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财会通讯报道 服务企业经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荆锁龙[1](2022)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的转型思考》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趋势不断加强,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企业财务作为企业的数据管理中心,数字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关键部分。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的特性,梳理了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转型中需要面对的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转型的有效路径为全面提升对"财务数字化管理"的认知程度,明确转型目标,避免盲从;围绕财务数字化管理转型过程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对方案。文章的研究可以为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提供一些参考。
王中立[2](2021)在《基于价值链的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运资金是企业资金中流动性最强,周转最快的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心脏,是贯穿企业经营从始至终的血脉,保证营运资金的良性运转也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步入快车道,城镇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物业管理企业迎来了绝佳的发展良机。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加剧,运营成本不断上涨等不利因素也愈发凸显。如何提升管理能力,增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日新月异的内外部环境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梳理,对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重点、F物业公司价值链、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数据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上述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数据的一般分析,结合价值链相关理论,利用F物业公司2017至2020年的财务数据及针对内外部价值链相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F物业公司价值链上相关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F物业公司在营运资金数据方面有其自身显着的特点,管理上较为随意,制度有缺失。在F物业公司内部价值链存在的问题有:营销环节投入较少;对于承接项目的初审不够;早期介入阶段成本过大;物业管理阶段流动性差,盈利能力低,经营风险高。在外部价值链上,占用供应商资金时间长、数量多;对下游客户应收账款回款不及时的问题也为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再次,针对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合理广告宣传支出;进行精细化管理;加强预算编制;加强项目初审;积极沟通进场时间;加强会计核算;积极沟通进场时间;重视应收应付款项;增加多种增值业务服务;设立专用结算账户管理。另一方面针对外部价值链,分别通过树立协同采购的理念;加强对考评;增强供应商服务意愿三个方面改善外部价值链上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通过采取法律手段;建立内部台账的手段加强价值链对下游客户营运资金的管理。最后总结全文,对全文写作的不足之处进行整理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巩俊芳[3](2021)在《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的管理是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也变得愈发重要。营运资金作为投资于一个企业流动资产上的资本,是企业的重要价值性资源,且营运资金的流动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时刻在发生,因此对营运资金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满足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需求和资本的增值性需求。营运资金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其管理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科学有效地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评价,能够深入揭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企业价值和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近年来,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都是偏向行业的研究,对公司本身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研究并不多。CQ钻探公司属于油气工程技术服务行业,钻探作为石油企业的上游业务,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不断加深,对钻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因此对该行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CQ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营运资金管理及效率理论的指导下,分析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依据现状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CQ公司进行企业层面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分析,并进行行业层面的辅助对比分析,得出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水平及改进的方向,以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改进策略,为CQ钻探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曹然[4](2021)在《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对房地产企业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城市发展动力由增量建设逐步转向存量盘活,物业服务企业也逐步脱离房地产产业附属品这一角色,以其专业性和高成长性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在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同时,其自身存在一些发展弊端,一方面物业服务行业仍处于房地产行业的下游产业链,缺乏自身创造价值的动力,另一方面增值业务收入占比低,对关联房企的依赖度较高。目前物业服务行业内部分级明显,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抢占市场份额,许多龙头企业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寻求新的盈利点。碧桂园服务依托于碧桂园集团,是物业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盈利模式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渠道和途径,盈利模式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整合自身和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价值识别和管理,从中寻求盈利机会形成竞争优势,以此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本文以碧桂园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盈利质量,并且针对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对完善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理论有一定的帮助,丰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同时可以为其他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优化提供建议。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前人的文献进行回顾。目前国内有关物业服务企业的研究大多是以其关联方房地产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缺乏以物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盈利模式分析,希望本文以碧桂园服务为研究对象进行盈利模式分析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其次,本文在理论概述部分对物业服务行业情况进行了解。物业服务企业一般采用轻资产运营方式,在经营过程中现金流量充足,整体来看,行业内分级明显并且与房地产行业关系密切。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增值服务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智能化物服体系也会不断完善升级,同时市场集中度日益提升,物业服务企业上市浪潮将会持续。再次,本文介绍了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的案例情况。碧桂园服务把运用科技提供物业服务作为利润点,以社区业主和非社区业主为利润对象,以物业服务业务和增值服务业务为利润来源,通过依托关联方和完善物业服务体系两种利润措施达到盈利目的,同时为了防范竞争者将兼并收购扩张和专注中高端物业服务作为利润屏障。就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先是对碧桂园服务的盈利质量进行分析,通过与绿城服务、中海物业、彩生活和雅生活四个企业的横向对比,得出碧桂园服务存在盈利质量稳定性和成长性不足的问题。在盈利质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再对碧桂园服务近五年的主要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发现其盈利模式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润来源结构存在缺陷,基础物业服务业务毛利率低,增值服务业务缺乏新的盈利点;二是利润措施效果有限,主营业务客户来源单一,物业服务体系缺乏竞争力;三是利润屏障有待加强,存在兼并收购风险和人工成本上升风险。最后,本文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分别提出优化建议,一是优化利润来源结构,探索物业服务新模式,开拓幼托和养老类物业服务,通过完善产品供应链体系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另外,抓住老旧小区改造机遇,提高物业服务费用;二是提升利润措施效果,发展独立业务,实现物业服务和房屋经纪的双驱动发展,借鉴同行业企业发展经验,完善自身物业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形成政企联动机制;三是强化利润屏障作用,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并购延伸物业服务产业链,完成企业多元化业态布局,利用互联网科技降低人工成本,此外还应该加强外包业务的管理,提高物业服务质量。通过对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物业服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多项挑战,为了应对挑战,许多企业积极探索其盈利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互联网科技。对于其他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本文带来的启示有三点,一是满足社区业主的生活需求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寻求新的业务发展渠道是物业服务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是关联方品牌效应是物业服务企业寻求自身发展的敲门砖。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毛星[6](2020)在《QCWY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战略与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渐激烈,风险威胁因素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财务风险。面临着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我们国家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势态越来越好,企业采用何种战略来有效利用发展机遇、应对挑战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识别、防范和管控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则是企业战略落实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政府强调的优化人力资源战略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实现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思想,本文以QCWY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为例,通过对其战略与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进一步明确QCWY公司未来如何进行战略模式的选择,如何进行财务风险管控,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希望能总结归纳出有利于QCWY公司及人力资源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本文主要运用到战略与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以QCWY公司作为案例研究,运用PEST法分析QCWY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对QCWY公司现有多元化战略经营情况以及优劣势进行分析,并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基于财务指标的QCWY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即公司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进行分析,找出其在财务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选取财务风险F分数预警模型对QCWY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在借鉴一些同行标杆企业的战略选择与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上,针对QCWY公司在战略管理与财务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筹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现金流量管理、加强内部信息管控等建议。
王艳茹[7](2020)在《教育服务企业借壳上市的财务效应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教育事业成为人们的首要任务。我国教育服务行业最早始于1995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教育服务行业体量庞大且增速惊人,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利润逐年增长,行业整体发展速度非常快,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质量参差不齐、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等,教育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逐渐出现数量多,业务范围重叠化的现象。在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下,一些教育服务类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突破困境,往往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获得更多的资本,增强知名度,以获得更好地发展。首先,本文对壳、壳公司、借壳公司、财务效应等企业借壳上市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系统梳理了协同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等企业借壳上市的相关基础理论,为研究教育服务类企业借壳上市的财务效应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本文搜集资料,全面概述了我国教育服务行业整体发展情况和教育服务类企业借壳上市情况,并对教育服务行业的企业借壳上市的特征、动因以及财务效应等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选取教育服务行业中的代表企业——中公教育的借壳上市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前后的股权结构变化、股票市场短期绩效变化、长期投资价值变化和企业财务绩效变化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中公教育借壳上市产生的财务效应。最后,本文总结了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教育服务类行业的其他拟上市的企业提供好的参考,促进教育服务类行业整体更好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权和实际控制人影响并不显着;中公教育股票的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呈现显着的负值,中公教育借壳上市事件发生后资本市场呈现出负面显着的反应,但是持续性并不强,很快就出现了上扬趋势;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后的预期每股收益持续增长,预期市盈率逐渐回归常态,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有所提升;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后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在偿债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总体来看,中公教育的借壳上市呈现出正面的财务效应。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企业制定的合理方案、重视各项风险的把控,但也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善、市场投资价值虚高、政策时效性风险、核心竞争力可能分散等不足,所以教育服务企业应理性对待借壳上市这一行为,如果借壳上市可以尝试寻找与本企业不同业务的企业进行合作,制定方案和操作期间应内部股东多沟通,在后续的信息披露能够尽可能完善。希望通过对中公教育案例的分析,给教育行业借壳上市提供借鉴的意义。
马千里[8](2020)在《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内部控制是各类公司合规经营、风险控制、保护资产和维护公司稳定运营强有力的工具,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将公司运营风险降至最低。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基础上又先后颁布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和《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内部控制政策,旨在加强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运作环境,使企业实现保值增值。2015年以来,PPP模式在国家的支持下广泛运用,但是也存在风险问题。内部控制可以很好地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与PPP模式发展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不谋而合。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很好地保障企业稳定运行。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疏漏,在企业存续过程中,不断对内部控制进行修正和改进才能保证企业管理系统不过时、不过失。所以本文通过对PPP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旨在提高项目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水平,从而降低甚至化解PPP项目公司存续风险,保证公司的持续稳定运行。本文以实际案例为主体,在TJZG项目公司调研期间,与公司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一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建立项目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现内部控制不足并提出优化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阐述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指出文章的创新点;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的相关内容,指出了PPP项目公司运营期内部控制指标与传统经营企业的区别,为个性化指标选择和内部控制建议的提出提供帮助;第三章,概述TJZG项目公司情况并分析其内部控制现状;第四章,在项目公司管理层的帮助下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论并进行问题和原因分析;第五章,针对内部控制存在不足的原因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包括需要改善内部环境,完善风险评估系统,优化控制活动,强化信息与沟通系统和完善内部监督;第六章,总结文章并提出不足之处。本文能为综合管廊项目公司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参考,对其他参与方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胡婧[9](2020)在《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伴随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下,影视行业作为重要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日俱增,我国也逐渐成为影视大国。但影视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投机性强、收益高、风险高以及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敏感性程度高的特点,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影视行业的审计风险备受关注。近年来,影视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国家政策逐渐收紧,整个行业经济状况下滑,影视公司普遍运营不佳,财务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等加大,审计人员也面临着较高的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愈加需要提高对审计风险的重视程度,找准风险点,做好相应防范与管理,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本文以唐德影视公司为探讨对象,在查阅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审计风险和影视公司审计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从重大错报风险因素和检查风险因素两个层面,结合唐德影视公司实际情况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面临的审计风险,对其审计风险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根据分析从注册会计师角度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全文共有六个部分,除引言与结语外,第二至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二部分是从审计风险的概念、特点和识别入手,联系影视公司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结合风险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论,对审计风险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说明。第三部分是对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案例进行介绍,先介绍了唐德影视公司的基本情况,包括公司的发展、内部控制和经营状况。然后对承接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简要说明,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人员、机构设置、审计过程等。紧接着是阐述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前者包括经营风险、短期偿债风险、收入确认风险、应收账款和存货项目风险,后者包括审计程序设计风险、审计人员配置风险、审计质量管控风险。第四部分是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思维,结合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案例概况,针对审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具体分析在审计中应关注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形成因素。在重大错报风险层面,主要系行业监管环境变化、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内部控制建设薄弱、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过高、收入确认复杂、应收账款回收难、存货难以评估与管理。在检查风险层面,主要系影视行业知识缺乏、审计经验欠缺、审计方法和程序的选用与操作不当。第五部分则针对审计风险形成因素的分析,以审计人员的视角,分别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的建议,旨在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在审计风险相关理论与文献资料的支撑下,根据唐德影视公司的发展历程、内部架构、业务流程、收入状况这些信息与数据,重点分析唐德影视公司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并提出相应风险防范建议。审计人员在承接影视公司审计业务后,需要积极做好审计风险防范与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审计过程的全面管理,具体有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深入全面的了解,健全长效沟通机制,恰当利用专业人士的意见,在审计中重点关注收入、应收账款和存货项目,设计合理有效的审计程序;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人员道德和素质建设,具体有提高审计人员独立性,保持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怀疑,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优化审计技术,以及改进审计质量复核制度。本文紧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对影视公司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建议,为审计师在影视业审计中识别和防范审计风险提供参考。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仅对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进行案例分析,缺少实证研究,再加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限,对影视公司审计风险的挖掘和分析可能不是很深入。
周勍[10](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指出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二、做好财会通讯报道 服务企业经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财会通讯报道 服务企业经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的转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经济时代的特性分析 |
二、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中需要考虑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的路径 |
(一)全面提升对“财务数字化管理”的认知程度,明确转型目标,避免盲从 |
(二)围绕财务数字化管理转型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对方案 |
1.转型期间,财务人员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 |
2.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转变导致的风险 |
3.知识层面及配套资金使用层面面临的风险 |
4.转型过程中,单位各级领导决心方面的波动风险 |
四、企事业单位财务数字化管理转型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
(二)精简业务流程,优化管理 |
(三)转变财务职能 |
(四)财务手段信息化 |
五、结语 |
(2)基于价值链的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1.3.2 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3 基于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理论 |
2.1.1 营运资金相关概念 |
2.1.2 营运资金管理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2.2 价值链理论 |
2.2.1 内部价值链理论 |
2.2.2 外部价值链理论 |
2.3 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第三章 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1 F物业公司基本情况 |
3.1.1 F物业公司简介 |
3.1.2 F物业公司组织架构 |
3.1.3 F物业公司价值链分析 |
3.2 F物业公司运营模式及经营活动特点 |
3.2.1 F物业公司运营模式 |
3.2.2 F物业公司的经营活动特点 |
3.3 F公司营运资金数据现状分析 |
3.3.1 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构成分析 |
3.3.2 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及分析 |
4.1 F物业公司内部价值链问题及分析 |
4.1.1 F物业公司内部价值链问卷调查简介 |
4.1.2 市场营销阶段 |
4.1.3 服务方案拟定阶段 |
4.1.4 早期介入阶段 |
4.1.5 物业管理阶段 |
4.1.6 F物业公司内部价值链问题汇总 |
4.2 F物业公司外部价值链问题及分析 |
4.2.1 上游供应商存在问题 |
4.2.2 下游客户存在问题 |
4.2.3 F物业公司外部价值链问题汇总 |
第五章 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对策 |
5.1 改进目标及原则 |
5.1.1 改进目标 |
5.1.2 改进原则 |
5.2 内部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对策 |
5.2.1 市场营销阶段 |
5.2.2 服务方案拟定阶段 |
5.2.3 早期介入阶段 |
5.2.4 物业管理阶段 |
5.3 外部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对策 |
5.3.1 上游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对策 |
5.3.2 下游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改进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F 物业公司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二 F 物业公司供应商调查问卷 |
附录三 F 物业公司业主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理论 |
2.1.1 营运资金 |
2.1.2 营运资金管理 |
2.1.3 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
2.1.4 营运资金管理原则 |
2.2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理论 |
2.2.1 效率基础理论 |
2.2.2 资金管理效率理论 |
2.3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方法 |
2.3.1 单要素或多指标效率评价方法 |
2.3.2 前沿效率分析法 |
第三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1 CQ公司概况 |
3.1.1 CQ公司简介 |
3.1.2 CQ公司组织架构 |
3.1.3 CQ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概况 |
3.1.4 CQ公司特色技术理念 |
3.2 CQ公司行业背景 |
3.2.1 行业现状概述 |
3.2.2 行业营运资金特点 |
3.3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3.1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3.3.2 各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3.3 流动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3.3.4 流动负债管理现状分析 |
3.4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影响收益水平 |
3.4.2 缺乏统一管控 |
3.4.3 营运资金流动较慢 |
3.4.4 存在短期偿债风险 |
3.5 研究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
第四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 |
4.1 采用DEA模型的适用性 |
4.2 DEA方法概述 |
4.2.1 DEA效率评价的基本原理 |
4.2.2 DEA模型的选取 |
4.2.3 DEA模型的松弛变量问题 |
4.3 DEA模型的设定 |
4.3.1 指标设计原则 |
4.3.2 指标的分析与设计 |
4.3.3 样本选取和数值计算 |
4.3.4 效率测度 |
4.4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分析 |
4.4.1 企业层面效率分析 |
4.4.2 行业层面对比分析 |
第五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提升建议 |
5.1 管理效率评价常态化 |
5.2 增加预算与支出的核对 |
5.3 实行分级信用政策 |
5.4 存货分类定量管理 |
5.5 增设上传平台数据的审核岗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于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盈利模式定义的文献回顾 |
1.2.2 关于盈利模式构成要素的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理论概述 |
2.1 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2.1.1 盈利模式的含义 |
2.1.2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2.1.3 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2.2 物业服务行业的特点 |
2.2.1 轻资产运营 |
2.2.2 现金流储备充足 |
2.2.3 与房地产行业关系密切 |
2.2.4 行业内分级明显 |
2.3 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
2.3.1 增值服务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
2.3.2 智能化物服体系不断完善升级 |
2.3.3 物业服务企业上市浪潮将继续 |
2.3.4 市场集中度日益提升 |
2.4 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 |
2.4.1 价值链理论 |
2.4.2 核心能力理论 |
2.4.3 交易成本理论 |
3 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案例情况介绍 |
3.1 碧桂园服务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业务模式 |
3.1.4 行业地位 |
3.2 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3.2.1 利润点:服务+科技 |
3.2.2 利润对象:社区业主+非社区业主 |
3.2.3 利润来源:物业服务业务+增值服务业务 |
3.2.4 利润措施:依托关联方+完善物业服务体系 |
3.2.5 利润屏障:兼并收购扩张+专注中高端物业服务 |
3.3 碧桂园服务的盈利质量分析 |
3.3.1 碧桂园服务的盈利质量分析对比企业选取 |
3.3.2 碧桂园服务的稳定性盈利质量分析 |
3.3.3 碧桂园服务的成长性盈利质量分析 |
3.3.4 碧桂园服务的获利性盈利质量分析 |
3.3.5 碧桂园服务的收现性盈利质量分析 |
3.3.6 碧桂园服务的盈利质量分析总结 |
4 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利润来源结构存在缺陷 |
4.1.1 基础物业服务业务毛利率低 |
4.1.2 增值服务业务缺乏新的盈利点 |
4.2 利润措施效果有限 |
4.2.1 主营业务客户来源单一 |
4.2.2 物业服务体系缺乏竞争力 |
4.3 利润屏障有待加强 |
4.3.1 兼并收购存在风险 |
4.3.2 人工成本存在上升风险 |
5 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的优化建议 |
5.1 优化利润来源结构 |
5.1.1 探索物业服务新模式 |
5.1.2 完善产品供应链体系 |
5.1.3 抓住政策机遇提高物业费用 |
5.2 提升利润措施效果 |
5.2.1 采用物业服务+房屋经纪双驱动发展战略 |
5.2.2 借鉴同行业企业物服体系发展经验 |
5.2.3 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治理 |
5.3 强化利润屏障作用 |
5.3.1 通过并购延伸物业服务产业链 |
5.3.2 利用科技降低人工成本 |
5.3.3 提高外包服务质量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物业服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多项挑战 |
6.1.2 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探索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 |
6.1.3 物业服务企业在发展中注重运用互联网科技 |
6.2 研究启示 |
6.2.1 满足社区业主的生活需求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6.2.2 寻求新的业务发展渠道是物业服务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6.2.3 关联方品牌效应是物业服务企业寻求自身发展的敲门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6)QCWY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战略与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7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人力资源服务业 |
2.1.2 企业战略管理 |
2.1.3 风险与财务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总体战略理论 |
2.2.2 多元化战略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2.2.4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理论 |
2.2.5 多元化战略与财务风险关系理论 |
3 QCWY公司战略环境分析与现状 |
3.1 QCWY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3.2 QCWY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2.1 QCWY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2 QCWY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3.2.3 QCWY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3.3 QCWY公司现有战略分析—多元化战略 |
3.3.1 QCWY公司多元化经营业务 |
3.3.2 QCWY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 |
3.3.3 QCWY公司多元化战略优劣势分析 |
4 QCWY公司的财务状况与财务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4.1 QCWY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分析 |
4.1.1 QCWY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
4.1.2 QCWY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
4.1.3 QCWY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
4.2 QCWY公司财务预警分析 |
4.2.1 F分数模型的构建 |
4.2.2 F分数模型预警分析 |
4.3 QCWY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
4.3.1 筹资风险控制方面 |
4.3.2 投资风险控制方面 |
4.3.3 现金流量风险控制方面 |
5 基于财务指标的QCWY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分析 |
5.1 筹资风险分析 |
5.1.1 流动比率 |
5.1.2 速动比率 |
5.1.3 资产负债率 |
5.2 投资风险分析 |
5.3 现金流量风险分析 |
5.3.1 现金流量债务比 |
5.3.2 现金债务总额比 |
5.3.3 现金流量变动率 |
6 QCWY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
6.1 完善筹资风险控制 |
6.1.1 优化资本结构 |
6.1.2 再筹资能力 |
6.2 完善投资风险控制 |
6.2.1 多元化业务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
6.2.2 投资项目的评价 |
6.2.3 建立投资风险的应急预案 |
6.3 完善现金流量管理 |
6.4 加强内部信息管控 |
7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教育服务企业借壳上市的财务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1.1 借壳上市基本概念的相关研究 |
1.3.1.2 借壳上市动因的相关研究 |
1.3.1.3 借壳上市财务效应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2.1 借壳上市基本概念的相关研究 |
1.3.2.2 借壳上市动因的相关研究 |
1.3.2.3 借壳上市财务效应的相关研究 |
1.3.2.4 教育服务业借壳上市及其财务效应的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理论归纳法 |
1.5.2.2 案例研究法 |
1.5.2.3 财务指标法 |
1.5.2.4 事件研究法 |
1.5.2.5 比较研究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借壳上市财务效应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企业借壳上市的相关概念 |
2.1.1 壳、壳公司和借壳公司的概念 |
2.1.2 借壳上市的概念 |
2.2 企业借壳上市的模式 |
2.2.1 股权转让结合资产置换 |
2.2.2 股权转让结合增发换股 |
2.2.3 股权回购结合增发换股 |
2.2.4 资产置换结合增发换股 |
2.2.5 资产出售结合增发换股 |
2.3 企业借壳上市财务效应的概念 |
2.3.1 财务效应的概念 |
2.3.2 借壳上市财务效应的界定 |
2.3.3 借壳上市财务效应的衡量指标 |
2.4 企业借壳上市财务效应的理论基础 |
2.4.1 协同效应理论 |
2.4.2 规模经济理论 |
2.4.3 竞争优势理论 |
2.4.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3章 我国教育服务类企业借壳上市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教育服务类企业的发展现状 |
3.2 我国教育服务类企业借壳上市的概况 |
3.3 我国教育服务类企业借壳上市的动因 |
3.3.1 IPO难度大、耗时久 |
3.3.2 借壳上市的成本较低,降低财务风险 |
3.3.3 扩大企业知名度,占领市场份额 |
3.3.4 国家政策的支持 |
3.4 我国教育服务类企业借壳上市的特征 |
3.4.1 借壳方的特征 |
3.4.2 壳资源特征 |
3.4.3 借壳方式的特征 |
第4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财务效应的案例分析 |
4.1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案例概况 |
4.1.1 借壳上市双方的基本情况 |
4.1.1.1 借壳方中公教育基本情况 |
4.1.1.2 壳公司亚夏汽车基本情况 |
4.1.2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动因 |
4.1.2.1 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
4.1.2.2 扩大知名度,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
4.1.2.3 市场对职业教育类企业的需求 |
4.1.2.4 国家政策的支持 |
4.1.3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方案设计 |
4.1.3.1 借壳上市的对象选择 |
4.1.3.2 资产重组方案 |
4.1.3.3 不确定因素与风险考量 |
4.1.4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方案实施过程 |
4.1.4.1 发布停牌公告 |
4.1.4.2 参与协商并送证监会审核 |
4.1.4.3 审核通过并完成变更登记 |
4.2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财务效应分析 |
4.2.1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前后的股权结构变化 |
4.2.1.1 借壳上市前后的股权结构概况 |
4.2.1.2 借壳上市对股权结构产生的影响 |
4.2.2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前后的股票市场短期反应 |
4.2.2.1 借壳上市前后股票市场绩效的计算 |
4.2.2.2 借壳上市后股票市场绩效变化的分析 |
4.2.3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后的长期投资价值变化 |
4.2.3.1 借壳上市后每股收益(EPS)的趋势 |
4.2.3.2 借壳上市后市盈率(PE)的趋势 |
4.2.4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前后的财务绩效变化 |
4.2.4.1 偿债能力分析 |
4.2.4.2 盈利能力分析 |
4.2.4.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4 发展能力分析 |
4.2.5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财务效应小结 |
第5章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经验教训及对行业的启示 |
5.1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成功经验 |
5.1.1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成功的基础 |
5.1.2 合理且操作性强的方案是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保障 |
5.1.3 对借壳上市中各项风险的把控 |
5.2 中公教育借壳上市的不足之处 |
5.2.1 信息披露的不够充分 |
5.2.2 市盈率存在虚高问题 |
5.2.3 相关政策时效性风险把控问题 |
5.3 对教育服务类企业顺利借壳上市的启示和建议 |
5.3.1 应理性对待借壳上市行为 |
5.3.2 可选择与本行业不同的优质壳资源企业 |
5.3.3 企业股东应多沟通,加强内部管理 |
5.3.4 信息披露可以更加完善 |
5.3.5 关注政策方面相关文件 |
5.3.6 应多关注行业内消息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之处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内部控制研究 |
1.2.2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 |
1.2.3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介绍 |
2.1 内部控制 |
2.1.1 内部控制含义与目标 |
2.1.2 内部控制原则 |
2.1.3 内部控制要素 |
2.2 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评价的含义 |
2.2.2 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
2.2.3 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 PPP项目公司运营期内部控制特点 |
2.3.1 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侧重点变化 |
2.3.2 风险承担主体变化 |
2.3.3 与政府关系改变造成控制活动略有变化 |
2.3.4 信息沟通与传递变化 |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过程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PPP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适用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透视 |
3.1 TJZG项目公司概况 |
3.2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2.1 内部环境现状 |
3.2.2 风险评估现状 |
3.2.3 控制活动现状 |
3.2.4 信息与沟通现状 |
3.2.5 内部监督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分析 |
4.1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
4.1.1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4.1.2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
4.1.3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数据获取 |
4.2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的模糊综合评价 |
4.2.1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2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 |
4.2.3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结果 |
4.3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内部环境方面 |
4.3.2 风险评估方面 |
4.3.3 控制活动方面 |
4.3.4 信息与沟通方面 |
4.3.5 内部监督方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的优化建议 |
5.1 改善内部环境 |
5.1.1 丰富培训内容,形成双赢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 |
5.1.2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基层人员风险意识 |
5.2 完善风险评估系统 |
5.2.1 压实责任,强化风险归口管理 |
5.2.2 细化风险源识别并采取定量方法评估风险 |
5.2.3 建立共担风险联动响应机制 |
5.3 优化控制活动 |
5.3.1 完善绩效考评管理内容 |
5.3.2 强化成本管理控制,细化成本控制计划 |
5.3.3 加强预算控制 |
5.4 强化信息与沟通系统 |
5.4.1 加强参与方之间的磋商和沟通 |
5.4.2 坚持内部沟通记录 |
5.5 完善内部监督 |
5.5.1 明确监督责任 |
5.5.2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审计风险成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审计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4 关于影视公司审计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本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框架 |
2 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理论概述 |
2.1 审计风险概念与特点 |
2.1.1 审计风险概念 |
2.1.2 审计风险特点 |
2.2 审计风险识别 |
2.2.1 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
2.2.2 检查风险识别 |
2.3 影视公司审计风险影响因素 |
2.3.1 审计主体因素 |
2.3.2 审计客体因素 |
2.3.3 审计环境因素 |
2.4 审计风险理论基础 |
2.4.1 风险管理理论 |
2.4.2 战略管理理论 |
2.4.3 系统论 |
3 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案例介绍 |
3.1 唐德影视公司简介 |
3.1.1 唐德影视公司的发展情况 |
3.1.2 唐德影视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 |
3.1.3 唐德影视公司的经营状况 |
3.2 唐德影视审计案例回顾 |
3.2.1 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2.2 审计过程简述 |
3.3 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 |
3.3.1 经营风险 |
3.3.2 短期偿债风险 |
3.3.3 收入确认风险 |
3.3.4 重要会计项目确认风险 |
3.4 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面临的检查风险 |
3.4.1 审计程序设计风险 |
3.4.2 审计人员配置风险 |
3.4.3 审计质量管控风险 |
4 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
4.1 重大错报风险因素 |
4.1.1 行业监管与竞争压力 |
4.1.2 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
4.1.3 内部控制建设薄弱 |
4.1.4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重过大 |
4.1.5 收入确认时点和计量问题 |
4.1.6 应收账款与存货项目存在风险 |
4.2 检查风险因素 |
4.2.1 审计人员缺乏行业专业知识 |
4.2.2 审计人员经验欠缺 |
4.2.3 审计方法和程序的选用不当 |
4.2.4 审计程序操作不到位 |
5 注册会计师防范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的建议 |
5.1 加强审计过程的全面管理,防范重大错报风险 |
5.1.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5.1.2 健全长效沟通机制 |
5.1.3 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
5.1.4 重点审查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5.1.5 高度关注应收账款与存货 |
5.1.6 设计合理的审计程序 |
5.2 加强审计人员素质和道德建设,防范检查风险 |
5.2.1 提高审计人员独立性 |
5.2.2 保持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怀疑 |
5.2.3 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 |
5.2.4 优化审计技术 |
5.2.5 改进审计质量复核制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
1.4.2 主要研究形式 |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境电商定义 |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
2.4.1 税收政策 |
2.4.2 海关监管政策 |
2.4.3 国家试点政策 |
2.4.4 其他政策 |
2.4.5 电子商务法 |
2.5 相关理论 |
2.5.1 普惠贸易理论 |
2.5.2 平台理论 |
2.5.3 法经济学理论 |
2.5.4 长尾效应理论 |
2.5.5 竞争优势理论 |
2.5.6 营销理论 |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
3.1 《电子商务法》 |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
3.2.2 国家级政策 |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
3.3.1 进口税收政策 |
3.3.2 出口税收政策 |
3.3.3 监管政策 |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
3.3.5 各级试点政策 |
3.3.6 资金支持政策 |
3.3.7 其他政策 |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
4.3.1 政策样本分析 |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
5.2 问卷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
5.2.2 问卷的处理 |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建议 |
5.5 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
6.4.1 基本理论 |
6.4.2 研究框架设计 |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6 结论与建议 |
6.6.1 结论 |
6.6.2 建议 |
6.7 研究的不足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 |
7.3.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做好财会通讯报道 服务企业经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的转型思考[J]. 荆锁龙. 商讯, 2022(01)
- [2]基于价值链的F物业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 王中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D]. 巩俊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D]. 曹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QCWY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的战略与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毛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教育服务企业借壳上市的财务效应分析[D]. 王艳茹.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8]TJZG项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优化研究[D]. 马千里.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9]唐德影视公司审计风险案例分析[D]. 胡婧.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10]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