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骚扰叫垃圾邮件

有一种骚扰叫垃圾邮件

一、有一种骚扰叫垃圾邮件(论文文献综述)

陈锦苗[1](2021)在《论网络安宁权的民法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虚拟”指的是网络构建的交互平台是无形的、无实体支撑的,并非指这种空间可以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恰恰相反,通过网络构建的交互平台虽无形,却也是与现实世界相连接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空间中,使用者同样需要排除他人肆意侵扰的私人空间。而如何对权利主体的网络安宁进行法律保护,也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等原因,一直面临层出不穷的难题。但这里的隐私保护,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于个人私密信息、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的保护,而是一种不被打扰的安宁权益。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安宁权,依据民法典,将其界定为私生活安宁权,归于隐私权保护体系下。而网络安宁权作为界定于私生活安宁权项下的细分权利,对其进行的保护并不能完全套用私生活安宁权以及隐私权的保护制度。通过对我国存在的现实问题的追踪,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法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得知,对网络安宁权的保护,既有完善人格权体系的理论意义,又有回应实际问题的现实意义。对于网络安宁权的理论界定是:隐私权体系下的私生活安宁权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保护的是理性谨慎人标准下的精神利益。其更加关注自然人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个人信息的支配以及网络生活不被打扰的状态。同时它又具有可克减性,需要让步于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公众人物因其特殊的属性,更是不能随意以网络安宁权作为抗辩事由。而实际问题在于,技术的不断革新引发了较多的侵扰网络安宁权的现象:人们会收到垃圾短信、垃圾邮件;会被莫名拉入各种群聊;在网上的个人信息或者浏览痕迹会被无形追踪,甚至会受到网络性骚扰。对应王利明教授将生活安宁具体划分的三种类型:排除对私人正常生活的骚扰、禁止非法侵入私人空间、对个人自主决定的保障,本文将具体的网络安宁权内容相应地划分为:通讯设备接收信息安宁、个人网络生活禁止恶意侵扰以及个人信息自决权三部分。我国目前对网络安宁权的保护,首先,立法上,对隐私权的认可本身起步较晚,对网络安宁权的认知也存在偏差,对其保护更是缺少较多的立法支持,多是零散地规定在法律法规中,并不成体系;其次,理论上,我国理论界对“隐私”的理解,大部分学者依然停留在“狭义隐私权”的层面,认为隐私权只保护“信息(秘密)+私人生活”,而忽视了对“非秘密信息”和“决定自由”的保护;最后,实践中,由于立法缺失、理论不完善,对相应的司法实务难以产生指导作用,实务案例中容易出现裁判标准不一、安宁利益请求难以被支持等问题。反观域外立法例,首先在“隐私”权体系上,美国等国家根据体系解释,是可以认为其承认私生活安宁权的,相应的网络安宁权也就能被覆盖保护;其次,在对网络安宁权保护模式上,美国采取的是“行业自律+法律法规”的模式,欧盟采取的是“法律法规保护为主”的模式。本文将在总结网络安宁权保护的现状和难题之后,借鉴相关域外立法例,对我国的网络安宁权保护提出制度构想,力图切实地保障自然人的网络虚拟空间的安宁。

吕慧杰[2](2020)在《高中生网络欺凌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欺凌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文以高中生网络欺凌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高中生网络欺凌现状,分析网络欺凌产生原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首先,论文对网络欺凌的概念、类型、平台。工具等进行了概述。其次,以两所高中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从网络欺凌的认知、网络行为的态度、网络欺凌的行为三个维度展开设计,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检验等方法,对高中生网络欺凌行为在性别、生源地、年级、学习成绩及父母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遭受到了网络欺凌;在发生网络欺凌的平台上,学生选择QQ和微博的占比是最多的;当遭受网络欺凌时,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愿意告诉家长或老师;在网络欺凌的认知上,认为网上公布别人隐私、网上孤立排挤别人、网上散布、嘲笑别人的短视频等都属于网络欺凌;在网络欺凌态度上,认为网络欺凌可以使人产生厌学、使人不自信的得分最高;在网络欺凌行为上,选择“曾在网络网络上给别人起绰号”和“曾在网上嘲笑某人长相,体型或打扮”的得分较高。在网络欺凌的认知差异上,不同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及父母文化程度均有差异,而不同生源地对网络欺凌的认知差异不大;在网络欺凌的态度差异上,不同性别、学习程度存在差异,而不同生源地、年级及父母文化程度则差异较小;在网络欺凌的行为差异上,不同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及父母文化程度均有差异,而不同生源地对网络欺凌的行为差异不大。导致网络欺凌的原因有:网络管理方面,短视频APP的设置漏洞、网络平台管理的不到位;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角色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监督不到位、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学校教育方面,学校网络安全讲座少、教师对网络欺凌认知存在不足之处;学生自身因素方面,高中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偏差、自控能力差、高中生自身的性格存在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网络欺凌的建议:法律层面,应该立法先行,健全法律规制;网络环境方面,应该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加大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该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加大孩子上网监督力度、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该多开设网络安全的讲座、教师应该加强对网络欺凌的认知;青少年自身方面,应该加强高中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提高高中生自控能力。

文娅[3](2019)在《基于行为识别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电子邮件以其传递信息便捷快速的优势己经成为了最为普遍的交流应用之一。虽然电子邮件可以给网络用户提供很大方便,但是同时也会带来某些非常严重的隐患,即有可能会有一些垃圾邮件。垃圾邮件通常数量众多,会在很大程度上挤占网络的带宽资源,从而使得网络通信信道拥堵,让许多网络用户没办法连接到目的网络或者没办法浏览和编辑一些重要的正规邮件。这会大大消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也会使得网络资源的应用不合理,进而严重损害了互联网的正常秩序和网络安全。所以,怎么去掉网络上面的大量垃圾邮件并且去除垃圾邮件的效率已经变成了网络用户和邮件提供商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去除垃圾邮件的相关技术以及相关研究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之中。然而,分析已存在的过滤技术,垃圾邮件过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已存在的的过滤方法精确度不高,经常出现误判的情况和对垃圾邮件过滤精确度高的技术存在耗时过多和用户信息泄露等等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判断的速度且提高垃圾邮件判断精确度,本文不仅通过研究邮件头的特征,还结合随机森林的特点,将随机森林算法应用在邮件过滤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判断邮件属性的准确率,同时还提高判定效率。基于行为识别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的工作包括一下内容:1、利用F-score法找出被判定为垃圾邮件的重要行为。根据大量的垃圾邮件分析的得出属性为垃圾邮件所表现出来共同行为特征,将这些行为特征采用F-score方法选择出具体代表性的行为特征。最后,随机森林算法使用被选择的最优行为特征去判定垃圾邮件的可能性。2、构建基于行为识别的随机森林算法垃圾邮件过滤模型。本课题的研究展示了多种垃圾邮件过滤方法,在对这些方法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及比较之后,最后本文确定把基于行为特征的随机森林方法应用到垃圾邮件的过滤之中。基于当前学术界所应用的一些成熟实验环境和数据信息,对基于行为识别随机森林垃圾邮件过滤模型进行了搭建。本文研究了随机森林的基本结构、算法实现步骤以及训练数据的过程。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已有的垃圾邮件过滤模型基础之上,与上文所设计搭建的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结合,系统实现需求和功能方面的分析与定位,并且实现垃圾邮件系统总体框架的研究与搭建,本文所实现的系统,能够为垃圾邮件的快速和准确过滤展现出一类可行的方法。

夏宏[4](2015)在《提升限制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普及发展,使用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利益驱动,许多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法律漏洞、关税降低以及电信技术来群发广告垃圾短消息,拨打骚扰电话,这些现象相当猖獗,严重干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规范管理来限制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传播势在必行,也引起了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规范通信行业的发展,怎样通过有效手段去控制这些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是一项值得思考而且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运营商在监控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过程体系中的研究,通过检查客户投诉以及处理客户投诉的流程,通过电信技术和管理手段设计和制定防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方法来规范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处理的流程,另对行业和互联互通网关形成实施监管,从而有效地将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泛滥的情况遏制下来。文中,通过一系列方案的实施和验证,有效降低了垃圾短信数量和骚扰电话的发生,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任娟娟,郭燕霞[5](2015)在《试论网络时代的骚扰问题》文中认为网络骚扰是现实中传统式骚扰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变异,是一类貌似温和、隐秘,但事实上却给受害人带来严重困扰与伤害的新兴网络社会问题。文章对网络骚扰问题的产生背景、内涵、类型与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

钱松岭[6](2014)在《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理想公民,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发展状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还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烙印,存在着技术至上的倾向,内容上缺少对信息权利与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信息社会学方面知识,忽视了课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一定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综合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发生转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STS综合化的促动。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内,以信息社会学为切入点,试图探求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策略与评价,使之更好地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内容合理融合、有机统一,以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底蕴。为了以上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专家审议、教学实验研究包括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本文共分六章。本研究通过对课程开发理论、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和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中小学社会学课程开发的适用性;然后对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四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商业性出版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又阐述了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要体现文化传承、社会科学、反思探究的三个社会学课程传统;同时,还从社会、个人和学科三个维度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归类分析,确定了相关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基本开发形式,并提出了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K(Information Sociological 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P(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流程: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方法特质与过程原则;R(Social Relationship)学生的社会关系;C(Cultures)文化: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此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数字公民”,并通过专家审议确定了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级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和信息科技发展史五个领域,并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关系来组织这些内容,并分为四个水平阶段。基于以上工作,本研究在调查了教学实验对象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三种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专家审议,然后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结论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学生能充分思考信息社会学议题;师生对信息社会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学生家长的意识和行业自律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相关课程教学行之有效。最后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学习内容、教学评价和未来研究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李冠辰[7](2014)在《微博垃圾用户行为建模和甄别》文中认为最近两年来,以微博为首的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例如新浪微博已经拥有几亿的注册用户和近亿的活跃用户。随着微博平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垃圾用户。这些垃圾用户或发布广告、或发布谣言、或受雇转发,对微博平台的公开公正的信息传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基于实际的新浪微博数据进行了垃圾用户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基于微博重复发布行为和LDA主题模型的垃圾用户检测模型SDM。基于此模型,在真实的垃圾微博数据中进行了垃圾用户甄别实验,并利用用户的其他信息进一步增强了算法的效果。主要成果如下:1.设计实现并行微博爬虫,在大量实际垃圾用户数据(新浪微博举报大厅)的基础上对微博的不同类型垃圾用户进行了行为分析,为提出垃圾用户检测模型提供了基础和依据。2.基于垃圾用户的行为特点(短时间内重复发布垃圾微博),提出了基于微博重复发布行为的垃圾用户检测模型SDM,从重复发布行为和垃圾微博内容两个方面对垃圾用户进行建模,得到用户重复发送行为的评估函数F(U)。3.在真实的微博垃圾用户数据集中,利用SDM模型进行了垃圾用户甄别实验。从有效性、参数对算法效果的影响和不同类型微博信息对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和分析。4.针对利用SDM模型进行垃圾用户甄别时参数难以确定、扩展性不足的缺点,使用基于SVM的垃圾用户甄别方法,将SDM模型计算出的重复行为评估函数作为SVM等通用分类算法的一维特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实验。在真实微博垃圾用户数据中的实验结果证明,使用完整的特征集合,可以提高数据挖掘的效果,且具有更广泛的扩展性。

威尔·弗格森,秦红梅[8](2013)在《419》文中提出加拿大西部某座城市,一辆汽车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冲下路基,驾驶者当场死亡。是一场意外,还是蓄意谋杀?死者家属向保险公司索赔时遭到拒付,他们发现不仅家庭账户上的存款所剩无几,还欠下银行一笔巨额债务。当警察把死者生前所用电脑硬盘里的信息恢复之后,答案昭然若揭。原来,遇难者卷入了一场源自西非的跨国网络诈骗案。在尼日利亚法典中,诈骗行径的代号为419。然而,纵然弄清了事实真相,警方却无力追查地球另一端的罪犯。身为文字编辑的劳拉凭着职业敏感性,通过分析父亲所收邮件的语言特征,发现了蛛丝马迹。为了挽回失去的财产,为父亲报仇,劳拉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来到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城。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来说,这是一座凶险四伏的城市。同样是在尼日利亚,三个年龄相仿、出身各异的年轻人正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踽踽独行。善良朴实的纳姆迪来自尼日尔三角洲外围的一个渔村,丰富的石油资源给这里带来了灾难。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流被污染,空气中弥漫着有毒气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赤热炎炎的旷野中走着一个怀有身孕的女孩,她一无所有,如一粒尘埃淹没在尘世中,没有人知道她来自哪里,又将去何方。靛蓝色袍子和脸上的疤痕成为她身世的标志。在拉各斯费斯塔克镇的一家网吧,温斯顿正通过网络编织着美梦。这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抱负的年轻人,可惜误入歧途。他的美梦是什么?他和地球另一端的遇难者又有着怎样的关联?2012年加拿大丰业银行吉勒文学奖2013年加拿大书商协会藏书票奖之年度小说奖这部小说会让你废寝忘食……引人入胜,充满刺激。——加拿大《环球邮报》令人心痛、着迷、胆战心惊。一部结局出乎意料的惊悚小说。——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

苏·格拉夫顿,唐克胜,曾凡海[9](2008)在《非法入侵》文中提出真正的恐怖就发生在我们自以为了解的平凡世界中……金西·米尔霍恩是南加利福尼亚小镇圣特雷莎的一名私人侦探,有一天,她听见邻居格斯·弗伦斯基在家中呻吟,冲进去一看,原来老人摔倒了,肩膀脱臼。她赶紧叫来房东、好朋友亨利·皮茨,两人一起把老人送到医院。可无儿无女的老人出院后怎么办呢?她找到老人远在纽约的侄孙女的电话,把老人的情况告诉了她,希望她到洛杉矶来一趟。老人的侄孙女非常不情愿地来了,而且她因有公务在身,也不能久留,于是只好高薪聘请了一位名叫索拉纳·罗哈斯的家庭护理来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老人的侄孙女离开时曾请米尔霍恩秘密调查索拉纳的背景,了解到索拉纳是家中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曾在疗养院当过护士,有做过私人护理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索拉纳在护理老人的过程中行为诡秘、举止怪异,这引起了米尔霍恩的怀疑,于是她展开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这个名叫索拉纳·罗哈斯的女人居然是冒名顶替的!她在盗用了另外一名护士的身份之后,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私人护理界。她以家庭护理为名,把孤寡老人隔离或麻醉,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进而掠夺这些人的钱财。至此,这个反社会的冷漠女人已经彻底背叛了人们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但是,除了在金钱上巧取豪夺,她还会对老人采取什么行动呢?

王琼[10](2008)在《浅析互联网垃圾邮件的避防》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垃圾邮件也应运而生,而且危害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运行。文章针对普通网民,从保护邮箱地址、选择合适的邮件服务商、适当选择邮件客户端软件等三个方面提出逃避垃圾邮件的方法。

二、有一种骚扰叫垃圾邮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一种骚扰叫垃圾邮件(论文提纲范文)

(1)论网络安宁权的民法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网络安宁权的学理涵义
    第一节 网络安宁权的注解
        一 网络安宁权之“网络”用词的范围
        二 网络安宁权之“安宁”的释义
    第二节 网络安宁权的属性
        一 网络安宁权客体为普适意义的精神利益
        二 网络安宁权具有可克减性
        三 网络安宁权与相关权利存在区别
第二章 我国网络安宁权的研究和立法局限
    第一节 学理上对网络安宁权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一 “隐私”的保护较为狭义
        二 网络虚拟空间的财产属性尚未认可
        三 网络私密空间所有权的理论薄弱
    第二节 网络安宁权的立法保护根基薄弱
        一 对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有限
        二 对通讯设备安宁的保护缺乏体系
        三 个人网络行为自决没有立法明确
第三章 我国网络安宁权保护的法律困境
    第一节 通讯设备安宁的保护困境
        一 认定通讯设备安宁被侵犯存在困难
        二 对网络安宁权的损失赔偿认定不一
        三 司法裁判中经常与名誉权混淆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自决的保障难题
        一 个人信息自决尚未得到实务确认
        二 对个人信息的范围认定保守
第四章 域外立法例中对网络安宁权的保护
    第一节 对网络安宁权的保护模式
        一 广义的隐私权保护模式
        二 保护网络安宁权的两种模式
    第二节 对网络安宁权进行保护的具体立法例
        一 明确认可网络私有空间及信息的财产属性
        二 对网络安宁权的立法保护较为体系
        三 对通讯设备安宁的保护力度较大
        四 对个人网络信息自决的保障较为完整
第五章 我国保护网络安宁权的制度构想
    第一节 网络安宁权保护的相关理论跟进
        一 明确网络安宁权的属性界定
        二 明确网络安宁权保护的界限
    第二节 完善保障通讯设备安宁的制度
        一 明确垃圾信息发送者的告知义务
        二 适当加重对垃圾信息侵扰安宁的惩罚力度
    第三节 严格网站运营者的民事责任
        一 收集用户信息遵循严格的必要性原则
        二 完善网站运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第四节 建立个人信息自决制度
        一 个人数据访问权
        二 个人数据更正权和限制处理权
        三 个人数据删除权与被遗忘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中生网络欺凌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2 网络欺凌的概述
    2.1 网络欺凌的界定
    2.2 网络欺凌的类型
    2.3 网络欺凌的工具
    2.4 网络欺凌的特征分析
    2.5 网络欺凌与传统欺淩的区别
        2.5.1 网络欺凌的隐蔽性
        2.5.2 网络欺凌的不间断性
        2.5.3 网络欺凌的恐惧性
        2.5.4 旁观者的区别性
        2.5.5 网络欺凌的无限受众性
3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2 调查实施
        3.2.1 调查对象
        3.2.2 量表问卷的信度检验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高中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3.3.2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工具与平台情况
        3.3.3 高中生网络欺凌不同主体情况
        3.3.4 高中生对网络欺凌的处理方式及危害
        3.3.5 高中生网络欺凌行为的情况分析
        3.3.6 高中生网络欺凌认知的情况分析
        3.3.7 高中生网络欺凌态度的情况分析
        3.3.8 差异分析
    3.4 调查小结
4 高中生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
    4.1 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
        4.1.1 短视频APP设置的漏洞
        4.1.2 网络平台管理的不到位
    4.2 家庭教育的疏忽
        4.2.1 父母角色的缺失
        4.2.2 父母对孩子监督不到位
        4.2.3 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4.3 学校网络教育的不重视
        4.3.1 学校网络安全讲座少
        4.3.2 教师对网络欺凌认知不足
    4.4 高中生本身的因素
        4.4.1 高中生网络道德认知的偏差
        4.4.2 高中生自控能力差
        4.4.3 高中生自身的性格差异
5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解决对策
    5.1 立法先行,健全法律规制
    5.2 净化网络环境
        5.2.1 完善网络道德规范
        5.2.2 加大网络平台的管理力度
    5.3 重视家庭教育
        5.3.1 父母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
        5.3.2 父母加大孩子上网监督力度
        5.3.3 父母用正确方式教育孩子
    5.4 学校应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5.4.1 学校多开设网络安全的讲座
        5.4.2 教师应该加强对网络欺凌的认知
    5.5 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5.5.1 提高高中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
        5.5.2 提高高中生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基于行为识别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 垃圾邮件过滤的基本过程分析
    2.2 随机森林算法
    2.3 决策树算法
    2.4 CART决策树概述和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行为识别的随机森林垃圾邮件过滤模型研究
    3.1 垃圾邮件过滤模型的研究与对比
    3.2 基于行为识别的随机森林模型
    3.3 模型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研究与实现
    4.1 垃圾邮件过滤系统可行性分析
    4.2 垃圾邮件过滤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3 垃圾邮件系统总体设计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环境与应用
    5.1 系统实现环境
    5.2 系统各子模块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提升限制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治理现状
        1.2.1 国内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治理现状
        1.2.2 国外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治理情况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定义
        2.1.1 垃圾短信的定义
        2.1.2 骚扰电话概述
    2.2 垃圾短信的类型
        2.2.1 分类
        2.2.2 统计分类
    2.3 短信业务及发送原理介绍
        2.3.1 短信业务
        2.3.2 发送原理
    2.4 垃圾短信的发送方式
        2.4.1 手枷手机模块发送垃圾短信
        2.4.2 网络端口/平台发送垃圾短信
    2.5 垃圾短信监控和过滤的三种实现机制
        2.5.1 实时过滤机制
        2.5.2 话单分析机制
        2.5.3 协议监测机制
    2.6 短信阻止机制
        2.6.1 内容关键字过滤机制
        2.6.2 号码黑白名单过滤机制
    2.7 垃圾短信泛滥及形成原因分析
        2.7.1 垃圾短信泛滥
        2.7.2 垃圾短信形成原因分析
    2.8 垃圾短信的治理
        2.8.1 提前预防
        2.8.2 封闭期间
        2.8.3 事后调查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限制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的方案设计
    3.1 福建省垃圾信息与骚扰电话治理情况
        3.1.1 信息中心现状
        3.1.2 省内信令网现状
        3.1.3 省内信令监测系统现状
        3.1.4 省内彩铃及来电提醒现状
    3.2 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蔓延现象分析
        3.2.1 恶意行为来源分析
        3.2.2 恶意行为内容分析
    3.3 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蔓延的原因分析
        3.3.1 内部流程原因分析
        3.3.2 系统软硬件原因分析
    3.4 内部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3.5 硬件、软件优化及开发方案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限制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方案实现
    4.1 优化内部流程
        4.1.1 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蔓延监控流程梳理及优化
        4.1.2 垃圾信息白名单拦截流程设计
        4.1.3 接口及釆集方式设计
    4.2 软硬件优化
        4.2.1 旧系统扩容改造
        4.2.2 骚扰电话监控软件研发
        4.2.3 行业网关监控
        4.2.4 互联互通网关监控
    4.3 实施效果
        4.3.1 恶意行为投诉量
        4.3.2 骚扰电话检测效率
        4.3.3 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蔓延处理时限
        4.3.4 经济、社会效益
    4.4 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5.2.1 垃圾邮件的法律监管应坚持以下原则
        5.2.2 治理骚扰电话的困难需要确定的应对方案
参考文献
符号与标记(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试论网络时代的骚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社会与网络骚扰
二、网络骚扰的基本内涵
三、网络骚扰的类型分析
    (一) 按实施主体
    (二) 按受害对象
    (三) 按侵害程度
四、网络骚扰的表现形式
    (一) 发送垃圾信息
    (二) 网络电话追呼
    (三) 网络破坏
    (四) 网络欺骗
    (五) 网络辱骂
    (六) 网络威胁
    (七) 网络诽谤
    (八) 网络纠缠
    (九) 网络曝光
    (十) 网络陷害

(6)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之处
    五、 概念界定
        (一) 信息
        (二) 信息社会
        (三) 信息社会学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
    六、 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 课程开发理论
        (二) 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的梳理
        (三) 与信息社会学相关的学校教育内容
        (四) 社会系统中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
        (二) 英国 ICT 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日本中小学“信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四) 印度计算机科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对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比较分析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比较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三) 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比较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组织
        (五)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六) 息社会学课程的评价
第三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哲学基础
        (二) 心理学基础
        (三) 社会学基础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社会价值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个人价值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学科价值
第四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 KPRC 开发模式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归类分析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 KPRC 模式
        (一) K(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
        (二) P(Processing)信息处理过程
        (三) R(Relationship)社会关系
        (四) C(Cultures)文化
第五章 KPRC 开发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设置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定位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 课程目标的叙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基本目标
    二、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二) 数字公民与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基本组织要素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专家审议
        (一) 编制专家意见调查表
        (二) 聘请专家
        (三) 进行审议
        (四) 审议结果
第六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
    一、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工具
    二、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 教学资源设计的目标
        (二) 教学资源内容选择
        (三) 教学资源结构设计
        (四) 教学资源案例
    三、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实施
        (一) 学生需求分析
        (二) 实验教学资源设计
        (三) 教学实验实施
    四、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一) 课堂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二) 教师意见访谈结果
        (三) 综合讨论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结语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不足
    (三)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微博垃圾用户行为建模和甄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 爬虫和数据获取
    2.1 相关技术介绍
    2.2 分布式爬虫设计和实现
    2.3 数据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统计分析
    3.1 通用特征分析
    3.2 特殊特征分析
        3.2.1 昵称重复度分析
        3.2.2 提示关注数分析
    3.3 行为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博重复发送行为的垃圾用户甄别算法
    4.1 基于垃圾微博重复发送行为的垃圾用户甄别算法
        4.1.1 重复检测
        4.1.2 SDM算法流程
        4.1.3 SDM模型定义
        4.1.4 用户网络信息建模
        4.1.5 用户行为和文本信息建模
    4.2 基于SDM的实验和结果分析
        4.2.1 SDM有效性实验
        4.2.2 参数调优
        4.2.3 文本信息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VM的垃圾用户判别方法
    5.1 相关技术介绍
    5.2 特征设计
        5.2.1 通用特征
        5.2.2 文本特征
        5.2.3 特殊特征和行为特征
        5.2.4 特征集合
    5.3 特征选择
    5.4 特征处理和训练预测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5.5.1 多算法对比实验
        5.5.2 不同离散数对比实验
        5.5.3 不同类型特征影响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有一种骚扰叫垃圾邮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网络安宁权的民法保护[D]. 陈锦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中生网络欺凌现状调查研究[D]. 吕慧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行为识别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文娅. 宁夏大学, 2019(02)
  • [4]提升限制垃圾短信及骚扰电话策略研究[D]. 夏宏.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5]试论网络时代的骚扰问题[J]. 任娟娟,郭燕霞.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2)
  • [6]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D]. 钱松岭.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7]微博垃圾用户行为建模和甄别[D]. 李冠辰.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8]419[J]. 威尔·弗格森,秦红梅. 译林, 2013(06)
  • [9]非法入侵[J]. 苏·格拉夫顿,唐克胜,曾凡海. 译林, 2008(05)
  • [10]浅析互联网垃圾邮件的避防[J]. 王琼. 科技创业月刊, 2008(05)

标签:;  ;  ;  ;  ;  

有一种骚扰叫垃圾邮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