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信网网管系统建设中的基本问题、现状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何兆贤[1](2021)在《铁路通信承载网智能网管系统功能架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在铁路网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铁路通信承载网也随之得以发展壮大,铁路通信承载网是服务于铁路运输组织、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是铁路各系统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其保障了铁路运输组织各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但随着承载网网络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管理的需要,网络隐患难以被发现、故障处置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诸多问题逐步体现出来。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铁路运输各系统在智能化、信息化上以铁路通信承载网为基础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承载网网络的故障将对铁路运输造成巨大的干扰和潜在的经济损失,而网络智能化管理技术的缺失无形中放大了发生这一潜在影响的可能性,有可能瞬间、大面积影响铁路运输组织,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随着铁路承载网中断对运输干扰事件的愈发突出,铁路承载网的可靠性和网络生存能力变得更为现实与重要。本论文深度分析了铁路承载网的现状,以及智能化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结合相关辅助系统运用情况,分析了现有网管系统在设备维护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并对网络管理者所关注的在资源运用、任务管理、智能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需求进行智能化网管系统架构及功能设计,并提出利用数据挖掘算法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等算法对承载网本身的性能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形成实时性、可视化的设备健康管理呈现机制,提升与改善现有对承载网的在资源配置、任务管理、智能运用方面技术监测与管理方法,使通信承载网的管理更加高效、有针对性,实现对铁路通信承载网的智能化管理。
姜洋[2](2020)在《基于J2EE的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电力通信网络是电网的重要组成网络之一,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可靠供电的重要手段。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通信网规划执行期间,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与改造,网络中各种不同制式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多,这些设备分别应用于电力通信网络的传输网、交换网、业务网、支撑网、综合数据网等不同的网络领域,其所承载的业务类型也千差万别,单纯依靠人工数据记录、存档施工设计图纸对通信调度工作要求更高,以上情形为电力企业日常的通信运维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面向电力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设备和通信业务,进行实时、可靠的全面管理的电力通信管理系统。针对电力通信网络中缺乏统一通信管理系统的现状,本论文首先分析并研究现有电力通信系统中不同厂家的专业网管所采用的技术及手段,并重点参考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两家运营商的运维管理模式。然后,针对电力通信系统的特色功能将电力通信资源从逻辑和物理两个角度建模。依据本人所在电力企业通信网络运维管理的实际业务需要,立足通信专业的自身特点,进行系统功能设计、界面设计和流程设计,达到应用功能的实用、好用的目标。最后,结合电力行业的一些规程规范,为实现本系统对电力通信网中的通信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方便运行人员高效开展日常运维工作,建立了人机交互的资源模型,为业务的开通提供保障,使该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电力企业运行人员。在对系统资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J2EE技术规范,设计了系统的四个功能模块:实时监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运行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
傅淼[3](2020)在《基于ASON技术的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网架设规模的不断增大,许多地区与电网配套的电力通信网络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现有通信网络宽带业务不断增加,如何建设一个可靠、稳定、先进的通信传输网将作为电力通信发展的长期课题。本文以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络升级项目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技术对通信网络升级方案进行了设计,优选出了最佳设计方案,并对设计出ASON通信网络性能进行功能进行仿真测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ASON通信技术概念及技术优势,并介绍了Alcate设备在ASON网构建中的应用。(2)分析了当前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及传统的SDH通信网的不足。(3)研究了ASON网络路由恢复和保护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4)提出并优选了ASON技术在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中的建设方案。(5)测试了ASON技术在电力通信网应用后的设备性能及网管性能,并评估了项目建设效益。
金鑫[4](2020)在《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供电系统的发展,电力通信网络逐步建立和发展,新一代的电能信息和通信网络可以作为各个综合业务网络的传输平台。网络计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从电网传输的各种服务的发展,并且满足了在整个智能电网和鄂尔多斯地区建立各种连接的电信信息平台的要求。基于“十三五”规划,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构建满足通信服务要求的网络。“高度可靠,多样化,多功能和高速”的通信网络为安全发电提供了可靠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在本文中,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鄂尔多斯市电力通信网络的现状:电力传输网络,业务网络和支持网络。此外,随着国家电网的发展,进一步研究了当前电力通信网络的主要问题和鄂尔多斯地区电网的新情况。此外,分析了电力通信网络的电信业务的组成和特点,并提出了一种计算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络业务的横截流量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服务区域,并统计预测带宽需求。最后,根据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骨干网和配电网的规划目标,将从骨干传输网,服务网和支持网三个角度对骨干网规划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根据业务需求提交通信故障恢复系统的蓝图和配电网络计划。
刘栋[5](2020)在《基于SDH+EPON的智能配电通信组网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建成了大电压等级的坚强输电网络。在公司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智能配电网的建设将作为工作的重点。智能配电网的实现离不开配电自动化。配电通信网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配电自动化的能力,可以看出,组建智能配电通信网是实现智能配电网的关键,因此研究智能配电通信组网技术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非凡。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提出,结合长治市区10k V供电用户覆盖范围以及智能配电网建设进度,详细分析长治供电公司可以采用的智能配电通信网技术,结合目前的骨干传输网现状,详细分析电力通信技术应用,分析配电自动化的体系结构以及业务需求,从提升配电网自动化程度以及安全可靠性为目标,研究适用于长治供电公司智能配电网的通信组网方式,以经济性、可靠性为目标,利用SDH+EPON技术实现长治供电公司智能配电通信组网方案。最后结合组网方案,对设计方案进行实例验证,验证配电通信网的可用性,最终为其他网省公司的配电通信网建设提供参考方案。
黄德松[6](2020)在《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有力地推动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随之扩大了通信网络规模,并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复杂度,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电力通信网的省地监控集约化管理,对生产管理平台提出了“应用集中部署、系统互联互通、网络集中监控、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目前,XX电网已建成了省地两级SDH光传输网AB平面及省级OTN传输网,一共有30多套传输网管,分别在省级主站和各个地市呈分布式管理,每套网管系统只针对各自的传输、设备等进行管理,数据存在散、乱状态,缺乏集中存储数据,不能实现对运行系统的综合监控,没有对网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距离网络集中监视、设备统一维护、资源集中存储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相关的通信资源分散在各个运维人员的手中,未进行资源整合及网络共享,管理人员对全网的综合分析困难重重,不能实现通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动态化管理。本课题针对XX地区的电力通信网组网现状进行研究,主要采用B/S三层结构,UI界面采用HTML+CSS技术进行布局和设计,结合JQuery、AJAX技术和My SQL数据库,并采用主流的CORBA北向接口技术进行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设计而形成的电力通信管控系统,通过集中部署应用,集中化管理数据,集中监控网络从而实现通信资源管理、运行管理和网管综合监控功能的全方位管理。
于海广[7](2020)在《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通信网络也逐渐形成和发展,作为新一代的电力通信网络,作为综合业务的载体平台,网络规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承载的多类型业务的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提高通信网的业务支撑能力,支撑电网发展和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本文对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进行规划研究。本文首先对白城地区骨干通信网和10k V接入网进行了现状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白城市城市电网发展总体规划,参考有关的标准文件和技术规范,分析了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的接入业务需求,选取地市公司和县公司为业务断面,采用直观预测和弹性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进行带宽预测,最后给出白城地区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10k V通信接入网的规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成效分析,使网络规划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何立帅[8](2020)在《LN公司电力通信运行维护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与泛在电力物联网均属于国家电网企业日后发展过程中,应对各项问题及挑战的核心选择。针对电力通信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为“三型两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及支持,同时亦属于维护电网运行流程的关键内容。另外,电力通信为电网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电网行业逐渐成熟和进步的背景下,通信运维不仅增添诸多新功能,而且还制定满足其发展的管理要求,然而传统通信运维管理制度早已无法为现阶段通信业务发展需求提供满足。随着“三型两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基于内部压力以及外部环境共同影响,导致电力企业不得不优化和完善通信运维管理相关内容,确保其能够为整体通信体系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适应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集约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电力企业在通信业务体系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加强电网发展水平的终极目标。本文以LN公司电力通信运维检修管理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调查法,理论论述等手段,对企业现有的通信运维检修管理在调度运行资源配置、人员队伍建设、检修精细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现状描述。再通过对LN公司通信运行维护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得出调研结论,同时结合今后运维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详细原因分析,指出亟待优化提升的管理短板,并借鉴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对管理短板进行细致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契合企业实际的管理短板解决方案,包括方案设计的目标、思路和重点。最后根据方案设计内容进行了细化,具体举措包括强化运维检修精细化、加强人才队伍组织建设、调度指挥集约化,贯彻通信运维管理区域内沟通协调职能,以达到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质量效益的目的,最终达到通信运维检修管理优化的目标,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苏宇科[9](2019)在《某地区配网自动化建设中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主要是指对电力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种配电网远方终端予以实时协调、监控以及控制的集中式管理系统。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配电网通信系统是保证配网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保障,可较好的保证数据采集、运行状态变化以及优化配电网的实施。为此,通信系统涉及方案的合理性可对配电网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运行质量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本文以广东清远市下辖县级市英德供电局配电通信网为例,在分析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趋势、配网自动化建设现状和通信网运行状况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设计出适用于该地区配网自动化建设的配套通信系统,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总结分析了英德市供电局辖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现状和关键问题。在简介英德市社会经济和电力通信网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了该市目前在配网自动化建设中配套通信网络建设的薄弱环节;并进一步分析了英德电网通信自动化水平,得知目前的通信自动化设施无法满足全面实时监控配网运行状态的条件。根据英德地区配网自动化建设情况及配网通信现状,设计出适用于该地区配网自动化改造的配网通信系统,设计主要以光纤网络作为主要传输手段,建基于以太网EPON技术,使用无线公网为辅,最终搭建起适合该地区配网自动化建设实际情况的通信系统。紧密结合英德市供电局的实际需求,为该地区的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建设提供了详实、有力的决策支撑手段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通过试点建设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根据实际效果可以得出方案是实际可行的,试点实施结果对该地区配电网自动化改造中配网通信的建设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最后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工程实施案例进行验收测试,得出终端设备的接收功率和实际带宽,并对少量没有通过测试的终端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
梁瑶[10](2019)在《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基础,传输网络承载着多项基础业务,电力系统中的各项基础业务能否安全可靠的运行,主要取决于传输网络能否提供充足的容量。因此,通过对传输网络的优化,能够有效促进电网实现智能化。现阶段,为了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并实现电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某市电业局不断提升其行政管理效率,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而要想确保该体系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必须构建一套高效、安全的传输网络。这样既有助于电力网络服务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使电力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并为某市电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在本文中,作者根据某市电力通信设施当前的状况,基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对当前主流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性能的优势与劣势,接着选取了与某市电力通信相适应的传输模式,在确保既有资源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传输设计,以促进某市电力系统更好更快的发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详细梳理了某市电力通信网络现行的传输结构,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光纤物理网络结构不完善、接入网传输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等,同时定量估算了某市电力承载业务(如语音、数据等)的分布及需求,进而使得传输容量的规划具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第二,以完善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为目标,深入探究了当前主流的有线传输技术,如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等,从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接入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比选了主流无线通信,并为公众移动网络、数字微波、集群与卫星通信创设了相应的使用场景,同时按照传输网络的不同段落,通过相关的传输技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传输体系,进而使某市电力通信传输规划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第三,基于对核心传输技术的研究,并与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当前的状况及其业务需求相结合,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思路,即“以业务流为经、传输区域为纬”。同时,对于骨干传输网这种有线传输来说,其传输介质需要以光纤为主、微波为辅,并逐步替代以高压线路电力载波为基础的传输方式;接着针对汇聚层面,制定了涵盖公众移动网络、光纤传输以及中低压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在内的汇聚方案,以期促进生产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针对接入网层面,采取了集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公众移动网络和低压PLC于一体的组网方式。
二、通信网网管系统建设中的基本问题、现状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信网网管系统建设中的基本问题、现状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通信承载网智能网管系统功能架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关键技术分析 |
1.3.1 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2 关键技术分析 |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工程价值与意义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7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8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承载网技术概述 |
2.1 承载网光纤技术 |
2.1.1 光纤结构 |
2.1.2 光的传输原理 |
2.2 承载网设备原理 |
2.2.1 MSTP原理 |
2.2.1.1 SDH的帧结构及复用 |
2.2.1.2 映射、定位和复用 |
2.2.2 OTN设备原理 |
2.2.3 数据网设备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承载网网络有效管理问题 |
3.1 概述 |
3.2 铁路承载网网管现状 |
3.3 铁路承载网专业网管存在的问题 |
3.3.1 设备运行性能分析功能单一 |
3.3.2 资源统计无法进行定制 |
3.3.3 任务管理未实现自动化 |
3.3.4 智能运用功能不足 |
3.4 铁路承载网智能化建设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承载网设备性能数据挖掘 |
4.1 网络数据概述 |
4.1.1 告警的关联性 |
4.1.2 设备性能的渐变性 |
4.2 数据挖掘目标 |
4.3 数据挖掘理论 |
4.4 数据挖掘算法 |
4.4.1 决策树算法 |
4.4.2 关联规则 |
4.4.3 粗糙集 |
4.4.4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
4.4.5 遗传算法 |
4.4.6 聚类分析 |
4.5 关联规则表述 |
4.5.1 Apriori算法介绍 |
4.6 性能数据归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网管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5.1 概述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2.1 用户用例分析 |
5.2.2 系统功能需求 |
5.3 资源管理 |
5.3.1 资源的分类 |
5.3.2 铁路通信承载网源现状 |
5.3.3 资源模块 |
5.4 任务管理 |
5.4.1 设备巡检 |
5.4.2 工单管理 |
5.5 智能运用 |
5.5.1 网络架构验证 |
5.5.2 业务等级管理 |
5.5.3 差异化告警管理 |
5.5.4 告警集中管控 |
5.6 设备健康度分析 |
5.7 应用验证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J2EE的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电力通信网的特点及发展阶段 |
1.2.2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关键技术理论研究 |
2.1 J2EE语言概述 |
2.2 B/S架构概述 |
2.3 MVC模型概述 |
2.3.1 标准MVC模型概述 |
2.3.2 Web MVC模型概述 |
2.3.3 主流Web MVC模型 |
2.4 Oracle数据库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需求分析 |
3.1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性能设计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容量规划 |
3.2.2 系统硬件环境设计 |
3.2.3 系统软件环境设计 |
3.3 系统角色设计建模分析 |
3.4 系统功能建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信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1 总体设计原则 |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 物理架构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命名规范 |
4.4.2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4.4.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4.4 数据库安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信管理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
5.1 实时监视模块设计 |
5.1.1 实时监视模块总体结构 |
5.1.2 告警集中监视 |
5.1.3 告警规则管理 |
5.1.4 界面实现展示 |
5.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5.2.1 数据采集模块总体结构 |
5.2.2 数据采控框架功能 |
5.2.3 接口协议适配功能 |
5.2.4 异常处理 |
5.3 运行管理模块设计 |
5.3.1 值班管理功能设计 |
5.3.2 检修管理功能设计 |
5.4 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
5.4.1 资源管理模块总体结构 |
5.4.2 资源影响业务分析功能 |
5.4.3 界面实现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ASON技术的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力通信网中ASON研究应用现状 |
1.3 本人的研究工作及论文内容安排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 |
2.1 ASON概述 |
2.1.1 ASON平面结构 |
2.1.2 ASON连接方式 |
2.2 Alcatel设备的使用 |
2.2.1 Alcatel设备硬件特点 |
2.2.2 Alcatel设备软件特点 |
2.3 ASON网络保护恢复 |
2.3.1 ASON保护机制 |
2.3.2 ASON恢复机制 |
2.3.3 ASON保护与恢复的技术要求 |
2.3.4 ASON与 SDH网络保护恢复机制对比 |
2.3.5 ASON保护恢复技术应用 |
第三章 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基本情况 |
3.2 忻州地区当前电力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 |
3.3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建设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忻州地区 ASON 电力通信网络设计方案 |
4.1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建设目标及原则 |
4.1.1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建设目标 |
4.1.2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建设原则 |
4.1.3 ASON网络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
4.2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组网设计方案 |
4.2.1 设计方案一ASON与 SDH混合组网的单平面结构 |
4.2.2 设计方案二ASON单独组网的双平面结构 |
4.2.3 设计方案优选 |
4.3 ASON组网总体设计 |
4.3.1 忻州地区ASON传输网10G光链路完善 |
4.3.2 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622M光通道完善 |
4.3.3 县调调度对象容灾通道建设 |
4.3.4 调度数据网地县一体化光设备配置 |
4.4 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网络ASON硬件设配配置设计 |
4.5 ASON工程实施方案设计 |
4.5.1 城区2.5G环网 |
4.5.2 东部2.5G环 |
4.5.3 南部2.5G环 |
4.5.4 西山10G环 |
4.5.5 北部2.5G环 |
4.5.6 东南2.5G环 |
4.5.7 宁武2.5G环 |
第五章 仿真测试及效益分析 |
5.1 ASON工程性能测试结果 |
5.1.1 设备性能测试 |
5.1.2 网管功能测试 |
5.2 ASON网络拥堵感知效果测试 |
5.2.1 测试实验设计 |
5.2.2 仿真实验结果 |
5.3 忻州地区ASON电力通信网络建设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4)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及预测 |
2.1 网络业务分类 |
2.2 各业务断面宽带预测 |
2.2.1 宽带预测方法 |
2.2.2 模拟实际业务断面选择 |
2.2.3 业务断面的带宽预测结果分析 |
2.3 超长距离光传输网络规划 |
2.3.1 500千伏布日都变至500千伏乌海变单波传输系统模块化组网设计 |
2.3.2 500千伏布日都变至500千伏乌海变4波传输系统设计 |
2.3.3 OSC信道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研究 |
3.1 鄂尔多斯地区通信网规划原则 |
3.1.1 安全可靠原则 |
3.1.2 统筹规划原则 |
3.1.3 先进性原则 |
3.1.4 协调性原则 |
3.1.5 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
3.2 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 |
3.2.1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通信网规划目标 |
3.2.2 鄂尔多斯电力配用电通信网规划目标 |
3.3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通信网规划方案设计 |
3.3.1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传输网规划方案 |
3.3.2 鄂尔多斯电力业务网规划方案 |
3.3.3 鄂尔多斯电力支撑网规划方案 |
3.3.4 鄂尔多斯电网通信容灾系统建设规划 |
3.4 电力配用电通信网规划方案设计 |
3.4.1 业务需求 |
3.4.2 规划范围 |
3.4.3 规划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SDH+EPON的智能配电通信组网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电力系统通信组网技术研究 |
2.1 光纤通信技术 |
2.1.1 电力通信光缆 |
2.1.2 SDH骨干传输网技术 |
2.2 工业以太网技术 |
2.2.1 工业以太网技术简介 |
2.2.2 工业以太网技术特点 |
2.2.3 电力工业以太网技术组网应用 |
2.3 EPON技术 |
2.3.1 EPON技术简介 |
2.3.2 EPON技术标准 |
2.3.3 EPON关键技术分析 |
2.3.4 EPON技术总结 |
2.4 电力线载波技术 |
2.4.1 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 |
2.4.2 电力线载波可靠性分析 |
2.4.3 电力线载波的技术特点 |
2.5 无线通信技术 |
2.5.1 无线公网技术 |
2.5.2 无线专网技术 |
2.6 其他电力通信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研究 |
3.1 配电自动化系统简介 |
3.1.1 配电自动化系统概述 |
3.1.2 配电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 |
3.2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方式需求分析 |
3.2.1 智能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简介 |
3.2.2 常见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模式分析 |
3.2.3 智能配电网通信组网需求分析 |
3.2.4 智能配电通信网业务需求分析 |
3.3 几种常用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模型研究 |
3.3.1 基于EPON技术的通信组网模型研究 |
3.3.2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通信组网模型研究 |
3.3.3 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混合模型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治供电公司市区智能配电通信网组网设计 |
4.1 长治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模型研究 |
4.1.1 长治城区配电网络现状 |
4.1.2 长治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模型 |
4.1.3 长治供电公司配电通信网的主要结构 |
4.1.4 长治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技术选择 |
4.2 方案总体设计 |
4.2.1 EPON通信组网方案 |
4.2.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4.2.3 EPON通道的保护典型设计 |
4.2.4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3 长治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施工设计 |
4.3.1 智能配电通信网光缆建设 |
4.3.2 智能配电通信网设备选型 |
4.3.3 设备安装与工程配置 |
4.3.4 机房、电源与辅助设备建设 |
4.4 长治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效果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
1.3.1 CORBA体系结构 |
1.3.2 AJAX和 j Query技术 |
1.3.3 基于Web的B/S结构 |
1.3.4 LAMP平台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传输网管系统接入 |
2.3.2 光缆资源接入 |
2.3.3 系统架构 |
2.3.4 开发环境和工具介绍 |
2.4 页面实时交互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支撑平台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组成部 |
3.2 系统软件配置 |
3.2.1 应用环境部署 |
3.2.2 COBRA北向接口的相关配置 |
3.3 CORBA接口设计 |
3.3.1 建立会话连接 |
3.3.2 传输告警采集接口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4.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通信管控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结构 |
4.1.1 拓扑管理功能 |
4.1.2 资源管理功能 |
4.1.3 配置管理功能 |
4.1.4 告警管理 |
4.1.5 值班管理功能 |
4.1.6 系统管理功能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拓扑管理功能实现 |
4.2.2 资源管理功能实现 |
4.2.3 配置管理功能实现 |
4.2.4 告警管理功能实现 |
4.2.5 值班管理功能实现 |
4.2.6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4.3 数据分析与应用 |
4.4 系统测试 |
4.5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系统总结 |
5.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力通信网的相关知识 |
2.1 电力通信网基本介绍 |
2.2 电力通信方式 |
2.3 网络拓扑结构 |
2.4 电力通信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 |
3.1 骨干通信网现状 |
3.1.1 传输网 |
3.1.2 业务网 |
3.1.3 支撑网 |
3.2 10kV通信接入网现状 |
3.3 白城地区通信网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地区电力通信网带宽预测 |
4.1 业务需求分析 |
4.2 业务流向及断面选取 |
4.3 带宽预测 |
4.4 结论 |
第5章 电力通信网的规划方案 |
5.1 规划原则 |
5.2 规划目标 |
5.2.1 骨干通信网规划目标 |
5.2.2 10kV通信接入网规划目标 |
5.3 骨干通信网规划方案 |
5.4 10kV通信接入网规划方案 |
5.5 建设项目 |
5.6 成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LN公司电力通信运行维护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运维管理定义及内容 |
2.1.2 电力通信系统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集约化管理 |
2.2.2 精细化管理 |
第3章 LN公司通信运维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LN公司概况 |
3.2 LN公司运维管理现状 |
3.3 LN公司运维管理问题调研 |
3.3.1 调研重点 |
3.3.2 调研结果 |
3.4 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人才队伍组织建设有待优化 |
3.4.2 运维检修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 |
3.4.3 调度指挥集约化能力有待提升 |
3.4.4 定量数据分析 |
第4章 LN公司通信运维管理能力提升方案设计 |
4.1 方案设计目标 |
4.2 方案设计思路 |
4.3 方案设计重点 |
4.3.1 组织结构及岗位优化的重点 |
4.3.2 运检管理与业务精细化的重点 |
4.3.3 调度管理与业务集约化的重点 |
4.4 方案具体举措 |
4.4.1 开展人才队伍组织体系优化 |
4.4.2 劳动定员管理功能优化 |
4.4.3 运检实施精细化管理 |
4.4.4 调度实施集约化管理 |
4.5 方案预期成效 |
第5章 LN公司通信运维管理能力提升方案实施保障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注重评价 |
5.3.1 成立专家组 |
5.3.2 评价内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某地区配网自动化建设中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配网通信系统发展情况 |
1.2.2 国内配网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某地区概况及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现状分析 |
2.1 英德市地区概况 |
2.2 电网现状及分析 |
2.2.1 35 kV及以上电网现状 |
2.2.2 配电网现状 |
2.3 某地区电力主网通信现状 |
2.4 配电自动化现状 |
2.5 配电网通信现状 |
2.6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7 面对的形势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地区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 |
3.1 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
3.1.1 整体规划原则 |
3.1.2 中压配电网光缆规划原则 |
3.1.3 网络建设原则 |
3.1.4 无线公网应用原则 |
3.2 配电网通信系统通信方式比较 |
3.2.1 有线通信 |
3.2.2 无线通信 |
3.2.3 通信方式的比较 |
3.2.4 某地区配网自动化采用的通信方式 |
3.3 某地区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 |
3.3.1 某地区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要求及建设目标 |
3.4 配网通信总体结构设计 |
3.4.1 通信网主站方案 |
3.4.2 配电网通信骨干网方案 |
3.4.3 配电通信接入网方案 |
3.5 光通信系统设计 |
3.5.1 系统制式 |
3.5.2 光通道插入损耗计算 |
3.5.3 EPON光链路插入损耗计算 |
3.5.4 EPON设备选型设计 |
3.6 光缆建设方案设计 |
3.6.1 光纤特性要求 |
3.6.2 光缆选型设计 |
3.7 机房、电源以及辅助设备设计 |
3.7.1 电源系统 |
3.7.2 机房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设计方案性能测试 |
4.1 试点建设方案 |
4.2 功率测试 |
4.3 带宽测试 |
4.4 终端平均在线率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络现状 |
2.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需求分析 |
2.2.1 规模及数据划分 |
2.2.2 业务带宽计算 |
2.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键传输技术研究 |
3.1 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
3.1.1 同步数字传输概念及特点 |
3.1.2 同步数字传输网络关键技术 |
3.2 TD-LTE技术 |
3.2.1 TD-LTE组网架构 |
3.2.2 TD-LTE关键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应用研究 |
4.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设计目标及原则 |
4.1.1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设计目标 |
4.1.2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建设原则 |
4.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研究 |
4.2.1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4.2.2 TD-LTE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4.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通信网网管系统建设中的基本问题、现状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通信承载网智能网管系统功能架构设计研究[D]. 何兆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基于J2EE的电力企业通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姜洋. 吉林大学, 2020(03)
- [3]基于ASON技术的忻州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研究[D]. 傅淼.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金鑫.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5]基于SDH+EPON的智能配电通信组网设计与研究[D]. 刘栋.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6]电力通信管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黄德松. 广西大学, 2020(03)
- [7]白城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研究[D]. 于海广. 吉林大学, 2020(08)
- [8]LN公司电力通信运行维护管理问题研究[D]. 何立帅.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9]某地区配网自动化建设中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D]. 苏宇科. 吉林大学, 2019(03)
- [10]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D]. 梁瑶. 吉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