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谈对学校德育软环境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林颖[1](2021)在《民族地区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以广西M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
董瑞[2](2021)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是对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和在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所应具备的素养的探讨。本论文所探讨的劳动教育,一类是在学科当中的渗透,一类是特别的活动,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展开,通过相关理论参考和劳动教育政策中提取的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指标以及对中小学教师现实需求的关注,研制了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分析框架,认为劳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劳动教育信念、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以及劳动教育管理能力,教师具备劳动教育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劳动教育对教师素养的需求。随后进入中小学校选取教育管理者、一线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现状。研究发现,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学段上存在差异;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会影响教师关注劳动教育的程度;很多教师把劳动教育视为体力劳动和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教师的劳动素养不高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示范;每位教师都应自觉实施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校并未落实。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受多方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教育评价制度难以改变教师的关注重点;缺乏培育和激励教师发展劳动教育素养的措施;缺乏融入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师资培训。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从政府、学校及教师自身三个角度探讨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的对策及建议,政府层面可以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执行的评价和监测劳动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要求、规划与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的劳动教育培训;学校层面可以营造劳动教育的硬环境与软环境、进行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校本培训;教师层面可以加强专业学习、改善劳动教育实践、加强行动反思。
王梓伟[3](2021)在《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将校园足球的发展作为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多次指示要加快推进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建设,大力提升青少年的足球技术水平。随着体育强国的不断深入发展,校园足球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足球的快速建设离不开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入,但是如何扎实推进校园足球,做到充分平衡,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依然是一个难题。本研究从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几类因素入手,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及梳理,深入刨析这几类因素之间存在的关联。通过逻辑演绎法阐述晋城市校园足球开展遇到的困境,从而为晋城市校园足球的充分开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借鉴。本研究将山西省晋城市部分初中学校作为调查与研究对象,从平衡性和经济资本以及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三个方向构建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通过文献资料法,阅读和收集校园足球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逻辑演绎法构建出理论框架;通过实地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深入基层了解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平衡性方面,晋城市初中学校表现出体育课时不足,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足球知识;广大学生还需正确认识校园足球;没有适合自身的足球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在探索前进,不利于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的开展。(2)经济资本方面,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一方面是校园足球专项资金不足,无法有效的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不能支撑一些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师资力量较为匮乏,没有充足的体育足球教师保证校园足球的开展;体育教师薪资待遇的不合理,也会造成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影响了校园足球活动的顺利开展。(3)资源配置与再生,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部分学校还需加快建设步伐,学校足球队的建立情况普遍不佳,另外,学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广泛缺乏,具体表现在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开展次数太少,领导和家长“重智育、轻体育”思想,更多领导和家长是为了升学加分,学校的规则不完善,开展运动中容易缺乏约束。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总体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资源没有合理的配置与优化再生,难以实现良性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与专家访谈的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平衡性方面。适当增加体育课时,保证学生有时间接触足球;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的认识校园足球;其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反馈,制定适合自己的校园足球课程,保证学生有丰富的课程。提高兴趣,从而促进校园足球和谐发展。(2)经济资本方面。晋城市初中学校要“两手抓”,一只手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二是要寻求多途径,拓宽校园足球资金来源。另一只手要大力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待遇,规范体育教师薪资体系,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两手抓,齐头并进,确保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顺利开展。(3)在资源配置与优化再生方面。晋城市初中首先是要修建标准的场地以及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政策落实到位,然后创办校园足球工作室,组织建立学校足球代表队;最后要加强学校足球文化的建设,具体是要增加学校内校园足球文化活动的开展次数;校领导及家长要正确认识校园足球的作用,摒弃形式主义,拿出实际的方案,落实相关政策,“智育”与“体育”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完善校园足球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有纪律的组织学生多参加校园足球活动,稳步推进校园足球发展。
王李云[4](2020)在《《道德经》德育思想对小学德育改革的启示》文中认为
罗琴霞[5](2020)在《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以粤西北H县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普通高中教育正朝着普及化方向迅猛迈进。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精良的教师队伍,顶着高中教育“半边天”的女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问题不容忽视。高中教育事关高考,女教师们不仅面临沉重的教育教学甚至是管理的责任,还要周全着身后的家庭,身负工作、家庭双重角色压力,处境不易、发展之难可想而知。本论文以粤西北H县高中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和对已有的相关理论成果的整理,在把握H县高中女教师整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概括归纳出当前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探寻出促进县域高中女教师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包含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缘由,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影响因素、途径方式及女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阐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遵循“描述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思路。同时对“教师专业发展”、“县域高中”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在把握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发展内容的基础上,探究了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效提高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价值、意义。第三部分简介了粤西北H县高中发展的概况,并针对粤西北H县高中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分析,通过男女教师的对比突出女教师队伍的整体特点。第四部分在掌握粤西北H县高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归纳出H县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教科研能力欠缺、专业情感淡薄、专业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第五部分是笔者采用原因分析的方法,聚焦粤西北H县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角度探究出造成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原因有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普遍;专业发展意识薄弱,职业期待较低;工作家庭双重角色冲突;学校教育教学任务重;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机制,培训进修实效低;学校支持投入有限,教育决策的性别意识缺失;琐事缠身,家庭支持理解力度堪忧;福利待遇不高,社会尊师重教风气不浓等。第六部分是针对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强调个人应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加强阅读积累与反思,向时间管理要效率;学校要合理减负,完善制度建设,拓宽拓深学习提升渠道,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家庭层面要努力融洽家庭关系,加强家人间的沟通理解;社会要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等。本文结语部分从政策、发展等角度进一步强调促进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研究的问题和过程做出归纳总结,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为今后的深化研究总结经验,明确方向。
李路[6](2020)在《当代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生去奋斗。这份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完成,离不开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担当意识,离不开在面对困难时所需的坚毅品质,更离不开学有所成时回馈国家的感恩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质,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大学生厘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那么如何培养责任感、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责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力量,成为当前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在对社会责任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的内涵做了相关界定后,以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及习近平关于社会责任感、坚毅品质和感恩精神的思想为依托,并借鉴埃蒙斯等人的感恩理论、达克沃思的坚毅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感恩精神、坚毅品质的现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出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关系,从而有的放矢,找出大学生当前面临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根据问题及原因提出与时代背景和大学生实际状况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感恩精神及坚毅品质的总体水平良好,但是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不同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精神和坚毅品质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和现实状况。同时,本文通过运用Amos建构出关于感恩和坚毅对社会责任感影响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耙梳理掘出当前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现状所导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学校氛围、家庭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引起的,找准问题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所以,本研究根据上述几个原因,也从社会文化、学校氛围、家庭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四个方面,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感恩精神、坚毅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大学生将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真谛领会到心里去,践行到生活中,使得家庭美满,校园融洽,社会和谐。
何艳[7](2020)在《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Y高中为例》文中认为教育是改变这个世界最有力的武器,它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摇动、推动和唤醒都离不开情绪的参与。近年来,教师情绪对教学的影响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高中教师,在超强度的工作负荷、巨大的高考压力以及现实生活的沉重负担之下,他们的负面情绪逐渐积压和凸显,不断蚕食着高中教师们的身心健康,导致了职业倦怠感的产生,甚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关注高中教师这个群体的情绪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析导致高中教师情绪管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更为必要和紧迫。研究者通过问题提出、归纳分析文献、访谈和观察、文本资料收集与论证等程序,对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逻辑整合与系统阐述。本研究以Albert Ellis的ABCDE理论、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感染理论以及现代管理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如下三个维度:对象维度,即高中教师自身的情绪管理;内容维度,即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操作维度,即解决高中教师情绪问题的策略来展开此项研究。本研究以Y高中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法,针对研究对象的一系列活动展开了研究,通过对研究数据与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Y高中教师情绪自我管理的现状有:教师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较弱,教师的情绪表达能力低下,教师的自我激励能力较好,教师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较高,以及教师的人际关系管理能力较欠缺。除此之外,学校和社会对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有:学校和社会尚未为教师顺利展开情绪管理相关工作创设良好的“软环境”。通过调研,研究者发现在Y高中,还存在教师对于情绪管理工作的心态偏颇、教师对情绪管理不够重视、学校对教师情绪管理相关工作流于表面,以及社会对教师情绪管理的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如上困境是由于教师自身性格差异、敬业精神不足、学校对教师情绪管理工作的疏忽和工作方法欠缺导致的。此外,社会为教师情绪管理创造的软环境不理想,对教师的非理性要求与过高期待也是造成教师情绪管理困难的重要原因。情绪管理能力是可以通过个人练习与调适,以及外部环境的支持与帮助来培养和提升的。因此,在解决高中教师情绪管理所面对的问题与困难时,首先,可以通过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来实现。一方面,教师要与非理性信念辩论,重新获得理性信念;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自身人际关系管理能力;再者,教师应该努力提升情绪觉察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增强敬业精神,促进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其次,学校要改进教师情绪管理的工作方法。第一,转变工作思路,重视教师情绪管理工作。第二,改进教师管理方法,帮助教师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再次,社会应该为高中教师情绪管理建立支持系统。一方面,给予教师情绪管理相关工作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另一方面,尊重和理解教师,对高中教师的期待合理化。再者,要运用情绪感染的力量,为教师情绪管理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只有通过教师个人努力、学校和社会的辅助与支持,才能实现高中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朝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进而为高中教师的长远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陈畅[8](2020)在《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需的重要理论,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不可或缺的理论。灌输理论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向大众输送和呈现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不会在青少年学生的脑中自发产生,高中阶段是培养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把握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特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应用灌输理论,以期增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本文的论述如下:绪论部分。就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介绍。本文的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灌输理论概述。这部分阐述了灌输理论的内涵,梳理了灌输理论发展过程,指出灌输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坚持灌输理论的重要原因。第二,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这部分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从课程要求和教学主客体需要等方面论述了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三,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网络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四,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对策。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以灌输理论科学内涵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根据,针对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政策,一是灌输主体多维联动;二是灌输内容与时俱进;三是灌输方法灵活多样;四是灌输载体智能高效。
张茜[9](2020)在《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中职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提高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完善中职学生人格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重要使命。随着全国上下越来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作用,以及党和国家建立诚信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是对中职学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中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推动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中职学校是中职学生诚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尽管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诚信教育一直是诸多因素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阅读书籍、文献资料等强对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学习了相关理论,分析了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内容和特点。第二部分,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了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对12位教师进行访谈,对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个角度分析了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学校层面拓展学校诚信教育形式,包括环境熏陶、文化浸润、教师范行、课程育信、活动扬长;家庭层面提高家庭诚信教育参与度,树立正确观念,营造优良家风,改善家教方式,引导家长垂范,配合学校教育,加强家校联动;社会层面构建社会弘扬诚信价值的观念,加快诚信法规建设,健全诚信评价体系,加强诚信监督力度,完善诚信奖惩机制,重视诚信舆论引导,培养“诚信至上”意识;学生层面,自觉加强自我诚信教育,引导诚信行为自省,培养自我诚信意识,加强诚信知识学习,提升道德精神修养,增强诚信道德体验,塑造健全诚信人格。在论述家庭、社会、个人层面的时候,笔者始终站在中职学校教师的角度,对学校、社会和个人对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改进对策与建议。
张琳[10](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成果的经验总结,其中凝聚了这些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取得的重大进展。新课标深入贯彻落实我们党十九大明确提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在这一任务指引下,凝练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为了提高这一主阵地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必须与时俱进地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程资源改革。校园文化资源作为高中生最为熟悉的身边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教学资源。本研究除引言部分外,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校园文化有狭义广义之分,本论文探究的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在中学阶段,由学校中的教师、学生、职工等特定的主体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行为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等文化形态,具有目的性、多样性、渗透性、教育性、时代性等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推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其次,有利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发挥其对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最后,有利于依托校园文化资源,实现德育目标。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单一、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单一、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内容错位等方面的不足。第三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成因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原因在于,学校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不完善;教师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够、能力不足;学生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第四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切实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具体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学校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第二,大力提升教师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发利用理念,以此提升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性。
二、略谈对学校德育软环境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对学校德育软环境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师素养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背景 |
一、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 |
二、与学科教学及教育活动相融合 |
三、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 |
四、注意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
五、提高每位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
第二节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 |
一、大多数学校开展过一定形式的劳动教育 |
二、系统开设专门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校较少 |
三、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校较少 |
四、关注学科融合的学校较少 |
第三节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成因 |
一、教育体制层面 |
二、家-校-社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内涵 |
一、劳动教育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师劳动教育素养 |
四、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特点 |
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
二、为己性与为他性的统一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价值 |
一、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二、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框架研制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分析框架的形成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政策依据 |
三、选择依据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 |
一、劳动教育信念 |
二、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 |
三、劳动教育管理能力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现状考察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总体情况 |
一、劳动教育信念现状 |
二、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现状 |
三、劳动教育管理能力现状 |
四、研究发现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影响因素 |
一、当前教育评价制度难以改变教师的关注重点 |
二、缺乏培育和激励教师发展劳动教育素养的措施 |
三、缺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师资培训 |
第六章 提升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的引领 |
一、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执行的评价和监测体系 |
二、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要求 |
三、规划与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的劳动教育培训 |
第二节 学校的使命 |
一、创设劳动教育的硬环境与软环境,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
二、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
三、开展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校本培训 |
第三节 教师的行动 |
一、立足自身发展,加强专业学习 |
二、立足学生发展,改善劳动教育实践 |
三、立足终身学习,加强行动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国家政策指引 |
1.1.2 内在需求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校园足球相关概念研究 |
2.1.2 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研究 |
2.1.3 校园足球开展策略研究 |
2.1.4 校园足球平衡性研究 |
2.1.5 校园足球经济资本研究 |
2.1.6 校园足球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4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框架构建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逻辑演绎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的平衡性现状 |
4.1.1 晋城市初中体育课时调查分析 |
4.1.2 晋城市初中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态度调查分析 |
4.1.3 校园足球课程资源情况分析 |
4.2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的经济资本现状 |
4.2.1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专项经费的调查分析 |
4.2.2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师资力量建设调查分析 |
4.2.3 晋城市体育教师师资待遇情况调查分析 |
4.3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的资源配置与再生现状 |
4.3.1 足球活动场地及基础设施的调查与分析 |
4.3.2 晋城市初中足球队建立情况调查分析 |
4.3.3 晋城市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
4.4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存在的问题 |
4.4.1 校园足球开展的平衡性问题 |
4.4.2 校园足球开展的经济资本问题 |
4.4.3 校园足球开展的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问题 |
4.5 晋城市校园足球开展的策略 |
4.5.1 校园足球开展的平衡性策略 |
4.5.2 校园足球开展的经济资本策略 |
4.5.3 校园足球开展的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策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调查》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调查》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4 《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调查》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5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以粤西北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教师专业发展 |
2.县域高中 |
3.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社会性别理论 |
2.需要层次理论 |
3.角色冲突理论 |
一、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
(一)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二)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
1.有利于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及家庭和谐 |
2.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
3.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
4.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二、县域高中发展与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
(一)粤西北H县高中发展概况 |
(二)粤西北H县高中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
1.数量与性别情况 |
2.年龄分布情况 |
3.学科构成情况 |
4.学历结构情况 |
5.职务和晋升情况 |
三、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
(一)有一定知识素养,但结构不合理 |
(二)教科研能力欠缺,专业技能亟待提升 |
(三)职业满意度不高,专业情意淡薄 |
(四)活动参与热情不高,效果不佳 |
四、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女教师个人角度原因分析 |
1.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普遍 |
2.专业发展意识薄弱,依赖性强 |
3.发展规划不合理,职业期待较低 |
4.双重甚至多重角色冲突 |
(二)学校角度原因分析 |
1.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 |
2.缺乏合理有效的专业发展机制 |
3.培训进修实效低,活动流于形式 |
4.学校重视不足,支持投入有限 |
5.教育决策的性别意识缺失 |
(三)家庭角度原因分析 |
1.琐事缠身,分身乏术 |
2.家庭支持理解力度堪忧 |
(四)社会角度原因分析 |
1.尊师重教风气不浓 |
2.教师福利待遇不高 |
五、促进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
(一)激发内在动力,强化专业提升 |
1.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做好专业发展规划 |
2.加强专业学习与反思,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
(二)组织管理人性化,增强活动实效性 |
1.合理安排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
2.拓展培训渠道,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 |
(三)协调角色转换,减轻家校任务冲突 |
1.强化师者意识,淡化“家庭本位”思想 |
2.加强沟通理解,融洽家庭成员关系 |
(四)争取各方支持,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
1.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增强教师的获得感 |
2.促进家校协同合作,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当代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综述 |
1.2.2 坚毅品质的研究综述 |
1.2.3 感恩精神的研究综述 |
1.2.4 相关性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
2.1.2 坚毅品质的内涵 |
2.1.3 感恩精神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关于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2 关于感恩精神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3 关于坚毅品质的相关理论 |
2.3 可借鉴的其他理论 |
2.3.1 关于感恩的相关理论 |
2.3.2 达克沃思关于坚毅的理论 |
2.3.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三章 问卷的编制与调查实施 |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构建 |
3.2 问卷的修订 |
3.3 问卷分析流程 |
3.3.1 社会责任感量表信效度分析 |
3.3.2 感恩量表信效度分析 |
3.3.3 坚毅量表信效度分析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感恩精神、坚毅品质的现状 |
4.1 调查对象 |
4.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
4.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整体情况良好 |
4.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不均衡性 |
4.3 当代大学生感恩精神现状 |
4.3.1 大学生感恩精神总体良好 |
4.3.2 大学生感恩精神存在不均衡性 |
4.4 当代大学生坚毅品质现状 |
4.4.1 大学生坚毅品质总体良好 |
4.4.2 大学生坚毅品质存在不均衡性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分析 |
5.1 坚毅品质、感恩精神、社会责任感的相关性统计 |
5.2 感恩、坚毅影响社会责任感的模型构建 |
5.2.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
5.2.2 结构方程模型的步骤 |
5.2.3 大学生坚毅和感恩对社会责任感影响的相关性假设 |
5.2.4 大学生坚毅和感恩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的模型建构 |
5.3 感恩、坚毅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
5.3.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5.3.2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
5.3.3 模型的求解 |
5.3.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影响当代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原因分析 |
6.1 社会文化影响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6.1.1 社会期许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关注面 |
6.1.2 社会角色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接纳度 |
6.1.3 传统思想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践行 |
6.2 学校氛围影响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6.2.1 校园软环境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感知 |
6.2.2 课业压力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
6.3 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的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6.3.1 经济基础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需求 |
6.3.2 留守经历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6.3.3 依赖感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习得 |
6.4 个体思想状况影响大学生的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6.4.1 不同年龄段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
6.4.2 学习主动性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汲取 |
6.4.3 人生目标影响大学生对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性 |
第七章 培育当代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社会责任感的路径 |
7.1 大学生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文化建设 |
7.1.1 打破不平等的社会期许,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7.1.2 增强学生的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
7.1.3 纠正社会传统思想,弘扬男女平等的优秀传统 |
7.2 大学生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校园环境建设 |
7.2.1 实践锻炼,重视实践的磨炼 |
7.2.2 教学引导,促进学识与思想相统一 |
7.2.3 环境熏陶,注重环境育人的功效 |
7.3 大学生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家庭帮扶建设 |
7.3.1 改善家庭教育的不平衡性 |
7.3.2 提高家庭教育的效能层次性 |
7.4 大学生坚毅、感恩和社会责任感的自我完善建设 |
7.4.1 减少家庭依赖感 |
7.4.2 增强环境适应力 |
7.4.3 培养学习自觉性 |
第八章 结语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7)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Y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
1.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
2.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
(二)研究的意义 |
1.实践意义 |
2.理论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高中教师 |
2.情绪管理 |
3.教师情绪管理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情绪智力理论 |
1.Mayer和 Salovey的情绪智力理论 |
2.Goleman的情绪智商理论 |
(二)Albert Ellis的 ABCDE理论 |
(三)情绪感染理论 |
(四)现代管理学理论 |
四、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 |
1.访谈法 |
2.观察法 |
3.文本资料收集 |
(二)研究的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问题 |
4.研究的伦理与可靠性 |
五、Y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现状与问题 |
(一)Y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现状 |
1.教师情绪自我管理现状 |
2.学校和社会对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 |
(二)Y高中教师情绪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
1.教师情绪自我管理中的问题 |
2.学校和社会对教师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六、Y高中教师情绪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自身原因 |
1.教师的性格差异 |
2.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 |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
1.学校对教师情绪管理工作的忽视 |
2.学校对教师情绪管理工作欠缺方法 |
(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
1.社会为教师情绪管理提供的软环境不理想 |
2.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不够理性 |
七、提高Y高中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
(一)提高高中教师情绪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
1.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主动探寻情绪管理之道 |
2.增强敬业精神,促进情绪管理能力 |
(二)提高学校对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
1.转变管理思路,重视师情绪管理工作 |
2.改进教师管理方法,提高师情绪管理能力 |
(三)提高社会对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
1.给予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教育大环境 |
2.尊重和理解教师,对教师期望合理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的背景 |
2.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研究不足 |
一、灌输理论相关概述 |
(一)灌输理论的内涵 |
1.灌输理论的概念 |
2.灌输理论的内容 |
3.灌输理论的作用 |
(二)灌输理论的形成及其中国发展 |
1.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理论 |
2.雏形:考茨基的灌输理论 |
3.完善:列宁的灌输理论 |
4.中国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
(三)坚持应用灌输理论的重要原因 |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性需要坚持灌输理论 |
2.社会现实的复杂性需要坚持灌输理论 |
二、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要求 |
1.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的需要 |
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需要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主客体的要求 |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需要 |
2.高中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的需要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 |
三、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问题及原因 |
(一)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
1.调查问卷的设计 |
2.调查报告 |
(二)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1.灌输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 |
2.灌输内容以教材教参为主 |
3.灌输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 |
4.灌输载体以传统方式为主 |
(三)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对灌输主体理解偏差 |
2.灌输内容存在滞后性 |
3.灌输方法缺乏“动静结合” |
4.灌输载体的运用有待创新 |
四、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对策 |
(一)灌输主体多维联动 |
1.体现灌输主体的双向性 |
2.体现灌输主体的兼容性 |
(二)灌输内容与时俱进 |
1.把握灌输内容的开放性 |
2.把握灌输内容的时代性 |
(三)灌输方法灵活多样 |
1.实现灌输方法的灵活性 |
2.实现灌输方法的多样性 |
(四)灌输载体智能高效 |
1.提高灌输载体的信息化水平 |
2.提高灌输载体的生活化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9)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可行性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文献综述 |
(六)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与拟创新点 |
一、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概述 |
(一)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
1.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2.培养新时代合格技能型人才 |
3.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二)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
1.传统文化诚信教育 |
2.人际关系诚信教育 |
3.学习生活诚信教育 |
4.经济领域诚信教育 |
5.法律法规诚信教育 |
(三)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特点 |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2.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
3.教育方向的职业性 |
4.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
5.教育过程的系统性 |
二、重庆市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与内容 |
4.基于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5.基于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二)中职学生诚信缺失影响因素分析 |
1.学校教育薄弱制约着诚信教育的质量 |
2.家庭教育缺失抑制着诚信家风的形成 |
3.社会机制滞后影响着诚信氛围的营造 |
4.自身素质缺陷阻碍着诚信修养的提升 |
三、加强重庆市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
(一)学校层面:拓展学校诚信教育形式 |
1.环境熏陶——感受诚信 |
2.文化浸润——领悟诚信 |
3.教师范行——感染诚信 |
4.课程育信——培养诚信 |
5.活动扬长——践行诚信 |
(二)家庭层面:提高家庭诚信教育参与度 |
1.树立正确观念,营造优良家风 |
2.改善家教方式,引导家长垂范 |
3.配合学校教育,加强家校联动 |
(三)社会层面:构建社会弘扬诚信价值的观念 |
1.加快诚信法规建设,健全诚信评价体系 |
2.加强诚信监督力度,完善诚信奖惩机制 |
3.重视诚信舆论引导,培养“诚信至上”意识 |
(四)学生层面:自觉加强自我诚信教育 |
1.引导诚信行为自省,培养自我诚信意识 |
2.加强诚信知识学习,提升道德精神修养 |
3.增强诚信道德体验,塑造健全诚信人格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 |
2.文献研究法 |
3.观察法 |
4.问卷调查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文化 |
2.校园文化 |
(二)校园文化资源的特点 |
1.目的性 |
2.多样性 |
3.渗透性 |
4.教育性 |
5.时代性 |
(三)校园文化资源的分类 |
1.校园物质文化资源 |
2.校园制度文化资源 |
3.校园行为文化资源 |
4.校园精神文化资源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义 |
1.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推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 |
2.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其对高中生的引领示范作用 |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德育目标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一)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单一 |
(二)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单一 |
(三)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内容错位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不完善 |
(二)教师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够、能力不足 |
(三)学生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主体地位无法保障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
(一)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环境 |
1.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激励机制 |
2.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协助机制 |
3.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
4.开展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
(二)大力提升教师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
1.提高教师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意识 |
2.提升教师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能力 |
(三)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发利用理念 |
1.立足学生实际,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
2.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的参与度 |
3.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开发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略谈对学校德育软环境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以广西M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为例[D]. 林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研究[D]. 董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晋城市初中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研究[D]. 王梓伟. 中北大学, 2021(09)
- [4]《道德经》德育思想对小学德育改革的启示[D]. 王李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县域高中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以粤西北H县为例[D]. 罗琴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当代大学生坚毅品质、感恩精神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D]. 李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高中教师情绪管理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Y高中为例[D]. 何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灌输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陈畅.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9]重庆市中职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 张茜.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 张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