩提取 |
5.1.2 展览海报设计 |
5.1.3 展览的门票及周边文创产品设计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片来源 |
(4)技术的灵晕:社交媒体中藏族日常生活影像的文化沟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问题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藏族影像研究综述 |
一、藏族影像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
二、藏族影像研究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价值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藏族影像的社交媒体景观 |
第一节 媒体景观和族群景观 |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编码和操作 |
第三节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的数据描绘 |
第二章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中的现代性沟通 |
第一节 影像中的现代性:社会生活与组织模式 |
第二节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中的现代性展现 |
第三节 社交媒体中藏族影像的现代性特征 |
第三章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的文化想象 |
第一节 想象与影像研究 |
第二节 社交媒体影像中的族群文化想象 |
第三节 多个文化空间的想象 |
第四章 藏族社交媒体影像的全球文化沟通 |
第一节 影像的全球化传播 |
第二节 全球化与文化再造 |
第三节 环境和空间:单城性的具体体现 |
结语:社交媒体影像的技术灵晕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论文 |
附录 视频分析类目表 |
致谢 |
(5)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及创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田野调查 |
1.4.2.2 文献搜集 |
1.4.2.3 比较研究 |
1.4.2.4 创新实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民族文化背景 |
2.1 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地域特点 |
2.1.1 黔东南苗族人民的生存环境 |
2.1.2 黔东南苗族的发展与变迁 |
2.2 黔东南苗族的原始宗教文化 |
2.2.1 苗族的自然崇拜 |
2.2.2 苗族的祖先崇拜 |
2.3 黔东南苗族的生命哲学 |
2.3.1 苗族的万物平等理念 |
2.3.2 苗族生命哲学与儒家、道家文化的比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分析 |
3.1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定义 |
3.2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基本元素特征 |
3.2.1 人物的元素特征 |
3.2.1.1 人首的特征 |
3.2.1.2 人面的特征 |
3.2.1.3 人手和人足的特征 |
3.2.2 动物的元素特征 |
3.2.2.1 龙首的特征 |
3.2.2.2 龙身的特征 |
3.2.2.3 鱼身的特征 |
3.2.2.4 蝴蝶的特征 |
3.2.2.5 其他动物的特征 |
3.2.3 植物的元素特征 |
3.3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组合方式 |
3.3.1 同一性组合方式 |
3.3.2 对立性组合方式 |
3.4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组合再造 |
3.4.1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基本组合类型 |
3.4.1.1 人物图案的基本组合 |
3.4.1.2 龙图案的基本组合 |
3.4.2 苗族图案变异的内部组合再造 |
3.4.3 苗族图案变异的外部组合再造 |
3.4.4 苗族图案变异的外部环境分析 |
3.5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造型特征 |
3.5.1 趣味性的卡通特征 |
3.5.2 多变性的形态特征 |
3.5.3 动态性的曲线特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艺术表现 |
4.1 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的工艺表现 |
4.1.1 苗族图案变异与剪纸艺术的结合 |
4.1.2 苗族图案变异与刺绣艺术的结合 |
4.1.3 苗族图案变异与蜡染工艺的结合 |
4.2 苗族图案变异的色彩表现 |
4.3 当代艺术的角度解析苗族图案变异 |
4.3.1 结合解构主义解析苗族图案变异 |
4.3.2 结合超现实主义解析苗族图案变异 |
4.3.3 结合波普艺术解析苗族图案变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苗族图案变异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
5.1 图案创新 |
5.1.1 灵感来源 |
5.1.2 图案变异的设计 |
5.1.3 图案色彩的搭配 |
5.2 作品系列设计 |
5.3 成品展示 |
5.3.1 图案的成品 |
5.3.2 服装的成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品集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7)浅谈鞋靴设计中的面料再造与设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实践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与实践方法 |
1.4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面料再造在鞋靴设计中的作用 |
2.1 鞋靴面料再造概念 |
2.1.1 面料再造与鞋靴风格 |
2.1.2 面料性能改造与鞋靴性能 |
2.2 鞋靴面料再造常用材料性能及特点 |
2.2.1 天然皮革 |
2.2.2 复合面料 |
2.2.3 纺织类面料 |
2.3 鞋靴设计中面料再造的作用 |
2.3.1 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面料式样 |
2.3.2 创造更优秀的鞋靴设计作品 |
2.3.3 提升品牌价值 |
2.3.4 创造蝴蝶效应 |
第3章 鞋靴面料再造的设计方法 |
3.1 基于鞋靴面料再造的设计元素 |
3.1.1 面料的肌理形态设计 |
3.1.2 面料的图案设计 |
3.1.3 面料的色彩设计 |
3.1.4 面料的装饰设计 |
3.2 基于鞋靴面料再造的设计灵感 |
3.2.1 来源于自然界 |
3.2.2 来源于相关服饰品 |
3.2.3 来源于艺术设计作品 |
3.2.4 来源于传统民族文化 |
3.3 基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设计开发 |
3.3.1 新型材料与材料再造 |
3.3.2 制鞋新技术与材料开发 |
第4章 鞋靴面料再造工艺方法及设计实践 |
4.1 面料的增型处理方法 |
4.1.1 叠加 |
4.1.2 刺绣 |
4.1.3 烫钻 |
4.1.4 印花 |
4.1.5 染色 |
4.1.6 拼贴 |
4.1.7 绳饰 |
4.1.8 填充 |
4.1.9 线缝 |
4.2 面料的减型处理方法 |
4.2.1 镂空 |
4.2.2 皮雕 |
4.2.3 磨洗 |
4.2.4 破坏 |
4.2.5 冲孔 |
4.3 面料的变形处理方法 |
4.3.1 褶皱 |
4.3.2 编织 |
4.3.3 塑型 |
4.4 面料的综合处理方法 |
4.5 鞋靴面料再造设计实践 |
4.5.1 设计主题与灵感来源 |
4.5.2 实物制作 |
4.5.3 创新点 |
4.5.4 体会和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东北服饰文化背景下民族服饰元素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东北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分析 |
2.1 东北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
2.1.1 图腾文化 |
2.1.2 色彩符号 |
2.1.3 宗教文化 |
2.2 东北区域背景下的民族元素的解析 |
2.2.1 地理环境对民族元素的影响 |
2.2.2 少数民族生活元素组成 |
2.2.3 少数民族的象征符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区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艺术特征 |
3.1 服饰发展现状分析 |
3.1.1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现状 |
3.1.2 在传承与发展下东北服饰所面临的问题 |
3.2 各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
3.2.1 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民族服饰 |
3.2.2 蒙古族、达斡尔族民族服饰 |
3.2.3 朝鲜族、满族民族服饰 |
3.3 服饰文化元素的多样性分析 |
3.3.1 服饰图案纹样 |
3.3.2 服饰面料材质 |
3.3.3 服饰造型艺术 |
3.3.4 服装配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区域少数民族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
4.1 民族服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4.1.1 增强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 |
4.1.2 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认同 |
4.2 少数民族服饰对当今服饰趋势的影响 |
4.2.1 多民族元素与时尚元素的融合 |
4.2.2 款式、面料与色彩的重塑 |
4.2.3 装饰手法的更新 |
4.3 少数民族服饰对当代服饰发展的影响 |
4.3.1 传统工艺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
4.3.2 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体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
5.1 少数民族服饰的保护 |
5.1.1 传统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的有效保护措施 |
5.1.2 增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保护意识 |
5.1.3 调整当代社会发展下的传统服饰 |
5.2 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在时装设计中的传承应用 |
5.2.1 各民族服饰图案纹样元素的提取 |
5.2.2 面料再造 |
5.2.3 民族服饰色彩、配饰的搭配 |
5.2.4 多民族元素的融合 |
5.3 当代多民族社会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
5.3.1 多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 |
5.3.2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形意设计思维在故宫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价值探索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形意设计思维研究 |
1.2.2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
1.3 研究难点与重点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形意设计思维相关论述 |
2.1 形意设计思维的缘起与延伸 |
2.1.1 形意设计思维的溯源 |
2.1.2 形意设计思维的延伸 |
2.2 形意设计思维的界定 |
2.3 形意设计思维的视觉构成要素 |
2.3.1 形态再现——形的塑造提炼 |
2.3.2 表达寓意——意的创造传播 |
2.3.3 相融共生——形与意的融合创造 |
2.4 形意设计思维构建的多维度支撑 |
2.4.1 生理维度 |
2.4.2 心理维度 |
2.4.3 传承维度 |
2.4.4 创新维度 |
2.4.5 传播维度 |
2.4.6 共鸣维度 |
2.5 形意设计思维的价值探索 |
2.5.1 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
2.5.2 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系统概述 |
3.1 故宫文创产品分析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文化内涵 |
3.1.3 故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3.2 故宫文创设计中的图形语言提取 |
3.2.1 故宫建筑装饰元素 |
3.2.2 寓意吉祥元素 |
3.2.3 故宫器物藏品元素 |
3.2.4 故宫历史人物、动物元素 |
3.2.5 故宫书法、绘画藏品元素 |
3.3 故宫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现状 |
3.3.1 故宫文创产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3.3.2 故宫文创产品的分类和价格分析 |
3.3.3 故宫文创设计思路与开发策略 |
3.4 形意设计思维引入故宫文创设计中的现实价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形意设计思维在故宫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
4.1 形意设计思维引领下的故宫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
4.1.1 遵从感官——给予生理体验和情感共鸣 |
4.1.2 着重创新——丰富产品形式及激发消费欲望 |
4.1.3 传承文化——深度传播故宫文化信息 |
4.2 形意设计思维指导下故宫文创产品的设计表达方式 |
4.2.1 形的传递——物质元素的图形转译 |
4.2.2 意的传达——非物质元素的着重写意 |
4.2.3 形意兼备——形意融合的文化诠释 |
4.3 形意设计思维应用下故宫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构建 |
4.3.1 故宫文化元素挖掘 |
4.3.2 故宫文化元素提炼 |
4.3.3 故宫文化元素的转化再造 |
4.3.4 故宫文创产品的视觉要素确立 |
4.3.5 故宫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意生成 |
4.4 形意设计思维应用在故宫文创产品中的价值分析 |
4.4.1 文化内容深入化 |
4.4.2 教育传播双层次化 |
4.4.3 设计表现形式多样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形意设计思维在故宫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实践 |
5.1 设计实践概述 |
5.2 设计前期调研及定位分析 |
5.2.1 设计前期信息调研 |
5.2.2 设计定位分析 |
5.3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元素的挖掘提炼 |
5.3.1 以形的传递为导向 |
5.3.2 以意的传达为中心 |
5.3.3 以形意兼备为基础 |
5.4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元素的转化再造 |
5.5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创意与制作 |
5.5.1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创意概念 |
5.5.2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视觉表达 |
5.6 故宫文创产品的设计效果评估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北京故宫文化创意产品调查问卷 |
附录2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满意度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湘西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运用 ——以《万物生长》视觉形象及文创产品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万物生长》文创品牌的设计理念 |
第一节 湘西苗族服饰传统图案的美学启示 |
第二节 《万物生长》标志的设计 |
第三节 《万物生长》海报的设计 |
第二章 《蝴蝶》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
第一节 湘西苗族服饰蝴蝶纹样的美学特征 |
第二节 蝴蝶纹样提取构成设计 |
第三节 《蝴蝶》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
第三章 《龙》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
第一节 湘西苗族服饰龙纹样的美学特征 |
第二节 龙纹样提取构成设计 |
第三节 《龙》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Re-cre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尽其用理念下的传统拼布技艺创新应用探索[D]. 李淼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服装面料再造与立体造型的创新应用研究[D]. 宋洁. 青岛大学, 2021
- [3]达斡尔族服饰纹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多彦波.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4]技术的灵晕:社交媒体中藏族日常生活影像的文化沟通研究[D]. 宋一凡.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黔东南苗族图案变异及创新应用研究[D]. 张燕平.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浅谈鞋靴设计中的面料再造与设计实践[D]. 董如雪. 青岛大学, 2020(01)
- [8]东北服饰文化背景下民族服饰元素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陈晓涵.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5)
- [9]形意设计思维在故宫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价值探索与应用[D]. 阳倩. 燕山大学, 2020(01)
- [10]湘西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运用 ——以《万物生长》视觉形象及文创产品设计为例[D]. 毛逗. 南京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