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西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及其对身体康复的影响

氟西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及其对身体康复的影响

一、氟西汀治疗脑梗塞后抑郁及对躯体康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卓[1](2020)在《调神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临床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比较调神开窍针刺法与西药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差异。2.通过观察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系统中白细胞、血小板、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LR(血小板/淋巴细胞)等炎症指标含量变化,探讨针刺治疗PS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8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与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与调神开窍针刺法结合口服安慰剂治疗,对照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与盐酸氟西汀结合肢体穴位针刺治疗。两组针刺治疗均3次/周,口服安慰剂或氟西汀20mg/d,共治疗4周。研究对象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Barthel指数(BI)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并对HAMD-17量表中的胃肠道症状以及全身症状做单独统计,以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相关兼证方面的疗效差异。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完成血常规检测,对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血小板、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LR(血小板/淋巴细胞)的值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PSD可能的疗效机制。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HAMD-17、BI、SDS等量表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4周后,试验组显效1例,有效7例,好转31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60%;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9例,好转19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46.0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神开窍针刺法结合安慰剂与盐酸氟西汀结合肢体穴位针刺对PSD患者的抑郁症状的改善疗效相当。3.量表评分比较3.1 HAMD-17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17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均较基线降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试验<0.01,P对照<0.01);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与盐酸氟西汀联合体针针刺均能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3.2 HAMD量表相关兼证评分3.2.1 HAMD-胃肠道症状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相较于氟西汀联合体针针刺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食欲下降、排便障碍等胃肠道症状。3.2.2 HAMD-全身症状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身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全身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身症状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相较于氟西汀联合体针针刺能够更好地缓解PSD患者四肢项背部的疼痛,在改善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方面更具优势。3.3 BI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基线比较,两组的BI评分均有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试验<0.01,P对照<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与盐酸氟西汀联合体针治疗均能提高PSD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4 SD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SDS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SDS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试验<0.01,P对照<0.01),说明两组疗法均能显着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治疗后组间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SDS抑郁评分的改善程度相当。4外周血系统中相关炎症指标比较4.1白细胞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白细胞含量较治疗前基线变化不大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试验>0.05,P对照>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对白细胞含量均无显着影响。4.2血小板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含量较治疗前基线变化不大,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试验>0.05,P对照>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对PSD患者外周血系统中血小板含量均无显着影响。4.3 NLR两组患者治疗前NL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治疗后NLR数值降低,且较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调神开窍针刺法能显着降低PSD患者的NLR数值。对照组治疗前后NLR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NL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 PLR两组患者治疗前PLR值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PLR值相较于治疗前基线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对PSD患者的PLR数值影响不大。结论1.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且与盐酸氟西汀相当。2.调神开窍针刺法可显着降低缺血性PSD患者的HAMD-17、SDS评分,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能提高BI指数评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此外,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相较于氟西汀联合体针针刺能够更好地改善PSD患者的食欲不振及排便障碍等胃肠道症状,并且在减轻项背部疼痛以及缓解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方面更具优势。3.调神开窍针刺法可显着降低缺血性PSD患者外周血系统中NLR的水平,而对白细胞、血小板、PLR等值无明显影响。初步推测,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PSD的可能疗效机制是通过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刘海鹏[2](2020)在《颐脑解郁复方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区JAK2和STAT3蛋白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后诱发的抑郁症状,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之一。PSD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重要影响,明显加重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因而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但PSD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海马结构的损伤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海马神经重塑障碍”是其关键步骤,因JAK/STAT信号通路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且JAK2、STAT3在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密切,故本研究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进行了研究,以期发现JAK2/STAT3信号通路与PSD的相关性及颐脑解郁复方对PSD的干预机制。方法将27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卒中组、PSD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45只。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卒中组仅行MCAO术、PSD组、西药组、中药组在MCAO术后1周应用慢性束缚应激复合单笼饲养的方法制备PSD大鼠模型。自脑卒中造模开始后7天,西药组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2.33mg/(kg·d)灌胃,中药组给予9.92g/(kg·d)灌胃,其余各组大鼠给予蒸馏水10mL/kg灌胃,均每日1次。分别于卒中后第2、4、8周进行下列检测:1.蔗糖水试验、旷场试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其行为学变化。2.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齿状回区P-JAK2,P-STAT3的表达。3.Western blot 法检测海马区 P-JAK2,P-STAT3 的表达。4.RT-PCR法检测左侧海马JAK2,STAT3基因的表达。1.行为学测试结果1.1蔗糖水偏好试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下降(P<0.01);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无差异(P>0.05);相比PSD组,西药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升高(P<0.05);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无差异(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P<0.05);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下降(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明显提高(P<0.01);8周时,卒中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西药组和颐脑解郁复方组,蔗糖水偏好度均明显下降(P<0.01,P<0.05,P<0.05);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下降(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数值均明显升高(P<0.01)。2、4、8周时,西药组和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蔗糖水偏好度均无差异(P>0.05)。1.2旷场试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旷场垂直和水平得分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均下降(P<0.01);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均下降(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垂直得分无差异(P>0.05),水平得分升高(P<0.01,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垂直下降(P>0.05),水平得分下降(P<0.05);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明显下降(P<0.01,P<0.05);相比PS 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垂直、水平得分明显升高(P<0.05;P<0.01)。8周时,相比假手术,卒中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均明显下降(P<0.01);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无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垂直和水平得分均明显升高(P<0.01)。2、4、8周时,相比西药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旷场垂直和水平得分均无差异(P>0.05)。1.3强迫游泳试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无差异(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游泳挣扎时间明显缩短(P<0.01,P<0.05);相比PSD组,西药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5),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无差异(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游泳挣扎时间明显缩短(P<0.01);相比卒中组,PSD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缩短(P<0.01);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1);相比卒中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5)。8周时,相比假手术,卒中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缩短(P<0.01);相比卒中组大鼠,PSD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无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1,P<0.05);相比卒中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明显延长(P<0.05)。2、4、8周时,颐脑解郁复方组大鼠游泳挣扎时间相比西药组,均无差异(P>0.05)。2.1分子实验结果2.1 JAK2实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1);相比卒中组,PSD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JAK2免疫组化、WB 和 PCR 结果均降低(P<0.05,P>0.05,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升高(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升高(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1);西药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降低(P<0.01,P<0.01,P<0.05)。8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升高(P<0.05,P>0.05,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没有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降低(P<0.05);西药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降低(P<0.01,P<0.05,P<0.05)。2、4、8周时,相比西药组,中药组JAK2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2.2 STAT3实验结果2、4、8周时,相比正常组,假手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2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1);相比卒中组,PSD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和西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 CR 结果均降低(P<0.05,P>0.05,P>0.05)。4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升高(P>0.05,P<0.05,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升高(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1);西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5)。8周时,相比假手术组,卒中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升高(P<0.05,P>0.05,P>0.05);相比卒中组,PSD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PSD组,颐脑解郁复方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降低(P<0.05);西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降低(P<0.05,P>0.05,P<0.05)。2、4、8周时,相比西药组,中药组STAT3免疫组化、WB和PCR结果均无差异(P>0.05)。结论线栓法MCAO术联合束缚应激和孤养的方法,可在术后4周建立稳定的PSD模型。颐脑解郁复方对PSD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能阻碍了大鼠海马神经重塑的进程,颐脑解郁复方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促进海马神经重塑有关。

杜杨文[3](2019)在《疏血通脉解郁方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疏血通脉解郁方治疗缺血性PS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缺血性PSD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脉解郁方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HAMD、PSQI、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及不良反应,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3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PQOI评分、Barthel评分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治疗后第1月、第3月,各时间点两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PQOI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第1月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第3个月治疗组患者Barthel指数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期间,两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波动,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脉解郁方能够降低缺血性PSD患者的抑郁程度,修复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具确切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关之凡[4](2018)在《基于炎性损伤修复探讨“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并阐述“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刺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在抑郁状态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判断“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依据。2、观察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白介素-1β(IL-1β)、血清白介素-6(IL-6)、核转录因子-κβ(NF-κ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治疗前后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针刺治疗的起效机制。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于2017年2月至2018年0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卒中后抑郁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按脑卒中指南接收脑卒中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西汀,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刺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4周)。3.观察指标:于治疗开始前一天、治疗第28天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评分,根据治疗前后HAMD总分减分率观察、判定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以NIHSS、ADL量表评分评价PS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同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NE、NF-κβ、IL-1β、IL-6、TNF-α的浓度,结合HAMD量表评分变化,初步探寻针刺治疗起效机制;最后根据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和评定,评估针刺疗法的安全性。结果:1、最终完成实验的60例患者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资料经卡方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等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在疾病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NIHSS、ADL评分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HAMD、NIHSS均有下降,ADL评分均得到提高,组内对比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的疗效表现最为突出。3、两组治疗后NF-κβ、IL-1β、IL-6、TNF-α浓度下降,NE浓度增加,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E、NF-κβ、IL-1β、IL-6、TNF-α浓度改变与HAMD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针刺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针灸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经过统计学分析检验,两组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组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方面副作用表现少,未对继续治疗产生影响,更无危及生命的症状。结论:1、“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预后,安全而无副作用。采用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比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更为显着,这为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项强有力的依据。2、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与IL-1β、IL-6、TNF-α、NF-κβ浓度呈正相关,与NE浓度呈负相关。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高,IL-1β、IL-6、TNF-α、NF-κβ浓度越高,NE浓度越低。3、针刺治疗PSD可能通过抑制NF-κβ蛋白表达,降低IL-1β、IL-6、TNF-α等炎性因子浓度,促进NE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缓解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程度,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这为临床治疗PSD提供了新的针刺疗法及起效机制模型。

黎红丹[5](2018)在《丹栀逍遥散治疗卒中后抑郁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丹栀逍遥散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CNKI、VIP和Wan Fang,同时手工、检索及向生产厂家索要相关资料,全面收集丹栀逍遥散治疗PSD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文献,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2011年3月更新版)对文献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man5.2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数据分析和发表性偏倚检验。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出相关文献147篇,经逐层筛查,最终纳入18篇,共1682例患者。其中,6个研究为丹栀逍遥散与单用抗抑郁药进行比较,12个研究为丹栀逍遥散联合其他抗抑郁药与单用抗抑郁药进行比较。纳入文献研究质量总体不高。2.Meta分析结果:(1)15个RCT(共1462例)在随访期末评估了抑郁程度改善的有效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0,95%CI(2.53,4.61),P<0.00001];(2)15个RCT(共1411例)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价了抑郁程度,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3.93,95%IC(-4.81,-3.04),P<0.00001];(3)3个RCT(237例)报告了ADL评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21.55,95%CI(18,25.11),P<0.00001];(4)按照丹栀逍遥散联合其他疗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丹栀逍遥散治疗PSD的临床有效率优于阿米替林,联合其他疗法与单用盐酸帕罗西汀、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无明显差异;丹栀逍遥散联合其他疗法对H AMD评分的改善优于单用阿米替林片,氟西汀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但是联合西酞普兰尚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5)4个RCT(24例)报道了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睡眠障碍及腹泻等不良反应。结论:1.丹栀逍遥散对PSD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改善作用;2.丹栀逍遥散对PSD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促进恢复的作用;3.丹栀逍遥散能提高PS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丹栀逍遥散治疗PSD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的。

黄广兴[6](2017)在《针灸对照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多元评价思维,全面评价现有的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文献的质量;针对当前不同类型抗抑郁药临床运用现状,分析针灸与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并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针灸与不同类型西药的疗效差异,为医疗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1.运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结合图书馆手工检索的方式详细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检索出符合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设置纳入、排除标准,运用NoteExpress3.0软件进行文献筛查结合阅读全文的方式进行,从文献发表年份、试验研究类型、AMSTAR条目、PRISMA声明、文献数据组同质性比较、文献发表偏倚情况六个方面进行质量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以雷达图的形式呈现。2.运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结合图书馆手工检索的方式详细检索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检索针刺与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比较的文献,运用NoteExpress3.0软件进行文献筛查结合阅读全文的方式筛查,参考Cochrane5.1.0手册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于文献中针刺与不同西药对比、针刺结合西药与西药对比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结果数据输入RevMan5.3软件进行合成效应量统计分析。结果:1.对纳入的12篇文献进行质量研究分析,从形成的文献雷达图中发现:张伟(2014)和詹杰(2016)的文献质量评价较好;张建博(2009)的文献质量评价最低,其中,AMSTAR条目评分和PRISMA声明评分造成了文献雷达图质量表现低下。2.纳入Meta分析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1)随机方法:正确运用随机方法分组的有34篇(所占比例为35%),出现随机字样的有42篇(所占比例为43.3%),未描述随机方法的有10篇(所占比例为10.31%),不正确随机方法分组的有15篇(所占比例为15.46%)。(2)分配隐藏:有3篇文献(所占比例为3.09%)运用分配隐藏,其余文献不清楚。(3)盲法运用:有1篇(所占比例为1.03%)文献明确使用单盲,有2篇(所占比例为2.06%)文献出现盲法字样,其余均未有相关描述。有5篇(所占比例为5.15%)文献对评价者正确使用盲法。(4)结果数据完整性:纳入的12篇文献全部都给出了完整报告。(5)选择性报告结果:有84篇(所占比例为86.6%)文献没有进行选择性报告,其余13篇(所占比例为13.4%)文献出现选择性报告。(6)其他偏倚来源:所有的文献都未描述。3.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7篇临床研究文献,将纳入的文献分成两种对照模式进行分析,分别是:针刺与西药对比,针刺结合西药与西药对比。在针刺对比西药这一模式中又分为针刺与氟西汀、针刺与黛力新、针刺与阿米替林、针刺与西酞普兰、针刺与帕罗西汀、针刺与多虑平6个对照形式;对于针刺结合西药与西药对比的模式中,又分为针刺结合黛力新与黛力新、针刺结合氟西汀与氟西汀、针刺结合舍曲林与舍曲林、针刺结合文拉法辛与文拉法辛4个对照形式。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结果数据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发现此次研究用到的结局指标有:MESSS量表评分,BI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TESS副反应量表,临床疗效比较,Asberg(SERS量表评分)副反应量表评分,CGI评分,SDS(zung量表)评分,ADL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比较。查看结果发现以下7项Meta分析结果没有表现出差异:针刺与氟西汀中的NIHSS量表评分,针刺与帕罗西汀中的HAMD量表评分,针刺与黛力新中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结合黛力新与黛力新中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结合氟西汀与氟西汀中的TESS副反应量表,针刺结合舍曲林与舍曲林Asberg副反应量表评分,针刺结合文拉法辛与文拉法辛中的HAMD量表评分;其他Meta分析结果均表现出针刺疗法对于不同西药或多或少的疗效差异性。结论:1.多元文献质量评价研究表明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文献质量良莠不齐,临床研究文献质量不高,这都要求今后进行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时需要遵循AMSTAR条目和PRISMA声明,临床研究也要严格遵循相关方法学质量要求,以提高临床研究的客观、严谨和文章刊发报告的可靠、真实。2.Meta分析显示:针刺疗法是干预中风后抑郁症的有效方法。3.Meta分析结果中出现针刺与氟西汀中的NIHSS量表评分,针刺与帕罗西汀中的HAMD量表评分,针刺与黛力新中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结合黛力新与黛力新中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结合氟西汀与氟西汀中的TESS副反应量表,针刺结合舍曲林与舍曲林Asberg副反应量表评分,针刺结合文拉法辛与文拉法辛中的HAMD量表评分,针刺都没有表现出差异性。

尹苗苗[7](2016)在《近十五年国内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Meta-analysis)系统性评价中医针刺治疗(acupuncture treatm)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drug therapy)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为中医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提供及其重要的循证学的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与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索,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2001-2015)、维普数据库(VIP,2001-201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1-2015)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2001-2015)。检索词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中风后抑郁、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系统全面地收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然后再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针刺与药物在总有效率、治愈率、对HAMD评分的影响、对BI评分的影响以及对MESSS评分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合计114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组设计主要是予以毫针针刺治疗;对照组设计则是口服氟西汀抗抑郁药进行治疗;疗效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以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为主,主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BI指数、MESSS分值为主。总有效率分析结果显示OR值为2.38,95%可信区间为[1.68,3.36],Z=4.91,P<0.01,针刺组和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率分析结果显示OR值为2.00,95%CI为[1.50,2.68],Z=4.6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针刺对HAMD评分、BI评分、MESSS评分均有影响,针刺组与药物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Meta分析显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在总有效率、治愈率、降低HAMD评分、提高BI指数等方面优于西医药物治疗。(2)目前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建议以后提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可信度。(3)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条件有限,对于文献的检索难免会有疏漏,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有待于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加强。

薛海兵[8](2015)在《电针“四关”组穴对PSD模型大鼠不同脑区NE、DA及5-HT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组穴对PSD模型大鼠大脑前额皮质、下丘脑组织中NE、DA和5-HT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四关”组穴治疗PS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经三次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卒中组、PSD组、四关组和氟西汀组5组。除正常组外,其余所有大鼠均采用在Koizumi基础上改良的方法制备左侧MCAO模型,除正常组和脑卒中组外,其余大鼠则在脑卒中造模成功7天后再用孤养加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方法制备PSD模型。造模成功及分组完成后,正常组、脑卒中组、PSD组不予治疗,四关组予电针“四关”组穴治疗,20分钟/次/日,连续21天;氟西汀组予氟西汀溶液以2.33mg/(kg·d)的量灌胃治疗,连续21天。对各组大鼠,都在统一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神经功能、糖水消耗及敞箱实验评定,21天后处死大鼠取脑,采用RP-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大脑前额皮质、下丘脑组织中NE、DA及5-HT的含量。结果:1、经PSD造模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较正常组和脑卒中组明显增加(P<0.01),水平木棒时间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四关”组穴和氟西汀灌胃均能明显减少其神经功能评分和增加水平木棒时间(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四关组疗效持续明显优于氟西汀组(P<0.01),四关组起效也更快;2、经PSD造模后,大鼠的糖水消耗比值、爬行格子数、直立次数均较正常组和脑卒中组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四关”组穴和氟西汀灌胃均能明显增加其糖水消耗比值、爬行格子数和直立次数(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在增加糖水消耗比值上表现出无明显差异(P>0.05),但四关组在增加爬行格子数和直立次数方面持续明显优于氟西汀组(P<0.01),四关组起效也更快(P<0.01);3、经PSD造模后,大鼠前额皮质组织中NE、5-HT的含量和下丘脑组织中NE、DA及5-HT的含量均较正常组和脑卒中组明显降低(P<0.01),其中电针“四关”组穴能同时明显升高各含量(P<0.01),而氟西汀只能明显升高两脑组织中的5-HT含量(P<0.01),且两者在升高5-HT含量上疗效相当(P>0.05),但均不能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电针“四关”组穴能同时明显增加大鼠前额皮质组织中NE、5-HT的含量和下丘脑组织中NE、DA及5-HT的含量,这可能是其能明显改善PS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相关抑郁行为表现且其疗效较氟西汀更优的作用机制之一。

晋秀林[9](2014)在《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卒中患者最主要的自杀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因其没有特殊症状,也没有特异的生物学指标,加之有些患者存在语言障碍或智能障碍,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易致漏诊。因此,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抗抑郁西药治疗存在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价格昂贵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中医药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和延缓病势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以频数分布归纳出卒中后抑郁患者最常见的十个中医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低、全身疲乏感、睡眠障碍、烦躁、头晕、食欲减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依其症状无、轻、中、重的程度不同,分别赋予相应分值,制定卒中后抑郁中医症状评分量表。同时从抑郁、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进行量表评定,综合探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目的]通过中医症状量表及抑郁、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的相关量表评定,综合探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期间美国洛杉矶地区Eastern Medicine诊所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的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及根据病情在医师指导下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以调肝扶脾、化痰通络为法,采用针灸+中药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对比2组患者入组时、治疗2周、4周、8周中医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匹兹堡睡眠量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合不同时点的相关量表分值变化及量表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多层面探讨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新思路。[结果]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占45%;女性33例占5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吸烟者占48.3%;饮酒者占33.3%;高血压病发病率较高,其次为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烟酒史及既往病史经卡方检验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评价量表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相关性通过对2组不同时点中医症状量表、NIHSS量表、ADL评分、MR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与HAMD量表分值行秩相关检验,结果提示2组各时点中医症状分值与HAMD分值有相关性(P<0.05);对照组4个时点HAMD分值与NIHSS分值具有相关性(P<0.05);对照组4个时点HAMD分值与ADL分值具有相关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分值与MRS分值具有相关性(P<0.05),;2组各时点PSQI分值与HAMD分值有相关性(P<0.05)。该结果一方面说明了中医症状量表及匹兹堡睡眠量表与HAMD量表从抑郁症状评价上的一致性,引发我们多角度出发探究针药并用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同时也提示我们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程度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有相关性,引发我们早期积极干预卒中后抑郁的症状,从而加强肢体功能的康复。3、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分值变化从抑郁、睡眠、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进行量表评定,综合探讨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分值、HAMD分值、NIHSS分值、ADL分值、匹兹堡睡眠量表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8周与入组时、2周、4周三个时点分值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RS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可从抑郁症状的改善、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等方面起到一定疗效。4、实验室检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8周与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入组时与治疗8周空腹血糖水平无差异(P>0.05)。一方面考虑患者经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后血脂情况有所改善,还初步证实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对患者血脂及血糖无负性影响。5、不良事件总结针药并用治疗常见的不良事件:胃肠道症状、皮肤过敏、咽喉肿痛、头晕头痛及心慌胸闷,观察发现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卒中后抑郁虽少数患者有不良事件,但症状较轻,不影响继续治疗,且未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2组对比无差异(P>0.05)。6、药物加减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药物(药量和服药数目)加减情况,卡方检验提示2组有差异(P<0.05)。[结论]1、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有相关性,中医症状量表和匹兹堡睡眠量表可以从抑郁常见伴随症状及睡眠方面判定患者的抑郁症状,与HAMD量表评价有相关性。2、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晏启禄[10](2014)在《通督治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不同证型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通督治郁针法治疗不同中医证型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得出该针法对何种中医证型疗效最佳,以期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一种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病人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抑郁患者60例,按照临床诊疗方案中中医辨证分型得到气郁化火证(19例)、心脾两虚证(13例)、肝肾亏虚证(16例)、痰瘀互结证(12例)四个证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通督治郁针法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四个证型患者的HAMD、MESSS、ADL评分及四组间疗效的变化。结果:四个证型的患者经通督治郁针法治疗4周后,其抑郁症、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或组间比较的方式,所得结果存在显着或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气郁化火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与痰瘀互结证的总有效率依次为88.89%,86.67%,69.23%和75.00%;气郁化火证、肝肾亏虚证与心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证型间比较,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气郁化火证与肝肾亏虚证的组间比较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心脾两虚证与痰瘀互结证的比较显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治郁针法对PSD有明显的治疗效果,PSD患者的抑郁症、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临床疗效比较,通督治郁针法对气郁化火证、肝肾亏虚证的PSD患者疗效相近,且明显优于心脾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PSD患者,对心脾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二、氟西汀治疗脑梗塞后抑郁及对躯体康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西汀治疗脑梗塞后抑郁及对躯体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调神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中止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针具及材料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
    2.7 试验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疗效分析
    3.3 不良事件
4 小结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PSD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PSD的认识
    3 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PSD的理论基础
    4 评定量表选用依据
    5 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PSD的临床疗效分析
    6 相关炎症指标比较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不同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颐脑解郁复方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区JAK2和STAT3蛋白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PSD的西医研究进展
        1. PSD的临床研究
        2. PSD的发病机制
        3. PSD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综述二 PSD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PSD的中医源流
        2. PSD的病因
        3. PSD的病位
        4. PSD的病机特点及常见证型
        5. 单一中药或其有效提取物治疗PSD
        6. PSD的中药复方治疗
        7. PSD的联合治疗
        8. 结语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实验环境
        1.2 药物
        1.3 材料
        1.4 动物模型制备及处理
        1.5 行为学观察
        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JAK2、p-STAT3
        1.7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JAK2、p-STAT3
        1.8 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法
        1.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宏观表征观察
        2.2 行为学测试结果
        2.3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2.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2.5 RT-PCR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证PSD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3.2 颐脑解郁复方对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型PSD的治疗作用
        3.3 颐脑解郁复方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疏血通脉解郁方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PSD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1.3 中医治疗探究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2.1 卒中后抑郁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
        1.9 研究病例的终止
        1.10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11 研究方案
        1.12 观察指标
        1.13 疗效评价标准
        1.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HAMD评分
        2.3 NIHSS评分
        2.4 PQOI评分
        2.5 Barthel指数
        2.6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疏血通脉解郁方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3.2 抗抑郁药物的选择
        3.3 疏血通脉解郁方治疗PSD的临床疗效探讨
        3.4 可能的疗愈机制
        3.5 安全性分析
        3.6 存在不足
        3.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炎性损伤修复探讨“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2.1 中风诊断标准
        2.2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剔除及终止实验标准
        5.1 脱落、剔除标准
        5.2 终止实验标准
    6 实验研究方法
        6.1 随机分组
        6.2 治疗方法
    7 观察指标
        7.1 相关量表疗效性评分
        7.2 实验室指标监测
        7.3 不良反应监测及安全性评估
    8 数据统计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2 治疗前观察变量对比
        2.1 临床评分基线对比
        2.2 细胞因子、核转录因子及去甲肾上腺素对比
    3 治疗结果对比
        3.1 治疗后HAMD、NIHSS和ADL评分比较
        3.2 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对比
    4 总体疗效
    5 相关性评估、比较
    6 临床用药、针刺安全性评估
讨论分析
    1 西医在卒中后抑郁相关研究
    2 中医在卒中后抑郁相关研究
    3 对照组选药依据
    4 “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的作用原理及选穴依据
        4.1 针灸作用原理及“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
        4.2 穴位选择
    5 临床疗效及针刺起效机制探讨
        5.1 量表评分变化
        5.2 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及核转录因子变化情况
        5.3 针刺起效机制探讨
    6 课题总结与下阶段计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丹栀逍遥散治疗卒中后抑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对象
        1.1.2 干预措施
        1.1.3 对照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研究设计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3.1 检索方法
        1.3.2 检索时间
        1.3.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纳入
    1.5 数据提取
    1.6 质量评价
    1.7 统计分析
    1.8 异质性检验和效应模型
    1.9 发表偏倚评估
2.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CONSORT评价
        2.3.1 文题和摘要
        2.3.2 引言
        2.3.3 试验方法
        2.3.4 随机分配及盲法
        2.3.5 统计学方法
        2.3.6 结果
        2.3.7 讨论
        2.3.8 其他信息
    2.4 偏倚风险评估
    2.5 结果分析
        2.5.1 Meta分析结果
        2.5.2 定性分析
        2.5.3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祖国医学对PSD的认识
    3.2 PSD的中医病因病机
    3.3 PSD的中医治法研究
        3.3.1 疏肝理气法
        3.3.2 活血化瘀法
        3.3.3 滋水涵木法
    3.4 现代医学对PSD发病机制的认识
    3.5 现代医学对PSD的药物治疗
        3.5.1 三环类药物
        3.5.2 选择性5-TH再摄取抑制剂
        3.5.3 选择性5-TH及NE再摄取抑制剂
        3.5.4 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
        3.5.5 NE能和特异性5-TH受体拮抗剂
        3.5.6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3.5.7 其他疗法
    3.6 丹栀逍遥散解析
    3.7 丹栀逍遥散治疗PSD疗效评估探讨
        3.7.1 丹栀逍遥散对PSD患者临床有效率的作用分析
        3.7.2 丹栀逍遥散对PSD患者HAMD评分改善的作用分析
        3.7.3 丹栀逍遥散对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ADL)评分改善的作用分析
    3.8 丹栀逍遥散安全性探讨
    3.9 文献方法学质量分析
        3.9.1 随机方法
        3.9.2 分配方法的隐藏及盲法
        3.9.3 数据完整性及选择性报告偏倚
        3.9.4 其他
    3.10 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3.10.1 临床试验设计
        3.10.2 研究方案的实施
        3.10.3 结局指标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针灸对照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历史回顾
    第一节 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药方剂
        二、针灸
        三、中药结合针灸
        四、中医特色疗法
        五、小结
    第二节 中风后抑郁症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一、西药
        二、西药结合针灸
        三、心理疗法
        四、音乐疗法
        五、小结
    第三节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的研究进展
        一、针刺
        二、艾灸
        三、小结
第二章 针灸对照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文献质量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节 针刺与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Meta分析结果
        四、Meta分析结果小结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探讨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节 研究不足之处
    第四节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META分析纳入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7)近十五年国内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理论探讨及研究现状
    1 中医病因病机
    2 西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机理研究
        2.1 内源性学说
        2.2 反应性抑郁学说
        2.3 社会心理学学说
    3 中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4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5 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6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6.1 循证医学概念
        6.2 循证医学中的困惑
        6.3 循证医学对中医学的意义
        6.4 系统评价的概念
        6.5 系统评价的作用
        6.6 系统评价中的问题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 文献检索方法
    3 文献筛选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文献选择
        3.4 检索结果
    4 文献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资料的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4 纳入研究的穴位使用情况
    5 各个临床终点指标的统计结果
        5.1 总有效率比较
        5.1.1 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5.1.2 总有效率比较的偏倚分析
        5.2 治愈率
        5.2.1 治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5.2.2 治愈率比较的偏倚分析
        5.3 HAMD评分比较
        5.3.1 治疗4周后HAMD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
        5.3.2 治疗6周后HAMD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
        5.3.3 治疗8周后HAMD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
        5.4 针刺与药物对比对HAMD评分影响的评价
        5.4.1 对比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
        5.4.2 偏倚分析
        5.5 针刺与药物对比对BI评分的Meta分析
        5.6 针刺与药物对比对MESSS评分的Meta分析
分析讨论
    1 文献质量评价价
    2 纳入研究的偏倚分析
    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4 临床疗效评价
        4.1 总有效率
        4.2 治愈率
        4.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4.4 Barlhel指数(BI)评分
        4.5 爱丁堡加斯堪的纳维亚改良量表(MESSS)评分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本次研究的意义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8)电针“四关”组穴对PSD模型大鼠不同脑区NE、DA及5-HT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目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试剂、仪器及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2.3 实验各组干预措施
        2.4 实验动物取材
        2.5 实验观测指标及指标观测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1.1 大鼠存活与死亡情况
        1.2 各组大鼠外在表现
    2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定情况
        2.1 不同治疗时间点上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
        2.2 不同治疗时间点上各组大鼠水平木棒时间变化情况
    3 各组大鼠抑郁行为学指标评定情况
        3.1 不同治疗时间点上各组大鼠糖水消耗比值变化情况
        3.2 不同治疗时间点上各组大鼠敞箱实验变化情况
    4 各组大鼠不同脑组织中NE、DA及5-HT含量测定结果
        4.1 各组大鼠前额皮质组织中NE、DA及5-HT含量测定结果
        4.2 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NE、DA及5-HT含量测定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立题依据及相关指标选择依据
        1.1 选择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依据
        1.2 选择电针疗法治疗PSD的依据
        1.3 选择“四关”组穴的依据
        1.4 选择盐酸氟西汀作为对照的依据
        1.5 选择PSD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
        1.6 选择单胺类神经递质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
        1.7 选择糖水实验和敞箱实验的依据
    2 实验结果分析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
        3.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A 随机数字表
附录B 图表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卒中后抑郁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介

(10)通督治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不同证型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2 PSD 发病的相关因素
    2.3 PSD 的发病机制
    2.4 PSD 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2.5 PSD 的治疗
    2.6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7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3 临床研究
    3.1 病例来源
    3.2 一般资料
    3.3 诊断标准
    3.4 病例纳入标准
    3.5 病例排除标准
    3.6 病例脱落标准
    3.7 研究方法
    3.8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治疗前后 HAMD 评分比较
    4.2 治疗前后 MESSS 评分比较
    4.3 治疗前后 ADL 评分比较
    4.4 四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5 讨论
    5.1 针刺治疗 PSD 的作用机理
    5.2 通督治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提出的依据
    5.3 通督治郁针法的治疗特点和方义分析
    5.4 临床疗效评价
    5.5 疗效分析
    5.6 研究体会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氟西汀治疗脑梗塞后抑郁及对躯体康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调神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D]. 王媛卓.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颐脑解郁复方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区JAK2和STAT3蛋白干预作用的研究[D]. 刘海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疏血通脉解郁方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杨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炎性损伤修复探讨“醒脑开窍、解郁安神”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作用机制[D]. 关之凡.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10)
  • [5]丹栀逍遥散治疗卒中后抑郁的Meta分析[D]. 黎红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针灸对照不同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黄广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近十五年国内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的Meta分析[D]. 尹苗苗.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电针“四关”组穴对PSD模型大鼠不同脑区NE、DA及5-HT的影响[D]. 薛海兵.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9]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 晋秀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通督治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不同证型疗效的临床研究[D]. 晏启禄.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氟西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及其对身体康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