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透析过程中症状低血压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卢宏伶,崔益鸿,翁丽娜,徐慧[1](2021)在《全面规范化督导式护理对透析性低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全面规范化督导式护理对透析性低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60例采用全面规范化督导式护理,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透析总次数,透析后1 h、2 h、3 h及4 h低血压发生情况,护理3个月后的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及胆固醇(TC)]、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透析后1 h、2 h、3 h及4 h低血压发生率及低血压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的ALB、PAB、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58/60),对照组为68.3%(41/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规范化督导式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性低血压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马小梅,董晓燕,胡娟娟,闫菊玲,马志强[2](2021)在《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文中指出探讨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采取自身对照法,选取收治的30名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5月之前采取常规护理,2019年5月之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预见性护理,比较干预前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提前30min下机率及护理满意度。干预前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为25.45%,干预后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为12.74%,干预后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741,P=0.000);干预后提前30min下机率明显低于干预前(χ2=9.300,P=0.002);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干预前(χ2=42.880,P=0.000)。个性化预见性护理能够明显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和提前30min下机率,提高透析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李瑾,罗小花,吕超群[3](2021)在《预防性护理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性低血压发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预防性护理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性低血压发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9年12月接收的86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血压变化情况及负性情绪评分。结果透析治疗1个疗程,研究组低血压发生率(6.98%)低于对照组(15.57%),P<0.05;两组干预前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能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能有效预防低血压发生,控制血压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林丽桑[4](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DH)的危险因素,构建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以期帮助血液净化室护理人员对MHD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为识别IDH高危患者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于福建省某五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室)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MHD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病类型、合并症情况、透析相关因素、实验室指标及其他相关资料。从纳入研究对象开始对研究对象实施为期一个月共12次血液透析的观察,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DH分为IDH组和非IDH组。将IDH组和非IDH组的各项相关因素进行对比,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IDH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采用R软件(Windows版4.0.3)中的软件包rms,将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列线图展示。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并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根据约登指数(YI)、灵敏度、特异度及研究目的确定模型的最佳诊断界值,将MHD患者分为IDH低危组和IDH高危组。结果:1.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共纳入MHD患者475例,其中181例(38.11%)发生IDH,294例(61.89%)未发生IDH。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与IDH最相关的变量共9个,分别为性别、身高、原发病类型、超滤量、超滤率、血清白蛋白、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服用降压药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将以上9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高(OR=0.939,95%CI:0.910~0.970,P<0.001)、糖尿病肾病(OR=2.353,95%CI:1.185~4.673,P=0.014)或其他病因(OR=3.624,95%CI:1.559~8.426,P=0.003)、超滤量(OR=1.824,95%CI:1.377~2.418,P<0.001)、透析前收缩压<110 mm Hg(OR=6.913,95%CI:2.107~22.683,P=0.001)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OR=60.970,95%CI:18.228~203.932,P<0.001)为MHD患者发生IDH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2.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评价: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91-0.868),P<0.001。校准图结果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统计量为0.814,且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根据YI、灵敏度、特异度及研究目的,综合判断确定列线图模型最佳诊断界值为0.33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1.8%,79.9%,0.517,当分值小于0.336为低危患者,大于等于0.336为高危患者。结论:1.身高低、糖尿病肾病、高超滤量、透析前低收缩压(<110mm Hg)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是MHD患者发生IDH的主要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的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护理人员识别透析中低血压高危患者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郭悦[5](2021)在《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模式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自体内瘘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从湖州市某三级医院纳入自愿参与研究的82例使用自体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根据血透患者自体内瘘建立时间,应用Excel软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三个月,干预前后分别用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自体内瘘相关指标对其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婚姻、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肾移植、内瘘使用时间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症状识别、症状管理、症状预防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总分(71.10±2.79)及各维度症状识别(39.69±2.53)、症状管理(17.64±0.81)、症状预防(13.77±0.68)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总分差值(7.92±3.34)及各维度症状识别、症状管理、症状预防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得分差值(3.10±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7.14±0.50)高于对照组得分(6.83±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差值(0.77±0.56)高于对照组得分差值(0.54±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干预组自体内瘘穿刺部位血肿、渗血、硬结以及透析低血压、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提高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提高血透患者自我效能水平;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能降低内瘘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透析并发症发生率。
肖虹[6](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特点及相关性,为临床早期防治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和透析相关性高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等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提高MHD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周期。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透析室行MHD治疗患者156例,采集MHD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指标、血液透析期间血压变化、症状困扰评估情况及血瘀证情况。参照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针对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共识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以血压变异系数表示血压变异性,根据收缩压变异系数的中位数分为高收缩压变异组和低收缩压变异组。应用SPSS25.0统计分析MHD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特点及相关性。结果:1.MHD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本研究纳入156例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系数为13.28±10.36%,最大值为44.65%,最小值为6.64%。与低收缩压变异组相比,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透龄、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2.MHD患者血瘀证证候类型分布及血瘀证积分特点:本次研究纳入156例患者中,血瘀证102例(65.38%),非血瘀证54例(34.62%)。血瘀证表现为5种证候类型,其中虚实夹杂证包括气虚血瘀证30例(29.41%)和血虚血瘀证19例(18.63%),实证包括气滞血瘀证20例(19.61%)、痰浊血瘀证17例(16.67%)和寒凝血瘀证16例(15.69%)。气滞血瘀证患者血瘀证积分最高,寒凝血瘀证积分最低。3.MHD患者症状困扰特点:透析症状评估量表(DSI量表)显示,各症状的发生率为5%~74%,症状数量0~27项,平均13项,发生率前5名:疲惫或乏力(73.08%)、皮肤干燥(65.38%)、瘙痒(63.46%)、易醒(62.18%)、口干(55.77%)。症状困扰严重程度总分15.53±9.85分,其中疲惫或乏力(1.33±1.09)、易醒(1.13±1.10)、皮肤干燥(1.04±1.02)症状负担最重。4.血压变异性与证候类型分布及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中血瘀证患者所占比例为74.68%(59/79),血瘀证平均积分为8.35±5.22;低收缩压变异组血瘀证所占的比例为55.84%(43/77),血瘀证平均积分为5.53±5.12;两组比较血瘀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收缩压变异组气虚血瘀证21例(35.60%),所占比例最大;低收缩压变异组寒凝血瘀证11例(25.58%),所占比例最大。两组间的血瘀证证候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各证候类型间两两比较,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1)。对血瘀证不同证候类型的血压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血虚血瘀证血压变异性最高,不同证候类型间血压变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症状困扰严重程度(18.42±11.86)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变异组(12.57 ± 5.9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HD患者血压变异程度和症状负担呈正相关(r=0.269,P<0.05),其中收缩压变异性与恶心、呕吐、难以集中注意力相关。6.血瘀证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MHD患者症状困扰积分与血瘀证积分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肿胀、足部麻木或刺痛、难以集中注意力、瘙痒、忧虑、易怒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结论:1.在所研究病例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相关。气虚血瘀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中所占比例最大,气滞血瘀证血瘀严重程度最明显,血虚血瘀证血压变异性最大。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和症状困扰可能存在相关性。透析过程中收缩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中的恶心、呕吐、难以集中注意力相关。
张婷[7](2021)在《多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多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透析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与透析无低血压(Non-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no-IDH)患者的各项指标、分析IDH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与各项资料的关系,明确导致ID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影响血压下降程度的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IDH提供指导。方法:1.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0月于吉林省多中心(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敦化市医院、安图县医院)进行透析的361例MHD患者,分为IDH组和no-IDH组,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入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IDH发生的危险因素;2.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0月于吉林省多中心(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敦化市医院、安图县医院)进行透析的163例IDH患者,根据IDH组透析中收缩压下降值(Intradialy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Δi SBP)分为3组:20-30mm Hg组,30-40mm Hg组,>40mm Hg组,通过对比分析IDH患者的血压变化与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的关系,并应用双变量分析Δi SBP、透析中最低收缩压(Nadir intradialy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i SBP)、透析中平均动脉压下降值(Intradialytic mean arterial pressure reduction,Δi MAP)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总体资料:本研究共纳入361例MHD患者,与no-IDH组相比,IDH组年龄、BMI、透析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病史、合并脑血管疾病病史、超滤率、hs-CRP、空腹血糖、球蛋白、ALP、甘油三酯、RDW显着升高(P<0.05);白蛋白、白球比、高密度脂蛋白、血清铁显着降低(P<0.05)。2.IDH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经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BMI、超滤率、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病史、合并脑血管疾病病史、hs-CRP、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RDW、血清铁是IDH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高龄、高超滤率、高hs-CRP水平是I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IDH患者Δi SBP分组资料对比:根据Δi SBP分为3组:20-30mm Hg组,30-40mm Hg组,>40mm Hg组;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ni SBP、ni MAP、甲状旁腺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DD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30mm Hg组比较,30-40mm Hg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15)显着降低,甲状旁腺素水平(P=0.002)显着升高,>40mm Hg组ni MAP(P=0.001)、ni SBP(P=0.007)、高密度脂蛋白(P=0.006)显着降低;与30-40mm Hg组比较,>40mm Hg组胆固醇水平(P=0.034)显着升高,ni MAP(P=0.012)水平显着降低。4.血压变化与各项资料相关性:将Δi SBP、ni SBP、Δi MAP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Δi SBP与合并糖尿病病史、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透前SBP、ni SBP时心率、体重差(透前-透后)呈正相关,与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磷、Ao RD、LVDD、ni SBP呈负相关(P<0.05);ni SBP与年龄、透析龄、红细胞计数、RDW、Hct、二氧化碳结合力、ni SBP时心率、Δi MAP、合并心血管疾病病史呈负相关,与甘油三脂、透前SBP、合并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P<0.05);Δi MAP与年龄、女性呈正相关,与ni SBP、ni DBP、ni MAP、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LVDD呈负相关(P<0.05)。结论:1.高龄、高超滤率、高hs-CRP水平是I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MHD患者应注意监测营养状态、血糖、血脂、铁代谢等情况,以更好的预防IDH频繁发生。
庞礴[8](2021)在《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制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症状困扰量表,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评价及初步应用。研究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参考国际患者报告量表研制方法,主要包括条目池的形成、预试量表形成、临床调研、条目筛选、信度效度测评五个部分。(1)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患者访谈、专家咨询等手段获取条目,并加以分析形成条目池。(2)以Delphi专家函询法对条目池进行筛选,将条目池中各项目背对背发往全国范围内多个血液净化中心专家进行重要性评分,并对专家的熟悉程度进行统计,经筛选后形成预试量表。(3)临床调研阶段调查北京地区3家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中的3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1个月后从中随机选取50位患者进行量表的复测。(4)对调研结果采用分布考察法、变异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对条目进行不同角度的判定,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并将保留的条目划分为5个维度。(5)量表的信度、效度考评主要运用克朗巴赫系数法、相关系数法、验证性因子分析法进行,最终形成正式量表。第二部分是应用研制的正式症状困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探讨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证候与症状困扰的关系,作为量表的初步应用。临床研究中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龄等基本信息,指导患者填写正式量表,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将上述信息整理分析,探讨其中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形成条目池共51个条目,经Delphi法专家函询形成40个条目的预试量表。临床调研后经过统计分析和核心小组讨论,删除9个条目。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10个主成分,并根据主成分内容将31个条目划分为5个维度。以克朗巴赫系数、半分信度考评,结果显示,总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85,折半信度为0.832,重测信度为0.961,均大于0.8,表明量表有较好的信度。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条目与所属维度的载荷介于0.325-0.708之间,拟合度尚可接受,即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5个维度的区分效度良好。第二部分收集患者数据300例,平均年龄60.08±11.90岁,平均透析龄72.63±56.54岁,男性176例,女性124例,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者104例,肾小球肾炎94例,高血压肾损害47例,多囊肾20例,间质性肾病15例,其他病因20例。证候分布中,本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35.3%,其余依次为脾肾阳虚证32.0%,气阴两虚证20.7%,阴阳两虚证7.3%,肝肾阴虚证4.7%;兼证最多为湿热证,占37.7%,其余依次为湿浊证35.3%,血瘀证20.0%,水气证4.3%,风动证2.7%。本证的分布特点为:老年组(≥60岁)患者本证分布与中青年组(18-59岁)患者的证候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老年组脾肾阳虚比率最高,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率较中青年组高。透析120个月组的证候分布与透析0-24个月、61-120个月组有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统计表明,透析10年以下的患者脾肾气虚证最多,透析10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率较透析不足10年的患者增加。不同原发病中,肾小球肾炎组和高血压肾病组的证候分布与糖尿病肾病的本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本证为脾肾阳虚证最多,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损害的患者脾肾气虚证最多。不同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平均年龄最小。兼证的分布特点中,不同性别、不同透析龄的兼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18-40岁)的兼证分布相较于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青年组湿浊证最多,中年组和老年组均湿热证较多。原发病为多囊肾、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组的证候分布与糖尿病肾病组有显着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组湿热证最多,其余三组均为湿浊证最多。症状困扰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症状困扰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本研究研制的量表总分受年龄影响较小。女性患者症状困扰较男性患者重(P<0.05),透析60个月以内的患者症状困扰得分显着低于透析60个月以上者(P<0.01),其中差异体现在脾胃不和与阴虚风动维度(P<0.05)。证候与症状困扰的特点,本证为脾肾气虚的症状困扰得分显着低于其他本证组(P<0.01),即脾肾气虚证患者的症状困扰得分最低。不同维度中,仅阳气虚衰维度呈现出显着差异,脾肾阳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在阳气虚衰维度的症状困扰显着高于脾肾气虚组(P<0.01)。不同兼证的症状困扰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包含5个维度,共31个条目,量表整体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2.患者的症状困扰程度与患者的证候、性别、透析龄有关。3.量表的维度以中医证候角度命名,量表的结构与中医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韩宇[9](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方法 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对策。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满意度,低血压患者与非低血压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低血压的9例患者中, 6例(66.67%)发生时间位于维持性血液透析3~4 h之间, 9例低血压患者平均发生时间为(3.2±0.3)h。低血压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占比33.33%(3/9)高于非低血压患者的8.45%(6/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58.34±6.82)g/L低于非低血压患者的(88.71±4.36)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低血压病症较为常见,且在血液透析至3~4 h时发病率最高,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对策能够显着降低低血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危害,值得推荐。
韩宇[10](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方法 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据抽取患者的先后入院顺序进行编号1~80,随机数字法抽取40例为对照组,余下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低血压1例、占2.50%,对照组发生低血压8例、占20.00%。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 P=0.013<0.05)。9例患者的平均低血压发生时间为(3.2±0.3)h,其中6例发生时间位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4 h之间,占66.67%。观察组患者不满意1例,满意39例,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不满意6例,满意34例,满意度为85.0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 P=0.048<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低血压病症较为常见,且在血液透析至3~4 h时发病率最高,落实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康复护理对策能够显着降低低血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危害,值得推荐。
二、血液透析过程中症状低血压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透析过程中症状低血压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规范化督导式护理对透析性低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2.2.1 透析前护理 |
1.2.2.2 透析护理 |
1.2.2.3 透析期间护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透析性低血压发生情况比较 |
2.2 2组生化指标比较 |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
2.4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3 讨 论 |
(2)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透析中低血压的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3.1 透析方法 |
1.3.2 常规护理措施 |
1.3.3 个性化预见性护理措施 |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4.1 IDH发生率 |
1.4.2 提前30min下机率 |
1.4.3 护理满意度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IDH发生率、提前30min下机率比较 |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1 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机制及原因 |
3.2 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IDH的发生率和提前30min下机率 |
3.3 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 |
(3)预防性护理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性低血压发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 |
2.2 两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
2.3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
3 讨论 |
(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研究假设 |
2.3 理论框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场所 |
3.3 研究对象 |
3.4 血压的测量 |
3.5 研究工具 |
3.6 资料收集方法 |
3.7 资料分析方法 |
3.8 科研质量控制 |
3.9 科研伦理 |
3.10 研究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IDH组与非IDH组患者临床数据特征比较 |
4.3 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因子的筛选 |
4.4 MHD患者IDH危险因素的共线性诊断 |
4.5 MHD患者IDH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6 建立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 |
4.7 评价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 |
5 讨论 |
5.1 MHD患者IDH的发生现状 |
5.2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相关因素分析 |
5.3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评价 |
5.4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临床应用的建议 |
6 本研究就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6.4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
1.2.2 血透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
1.3 理论框架 |
1.3.1 保护动机理论 |
1.3.2 保护动机理论应用现状 |
1.4 小结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终止标准 |
2.1.4 样本量估算 |
2.1.5 分组方法 |
2.2 对照组干预内容 |
2.3 干预组干预内容 |
2.3.1 组建干预团队 |
2.3.2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
2.3.3 修改干预方案 |
2.3.4 确立护理干预方案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管理量表 |
2.4.3 慢性疾病自我效能感量表 |
2.4.4 自体内瘘相关并发症 |
2.5 数据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比较 |
3.2.1 干预前两组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比较 |
3.2.2 干预后两组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比较 |
3.2.3 干预前后两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差值比较 |
3.2.4 干预前后两组自体内瘘自我管理得分组内比较 |
3.3 两组血透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发生率比较 |
3.4.1 两组内瘘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
3.4.2 两组透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基于PMT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
4.3 基于PMT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4.4 基于PMT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透析并发症的影响 |
4.5 基于PMT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内瘘质量的影响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研究的相关进展 |
1.血压变异性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研究现状 |
3.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和透析相关性高血压 |
4.中医对于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
5.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研究的相关进展 |
1.症状困扰的概念及内涵 |
2.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测量工具 |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研究现状 |
4.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对终末期肾病的认识 |
2.慢性肾脏病血瘀证的形成机理 |
3.中医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认识 |
4.活血化瘀中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运用 |
5.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 |
2.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特点 |
2.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特点 |
2.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的相关性 |
2.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
2.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影响因素及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的特点及相关性 |
3.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特点和相关性 |
3.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影响因素及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3.创新性和实用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7)多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透析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
2.1 透析相关因素 |
2.1.1 透析液成分 |
2.1.2 透析期间体质量增加(Interdialysis weight gain,IDWG) |
2.1.3 超滤率 |
2.1.4 透析液温度 |
2.2 患者自身因素 |
2.2.1 心脏相关因素 |
2.2.2 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
2.2.3 高血压药物应用 |
2.2.4 透析期间进食 |
2.2.5 其他相关因素 |
2.3 IDH预后 |
2.3.1 IDH与心血管疾病 |
2.3.2 IDH与胃肠道疾病 |
2.3.3 IDH与脑血管疾病 |
2.3.4 IDH与死亡风险 |
2.3.5 IDH与其他相关疾病 |
2.4 总结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收集资料 |
3.2.2 分组 |
3.2.3 治疗方案 |
3.2.4 观察指标和相关公式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MHD患者IDH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
4.1.1 一般资料 |
4.1.1.1 一般情况 |
4.1.1.2 原发病 |
4.1.1.3 合并疾病 |
4.1.2 实验室指标 |
4.1.3 心脏相关指标 |
4.1.4 IDH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4.1.4.1 IDH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s分析 |
4.1.4.2 IDH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分析 |
4.2 IDH患者血压变化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原发病 |
4.2.2 一般资料 |
4.2.3 透析相关指标 |
4.2.4 实验室指标 |
4.2.5 心脏相关指标 |
4.2.6 IDH患者透析中Δi SBP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4.2.7 IDH患者透析中ni SBP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4.2.8 IDH患者透析中Δi MAP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年龄 |
5.2 糖尿病 |
5.3 超滤率 |
5.4 微炎症 |
5.5 蛋白水平 |
5.6 血脂代谢 |
5.7 红细胞状态 |
5.8 铁代谢 |
5.9 心脏功能 |
5.10 其他相关指标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及生存质量的现状和测评工具 |
1 MH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
2 MHD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工具 |
3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药手段介入血液透析的研究概述 |
1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医认识及证候研究 |
2 中医药在缓解血液透析并发症方面的应用 |
3 中医药在缓解血液透析合并症状方面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 |
前言 |
第一节 组建核心研究小组 |
第二节 拟定量表框架 |
第三节 量表条目池的构建和初量表的形成 |
第四节 临床调研 |
第二章 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状况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探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方法 |
1.4 护理对策 |
1.4.1实时病情监测 |
1.4.2 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
1.4.3 低血压的预防护理 |
1.4.4 康复护理对策 |
1.5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对比 |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
2.3 低血压患者与非低血压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 |
3 讨论 |
(1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方法 |
1.4 护理方法 |
1.4.1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压的预防护理措施 |
1.4.1.1实时病情监测 |
1.4.1.2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
1.4.1.3低血压的预防护理 |
1.4.2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压的康复护理对策 |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5.1 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 |
1.5.2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对比 |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
3讨论 |
四、血液透析过程中症状低血压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规范化督导式护理对透析性低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卢宏伶,崔益鸿,翁丽娜,徐慧.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36)
- [2]个性化预见性护理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J]. 马小梅,董晓燕,胡娟娟,闫菊玲,马志强. 甘肃科技, 2021(20)
- [3]预防性护理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性低血压发生中的应用[J]. 李瑾,罗小花,吕超群.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1(03)
- [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D]. 林丽桑.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对血透患者自体内瘘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研究[D]. 郭悦.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6]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D]. 肖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多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张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8]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D]. 庞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J]. 韩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12)
- [1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J]. 韩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