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国水资源

关注我国水资源

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杨洁,操小娟[1](2022)在《政策网络视域下水资源保护政策制定的逻辑分析——以G省水资源保护条例出台为例》文中认为在水资源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利益的分化与行动策略的互动越来越明显。以G省水资源保护条例的制定为例,借助于政策网络理论研究复杂网络环境下多主体参与及互动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可以发现:在水资源保护政策制定过程中,外部环境与政策制定过程深度融合,面临的共同危机、形成的统一理念有助于统一行动方案的达成;不同网络结构类型中行动者所处的位置、网络的开放性、行动者之间的互动频率对行动者的行动策略产生影响;行动者基于不同利益需求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最终促进了政策结果的达成。

于飞,崔惠娟,葛全胜[2](2022)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主贡献中水资源相关适应措施评估》文中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气候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其中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频发等水资源问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气候风险之一。文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中提出的水资源相关适应措施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相关风险已经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遍关注,大部分国家都或多或少提出了针对性的适应措施,如优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监测预警、增加基础建设等。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以中东欧国家为主的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NDCs中缺乏适应相关的内容;西亚/中东和中亚地区对于风险关注的范围不够全面,缺乏对未来潜在洪水风险的评估和预案;在中亚、南亚和中东等水争端问题突出的地区缺乏合适的国际合作机制;大部分国家缺少对水环境的关注。为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适应能力,构建完善的气候适应体系,建议完善国家自主贡献报告、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增加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注和投入,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

刘楚杰,李晓云,聂媛[3](2021)在《基于重心模型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耦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水资源约束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为更加清晰地认识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文章首先对全国粮食产量与水资源总量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其次运用重心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对1999—2018年粮食生产重心与水资源重心的演变趋势、时空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在1999—2018年间整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了238.78 km,在全国和区域层面均出现了北移的趋势;我国水资源重心始终位于粮食生产重心西南方向,移动范围不大。2)从全国层面看,研究期间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增加,整体上空间重叠性下降,但近几年空间距离增加趋势趋于平缓;双要素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值为-0.06,呈较不匹配状态,但2014—2018年间指数均值为0.14,耦合性略有增强。3)从区域层面看,结合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与变动一致性指数,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时空耦合程度较强,西北地区较弱。通过合理规划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格局、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有利于缓解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紧张形势。

白丹,王涛[4](2021)在《我国能源开发中的水资源保护之困与法治保障》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能源开发中存在严重的水安全风险。能源开发中水资源保护的法治困境主要包括:能源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导致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缺乏系统化发展理念;能源政策法律对确保生态环境用水考虑不足;能源开发缺乏对水质和水量的统一考量。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思维推动能源开发中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系统化,在制定能源开发政策法律时增加关联性条款,发挥软法的作用加强能源开发中的流域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强化能源开发中水质与水量的协同监管共4个方面关于我国能源开发中水资源保护的法治保障建议。

刘源[5](2021)在《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电力系统的低碳化、清洁化及高效化改造是我国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实现“3060”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火力发电作为我国占比最高的发电形式,其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省份。虽然这些省份有充足的煤炭资源,但水资源相对匮乏,碳减排及大气污染物的减排任务重、难度大等伴生问题突出。由于这些省份普遍承担着西电东送的重要任务,因而也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电力系统的能、水、排矛盾。如何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实现碳减排任务的同时,有效的实现供能结构优化,发电水耗节约,即实现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北方区域电力系统的现状,本文以层次模型为基础模型框架,以选定的4个典型的北方区域为研究案例,通过多模型组合及不同的情景设置,来研究不同环境约束下这些区域的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方案,以实现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关系的协同优化。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现阶段能源系统中的耦合理论及能源系统中的能-水-排耦合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梳理,并对区域电力系统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能源系统在能、水及排放三要素耦合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尚存的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电力系统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论证了在我国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系统梳理了层次模型理论框架,并论证了采用层次模型实施能-水-排耦合优化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最后,论文归纳了在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类型及其对优化过程造成的潜在影响,并梳理了潜在的不确定性控制方法及策略。(2)基于多重预测手段进行电力需求量、随机机组出力及其利用小时数的预测仿真。在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预测项是影响电源结构的先导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潜在前置条件,因而提高对区域电力系统中长期电力需求、随机机组出力及其利用小时数的预测精度将直接影响到优化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综合应用包括传统复合预测模型、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支持向量机(SVM)及随机森林(RF)等预测手段,结合不同的预测场景,对系统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预测,并通过不同方法之间的比选,有效的提升各预测项的预测精度,从而为能-水-排整体优化精度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构建了基于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为基础框架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针对传统的单目标或多目标模型在优化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单目标模型难以对多要素问题的协同优化关系进行有效的反映,多目标优化模型难以对不同要素间的主、次关系进行有效刻画等问题,本文采用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为基础模型框架,将不同的耦合要素,包括电源结构调整策略,发电水资源消耗优选策略及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策略同时纳入到优化框架中,通过将不同优化要素设置于不同的目标层,来实现不同目标的主次优化顺序,进而结合不同优化目标的优先级次序,得到相应的优化结果;通过对不同目标层进行调整,来对比分析不同优化要素处于不同优化层次时的结果差异。通过模糊满意度算法,有效的量化不同目标优先级条件下系统整体的满意度水平,从而得到优化的可行解。本文基于河北、内蒙及山西三个能、水、排矛盾突出的主要北方区域进行双层优化建模。首先基于电厂级优化尺度,以河北省15座现役大型火力发电场为研究案例,研究其低碳化改造方案,并寻找能-水-排协同优化路径;其次,将电厂级优化扩展至区域级优化,基于内蒙古的优势新能源资源禀赋,寻找碳达峰约束条件下,实现内蒙古新能源最大消纳目标下的低碳化电源结构调整路径,并兼顾能-水-排协同最优;最后,结合山西省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方案,充分考虑其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实现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能-水-排协同优化目标。(4)构建了兼顾跨区域输电过程中虚实物质核算的区域能-水-排耦合多层优化模型。在双层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的框架基础上,本文将其进一步扩展,通过将下层目标进行分解,得到了以上层目标为主导层的多层优化模型,该模型可将能-水-排耦合研究过程中的所有研究要素均以目标函数的形式进行表示。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引入重要性分析理论及改进的重力模型,可以有效的对跨区域电力输送过程中源于不同供电区域的虚拟水资源及大气排放进行定量测算和来源区分,从而为进一步界定跨区域电力输送过程中的排污责任提供可行的政策支撑。此外,通过机会约束规划方法的引入,该模型也重点关注了研究区域的供电安全问题,并给出了不同供电安全水平下的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方案。(5)基于多重不确定性控制方法的多风险控制策略。在能-水-排耦合研究国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如电力需求不确定性,风、光出力不确定性,不同机组利用小时数不确定性及环境政策不确定性等。这些不确定性最终会导致模型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而对能-水-排耦合优化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将层次模型与区间参数规划方法,两阶段随机优化方法,机会约束规划等不确定性方法的结合,进一步有效的实现对系统优化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量化与控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多要素耦合优化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控制。

陈璐[6](2021)在《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自东部部分省市率先探索实践起,到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其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而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程度不同、指标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影响明显,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开展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短板分析,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明确水利现代化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7项指标的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利用阻碍度模型对各省水利发展短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横向区域对比了 2018年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通过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聚类,31个省份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天津,其水利现代化程度最高,已达到Ⅳ-级;第二梯队中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为Ⅲ+级,梯队内部包含三个层次,重庆、山东以及浙江等地更加偏向于Ⅳ-级,贵州、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处于Ⅲ+级中位水平,陕西、甘肃以及黑龙江等地占比达该梯队的61.54%,其水利现代化水平更加偏向于Ⅲ-级;第三梯队仅包含西藏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为Ⅲ-级。(2)从五大维度分析了 2018年省域水利现代化差异。水生态修复滞后与水管理能力差异是导致省域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省域间差异性明显,水生态修复整体水平较低,仅8个省域位于平均线以上。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治理及水安全保障方面,各省域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小。(3)从纵向年度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征由2011年的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为均衡发展,等级聚集度逐渐增高,各省域间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41.93%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部分省份的水生态修复与水管理能力指数出现回弹,表明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增长仍属于依靠增强水安全保障力度与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粗放型增长,而非全要素提升的集约式增长。(4)基于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并提出了提升策略。水生态修复滞后是我国各省域水利发展普遍面临的短板,水资源控制是东北、京津冀、西北地区的突出短板,水环境治理滞后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突出的短板,水管理能力低下对水利发展的阻碍作用暂无明显的地区差异。并结合各区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别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撑。

于翔[7](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谢凡[8](2021)在《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农业向城市外迁移以及市民社交活动多样化需求的发展,城市公共建筑数量、种类与面积迅速增长,公共建筑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建筑节约用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高等学校校园集合了学生宿舍、教学办公楼和集中式食堂等具有特色的公共建筑类型,同时高校校园还具有人员密集和用水人群单一等特点。开展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监测与用水特征分析研究工作,对于分析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节水策略和节水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部分高校用水情况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北京某示范性节水高校的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三类典型公共建筑,通过各建筑用水数据规律研究,分析节水关键环节,并结合高校节水工作管理经验与效果提出高校公共建筑的节水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1)我国部分高校用水现状数据汇总分析显示,近年来高校总用水量和人均水耗呈现下降的趋势;高校人均水耗平均值约为45 m3/(人·a)(北方)和87 m3/(人·a)(南方),相当比例的统计高校(60/146)人均水耗超过水利部《服务业用水定额:学校》用水定额限值的要求。(2)对北京某高校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三类建筑的全年逐月、全年逐日、全周逐日、全日逐时用水特征进行研究,宿舍楼有早、晚两个用水高峰,教学办公楼受教学安排影响较大,在上午、下午两个课间出现用水高峰,食堂用水分为上下午两个高峰时段,中午就餐时段后用水量较低。(3)设独立卫生间的宿舍楼用水量高于单元式卫生间的宿舍楼,平均高出38.9 L/(人·d),男生人均用水量比女生人均用水量高1.4L/(人·d),学生用水量比教职工用水量高15.8L/(人·d)。在教学办公楼中,侧重教学功能的楼宇因每日人流量大而导致用水量比侧重办公功能的楼宇高,平均高出0.3 L/(m2·d)。食堂用水较稳定,用水量变化较小。(4)不同建筑用水异常分析表明,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日高峰用水量与异常出流关系密切,当日用水量超过日平均用水量的120%情况下分别有55%和62%的概率出现了异常出流。当日用水量超过日平均用水量的140%时,异常出流的概率达到100%。建议将日用水与年平均用水的比值作为预警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漏损问题。(5)有效地安装和使用节水器具可在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中分别节水13.5 L/(人·d)、0.3 L/(m2·d)和15.8 L/(座位·d)。对学校集中式洗浴废水和宿舍灰水进行处理后回用可节约建筑用水量的37%~69%。(6)结合高校用水特征和节水工作管理经验,对高校典型公共建筑建筑提出节水策略。高校节水工作要先建立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然后在进行节水器具、用水计量、中水回用设施、雨水利用设施、管网维修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对高校师生的宣传教育,多角度落实高校节水。

戴文渊[9](2021)在《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流域水生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稳定,国家关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将流域水生态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西北内陆河流域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水文循环及生态功能出现了衰退现象,生态环境恶化,有向系统性水危机转变的风险。因此,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及水生态安全基本属性的分析运用不够,对水生态安全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不足,忽视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优化等步骤。那么如何构建基于W-SENCE-PSR(以水为主线的复合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如何综合开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和趋势分析,并提出对应调控对策?鉴于此,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生态位宽度、模糊系统分析确定的指标权重和BP神经网络模型确定的指标预测值,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2009-2018年间3大内陆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现状及趋势分析,确定系统调控策略,筛选最主要影响因子,为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控提供数据支持。(1)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水生态安全的内涵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子系统,又涉及到对水生态安全状况所做出的实际反应,同时也体现了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的时间因素,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复合系统发生功能变化的过程。水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在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安全(PSR系统)及相对状态安全(SENCE系统)因素状况的发展,因系统相对状态及相互关系自身演变的存在,导致了安全状态或者不安全状态。水生态安全是影响维、领域维、时间、以及安全主体的函数,其评价指标体系由基于W-SENCE-PSR框架的38指标构成。(2)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指标Z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Z19(汛期水质综合指数)、Z37(受灾面积)、Z36(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Z35(单位面积氨氮排放量)的指标权重相对最小且小于0.0167,指标生态位宽度值相对最小且小于6.03,预测这5个指标对水生态安全的影响均大致呈中性。表明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小且适应性差,指标不会成为限制性因子,在指标体系优化中剔除,得到了由33指标构成的优化后评价指标体系。(3)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预测评价。现状评价中,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年均模糊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5322、0.40545、0.303;预测评价中,年均模糊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524、0.517、0.342。表明水生态安全状况疏勒河流域最好,但今后有恶化趋势;黑河居中,将有明显好转趋势;石羊河最差,将有小幅提升,但差距明显,列为水生态安全优先调控区。改进健康距离法得到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健康距离值分别为:0.468、0.595、0.697,表明疏勒河水生态安全状况最好,其次为黑河,石羊河最差,该结果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一致,从侧面说明了评价结果的正确性。(4)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及趋势分析,确定系统调控方向。分别从W-SENCE系统视角和PSR系统视角进行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和趋势分析,现状评价中发现,各子系统水生态安全状况疏勒河流域相对最好,W-SENCE各子系统综合指数年均值0.1<YW-SENCE<0.127,PSR系统综合指数年均值0.149<YPSR<0.228;黑河次之,0.08<YW-SENCE<0.115,0.116<YPSR<0.149,石羊河最差,YW-SENCE<0.08,YPSR<0.120;在预测评价中,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表明,石羊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8个,负向影响指标10个,将基本维持现状;疏勒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4个,负向影响指标8个,将有恶化趋势;黑河流域正向影响指标12个,负向影响指标8个,将有好转趋势。W-SENCE系统视角和PSR系统视角预测评价表明,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的环境子系统状况相对最差,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0.08、0.08、0.05,同时疏勒河流域的状态系统、黑河流域的响应系统、石羊河流域的压力系统状况相对最差,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0.143、0.141、0.104。从系统的敏感性来看,疏勒河的敏感性相对最高,为10.3‰,其社会子系统和压力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8.4‰、14.1‰;黑河敏感性次之,为6.8‰,且其生态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6.5‰、12.0‰;石羊河敏感性最低,为3.2‰,其资源子系统和压力系统敏感性最高,依次为6.2‰、12.7‰。(5)内陆河流域优先调控指标及对策。根据3大内陆河流域系统调控重点,结合指标权重和指标健康距离确定的YZ1(人均GDP)、YZ20(一产比重)、YZ13(蓄水占地表供水量比例)等前10个优先调控指标,提出了各流域具体调控对策。发现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的水生态安全调控指标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石羊河流域调控指标分布分散但调控面较广。疏勒河流域要注意降水变化对其水生态安全的不良影响,关注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加强对牲畜量的控制,谨防出现因过载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问题。黑河流域蓄水能力建设对提高水的保障能力,提升水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作用;要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利用;避免工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加强对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视。

陈晓清[10](2021)在《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新时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下,节水为首要考虑政策。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火电厂需水量在整个工业层面占比较大,但目前火电厂用水存在效率低下、水量匮乏、污染严重等问题,且对于火电厂的节水减排研究基本只停留在电厂取、用、耗、排等用水过程的分析核算,以及节水理论概念的解析,缺乏更深层次的节水研究,不满足当下国家社会对火电厂更高的节水需求。故本文以火电厂节水为目的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节水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从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出发,分析了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理念,并对火电厂水系统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明晰火电厂水系统中供、用、耗、排等过程用水情况和节水节点,以及各个用水系统对水量水质的要求,发现区域的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应用于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配置的合理性。(2)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节水优化配置模型构建及应用。通过解析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节水优化配置原理,以新鲜水取用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用水单元的水量平衡、用水过程中的污染物质量平衡以及单元最大允许污染物进出口浓度和非负值等水量水质条件为约束,构建了污水直接回用的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模型。根据实例火电厂情况选取单污染物Cl-为关键污染物,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优化前的新鲜水取用量为3255.00m3/h,优化后的新鲜水取用量为2967.94m3/h,优化率达8.8%,年节水量可达251.46万m3;排水量由364m3/h减少至76.95m3/h,优化率达78.9%,重复利用率由98.59%上升至98.71%,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3)评价了实例火电厂节水水平。首先选取单位产品取水量、循环水浓缩倍数、重复利用率等11项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层级指标权重,其中CR均小于0.1,满足一致性要求;其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为评价模型,根据优化前后实际数据以及指标基准值分级计算隶属函数值,结合指标权重得到优化前后隶属度矩阵分别为(0.568,0.298,0.134)和(0.289,0.370,0.341),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0.568和0.370为优化前后的隶属等级区间;最后利用考核评分法进行结果对比验证,优化前为0.79,优化后为0.86。按照分级标准不同评价方法得到的火电厂节水水平均由非节水型企业变为节水型企业。火电厂的节水优化研究不仅能缓解我国水资源用水压力,而且对火电厂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水资源,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及实现电厂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注我国的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我国的水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网络视域下水资源保护政策制定的逻辑分析——以G省水资源保护条例出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分析框架
    (一)政策网络与政策结果:行为和结构的两种视角
    (二)修正与弥合:结构和行为的辩证途径
    (三)水资源保护政策制定的分析框架:基于现实政策过程的行为、结构与环境的辩证途径
三、案例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二)网络结构的类型及特征分析
    (三)行动者的策略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一)网络结构与行动策略:行动者的位置、网络的开放性、成员关系的紧密程度对行动策略产生影响
    (二)行动策略与政策结果:行动者基于不同利益需求所采取的行动策略最终促进了政策结果的达成,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权限之争
    (三)外部环境与政策结果:共同危机、统一理念有助于促进政策结果的达成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主贡献中水资源相关适应措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条件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资源现状分析
    2.1 水资源短缺
    2.2 洪水
    2.3 其他问题
3 NDCs中针对水资源相关风险的适应措施
    3.1 应对水资源短缺
    3.2 应对洪涝灾害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3)基于重心模型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模型方法
        1.1.1 重心模型
        1.1.2 重心移动趋势
        1.1.3 耦合态势模型
    1.2 数据来源
2 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分析
    2.1 全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分析
    2.2 区域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3 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的重心演变分析
    3.1 粮食生产重心演变趋势
        3.1.1 全国层面粮食生产重心演变趋势分析
        3.1.2 区域层面粮食生产重心演变趋势分析
    3.2 水资源重心演变趋势
        3.2.1 全国层面水资源重心演变趋势分析
        3.2.2 区域层面水资源重心演变趋势分析
4 时空耦合分析
    4.1 全国层面时空耦合分析
    4.2 区域层面时空耦合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4)我国能源开发中的水资源保护之困与法治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我国能源开发中水资源保护的法治困境
    (一)能源和水资源分部门管理导致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缺乏系统化发展理念
    (二)能源政策法律对确保生态环境用水考虑不足
    (三)能源政策法律缺乏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关联性规定
    (四)能源开发缺乏对水质和水量的统一考量
三、我国能源开发中水资源保护的法治保障之完善
    (一)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思维推动能源开发中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系统化
    (二)在制定能源开发政策法律时增加关联性条款
    (三)发挥软法的作用加强能源开发中的流域生态环境用水保障
    (四)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强化能源开发中水质与水量的协同监管
结 语

(5)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的规划范围
        1.2.2 区域电力系统多要素耦合研究现状
        1.2.3 电力系统规划中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1.2.4 电力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理论基础
    2.1 区域电力系统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层次模型理论
        2.2.2 耦合理论
        2.2.3 不确定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厂低碳改造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3.1 模型构建
        3.1.1 双层优化模型
        3.1.2 双层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3.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3.2.1 研究区域
        3.2.2 情景设置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省级电源结构低碳化调整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4.1 模型构建
        4.1.1 PCIO模型
        4.1.2 不确定性分析
    4.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4.2.1 研究区域
        4.2.2 情景设置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基于多重不确定性及省级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5.1 模型构建
        5.1.1 ISMBLP模型
        5.1.2 电力需求预测
    5.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5.2.1 研究区域
        5.2.2 情景设置
        5.2.3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虚拟物质核算的区域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6.1 模型构建
        6.1.1 重要性分析
        6.1.2 SBDP模型
        6.1.3 重力模型
    6.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6.2.1 研究区域概况
        6.2.2 情景设置
        6.2.3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水利现代化概述
        2.1.1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2.1.2 水利现代化内涵研究
        2.1.3 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1.4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评价方法及模型
        2.3.1 确权方法
        2.3.2 云模型
        2.3.3 障碍诊断模型
        2.3.4 最小方差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评价框架研究
    3.2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设置
    3.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检验
        3.3.3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模型
        3.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3.4.4 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3 客观组合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横向区域分析
        4.3.1 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4.3.2 五大功能模式现代化水平分析
        4.3.3 综合区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分析
    4.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纵向年度分析
        4.4.1 基于省域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4.2 基于五大功能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及提升策略
    5.1 水利现代化阻碍度模型
        5.1.1 阻碍度模型
        5.1.2 基于最优值的阻碍度模型
    5.2 省域水利现代化障碍因子诊断
    5.3 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
        5.3.1 基于最小方差法的阻碍模式分析
        5.3.2 单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3 双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4 三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5 四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4 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现状
        1.2.2 国内外公共建筑用水现状
        1.2.3 国内外公共建筑节水技术现状
        1.2.4 国内节水相关法律法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用水量数据的获取方法
2 高校公共建筑用水总体水平分析
    2.1 高校公共建筑特征
    2.2 高校建筑节水技术应用情况
    2.3 我国部分高校用水特征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北京某高校宿舍楼供用水特征分析
    3.1 宿舍楼用水特征研究
        3.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3.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3.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3.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3.2 宿舍楼异常用水分析
    3.3 不同宿舍楼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3.3.1 卫生间形式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3.3.2 人员结构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3.3.3 节水器具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3.4 宿舍楼节水潜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某高校教学办公楼供用水特征分析
    4.1 教学办公楼用水特征研究
        4.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4.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4.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4.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4.2 教学办公楼异常用水分析
    4.3 不同教学办公楼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4.3.1 不同建筑功能对教学办公楼用水量的影响
        4.3.2 节水器具对教学办公楼用水量的影响
    4.4 教学办公楼节水潜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北京某高校食堂供用水特征分析
    5.1 食堂用水特征研究
        5.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5.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5.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5.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5.2 食堂异常用水分析
    5.3 不同食堂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5.4 食堂节水潜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建议及策略
    6.1 北京某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建议
    6.2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关键环节分析
    6.3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策略分析
        6.3.1 顶层建设
        6.3.2 用水管理
        6.3.3 用水单元节水建设
        6.3.4 宣传教育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水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1.2.2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水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生态安全研究概况
        1.3.1.1 发文量时间分布
        1.3.1.2 主要研究国家
        1.3.1.3 主要发文期刊
        1.3.1.4 高产作者
        1.3.1.5 研究热点分布
        1.3.2 水生态安全相关概念
        1.3.2.1 水安全
        1.3.2.2 生态安全
        1.3.2.3 水生态安全
        1.3.3 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1.3.3.1 水生态安全评价概念及特点
        1.3.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型
        1.3.3.3 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1.3.3.4 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及问题
第二章 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基础理论
    2.1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再定义
        2.1.1 水生态系统
        2.1.2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再定义
        2.1.3 流域水生态安全演变趋势及调控机理
        2.1.4 W-SENCE-PSR框架的特点
    2.2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
        2.2.1 评价指标初选的基本原则
        2.2.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2.2.3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2.2.3.1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的主要思想
        2.2.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指标值预测
        2.2.3.3 基于模糊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2.2.3.4 基于改进生态位宽度的指标体系优化
    2.3 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2.3.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生态安全评价
        2.3.2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敏感性分析
        2.3.3 基于健康距离的优先调控指标确定及评价结果验证
第三章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3.1 流域水生态安全概况
        3.1.1 社会经济概况
        3.1.2 水资源概况
        3.1.3 蓄水动态分析
        3.1.4 水资源开发利用
        3.1.5 水质调查评价
        3.1.6 主要水灾害情况
    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指标值预测
    3.3 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3.3.1 基于改进生态位宽度的指标体系优化
        3.3.2 基于模糊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3.3.3 基于综合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3.4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
        3.4.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
        3.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
    3.5 基于改进健康距离法的水生态安全评价结果验证
    3.6 小结
第四章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4.1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4.1.1 W-SENCE系统视角的评价结果分析
        4.1.2 PSR系统视角的评价结果分析
    4.2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趋势分析
        4.2.1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预测结果分析
        4.2.2 水生态安全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4.2.2.1 W-SENCE系统视角的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4.2.2.2 PSR系统视角的预测评价结果分析
        4.2.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系统敏感性分析
        4.2.3.1 W-SENCE系统视角的敏感性分析
        4.2.3.2 PSR系统视角的敏感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河西内陆河水生态安全调控及对策建议
    5.1 水生态安全优先调控指标确定
    5.2 水生态安全系统调控策略
    5.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控对策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10)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工业用水研究进展
        1.2.2 火电厂节水优化及评价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2.4 研究进展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火电厂节水优化理论方法基础
    2.1 水资源系统分析概论
        2.1.1 水资源系统
        2.1.2 水资源系统分析及其步骤
    2.2 水系统优化分析方法
        2.2.1 非线性规划模型
        2.2.2 遗传算法原理和特征
        2.2.3 遗传算法步骤流程
    2.3 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念
    2.4 节水评价分析方法
        2.4.1 节水评价指标选取
        2.4.2 节水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节水水平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火电厂水系统结构与特征分析
    3.1 火电厂水系统
        3.1.1 火电厂用水原理
        3.1.2 火电厂水系统
    3.2 火电厂水系统结构分析
        3.2.1 火电厂用水系统
        3.2.2 火电厂的排水及处理方式
        3.2.3 火电厂的耗水与供水
    3.3 火电厂水系统水量水质特征分析
        3.3.1 火电厂水系统用水量、质要求
        3.3.2 火电厂水系统排水量、质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节水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4.1 优化配置原则
    4.2 优化理论解析
        4.2.1 用水单元用水过程模型描述
        4.2.2 用水单元水量平衡和水平衡测试原理
        4.2.3 用水单元污染物质量平衡原理
        4.2.4 用水单元污染物浓度阈值分析
        4.2.5 考虑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节水优化配置原理
    4.3 优化模型构建
        4.3.1 优化问题描述
        4.3.2 目标函数的确定
        4.3.3 水量水质约束条件
    4.4 模型求解及参数确定方法
        4.4.1 模型求解方法
        4.4.2 参数确定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案例研究
    5.1 实例火电厂水系统分析
        5.1.1 火电厂概况
        5.1.2 水量平衡测试数据
        5.1.3 水系统水量情况分析
        5.1.4 水系统水质情况分析
    5.2 火电厂优化模型构建
        5.2.1 问题描述
        5.2.2 优化模型构建
        5.2.3 水量水质参数确定
        5.2.4 模型求解结果
    5.3 火电厂优化水量及合理性分析
        5.3.1 优化水量分析
        5.3.2 优化结果合理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火电厂节水水平评价
    6.1 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和分级标准
    6.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3 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6.4 火电厂优化前后节水水平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关注我国的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网络视域下水资源保护政策制定的逻辑分析——以G省水资源保护条例出台为例[J]. 杨洁,操小娟. 江汉论坛, 2022(02)
  •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主贡献中水资源相关适应措施评估[J]. 于飞,崔惠娟,葛全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01)
  • [3]基于重心模型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耦合分析[J]. 刘楚杰,李晓云,聂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
  • [4]我国能源开发中的水资源保护之困与法治保障[J]. 白丹,王涛. 学术探索, 2021
  • [5]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D]. 刘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D]. 陈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D]. 谢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9]基于W-SENCE-PSR框架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戴文渊.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10]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研究[D]. 陈晓清. 广西大学, 2021(12)

标签:;  ;  ;  ;  

关注我国水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