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澄清水回流、混凝剂联合投加净化高浊度水(论文文献综述)
陈杰[1](2021)在《紫外光-H2O2引发聚合壳聚糖基改性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污废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而居民对饮用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污废水在处理过程以及水源水的净化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含水量一般高达95%-99.5%,具有较大体积,占据空间大,不利于运输和处理,难以处置,且易腐败产生臭味。此外,污泥未经处理和处置,易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造成污染与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也会造成巨大威胁。故而处置前应将污泥中的固体沉淀物作脱水预处理,减小体积与占地面积,以便污泥后期的高效处理和处置,这也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絮凝法是目前最普遍和高效的污泥调理方法之一:通过投加化学调理剂(絮凝剂)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污泥颗粒或胶体颗粒在絮凝剂作用下聚集成大颗粒,在重力或机械力的作用下沉降。然而,按照传统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阳离子子聚丙烯酰胺(CPAM)及其接枝聚合产品存在引发聚合效率低、产品絮凝性能不强、电中和与吸附架桥能力不足和品种较为单一等缺点,难以满足目前污泥脱水调理对絮凝剂的要求。此外,在污泥脱水调理领域,对污泥絮凝结构特征与其性能之间关联和机理研究较少。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发出新型高效的可以对污泥进行高效脱水调理的絮凝剂。因此,本论文采用UV-H2O2新型高效的引发方式,以天然的壳聚糖(CTS)作为接枝母体,将CPAM接枝聚合在CTS上,制备新型壳聚糖基改性阳离子絮凝剂,以提升其絮凝性能、丰富絮凝剂的种类。采用破碎再絮凝实验以及引入分形理论的计算方法,将污泥絮体的结构形态特征(粒径、分析和沉降性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究其变化规律,并建立其与污泥脱水调理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这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污泥絮凝和脱水调理的研究和认识。论文将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CTS作为聚合原料,采用UV-H2O2引发方式合成出新型壳聚糖基改性絮凝剂CTS-g-P(AM-DMC),简称CTS-g-PAMD。考查了单因素制备条件对絮凝剂分子量和壳聚糖接枝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了探究了其引发、接枝和聚合机理。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分析了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化学键能、晶体结构、热学性能和表观形貌等,进一步了解该絮凝剂的理化特性。本次将所合成制备的新型絮凝剂应用在污泥脱水调理中,并对其污泥脱水调理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污泥絮体结构特征与污泥脱水效果之间的“构-效”关系,并探究相关的絮凝剂机理。据此,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单因素制备条件表明UV-H2O2合成该絮凝剂的最佳实验条件是:紫外光功率为175W,紫外照射时间为50 min,p H为4.5,H2O2浓度为0.08 wt%,总单体质量分数为25 wt%,CTS单体质量分数为20 wt%。在最佳条件下的CTS-g-PAMD分子量和壳聚糖接枝效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4.82×106Da和91.1%。响应面法表明单因素对CTS-g-PAMD分子量的影响顺序为:紫外光功率(A)>CTS含量(D)>p H(B)>H2O2(C)。各因素间交互影响显着次序依次为:BC>BD>AB>CD>AD>AC。响应面到优化后CTS-g-PAMD分子量可达5.535×106Da。UV-H2O2引发方式包括自由基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2)红外光谱、氢谱和XPS分析表明CTS-g-PAMD中存在AM、DMC和CTS的官能团、质子还有能谱特征峰,证实了AM和DMC单体成功接枝聚合在CTS上。CTS-g-PAMD氢谱分析表明接枝聚合的活性位点为CTS的C2位点相连的-NH2上。XRD分析表明CTS-g-PAMD的特征衍射峰介于PAMD和CTS之间,更接近CTS。差热/热重分析表明CTS-g-PAMD的表现出三个阶段的失重,其热分解发生在第三阶段,其热分解吸收峰分别为414.2℃和392.2℃,接枝后的CTS-g-PAMD的热稳定性较好。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采用UV-H2O2合成的CTS-g-PAMD具有粗糙、凸起和多孔结构的表面形貌,有助于快速吸水溶解,便于发挥絮凝作用。(3)絮凝最佳的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35mg/L、p H值7.0以及CTS的接枝效率为69.5%。其中,CTS-g-PAMD-2在所有的絮凝剂中表现的污泥脱水调理能力最强,对应的污泥比阻(SRF)和泥饼含水率(FCMC)分别达到了4.7×1012m·kg-1和73.7%。CTS-g-PAMD-2在较宽的p H窗口内(p H=4.0-10.0)表现出优异的污泥脱水性能,并有着最大的絮体粒径和分形维数(d50=394.121μm,Df=1.74)。在污泥絮体的破碎再絮凝实验中,CTS-g-PAMD-2对应的污泥絮体在破碎后的再生恢复能力较强。污泥絮体的d50和Df在破碎后分别达到228.344μm与1.69。(4)CTS-g-PAMD中含有大量的阳离子DMC单体和正电性的CTS,使得Zeta电位变大,电中和能力变强。CTS-g-PAMD-2因其分子量较大,吸附架桥作用较强,其对市政污泥脱水调理效果也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此外,经过CTS-g-PAMD-2调理后的污泥絮体结构能够抵抗外力的破坏,再生能力较强。经破碎之后,这些絮体依旧能够快速聚集在一起,再次形成大而密实的污泥絮体结构,显着提高污泥脱水调理与絮凝效果。(5)投加量及体系p H对净水污泥脱水调理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絮凝剂在投加量为15 mg/L、p H值为7.0时,取得最佳的污泥脱水调理效果(TR=95.1%、DS=33.7%和SRF=0.91×1010m·kg-1)。过高或过低的投加量以及强酸强碱的条件均不利于提升污泥的脱水调理性能。在一定范围内,絮凝剂的较高阳离子度和分子量有利于提升其电中和、电吸附和吸附架桥能力,能够更好的对污泥进行脱水调理与混凝。此外,粒径和Df越大,污泥脱水调理的效果就越理想,脱水性能就会越优异。最佳絮凝条件时,四种絮絮凝剂中,CTS-g-PAMD-3(d50=413.5μm;Df=1.961)对应的絮体粒径d50和Df最大,经其调理生成的污泥絮体颗粒粒径较大结构密实,有效降低了污泥比阻,显着提升了污泥脱水与调理效果。调理后的污泥絮体在沉降过程明显分为三个阶段,即快速沉降,慢速沉降和界面稳定,絮凝沉淀作用主要发生在第一阶段,即快速阶段。污泥经CTS-g-PAMD-3调理后形成的粒径最为密实,下沉较快(6.37 cm/min),便于降低污泥上清液浊度并提高泥饼含固率(DS),加快了泥水的固液分离效果。(6)絮凝过程中同时存在电中和、电补丁和吸附架桥作用。电中和与电补丁作用有助于降低污泥胶粒表面电位,对污泥快速脱稳起重要作用,而吸附架桥作用可将脱稳的污泥胶体颗粒拦截、吸附和锚定在其分子链上,快速形成大而紧凑的污泥絮体结构,有助于快速沉降。
胡光楠[2](2017)在《大伙房水源特征性季节饮用水处理工艺方案设计》文中指出大伙房饮用水水源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九大饮用水水源之一。大伙房饮用水水源包括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抚顺县和清原县以及本溪市桓仁县,目前大伙房水源为辽宁省七大城市的生活饮用水水源。通过水质调查分析,总结出大伙房水源特点:大伙房水源属于微污染水源,常年高锰酸盐指数在3 mg/L左右,最高值6.4 mg/L;氨氮指标基本0.15 mg/L以下,最高值0.34 mg/L,满足饮用水标准。是典型的北方水库水源,季节性特征明显。冬季(枯水期)属于典型的低温低浊水,温度在2-6℃,浊度在0.7-4.8NTU。夏季浊度较高,洪水期出现超高浊度现象,一般50 NTU至-数百NTU,特大暴雨短期浊度1000多NTU,甚至接近2000 NTU,给饮用水处理造成极大负荷。水处理的主要难点在于水质季节性变化,大伙房水源的季节性特征水质极其不利于水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综述低温低浊水、高浊水及微污染水质处理技术,对各种预处理工艺、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合理的的处理工艺方案。针对大伙房水源水质特征和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各指标限值,推荐两种水处理工艺,分别是预氧化加强化常规工艺和预氧化膜过滤处理工艺,并对两工艺进行投资估算。方案一净水处理流程:预氧化吸附(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机械混合—网格絮凝池—斜板沉淀池—超滤膜过滤—氯消毒。项目总投资为14134.26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投资10665.32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203.33万元;基本预备费1158.18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07.43万元。方案二净水处理流程:预氧化吸附(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机械混合—网格絮凝池—斜板沉淀池—V型滤池—消毒。项目总投资为12440.18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工程投资9273.81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44.67万元;基本预备费1018.66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03.4万元。通过两种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推荐膜滤方案作为大伙房饮用水水源饮用水净水工艺。
朱晓玉[3](2012)在《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是,目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我国,煤矿矿区尤其是北方矿区缺水已成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煤矿生产过程中又排出大量的矿井水,这些矿井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不仅造成了矿区周围环境的污染,而且还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因此,综合考虑,矿井水资源化是解决煤炭矿区严重缺水和矿井水污染环境这两个困扰煤炭行业的难题的最佳选择,而且合理的资源化可使煤矿矿井水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基于上述理论,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现场踏勘以及研究分析,本文针对淮北矿区矿井水水质特征,提出了矿井水处理回用方案,通过分析矿井水处理工艺对淮北矿区矿井水水质处理效果的,并论证了该矿区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回用的可行性,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考虑,给出最佳矿井水处理技术路线。这一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找出一种矿井水处理最佳技术路线(既能满足标准要求又能节省资金),对于淮北矿区老矿井矿井水处理站改造以及新建、扩建矿井矿井水处理站的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尹春艳[4](2008)在《六角孔网格和多级斜板系统处理高浊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浊水广泛存在于多种水体及工业工程中,这样的高浊水作为水资源,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进一步利用,现今利用高浊度水河流作为给水水源的地区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净化高浊水,使其达到使用水水质标准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处理高浊水的设备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一方面在水处理中应用的絮凝设备,其缺点是不能根据水质和水量的变化进行调节,水头损失较大,局部絮凝效果差。另一方面,在水处理中应用的沉淀工艺形式主要有平流池、斜板和斜管沉淀池等。平流池虽然运行相对稳定,但是占地面积大、效率低;而斜管和间距较小的斜板沉淀池运行一段时间后,或者当水质水量发生变化时,其沉淀效率和出水水质明显下降,导致斜管和斜板间严重积泥与堵塞,甚至压塌斜管和斜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实验采用可调式六角孔网格絮凝设备,能够根据水质和水量的变化进行方便而有效地调整网片的数量,水流经过六角孔眼后能够形成更多更强的涡旋,大大提高了水流的紊乱度,对快速形成密实、易沉淀的矾花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增大了水流的有效过水面积,减少了水头损失,缩短了絮凝时间。同时采用多级斜板沉淀池,在沉淀池沿水流方向布设3级或3级以上间距不同的斜板模块,不仅提高了沉淀效率,而且保证排泥顺畅。本文采用六角孔网格和多级斜板沉淀系统处理浊度为650NTU、色度为2300PCU的高浊水,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实验过程中,通过研究絮凝剂投加浓度、投加量,进水流量、网格排列方式、絮体形态学参数及上清液的浊度、色度,确定了最佳工况,即当进水流量为100L/h时,采用2、1、3的网格模块排列顺序所得的出水效果最好,出水浊度为19.5NTU、色度为110PCU,浊度去除率为97.0%、色度去除率为95.2%;絮体的平均有效质量密度ρe为6066 Kg·m-3、平均当量粒径dST为346.9μm、平均自由沉速V为13.24 mm·s-1、二维分形维数Df为2.70。
刘杰,何为军[5](2007)在《我国矿井水处理的现状及其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蒸馏、电渗析、反渗透、化学混凝、纳滤、化学中和、湿地处理等针对不同水质的矿井水处理方法以及不同质量的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实践证明,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杨雪宏,董会新[6](2006)在《煤矿矿井水的净化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矿井水既是一种具有行业特点的污染源,又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目前我国很多煤矿一方面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未经处理直接外排,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并且污染环境。经过对煤矿矿井水的适当处理,可提供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在水处理过程中,进水的浊度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出水的浊度控制十分重要,它直接决定水处理药品的加入量和水处理的效果。通过控制室将浊度数据与加入药品的量相联系,对加药量进行控制,既保证了水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又节省了处理成本。
董志龙,李德生,班云霄,于连群,王宝山[7](2006)在《强化水旋澄清池技术处理高浊度黄河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常规水旋澄清池处理工艺.提出了增加投药器、改变投药方式和改造水旋澄清池进水方式的强化措施.实验结果表明,水旋澄清池经强化技术改造后,黄河水中浊度、有机物、氨氮的去除率均有了较大提高.为水厂在黄河水较高浊度期的正常供水提供了技术保障.
田亚斌[8](2006)在《兰州连城铝业净水厂高浊度水处理系统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多沙河流较多的国家之一,年平均输沙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河流有42条,年最大输沙量超过1000万吨的有60条。直接入海泥沙总量年平均为19.4亿吨,其中黄河占59%,长江占25%,海河及其它河流占16%。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 目前,国内对高浊度微污染水处理主要是采用传统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具有投资省、运行稳定、维护管理简便等优点,但由于受其净化功能的限制,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低,尤其是对水中可溶性低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差。因此,如何通过对高浊度水处理工艺和运行方式的优化,提高传统水处理工艺生产能力、保障安全供水,已成为给水处理界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浊度水处理系统优化,主要从给水处理系统的工艺优化、给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优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模型试验和生产性试验,验证工艺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最后制定出于之配套的工艺运行方法和运行参数。 本文以连城铝业净水厂生产实践为基础,针对大通河夏季洪水季节水厂进水浊度偏高时出水水质恶化的实际情况,在广泛了解国内外高浊度水处理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为指导,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改进现有水处理工艺和优化生产各环节的运营管理的方案。其目的是为解决该水厂高浊度水处理问题和实现水厂全面优化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是高浊度河流较多的国家,高浊度地表水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内很多水厂都存在处理高浊度水的问题。由于水土流失面积的不断扩大,使一些河流含沙量增高、水污染加剧,高浊度洪水出现的频率增加、时间延长,给一些水厂的运行造成影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水厂,受到工艺规模、场地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改建和扩建。以致影响了正常的生产。连城铝业净水厂在传统高浊度水处理工艺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现有工艺进行优化,不仅可以解决连城铝厂供水问题,为企业节能、降耗、增效做出贡献,而且其强化高浊度水处理研究的经验可供同类型水厂借鉴。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刊编辑部[9](2005)在《Ei收录我刊2003年发表的部分文章(二)》文中认为
方曦,聂建校[10](2003)在《澄清水回流、混凝剂联合投加净化高浊度水》文中提出将澄清水回流工艺和旋流结团絮凝技术有机结合,同时对混凝剂进行优化组合,形成高浊度水净化集成技术。应用该技术对高浊度水进行生产性试验取得了很好的除浊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同时可使出水的致突变活性呈阴性。
二、澄清水回流、混凝剂联合投加净化高浊度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澄清水回流、混凝剂联合投加净化高浊度水(论文提纲范文)
(1)紫外光-H2O2引发聚合壳聚糖基改性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污泥调理与方法 |
1.2.1 物理调理 |
1.2.2 生物调理法 |
1.2.3 化学调理法 |
1.3 絮凝及絮凝剂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1 絮凝技术概述 |
1.3.2 絮凝机理 |
1.3.3 絮凝剂种类 |
1.4 壳聚糖改性絮凝剂 |
1.4.1 壳聚糖的接枝聚合改性 |
1.4.2 合成引发方式 |
1.4.3 紫外光引发聚合 |
1.5 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6 基金支持 |
第二章 CTS-G-PAMD的制备及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 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2.4 聚合物基础参数测定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紫外光功率的影响 |
2.5.2 光照时间的影响 |
2.5.3 pH的影响 |
2.5.4 H_2O_2的影响 |
2.5.5 总单体质量分数的影响 |
2.5.6 CTS单体质量分数的影响 |
2.6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
2.6.1 相应面实验设计 |
2.6.2 响应面分析 |
2.6.3 模型验证 |
2.7 UV-H_2O_2自由基引发聚合机理研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TS-G-PAMD的结构表征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3 聚合物表征结果讨论与分析 |
3.3.1 红外光谱表征(FTIR) |
3.3.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
3.3.3 聚合物XRD分析 |
3.3.4 聚合物XPS分析 |
3.3.5 聚合物的差热/热重(TG/DSC)分析 |
3.3.6 聚合物的扫描电镜图像分析(SEM)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TS-G-PAMD对城市污泥脱水调理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2.3 污泥脱水调理方法 |
4.2.4 污泥脱水调理性能测试方法 |
4.3 污泥脱水的结果与讨论 |
4.3.1 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4.3.2 pH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4.3.3 CTS接枝效率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4.4 絮体破碎再絮凝及相关絮凝机理的研究 |
4.4.1 絮体的粒径与分形维数 |
4.4.2 污泥絮体破碎再絮凝 |
4.5 絮凝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TS-G-PAMD对净水污泥脱水调理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仪器 |
5.2.2 污泥脱水调理性能测试方法 |
5.2.3 实验材料 |
5.2.4 絮凝剂的污泥脱水实验 |
5.3 污泥脱水的结果与讨论 |
5.3.1 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5.3.2 pH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5.3.3 聚合物分子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5.4 絮体特性 |
5.4.1 污泥絮体粒径 |
5.4.2 污泥絮体分形维数 |
5.4.3 污泥絮体的沉降特性 |
5.5 絮凝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
(2)大伙房水源特征性季节饮用水处理工艺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大伙房饮用水水源 |
1.2.1 大伙房饮用水水源引水工程 |
1.2.2 大伙房饮用水水源 |
1.2.3 大伙房饮用水水源汛期情况 |
1.3 微污染水源的特点和危害 |
1.4 低温低浊水的特点 |
1.4.1 低温的不利影响 |
1.4.2 低浊的不利影响 |
1.5 低温低浊微污染水研究现状 |
1.5.1 预处理单元 |
1.5.2 深度处理单元 |
1.5.3 加强常规处理单元 |
1.6 高浊水的特性和处理难点 |
1.7 高浊水研究现状 |
1.7.1 设预沉单元 |
1.7.2 强化混凝 |
1.7.3 强化混凝与沉淀工艺 |
1.8 主要内容 |
1.9 设计依据 |
第二章 大伙房水源季节性特征水质 |
2.1 水温特性及变化规律分析 |
2.2 汛期高浊度水质特性分析 |
2.3 冬季低温低浊水质特性分析 |
2.4 微污染水质特性分析 |
第三章 大伙房水源特征性水质净水工艺方案 |
3.1 原水水质及设计出水水质 |
3.2 高浊度水净化工艺方案 |
3.2.1 自然沉淀工艺 |
3.2.2 絮凝预沉淀工艺 |
3.2.3 澄清池出水回流与助凝技术 |
3.2.4 膜分离技术 |
3.3 低温低浊水净化工艺方案 |
3.3.1 直接过滤 |
3.3.2 膜分离技术 |
3.4 微污染净化工艺方案 |
3.4.1 吸附 |
3.4.2 化学氧化 |
3.4.3 生物氧化 |
3.4.4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
3.5 大伙房水源饮用水处理工艺方案 |
3.5.1 预氧化膜过滤处理工艺 |
3.5.2 预氧化加强化常规处理工艺 |
第四章 大伙房水源特征性季节净水运行工艺方案 |
4.1 高浊微污染水质运行方案 |
4.2 低温低浊微污染水质运行方案 |
4.3 其它季节水质运行方案 |
第五章 大伙房水源饮用水处理工艺设计 |
5.1 加药及预氧化系统 |
5.2 氧化配水井 |
5.3 混合池 |
5.4 絮凝池 |
5.5 沉淀池 |
5.6 超滤膜系统 |
5.7 清水池 |
5.8 加氯系统 |
5.9 过滤 |
5.9.1 V型滤池 |
5.9.2 反冲洗水回收 |
5.10 污泥处理系统 |
5.10.1 污泥处理处置方案 |
5.10.2 设计污泥量 |
5.10.3 污泥调节池 |
5.10.4 污泥浓缩池 |
5.10.5 污泥脱水间 |
5.11 工程设计设备 |
第六章 工程投资估算与方案比较 |
6.1 投资估算 |
6.1.1 编制依据 |
6.1.2 工程建设总投资 |
6.2 成本计算 |
6.2.1 编制依据 |
6.2.2 成本相关费用计算 |
6.2.3 基本数据 |
6.3 设计方案选择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致谢 |
(3)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淮北矿区概况 |
2.2 区域地质及地质构造 |
2.3 淮北矿区生态环境概况 |
2.4 淮北矿区水环境功能概况 |
第三章 淮北矿区矿井水水质特征及主要处理工艺介绍 |
3.1 矿井水的来源 |
3.2 矿井水分类 |
3.3 淮北矿区矿井水水质特征 |
3.4 矿井水处理工艺的一般流程 |
3.5 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
3.6 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及利用现状情况 |
第四章 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
4.1 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工艺方案选取原则 |
4.2 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工艺方案 |
4.3 矿井水处理工艺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
4.4 矿井水处理工艺方案的比选 |
4.5 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及资源化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六角孔网格和多级斜板系统处理高浊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高浊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高浊水的特点 |
1.2.2 高浊水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高浊水的混凝实验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配制水样 |
2.2.3 确定混凝条件 |
2.2.4 手动搅拌试验 |
2.3 小结 |
第3章 六角孔网格混合反应和多级斜板沉淀系统处理高浊水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配制水样 |
3.2.3 六角孔网格混合反应和多级斜板沉淀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进水流量的影响 |
3.3.2 絮体形态分析方法 |
3.3.3 絮体的形态分析结果与讨论 |
3.3.4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兰州连城铝业净水厂高浊度水处理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 |
1.2 高浊度水处理系统优化问题的提出 |
1.2.1 给水处理系统的工艺优化 |
1.2.2 给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优化 |
1.2.3 高浊度水处理系统的优化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1.5 高浊度水处理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研究情况 |
1.5.1 基础理论 |
1.5.2 国外高浊度水研究情况 |
1.5.3 国内高浊度水研究情况 |
1.6 我国城市供水质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 |
第2章 连城铝厂净水厂概况 |
2.1 水厂改扩建情况及工艺现状 |
2.2 存在问题 |
2.3 理论分析 |
2.4 解决方案 |
第3章 高浊度水处理系统优化方案的确定 |
3.1 可借鉴的经验 |
3.2 方案确定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章 大通河高浊度水特性研究 |
4.1 大通河流域洪水水文特性分析 |
4.1.1.流域自然地理及气候概况 |
4.1.2 洪水特性分析 |
4.1.2.1 洪水成因 |
4.1.2.2. 洪水的发生时间及峰型 |
4.1.2.3. 洪水历时和传播时间 |
4.1.2.4. 洪峰流量的变化 |
4.1.2.5. 洪水来源及地区组成 |
4.1.2.6. 洪水水质 |
4.1.2 小结 |
4.2 大通河高浊度水特性实验 |
4.2.1 试验水样的获取 |
4.2.2 泥沙比重、干容重、湿容重测定 |
4.2.3 泥沙粒径分析试验 |
4.2.4 高浊度水流变特性试验 |
4.3 高浊度水特性分析 |
第5章 高浊度水絮凝理论 |
5.1 处理高浊度水的絮凝剂 |
5.2 高浊度水絮凝基本理论 |
5.3 高浊度水投药量的影响因素 |
第6章 高浊度水的静沉试验 |
6.1 实验设计及方法 |
6.1.1 实验用泥沙 |
6.1.2 实验用药剂 |
6.1.3 试验用仪器 |
6.1.4 试验设计 |
6.2 不同药剂下沉速及余浊的比较 |
6.3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投加量与浑液面沉速的关系 |
6.3.1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起动剂量 |
6.3.2 高分子有机絮凝剂的最佳投药量 |
6.3.3 泥沙表面覆盖率 |
6.3.4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投加量与沉速的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辐流式沉淀池系统优化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
7.1 辐流式沉淀池工艺改造情况 |
7.1.1 试验工艺 |
7.1.2 改进措施及机理 |
7.2 辐流式沉淀池混凝沉淀试验 |
7.2.1 自然预沉和絮凝预沉对比试验 |
7.2.2 碱式氯化铝和三氯化铁生产性对比试验 |
7.3 聚合氯化铝(PAC)与PAM联合投加及清水回流试验 |
7.3.1 试验流程及理论 |
7.3.2 试验结果分析 |
7.4 小结与建议 |
第8章 气浮澄清、过滤系统工艺的优化 |
8.1 气浮澄清池工艺现状及存在问题 |
8.2 过滤、消毒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
8.2.1 过滤系统 |
8.2.1 消毒系统 |
8.3 气浮澄清、过滤、消毒系统改造建议 |
8.3.1 气浮池的改造 |
8.3.2 加药系统的改造 |
8.3.3 过滤系统的改造 |
第9章 工艺优化后的出水效果分析 |
9.1 优化后的工艺流程 |
9.2 各种运行条件下的出水效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澄清水回流、混凝剂联合投加净化高浊度水(论文提纲范文)
1 净化新技术的形成 |
2 试验及结果分析 |
2.1 浊度对比试验 |
2.2 去除COD的对比试验 |
2.3 去除NH3-N的对比试验 |
2.4 遗传毒理学的对比试验 |
3 结论 |
四、澄清水回流、混凝剂联合投加净化高浊度水(论文参考文献)
- [1]紫外光-H2O2引发聚合壳聚糖基改性絮凝剂及其应用研究[D]. 陈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大伙房水源特征性季节饮用水处理工艺方案设计[D]. 胡光楠.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3]淮北矿区矿井水处理技术与应用研究[D]. 朱晓玉.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4]六角孔网格和多级斜板系统处理高浊水研究[D]. 尹春艳. 河北大学, 2008(S1)
- [5]我国矿井水处理的现状及其资源化利用[J]. 刘杰,何为军.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07(04)
- [6]煤矿矿井水的净化处理技术研究[J]. 杨雪宏,董会新. 煤矿安全, 2006(08)
- [7]强化水旋澄清池技术处理高浊度黄河水的研究[J]. 董志龙,李德生,班云霄,于连群,王宝山.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6(03)
- [8]兰州连城铝业净水厂高浊度水处理系统优化[D]. 田亚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06(09)
- [9]Ei收录我刊2003年发表的部分文章(二)[J]. 本刊编辑部. 中国给水排水, 2005(06)
- [10]澄清水回流、混凝剂联合投加净化高浊度水[J]. 方曦,聂建校. 中国给水排水, 2003(S1)
标签:水处理絮凝剂论文;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论文; 污泥脱水机论文; 絮凝沉淀论文; 污泥浓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