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轨道交通用弹性体结构材料性能的研究

提高轨道交通用弹性体结构材料性能的研究

一、提高轨道交通用弹性体结构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国文,朱继光[1](2021)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影响因素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不同的因素,包括制备聚氨酯弹性体的主要原材料低聚物多元醇、异氰酸酯、主要助剂扩链剂和交联剂及不同改性方法对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结晶度和相分离程度的角度分析了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随不同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结晶度是影响弹性体耐热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其对耐热性能的影响大于相分离程度对耐热性的影响。同时,本文也从理论上提供了改善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不同思路。

朱海燕,曾庆涛,王宇豪,曾京,邬平波,朱志和,王超文,袁遥,肖乾[2](2021)在《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为更深入全面了解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综述了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对车辆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影响,总结了列车安全评价方法和动力学试验方法在车辆动力学中的应用,基于轮轨间作用力,分析了轮轨磨耗对列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概括了车-桥耦合模型、弓网系统以及列车空气动力模型在车辆系统动力学中的研究内容。分析结果表明:车轮异常磨耗会导致舒适性下降,合理的车轮镟修能有效降低车轮非圆化和车辆系统关键部件的振动,降低车内振动噪声,增加列车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平稳性;合适的轮对定位刚度和抗蛇行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有利于提高列车蛇行运动稳定性和转向架运动临界速度;钢轨波磨严重时会导致钢轨扣件松动,缩短车辆构架和钢轨的使用寿命;通过合理的钢轨廓型打磨可消除曲线波磨,改善轮轨关系;行波效应对车辆安全性影响很大,与相同激励下的各项参数相比,车速为350 km·h-1、行波速度为300 m·s-1时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轨横向力都有所降低;横风作用下受电弓气动抬升力增大,影响接触网安全,增大弓头阻尼和弓头刚度可改善弓网受流特性。

韩康[3](2021)在《空画容错六维力传感器设计及标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空间机械臂将在轨组装、在轨制造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实现空间机械臂的自动控制及柔顺操作是空间机械臂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能。六维力传感器广泛的应用于机械臂末端,能够同时测量三个方向的力与力矩,实现机械臂的力与力矩反馈,是机械臂对末端机构进行精准力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感器。由于航天领域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对可靠度的严苛需求,普通商用的六维力传感器很难满足空间机械臂的应用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一款可靠性高、各向一致性好、灵敏度高且具有错误诊断和冗余的空间容错六维力传感器,以满足未来在轨组装望远镜、深空探测工程等重大科学项目对空间机械臂在轨操作的需求。文章首先在深入分析现有六维力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基础上,对经典的六维力传感器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寻找在不损失刚度条件下,提高传感器灵敏度方法。通过加工大量程高灵敏度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力矩传感器对相关的理论进行验证,具体的提出了能够指导容错六维力传感器设计的应变梁优化方向。然后以应变梁优化理论为依据,结合航天机械臂末端应用需求,在充分分析能够实现冗余测量的各种弹性体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新型六梁立体结构六维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六个应变梁中心对称布置,通过与测量坐标系坐标轴偏转15°夹角,达到各方向灵敏度均衡的目的。传感器使用48个应变片组成12个全桥电路,实现每个通道的“一主两备”冗余设计。针对空间六维力传感器设计参数多,设计输入与传感器输出之间关系复杂,及传感器参数指标相互影响等问题,文章使用Isight软件集成UG、Patran、Nastran和MATLAB等设计分析软件,对影响传感器灵敏度和刚度的13个结构参数进行同步优化,避免了传统六维力传感器优化参数单一和优化指标不一致引起的优化模型得不到最优解的问题。在优化算法方面,本文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分别以传感器灵敏度、力和力矩的灵敏度比值、传感器条件数为目标,以传感器各方向的刚度与强度为约束条件,求解Pareto最优解集。通过对比最优解集中的各选项,得到综合能力最优的设计参数。为验证空间容错六维力传感器设计的合理性,使用有限元法对传感器强度的、刚度和灵敏度等指标进行校核,并求解容错传感器应变梁最佳的贴片位置。加工了原理样机。通过设计的加载平台对传感器进行静态标定,得到传感器的力通道测量灵敏度为0.41m V/V、力矩通道测量灵敏度为0.27m V/V,传感器线性度、重复精度、迟滞误差均小于1.01%F.S.,满足使用要求。针对不同解耦方法对解耦精度的影响,本文对比了最小二乘法、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解耦误差,最终确定使用RBF神经网络法对容错六维力传感器进行解耦,解耦精度优于0.13%F.S.。最后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基向量空间的错误诊断机制,与反算电压法、多结果对比法和支持向量基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通道间测量结果的内在联系,将故障监测时的广义逆矩阵运算替换为方阵求逆运算,同时将错误诊断时的12次广义逆运算降低为2次方阵求逆运算,极大降低了容错六维力传感器错误诊断计算量。在模型重构方面,考虑到容错六维力传感器各通道之间热备份的特点,使用地面标定与软件在轨重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标定矩阵的更新。通过人为在某一路中增加干扰的方式,验证错误诊断和模型重构方法的可行性。

张龙[4](2021)在《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结构分析与优化》文中提出跨座式单轨交通在国内发展迅速,针对目前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线形调整过程中精调的方法存在效率低、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差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设备在梁上工作的可靠性、平稳性、安全性影响着轨道梁正常安装工作,因此对其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十分必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的二维图纸及相关参数在Solid Works中进行三维建模。将三维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并对其进行简化、定义材料、划分网格等前处理工作,建立设备的有限元模型。其次,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确定静力学分析的工况为紧急制动工况和匀速运动工况。分析设备在这两种工况下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对吊臂断面结构提出了改进意见。进而,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确定模态提取方法为Block Lanczos数值求解法。对设备进行模态分析,提取前8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分析其固有频率与振型特点。最后,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有限元模型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选择吊臂、吊篮、导向支腿等结构件的截面壁厚为设计变量,并对其进行分组,构建响应面模型。采用Screening优化算法寻求最优解,实现了设备减重的优化目标。对优化后的模型重新进行静态和模态分析。本文通过对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结构的静动态分析以及优化,验证了设备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轨道梁精确调整自动化与智能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闫瑾,张连振,惠嘉,石艳,吴君,刘宇[5](2022)在《适用于低温环境的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最低温度可达-40℃以下,传统防水材料存在低温性能较差,易开裂且无法低温施工,聚氨酯防水材料具有高耐候性、固化后可形成完整涂膜防水层,提高了工程抗渗防水能力。主要概述了聚氨酯材料化学反应机理的影响因素、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可低温使用的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微观和宏观试验方法及结论、施工及适用情况,通过对国内外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对适用于低温环境的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的展望。

张益瑞[6](2021)在《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动车组在轨状态尤其是高速运行时的动态性能评估是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试验基础和车辆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多样化的试验功能和较高的试验效率,通过专用台架设备模拟车辆服役工况的载荷谱复现试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载荷谱指能够反映研究目标特定空间位置上物理参数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测量信息。载荷谱复现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台架高精度地模拟重现车辆运行工况,其关键技术在于高性能的台架设备、准确的试验系统数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复现试验方法。本文以上述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以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为研究目标,设计了决定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载荷力测量功能和宽频带激振性能的专用测力平台及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提出了转向架各项关键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以系统辨识原理和迭代复现技术为理论支撑,将仿真循环和试验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误差系数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循环迭代方法,完成了以高速动车组车体和转向架垂向加速度为目标载荷谱的复现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系统组成以及自主开发的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和试验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动车组车辆和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分别进行垂向动力学建模,并通过MATLAB/Simulink程序仿真分析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的车体垂向位移和转向架垂向位移两种系统响应,证明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复现中高速模拟车速时车辆在轨运行工况,并将其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辨识试验的模型构型基础。2)提出了一种以试验转向架车轮处载荷力为测量目标的专用测力平台,设计了测力平台的机械结构、应变片布片方式和测量电路,并从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标定试验分析测力平台三向测力的维间耦合效应,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值解耦方法,试验表明,数值解耦后,测力平台的单轴载荷测量精度和多轴载荷测量精度均满足试验需求;根据试验台动态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完成液压缸、伺服阀等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以及伺服放大器增益值的校正;通过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和模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稳定的宽频带激振性能。3)设计了转向架悬挂刚度、阻尼、载荷参数、转动惯量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以低速准静态的恒速三角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刚度参数,以频率步进扫描递增的变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阻尼参数,以倾斜试验法测定转向架重心位置坐标参数,以频率恒定的定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转向架转动惯量参数。另外,根据转动惯量、重心位置和运动绕点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预置绕点位置的拟合测定试验法作为转向架重心高度测量的新方法。上述转向架参数测定的试验方法均通过相应试验得到了验证。4)研究国内外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中国高铁轨道谱和德国高低干扰谱的线路质量;采用逆傅里叶变换法完成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的样本重构,为后续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提供目标数据;使用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根据轨道不平顺重构样本数据生成试验台驱动运动谱,并计算不同模拟车速下的试验台液压作动器液压流量需求,证明试验台的液压驱动能力;设计运动平台位姿测量方案,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平台特定位置的实时位移值,以此来计算平台的空间运动指标;进行不同模拟车速下的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结果表明,中高速模拟车速下,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能够准确的完成中国高铁轨道的不平顺复现模拟。5)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表示为输入数据转化和模拟半车试验装置两个模块的串联过程,理论分析了计算其传递函数的构型及数学表达式,作为系统辨识试验中的系统基础构型;设计了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方法,以带通白噪声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以最小二乘法估计优化模型参数;提出了将仿真循环迭代和试验循环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迭代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系统激励,作为试验迭代的初始输入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逼近复现目标,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试验中决定迭代速度的误差修正系数设计了能够自动适应复现误差而优化自身数值的策略,对比试验证明,采用这种自适应调节策略后,复现试验所需要的循环迭代次数明显降低,试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作为专用的转向架试验装备,其试验能力满足协议性能指标,载荷力测量系统精度满足试验需求,结合所提出的各种试验方法,可以完成转向架关键参数的测定、试验系统的参数辨识以及具有较高试验效率的循环迭代复现试验,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车辆在轨运行工况的模拟,是成功的试验设备,落成运行以来为我国新型转向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天赋[7](2021)在《转辙机动作杆力传感器设计与测量研究》文中认为道岔是列车行进过程切换线路的重要装置,我国地形特殊,铁路交汇点众多,这使得我国道岔数量多,运行频次高。道岔又是铁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它具有寿命短,结构复杂,限制车速、维护成本高的特点。道岔一般包含转辙机、尖轨、心轨、基本轨、辙叉和护轨等机构。转辙机是道岔执行变道工作的核心电气设备,其通过电机驱动推动或拉动尖轨,使尖轨和基本轨密贴或者斥离,实现变道功能。转辙机不仅有搬动尖轨位置的功能,还兼具实现道岔锁闭和表示道岔位置的功能,所以转辙机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道岔能否稳定运行。转辙机转换力是转辙机执行过程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足够大的转换力是完成道岔转换的最基本要求,基于转辙机转换力测量的重要性,本文围绕着动作杆受力测量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通过对小孔应力集中的研究与建立转辙机动作杆仿真模型,得到动作杆应力应变分布结果,确定传感器布置点,将传感器安装于转辙机动作杆中,通过信号采集器得到与动作杆受力大小成线性的电压信号,实现对转辙机动作杆受力测量,具体工作如下。1、以弹性力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平面小孔应力集中进行了仿真探究;并对动作杆装配模型进行了仿真与受力分析,确定传感器安装位置。2、设计了基于金属应变计的动作杆传感器,对传感器装配模型进行了仿真,并通过实验对这种预紧安装传感器的动作杆受力测量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3、对半导体电阻的压阻特性与应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半导体电阻的动作杆力传感器,通过仿真优化了其增敏结构,验证了传感器结构的可靠性。并设计了其配套的信号采集器,组成动作杆受力测量系统。4、制定了传感器的标定方法,设计了传感器标定试验平台,通过对传感器标定得到传感器静态特性曲线,确定传感器线性度、重复度等参数;在转辙机动态实验平台安装了此传感器,绘制了动作杆动态受力曲线,对传感器动态特性进行了验证,通过与标准传感器对比分析,该测量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动作杆受力状态进行监测。最终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转辙机动作杆受力测量方法,开发出一套转辙机动作杆受力测量装置,经实验验证,所测量结果与实际驱动力曲线吻合度好,输出信号信噪比高,解决了由于动作杆大刚度带来的测量难题,满足了对转辙机动作杆健康状况的测量要求。

崔胜恺[8](2021)在《基于PTMG体系的MPUE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MPUE)以其独特的使用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在聚氨酯弹性体领域迅速崛起壮大,其卓越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耐低温性能、阻尼性能、耐油性、耐化学腐蚀性、耐热氧老化性能使得MPUE在各行各业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行业、油矿开采行业、军工领域、机械制造领域、日用产品领域等。然而,国内对MPUE的研究并不深入,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对MPUE各方面性能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基于PTMG体系的MPUE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从分子结构和凝聚态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MPUE各方面性能的因素,具体从软段结构、硬段结构、硬段含量、混炼配方体系这四个部分进行讨论,研究其对MPUE力学性能、耐低温性能、阻尼性能、耐压缩疲劳性能以及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1)改变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发现:聚酯型MPUE的力学强度和耐磨性能明显高于聚醚型的,但是回弹性和拉断伸长率远远不如聚醚型的;综合比较,PTMG型MPUE具有优秀的力学性能、卓越的耐低温性能、突出的耐压缩疲劳性能、良好的阻尼性能和不错的耐热氧老化性能。改变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发现:聚酯型MPUE的力学强度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聚醚型MPUE的力学强度则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无论是聚酯型还是聚醚型MPUE,随着醇的分子量的增加,其耐低温性能增加,阻尼性能变差,耐压缩疲劳性能提高,耐热氧老化性能下降。总体来说,PTMG的分子量为1000时,MPUE的综合性能较高。(2)改变异氰酸酯的种类发现:不同的异氰酸酯对MPUE的耐低温性能影响甚微;综合比较,选用MDI-100合成的MPUE具有突出的力学性能、优秀的阻尼性能和良好的耐热氧老化性能,但耐压缩疲劳性能较差。改变扩链剂的种类发现: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甚微;选用α-AGE合成的MPUE力学性能最高,阻尼性能最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压缩疲劳性能和耐热氧老化性能。(3)改变硬段含量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大,MPUE的硬度、拉伸和撕裂强度、耐磨性能以及定伸应力均逐渐升高,而回弹性和拉断伸长率逐渐下降,压缩永久变形逐渐变小;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大,MPUE的Tg逐渐升高,耐低温性能逐渐下降,tanδ的峰值逐渐降低,峰温逐渐升高,峰的温域范围逐渐加宽,阻尼性能增强,耐压缩疲劳性能逐渐下降,而耐热氧老化性能逐渐升高。(4)改变硫化体系发现:与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相比,采用硫黄硫化体系制备的MPUE拉伸和撕裂强度、拉断伸长率以及回弹性明显较高,但耐磨性能略逊一筹。在硫黄硫化体系中,当M、DM、NH-2和S的用量分别为2份、3份、2份、2份时,MPUE的力学性能最佳。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中,使用TAIC作为助交联剂时硫化的MPUE力学性能最高;当TAIC和DCP的用量均为1份时,MPUE的力学性能最佳。(5)改变补强体系发现:使用炭黑补强的MPUE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和回弹性较高,而使用白炭黑补强的MPUE拉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和耐磨性较好。在炭黑补强体系中,N330的补强功效最佳,并且当其使用数量为30份时,MPUE的力学性能最佳。在白炭黑补强体系中,随着使用的白炭黑数量的增加,MPUE的拉伸强度、耐磨性能以及回弹性逐渐下降,而撕裂强度和拉断伸长率逐渐增大。(6)改变防老体系发现:使用喹啉类防老剂的MPUE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而使用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MPUE具有较高的拉断伸长率和回弹性;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老化防护效果明显优于喹啉类防老剂,使用对苯二胺类防老剂的MPUE具有更优异的耐热氧老化性能。

沈照羽[9](2021)在《影响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动态性能的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简称微孔PUE)是一种特殊的聚氨酯材料,因为泡孔结构的存在,其密度介于弹性体和软泡之间,具有密度低、抗冲击、高回弹等优良性能,可以用作减震材料和吸能材料等。当前对低密度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更好的拓宽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研究影响其动态性能的因素就很有必要。本文主要采用全水发泡和半预聚体法的方式合成了低密度的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分别探究了多元醇的种类、多元醇分子量、聚醚型多元醇并用、预聚体NCO%含量、R值、扩链交联剂种类、扩链剂用量、泡沫稳定剂用量、泡沫稳定剂种类、水的用量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聚酯型材料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聚醚型材料的落球回弹性好。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动静刚度比大小依次为PTMEG2000型<PPG220型<PEA20型<PCL2000型。不同分子量的聚氧四甲撑醚二醇中,PTMEG2000型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低温性能和动态性能,PTMEG1000型材料的动静刚度比最小,随着分子量的增加,材料动态性能变差。随着聚醚多元醇P36-28所占比例的增多,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好,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升高,损耗因子逐渐减小。(2)预聚体NCO%含量的增加造成材料密度降低,损耗因子减小,各种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性能变差,当预聚体NCO%含量在12%时,材料的动静刚度比最低。R值增大使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动态性能变好,同时材料的落球回弹性变差,动静刚度比逐渐减小。(3)BDO作扩链剂时,材料有好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低,随着BDO用量的增多,材料的拉伸强度与硬度升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的升高,低温柔顺性变差,动态性能也变差。当BDO用量为7份时,材料的动静刚度比最小;TEOA作扩链交联剂时,材料的拉伸强度最大,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DEOA作扩链交联剂时材料的损耗因子最小;KC作扩链交联剂时材料的损耗因子峰对应的温度较高。(4)泡沫稳定剂用量增多,材料的泡孔大小和泡孔结构更加均一,泡沫稳定剂的用量为5份时,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达到最佳。当泡沫稳定剂的用量超过3份后,材料的动静刚度比达到最佳。DC-193型和M-6688型泡沫稳定剂合成的材料物理机械性能较好,闭孔结构较多。L-580型材料的动静刚度比最小,M-6698型材料的动静刚度比最大。随着水的用量的增多,材料的泡孔数量增多,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变差,动态性能变好,损耗峰对应的温度区间减小;当水的用量为0.7份时,材料的动静刚度比最大。

江勇[10](2020)在《基于钢轨信道应急通信与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钢轨是坑道中比较常见的设施,当发生矿难时,坍塌的泥土、岩石等有可能会造成常规有线、无线通信信道中断,钢轨由于其物理特性,通常不会发生断裂,仍能够穿过坍塌物体。弹性波信号可以通过钢轨直接连通被困人员与救援人员,因此可以通过钢轨信道传输弹性波信号,弹性波信号上承载低码率数字信号,传递关键救援信息。基于钢轨的应急通信系统可以作为一种非常规情况下的补充应急通信手段。针对钢轨中振动信号传播特性,论文首先介绍了弹性波振动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然后研究了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在弹性导波中的应用;继而在ANSYS中建立了钢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特征频率法研究了常规波导结构、任意形状横截面钢轨结构中弹性导波的传播特性。针对影响钢轨波导中振动信号传播的关键要素,论文首先根据周期性轨道结构的弹性波带隙特性,明确了钢轨通信系统中载波频率的选择理论依据;然后根据灾害发生后,钢轨信道所处的不同环境条件,进一步研究了钢轨长度,约束方式对钢轨特征频率的影响;继而基于弹性波边界理论研究了弹性波信号在不同钢轨边界条件时的反射和透射特性。针对在低带宽复杂环境下信息加载及信号检测,论文首先研究了系统中激振源和接收换能器的工作原理;然后针对振动信号传播时噪声,信道特点,研究了振动信号检测降噪算法;继而针对钢轨信道传输带宽小,研究了适合钢轨传输的语音编码方式,实现对语音信息的压缩,减小信道中数据传输量。针对通信系统的振源定位,论文研究了多加权复合振源定位方法。首先研究了根据信号衰减确定振源位置,并对灾害导致轨道被掩埋、损坏、岔道对振动源距离测量精度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然后基于不同位置激振源的频谱特性差异,采用频谱特征标签作为激振源的定位凭据;继而借鉴了以太网基于RFC2544协议测试时延的方法,研究以时间测量法定位激振源位置。针对钢轨通信系统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论文首先基于软件无线电原理及思想,提出了以钢轨为传输信道的通信系统软硬件实现方案;然后针对钢轨通信系统信源、信道、信宿的特点,研究了钢轨通信系统的通信原理,设计了整机实现方案,系统通信协议,系统通信处理机制;继而研究分析了振动通信系统中干扰噪声的源头,噪声对信号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应的抗干扰技术,实现对关键语音信息,关键文本的正常低误码传输。在论文最后对项目创新点和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提高轨道交通用弹性体结构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轨道交通用弹性体结构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影响因素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低聚物多元醇对耐热性能的影响
2 异氰酸酯对耐热性能的影响
3 其他因素对耐热性能的影响
    3.1 扩链剂
    3.2 交联剂
    3.3 改性
4 结束语

(2)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列车安全评价方法
    1.1 脱轨安全评判方法
    1.2 蛇行失稳评判方法
    1.3 列车连挂救援安全评估方法
2 动力学试验
    2.1 台架试验
    2.2 线路试验
    2.3 比例模型试验
3 动力学仿真
    3.1 车辆构件建模仿真
    3.2 不同参数选取建模仿真
    3.3 平稳性
        3.3.1 多刚体建模分析
        3.3.2 刚柔耦合建模分析
    3.4 舒适度
    3.5 安全性
        3.5.1 风载荷作用下的安全性分析
        3.5.2 地震载荷作用下的安全性分析
        3.5.3 车辆碰撞作用下的安全性分析
4 轮轨关系动力学
    4.1 车轮磨耗对列车动力学性能影响
    4.2 钢轨磨耗对列车动力学性能影响
5 轨道车辆耦合动力学影响
    5.1 轨道车辆与线桥耦合动力学性能影响
    5.2 轨道车辆与弓网耦合动力学性能影响
    5.3 轨道车辆与空气动力学性能影响
6 结 语

(3)空画容错六维力传感器设计及标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六维力传感器结构弹性体研究进展
        1.2.2 六维力传感器优化与仿真研究现状
        1.2.3 六维力传感器标定及解耦研究现状
        1.2.4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设计及错误诊断研究现状
    1.3 六维力传感器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六维力传感器应变梁理论
    2.1 引言
    2.2 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测量原理
    2.3 传感器设计指标
        2.3.1 灵敏度
        2.3.2 刚度
        2.3.3 维间耦合
        2.3.4 条件数与解耦稳定性
        2.3.5 线性度与迟滞误差
    2.4 传感器应变梁理论分析
        2.4.1 理论模型
        2.4.2 F_z单独加载时受力分析
        2.4.3 F_y单独加载时受力分析
        2.4.4 M_z单独加载时受力分析
        2.4.5 M_y单独加载时受力分析
    2.5 应变梁优化方案
    2.6 优化方案验证
        2.6.1 在轨组装地面试验系统及其大量程六维力传感器
        2.6.2 大量程六维力传感器有限元分析
        2.6.3 优化方案效果验证
        2.6.4 传感器试验标定
    2.7 优化设计算法对提高力传感器灵敏度作用
        2.7.1 指关节力矩传感器
        2.7.2 指关节力矩传感器优化设计
        2.7.3 指关节力矩传感器有限元分析
        2.7.4 指关节力矩传感器标定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结构设计及优化
    3.1 引言
    3.2 冗余六维力传感器设计准则
    3.3 冗余弹性体结构分析对比
        3.3.1 三梁弹性体结构
        3.3.2 十字梁弹性体结构
        3.3.3 六梁弹性体结构
        3.3.4 八梁弹性体结构
    3.4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弹性体结构设计
    3.5 传感器优化方案
        3.5.1 设计指标与参数范围
        3.5.2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优化约束条件及目标
        3.5.3 多目标优化算法
        3.5.4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简介
        3.5.5 优化过程
        3.5.6 优化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容错六维力传感器研制
    4.1 引言
    4.2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有限元分析
        4.2.1 边界条件
        4.2.2 弹性体应变分析
        4.2.3 弹性体应力分析
        4.2.4 弹性体测量刚度
    4.3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贴片位置确定
    4.4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指标分析
    4.5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测量电路系统设计
        4.5.1 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设计
        4.5.2 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4.6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原理样机研制
        4.6.1 容错六维力弹性体加工工艺流程
        4.6.2 应变片粘贴步骤
        4.6.3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原理样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容错六维力传感器静态标定研究
    5.1 引言
    5.2 六维力标定平台设计与误差分析
        5.2.1 六维力传感器标定方案
        5.2.2 标定平台设计
        5.2.3 标定方案误差分析
    5.3 六维力传感器标定解耦方法研究
        5.3.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静态线性解耦
        5.3.2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静态解耦
    5.4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标定测试
        5.4.1 传感器静态特性
        5.4.2 传感器测量灵敏度
        5.4.3 传感器测量误差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容错六维力传感器错误诊断与模型重构研究
    6.1 引言
    6.2 容错六维力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6.2.1 传感器常见故障分析
        6.2.2 多结果对比法故障诊断
        6.2.3 反算电压法故障诊断
        6.2.4 支持向量机故障诊断
        6.2.5 基向量空间法故障诊断
        6.2.6 诊断算法对比
    6.3 模型重构原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说明
    7.3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结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跨座式单轨交通国内外发展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线形调整技术及设备介绍
    2.1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线形调整技术
    2.2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工作介绍
        2.2.1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正常骑梁行走
        2.2.2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跨梁移动
    2.3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结构组成
    2.4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
    3.1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3.1.1 弹性力学基本假设
        3.1.2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3.2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和求解方法
        3.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3.2.2 有限元法的求解步骤
    3.3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三维模型的建立
        3.3.2 几何模型简化
        3.3.3 定义材料属性
        3.3.4 网格划分
        3.3.5 边界条件及载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的静力分析
    4.1 静力学分析基础
    4.2 静力学分析工况的确定
    4.3 设备结构改进设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的模态分析
    5.1 模态分析理论
    5.2 Ansys Workbench模态提取方法介绍
    5.3 模态分析基本步骤
    5.4 结构有限元模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结构的优化设计
    6.1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建立
    6.2 优化设计的流程
        6.2.1 模型参数化
        6.2.2 模型有限元分析
    6.3 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6.3.1 参数灵敏度分析
        6.3.2 响应面模型分析
    6.4 优化前后静动态分析对比
        6.4.1 优化前后静态特性对比
        6.4.2 优化前后模态特性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适用于低温环境的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氨酯的化学反应机理及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1.1 聚氨酯的化学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 聚氨酯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2 可低温使用的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的微观试验方法及性能研究
    2.2 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的宏观试验方法及性能研究
3 可低温使用的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施工及应用研究
4 展望

(6)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专用试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系统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迭代复现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及动力学建模
    2.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组成
        2.1.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子系统
        2.1.2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坐标系
        2.1.3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
        2.1.4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试验数据分析系统
    2.2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装备
    2.3 车辆及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
        2.3.1 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3.2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及误差分析
        2.4.1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测力及驱动技术
    3.1 测力平台测量技术研究
        3.1.1 测力平台结构与安装
        3.1.2 测力平台测量原理
        3.1.3 弹性体加载有限元分析
        3.1.4 测力平台标定试验与维间解耦
    3.2 试验台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3.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静态设计
        3.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3.3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及模态试验
        3.3.1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
        3.3.2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模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参数测定方法及试验
    4.1 转向架悬挂刚度及阻尼参数测定
        4.1.1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4.1.2 转向架悬挂刚度测定试验
        4.1.3 转向架悬挂阻尼测定试验
    4.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
        4.2.1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方法
        4.2.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试验
    4.3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
        4.3.1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方法
        4.3.2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试验
        4.3.3 基于转动惯量的转向架重心高度测定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及复现试验
    5.1 轨道不平顺理论
    5.2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
    5.3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
        5.3.1 试验台位姿运动谱的生成
        5.3.2 运动平台位姿测量计算方案
        5.3.3 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载荷谱复现试验
    6.1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理论分析
        6.1.1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系统G_(sys)传递函数
        6.1.2 输入数据转化过程G_(data)传递函数
        6.1.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
    6.2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
    6.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
        6.3.1 模型构型选择
        6.3.2 输入信号生成
        6.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系统辨识
        6.3.4 系统模型验证
        6.3.5 参数确定及应用
    6.4 载荷谱复现试验
        6.4.1 载荷谱复现理论
        6.4.2 循环迭代复现试验方案
        6.4.3 恒定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4.4 自适应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转辙机动作杆力传感器设计与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转辙机转换力测量方法
    1.3 测力传感器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转辙机动作杆受力分析
    2.1 平面小孔应力分析
        2.1.1 平面小孔弹性力学理论计算
        2.1.2 平面小孔应力规律有限元数值探究
    2.2 转辙机动作杆受力仿真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动作杆力传感器设计与分析
    3.1 基于金属电阻应变效应的测力传感器设计与分析
        3.1.1 传感器设计与仿真
        3.1.2 传感器实验验证
    3.2 基于半导体电阻压阻效应的测力传感器设计与分析
        3.2.1 半导体电阻
        3.2.2 传感器设计
        3.2.3 传感器安装
    3.3 本章小结
4 测力采集器设计与实验分析
    4.1 采集器设计
        4.1.1 采集器总体设计
        4.1.2 采集器电路与软件
    4.2 动作杆力传感器的标定
    4.3 动作力采集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PTMG体系的MPUE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概况
    1.2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及加工
        1.2.1 原材料
        1.2.1.1 低聚物多元醇
        1.2.1.2 异氰酸酯
        1.2.1.3 扩链剂
        1.2.2 合成机理
        1.2.3 合成工艺
        1.2.3.1 一步法
        1.2.3.2 预聚物法
        1.2.3.3 半预聚物法
        1.2.4 加工助剂
        1.2.4.1 硫化剂
        1.2.4.2 促进剂
        1.2.4.3 补强填充剂
        1.2.4.4 防老剂
        1.2.4.5 增塑剂
    1.3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
        1.3.1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1.3.2 主链的分子结构
        1.3.3 侧基和交联密度
        1.3.4 氢键
        1.3.5 凝聚态结构
    1.4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
        1.4.1 力学性能
        1.4.2 耐低温性能
        1.4.3 耐高温性能
        1.4.4 耐水解性能
        1.4.5 回弹性能与阻尼性能
        1.4.6 耐磨性能
    1.5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
        1.5.1 汽车领域
        1.5.2 油矿作业领域
        1.5.3 军工领域
        1.5.4 机械制造领域
    1.6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分析测试方法
        1.6.1 FTIR分析
        1.6.2 耐低温性能测试
        1.6.3 动态力学分析
        1.6.4 力学性能测试
        1.6.5 压缩疲劳生热测试
        1.6.6 热氧老化测试
    1.7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软段结构对MPUE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MPUE的合成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性能的影响
        2.4.1.1 不同种类的软段多元醇合成的MPUE的分子结构
        2.4.1.2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2.4.1.3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2.4.1.4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2.4.1.5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2.4.1.6 软段多元醇的种类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2.4.2 软段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性能的影响
        2.4.2.1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分子结构的影响
        2.4.2.2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2.4.2.3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2.4.2.4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2.4.2.5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2.4.2.6 多元醇的相对分子量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段结构对MPUE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MPUE的合成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性能的影响
        3.4.1.1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分子结构的影响
        3.4.1.2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3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3.4.1.4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3.4.1.5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3.4.1.6 异氰酸酯的种类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3.4.2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性能的影响
        3.4.2.1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分子结构的影响
        3.4.2.2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3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3.4.2.4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3.4.2.5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3.4.2.6 扩链剂的种类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段含量对MPUE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MPUE的合成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硬段含量对MPUE性能的影响
        4.4.1.1 硬段含量对MPUE分子结构的影响
        4.4.1.2 硬段含量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3 硬段含量对MPUE耐低温性能的影响
        4.4.1.4 硬段含量对MPUE阻尼性能的影响
        4.4.1.5 硬段含量对MPUE耐压缩疲劳性能的影响
        4.4.1.6 硬段含量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混炼配方体系对MPUE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3 MPUE的合成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硫化体系对MPUE性能的影响
        5.4.1.1 硫黄硫化体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1.2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2 补强体系对MPUE性能的影响
        5.4.2.1 炭黑补强体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2.2 白炭黑补强体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 防老体系对MPUE性能的影响
        5.4.3.1 防老剂的种类对M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2 防老剂的种类对MPUE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影响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动态性能的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简介
    1.2 合成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所用的原料
        1.2.1 多元醇
        1.2.2 异氰酸酯
        1.2.3 扩链剂与交联剂
        1.2.4 催化剂
        1.2.5 发泡剂
        1.2.6 泡沫稳定剂
        1.2.7 填料
    1.3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原理
        1.3.1 异氰酸酯的反应特性
        1.3.2 泡沫的形成过程
    1.4 合成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方法
        1.4.1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制造方法
        1.4.2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发泡工艺
    1.5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1.5.1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分类
        1.5.2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多元醇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动态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助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制造方法
    2.3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多元醇种类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2.4.2 多元醇分子量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2.4.3 聚醚型多元醇并用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异氰酸酯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动态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助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制造方法
    3.3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预聚体NCO%含量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4.2 R值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扩链交联剂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动态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助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制造方法
    4.3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扩链交联剂种类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4.2 扩链剂用量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发泡助剂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动态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助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的制造方法
    5.3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泡沫稳定剂用量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5.4.2 泡沫稳定剂种类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5.4.3 水的用量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钢轨信道应急通信与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钢轨弹性波信号传播特性研究
    2.1 弹性波基本概念及理论
        2.1.1 弹性波基本概念
        2.1.2 弹性波基本理论
    2.2 弹性导波有限元分析方法
        2.2.1 有限元简介
        2.2.2 弹性体有限元位移法
    2.3 导波结构有限元频散特性求解方法
        2.3.1 板状结构导波频散关系求解
        2.3.2 杆状结构导波频散关系求解
        2.3.3 钢轨导波频散特性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轨中信号传播关键因素研究
    3.1 钢轨物理材质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3.2 钢轨几何结构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3.2.1 钢轨周期性结构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3.2.2 钢轨长度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3.3 钢轨约束点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3.4 钢轨边界及附属物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3.5 温度及应力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带宽复杂环境下信息加载及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4.1 振动信号激振及检测方法研究
        4.1.1 激振方法研究
        4.1.2 振动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4.2 信息加载及降噪技术研究
        4.2.1 信息加载技术研究
        4.2.2 振动信号降噪
    4.3 低速率语音编/解码技术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加权复合振源定位方法的研究
    5.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定位方法
    5.2 基于频谱特征的定位方法
    5.3 基于双向延迟时间的定位方法
    5.4 复合定位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钢轨传输介质的通信系统研究
    6.1 钢轨弹性波通信方式
        6.1.1 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
        6.1.2 二进制频移键控(BFSK)
    6.2 通信协议
    6.3 系统整体设计
    6.4 噪声干扰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提高轨道交通用弹性体结构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影响因素综述[J]. 吴国文,朱继光. 合成橡胶工业, 2021(06)
  • [2]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 朱海燕,曾庆涛,王宇豪,曾京,邬平波,朱志和,王超文,袁遥,肖乾.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1(03)
  • [3]空画容错六维力传感器设计及标定研究[D]. 韩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精确调整设备结构分析与优化[D]. 张龙.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5]适用于低温环境的聚氨酯防水粘结材料研究进展[J]. 闫瑾,张连振,惠嘉,石艳,吴君,刘宇. 化工新型材料, 2022(02)
  • [6]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D]. 张益瑞. 吉林大学, 2021(01)
  • [7]转辙机动作杆力传感器设计与测量研究[D]. 张天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PTMG体系的MPUE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崔胜恺.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9]影响微孔聚氨酯弹性体动态性能的因素研究[D]. 沈照羽.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10]基于钢轨信道应急通信与定位技术研究[D]. 江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提高轨道交通用弹性体结构材料性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