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美国大豆出口将创历史纪录(论文文献综述)
《饲料与畜牧》综合整理[1](2018)在《大豆“战场”上贸易格局的巨变》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国内大豆产量占全球供应量的4%,只够满足本国6周的消耗量。因此,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从20年前的50万t暴增至2017年的9 600万t(全球供应量的1/3),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据海关统计,2016—2017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9 349万t,其中巴西4 534万t,占48.5%;美国3 684万t,占39.4%。以南美为主的非美大豆进口已占中国进口量6成以上。为反击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自2018年7月6日起,中国对同等规模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而大豆就在加税商品名单中。中美经贸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中国大豆市场的稳定和
李玉铭[2](2018)在《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远洋航运业在开埠之前虽已有发展,但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贸易重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作为中西贸易运输载体的远洋航运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上海。1850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定期远洋航线延伸到了上海,标志着近代上海定期远洋航运的历史正式开启。本文以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发展过程中轮船企业的竞争、船舶的更替、航线的扩大以及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为主线,对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在沪大洋行,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在运输载体上主要是帆船,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争与夺市场,各大洋行争相使用了专门用来运输鸦片与茶叶的飞剪船。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进口鸦片以及西方工业品,并以鸦片为主;出口方面则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上海与欧洲间的定期航线,表明专业轮船公司开始介入上海远洋贸易,但直到70年代初,不管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一枝独秀亦或是与法国邮船公司、英国海洋轮船公司的“三巨头”争霸,由于轮船载重量小、运费高等限制性因素,专业轮船公司仍不是此一时期上海远洋运输的承运主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欧亚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以及轮船的大量使用等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上海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以后,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上海远洋航运的主要运输载体,专业性的轮船公司也逐渐代替了在沪大洋行,成为上海远洋航运运输业的主要经营者。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太平洋远洋航线的形成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运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自身能力的衰落与发展,各国以上海为中心的远洋航运势力此消彼长,主要表现为由“一战”前的多国航运势力竞争到“一战”期间的英、日两国争霸,再到战后以英、日、美三霸并争为主的局面。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远洋运输货物在此一时期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进口方面逐渐由鸦片、西方的轻工业品转换成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燃料、五金器材等生产资料;出口方面也逐渐由生丝、茶叶转换成了其他农副产品以及部分工业产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虽因战事爆发,大部分远洋轮船公司曾一度暂停了上海的远洋业务,但随着战事转移,上海的远洋航运业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发展程度甚至一时超过了战前。日本战后在完全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的情况下,却唯独没有阻断上海远洋航运的原因是为了将上海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的中转站,这是日本在战时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战略急需物资,以达“以战养战”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远洋航运是直接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与通道。在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下,是远洋航运的船舶逐渐将西方先进的制度、理念、文化等西方文明带到了中国,进而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开始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同时,也是远洋航运的船舶将中国的一批批茶叶、丝绸以及其他一些大宗的原料产品带入了西方社会,进而使东方文明开始逐渐的融入西方社会。作为近代远洋航运中心的上海,其同样充当了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对于上海本地传统航运业、对于近代上海的港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是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主要有外资轮船企业经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殖民性与掠夺性。但另一方面,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上海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远洋贸易的不断深入,将上海乃至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施艺[3](2018)在《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国际大豆贸易中,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生产国之一,并且曾一度是净出口国。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稳步提升,由于大豆及其产出品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并愈发拉大与国内大豆供给量之间的差距,也即国内供给量远无法满足逐年提高的大豆需求量。数据显示1995年至1996年开始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呈跨越式增长,进口大豆以满足人民逐渐提高的生活需求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我国大豆进口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原料的消费与供给差距不断扩大。综合两方面的趋势来看,企业只能更加关注国际市场以平衡我国对大豆的消费需求量。现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需求呈刚性,进口量不断增加,大豆进口的产业形势也十分严峻,大豆对外依存度过高,大豆压榨行业产能过剩等现状都导致大豆进口价格风险巨大,给我国大豆进口企业带来严重打击;且企业在进口大豆过程的每一步都存在着多种风险,国内外市场环境差别较大,如果进口过程中企业不够重视对价格风险因素的管控,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此,为了有效规避企业在大豆进口时面临的价格风险,增强企业在进口过程中对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管理意识,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企业视角综合运用经济贸易相关原理及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风险相结合等方法,选取2014-2017年历史数据测算理论压榨利润并建立模型,以VaR值和相关指标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下计算结果为标准评价了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程度,并以我国某大型大豆进口公司为案例研究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大豆进口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企业应审视自身综合竞争能力、客观分析价格风险:二,完善对进口渠道来源、运输工具的管理;三,建立以多个企业为整体的大豆进口的战略联盟;四,高度重视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制,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提高我国大豆进口企业的规避价格风险的能力。
张树淼[4](2015)在《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对于每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粮食有着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粮食安全问题却日趋严重。人均占有耕地少,巨大的人口压力、以粮食直接消费为主的饮食特点,使中国政府对于保持国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特别看重,对于利用粮食国际贸易调剂国内余缺非常重视,也非常审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粮食进出口对于国内粮食平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粮食形势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情况,粮食进出口的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现实的情况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势头不减,耕地保护的底线受到严重挑战,粮食生产所依赖的基础并不稳固。居民收入高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形成巨大拉动,国内粮食供应面临巨大压力。粮食进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变化,近年来粮食主要品种普遍表现为净进口,并且进口规模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由于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均有大幅度增加,汇率变动对国内外粮食价格比率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外粮食价格,并呈现价格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粮食自给率屡创新低,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由于我国农业资源先天不足,无法支撑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只能依靠进口解决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已经造成严重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市场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出现增大的趋势,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出口量时高时低,年度间很不稳定;不少国家对粮食进出口干预加强,对国内粮食保护力度加大,进一步增加了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另外,一些粮食出口大国,以玉米或大豆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的势头不减,将对国际粮食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今后我国粮食进口形成潜在威胁。因此,无论从国内生产形势看,还是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粮食供应的基础不稳定性增加,国际市场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不少挑战。我国粮食进口不断扩大,国内粮食供应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不断增加,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而,迫切需要对粮食进出口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准确判断国内粮食供求真实情况、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总体形势,理清影响粮食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粮食进出口的长期发展趋势,剖析当前有关粮食进出口政策措施的利弊,提出改进和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以更好地调控粮食进出口,平衡国内粮食供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粮食进出口是国际贸易中很有特点的领域,粮食进出口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垄断的一面,政府干预程度较高,政治敏感性较强,通过粮食国际贸易的系统分析,有利于对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论文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的全面性、关联性和综合性;运用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的整体性;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过程和趋势的分析;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客观性;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以及与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农业经济理论、发展经济理论进行阐述,将粮食进出口建立在比较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对我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的历史进行回顾,为今后改进粮食进出口战略和政策提供一个历史纵向的借鉴;对影响粮食进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对今后我国粮食进出口趋势有个总体判断;对全球粮食进出口格局与各主要国家进出口政策进行研究,为我国进出口政策调整提供一个世界性的视角;最后对我国粮食进出口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提出建议。论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是:一、论述粮食进出口的理论基础。粮食进出口涉及面广,既需要国家贸易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指导。阐述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涉及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一般原理,这些理论在粮食进出口领域的应用、粮食贸易的特征。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角度分别阐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在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理论中重点论述了对保护粮食产业的理论观点,研究粮食国际贸易的意义、特点、粮食竞争力决定因素和国际贸易理论对粮食进出口的启示。认为: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减少饥饿,保障人类基本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增加收入,解决就业;有利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有利于利用比较优势,增加国内整体效益和福利;粮食贸易是国家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粮食贸易无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粮食国际贸易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价格波动性,粮食贸易区域性强,贸易较为集中,进出口流向较为稳定;粮食进出口数量大、价值低,成本较高;粮食贸易竞争不充分,充满了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激烈博弈。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科技水平、产业结构与产品差异、相关支持性行业的发展和政府行为。阐述了粮食国际贸易中,对粮食实行支持和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对我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演变进行考察。通过分析我国粮食进出口体制与政策的演变、进出口规模的变化,对当前粮食进出口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国粮食进出口经历了自由化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严格管制阶段,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有管有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是战争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完善我国粮食进出口政策提供了历史纵向层面的参考。三、对影响粮食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和我国粮食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提高进出口政策的针对性提供分析基础。粮食进出口是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结果,是政策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分析粮食供给、需求和政策对进出口的影响。在需求方面,主要对人口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和工业用粮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做出分析;在供给方面,主要从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单产的提高,国家政策因素,以及农业生态等对粮食供给的影响做出分析。论文分别从国内外粮食生产成本、价格水平和质量进行比较以及对经营规模进行分析,对我国粮食竞争力进行不同角度的考察,研究今后粮食进出口的潜力和趋势。四、对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部分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进行考察,为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结构和政策调整提供全球视野下的横向参考。分析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国际贸易,分析粮食贸易发展的趋势,为研究我国粮食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国际背景和国际条件。考察世界上有代表性国家的粮食进出口政策。有与我国农业条件相近的日本、韩国,以及越南、泰国和印度等,有与我国条件差异较大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巴西、阿根廷等,还有粮食贸易政策比较完备的欧盟,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些国家都与我国粮食进出口存在密切联系。他们因各自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不同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贸易政策,但自然和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也存在相同之处,政策制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些相同或不同的政策,及其政策利弊,对我国很有研究借鉴价值。同时,与我国存在密切贸易关系国家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粮食进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五、分析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与结构的优化。首先研究了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从中国现实分析,粮食出口数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粮食进口的问题。认为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相适应,应与我国粮食供给潜力和消费趋势相适应,进口规模应与国际贸易总量相适应,进口规模以不应对我国粮食市场和种粮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为前提。然后,具体研究了优化粮食小麦、大米等主要品种进出口结构和地区结构。认为应该重视发展与非洲粮食贸易与合作,探讨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粮食贸易与合作的可能性和潜力,在国际贸易的成本、价格及体制方面做出综合的分析与判断。六、对改进粮食进出口政策与战略提出建议。在分析我国进出口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建议。(1)完善国内粮食发展政策,巩固国内粮食生产基础。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持续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支持粮食生产,严格保护现有耕地,推进粮食科技进步,加大补贴政策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粮食进出口缓冲机制;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发展,形成稳定有序高效的粮食市场。(2)扩大对外粮食投资,稳定国外粮源的供给渠道。用好现有支持政策和相关资源;认真研究当地政治环境、有关法律和政策,减少投资盲目性;做好舆情引导,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健全政府支持平台,积极引导民间对外投资。(3)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实施防御性粮食进出口战略,加强粮食进出口政策的支持保护力度;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强我国粮食市场保护;深化改革,理顺粮食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优化进口区域结构;培育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好粮食进出口信息服务;深化与粮食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粮食贸易中的作用。
孟丽,徐明[5](2014)在《2013年世界大豆供需分析及2014年展望》文中认为本文从生产、消费和贸易等角度分析了2013年世界及主要生产国的大豆市场供需形势,指出了国际大豆价格走势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世界大豆供需形势、出口国物流条件、原油价格、美元指数等。最后展望了2014年世界大豆供需形势和价格走势,预计大豆供求关系进一步宽松,国际大豆价格总体将呈下降趋势。
吴海鹏[6](2013)在《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粮食危机。粮食危机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良和饥饿人口。笔者在探究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时,发现了其背后隐藏的美国粮食战略。让粮食成为控制世界的武器,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施基于这一目标的全球战略布局,但是我们对其知之甚少。通过查阅美国粮食战略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开始慢慢揭起它的神秘面纱。美国的粮食战略一直是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的国内农业为这一战略已经在农业经济、农业企业和农业支持等方面作了全面准备。依靠强大的农业实力,美国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农业贸易全球化、世界饮食美国化、农业企业综合化、粮食能源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农产品供应者、农业技术提供者、农业价格指导者以及农业发展控制者。当笔者把视线从美国本身移到世界各个国家上时,豁然发现,原来美国粮食战略早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日本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印度绿色革命并不成功,巴西和阿根廷农业产业失控,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美国粮食战略的实施。那中国呢?中国农业的情况如何?笔者将研究聚焦到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上。而在研究世界各国受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时的担忧在中国也出现了: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受到了美国化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也正在对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和结构变化产生着显着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受美国粮食战略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问题!如何应对?在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可以回归传统膳食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加强监管和引导。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笔者认为走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是最好的选择,并为城乡间农村地区以及传统农村地区分别构想了“城市群后花园”以及发展新型小农经济两种不同发展模式。总体来看,本文对一个新的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美国粮食战略,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历史回顾、文献研究、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笔者理顺了美国粮食战略体系,认清了其发展历程、实施手段、背后意图和已有成效,警示了中国农业产业面临的多种威胁,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陶莉[7](2012)在《2011/12年度乙醇用玉米强势,出口放缓》文中研究说明本月,2012/13年度美国玉米供需平衡表维持不变(图1)。由于最近乙醇产量数据比预期更加强势,本月2011/12年度乙醇行业的玉米用量预计将调高5 000万蒲式耳至总量50.5亿蒲式耳。虽然较2011年12月的峰值有所放缓,但乙醇的出口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乙醇的产
王晓辉[8](2011)在《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油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产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传统的植物油生产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油脂供给长期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对包括食用油在内的多种食品改善性需求增强。极大的促进了国内植物油产业的发展,但是也相应出现了国内油脂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通过进口,且是不断增加的进口来弥补供给缺口,才能保障消费的增长的现象。因此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就已经稳定的成为油脂(含进口油料折油)净进口国。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进口产品相当于进口了耕地和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一是影响了国内油料作物的种植。在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增加,国内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进入了滞长期,2001年到2005年间的播种面积在3100万公顷波动,主要原因是种植效益增长缓慢,在2006年和2007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二是外资油脂加工企业在国内快速扩张,并在实际加工量上处于强势的准垄断地位。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巨大增长空间,吸引了跨国粮商积极进入。代表性的企业即俗称的ABCD四家,包括新加坡益海粮油集团、美国邦基公司、美国嘉吉公司和法国路易.达夫公司。上述公司利用其全球化的布局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从主要出口国的生产、收购、物流,到我国的加工、物流、营销的产业经营链条。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到2009年底,外资企业、外资控股企业及外资租用企业拥有的大豆压榨能力,占到了国内大豆压榨生产能力的37.7%,实际加工量已经接近大豆加工量的50%,已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三是进口依存度明显提高。由于国产油料榨油量不断下降,食用油以及油料进口数量快速增长。2000年度我国油脂进口量为206万吨,到2010年度预计达到965万吨。累计增长368.4%,年均增长16.7%。同期,进口大豆的数量从1300万吨增长到5400万吨,累计315.4%,年均增长15.3%。进口依存度已经从2000年度的38%提高到2010年度的66%。众多机构和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食用油市场已经处于不安全的状态。本文试从国内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着手,对大宗油脂产品的供需状况和国内主要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布局进行分析,结合未来我国植物油消费的趋势,提出适应国内形势的植物油发展道路。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国际油脂市场基本情况介绍。我国是油脂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内油脂加工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油脂产量不断增加,油脂消费水平持续增长,油脂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油脂储备结构不断完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国内油脂消费刚性增长与国内油料供给长期不足的问题,油脂加工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外资油脂加工市场占有率高与内资发展相对不足的问题等。在本节中,较为全面的对国内油脂加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由于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在油脂供应环节,仍将维持高进口的态势,因此对当前国际油脂油料市场的供需形势有一概括性了解就很有必要。本节也专题研究了现阶段国际市场主要油脂产品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状况,并指出棕榈油已经取代豆油,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油脂消费和贸易产品。第二部分是国内核心油脂加工企业研究。过去几年国内油脂市场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外资占有率高。有鉴于此,本节重点对国内核心的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加工布局、主要产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研究获得的一般性结论,提出了国内内资油脂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即加快整合、做大做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原料来源,打造产业链和强化品牌意识等。第三部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其他小品种油脂的加工布局、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指出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油脂主要供给和消费品种,但是我们应积极利用国内的米糠、玉米胚芽和油茶等资源,积极发展米糠油、玉米油和茶树油,努力提高国产油料产油量,降低进口依存度。第四部分是运用模型分析了国内主要油料大豆和油菜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出由于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未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得我国大豆和油菜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无明显改善。由于资源短缺对油料生产的约束在未来仍会持续增强,因此在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无显着提高的情况下,通过进口弥补国内供给不足将是一个不得不实施的选择。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根据前面的研究,提出了发展国内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能力,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增强国内油脂安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市场调控能力,和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等8条政策建议。
陈康[9](2010)在《2010年下半年国内大豆供需宽松形势难改》文中认为2010年上半年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呈单边下跌走势,庞大进口量导致国内大豆库存持续上升。预计2010年下半年国内大豆供应将延续充裕局面,而大豆压榨需求增长空间有限,市场供需形势依然宽松。在此基础上,预计三季度国内大豆价格将维持弱势;进入四季度后,市场供需预期将出现更多新变化,可能导致国内大豆价格出现波动。此外,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对大豆市场的潜在影响偏空。
张昕[10](2010)在《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的框架下,结合产业安全理论来对中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客观地分析出影响大豆产业安全的几个最重要因素,并分别对这几个因素并试图提出一种真正有效而可行的实战方案来帮助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规避急剧波动的大豆、豆油及豆粕价格的风险。本文采用理论加实证的分析方法,理论方面提出了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新产业安全观,即要从资源要素、国际产业竞争力、引进外资和金融产业安全四个方面系统阐释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对中国现实产业安全形成的威胁。实证方面,采用了灰色系统模型、因子分析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希望架构起一个中国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进而构筑起中国大豆产安全的指标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本文的实证结论是:用DEA模型计算的2009-2019年的大豆产业安全度结果显示,中国大豆产业处于危机和不安全状态。并且因子模型结果显示,产业控制指标,产业对外依存度排在前两名,或者说明影响大豆产业安全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产业控制指标和产业对外依存度。随后两章本文便针对这两个影响因子进行了详细的分视角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豆期货价格暴涨暴跌、急剧动荡,已经使得大豆产业由实体经济里的供给安全向虚拟经济里的价格安全发生了转变。仅从实体经济即大豆生产的供给需求视角来研究中国大豆产业的安全问题显然已经不够,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货币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在这一框架下,我们能得到大豆价格暴涨暴跌的合理性解释:即三个两极分化导致了大豆价格的急剧波动。“货币信用分配的两极分化”制造和加剧“真实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制造和加剧“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严重背离和两极分化”,美元本位制加上浮动汇率制使得天量货币泛滥人间,这些资金在实体经济里找不到投资的热土,便冲进了虚拟经济领域,导致了大豆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第二,目前文献对中国大豆产安全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一些表面数据的分析,而没有定量的计量模型的计算。本文在第3章建立起产业安全研究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第4章构筑了专门研究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即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及产业外资控制率四个指标体系,并且进一步地利用灰色模型、DEA模型、趋势外推等方法对大豆产业进行了评价,预测在未来十年中国大豆产业仍将处于危机状态,前景堪忧。第三,以往的文献基本都是强调大豆及大豆产业的商品属性,本文强调的是大豆的金融属性。即大豆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原材料和消费必需品,进一步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被国际粮商或国际投机资金所操纵。第四,在研究中国大豆产业价格安全的时候,在“货币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视角下,发现投机逐步主导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经济人”假设是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候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本文则尝试提出“投机人”假设。所谓“投机人”就是人们在从事虚拟经济投资之时追逐个人欲望的最大化。“经济人”在面临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会收手不干,保住利润,而“投机人”则在无穷贪欲的人性驱使下重仓再次交易(其结果往往是以回吐利润甚至出现大的亏损);“经济人”在面临亏损时,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之考虑会及时止损,而“投机人”往往会沉迷于自己的分析判断,总会幻想行情会朝自己认定的方向走(其结果往往是巨额亏损);“经济人”理性的,而“投机人”非理性;“经济人”往往投资于实体经济,而“投机人”大多痴迷在虚拟经济里面。小的散户“投机人”往往输给大的机构“投机人”(比如对冲基金)。“投机人”越来越多,能踏踏实实参与实体经济财富创造的人越来越少。“投机人”的投机成功催生一个又一个经济泡沫,营造非理性繁荣的假象;而他们的投机失败,则会给世界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最后的案例研究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中国大豆产业套保方案,作者正努力地开发这一套保模型,以期能实现程序化交易,更好的帮助中国的大豆企业合理的套期保值,以期更好的规避大豆产业的价格波动风险。
二、2001年美国大豆出口将创历史纪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美国大豆出口将创历史纪录(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战场”上贸易格局的巨变(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如何从一个大豆出口国变成进口国的? |
2 大豆贸易格局变化 |
2.1 中国大豆贸易分析 |
2.1.1 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近年来, 中国大豆消费量呈几何式增长, 但产量没有出现实质性增加, 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 主要向巴西和美国进口大豆。 |
2.1.2 我国大豆进口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
2.1.2. 1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将改变 |
2.1.2. 2 开拓多元化进口轮换渠道 |
2.1.2. 3 完善全球主要粮源产地供应链布局 |
2.2 美国大豆贸易分析 |
2.2.1 美大豆产量将创历史新高 |
2.3 巴西大豆贸易 |
2.3.1 巴西具有大豆资源优势 |
2.3.2 巴西积极与中国谋划未来农业发展, 稳坐中国豆仓大后方 |
2.3.3 巴西农民从种甘蔗改种大豆 |
3 结语 |
(2)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兴起与革新: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轫 |
第一节 帆船时代:近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概述 |
一、唐宋时期远洋帆船贸易 |
二、清代至开埠前的远洋帆船贸易 |
三、上海与长崎远洋帆船贸易 |
第二节 开埠初期上海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 |
一、开埠初期西方工业品的进口 |
二、鸦片走私进口贸易 |
三、丝、茶的远洋出口贸易 |
第三节 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
一、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 |
二、帆船到轮船:远洋运输方式的转变 |
三、垄断到竞争:远洋运输主体的变更 |
四、传统到现代:远洋贸易方式的变革 |
小结 |
第二章 发展与竞争: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对外贸易 |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全面发展 |
一、日本加入上海远洋航运的竞争 |
二、太平洋远洋航运网的形成 |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线 |
第二节 英、日、美远洋航运势力的角逐 |
一、一战期间英日远洋航运的分霸格局 |
二、一战后各国远洋航运的恢复 |
三、英、日、美的三国航业争霸 |
第三节 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 |
一、传统远洋贸易的衰落与终结 |
二、新兴远洋贸易品的兴起 |
小结 |
第三章 恢复与繁荣:孤岛时期上海远洋航运 |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远洋航运概况 |
一、远洋航线的恢复 |
二、交易量的回升与贸易中心的回归 |
三、主要远洋航线 |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孤岛时期上海 |
一、上海民众生活物质仰赖外洋供给 |
二、工业原料进口与商品出口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供给需求与上海远洋航运 |
一、日本“以战养战”的战时经济体制 |
二、日本战时航运政策与在华第三国之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促进与变革: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变迁 |
第一节 近代上海沿海、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与革新 |
一、技术变革与沙船的衰落 |
二、新式轮船公司的建立 |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区变迁 |
一、港区与洋船停泊区的开辟 |
二、远洋贸易与港区功能变迁 |
第三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建设 |
一、外资码头的修建与兴起 |
二、船舶修造业的建立与发展 |
小结 |
结语 |
一、贸易、失序、进步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
二、国家行政力量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
三、远洋航运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3)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和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与不足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风险 |
2.1.2 大豆进口价格风险 |
2.1.3 价格风险规避 |
2.1.4 期货市场与套期保值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价值规律理论(Law of Value) |
2.2.2 供需理论(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
2.2.3 风险管理理论(Risk Management Theory) |
2.2.4 套期保值理论(Hedging)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农产品的价格风险及其规避的研究 |
2.3.2 大豆的产业现状与价格风险的研究 |
2.3.3 企业应对价格风险的管理与规避研究 |
2.3.4 研究评述 |
3 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成因及防控现状 |
3.1 供给方面 |
3.1.1 产量及进口量 |
3.1.2 对外依存度 |
3.1.3 天气与气候 |
3.1.4 进口来源国 |
3.1.5 种子品质与农民成本 |
3.2 需求方面 |
3.2.1 下游产品 |
3.2.2 竞争关系的产品 |
3.3 政治与政策 |
3.4 运输成本 |
3.5 汇率 |
3.6 投机 |
3.7 偶然事件 |
3.8 企业价格风险的防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 大豆进口企业价格风险评价 |
4.1 风险评价的定义 |
4.2 风险评价的方法 |
4.3 风险评价指标的设立 |
4.3.1 风险评价的指标 |
4.3.2 指标数据的选取 |
4.4 风险级别的划分 |
4.5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4.6 评价小结 |
5 某大豆进口企业价格风险管理及启示 |
5.1 公司简介 |
5.2 大豆贸易流程与价格风险 |
5.3 L公司对大豆进口价格风险管理现状 |
5.3.1 跨市套利与基差交易 |
5.3.2 转单点价的定价模式 |
5.4 L公司规避大豆进口价格风险管理模式及应用 |
5.5 案例总结 |
5.5.1 案例启示 |
5.5.2 基于案例分析的企业进口价格风险控制体系设计 |
6 我国大豆进口企业价格风险规避对策及建议 |
6.1 国家层面 |
6.2 行业协会层面 |
6.3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粮食进出口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的研究 |
三、关于中国粮食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研究 |
四、关于粮食进口及合理规模的研究 |
五、关于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
六、关于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研究 |
七、对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粮食进出口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三、新贸易理论 |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关于贸易政策的理论 |
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理论 |
三、发展中国家产业保护理论与政策 |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关于粮食保护政策的理论 |
一、农业与粮食的重要意义 |
二、粮食生产的特点 |
三、农业和粮食保护的依据 |
第四节 粮食国际贸易理论 |
一、粮食国际贸易的意义 |
二、粮食国际贸易的特点 |
三、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
四、对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几点认识 |
第三章 中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演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一、1912—1937年粮食进出口政策 |
二、抗战时期的粮食边境政策 |
三、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一、1977—2000年粮食进出口政策 |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三节 粮食进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 |
一、粮食进出口变化的特点 |
二、粮食进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
第四节 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 |
一、粮食进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我国粮食进出口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
第四章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因素与中国粮食竞争力 |
第一节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需求因素 |
一、人口增长直接增加粮食需求量 |
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对粮食需求增加 |
三、工业用粮增加较多 |
第二节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生产因素 |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发展影响较大 |
二、粮食单产提高是粮食增产的主因 |
三、生态环境变化对粮食生产及进出口的影响 |
第三节 政策因素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 |
一、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影响 |
二、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影响 |
三、货币与产业政策的影响 |
第四节 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
一、粮食进口的益处 |
二、粮食进口的弊端 |
第五节 中国粮食的竞争力 |
一、粮食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
二、粮食生产成本比较 |
三、国内外粮食价格与质量比较 |
第五章 世界粮食进出口格局及其政策 |
第一节 世界粮食生产格局 |
一、世界粮食生产格局 |
二、全球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趋势 |
第二节 全球粮食进出口格局及其变化趋势 |
一、世界粮食进出口格局 |
二、世界粮食进出口变化趋势 |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粮食进出口政策 |
一、日韩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 |
二、欧盟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四、巴西、阿根廷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
第四节 国外粮食进出口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一、各国均对粮食进出口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 |
二、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
三、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粮食进出口法律法规体系 |
四、有效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粮食市场 |
五、支持国内粮食生产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
第六章 优化中国粮食进出口格局 |
第一节 粮食进口规模与粮食安全 |
一、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相适应 |
二、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供给潜力和消费趋势相适应 |
三、进口规模不应对我国粮食市场和种粮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
四、进口规模应与国际贸易总量相适应 |
第二节 优化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 |
一、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现状 |
二、优化我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 |
第三节 优化粮食进出口的地区结构 |
一、粮食进口的区域结构 |
二、优化粮食进口区域结构的建议 |
第七章 完善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目标与原则 |
一、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目标 |
二、粮食进出口政策制定的原则 |
第二节 完善国内粮食发展政策 |
一、改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持续的发展环境 |
二、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
三、重视粮食质量问题,保障食用卫生健康 |
四、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为建立粮食进出口建立缓冲机制 |
五、加快粮食流通体系的发展,形成稳定秩序高效的粮食市场 |
第三节 扩大粮食对外投资 |
一、对外粮食投资进展 |
二、多措并举推进对外粮食投资 |
第四节 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 |
一、重新审视我国粮食进出口战略 |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优化进口区域结构 |
三、深化改革,理顺粮食国际贸易管理体制 |
四、培育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
五、做好粮食进出口信息服务 |
六、深化与粮食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 |
七、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5)2013年世界大豆供需分析及2014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3年世界大豆市场供需形势 |
1. 世界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 其中南美洲国家增产幅度较大 |
2. 世界大豆消费放缓, 供需形势较为宽松 |
3. 世界大豆贸易量增长 |
二、2013年国际大豆价格走势及原因分析 |
1. 国际大豆价格走势 |
2. 国际大豆价格变化的因素分析 |
三、2014年世界大豆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展望 |
(6)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安排与分析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主要内容 |
1.2.4 分析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3.2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注释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格传导理论 |
2.1.2 垄断优势理论 |
2.1.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1.4 其他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世界粮食危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2 美国粮食战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3 农业融资困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4 有关农业投资中外来资本——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研究 |
2.2.5 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的相关研究 |
2.2.6 农业利用外来资本的环境、投向及方式相关研究 |
2.2.7 农业产业化与外来资本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3.1 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 |
2.3.2 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性 |
2.3.3 研究内容上的局限性 |
2.3.4 研究对象上的局限性 |
注释 |
第3章 当前世界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粮食危机 |
3.1 对最近两次粮食危机的回顾 |
3.1.1 1970s的世界粮食危机 |
3.1.2 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 |
3.1.3 两次世界粮食危机的共同点 |
3.2 已有的全球粮食危机原因分析 |
3.2.1 已有的几种原因分析 |
3.2.2 对已有原因分析的小结 |
3.3 全球粮食危机发生的根源 |
3.3.1 危机之后进入粮食高价时代 |
3.3.2 危机的受益者并非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 |
3.3.3 危机的产生缘于粮食属性多样化 |
3.3.4 危机的根源——美国全球粮食战略 |
3.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4章 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 |
4.1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发展历程 |
4.1.1 马歇尔计划时期(1910s-1954年) |
4.1.2 PL480法案时期(1954年-1970s) |
4.1.3 世界银行结构调整计划时期(1970s-1980s) |
4.1.4 世界贸易组织时期(1980s至今) |
4.1.5 对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小结 |
4.2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驱动因素 |
4.2.1 美国先进农业经济是基础 |
4.2.2 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是推手 |
4.2.3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是保障 |
4.3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途径 |
4.3.1 推动农贸“全球化” |
4.3.2 推广膳食“美国化” |
4.3.3 推进农企“综合化” |
4.3.4 推行粮食“能源化” |
4.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5章 美国粮食战略实施对他国农业的影响分析 |
5.1 美国粮食战略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
5.1.1 农业小国化的日本 |
5.1.2 日本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3 日本农业对于美国粮食战略的重要性 |
5.1.4 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日本农业的主要方式 |
5.1.5 日本如何应对美国粮食战略 |
5.2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
5.2.1 绿色革命的概念 |
5.2.2 已经爆发两次的绿色革命 |
5.2.3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
5.2.4 美国粮食战略推动下的绿色革命 |
5.2.5 对绿色革命的简要评述 |
5.3 美国粮食战略下的巴西、阿根廷农业 |
5.3.1 巴西农业 |
5.3.2 阿根廷农业 |
5.3.3 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的世界农业地位 |
5.3.4 美国粮食战略对两国农业的控制途径 |
5.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6章 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影响分析 |
6.1 中国膳食结构的改变 |
6.1.1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结构 |
6.1.2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 |
6.1.3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重要特点——美式快餐化 |
6.2 中国膳食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粮食战略 |
6.2.1 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各种因素 |
6.2.2 美国粮食战略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 |
6.2.3 美国粮食战略在其他国家居民膳食的影响 |
6.3 美国粮食战略改变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途径 |
6.3.1 将美式餐饮概念引入中国 |
6.3.2 农业技术推广 |
6.3.3 利用全球化联结中国内外粮食价格 |
6.4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问题 |
6.4.1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健康问题 |
6.4.2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经济问题 |
6.4.3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文化问题 |
6.5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带来的膳食结构改变 |
6.5.1 第一阶段:建立本地食物系统 |
6.5.2 第二阶段:回归传统膳食结构 |
6.6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7章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关于中国农业FDI的影响研究 |
7.1 中国农业利用FDI的发展历程 |
7.1.1 起步阶段(1980s-1990s初) |
7.1.2 稳步发展阶段(1990s-2000s初) |
7.1.3 快速发展阶段(2000s至今) |
7.2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现状与特征 |
7.2.1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来源分析 |
7.2.2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区域分析 |
7.2.3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主要特征 |
7.3 FDI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7.3.1 资本积累效应 |
7.3.2 技术转移效应 |
7.3.3 产业结构效应 |
7.3.4 贸易效应 |
7.3.5 就业效应 |
7.3.6 制度变迁效应 |
7.4 FDI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实证分析 |
7.4.1 我国主要农业产业区位商和集中系数的测算 |
7.4.2 农业产业集聚与地区间FDI的实证分析 |
7.4.3 FDI与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的实证分析 |
7.5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我国农业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
7.5.1 我国农业利用FDI缺乏绝对优势 |
7.5.2 我国农业利用FDI缺乏区位优势 |
7.6 政策建议和相关措施 |
7.6.1 合理引导外商对农业的投资流向 |
7.6.2 提升农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
7.6.3 完善法律和政策制度 |
7.6.4 健全市场和价格体系 |
7.6.5 关注农业潜在生态问题 |
7.7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8章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须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 |
8.1 中国目前农业“美国式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8.1.1 去农民化的问题 |
8.1.2 生产成本的问题 |
8.1.3 中国农业产业应多样化发展 |
8.2 “城市群后花园”农业发展模式——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8.2.1 “城市群后花园”模式基于现实问题 |
8.2.2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提出 |
8.2.3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实现路径 |
8.2.4 实现“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意义 |
8.3 农业地区发展新型小农经济 |
8.3.1 新型小农经济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关键 |
8.3.2 新型小农经济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
8.3.3 中国的小农经济 |
8.3.4 新型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支持 |
8.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2011/12年度乙醇用玉米强势,出口放缓(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展望 |
1.1本月美国饲用谷物供应量稳定 |
1.2由于玉米状况评级保持良好, 早期纪录的玉米作物前景看好 |
1.3玉米用量的抵销性变化使2011/12年度玉米期末量维持不变 |
1.4 2011/12年度高粱供需平衡表调整大部分抵销 |
1.5大麦:2011/12年度贸易变化增加了期末量 |
1.6燕麦进口量较低减少了2011/12年度饲料和剩余用途用量及期末库存 |
1.7 2011/12年度谷物饲用和剩余用途用量下降 |
1.8《作物进展》周刊报道玉米种植提前完成 |
2国际展望 |
2.1 2011/12年度和2012/13年度全球粗粮产量增加 |
2.2期初库存上调使2012/13年度供应量增加 |
2.3本月粗粮用量调高 |
2.4全球粗粮期末库存前景看好 |
2.5本月2012/13年度世界玉米贸易量预测上调, 达历史高点 |
2.6 2011/12年度美国玉米和高粱出口量预期下调 |
(8)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国际植物油市场概况 |
2.1 国内植物油供需状况 |
2.1.1 植物油生产状况 |
2.1.2 植物油进出口状况 |
2.1.3 植物油的储备状况 |
2.1.4 植物油的需求状况 |
2.2 国内油脂产业面临的形势 |
2.2.1 油脂消费需求继续增长 |
2.2.2 国内油料增产难度较大 |
2.2.3 压榨产能过剩亟待整合 |
2.2.4 外资压榨精炼比重过高 |
2.2.5 内资企业产加销链较短 |
2.2.6 油料大量进口短期难改 |
2.2.7 供给安全外部环境复杂 |
2.2.8 外资发展势头仍将迅猛 |
2.3 国内油脂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
2.3.1 大豆加工能力将不断扩大 |
2.3.2 油菜籽加工向大型化发展 |
2.3.3 油脂精炼能力将不断增长 |
2.4 国际油脂油料供需状况概述 |
2.4.1 全球大豆豆油供需概述 |
2.4.1.1 全球大豆供需概述 |
2.4.1.2 全球豆油供需概述 |
2.4.2 全球棕榈油供需概述 |
2.4.2.1 世界棕榈油生产概述 |
2.4.2.2 棕榈油全球消费概述 |
2.4.3 全球油菜籽和菜油供需概述 |
2.5 生物能源对全球油脂市场的影响 |
第三章 国内油脂企业组织结构与核心企业 |
3.1 油脂加工业组织结构 |
3.1.1 大豆压榨企业外资所占比大 |
3.1.2 油菜籽压榨行业民企占比大 |
3.1.3 其他油籽压榨业民营占主导 |
3.2 国内市场核心油脂加工企业 |
3.2.1 中粮集团 |
3.2.2 中纺集团 |
3.2.3 九三油脂集团 |
3.2.4 中储粮油脂公司 |
3.2.5 益海嘉里集团 |
3.2.6 嘉吉公司 |
3.2.7 来宝公司 |
3.2.8 邦基公司 |
3.2.9 路易达孚公司 |
3.3 主要小包装油供应商状况 |
3.4 外资加工企业总体能力 |
3.5 国内油脂企业发展方向 |
3.5.1 行业的整合将持续 |
3.5.2 积极开拓国际资源 |
3.5.3 打造全产业链企业 |
3.5.4 继续强化品牌意识 |
第四章 国内油脂市场分品种研究 |
4.1 大豆油产业研究 |
4.1.1 国内大豆油产业概况 |
4.1.1.1 大豆压榨企业产能 |
4.1.1.2 主要油脂集团产能 |
4.1.1.3 大豆压榨业基本布局 |
4.1.2 豆油生产能力布局 |
4.1.2.1 豆油产量分布情况 |
4.1.2.2 大豆收储政策评价 |
4.1.3 国产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
4.1.3.1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国产大豆 |
4.1.3.2 走非转基因大豆的发展道路 |
4.1.3.3 发挥储备功能平抑市场风险 |
4.2 国内菜籽油市场 |
4.2.1 国内油菜籽生产状况 |
4.2.2 国内油菜籽进口状况 |
4.2.3 国内油菜籽加工业状况 |
4.2.3.1 油菜籽加工企业分布 |
4.2.3.2 菜籽加工企业发展状况 |
4.2.4 国内菜籽油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
4.2.4.1 菜籽油产量小幅波动 |
4.2.4.2 菜籽油进出口状况 |
4.2.4.3 菜籽油消费状况 |
4.2.4.3.1 消费区域相对集中 |
4.2.4.3.2 消费增长较为稳定 |
4.2.4.3.3 消费比重稳中趋降 |
4.2.4.4 菜籽油储备状况 |
4.2.5 发展菜籽油产业的政策建议 |
4.3 国内棕榈油市场 |
4.3.1 进口量持续增长 |
4.3.2 来源品种多样化 |
4.3.3 进口区域集中化 |
4.3.4 棕榈油消费特点 |
4.3.4.1 食用量平稳增长 |
4.3.4.2 工业用快速提高 |
4.3.4.3 消费季节性显着 |
4.4 花生油市场研究 |
4.5 棉籽油市场研究 |
4.6 玉米油市场研究 |
4.7 米糠油市场研究 |
4.8 葵花油市场研究 |
4.9 芝麻油市场研究 |
4.10 茶树油市场研究 |
第五章 国内大豆油菜籽 TFP 分析 |
5.1 模型选择 |
5.2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择 |
5.3 分析结果 |
5.3.1 大豆 |
5.3.2 油菜籽 |
5.4 结论与建议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积极发展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能力 |
6.2 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增强国内油脂安全 |
6.3 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
6.4 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市场调控实力 |
6.5 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
6.6 加大内资油脂企业扶持,增强竞争能力 |
6.7 加快油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
6.8 完善期货市场,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2010年下半年国内大豆供需宽松形势难改(论文提纲范文)
1 2010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利空, 大豆进口量攀升, 国内大豆市场受压制 |
1.1 南美创纪录产量重挫国际大豆市场 |
1.2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冲击国际大豆市场 |
1.3 上半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大增16.8% |
1.4 上半年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单边走低 |
2 2010年下半年国内大豆供需形势宽松, 库存有望继续增长 |
2.1 大豆生产形势———美国有望创新高, 中国好于预期 |
2.1.1 美国大豆收获面积将创历史新高, 产量形势也不悲观 |
2.1.2 中国大豆播种形势好于预期, 产量数据仍有上调空间 |
2.2 大豆消费形势———国内压榨需求增长预期中性略偏乐观 |
2.2.1 下半年国内豆油压榨需求增长空间有限 |
2.2.2 下半年国内豆粕压榨需求增长前景不明 |
2.3 大豆库存形势———全球期末库存及国内库存均继续增长 |
2.3.1 本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连续第二个年度上升 |
2.3.2 国内大豆商业库存达到历史高位, 年度结余量连续第三个年度正增长 |
3 2010年下半年国内大豆价格走势将出现季度差异 |
3.1 三季度国内大豆价格预计将维持弱势走势 |
3.2 四季度国内大豆价格预计在国内外因素作用下出现波动 |
3.3 下半年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对大豆市场的潜在影响偏空 |
(10)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论文选题及文献综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产业安全研究文献综述 |
1.2.1 产业安全的定义 |
1.2.2 产业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
1.3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1.4.3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新产业安全观 |
2.1 传统产业安全观 |
2.1.1 传统产业安全观形成的背景 |
2.1.2 开放市场下产业安全维护的实践 |
2.2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新产业安全观 |
2.2.1 新产业安全观的产生背景 |
2.2.2 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中国产业安全的现状 |
2.2.3 新产业安全观的影响因素 |
3 中国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 指标体系构造原则 |
3.2 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构造方法 |
3.3 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
3.3.1 产业国内环境评价指标 |
3.3.2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
3.3.3 产业对外依存评价指标 |
3.3.4 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 |
4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及模型估算 |
4.1 中国大豆产业国内发展状况及环境分析 |
4.1.1 大豆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
4.1.2 中国大豆产量预测 |
4.1.3 大豆需求 |
4.1.4 进出口预测 |
4.2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度估算的因子分析模型 |
4.2.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2 指标数据预测 |
4.3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估算 |
4.4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度的DEA模型估算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外资跨国并购的影响 |
5.1 外资吞食中国大豆业路线图 |
5.1.1 美元与世界农业 |
5.1.2 ABCD四大粮商与中国大豆产业 |
5.2 外国粮商并购的战略布局 |
5.2.1 产业链阴谋与产业链并购 |
5.2.2 大豆产业关联度及影响力分析 |
5.2.3 大豆深加工产品、下游产品的市场前景 |
5.3 外资并购大豆产业的福利分析 |
5.3.1 外资并购对豆农的影响分析 |
5.3.2 外资并购大豆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外国政府补贴的影响 |
6.1 美国农业部巨额补贴与美国大豆生产 |
6.1.1 美国大豆生产、消费与贸易 |
6.1.2 美国大豆补贴概况 |
6.1.3 美国大豆各项补贴措施及其支持力度 |
6.1.4 美国大豆补贴对美国大豆产业的影响分析 |
6.1.5 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影响 |
6.2 巴西政府补贴与巴西大豆生产 |
6.2.1 巴西大豆基本情况 |
6.2.2 中国和巴西大豆成本与价格比较 |
6.3 阿根廷政府补贴与阿根廷大豆生产 |
6.3.1 阿根廷大豆生产概况 |
6.3.2 阿根廷政府政策 |
6.4 本章小结:各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7 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基于期货价格波动的分析 |
7.1 中国大豆、豆油及豆粕期货现状分析 |
7.1.1 大豆期货 |
7.1.2 豆粕期货 |
7.1.3 豆油期货 |
7.2 大豆的"油性" |
7.3 "货币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视角下的国际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根源研究 |
7.3.1 失去黄金"锚"的美元本位制: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资本存量严重脱离真实GDP增长 |
7.3.2 金融市场交易规模逐步膨胀 |
7.3.3 投机逐步主导虚拟经济的发展 |
7.4 本章小结 |
8 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应对之策:套期保值案例 |
8.1 大豆豆油豆粕三方套期保值 |
8.2 大豆豆油豆粕三方套保实证研究 |
9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9.1 构筑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的"防火墙"的制度基础 |
9.1.1 积极寻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
9.1.2 稳定人民币汇率: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 |
9.1.3 争取建立更加协调统一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 |
9.2 构筑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的"防火墙"的具体措施 |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2001年美国大豆出口将创历史纪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战场”上贸易格局的巨变[J]. 《饲料与畜牧》综合整理. 饲料与畜牧, 2018(09)
- [2]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D]. 李玉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3]我国大豆进口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及其对策研究[D]. 施艺.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D]. 张树淼. 武汉大学, 2015(07)
- [5]2013年世界大豆供需分析及2014年展望[J]. 孟丽,徐明. 世界农业, 2014(09)
- [6]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吴海鹏. 复旦大学, 2013(03)
- [7]2011/12年度乙醇用玉米强势,出口放缓[J]. 陶莉.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2(07)
- [8]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D]. 王晓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9]2010年下半年国内大豆供需宽松形势难改[J]. 陈康. 农业展望, 2010(08)
- [10]中国大豆产业安全研究[D]. 张昕. 山东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