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超声波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一、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有为[1](2021)在《激光制备仿生重熔单元对70Mn钢拉伸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70Mn钢是弹簧钢的一种,性能与70号钢相近,其弹性与强度均优于70号钢,热处理后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常用于制作弹簧环、气门簧、离合器簧片、刹车弹簧等。由于这些零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循环应力、冲击等载荷,因此极易发生磨损而导致破坏。所以利用提高70Mn钢的强度与耐磨性来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具重要的实际意义。近些年来为了增强表面的耐磨性,激光表面重熔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工业生产中。通过众多仿生学的研究发现,“软-硬”相间单元体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构之一,因此本文探究了三种激光仿生重熔单元对原硬度(退火)和回火处理70Mn钢的拉伸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首先使用ANSYS软件模拟了激光功率400w、扫描速度10mm/s的激光重熔过程中温度场与应力场分布,然后根据温度场预测了重熔区的大小与热应力的分布,从而改进了激光重熔工艺。试样经过重熔处理后,通过观察原硬度试样与回火后试样的金相发现,原硬度重熔区由球状珠光体转变为以针状马氏体为主的较为坚硬的组织,而回火后试样重熔区表层金属变为条形马氏体,次表层变为针状马氏体。并使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重熔区的硬度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原硬度试样硬度约从150HV提高到了760HV,提高了约400%;回火后试样重熔区表层硬度与基体硬度约为325HV,而其重熔区下半部分也达到了745HV左右,提高了约为129%。对激光仿生重熔后的试样进行拉伸与摩擦磨损试验。拉伸试验表明:激光仿生重熔降低了试样的抗拉强度与伸长率,增强了原硬度试样的屈服强度,降低了回火试样的屈服强度。通过研究试样断裂方式与断口形貌,并结合金相组织与XRD试验结果,分析出了试样断裂及强度变化的原因。总的来说,仿生重熔单元体轻微地降低了试样的抗拉性能;试样摩擦磨损试验表明:仿生单元能够有效地减少犁沟的产生与犁沟的深度,增强了试样的耐磨性,而且材料的耐磨性随着仿生单元体复杂程度而增强,其原因是仿生重熔单元体在摩擦过程中起到保持与支撑材料的作用,其次重熔单元体的凹坑起到了收集磨屑与阻止磨屑运动连续性的作用,避免了磨屑与基体的接触,从而起到保护基体的作用。综上所述,激光仿生重熔技术可以在对70Mn机械性能削弱很小的情况下提高其摩擦磨损性能,为后续激光重熔在碳钢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实际工业生产中应用激光仿生重熔技术奠定基础。

李玉珍[2](2019)在《超声技术下煤炭运输抑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由于煤炭在开采、储存、运输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因欠缺环保意识而造成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从而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以及空气质量的恶化。近几年,每到冬季,雾霾都会笼罩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造成这一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煤炭在开采、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尘飘散到空气中以及居民冬季燃煤供暖。煤尘污染不仅会使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而且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有效控制煤炭储运中的煤尘污染对环境保护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种煤尘污染,采用超声辐射技术,制备了两种兼具黏结性及成膜性的环保抑尘剂。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1)以价格低廉的凹凸棒土为主要原料,使用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作为共聚单体,OP-10(辛基酚聚氧乙烯醚)、MS-1(烷基酚醚磺基琥珀酸酯钠)分别为非离子型与离子型乳化剂(其质量比为1:1.4),通过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高分子抑尘剂乳液。探讨了单体配比、凹凸棒土(前期以超声技术进行改性)用量、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形成的共聚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及分析,并对共聚产物形成的抑尘剂进行了保水性测试、抗风蚀性测试、抗震荡性测试、温度适应性及抗压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单体配比m(BA):m(St)=7:3,引发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的用量(mKPs:mNaHSO3=3:2)为0.8wt%(对单体的总质量,下同),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的用量为0.5wt%,乳化剂用量为5.0wt%,凹凸棒土的用量为2.0wt%,反应温度控制在80℃时,所制备的抑尘剂喷洒在煤粉表面后,在环境温度为25℃的条件下,连续放置40 h后保水率仍可达到59.91%,连续吹扫3 h后煤粉损失率仅为0.58%,震荡40 h后煤粉损失为3.18%,而且在温度为-20~60℃时煤粉模型的抗压强度远大于0.02 MPa,由此可推断出这种抑尘剂保水性能很好,同时也表现出良好的抗风蚀性能及环境适应能力。(2)考虑到成本及环保因素,选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原料,采用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做为共聚单体,在超声波辅助下接枝共聚合成出了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丙烯酸/丙烯酰胺型抑尘剂,加入少量其它助剂以提高成膜柔韧性以及溶液稳定性。并对超声技术下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超声功率、时间等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各项工艺条件对所制备产品性能的影响,并通过FT-IR、XRD、TGA、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对制备的抑尘剂进行了结构表征及分析,并测定了接枝率,同时对产品的成膜性、保水性、抗振荡性以及抗风蚀性进行了进一步测试。结果表明:当单体AA与AM的质量比为3:1,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的用量为1.0wt%,交联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用量为0.5wt%,超声功率在200W时反应70min,即制得抑尘效果优良的抑尘剂。所制备的抑尘剂在环境温度为25℃的条件下,连续放置40 h后煤粉的保水率仍可达到74.52%,连续吹扫3h后煤粉仅损失1.26%,震荡40 h后煤粉损失率为4.80%,说明该抑尘剂的保水性、抗风蚀性、抗震荡性等性能均良好。

徐明[3](2018)在《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秸秆的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解决造纸工业原料短缺难题,拓宽纤维浆料来源,本文采用麦草秸秆作为典型非木材纤维原料,进行了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纤维特性和应用的研究;优化了超声辅助解离的工艺参数,使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重、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光谱等手段,对超声辅助解离麦草纤维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超声辅助解离纤维的机理,并对该纤维进行了纸种配抄、纤维板制备等应用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本文根据超声协同作用及辅助氧化的基本原理,对麦草秸秆纤维解离工艺进行了研究,探究出适合麦草的超声氧化辅助制浆技术,并对超声波麦草纤维浆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20kHz,超声功率密度3W/cm3,反应温度20℃室温,物料浓度15%,反应时间2小时,保温0.5小时,搅拌速度500rms,氢氧化钾添加量2%,氨水6%、十二烷基磺酸钠0.5%、硅酸钠8%、硫酸镁1%的工艺条件下,麦草纤维成浆性能良好,得率达到71.3%,白度及强度性能均与漂白碱法麦草浆国家标准(GB/T 26188-2010)相当。同时,对芦苇、竹子等非木纤维原料也进行了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实验,优化了工艺参数。为探究麦草纤维原料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制浆机理,以及纤维浆料相关性能,对超声波麦草浆及化学麦草浆进行了组分及仪器分析对比。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平均长度达到0.809mm,其抗张指数32.49N·m/g,耐折度45次、撕裂指数3.98 mN·m2/g,均优于化学麦草浆。超声波麦草浆灰分含量24.92%,综纤维素含量69.04%,木质素含量4.31%。从扫描电镜、XRD、热重分析结果来看,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形态完整,挺括粗硬,表面附有颗粒状物质。超声波麦草浆的结晶度高于化学麦草浆,其XRD图在2θ为26.5°处有尖锐衍射峰,推测生成了一种含结晶相的填料类物质。热重实验结束时,超声波麦草浆最终剩余量为30%左右,麦草浆纤维素和木质素提取物样品最终分别剩余10%和22%左右,表明超声辅助作用使木质素官能团被氧化,羟基等增多,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变化。针对超声波辅助氧化制浆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及对纤维的影响,采用茜素紫显色法和海萤荧光素类似物(FCLA)法,成功证明了超声波制浆过程中液体介质中存在强亲电试剂羟基自由基(HO·)、过氧氢根自由基(HOO·)等活性氧基团,并分析了活性氧基团的产生机理以及对木质素中芳环、双键等官能团的降解机理,进而提出麦草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机理如下:在超声波机械效应、热效应及空化效应协同作用下,麦草秸秆纤维细胞胞间层先发生微小分裂,促使化学介质快速充分的进入到纤维细胞之间,然后胞间层及角隅层中部分小分子木质素在超声氧化辅助作用下降解、溶出,麦草秸秆纤维解离成浆。活性氧基团与木质素发色基团发生反应,将其氧化成无色基团。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在纸页成型过程中结合力良好,原因如下:首先成浆后的纤维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打浆效应,原料纤维充分润胀及软化,增强了细纤维化作用,纤维比表面积增大,暴露出更多的羟基,进而在纸页成型过程中可以形成更多的氢键。此外,在超声效应产生的HO·和HOO·等活性氧基团的作用下,纸浆中木质素结构中出现更多的羟基、羧基及活性位点,形成更多的氢键结合与交联作用,提高了纸浆纤维的结合力。利用超声波麦草浆进行了双胶纸、新闻纸、多层食品卡纸、单层食品卡纸及普通食品包装纸等多种纸张的配抄实验,并利用100%超声波麦草纤维进行了制备中密度纤维板的应用实验,上述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行业标准值。综上所述,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分离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超声波非木浆纤维具有优良的力学强度和光学性能,可以作为传统纸浆纤维的有益补充,也可以用来制备绿色环保的高强纤维板。

张程[4](2017)在《“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文中研究表明"超声波化"运动是"大跃进"期间发生的以推广应用土超声发生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运动。论文把这场运动做为反映"大跃进"期间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技术史、政策史、技术与社会等角度开展了专题研究。论文在广泛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简要梳理了 1950年代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介绍了"大跃进"给推广工作带来的变化。第二,系统梳理了"超声波化"运动从发端到兴起的过程,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大致估算了运动的规模,介绍了运动期间保密范围过宽的情况并分析了原因。第三,以典型案例方式分领域、分部门的考察了运动开展情况,并分析了这些领域和部门中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最后,介绍了运动期间推广应用土超声发生器的主要种类,分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总体上评价了土超声发生器的性能和作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论文多角度地系统总结了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了运动期间非理性行为存在的思想根源,考察了运动在生产、技术推广、科学研究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分析了科技界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表现。

王君,韩建涛,张扬[5](2002)在《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超声波的发生机制和对物质的作用机制及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超声技术处理污水、催化化学反应、加速悬浮粒子凝聚、加快过滤速度和晶体细化等。预测了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张亚芬[6](2021)在《齿轮缺陷水浸超声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齿轮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传动构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床制造和汽车制造等各领域,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产品的工作寿命和生产安全。由于在齿轮的加工制造过程中易形成裂纹、气孔等缺陷,因此在齿轮生产工作中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常用超声检测方法对齿轮进行缺陷检测,尤其对其内部缺陷可进行无损检测探伤,该方法具有其它检测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传统的超声检测大都通过肉眼观察屏幕缺陷波形,依据检测者的经验对超声回波进行主观评价,降低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针对传统超声检测方法的不足,研制了齿轮自动化超声检测系统,同时可对所检缺陷进行智能识别研究。研究开发的基于桁架机器人自动超声检测系统,实现了齿轮缺陷的自动化液浸检测。主要设计了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的机械部分和控制部分,包括桁架机器人与水箱检测平台的机构设计,控制系统硬件电气的设计和搭建,基于PCI运动控制卡的桁架机械手运动控制的软件程序设计,以及基于多通道超声探伤卡的检测波形数据采集的软件程序设计等,该系统可完成对不同齿轮工件的自动化检测并取得所需的良好效果。对超声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获得准确的水浸超声检测测试数据,研究针对水浸超声检测工艺的特点,选取了合理的检测方案并计算相关的检测工艺参数,如超声探头焦距值和超声倾斜入射角等,保证了自动化水浸检测的顺利实施。将齿轮工件缺陷的超声检测信号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提取后,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位置的缺陷数据,克服了不同缺陷时域波形分辨困难的缺点。对采集到的缺陷数据进行FFT与功率谱方法分析,经过实验验证,对不同位置的缺陷进行分析时,采用功率谱法更能直观的将缺陷特征表现出来,进而更好的完成齿轮不同位置上的缺陷辨别。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缺陷类型进行模式识别。为了提高对齿轮缺陷类型智能识别的准确率,利用附加动量项法对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进行改进。结果表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相对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缺陷类型识别的准确率更高。最后通过实验测试和验证,利用自主设计的自动化超声检测系统对一定数量的缺陷样本进行了超声检测实验、检测曲线数据的频谱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智能识别,经实验表明所研究的理论方法对齿轮缺陷的检测和识别具有有效性与可行性。因此,针对齿轮中存在的缺陷检测问题,提出的理论分析与检测方法可行,能够提高缺陷检测的可靠性和识别的准确性。

王斌[7](2021)在《碳酸锂反应结晶优化和形貌控制的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清洁能源以及便携式可移动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新能源的锂离子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中凸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锂电池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电池级碳酸锂供不应求,同时对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拥有丰富的盐湖锂资源,开发和优化盐湖提锂工艺,促进我国盐湖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碳酸锂的需求量和品质要求。碳酸盐沉淀法制备碳酸锂的反应结晶过程又分为成核与生长两大过程。因反应结晶的反应速率较快、成核过程与生长过程不易控制等原因,制备出的碳酸锂存在粒径较大、粒度不均一、杂质含量较高等问题,达不到电池级碳酸锂的标准要求。为此,本论文通过分步调控,以在线测定技术所得到的碳酸锂结晶介稳区为指导,通过超重力技术强化碳酸锂反应结晶过程,加以过程分析技术(PAT,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监测碳酸锂晶体生长过程,超声辅助洗涤后过滤、干燥,来优化碳酸锂反应结晶条件和形貌控制,以期达到电池级碳酸锂的品质要求。采用分步调控反应结晶过程制备碳酸锂,得到的产品粒径小且粒度分布均匀、杂质含量低,实验操作针对性强、周期短、数据准确可靠。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实时在线红外分析仪和拉曼分析仪测定碳酸锂在盐溶液中的溶解度,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实时在线测量碳酸锂在盐溶液中的超溶解度,结果证明反应物进料速率越小、反应温度越高、搅拌速率适中时,得到的碳酸锂结晶介稳区越窄,越有利于反应结晶过程中碳酸锂晶核的形成。2.用超重力技术强化碳酸锂反应结晶过程,发现在反应器稳定时间为100 s、反应温度为90℃、超重力场转速为45 Hz、进料速率为345 m L·min-1、锂精制料液浓度为19.87 g·L-1、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添加剂制备出的碳酸锂粒径较小,粒度分布均匀,微观形貌为不规则的片状团聚体。3.用PAT技术实时监测碳酸锂晶体生长过程,发现在搅拌速率为600rpm、陈化温度为40℃、陈化时间为1.0 h时,制备出的碳酸锂粒径较小,粒度分布均匀,微观形貌为不规则的片状团聚体。4.以超声技术辅助洗涤3次后过滤、干燥,制备出的碳酸锂粒径、纯度均可以达到电池级碳酸锂的标准要求,其中d50为7.21μm,纯度为99.92%,杂质离子Na+、Cl-、Mg2+和K+含量分别为248 ppm、28 ppm、21ppm和9 ppm;最终得到的碳酸锂为分布均匀的片状微观形貌。

王鹏飞[8](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石加明[9](2021)在《水滑石负载纳米Ru的制备及催化N-乙基咔唑加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N-乙基咔唑(NEC)和全氢N-乙基咔唑(12H-NEC)是重要的液体有机氢载体(LOHCs),通过加氢和脱氢过程,可以达到载氢和释氢的目的。NEC加氢反应是储氢的重要环节,而高效的催化剂的研发是加氢反应的关键。超细的负载型钌纳米催化剂广泛应用于芳香族化合物内环的加氢反应。二维层状结构的水滑石表面具有丰富的羟基和相对开放的类介孔结构,对负载的活性金属具有锚定和分散的作用,是制备高稳定性和高分散度的超细纳米催化剂的适宜载体之一。本文分别以水热-共沉淀法合成的镁铝水滑石(Mg-Al LDH)及镍铁水滑石(Ni-FeLDH)为载体,在氮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和超声辅助下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LDH负载型Ru基纳米催化剂,无需任何化学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XRD、FT-IR、TEM、SEM、AFM、TG以及N2物理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其晶体结构、纳米颗粒的尺寸、元素价态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研究了Ru的负载量、等离子处理时间、超声功率以及超声时间等对其催化NEC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以Mg-Al LDH为载体,RuCl3·3H2O为钌源,采用湿法浸渍-氮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原位制备了氮掺杂的Mg-Al LDH负载超细Ru纳米催化剂。当钌的负载量为5wt.%,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60 min时,所制备的Ru/Mg-Al LDH-60min催化剂上的RuNPs粒径分布为1.41-2.61 nm,平均粒径为1.86 nm。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可增强RuNPs与Mg-Al LDH载体间的相互作用,Mg-Al LDH的含氧/氮官能团与RuNPs通过络合作用将其锚定,进一步提高了Ru/Mg-Al LDH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120°C、6 MPa条件下反应60 min时,NEC的转化率为100%,12H-NEC的收率为99.1%,相应质量储氢量达到5.78wt%,其表观活化能仅为35.78k J/mol。该催化剂连续运行六次后,12H-NEC收率保持在92.8%。以Ni-FeLDH为载体,RuCl3·3H2O为钌源,采用湿法浸渍-氮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原位制备了具有缺陷位的氮掺杂的剥离的Ni-FeLDH纳米片负载超细Ru纳米催化剂。氮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可以同时实现Ru3+的还原、层状Ni-FeLDH的剥离、造缺陷位以及氮掺杂。Ni-FeLDH的剥离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了RuNPs的分散度。氮元素的成功掺杂可通过络合作用将RuNPs锚定,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Ni-FeLDH表面形成镍空位、铁空位以及氧缺陷改变了其表层的电子结构,影响了活性金属Ru的d带电子结构,从而提高其催化性能。当钌的负载量为5wt.%,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60 min时,所制备的Ru/Ni-FeLDH-60min催化剂上的RuNPs尺寸在1.12~2.46 nm之间,平均粒径为1.81 nm,且均匀地分散在氮掺杂的超薄Ni-FeLDH纳米片表面。在120°C、6 MPa下反应80 min时,NEC的转化率为100%,12H-NEC的收率为97.4%,相应的质量储氢量达到5.74wt%,其表观活化能仅为44.86 k J/mol。该催化剂连续运行七次后,12H-NEC收率保持在90.3%。以Ni-FeLDH为载体,RuCl3·3H2O为钌源,采用超声辅助还原法制备了Ni-FeLDH负载超细Ru纳米催化剂。Ni-FeLDH表面丰富的羟基在超声的声空化作用下解离出氢的自由基将Ru3+还原为Ru0,暴露的O又对RuNPs具有一定的锚定作用,增强了RuNPs与Ni-FeLDH载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具有较高稳定性的超细Ru/Ni-FeLDH催化剂。当钌的负载量为5wt.%,超声功率为300 W,超声时间为60 min时,所制备的Ru/Ni-FeLDH-300W-60min催化剂上的RuNPs平均粒径为1.26 nm,且均匀地分散在Ni-FeLDH的类介孔中。在110°C、6 MPa下反应80 min时,NEC的转化率为100%,12H-NEC的收率为98.9%,相应的质量储氢量达到5.77wt%,其表观活化能仅为25.15 k J/mol。该催化剂连续运行七次后,12H-NEC收率仍保持在90.9%。结果表明,采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和超声辅助还原法可在水滑石上合成出超细的RuNPs,水滑石表面具有丰富的羟基有利于锚定RuNPs,从而提高催化剂稳定性。该方法为负载型纳米钌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绿色、高效的途径。

孙杨[10](2021)在《多相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含量逐渐增加,为我国水环境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Fenton水处理技术,尤其是非均相Fenton催化体系,对该类污染物具有优越的降解性能,对国家人民健康、环境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发高性能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已成为Fenton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核心,而较低的有机物降解效率和H2O2利用率一直是阻碍其工业实际应用的两大因素。本文结合材料可控制备技术,设计并构建了 Fe基与Cu基两大非均相Fenton催化体系,并对催化体系中H2O2分解产生·OH和·OH氧化降解污染物的两大反应体系进行了不同侧重点的研究。在H2O2分解并产生·OH的反应体系中,遵循提高控速步骤的速率与抑制副反应的思路,建立了催化体系的构-效关系,并结合相关动力学研究,实现了 H2O2利用率的提高;在污染物降解的反应体系中,以实际工业应用为导向,选择工业废水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如硝基苯、喹啉、合成染料等)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不同工艺条件的影响,并探索与生物降解技术偶联的可能性。首先研究了以Fe为主要活性位的Fe-Cu双金属催化体系。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Al2O3负载的Fe-Cu双金属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硝基苯的降解过程中。其中,5Fe2.5Cu-Al2O3对硝基苯的去除率及矿化率均为最优,1 h内降解率可达100%,高于目前文献水平。结合体系中·OH的累积浓度与催化剂电子结构分析结果可知,Fe与Cu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提高·OH的生成速率,从而实现了硝基苯的高效深度降解。结合相关动力学研究与硝基苯降解路径来看,硝基苯的主要降解路径为·OH直接氧化,因此优化催化活性与E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硝基苯降解速率的有效手段。通过响应曲面实验可获得E与各影响因素(反应温度、H2O2初始浓度、反应初始pH值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关的二元回归预测方程,该方程合理可靠,可预测并实现H2O2利用率的优化。随后研究了以Cu为主要活性位的Cu基催化体系。以非均相Cu基催化剂活化H2O2继而产生·OH的过程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调控单Cu模型催化剂中的Cu物种,并结合催化剂表征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确定了Cu+是吸附活化H2O2以及产生·OH的主要活性位,揭示了非均相Cu基Fenton催化剂活化H2O2产生·OH的反应机理。基于此理论,向筛选出的5Cu/Al2O3450催化剂中引入第二金属Sn以提高Cu物种周围电子云密度和催化剂表面的Lewis酸位点,同时提高了·OH的生成速率(为相关文献中Cu基催化剂的·OH生成量的10倍以上)和H2O2利用率(提高至单Cu催化剂的2倍以上)。为了考察所开发催化剂的普适性,将优化后的实验条件推广至其他难降解污染物(如甲基橙、酚类、含氮污染物等)的处理中,均获得良好的降解效果。处理后废水的生物降解性大大提高,有利于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与生化法联用,实现工业废水的深度降解。最后,针对目前本领域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尚且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为今后该类型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和的相关反应器和工艺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二、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制备仿生重熔单元对70Mn钢拉伸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金属表面强化方法
        1.2.1 表面机械强化法
        1.2.2 表面热处理法
        1.2.3 化学表面热处理法
    1.3 激光强化表面强化方法
        1.3.1 激光表面熔覆技术
        1.3.2 激光表面淬火技术
        1.3.3 激光表面重熔技术
        1.3.4 激光表面合金化技术
    1.4 激光表面重熔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仿生学背景与仿生单元的应用
        1.5.1 仿生学背景
        1.5.2 生物耦合现象
        1.5.3 激光技术在仿生耦合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5.4 本文采用的仿生结构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方法设计以及使用设备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及设备
        2.2.1 试样设计
        2.2.2 热处理过程
        2.2.3 激光表面重熔处理过程
        2.2.4 金属试样拉伸试验
        2.2.5 往复摩擦试验
    2.3 性能测试方法
        2.3.1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与重熔后磨损形貌表征
        2.3.2 显微硬度测量方法
        2.3.3 XRD分析方法
        2.3.4 拉伸断口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重熔过程温度场与热应力场仿真
    3.0 热固耦合分析方法
    3.1 温度场数学模型
    3.2 应力场数学模型及求解应力场约束的施加
    3.3 移动热源模型
    3.4 材料属性设置
    3.5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3.6 温度场仿真结果
    3.7 热应力场分析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仿生重熔对70Mn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4.1 激光表面重熔处理后重熔区形貌分析
    4.2 70Mn钢激光表面重熔前后的XRD分析
    4.3 70Mn钢的金相组织分析
        4.3.1 原硬度试样重熔区金相组织
        4.3.2 热处理后试样重熔区金相组织
    4.4 激光表面重熔前后70Mn钢的显微硬度分析
        4.4.1 原硬度试样显微硬度分布
        4.4.2 热处理试样显微硬度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生重熔单元对70Mn钢拉伸性能的影响
    5.1 原硬度试样拉伸结果与分析
        5.1.1 原硬度试样拉伸试验结果
        5.1.2 原硬度试样断口位置
        5.1.3 原硬度试样断口微观形貌
        5.1.4 原硬度试样拉伸断裂机理分析
    5.2 热处理试样拉伸结果与分析
        5.2.1 回火试样拉伸试验结果
        5.2.2 回火试样断口位置
        5.2.3 回火试样断口形貌
        5.2.4 回火试样拉伸断裂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仿生重熔单元对70Mn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6.1 磨损失效机理
    6.2 磨损失效过程
    6.3 激光表面重熔前后试样的摩擦系数分析
    6.4 摩擦磨损形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2)超声技术下煤炭运输抑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粉尘污染
        1.1.2 煤尘污染的治理
    1.2 化学抑尘剂
        1.2.1 化学抑尘剂分类
        1.2.2 抑尘剂的应用
        1.2.3 抑尘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凹凸棒土改性方法研究
        1.3.1 凹凸棒土的基本特性
        1.3.2 凹凸棒土的改性方法
    1.4 超声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凹凸棒土复合丙烯酸型抑尘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方法及工艺流程
        2.2.3 结构表征与分析
    2.3 抑尘剂的应用性能测试
        2.3.1 保水性实验
        2.3.2 抗震荡性实验
        2.3.3 抗风蚀性实验
        2.3.4 温度适应性和抗压性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工艺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2.4.2 红外光谱表征分析
        2.4.3 热重分析
        2.4.4 XRD分析
        2.4.5 扫描电镜分析
        2.4.6 性能测试结果
    2.5 小结
3 超声作用下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抑尘剂的制备及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原理、合成方法及工艺流程
        3.2.3 接枝共聚物结构表征与分析
    3.3 抑尘剂的应用性能测试
        3.3.1 抑尘剂成膜性测试
        3.3.2 薄膜拉伸实验
        3.3.3 保水性测试
        3.3.4 抗风蚀性测试
        3.3.5 抗震荡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工艺条件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热重分析
        3.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5 X射线衍射分析
        3.4.6 扫描电镜分析
        3.4.7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结论和创新点
    4.1 结论
    4.2 课题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现状
        1.2.1 发展现状
        1.2.2 面临问题
        1.2.3 我国木材纤维资源现状
        1.2.4 非木材纤维资源现状及制浆行业现状
    1.3 我国纸和板材的研究现状
        1.3.1 全国各纸种生产与消费现状
        1.3.2 文化用纸市场现状
        1.3.3 包装用纸市场现状
        1.3.4 中密度纤维板研究现状
    1.4 制浆清洁生产新技术发展现状
    1.5 超声应用技术发展现状
        1.5.1 超声波技术的概况
        1.5.2 超声波技术在造纸与纤维行业的应用
        1.5.3 超声氧化辅助制浆技术发展现状
    1.6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技术效益分析
        1.6.1 经济效益
        1.6.2 社会效益
        1.6.3 生态效益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方法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方法
        1.8.3 技术路线和说明
2 非木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及纸浆性能对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
        2.3.2 浆张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
        2.4.2 超声波麦草浆、超声波芦苇浆、超声波竹浆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超声波麦草浆组分及结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组分含量测定
        3.3.2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素的提取
        3.3.3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木质素的提取
        3.3.4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5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6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热重(TGA)分析
        3.3.7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和灰分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组分对比分析
        3.4.2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性能对比分析
        3.4.3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
        3.4.4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
        3.4.5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热重(TG)分析结果
        3.4.6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
        3.4.7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灰分的XRD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及纸页增强机理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超声作用下活性氧的产生与测定
        4.3.2 超声波麦草浆木质素~(31)P谱核磁共振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超声作用下活性氧产生机理
        4.4.2 麦草秸秆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机理探索
        4.4.3 超声波麦草浆纸页成型增强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不同纸张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双胶纸、新闻纸等文化用纸配抄实验
        5.3.2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食品包装用纸实验
    5.4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实验结果
        5.4.1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双胶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2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新闻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多层食品卡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4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单层食品卡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5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普通食品包装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压制纤维板材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制备纤维板的制备
        6.3.4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6.3.5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水接触角的测定
        6.3.6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抑氧指数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的力学强度性能
        6.4.2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扫描电镜分析
        6.4.3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疏水性能分析
        6.4.4 超声波麦草浆阻燃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50年代超声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一节 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有利条件
        一、国家科学规划中的超声技术推广
        二、中苏科技合作协定中的超声技术引进
        三、超声技术的科普宣传
    第二节 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成果
        一、国产超声设备的制造
        二、超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三节 "大跃进"前期超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变化
        一、跃进式的超声研究和应用规划
        二、"技术革新"运动与群众自制超声设备
    小结
第二章 "超声波化"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发明与北京市的推广活动
        一、北京市化工局的超声应用规划
        二、兴华染料厂发明土超声波发生器
        三、对机织印染厂和兴华染料厂制造的超声发生器的分析
        四、北京市化工局的推广活动和"新发现"的出现
        五、北京市委举办超声应用成果展览会
        六、从落后到先进的机织印染厂
    第二节 上海市推广土超声波发生器的活动
        一、土超声波发生器传入上海
        二、上海市化工局的推广活动
    第三节 中央和各部委对推广活动的推动
        一、北京、上海的两份报告与中央的批示
        二、国家各部委对"超声波化"运动的推动
    第四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规模和运动期间的保密措施
        一、"超声波化"运动的规模
        二、"超声波化"运动期间的保密措施
    小结
第三章 工业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第一节 化工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化工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化工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二节 冶金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冶金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冶金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三节 机械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陕西、江苏、吉林、上海等地机械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机械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四节 纺织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陕西等地纺织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纺织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五节 轻工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上海、陕西、四川等地轻工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轻工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小结
第四章 农业、医疗卫生、科研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第一节 农业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等地农业领域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二节 医疗卫生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等地医疗卫生领域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医疗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三、卫生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第三节 科研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吉林分院的运动开展情况
        二、科研机构在运动期间的重大"发现"
    小结
第五章 运动期间的土超声器与"超声理论"研究
    第一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种类和典型分析
        一、土超声波发生器的种类
        二、对若干典型土超声波发生器的分析
    第二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性能和作用
        一、对土超声波发生器性能的综合分析
        二、对土超声波发生器所起作用的评价
    第三节 运动期间的"超声理论"研究
        一、华东师范大学《超声波对物质作用的机理探讨报告》
        二、中国科学院《关于超声波应用问题的报告》
        三、中国化学化工学会1960年年会会议纪要
    小结
第六章 "超声波化"运动的结束、失败原因与影响
    第一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结束
    第二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失败原因
        一、技术推广政策失误
        二、群众运动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三、过分依靠"以土为主"方法
        四、所追求的"超声波化"目标过高
        五、如何理解运动期间的非理性行为
    第三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影响
        一、"超声波化"运动对生产的影响
        二、"超声波化"运动对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
        三、"超声波化"运动对科教领域的影响
        四、科技界知识分子在运动中的表现及其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超声的发生机制
3 超声对物质的作用机制
    (1) 热机制:
    (2) 机械力学机制:
    (3) 空化机制:
4 超声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4.1 超声制备纳米材料
    4.2 超声处理污水
    4.3 超声催化
    4.4 超声凝聚
    4.5 超声加速过滤
    4.6 超声细化晶体
    4.7 超声波在提取中的应用
    4.8 用于食品添加剂合成
5 结 语

(6)齿轮缺陷水浸超声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声检测研究背景
        1.1.2 齿轮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齿轮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
    2.1 机械系统设计
        2.1.1 检测系统工作过程
        2.1.2 检测水箱的设计
    2.2 控制系统的设计
        2.2.1 运动控制方案的设计
        2.2.2 超声探伤卡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齿轮超声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齿轮缺陷的超声检测
        3.1.1 齿轮缺陷样本
        3.1.2 常规缺陷检测
        3.1.3 水浸超声检测
    3.2 频谱分析的研究
        3.2.1 傅立叶变换的研究
        3.2.2 频谱分析方法
    3.3 齿轮缺陷的频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齿轮超声检测的神经网络研究
    4.1 神经网络
        4.1.1 人工神经网络
        4.1.2 BP神经网络
    4.2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4.3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和改进
    4.4 基于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的缺陷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齿轮缺陷超声检测实验及分析
    5.1 齿轮缺陷超声检测实验
        5.1.1 自动化齿轮缺陷超声检测实验设备
        5.1.2 实验测试波形曲线
    5.2 齿轮缺陷的分析与识别
        5.2.1 对齿轮的缺陷进行频谱分析
        5.2.2 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对齿轮缺陷进行识别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7)碳酸锂反应结晶优化和形貌控制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盐湖卤水提锂方法
        1.1.1 萃取法
        1.1.2 煅烧浸取法
        1.1.3 膜分离法
        1.1.4 吸附法
        1.1.5 化学沉淀法
    1.2 反应结晶概述
    1.3 超重力技术概述
    1.4 PAT过程分析技术
        1.4.1 全自动化学合成反应器(Easy Max)
        1.4.2 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Particle Track G400)
        1.4.3 原位红外光谱仪(React IR)
        1.4.4 原位拉曼光谱仪(React Raman785)
    1.5 反应结晶制备碳酸锂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碳酸锂结晶介稳区的测定
    2.1 前言
    2.2 溶解度测定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果与讨论
    2.3 超溶解度结果
        2.3.1 实验原料
        2.3.2 实验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3.4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重力技术强化碳酸锂反应结晶过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种制备方式的比较
        3.3.2 超重力反应器稳定时间的影响
        3.3.3 进料速率的影响
        3.3.4 超重力场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6 溶液浓度的影响
        3.3.7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程分析技术实时监测碳酸锂晶体生长过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陈化时间
        4.3.2 搅拌速率的影响
        4.3.3 陈化温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强化碳酸锂洗涤过程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粒度分析
        5.3.2 形貌分析
        5.3.3 纯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水滑石负载纳米Ru的制备及催化N-乙基咔唑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N-乙基咔唑加氢反应
        1.2.1 N-乙基咔唑加氢反应机理
        1.2.2 N-乙基咔唑加氢反应研究进展
    1.3 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1.3.1 等离子体的概念
        1.3.2 等离子体的分类
        1.3.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工作原理
        1.3.4 等离子体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1.4 超声技术及其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1.4.1 超声技术简介
        1.4.2 超声技术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课题来源与内容设计
        1.5.1 课题来源
        1.5.2 实验内容设计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所用化学原料
        2.1.2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热重(TG)分析
        2.3.3 N_2物理吸附分析
        2.3.4 透射电镜(TEM)分析
        2.3.5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3.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4.1 N-乙基咔唑加氢反应
        2.4.2 产物分析
        2.4.3 储氢量的计算
第3章 等离子体制备Mg-Al LDH负载纳米Ru催化剂及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Ru/Mg-Al LDH催化剂的表征
        3.2.1 XRD分析
        3.2.2 XPS分析
        3.2.3 FT-IR分析
        3.2.4 TEM分析
        3.2.5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
        3.2.6 SEM-EDS分析
    3.3 Ru/Mg-Al LDH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3.3.1 考察负载量对NEC加氢的影响
        3.3.2 考察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影响
    3.4 催化N-乙基咔唑加氢反应性能评价
        3.4.1 考察加氢温度的影响
        3.4.2 考察加氢压力的影响
        3.4.3 考察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4.4 催化N-乙基咔唑加氢对比
        3.4.5 催化剂使用寿命的考察
        3.4.6 热过滤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离子体制备Ni-FeLDH负载纳米Ru催化剂及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Ru/Ni-FeLDH催化剂的表征
        4.2.1 晶化温度的考察
        4.2.2 晶化时间的考察
        4.2.3 TG-DTG分析
        4.2.4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
        4.2.5 XRD分析
        4.2.6 AFM分析
        4.2.7 FT-IR分析
        4.2.8 XPS分析
        4.2.9 TEM分析
        4.2.10 SEM-EDS分析
    4.3 Ru/Ni-FeLDH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4.3.1 考察Ru负载量的影响
        4.3.2 考察等离子处理时间的影响
        4.3.3 不同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4.4 催化N-乙基咔唑加氢反应性能评价
        4.4.1 考察加氢温度的影响
        4.4.2 考察加氢压力的影响
        4.4.3 催化剂使用寿命的考察
        4.4.4 热过滤实验
        4.4.5 N-乙基咔唑加氢动力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还原法制备Ni-FeLDH负载纳米Ru催化剂及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Ru/Ni-FeLDH催化剂的表征
        5.2.1 XRD分析
        5.2.2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
        5.2.3 XPS分析
        5.2.4 TEM 分析
        5.2.5 FT-IR分析
        5.2.6 SEM-EDS分析
    5.3 Ru/Ni-FeLDH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5.3.1 考察Ru负载量的影响
        5.3.2 考察超声功率的影响
        5.3.3 考察超声时间的影响
        5.3.4 不同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5.4 催化N-乙基咔唑加氢反应性能评价
        5.4.1 考察加氢温度的影响
        5.4.2 考察加氢压力的影响
        5.4.3 催化剂使用寿命的考察
        5.4.4 热过滤实验
        5.4.5 N-乙基咔唑加氢动力学计算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10)多相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环境与政策形势
        1.1.2 有机污染物及其危害
        1.1.3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1.1.4 水处理技术
        1.1.5 高级氧化技术
    1.2 文献综述
        1.2.1 Fenton反应
        1.2.2 铁基催化剂
        1.2.3 铜基催化剂
        1.2.4 非金属催化剂
第2章 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3 创新点
第3章 Fe-Cu双金属催化体系的构建及构-效关系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催化剂制备
        3.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3.2.5 催化剂表征
        3.2.6 降解路径分析
        3.2.7 分析方法
    3.3 催化剂活性测试
    3.4 反应条件影响
        3.4.1 H_2O_2投放量的影响
        3.4.2 硝基苯初始浓度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5 5Fe2.5Cu-Al_2O_3的套用实验和稳定性
    3.6 ·OH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3.7 催化剂物相结构
        3.7.1 氮气物理吸附(N_2-BET)
        3.7.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3.7.3 X射线衍射(XRD)
        3.7.4 穆斯堡尔谱(Mossbauer)
    3.8 催化剂电子结构
        3.8.1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3.8.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9 构-效关系
    3.10 硝基苯降解路径
        3.10.1 硝基苯动态降解过程
        3.10.2 中间产物
        3.10.3 硝基苯降解动力学研究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Fe-Cu双金属催化体系中H_2O_2利用率的优化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催化剂制备
        4.2.4 分析方法
    4.3 H_2O_2分解动力学研究
        4.3.1 H_2O_2初始浓度影响
        4.3.2 扩散影响
        4.3.3 反应温度影响
        4.3.4 反应机理
    4.4 ·OH生成动力学研究
    4.5 H_2O_2利用率单因素实验
        4.5.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5.2 溶液pH值的影响
        4.5.3 H_2O_2初始浓度的影响
    4.6 H_2O_2利用率响应面实验
        4.6.1 实验因素和各因素水平的选取
        4.6.2 实验结果和响应方程的建立
        4.6.3 二元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4.6.4 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
        4.6.5 响应面分析
        4.6.6 最优实验条件的预测与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铜核壳型催化剂Fenton体系的设计与制备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催化剂制备
        5.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5.2.5 催化剂表征
        5.2.6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计算(DFT)
        5.2.7 分析方法
    5.3 催化剂活性测试
    5.4 催化剂形貌和晶体结构
    5.5 催化剂电子结构
        5.5.1 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in situ DRIFTS)
        5.5.2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5.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5.4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XANES)
    5.6 构-效关系
        5.6.1 H_2O_2的活化
        5.6.2 ·OH的产生
    5.7 Cu@SiO_2-R200的套用实验和循环利用实验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Cu-Sn双金属催化体系的构建与构-效关系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催化剂制备
        6.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6.2.5 催化剂表征
        6.2.6 降解路径分析
        6.2.7 分析方法
    6.3 Cu/Al_2O_3催化剂的优化筛选
        6.3.1 不同制备方式的5Cu/Al_2O_3
        6.3.2 不同负载量和煅烧温度的5Cu/Al_2O_3
        6.3.3 催化剂表征及构-效关系
    6.4 5CuySn/Al_2O_3-450催化剂降解喹啉
        6.4.1 喹啉降解活性
        6.4.2 ·OH产生能力
        6.4.3 矿化性能
    6.5 反应条件的影响
        6.5.1 反应温度的影响
        6.5.2 H_2O_2初始浓度的影响
        6.5.3 催化剂投放量的影响
        6.5.4 喹啉初始浓度的影响
        6.5.5 反应pH值的影响
    6.6 催化剂表征及构-效关系建立
        6.6.1 X射线衍射(XRD)
        6.6.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6.6.3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6.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6.6.5 红外漫反射光谱(CO DRIFTS)
        6.6.6 构效关系
    6.7 喹啉降解路径
        6.7.1 喹啉动态降解过程
        6.7.2 中间产物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及相关成果

四、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制备仿生重熔单元对70Mn钢拉伸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D]. 张有为.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超声技术下煤炭运输抑尘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李玉珍.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2)
  • [3]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D]. 徐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D]. 张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5]超声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 王君,韩建涛,张扬. 当代化工, 2002(04)
  • [6]齿轮缺陷水浸超声检测技术的研究[D]. 张亚芬.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7]碳酸锂反应结晶优化和形貌控制的过程研究[D]. 王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1(01)
  • [8]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9]水滑石负载纳米Ru的制备及催化N-乙基咔唑加氢性能研究[D]. 石加明. 黑龙江大学, 2021
  • [10]多相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构效关系研究[D]. 孙杨.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标签:;  ;  ;  ;  

超声波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