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单一钉住制——我国外汇汇率制度的发展目标与前景

走出单一钉住制——我国外汇汇率制度的发展目标与前景

一、步出单一盯住制——中国外汇和汇率体制发展目标与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秦卫波[1](2018)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参与路径》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标志着人民币得到国际社会和金融组织及机构的正式承认。但是,这种承认的背景是基于以美元为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一旦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危机,人民币将不可避免遭受巨大的外部冲击。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担忧,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事实上,随着中国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人民币的经济基础较之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货币更加坚实,人民币参与下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于世界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失衡为研究背景,以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现实为依托,深入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等理论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本文首先从国际经济失衡、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视角,探讨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缘由;其次梳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特里芬悖论和货币危机理论;第三部分对本论文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明确本文研究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国际汇率体系以及国际金融合作与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从国际储备货币及其发行的内在缺陷、汇率制度的失效及国际收支调节、国际金融监管的缺陷及治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持续性,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等角度,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回顾和总结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演进。首先梳理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从“黄金-英镑本位”到“黄金-美元本位”再到“美元本位”的历史背景及运行机制,探索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变革的决定因素;第二部分分析了国际汇率体系从“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历史循环的背景,以及“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的运行机制,给出本文对各种汇率制度的价值判断;第三部分对国际货币体系各阶段的国际金融合作形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三章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探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本文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存在诸多弊端,但短期乃至中期内,现有格局仍将得以维持。本章从两个维度、四个方面探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的合理性。第一个维度主要针对美国公共债务状况展开分析,尤其着重探讨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这是由于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关乎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稳定性,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美国公共债务可持续的结论;第二个维度根据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的三个职能,分别探讨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国际结算货币以及国际计价货币的可持续性,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的合理性。第四章进一步讨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现状与主要问题,尤其是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国际汇率制度和国际金融合作机制三个视角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缺陷进行了剖析。具体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运行缺陷主要体现在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其本身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外部失衡等不良影响;其他主要的储备货币的运行机制也不健全以及SDR的设计缺陷等。国际汇率体系的运行缺陷则主要体现为每种汇率制度均经历过严重的危机,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循环往复,“中间汇率制度”也因为诸多经济危机而不断崩溃。国际金融合作机制的运行缺陷体现在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合作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和救援机制等方面均备受质疑;另外,在国际金融监管层面,对国际保险业、新兴金融产业等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规则;区域金融合作的另外两种典型模式,欧元区模式和拉美美元化模式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危机。本章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并研判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详实的现实依据。第五章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构想。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构想、国际汇率制度体系的改革构想、国际基金组织的改革构想以及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构想。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众多构想包括维持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建立实物储备货币体系、建立超主权货币体系等,本文认为运用合理手段弥补现行储备货币体制不足是现阶段最好的改革模式。在国际汇率制度体系改革的构想中,本文认为未来应该鼓励更具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发挥更具代表性国际合作机制如二十国集团(G20)的作用,积极推动各国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构想,本文认为对IMF的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使得IMF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作为国际金融合作平台的作用,实现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则体现在重视对金融体系资本的监管、严格监管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同时完善对保险业的国际监管。本文最后一章探讨了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途径。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中国参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途径,体现在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货币以及人民币加入SDR均有助于推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参与国际汇率体系改革的途径体现在推进区域性汇率合作机制建设和人民币加入SDR对超主权货币汇率稳定机制的完善;中国参与国际监管体系改革途径包括助推成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双边金融监管合作以及利用G20平台发出中国声音等。

杨玉丰[2](2018)在《通货膨胀率动态与通货膨胀率盯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货膨胀一直是经济发展过程普遍引起关注的重要经济现象。由于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经济稳定运行和人们的财富价值,因此,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为稳定的价格水平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通货膨胀盯住制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新兴政策框架,已成为了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焦点。但是随着深入的研究,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比如通货膨胀盯住制与实际产出、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关联,通货膨胀盯住制和金融稳定的关联等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大环境下是否能实行通货膨胀盯住制,如果能够实施,它的效果前景如何,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动态特征的分析,结合我国现行市场经济条件,对通货膨胀盯住制与通货膨胀动态进行关联研究,进一步了解通货膨胀盯住制的内涵和意义,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可行性和实际效应分析。本文全文分为6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通货膨胀盯住制的定义和分类,引入了核心通货膨胀概念,以及通货膨胀动态的相关概念。然后对通货膨胀盯住制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指出在实施效果上来看通货膨胀盯住制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达到稳定价格的目的。同时,在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引出一系列有关通货膨胀盯住制以及通胀动态的学术问题。第二章从通货膨胀盯住制的政策实践和国际经验出发,通过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分析,结果发现,基于经济发展环境中诸多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盯住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通货膨胀盯住制的透明度能够有效稳定公众预期,并且能够将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我们发现,通货膨胀盯住制的实施并不会因为严格的前提条件而受到阻碍,完全可以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完善,所以我国虽然并不适合全面实行通货膨胀盯住制,但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操作经验,实行弹性的通货膨胀盯住制。第三章从金融稳定以及经济收缩两个方面,对通货膨胀盯住制进行一个关联分析。首先,我们确定一个控制目标值作为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结合我国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论可知,通货膨胀盯住能够帮助货币当局在民众之间确定合理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效减少个体的非理性金融行为,保持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金融稳定。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该制度还不能完全取代现有制度的重要原因,就是目前通货膨胀盯住制与我国的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验还不丰富,虽然通货膨胀盯住制对于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调节也会对提高我国经济活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市场经济现状,结合目前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在借鉴国外通货膨胀盯住制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调整货币政策,而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第四章为了描述通货膨胀率周期多阶段性的复杂动态变化过程,我们建立具有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MS-VEM模型,采用双区制和三区制分别刻画我国通货膨胀率波动的两阶段性和我国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三阶段性。通过对区制上的划分,动态特征以及结合实际背景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重要结论:我国经济周期存在明显的3区制特征,分别为“高速增长”、“低速增长”和“适速增长”三个阶段,并且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基本处于“适速增长”阶段,这些经济增长阶段与通货膨胀周期有效结合。通货膨胀盯住对于我国通胀周期和经济增长周期有着较为显着的影响。第五章运用UCSV和UCSVO两种模型对通货膨胀盯住进行分解,分为代表持续性成分的核心通货膨胀和代表波动性成分的非核心通货膨胀,为有效剔除通货膨胀盯住中的暂时性波动,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时变异常因子,对通货膨胀盯住中的异常波动进行精准刻画。本章的主要贡献如下:首先,创新的将UCSVO模型应用于核心通货膨胀的估计,准确的刻画了通货膨胀盯住的波动集聚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卡尔曼滤波等模型估计方式对核心通货膨胀的刻画更为细致精准。其次,将时变异常因子纳入UCSVO模型进而达到识别通货膨胀盯住中异常值的目的,进而使得核心通货膨胀可以更准确的拟合潜在通货膨胀趋势。最后,本章对核心通货膨胀的评价方式进行了细致梳理,从描述性统计分析、潜在通胀预期及吸引子检验三方面对上述测算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标进行评价,发现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其中UCSVO模型的测算结果相较于UCSV模型更优。本章能够基于前人对核心通货膨胀这一指标的构建,测算出一个真正能够应用于市场预期前瞻性引导以及货币政策物价调控等实际政策操作领域的有益指标。第六章着重考虑和刻画了通货膨胀盯住与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关联。通过对我国的季度和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可以认为通货膨胀盯住制对于我国是存在较大的研究意义和借鉴价值的。虽然我国目前面临了一个通货持续紧缩、CPI持续走弱的态势,但是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和参考通货膨胀盯住制,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的调整来改变低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则有利于价格水平的小幅提升,并能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复苏。所以,货币当局应该保持对通货膨胀盯住制的持续关注,采取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并维持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目标是近年来货币政策的一个创新。

刘亮[3](2013)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全球化、特别是国际货币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出现以后,东亚各国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以达到防范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发展之目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东亚货币合作作为区域性货币体系的构建安排,对于改革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升区域性货币(日元、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更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提出、分析并解决东亚货币合作的以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考察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阶段、层次及深化货币合作的动因等;二是分析东亚进入深层次货币合作所需的条件,并考察东亚现已具备的基础和存在的障碍;三是根据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和条件,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路径与前景。本文立足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2008年后各国热议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参考国际货币合作相关理论与实践以及分析东亚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已有的合作安排的基础上,东亚地区进行深层次货币合作的动因、条件、障碍,研究东亚进行汇率机制协调等深层次货币合作的路径,并简要阐述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担任的角色。本文认为:“清迈倡议”的提出,东亚区域各国、各层次对话机制的成立、亚洲债券基金的建立,是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得到的代表性成果。但在短中期内,东亚地区难以实现区域内单一货币流通的构想。东亚货币合作现阶段的主要方向是构建区域“货币锚”(anchor),建立区域内汇率协调机制。东亚地区进行有效的汇率协调需注意以下问题: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和外围条件;区域内各经济体在国家战略和合作意识方面的分歧,尤其是中日在货币合作策略、货币合作范围上的不同界定;东亚短时期内仍难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由于受到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差较大、贸易开放度各异、经济周期并非完全同步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深层次的东亚货币合作可通过由次区域到全区域的方式逐步展开。短期内,在次区域内部,以初步汇率合作为核心进行区域汇率机制协调、实现低层次的经济政策磋商;长期内,构建汇率稳定机制,深入推进区域内货币合作,实现汇率制度、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论文要研究的基本问题,阐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因、条件、路径等东亚货币合作的关键问题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对东亚货币合作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指出货币合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合作主要是汇率合作机制,广义的货币合作还包括微观金融领域的货币政策制定、金融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等,本文对这几种合作都有所涉及,但着力于研究汇率机制层面上的货币合作。同时,第一章还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对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在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部分,重点回顾两种理论基础:一是金融危机与东亚货币合作。主要包括金融危机理论和金融危机与东亚货币合作关系理论。后者作为研究重点,主要讨论金融危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相互推动关系。二是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作为研究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理论,最优货币区(OCA)理论贯穿于本文研究过程。国际货币合作实践部分主要讨论国际货币合作历史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经验为研究货币合作提供了规律性思路,而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作为最为成功的货币合作实践为研究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在国际货币合作的实践部分,加入关于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东亚地区目前尚无法摆脱在国际贸易、投资等领域对美元的依赖,研究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原因有助于理清东亚货币合作过程中美元作用与拉美国家的差异;研究拉美国家美元化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拉美国家的去美元化倾向,有助于在区域货币合作研究中正确考量美元在区域货币篮子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和动因进行分析。现有的东亚货币合作主要集中于第一阶段的危机救助和监督领域,对于第二阶段的汇率机制协调和第三阶段的货币同盟建设则鲜有涉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清迈倡议”(CMI)、东盟监督机制(ASP)等区域性监督救助机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亚洲债券基金、共同外汇储备库等机制性救助载体。对于汇率合作,目前东亚地区只在信息协调与监控、储备库资源协调等方面有所进展,实质意义上的汇率合作尚无明显进展。在货币合作的动因方面,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现实动因主要包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IMF救助缺位导致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等)的发展推动东亚货币合作,欧元区的成功实践对东亚地区的示范意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也是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力之一。理论动因方面,本文阐述了货币合作的金融稳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收益成本分析,并指出进行货币合作对区域的收益大于丧失铸币税、货币政策独立性等成本。第四章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和基础进行了OCA分析,并考察了美国、日本、中国、东盟等区域战略利益主体在东亚货币合作中持不同态度的战略考虑。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性方面,本文认为东亚地区劳动力流动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主要靠产业发展推动,而非自发的市场行为,劳动力流动占比尚未达到欧元区成立时的水平;资本流动性不高,区域内开放度各异。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上,从股票市值占比、固定资本形成、债券市值等指标来看,东亚地区资本市场已趋于对称,但各经济体内部金融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差异。在贸易一体化程度上来看,东亚国家整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高于欧元区成立之前各国的水平。但区域间对外贸易依存度差异较大,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汇率稳定协调,以便适应一体化发展要求。在宏观经济结构和相似性方面,东亚各国在经济增速和经济周期上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同步性,但区域内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仍有较大差异,且各国宏观经济指标并不收敛(convergency).在各国博弈方面,日本试图推动东亚货币合作建立日元为基础的亚洲共同货币,美国则出于维护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和地缘政治考虑,一直反对东亚地区内部进行各种形式的“排它性”合作,希望以“亚太地区”范围进行合作。中国正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适应国内企业对外贸易、投资对汇率稳定的需求,但现阶段中国的主要任务仍是立足区域,发展国内经济,加强与区域内各国的经贸联系,并未对货币合作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东盟各国与日本仍存在历史芥蒂、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并不希望两国成为区域货币合作的主导,然而又存在着通过东亚货币合作提高危机救助和防范能力的现实诉求,因此,东盟实施“模糊表态”战略,引入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战略利益主体,企图在各国战略博弈中制衡各国,实现自己主导的区域合作。各国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也成为东亚货币合作在短期内难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障碍之一。第五章从实践角度,提出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具体途径。东亚区域金融合作首要目标是完善东亚信息共享和援助机制,中期建立东亚汇率稳定机制,长期建立共同货币区。东亚地区已在信息共享和危机援助方面有所进展,近期应逐步加强和完善。本文重点讨论东亚货币合作中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汇率制度选择取决于各国经济规模、对外依存度、产品和出口结构等因素。东亚目前各国汇率制度不尽相同,要进行汇率机制协调,首先应选择合适的“锚”。东亚地区并不具备拉美国家90年代时进行美元化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美元作为东亚进行货币合作的唯一货币锚并不现实。日元走弱、人民币尚未区域化、国际化,也无法承担货币锚角色。本文认为,东亚地区可以采用SDR+货币篮子作为名义锚,并通过逐步降低货币篮子中美元、欧元的比重,最终实现SDR+区域内货币(人民币、韩元、日元等)为主体的货币篮子。东亚进行汇率协调可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建立汇率制度、汇率波动的政策对话;第二步通过各国货币对美元有更大的弹性实现汇率制度的正式协调;第三步采取正式但是松散的汇率政策协调;第四步和第五步实现正式、强化的汇率政策协调。第六章阐述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定位与策略。从中国视角来看,在比较中日货币竞争力与中国与东亚国家的经济联系的基础上,阐明我国参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定位。并在对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给出中国推动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政策建议。目前中国应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专注于在经济领域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往来。长此以往,经济利益将会克服政治紧张情绪,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时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战略目标转移,加快深入东亚货币合作便可水到渠成。

毛华仙[4](2013)在《中国经济政策搭配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中国也不例外。为解决流动性过剩,央行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提高利率及降低利息税,但是货币政策的频繁出台似乎没有对经济起到显着的调控效果。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在汇率稳定的制度前提下,央行冲销导致基础货币大量投放,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随着2008环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各国政府纷纷降息、注资实体经济,不断投放流动性,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各国最值得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控制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践中,中国经济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紧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政策效果。为了回收多余的流动性和防止我国的经济过热,中国政府开始采取多种经济政策搭配来进行调控,主要包括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资本流动调节政策。然而,这些经济政策搭配的宏观调控对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治理是否有效,却还有待中国学者们进一步去研究和论证,本文也只是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研究。本文仔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治理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搭配理论,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经济政策搭配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方差分析结果得出在降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搭配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和国债/GDP四个指标加起来只能解释流动性指标M2/GDP的23%左右的方差变化,说明中国经济政策搭配对流动性过剩的作用效果不显着。本文接着分析了中国经济政策搭配治理流动性过剩弱有效的原因,并分析了日本在治理流动性过剩方面经济政策搭配措施,最后提出应对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搭配的改善和建议,即要充分搭配运用各项政策,使每种政策工具都应用于它能产生最大效能的政策目标的同时,根据现实经济条件的转变,适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资本流动调节政策进行调整。

姚晓东[5](2011)在《基于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次债危机的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但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未根本消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因素,这其中过分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照“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是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人民币顺利走出国门,成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极”,日益引起学术界和金融界的关注和讨论。人民币的区域化是个比较大的研究课题,涉及的理论问题较多,国内外经济学者已有不少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倘若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就难免会流于空泛而失之深入。因此,本文仅选择了从国际货币合作的视角,探讨人民币区域化的实现路径,旨在以货币区域化的职能维度和空间维度为两翼,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现状、动力机制、路径设计和实施战略等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提供积极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1.基于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分析,进而对典型货币合作模式(欧元模式、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出国际货币合作模式的阶段特征和制度属性。欧元模式的成功和日元国际化道路的挫折,揭示了区域货币合作不同路径之结果,这是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需要汲取的深刻经验。2.人民币跨境流通和使用虽然已经取得积极成果,但是现阶段人民币区域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民币区域的动因主要是市场自我选择的结果,政府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在行使国际货币职能、覆盖区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因此,人民币区域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走周边化的路径。3.基于对我国经济规模、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分析,推行人民币区域化既存在诸多的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的不利因素。因此,坚持人民币区域化的渐进、协调、合作和实力与机遇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阶段职能和空间路线,制定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目标,构建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平台,是在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保障。4.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是由四个动态衔接的步骤构成的。建立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和培育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信·心保障;在资本项目短时间难以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增强人民币区域影响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适时推进人民币渐进可兑换性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和基础;积极参加亚洲货币合作则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必由之路。5.无论从历史渊源、地理便利,还是从经贸联系和市场融合程度来分析,港澳台地区都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首选之地,“中华经济圈”的货币融合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核心和关键;中国一东盟OCA指数模式检验证明,随着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与东盟地区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已经形成,人民币在东盟区域已经显示出隐性的“锚货币”效应;在东亚货币竞争中,要区别对待与美元和日元的关系,人民币与美元的竞争是替代性竞争,而与日元的竞争是合作性竞争,目标是建立区域内的稳定汇率机制。

颜伟[6](2010)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调整研究》文中提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确定为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追求促进出口和获得外汇的目标,为此设计了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不对称外汇市场和极其优惠的利用外资政策三大配套政策。本文主要研究了这三项制度的持续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不利影响之一是三项配套政策的持续实施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巨大,主要包括出口退税、税收优惠、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利息损失,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等财政成本,通过估算发现,从1994年这些财政成本是巨大的,这些配套措施不加以调整将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实现促进出口和获得外汇的目标而大力实施的利用外资政策在前期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后来不利影响不断显现出来。利用外商直接投并不天然加剧二元经济,相反,如果引导和管理好外商直接投资,它还会加速二元经济的转化。我国主要是对外商直接投资引导不力管理不善而导致外商直接投资流向极不均衡,最终导致二元经济加剧。本文重新构造了两个指标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二元对比系数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从整体上来说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加剧。同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人均GDP的差异与各地利用FDI的指标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本文借用Evans和Lyons(2002)曾提出的“三回合(threeround)交易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我国外汇市场设计的不合理是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之一。国际收支顺差表现为我国居民个人与企事业单位外汇收入收支净盈余,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外汇经营银行外汇周转金限额制度,人民币汇率过于稳定的作用下,这些外汇净盈余最终流入中央银行成为外汇储备。本文还专门从供给角度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运用我国出口额、中美利差、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零售额的月度数据对我国外汇储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与我国外汇储备呈负相关关系。由于我国汇率改革的目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是促进出口和获取外汇,之后是名义汇率的稳定,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即一国的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是不能同时实现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外汇市场设计的不合理以及大规模利用外资政策引起的外资大量流入、外汇储备超常增加导致我国货币政策经常面临严重困境。我国央行为了对称外汇占款增加,不断增发央行票据,导致干预成本不断上升,更为严重的是对称干预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滞涨结果。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化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断下降。如何调整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以降低其不利影响呢?根据前述章节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完善外汇市场,把汇率的决定交由外汇市场做市商与不断增加的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来完成,真正形成市场决定汇率的机制;严格控制游资流入,与此同时,加大现有外汇储备存量的运用,提高其经济效益;加快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首先力争人民币早日成为东亚地区贸易与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切实加强对外资的引导与管理,鼓励与引导其向中西部地区与农业倾斜;采取一切措施扩大内需,将严重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依靠内需的模式上来。由于学术水平和资料来源有限,本文对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政策的分析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如何界定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制度的不利影响哪些是必须支出的,否则似乎有点草木皆兵的嫌疑;二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制度与二元经济加剧是单向关系还是双向关系,还有待于深究。

张健[7](2010)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国解除资本项目下的交易与汇兑限制,融入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趋势的关键性措施。由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给一国带来潜在收益的同时,也将一国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充分暴露在外,使该国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风险。因此,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政策搭配,合理安排政策次序,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着力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内外资本项目可兑换理论研究入手,借鉴发展中国家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国际金融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和对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核心条件、资本管制的解除、汇率制度等配套性措施作了系统性的研究。由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套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其研究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除导论外,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含概念界定、收益与风险、顺序安排、汇率制度选择等基础性内容;第二部分在结合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系统研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条件、时机、顺序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中国资本管制的内容,与第二部分的逻辑关系在于,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我国的资本管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并在回顾我国资本管制制度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管制的目标、手段、有效性作出了判断。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问题,本文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需要与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匹配,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状况,因此,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对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制度改革后,现行汇率制度在运行中的缺陷及未来取向作了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以下几处:1.在辨析国内外学者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定义的基础上,从通货兑换权的角度,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资本管制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提出资本项目项目可兑换不一定要同时满足所有的前提条件,但为了降低风险,必须要满足一个核心条件,对不同国家来说,核心条件的选择可能因经济金融的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本文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概念的新观点,认为对中国来说,这个核心条件就是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在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进程中,必须注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与汇率制度改革的有效匹配。这两者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两者的脱节将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降低,进而带来风险的累积。本文始终认为,任何将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割裂开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胥良[8](2010)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货币国际化含义、途径、条件、货币国际化度量、货币国际化成本与收益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和新元不国际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这些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在理论分析和国别经验的铺垫后,本文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安排及政策措施,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等进行了一一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做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人民币国际化是必要的和紧迫的;2、人民币国际化已具备一定的条件,目前的时机是恰当的;3、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对外投资和国际借贷可以同步进行;4、在通过多种渠道输出人民币的同时,必须有序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建立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人民币国际化才能继续推进;5、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互促进,但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要求人民币资本项目必须可兑换;6、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收益也存在风险,需要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意义,概括了货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既有研究成果,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结构,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第二章分析了国际货币和货币国际化的含义,货币国际化的途径、条件、成本与收益及其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关系。第三章总结了美元、英镑、日元、欧元国际化的经验,并对新元不国际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正反两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如何学习成功经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现状,并对一些观点进行了点评。第五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是,存在的障碍以及时机选择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三步走以及国际贸国际投资国际借贷和国际债券等计价结算同步推进的总体战略,并提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措施。第七章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如降低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增加了货币需求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国际投机资金冲击的风险等,并提出了防范和化解的措施。

孟伟[9](2009)在《人民币升值及其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是现在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导致了诸如楼市、股市的过热,外汇储备、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1994年的汇率改革到2004年,人民币的汇率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8.30元左右,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2005年以后,人民币开始升值,但这仅仅是个开始。那么人民币的这种长期升值趋势必将影响我国的国家总体竞争力、国际地位和经济利益。本文首先运用汇率制度选择的相关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分析,并在理论上论证了我国目前既不能继续实行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度,也不能实行市场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应该实行渐进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创造条件实现完全市场浮动汇率制度。其次在对汇率决定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和长期升值的趋势。本文从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国外政治和舆论的压力)和内部因素(外汇储备持续扩大、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经济增长率世界领先、国际游资投机套利和国内利率不断调整)两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并预测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最后在描述了我国目前保险业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保险业的短期的影响(主要是外汇保单和涉外业务)和中长期影响(主要是长期供给和需求),进而提出一些应对具体措施和建议(主要是通过金融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规避汇率风险。

吴建强[10](2009)在《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中国贸易顺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着稳定的贸易顺差。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贸易顺差急剧增长,2008年达2954.7亿美元。长期以来,出口需求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其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因此,研究如何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状况显得日益重要。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处于紧密联系中,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需要从全球的视野来研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则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从美国国内的经济情况来看,美国国内消费过度、储蓄不足的问题增加了美国贸易逆差。从中国角度来看,中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要缓解贸易失衡,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协调,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引起中国贸易顺差的诸多因素中,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有三个:储蓄率、汇率制度和外贸发展战略。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在保持高储蓄率的同时,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过高的储蓄率维持了对外贸易大规模的顺差,使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从国民收入恒等式来看,中国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是国内总储蓄高于国内总投资,出现了国内储蓄过剩的现象。按照(I-S)=(M-X)这一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储蓄缺口所对应的应当是贸易顺差,持续的贸易顺差进一步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和相对的稳定,而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则增长较快。从国民储蓄的构成来看,自109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然而,我国政府储蓄占GDP的比重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明显偏高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还呈现出上扬的态势。另外,我国的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当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2000年以来,我国的企业储蓄基本上与居民储蓄的数量相当,2003年之后企业储蓄已经超过了居民储蓄。资料显示,2002年以后,中国储蓄快速增长的主要特点是,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上升明显。1997年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13%,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5%。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仅上升了2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高位,2007年储蓄率达51%,而投资率仅为42.1%。我国国民储蓄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一些居民选择“预防性储蓄”。第二,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第三,近年来,中国企业的盈利水平普遍有较大的提高,但对外支付的股利却很少。第四,政府消费性支出偏低,政府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投入不足。第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壮年人口比重高。虽然青壮年收入多,但为了将来的生活保障不得不缩减消费,进行储蓄。随着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不断增高,内需不足使得产能过剩,出口不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从汇率制度来看,尽管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由于人民币过去长期盯住美元,汇率行为有一定的惯性,实际运行中表现出与美元的相对稳定关系,有管理的浮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旧将中国划入传统盯住美元,2007年将中国划入爬行盯住。这一方面表明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所扩大,另一方面表明人民币离真正的管理浮动还有一定的距禺。中国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但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汇改3年多来,人民币处于持续稳步升值通道,从2005年7月21日的1美元对人民币8.11元,升值到2008年12月31日的1美元对人民币6.8346元。尽管2008年12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连续贬值,但截至12月31日,相对于汇改当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仍高达18.7%。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升值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仍然呈现“双顺差”局面。2008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为2955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汇改后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升值效应受价格需求弹性的约束,并存在时滞。由于中国独特的贸易结构,人民币汇率出口弹性非常小。此外,由于存在“J曲线效应”,升值的“减顺效应”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能体现。第二,出口导向战略的作用。第三,储蓄与消费失衡。因此,仅仅依靠汇率制度改革不能解决贸易失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效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出口导向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中国采取的出口导向战略也导致了经济的外部失衡,贸易顺差持续攀高。通过实施以出口激励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中心的加工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形成,吸引外资规模逐步加大,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初步建立,中国外贸从“逆差阶段”逐步转变到“顺差阶段”。特别是1994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赶超型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指导战略是行之有效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通过不断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来继续维持经济的增长,以最终完成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的外部压力。在贸易顺差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应改变长期以来“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对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状况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中国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积极倡导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贸易顺差的逐渐缩小。其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储蓄率,以减少贸易顺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再次,中国需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最后,中国应改变当前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由国外转移到国内,建立以内需主导为本、外需出口为辅的经济发展战略。论文的创新之处:1、将中国贸易收支失衡问题放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讨论目前对于我国的贸易顺差,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从全球经济失衡的国际背景,来探讨中国的贸易收支问题,则相对较少。本文力图将中国的贸易顺差的研究与国际经济环境结合起来,探讨贸易收支调节的国际协调机制。2、注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由于本论文的选题无法回避全球金融危机,因此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新变化,以及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推出的新政策,并将这些最新情况与本论文的研究结合起来。3、将贸易顺差的改善与中国经济的转型结合起来研究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中国的经济既形成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本文试图将当前贸易顺差的改善与中国的经济转型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在改善贸易顺差状况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中国的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二、步出单一盯住制——中国外汇和汇率体制发展目标与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步出单一盯住制——中国外汇和汇率体制发展目标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参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缘由
        一、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二、国际经济失衡带来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特里芬悖论
        二、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界定
        一、相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价值判断
    第四节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及流动性管理缺陷的研究
        二、关于汇率制度的失效及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
        三、关于国际金融监管的缺陷及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的合理性研究
        五、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国际储备货币变革的历史分析
        一、“黄金-英镑本位” “黄金-美元本位”和 “美元本位”的历史背景
        二、“黄金-英镑本位”“黄金-美元本位”和“美元本位”的运行机制
        三、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变革的历史必然
    第二节 国际汇率制度变革的历史分析
        一、由“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历史循环的背景
        二、“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的运行机制及价值判断
    第三节 国际金融合作变革的历史分析
        一、国际货币体系各阶段的国际金融合作的历史描述
        二、国际金融合作形式变革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可持续性分析
    第一节 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
        一、政府公共债务可持续性的定义及已有相关研究
        二、美国公共债务可持续的实证分析
        三、美国公共债务可持续的启示
    第二节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可持续性
        一、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历史考察
        二、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可持续性分析
    第三节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可持续性
        一、美元成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历史考察
        二、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可持续性分析
    第四节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计价货币的可持续性
        一、美元成为主要国际计价货币的历史考察
        二、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计价货币的可持续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一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储备货币现状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金融合作
    第二节 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运行缺陷
        一、美元本位的不良影响
        二、其他主要储备货币的运行困境
        三、SDR的局限
    第三节 现行国际汇率制度的运行缺陷
        一、发达国家浮动汇率制调节对国际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中间汇率制度的不断崩溃:经济危机的频发
    第四节 现行国际金融合作机制的缺陷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
        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弊端
        三、区域金融合作“欧元区”的运行困境
        四、“拉美美元化”对拉美经济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构想
    第一节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构想概述
        二、多极主权信用货币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国际汇率制度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1976 年以来的汇率制度安排与评价
        二、国际汇率制度的选择
        三、国际汇率制度体系改革的构想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构想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设计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管机制设计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机制设计
    第四节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构想
        一、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发展现状
        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中国参与路径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发展机遇
        一、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
        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机制的建立
        三、人民币在跨境直接投资中的使用
        四、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
        一、后危机时期各国对国际储备货币的调整
        二、助推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货币
        三、人民币加入SDR,提升SDR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汇率体系改革的路径
        一、后危机时期各国对货币锚的调整
        二、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三、推动区域汇率合作机制建设
        四、人民币加入SDR,完善超主权货币的汇率稳定机制
    第四节 中国参与国际监管体系改革的路径
        一、助推成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
        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
        三、推动双边金融监管合作
        四、借助G20平台发出中国声音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通货膨胀率动态与通货膨胀率盯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动态研究现状
        1.2.1 通货膨胀的研究现状
        1.2.2 核心通货膨胀
        1.2.3 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通货膨胀盯住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介绍
        1.3.1 通货膨胀盯住制的含义和理论基础
        1.3.2 通货膨胀盯住制的分类
        1.3.3 通货膨胀盯住制的研究现状
        1.3.4 通货膨胀盯住制的优缺点
    1.4 全文结构与安排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通货膨胀盯住制的政策实践和国际经验
    2.1 通货膨胀盯住制在不同类型国家的实践情况
        2.1.1 通货膨胀盯住制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情况
        2.1.2 通货膨胀盯住制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情况
    2.2 通货膨胀盯住制的国际经验和特点
    2.3 本章小结及政策启示
第3章 通货膨胀盯住制与金融稳定及经济收缩的关联研究
    3.1 通货膨胀盯住制与金融稳定的内涵
    3.2 我国通货膨胀盯住与金融稳定的关联研究
        3.2.1 我国通货膨胀盯住与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3.2.2 通货膨胀盯住制对于金融稳定的作用及局限性
        3.2.3 通货膨胀盯住制下加强金融稳定的政策选择
    3.3 通货膨胀盯住制与经济收缩的关联研究
        3.3.1 通货膨胀盯住制与经济收缩的内涵
        3.3.2 通货膨胀盯住制缓解经济收缩的国际经验
        3.3.3 通货膨胀盯住制对于经济收缩的作用及局限性
    3.4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4章 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基本动态特征及趋势分析
    4.1 通货膨胀率动态特征的内涵
    4.2 通货膨胀率动态特征模型
    4.3 中国通货膨胀动态的基本特征
        4.3.1 通货膨胀率动态轨迹模型
        4.3.2 中国通货膨胀率动态轨迹实证研究
        4.3.3 中国通货膨胀率与GDP的相关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货膨胀盯住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测度与关联
    5.1 现有核心通货膨胀测度方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纳入异常值调整的随机波动模型
    5.3 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测度
        5.3.1 数据指标选择及处理
        5.3.2 核心通货膨胀的测算与分析
    5.4 UCSV、UCSVO模型下核心通货膨胀指标的评估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潜在通胀预期
        5.4.3 吸引子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货膨胀盯住制和通货膨胀持续性研究
    6.1 通货膨胀持续性模型的构建
        6.1.1 总需求方程
        6.1.2 总供给方程
        6.1.3 通货膨胀持续性
    6.2 通货膨胀持续性
        6.2.1 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度量方法
        6.2.2 单位根检验
        6.2.3 通货膨胀的统计性描述
        6.2.4 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估计
    6.3 通货膨胀目标对通货膨胀持续性影响的国际比较分析
    6.4 国内经济中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分析
    6.5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东亚货币合作动因的文献综述
        1.2.2 东亚货币合作条件的文献综述
        1.2.3 东亚货币合作路径和方案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2 内容安排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东亚
        1.4.2 一体化
        1.4.3 货币合作
    1.5 主要创新及主要结论
        1.5.1 主要创新
        1.5.2 主要结论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2.1 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危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
        2.1.2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
    2.2 国际货币合作的实践
        2.2.1 布雷顿森林体系
        2.2.2 欧洲货币一体化
        2.2.3 拉美国家美元化
第3章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现状和原因
    3.1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
        3.1.1 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的影响
        3.1.2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与进展
        3.1.3 东亚货币合作所处的阶段定位
    3.2 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因
        3.2.1 东亚货币合作的起因及现实动因
        3.2.2 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动因
        3.2.3 东亚地区汇率协调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4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最优货币区分析及各国博弈
    4.1 东亚货币合作的最优货币区分析
        4.1.1 东亚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分析
        4.1.2 东亚地区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相似性分析
        4.1.3 东亚地区经济冲击对称性分析
        4.1.4 东亚地区最优货币区指数的实证检验
        4.1.5 最优货币区检验结果总结
    4.2 东亚货币合作中各国的博弈与分歧
        4.2.1 东亚区域内部
        4.2.2 东亚区域外部
第5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5.1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一般原则
    5.2 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
        5.2.1 单一货币联盟模式
        5.2.2 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
        5.2.3 多重货币联盟模式
    5.3 东亚货币合作的途径
        5.3.1 近期建立东亚信息共享和援助机制
        5.3.2 中期建立东亚汇率协调稳定机制
        5.3.3 长期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
    5.4 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
        5.4.1 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经济因素分析
        5.4.2 东亚地区汇率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5.4.3 东亚货币合作中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路径
第6章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定位与策略
    6.1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动因与定位
        6.1.1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
        6.1.2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6.1.3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定位——中日视角分析
    6.2 中国推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策略
        6.2.1 积极推动与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6.2.2 加强同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协调
        6.2.3 提高自身经济、金融实力并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中国经济政策搭配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中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流动性过剩的文献综述
        1.2.2 治理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综述
        1.2.3 关于经济政策搭配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流动性过剩治理中经济政策搭配的理论基础
    2.1 流动性过剩的相关理论
        2.1.1 流动性过剩的判断标准和表现
        2.1.2 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2.2 流动性过剩治理中的经济政策理论
        2.2.1 货币政策分析
        2.2.2 财政政策分析
        2.2.3 汇率政策分析
        2.2.4 国际资本流动调节政策分析
    2.3 经济政策相互搭配的理论分析
第3章 我国不同阶段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搭配分析
    3.1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阶段划分
    3.2 我国2002年01到2005年Q4的经济政策搭配分析
    3.3 我国2006年01到2012年Q3的经济政策搭配分析
第4章 2006年01到2012年03的经济政策搭配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VAR选取
    4.2 变量设置和数据选取
    4.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4 协整检验
    4.5 格兰杰因果检验
    4.6 脉冲响应分析
    4.7 方差分解分析
    4.8 实证分析结论
第5章 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搭配弱有效的原因分析
    5.1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问题
        5.1.1 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制度问题
        5.1.2 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问题
        5.1.3 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问题
        5.1.4 利率非市场化影响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
    5.2 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问题
        5.2.1 金融安排体制的存在
        5.2.2 商业银行体系不完善
        5.2.3 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5.2.4 金融市场不完善
    5.3 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问题
        5.3.1 外汇管理体制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5.3.2 汇率政策在决定汇率走向上左右为难
        5.3.3 人民币汇率成为美国传导危机的通道
第6章 日本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搭配分析及启示
    6.1 日本流动性过剩的产生
    6.2 日本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6.2.1 贸易顺差过多是日本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初始动因
        6.2.2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直接引发了流动性过剩
        6.2.3 流动性偏好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经济背景
        6.2.4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是日本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6.2.5 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制度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6.3 日本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政策搭配
        6.3.1 常规的货币政策
        6.3.2 鼓励对外投资政策
        6.3.3 日元国际化战略
    6.4 对我国的启示
        6.4.1 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刺激内需,降低过高的储蓄率
        6.4.2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6.4.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6.4.4 完善外汇投资公司的运行机制
第7章 中国经济政策搭配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改善和建议
    7.1 货币政策方面
        7.1.1 继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7.1.2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7.1.3 完善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7.2 财政政策方面
        7.2.1 公共投资应更多关注民生、基础产业等方面
        7.2.2 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促进民营投资
    7.3 汇率政策方面
        7.3.1 制定合理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
        7.3.2 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加强规避风险机制建设
        7.3.3 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7.4 国际资本流动调节政策方面
        7.4.1 提高吸引外资的技术含量和研发含量
        7.4.2 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投资
        7.4.3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7.4.4 完善体制和政策,更好地使用国内资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基于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国际背景
        1.1.2 研究的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研究的演进
        2.1.1 早期国际货币合作理论
        2.1.2 现代国际货币合作理论
    2.2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路径的研究
        2.2.1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几个概念
        2.2.2 基于货币职能的国际货币合作研究
        2.2.3 基于货币权力的国际货币合作研究
    2.3 国内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2.3.1 人民币区域合作的内涵
        2.3.2 人民币区域合作的程度
        2.3.3 人民币区域合作的前提和条件
        2.3.4 人民币区域合作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模式的比较
    3.1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主要模式的评述
        3.1.1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3.1.2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模式的演进
    3.2 国际区域货币合作主要模式的比较研究
        3.2.1 欧元模式的基本特征
        3.2.2 拉美模式与欧元模式的比较
        3.2.3 东亚模式与欧元模式的比较
    3.3 德国马克和日元区域化的经验
        3.3.1 成功的案例——德国马克的区域化
        3.3.2 失败的案例——日元的区域化
        3.3.3 马克与日元区域化模式的比较
第四章 人民币区域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4.1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使用和需求情况
        4.1.1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分析
        4.1.2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分析
        4.1.3 人民币跨境流动规模的估算
    4.2 对人民币区域化所处阶段的分析
        4.2.1 人民币区域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4.2.2 人民币区域化化的动因
        4.2.3 人民币区域化的非均衡性
        4.2.4 当前可能阻碍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因素
    4.3 人民币区域化的影响因素
        4.3.1 经济规模、贸易份额与人民币区域化
        4.3.2 对外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区域化
        4.3.3 贸易差额与人民币区域化
        4.3.4 对外贸易竞争力与人民币区域化
        4.3.5 人民币汇率稳定性与人民币区域化
        4.3.6 本节小结
第五章 人民币区域化的"路线图"研究
    5.1 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的总体设想
        5.1.1 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的基本原则
        5.1.2 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的阶段构想
        5.1.3 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的目标设计
    5.2 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的实施步骤
        5.2.1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5.2.2 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5.2.3 促进人民币渐进可兑换过程
        5.2.4 积极参加亚洲货币和金融合作
    5.3 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区域化的起跑点
        5.3.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程与阻碍因素
        5.3.2 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路径选择
        5.3.3 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人民币区域化运作的空问路径
    6.1 "中华经济圈"——人民币区域化的核心
        6.1.1 "中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程度模型
        6.1.2 "中华经济圈"区域货币合作的内在基础
        6.1.3 "中华经济圈"区域货币合作的目标与路径
    6.2 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路径
        6.2.1 中国—东盟最优货币区指数模型
        6.2.2 中国—东盟区域内最优货币区指数的比较
        6.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人民币区域化
        6.2.4 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框架下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
    6.3 东亚货币竞争与合作——人民币区域化促进力量
        6.3.1 东亚货币竞争格局分析
        6.3.2 东亚货币竞争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影响
        6.3.3 东亚货币竞争中区域锚货币的选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
        1.3.2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争
        1.3.3 人民币汇率退出固定汇率制的途径设计
        1.3.4 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研究
        1.3.5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政策及运行结果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
        2.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9年)
        2.1.2 经济转型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1980-1993年)
        2.1.3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1.1-2005.7.21)
        2.1.4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7.21—至今)
    2.2 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政策安排
        2.2.1 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政策安排
        2.2.2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政策安排
    2.3 1994年人民币有管理浮动汇率演变为钉住汇率的原因分析
        2.3.1 经常项目下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与资本项目下用汇的严格管制制度
        2.3.2 交易主体、外汇银行持汇规模和汇率波幅三重约束
        2.3.3 中央银行频繁地入市干预以稳定名义汇率
        2.3.4 大规模利用外资
        2.3.5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
        2.3.6 人民币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属于"弱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的财政成本测度
    3.1 利用外资过程中的出口退税
        3.1.1 出口退税制度的理论依据
        3.1.2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发展概览
        3.1.3 出口退税率与汇率变动的替代关系
        3.1.4 我国出口退税规模估算
    3.2 利用外资过程中的税收减免估算
        3.2.1 税收减免的理论依据
        3.2.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商直接投资减免税收的发展变化
        3.2.3 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减免税收规模估算
    3.3 央行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费用估算
        3.3.1 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依据
        3.3.2 外汇市场干预方式
        3.3.3 我国央行发行央票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成本估算
    3.4 巨额外汇储备的利息损失估算
        3.4.1 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概述
        3.4.2 持有外汇储备的利息损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分析
    4.1 二元经济成因概述
    4.2 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测度
        4.2.1 二元部门经济结构强度的测度
        4.2.2 二元区域经济结构强度的测度方法
    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
        4.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元部门结构的演化
        4.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元区域经济结构的演化
    4.4 FDI影响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分析
        4.4.1 FDI对二元部门结构的影响
        4.4.2 FDI对二元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
    4.5 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制度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4.5.1 人民币汇率与FDI的关系分析
        4.5.2 FDI影响二元部门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
        4.5.3 FDI影响我国二元地区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及其潜在损失
    5.1 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表层原因
        5.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特征
        5.1.2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表层原因
    5.2 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深层原因
    5.3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外汇储备规模的实证分析
        5.3.1 外汇储备规模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
        5.3.2 外汇储备数量变动的理论分析—基于供给角度
        5.3.3 外汇储备形成的实证分析—基于供给角度
    5.4 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潜在损失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6.1 内外均衡冲突的理论基础
        6.1.1 1994-1996年,较高的通货膨胀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之间的冲突
        6.1.2 1997-2002年的货币政策困境
        6.1.3 2003-2007年的货币政策困境
        6.1.4 利率政策调整的困境
    6.2 中央银行冲销干预的可持续性分析
        6.2.1 中央银行干预的有效性
        6.2.2 我国中央银行入市干预的两大政策性原因
        6.2.3 我国中央银行干预的可持续性分析
    6.3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检验
        6.3.1 外汇储备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
        6.3.2 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配套政策
    7.1 完善外汇市场
        7.1.1 壮大外汇市场主体
        7.1.2 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
        7.1.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7.1.4 适度发展做市商制度
    7.2 实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7.2.1 采用多层次政策组合
        7.2.2 汇率调整双管齐下
        7.2.3 创新外汇储备管理
        7.2.4. 改进外汇管理体制
    7.3 加快人民币的区域化步伐
    7.4 完善利用外资政策
        7.4.1 逐步取消超国民待遇
        7.4.2 实行以产业为导向的外资政策
    7.5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7.5.1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7.5.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7.5.3 以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促进投资需求
        7.5.4 改变贸易发展模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已有文献回顾
        1.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
        1.2.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模式及顺序
        1.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基本结论
        1.3.1 研究方法
        1.3.2 框架结构
        1.3.3 基本结论
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
    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货币可兑换
        2.1.2 经常项目可兑换
        2.1.3 资本项目可兑换
    2.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理论
        2.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理论基础
        2.2.2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保持管制的论争
        2.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
    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排序理论
        2.3.1 有关排序的理论支持
        2.3.2 有关排序的否定意见
        2.3.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排序问题
    2.4 资本项目可兑换下的汇率制度选择
        2.4.1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2.4.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克鲁格曼永恒三角形
        2.4.3 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的汇率理论
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3.1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
        3.1.1 来自内部的动因
        3.1.2 来自外部的动因
    3.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条件与核心条件
        3.2.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条件
        3.2.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核心条件
    3.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安排
        3.3.1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原则
        3.3.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安排
4.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
    4.1 资本管制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4.1.1 资本管制的含义
        4.1.2 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
    4.2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演进与现状
        4.2.1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演进
        4.2.2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现状
    4.3 对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评价
        4.3.1 对中国资本管制目标的评价
        4.3.2 对中国资本管制手段的评价
        4.3.3 对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评价
    4.4 中国放松资本管制进程中的政策配合
5. 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5.1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制度
        5.1.1 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求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
        5.1.2 汇率制度安排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
        5.1.3 汇率稳定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统一与矛盾
        5.1.4 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
    5.2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
        5.2.1 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5.2.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5.2.3 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
    5.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
        5.3.1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分期
        5.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汇率制度(1949-1952年)
        5.3.3 计划经济时期的汇率制度(1953-1980年)
        5.3.4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1994年)
        5.3.5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的汇率制度(1994-2005年)
        5.3.6 2005年后的汇率制度
    5.4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存问题
        5.4.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
        5.4.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问题
    5.5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未来取向
        5.5.1 走向弹性化的汇率制度
        5.5.2 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协同推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及研究结论
    第四节 主要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二章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货币的含义
    第二节 国际货币的发展史
    第三节 货币国际化的途径
    第四节 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第五节 货币国际化的度量
    第六节 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关系
    第七节 货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
第三章 货币国际化的国别经验
    第一节 英镑的国际化
    第二节 美元的国际化
    第三节 日元的国际化
    第四节 德国马克与欧元的国际化
    第五节 五种货币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
    第六节 新元的非国际化策略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第四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现状及一些基本观念的评析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第三节 对现阶段有关人民币国际化部分观点的评析
第五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制约因素及时机选择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选择
第六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战略、路径安排及具体措施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总体战略和路径安排
    第二节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配套政策
第七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应对措施及发展前景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应对措施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人民币升值及其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汇率制度的相关文献
        (二) 关于汇率决定理论的相关文献
        (三) 关于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文献
    三、主要内容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 主要观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其理论分析
    一、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 频繁调整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1949 年——1952 年)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钉住汇率制度(1953 年——1978 年)
        (三)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及其转变(1981 年——1993 年)
        (四) 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 年——2004 年)
        (五) 新世纪人民币汇率改革探索(2005 年至今)
    二、汇率制度选择的相关理论
        (一) 固定汇率制
        (二) 浮动汇率制
        (三) 中间汇率制度理论
        (四) 20 世纪90 年代后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
        (五)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总结
    三、现阶段我国汇率制度变革的理论分析
        (一)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动力
        (二)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约束
        (三)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及原因分析
    一、目前我国汇率变动的走势
        (一) 平稳升值阶段
        (二) 加速升值阶段
        (三) 相对基本稳定阶段
    二、汇率变动原因的理论分析
        (一) 国际借贷理论
        (二)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三) 利率平价理论
        (四) 汇兑心理说
        (五) 资产市场论
    三、目前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一) 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因素
        (二) 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因素
第四章 人民币升值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一、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一)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二) 中国保险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二、人民币升值对保险业的短期影响
        (一) 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出现波动
        (二) 保险业务出现汇兑损益
        (三) 长期理财型寿险业务获得良好发展环境
        (四) 涉外再保险业务收益有新改善
        (五) 外汇业务和外汇资产增多必然导致外汇风险的增大
    三、人民币升值保险市场的中长期影响
        (一) 影响保险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二) 推动保险公司提高管理水平
        (三) 促进保险运行机制的完善
    四、中国保险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政策措施
        (一) 加强保险外汇投资政策研究
        (二) 挖掘具有避险功能的结构性人民币存款
        (三) 在业务上开发上考虑同一币种的资产负债匹配
        (四) 运用更多的衍生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中国贸易顺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意义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1.2.1 国际上关于国际收支的研究
        1.2.2 我国对国际收支的研究
        1.2.3 理论评述
        1.2.4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展望
    1.3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1.4 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2. 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中国贸易收支
    2.1 全球经济失衡概述
        2.1.1 全球失衡的内涵
        2.1.2 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特征
        2.1.3 全球经济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2 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2.3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
        2.3.1 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复杂性
        2.3.2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经济失衡调整
    2.4 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中国贸易收支
        2.4.1 中国贸易顺差概况
        2.4.2 原因分析
        2.4.3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影响
3. 储蓄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分析
    3.1 储蓄—投资缺口理论
    3.2 全球经济失衡与储蓄率
        3.2.1 经济全球化下的储蓄率分析
        3.2.2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储蓄—投资变化情况
    3.3 中国的储蓄率与贸易顺差
        3.3.1 历史回顾
        3.3.2 我国国民储蓄的现状
        3.3.3 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3.4 中国高储蓄率存在的问题
    3.5 实证分析
    3.6 结论
4. 汇率制度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4.1 汇率制度的选择
        4.1.1 汇率制度的分类
        4.1.2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4.1.3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论述
    4.2 我国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
    4.3 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4.3.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4.3.2 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原因分析
        4.3.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3.4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4.4 结论
5. 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5.1 贸易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分类
        5.1.1 贸易发展战略的内涵
        5.1.2 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的分类
        5.1.3 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5.2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分析比较
        5.2.1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
        5.2.2 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5.2.3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的比较
    5.3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5.3.1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
        5.3.2 出口导向战略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5.3.3 现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5.4 结论
6. 对策建议
    6.1 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6.2 降低储蓄率
    6.3 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6.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步出单一盯住制——中国外汇和汇率体制发展目标与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中国参与路径[D]. 秦卫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2]通货膨胀率动态与通货膨胀率盯住机制研究[D]. 杨玉丰. 吉林大学, 2018(12)
  • [3]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D]. 刘亮. 武汉大学, 2013(10)
  • [4]中国经济政策搭配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性分析[D]. 毛华仙. 东华大学, 2013(06)
  • [5]基于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研究[D]. 姚晓东.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2)
  • [6]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调整研究[D]. 颜伟. 中南大学, 2010(01)
  • [7]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D]. 张健.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8]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 胥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7)
  • [9]人民币升值及其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D]. 孟伟. 中南民族大学, 2009(S2)
  • [10]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中国贸易顺差研究[D]. 吴建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走出单一钉住制——我国外汇汇率制度的发展目标与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