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区域雷达网雷达部署数目与检测概率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高博言[1](2020)在《组网雷达仿真系统及评估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目前,复杂电磁环境下干扰对雷达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单雷达系统视野单一,其探测能力与抗干扰能力均受到限制。通过多站雷达数据组网提升雷达复杂电磁环境下工作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组网雷达技术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组网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探测能力,情报保障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往往成为决定电子战成败的关键。因此,评估组网雷达系统的性能对于研究组网雷达技术尤为重要。但通过外场实验方法对组网雷达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将耗费大量资源。并且,由于外场试验环境复杂,该方法难以通过控制其他变量评估某一种因素对组网雷达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而使用计算机对组网雷达系统性能进行仿真研究的成本较低,且能够重复使用,还可根据组网雷达仿真系统在多种场景下的仿真结果,更加全面地分析其性能,已成为组网雷达系统性能评估的重要手段。首先,本文在分析组网雷达仿真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完成了组网雷达仿真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并根据雷达系统工作原理构建了功能级雷达仿真系统信号处理功能模块,完善了功能级雷达仿真系统功能。通过研究数据融合原理以及相关算法,实现了时间对准、空间对准、点迹识别、点迹融合、点航关联以及跟踪滤波仿真模块,并利用各个模块组建了组网雷达仿真系统融合中心,实现各站雷达数据的融合处理。其次,对组网雷达评估软件进行设计与开发,阐述了组网评估软件与仿真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组网雷达评估软件结构。通过研究组网雷达系统评估方法,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组网雷达评估指标模块。基于各个模块开发组网雷达评估软件以评估组网前后对目标探测能力、跟踪能力、情报保障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最后,根据实际组网雷达应用场景设计实验方案,对不同部署方式下雷达探测范围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合仿真场景与评估结果分析了不同部署方式对组网雷达系统探测范围与抗干扰能力的影响,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组网雷达仿真系统以及评估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所构建的组网雷达仿真系统以及评估软件均运用面向对象的模块化编程思想,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模块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利于系统模块的更新与替换,可通过修改仿真场景与雷达参数实现系统的重复利用,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在研究分析组网雷达系统性能方面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朱子杰[2](2019)在《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军事力量的不断发展,雷达组网技术在现代化战争中显得愈发重要。设计合理的雷达组网系统可以提高对目标的探测概率,节省雷达的时间资源和能量资源,对敌我攻防态势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软件主要应用于事前分析阶段,旨在提供一个简单高效的雷达组网作战系统,帮助指挥员更好地调度各雷达资源,提高雷达组网对目标的预警探测效果。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别建立了基于区域和基于弹道的雷达布站模型,综合考虑地球曲率和地形因素对雷达布站的影响,随后使用粒子群算法对包括目标覆盖率、雷达部署位置在内的诸要素进行求解;2)针对雷达搜索计划提出了一个基于搜索屏参数设置的雷达搜索模型,分析了搜索屏参数对目标穿屏时长以及目标截获概率的影响,而后通过求解该模型计算出合适的搜索屏参数;3)针对雷达跟踪计划提出了一个基于跟踪数据率计算的雷达跟踪模型,使用转换坐标卡尔曼滤波算法对跟踪模型进行求解,判断跟踪数据率是否满足目标跟踪要求。最后通过三大问题的仿真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软件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4)将软件细化为任务管理插件、雷达布站插件、探测预案生成插件和预案推演插件等四大模块;采用Qt语言并依托系统态势框架完成子功能模块的开发,通过用户操作、软件界面和功能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释了各模块的实现细节,并对各子功能模块进行测试。
赵源[3](2019)在《相控阵雷达及组网抗有源假目标与虚假航迹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相控阵雷达主瓣进入的有源多假目标干扰是一种典型的精准干扰,严重威胁相控阵雷达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能力;通过多干扰机协同产生的虚假航迹干扰作为另一种主瓣精准干扰,进一步影响相控阵雷达及组网对当前战场态势的判断。常规体制维度抗干扰方法通常难以应对此类干扰。如何提升相控阵雷达及组网在主瓣精准干扰背景下的目标探测能力,已成为雷达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有源多假目标及虚假航迹干扰,分别从信号与信息处理维度进行干扰反对抗方法理论研究、数值仿真等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有源多假目标及虚假航迹干扰产生机理与作用机理。重点阐述相控阵雷达及组网易受干扰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广义干扰函数,分析了有源多假目标干扰作用机理。为反对抗方法研究奠定基础。2)从信号处理维度提出了有源多假目标干扰反对抗方法。实现基于ZAM域间歇采样干扰参数估计,提出了最小方差无畸变失真响应(MVDR)准则下可变参数自适应滤波器,保留目标回波分量的同时在干扰频点形成凹口。另外,提出了一种分数阶Fourier域自适应滤波方法,实现频谱弥散干扰背景下目标分量重构。3)从信号处理维度提出了虚假航迹干扰鉴别方法。剖析了干扰机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产生机理,基于Volterra级数推导了杂散频率分布,利用单帧数据提出了ABORT自适应检测结构下的真/假目标鉴别方法。4)从信息处理维度提出了随机转发多假目标干扰反对抗方法。分析了帧内多假目标空间分布联合稀疏模式差异,提出了基于相位辅助的分布式压缩感知抗干扰方法。联合信息与信号处理提出了相控阵雷达网虚假航迹鉴别方法,提出了基于Dempster组合规则的雷达网多特征、多帧信息融合方法,提高真/假航迹鉴别效能。5)从体制、信号处理与信息处理联合维度提出了转发式虚假航迹剔除方法。阐述了真实目标与转发式干扰在频率分集阵列下信号差异。提出了在MVDR约束下的检测前跟踪方法。引入运动限制,实现航迹不连续假目标的剔除。本文利用数值仿真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上述方法能够实现有源多假目标与虚假航迹干扰反对抗。相关研究结果有望提升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目标探测能力。
柳向[4](2019)在《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组网雷达是将多部不同体制、不同频段、不同工作模式的雷达通过数据链进行组网协同工作的多传感器系统。组网雷达按照作战需要由中心站统一调配全网资源,在战场上可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战斗体系,从而使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提升。组网雷达优越的抗干扰性能,使其在对抗电子干扰、反辐射导弹、隐身飞机、低空突防目标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对组网雷达进行有效干扰成为了当前雷达对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一、针对脉冲压缩雷达常采用的抗干扰措施,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干扰信号产生方法。首先,针对传统移频干扰和分段卷积转发干扰在对调频斜率捷变雷达干扰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分段卷积转发干扰,仿真验证了该干扰方法的有效性。其次,针对采用OS-CFAR检测处理的脉冲压缩雷达,根据OS-CFAR检测器对假目标的设计要求,提出了一种专门针对OS-CFAR检测器的多假目标产生方法,并推导出干扰参数的具体设置与计算方法。最后,综合考虑雷达采用调频斜率捷变和OS-CFAR检测抗干扰措施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具有移频特征消隐的多载波干扰方法。二、为弥补单部干扰机在雷达对抗中的不足,提出了不同的协同干扰方式,通过合理安排干扰机数量、干扰样式、干扰功率等干扰措施,可实现对雷达或雷达网的有效干扰。首先,对协同干扰的常见分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针对雷达站址误差存在情况下,单部干扰机在对脉压雷达干扰时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两种协同干扰产生方案,得出的实验结论对实际的干扰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针对协同干扰对组网雷达的压制效果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协同干扰下组网雷达的检测概率计算模型,并对不同情形下的压制效果作了定量的仿真分析。三、针对两种雷达网不同的数据处理抗干扰措施,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航迹欺骗产生方法,并利用偏差补偿技术对存在的站址误差进行补偿。首先,根据雷达不同的组网方式,深入分析了集中式雷达网和分布式雷达网常用的抗干扰方法。然后,针对集中式雷达网利用“同源检测”识别航迹欺骗干扰的问题,重点分析了雷达站址侦测误差和电子战飞机预设位置误差对航迹欺骗干扰的影响,并在二维空间下提出了一种偏差补偿技术。最后,针对分布式雷达网利用航迹关联识别航迹欺骗干扰的问题,在三维空间下提出了两种航迹欺骗干扰的产生方法,并将偏差补偿技术推广到了三维空间。四、为了提高对组网雷达的干扰效果,开展了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资源优化分配的研究。首先,从雷达网的目标检测环节出发,建立目标突防过程中的压制概率效能指标,并从时域、频域、空域、处理域四个方面考虑不同干扰样式对雷达干扰效能指标的影响。然后,建立包含干扰对象分配和干扰样式选取两部分的干扰资源分配模型,并将动态条件下压制概率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最后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和改进布谷鸟算法对干扰资源优化分配模型进行求解,并从全局寻优能力,收敛速度以及收敛稳定度等多维度对两种群智能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
丛煜[5](2018)在《低通信量下的分布式信号检测》文中认为海上或空中进行分布式雷达组网通常只能依靠无线通信。由于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无线通信的符号错误概率通常会高达10-2。为了实现信息的可靠传输,通常采用信道编码和重传等手段。这种方法虽然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但也会造成大量的通信开销。考虑到信号检测系统的目标是进行信号检测而不是单纯的无失真通信,本文研究了分布式检测系统中检测器和融合中心之间的低通信量的通信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布式信号检测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其次,设计一种低通信量的传输方案。通过定义通信改善系数与性能损失系数,衡量通信量和系统检测性能之间的关系。该策略的中心思想是,为了有效地传输局部检测器的判决信息,可以采取将融合中心的检测性能轻微降低的方法以节约通信代价,实现低通信量下的分布式信号检测。接着在不同传输模型、融合准则、节点性能等条件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适应性。最后,将传输策略应用于实际雷达组网中,以雷达网络的威力范围作为评判系统性能的指标,研究雷达组网的威力范围损失程度和通信量的降低程度,在不同雷达部署模式上对该方案做出评价。经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系统检测性能对通信能力不敏感的区域,在这种区域内即使花费大量的通信代价进行重传也不能很大程度的提升系统性能,在信道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也无法承担如此大的通信代价。利用该传输策略对信道进行适当的编码,在轻微地牺牲系统检测性能的前提下,实现通信代价的极大降低。将该传输策略应用于雷达网络中,可为多雷达无线组网中高效的通信策略的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军事意义明显。
蔺美青,毛滔,苏彦华[6](2016)在《基于雷达组网的飞机突防概率仿真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雷达组网条件下的飞机突防效能的实验验证问题,构建了较完整和完备的飞机突防概率仿真模型。该模型包括飞机RCS数据生成、雷达瞬时检测概率求解、飞机突防概率求解三个部分,涉及目标RCS动态解算、雷达单次检测概率求解、组网雷达联合探测概率求解等方法,支持包括航迹点遍历、RCS数据获取、瞬时检测概率求解、突防概率解算等较完整的仿真解算流程。最后,采用柔性仿真建模方法,构建了飞机突防概率算子树模型,并开展了相应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法和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汤通卫[7](2014)在《预警探测系统中雷达组网优化部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达组网是将多部不同体制、不同平台、不同频段、不同极化方式的雷达合理布站,对网内各部雷达的信息完成“网状”收集和传递,实现网内雷达协同作战、整体探测、区域对抗、情报共享等主要功能,能够有效对抗隐身飞机、电子干扰、反防辐射导弹和低空/超低空突防,其优势得到军事专家广泛认可。优化部署是雷达组网的主要环节,研究在实际战场环境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利用数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然后根据约束条件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求解目标函数最大值。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优化部署方案,使雷达部署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雷达组网优化部署原则,从目标探测概率、责任区覆盖、空域重叠覆盖、同频干扰、资源利用、重点目标覆盖等方面来探讨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方案。其次在雷达组网优化部署原则综合量化的基础上建立和讨论三种较为合理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分别是基于多部雷达联合探测概率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基于空域覆盖冗余度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和基于实战环境下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其中前两种数学模型考虑的战场环境相对简单,都只侧重讨论在理想环境下雷达组网优化部署原则的某一方面,主要为下一步建立基于实战环境下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提供参考依据。第三种数学模型是在综合考虑到“四抗”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优化组网模型,用多个性能指标反映现代战场环境下对雷达组网优化部署的要求。然后针对三种不同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结合各自的性能参数与约束条件,推导出相应的目标函数,运用优化算法求最大解,以期得到优化部署方案。运用蒙特卡罗方法对基于联合探测概率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中的目标函数求解;用遗传算法对基于空域覆盖冗余度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中的目标函数求解;用粒子群算法对基于实战环境下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中的目标函数求解。根据仿真结果,分析获得的数据,检测验证优化算法能否有效地指导搜索缩小寻优解的空间,提高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效率。最后,总结全文的研究工作,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做出了明确。
李汉文[8](2014)在《多雷达组网数据融合仿真平台及相关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F22为代表的隐身目标具有隐身性好和机动性强等特点,是我国建立新一代国土防空预警网的重要挑战之一。采用多雷达组网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对空域进行探测,获取多方位的战场信息,综合利用信息融合技术能够提高对这类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为验证信息融合算法的性能及对网内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本文在带反馈的信息融合-资源管理对偶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雷达组网仿真平台的方案设计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并针对雷达组网反隐身部署优化问题进行了算法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多雷达组网及分布式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在对雷达组网数据融合仿真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层体系结构进行了仿真系统总体框架设计,构成联邦的主要联邦成员包括目标、雷达、融合中心与传感器管理等,描述了各主要联邦成员的功能及输入输出接口。基于Mak rti软件实现了这些模块的功能,建立了多雷达组网数据融合仿真软件平台,并进行了相关算法移植与测试。再次,为实现对雷达网静态管理,进行了多雷达组网反隐身优化部署研究。首先建立了单雷达探测隐身目标的简化模型,然后针对反隐身背景建立了两级布站优化指标,提出了一种融合粒子群和鲍威尔搜索法的优化算法对组网雷达部署优化问题进行求解。通过仿真比较分析了粒子群算法与本文提出算法的性能,验证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
高园[9](2013)在《基于仿真试验的网络化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化雷达系统由于较单雷达系统具有更大的探测范围、更高的探测性能逐步成为当前雷达装备研制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针对网络化雷达的干扰技术研究也正同步开展,因此进行网络化雷达的抗干扰技术研究对提升网络化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复杂环境下网络化雷达的探测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网络化雷达抗干扰技术,通过研究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评估指标、网内雷达站的优化部署、信号处理和极化特征提取等抗干扰方式对抗典型的分布式压制和欺骗手段,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并分析了网络化雷达及其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网络化雷达自身的抗干扰优势,研究了针对网络化雷达的典型干扰措施的特点和机理。2.针对空域覆盖、探测概率和固有阵地研究了网络化雷达优化部署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多种典型网络化雷达布站数目的优化问题,对雷达数目进行合理取值的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雷达数目的合理取值分析实现多钟网络化雷达布站数目的最优化。3.分析了分布式压制干扰的机理,研究了分布式干扰条件下的基于接收相参的网络化雷达探测区域变化;研究了网络化雷达信息融合过程中的多假设跟踪(MHT:Multiple Hypothesis Tracking)方法和算法及其在抗分布式压制干扰的能力,并进行仿真验证。4.针对基于射频存储转发(DRFM:digital radio frequency memory)分布式欺骗干扰的干扰方式,研究了这种干扰方式的特征和形成机理。利用目标极化特征研究了基于目标极化特征的抗欺骗式干扰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论文研究过程中分别针对分布式压制,基于DRFM的分布式欺骗等典型网络雷达的干扰措施,研究了雷达站优化部署、信息融合和基于目标极化特征等抗干扰方法,通过仿真初步验证这些方法的抗干扰效果。
吴玉清[10](2013)在《针对组网雷达的电子干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雷达电子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系统的体制和抗干扰技术不断进步。组网雷达就是一种极具抗干扰能力的雷达新体制,由于组网雷达具有多站大范围空域分布、站间协同、体制频段极化方式多样、信息融合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压制和欺骗式干扰因为在压制功率、欺骗信号的针对性等方面受限,难以对组网雷达实施有效的电子干扰。针对组网雷达的单干扰机的功率缺陷问题和假航迹失效问题,本文研究了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假航迹欺骗式干扰及它们的复合干扰,经过仿真验证这三种方式都能对组网雷达进行有效干扰,使其降低探测能力。本文充分研究了分布式干扰的优点:分布灵活部署带来的分布优势、小功率小体积的距离优势和功率复合优势等。并研究用于压制性干扰的典型的干扰样式的干扰性能,结合分布式干扰的部署进行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分析,通过仿真验证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可以有效地形成任意想定的组网雷达探测盲区。针对传统欺骗式干扰失效问题,本文在对单雷达实施假航迹干扰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对组网雷达实施假航迹欺骗式干扰,分析了实施假航迹干扰对组网雷达先验知识和干扰机的要求。分别提出了对雷达主瓣和雷达副瓣实施假航迹干扰的算法,并实例验证该算法能有效形成组网雷达的假航迹欺骗干扰。最后提出一种集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和假航迹干扰于一体的复合干扰,该干扰方法结合了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和欺骗式干扰的优势,因为分布式干扰机的分布优势使得实施欺骗干扰更方便,因为欺骗式干扰和分布式干扰的功率优势使得复合干扰的辐射功率大大降低。通过仿真分析,使得雷达网对于某一空域失去目标检测能力,复合干扰方法所需的干扰功率大幅降低。
二、探讨区域雷达网雷达部署数目与检测概率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区域雷达网雷达部署数目与检测概率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组网雷达仿真系统及评估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组网雷达仿真系统构建 |
2.1 组网雷达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
2.2 组网雷达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组网雷达仿真系统评估逻辑流程设计 |
2.2.2 单雷达仿真系统工作流程 |
2.3 单雷达系统信号处理模型 |
2.3.1 脉冲压缩模块 |
2.3.2 脉冲积累模块 |
2.3.3 动目标显示(MTI)模块 |
2.3.4 旁瓣相消(SLC)模块 |
2.3.5 目标检测模块 |
2.3.6 点迹凝聚模块 |
2.4 组网融合中心的构建 |
2.4.1 空间对准模块 |
2.4.2 时间对准模块 |
2.4.3 数据融合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网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组网评估系统总体设计 |
3.2 组网评估系统软件结构 |
3.3 评估指标定义设计及模块构建 |
3.3.1 发现概率提高量评估模块 |
3.3.2 探测范围提升量评估模块 |
3.3.3 跟踪精度提高量评估模块 |
3.3.4 情报数据率提高量评估模块 |
3.3.5 干扰压制比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网雷达仿真系统评估验证分析 |
4.1 显控界面功能 |
4.1.1 单雷达仿真界面功能 |
4.1.2 融合中心显控界面功能 |
4.1.3 评估软件显示界面功能 |
4.2 组网雷达系统仿真评估分析 |
4.2.1 组网雷达仿真系统测试 |
4.2.2 不同部署方式探测范围仿真评估分析 |
4.2.3 干扰条件下组网雷达探测能力仿真结果分析 |
4.2.4 压制式干扰情况下探测面积仿真评估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相关理论 |
2.1 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的概念 |
2.2 多雷达优化布站的概念和准则 |
2.3 雷达探测方程及检测概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关键技术 |
3.1 多雷达优化布站 |
3.1.1 基于区域信息的雷达优化布站 |
3.1.2 基于弹道信息的雷达优化布站 |
3.1.3 基于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 |
3.1.4 仿真验证结果 |
3.2 雷达搜索计划 |
3.2.1 搜索数据率与搜索截获概率 |
3.2.2 搜索计划下的参数控制 |
3.2.3 多雷达搜索计划流程设计 |
3.2.4 搜索计划仿真实例 |
3.3 雷达跟踪计划 |
3.3.1 噪声模型 |
3.3.2 转换坐标卡尔曼滤波算法 |
3.3.3 雷达跟踪计划流程设计 |
3.3.4 跟踪算法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 |
4.1 软件需求分析 |
4.1.1 软件总体需求 |
4.1.2 软件设计用例图 |
4.2 软件总体设计 |
4.2.1 子功能模块图 |
4.2.2 软件框架图 |
4.2.3 数据库设计 |
4.2.4 成员类设计 |
4.3 软件详细设计 |
4.3.1 任务管理单元模块的详细设计 |
4.3.2 雷达布站单元模块的详细设计 |
4.3.3 探测预案生成单元模块的详细设计 |
4.3.4 预案推演单元模块的详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软件的实现与测试 |
5.1 软件开发环境 |
5.2 任务管理插件的实现与测试 |
5.2.1 任务信息管理 |
5.2.2 设置任务信息 |
5.2.3 设置方案信息 |
5.2.4 方案信息管理 |
5.2.5 任务管理插件的测试 |
5.3 雷达布站插件的实现与测试 |
5.3.1 雷达信息设置 |
5.3.2 区域信息设置 |
5.3.3 弹道信息设置 |
5.3.4 关键点信息设置 |
5.3.5 粒子群算法参数设置 |
5.3.6 基于区域信息的雷达布站结果展示 |
5.3.7 基于弹道信息的雷达布站结果展示 |
5.3.8 雷达布站插件的测试 |
5.4 探测预案生成插件的实现与测试 |
5.4.1 预警对象和预警兵力显示模块 |
5.4.2 可探测弧段分析模块 |
5.4.3 搜索计划分析模块 |
5.4.4 跟踪计划设置模块 |
5.4.5 探测预案生成插件的测试 |
5.5 预案推演插件的实现与测试 |
5.5.1 推演进度管理模块 |
5.5.2 推演结果评估模块 |
5.5.3 预案推演插件的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相控阵雷达及组网抗有源假目标与虚假航迹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控阵雷达及组网有源干扰研究现状 |
1.2.1 有源多假目标干扰研究现状 |
1.2.2 虚假航迹干扰现状 |
1.3 相控阵雷达及组网抗有源欺骗干扰研究现状 |
1.3.1 有源欺骗干扰反对抗研究现状 |
1.3.2 相控阵雷达网抗有源欺骗干扰现状 |
1.3.3 有源欺骗干扰反对抗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相控阵雷达及组网有源多假目标及虚假航迹干扰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相控阵雷达及组网信号/信息处理流程 |
2.2.1 相控阵雷达信号/信息处理流程 |
2.2.2 相控阵雷达组网信号/信息处理流程 |
2.3 有源多假目标干扰机理分析 |
2.3.1 全脉冲/示样脉冲随机转发多假目标干扰 |
2.3.2 灵巧噪声干扰 |
2.3.3 间歇采样干扰 |
2.3.4 频谱弥散干扰 |
2.3.5 结论 |
2.4 虚假航迹干扰产生及作用机理 |
2.4.1 旁瓣假目标虚假航迹干扰产生机理 |
2.4.2 多机协同虚假航迹干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维度抗有源多假目标干扰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时频分析的干扰样式识别 |
3.2.1 FrFT域特征提取 |
3.2.2 ZAM域特征提取 |
3.2.3 有源多假目标干扰样式识别算法小结 |
3.2.4 仿真实验与结论 |
3.3 捷变频相控阵雷达基于自适应滤波的灵巧噪声干扰抑制方法 |
3.4 基于ZAM-MVDR自适应滤波的间歇采样干扰抑制 |
3.4.1 干扰时序参数估计 |
3.4.2 自适应滤波器设计 |
3.4.3 仿真实验与结论 |
3.5 基于高阶旋转角度下自适应滤波的SMSP干扰抑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维度抗虚假航迹方法 |
4.1 引言 |
4.2 转发式干扰机指纹特征分析 |
4.2.1 干扰机指纹特征产生机理分析 |
4.2.2 干扰机功率放大器特性分析 |
4.2.3 功率放大器特征提取 |
4.3 旁瓣假目标特征分析 |
4.4 基于ABORT检测理论的干扰识别方法 |
4.4.1 ABORT检测器基本原理 |
4.4.2 干扰机指纹特征识别方法 |
4.4.3 旁瓣假目标鉴别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相控阵雷达及组网信息融合维度抗有源多假目标及虚假航迹干扰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分布式压缩感知的随机转发多假目标干扰反对抗方法 |
5.2.1 信号模型 |
5.2.2 基于DCS的干扰抑制方法 |
5.2.3 仿真实验与结论 |
5.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帧间信息融合抗虚假航迹干扰方法 |
5.3.1 虚假航迹特征提取 |
5.3.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虚假航迹鉴别方法 |
5.3.3 仿真实验与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体制阵列雷达抗虚假航迹干扰方法 |
6.1 引言 |
6.2 频率分集阵列基本原理 |
6.2.1 新体制阵列发射信号模型 |
6.2.2 新体制阵列雷达目标回波信号模型 |
6.2.3 新体制阵列转发式干扰信号模型 |
6.3 基于SIR-TBD的新体制阵列虚假航迹抑制方法 |
6.3.1 信号模型 |
6.3.2 SIR-TBD抗干扰性能分析 |
6.3.3 FDA-MIMO-TBD联合抗干扰方法 |
6.3.4 算法小结 |
6.3.5 仿真实验与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公式(3-21)推导具体过程 |
附录 B:引理1证明 |
附录 C:Volterra级数核函数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雷达干扰样式的研究现状 |
1.2.2 组网雷达协同干扰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干扰资源优化分配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雷达干扰样式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对调频斜率捷变脉压雷达的分段卷积转发干扰研究 |
2.2.1 移频干扰模型 |
2.2.2 分段转发干扰原理及信号分析 |
2.2.3 分段卷积转发干扰方法 |
2.2.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2.3 基于OS-CFAR的脉压雷达多假目标压制干扰 |
2.3.1 对OS-CFAR检测的多假目标产生方法 |
2.3.2 干扰参数设置 |
2.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2.4 具有移频特征消隐多载波干扰 |
2.4.1 基于OS-CFAR检测的移频特征消隐多载波干扰产生方法 |
2.4.2 干扰参数设置 |
2.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压制效果的检测级协同干扰研究 |
3.1 引言 |
3.2 检测级协同干扰的分类 |
3.3 检测级协同干扰下单雷达检测性能分析 |
3.3.1 干扰条件下雷达恒虚警率检测模型 |
3.3.2 协同干扰产生方法 |
3.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检测级协同干扰对组网雷的压制干扰效果分析 |
3.4.1 协同干扰下组网雷达检测概率计算模型 |
3.4.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相关处理的数据级航迹欺骗干扰研究 |
4.1 引言 |
4.2 组网雷达数据处理抗干扰方法 |
4.2.1 集中式组网雷达数据处理抗干扰方法 |
4.2.2 分布式组网雷达数据处理抗干扰方法 |
4.3 对集中式组网雷达的航迹欺骗干扰研究 |
4.3.1 二维空间下航迹欺骗干扰模型 |
4.3.2 不确定误差对航迹欺骗干扰的影响 |
4.3.3 对偏差的补偿控制方法 |
4.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 对分布式组网雷达的航迹欺骗干扰研究 |
4.4.1 三维空间下航迹欺骗干扰模型 |
4.4.2 不确定误差对航迹欺骗干扰的影响 |
4.4.3 对偏差的补偿控制方法 |
4.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资源优化分配 |
5.1 引言 |
5.2 基于压制概率的干扰资源分配模型 |
5.2.1 不同干扰方式对雷达网检测的影响分析 |
5.2.2 干扰分配模型的建立 |
5.2.3 干扰效能矩阵和目标函数的建立 |
5.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协同干扰资源分配方法 |
5.3.1 改进型遗传算法模型求解步骤 |
5.3.2 实例分析与仿真实验 |
5.4 基于改进布谷鸟算法的协同干扰资源分配方法 |
5.4.1 标准布谷鸟算法理论框架 |
5.4.2 改进布谷鸟算法 |
5.4.3 实例分析与仿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低通信量下的分布式信号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信号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雷达组网概述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分布式信号检测模型及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分布式检测概述 |
2.2.1 分布式信号检测概念 |
2.2.2 分布式信号检测的优势与意义 |
2.2.3 分布式信号检测拓扑结构 |
2.3 观测模型 |
2.4 传输模型 |
2.4.1 调制方式 |
2.4.1.1 相移键控PSK |
2.4.1.2 频移键控FSK |
2.4.1.3 开关键控OOK |
2.4.1.4 高阶正交幅度调制QAM |
2.4.2 信道模型 |
2.5 融合准则 |
2.5.1 N选K融合准则 |
2.5.2 LRT-CS基于信道统计量的似然比检验融合准则 |
2.5.3 MRC最大比例合并融合准则 |
2.5.4 SUM求和融合准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检测信息质量的传输策略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传输策略优化方法 |
3.3 不同条件对系统检测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传输模型对系统检测性能的影响 |
3.3.2 不同融合准则对系统检测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节点性能对系统检测性能的影响 |
3.3.4 不同节点数量对系统检测性能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实际雷达组网中低通信量的分布式信号检测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雷达网络威力范围模型构建 |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
(7)预警探测系统中雷达组网优化部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介绍 |
1.3.1 预警探测系统 |
1.3.2 雷达网 |
1.3.3 雷达组网 |
1.3.4 雷达组网技术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雷达组网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雷达组网抗“四大威胁”能力分析 |
2.2.1 抗电子干扰能力分析 |
2.2.2 抗隐身目标能力分析 |
2.2.3 抗辐射导弹能力分析 |
2.2.4 抗低空、超低空突防能力分析 |
2.3 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方案 |
2.3.1 雷达组网优化部署原则 |
2.3.2 组网雷达的配置 |
2.3.3 雷达阵地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部雷达联合探测概率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 |
3.1 引言 |
3.2 雷达组网后联合探测目标的概率 |
3.2.1 单部雷达探测目标的概率 |
3.2.2 多部雷达探测目标的概率 |
3.3 求雷达探测面积的蒙特卡罗方法设计 |
3.3.1 蒙特卡罗方法介绍 |
3.3.2 计算雷达探测面积的蒙特卡罗方法设计 |
3.4 雷达组网基本部署形式 |
3.4.1 线状部署 |
3.4.2 环形状部署 |
3.4.3 面状部署 |
3.5 仿真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空域覆盖冗余度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 |
4.1 引言 |
4.2 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 |
4.2.1 建立数学模型 |
4.2.2 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 |
4.3 遗传算法的应用 |
4.3.1 遗传算法的简述 |
4.3.2 求解数学模型中目标函数的遗传算法设计 |
4.4 雷达探测范围的计算 |
4.5 实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实战环境下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 |
5.1 引言 |
5.2 数学模型 |
5.2.1 雷达组网优化部署原则及其数学量化 |
5.2.2 雷达组网优化部署数学模型 |
5.2.3 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 |
5.3 粒子群算法的运用 |
5.3.1 粒子群算法简述 |
5.3.2 求解数学模型的粒子群算法设计 |
5.4 雷达探测范围的计算 |
5.5 实例仿真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多雷达组网数据融合仿真平台及相关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雷达组网 |
1.2.2 分布式仿真技术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多雷达组网数据融合仿真平台设计 |
2.1 高层体系结构概述 |
2.2 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模型设计 |
2.2.2 OMT 部分表格设计 |
2.2.3 主要联邦输入输出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雷达组网仿真系统实现 |
3.1 目标联邦 |
3.1.1 RCS 起伏特性 |
3.1.2 运动模型 |
3.2 雷达联邦 |
3.2.1 功能模拟 |
3.2.2 主要模块计算 |
3.3 融合中心联邦 |
3.3.1 结构模型 |
3.3.2 常用跟踪算法比较及调用方式 |
3.4 效果评估联邦 |
3.5 传感器管理联邦 |
3.6 仿真平台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雷达组网反隐身优化部署研究 |
4.1 单雷达探测隐身目标模型 |
4.2 部署指标 |
4.3 部署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法 |
4.3.1 数学模型建立 |
4.3.2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优化部署研究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仿真环境参数设定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9)基于仿真试验的网络化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网络化雷达及其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网络化雷达抗干扰发展 |
1.3 本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论文基本概念及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评估分析 |
2.1 论文基本概念介绍 |
2.1.1 网络化雷达基本概念 |
2.1.2 电子干扰基本概念 |
2.2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模型 |
2.2.1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的能力定性分析 |
2.2.2 网络化雷达作用距离模型 |
2.2.3 网络化雷达干扰压制比模型 |
2.2.4 网络化雷达抗干扰能力度量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化雷达系统优化组网 |
3.1 雷达优化部署的原则 |
3.2 网络化雷达优化部署指标模型 |
3.2.1 基于探测概率的网络化雷达优化模型 |
3.2.2 基于固有阵地的网络化雷达优化模型 |
3.2.3 基于空域覆盖系数的网络化雷达优化模型 |
3.3 多种情况下雷达数目优化的讨论 |
3.3.1 多种情况下网络化雷达探测范围 |
3.3.2 计算机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化雷达抗分布式压制性干扰 |
4.1 分布式干扰的发展及介绍 |
4.2 分布式干扰下网络化雷达的探测区域数学模型 |
4.2.1 无干扰情况下多基地网络化雷达探测区域 |
4.2.2 分布式压制性干扰下雷达系统的探测区域 |
4.2.3 计算机仿真分析 |
4.3 针对分布式压制干扰的数据融合方法 |
4.3.1 MHT 算法原理 |
4.3.2 MHT 在抗分布式压制干扰中的应用 |
4.3.3 计算机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化雷达抗分布式欺骗性存储转发式干扰 |
5.1 数字射频存储干扰技术基本原理 |
5.2 基于 DRFM 的欺骗干扰信号形式 |
5.2.1 同步脉冲干扰 |
5.2.2 RGPO 干扰 |
5.2.3 VGPO 干扰 |
5.2.4 R-VSPO 干扰 |
5.3 网络化雷达极化抗 DRFM 欺骗性干扰 |
5.3.1 极化鉴别算法原理 |
5.3.2 计算机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针对组网雷达的电子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组网雷达的电子干扰的研究意义 |
1.1.1 组网雷达定义 |
1.1.2 组网雷达的优势 |
1.2 组网雷达和组网雷达电子干扰的研究现状 |
1.2.1 组网雷达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2 现阶段组网雷达的电子干扰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做的工作 |
第二章 分布式压制性干扰 |
2.1 分布式干扰的优势 |
2.1.1 功率优势 |
2.1.2 距离优势 |
2.1.3 分布优势 |
2.1.4 分布式干扰对抗超低副瓣优势 |
2.1.5 抗摧毁、制造简单、不会造成电磁干扰 |
2.2 几种典型的干扰样式 |
2.2.1 数学模型 |
2.2.2 干扰序列的干扰性能 |
2.3 分布式干扰的组网布站(拓扑结构设计) |
2.4 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对组网雷达的干扰效果仿真 |
2.4.1 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形成带状盲区 |
2.4.2 分布式压制性干扰使雷达失去组网能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网雷达的假航迹干扰 |
3.1 单雷达假航迹产生的原理和条件 |
3.1.1 欺骗式假目标干扰的优点: |
3.1.2 单雷达如何产生假目标点迹 |
3.1.3 单雷达产生假目标航迹 |
3.1.4 假航迹点的设定方法 |
3.1.5 单雷达产生假航迹实例 |
3.2 针对组网雷达形成假航迹所需的条件和原理 |
3.2.1 雷达的参数信息要求 |
3.2.2 干扰机的要求 |
3.2.3 组网雷达如何产生假目标 |
3.3 副瓣干扰实现假航迹 |
3.3.1 组网雷达参数设定和航迹设定 |
3.3.2 航迹点产生 |
3.4 主瓣干扰实现假航迹 |
3.4.1 干扰机运动通过主瓣干扰实现假航迹 |
3.4.2 分布式干扰机群实现主瓣假航迹干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压制性和欺骗式复合干扰 |
4.1 复合效果评价标准 |
4.2 复合干扰的优势 |
4.3 复合干扰的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四、探讨区域雷达网雷达部署数目与检测概率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网雷达仿真系统及评估软件设计与实现[D]. 高博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多雷达协同探测任务规划软件设计与实现[D]. 朱子杰. 东南大学, 2019(01)
- [3]相控阵雷达及组网抗有源假目标与虚假航迹方法研究[D]. 赵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对组网雷达的协同干扰技术研究[D]. 柳向.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5]低通信量下的分布式信号检测[D]. 丛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6]基于雷达组网的飞机突防概率仿真模型研究[A]. 蔺美青,毛滔,苏彦华. 第17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17th CCSSTA 2016), 2016
- [7]预警探测系统中雷达组网优化部署研究[D]. 汤通卫.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8]多雷达组网数据融合仿真平台及相关算法研究[D]. 李汉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9)
- [9]基于仿真试验的网络化雷达抗干扰技术研究[D]. 高园.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10]针对组网雷达的电子干扰技术研究[D]. 吴玉清.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