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疆棉花群体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窦巧巧,张巨松,何庆雨,代健敏,谢玲,张玮涛,陈秀玲[1](2021)在《花铃期减量滴灌对北疆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近年来新疆北部(北疆)棉花花铃期降雨量增加的现象,为明确花铃期减量滴灌是否可行及其对棉花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以新陆早50号和新陆早73号为材料,设2个花铃期减量滴灌处理(W1:2 050 m3·hm-2,W2:1 650 m3·hm-2),同时以最适滴灌量作为对照(CK:2 450 m3·hm-2),系统分析了棉田0~60 cm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冠层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和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滴灌量减少,各土层土壤含水率降幅增加。在处理33~45 d,两个品种减量滴灌处理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下降5.40%~35.48%、1.24%~9.47%和9.22%~26.78%,品种间比较新陆早50号降幅较大。两个品种相对可变荧光曲线(ΔVt)在K点(300μs)出现较大波动,且W2处理高于W1处理。W2处理下新陆早50号和新陆早73号ΔK值分别为0.025和0.0239,Wk值较对照分别增加54.55%和35.14%。两个品种棉花叶片Mo、VI和VJ均表现为W2> W1> CK,ψo、φPo、φEo和PIABS,total均随滴灌量减少而降低,其中,新陆早50号降幅较大。W1和W2处理下两个品种单株铃数分别减少1.67%~3.17%和14.29%~15.00%,分别减产6.27%~7.77%和19.28%~21.75%,新陆早50号减产较多。减量滴灌处理使棉花叶片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因素,但未造成北疆棉田花铃期严重水分亏缺。W1处理下两个品种棉花叶片光合机构的PSⅡ供体侧放氧复合体(OEC)未受到明显伤害,减产较少,可作为北疆棉田花铃期供水不足时的参考滴灌量。品种间比较,新陆早73号更适宜北疆棉田供水不足时种植。
郭子轩[2](2021)在《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选用株型具有差异的两个品种,在机采棉模式2.28 m幅宽下,设置三种行距配置方式,A:76cm+76 cm,1幅3行;B:76 cm+10 cm+76 cm,1幅4行;C: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1幅6行,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长发育、冠层、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行距配置下无膜棉的农艺性状指标、冠层结构指标(LAI、MTA、DIFN)、光合指标、光合物质的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品质进行测定并分析,探寻合理的无膜棉行距配置,为优化南疆无膜棉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具体结论如下:1、随行距增加,无膜棉的单株优势增强,但群体优势减弱,株高、茎粗、果枝数、单株铃数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茎粗、果枝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行距增加对无膜棉上部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B处理上部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A处理和C处理,对中下部叶面积指数无显着影响。光分布特征与棉花株高有显着的关系,行距越大,无膜棉行间光照条件越优异。3、随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76 d以前干物质呈增长趋势,A处理干物质积累速率增加量均最大,分别由0.02 g·d-1增长到1.95 g·d-1和2.23 g·d-1,花铃期至吐絮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有增加趋势,但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速度最快;反之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呈上升趋势,花铃期上升速度最快。4、随行距增加,各处理间净光合作用与气孔导度存在差异,A处理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一天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光合同化能力明显强于B处理和C处理。5、单株铃数和单铃重随行距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新陆中82号中,A处理单铃重和单株铃数最大,单铃数和单株铃数均表现为A、B显着高于C。两品种中C处理产量最大,显着高于A处理,与B处理无显着差异。6、棉铃横向分布表现为内围铃大于外围铃,纵向分布表现为中部铃最大,上部铃次之,下部铃最小,整体表现为边行棉铃数和棉铃质量表现优于内行。两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和纤维整齐度表现为边行大于内行,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随行距增大明显优于常规模式(C)。无膜棉纤维长度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C处理纤维长度最长,反之,断裂比强度呈下降趋势,A处理断裂比强度表现最弱。两品种的整齐度较好,在中619中C处理整齐度最优,新陆中82号中B处理整齐度最优,对于伸长率而言,B处理相比于A处理和C处理较优。
李同蕊[3](2021)在《不同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无膜棉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中619”为供试材料,开展两因素裂区设计的田间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分别为3 000 m3/hm2(用W1表示)、4 500m3/hm2(用W2表示)和6 000 m3/hm2(用W3表示);密度为副区,分别为29.24×104株/hm2(用M1表示)、26.32×104株/hm2(用M2表示)、23.92×104株/hm2(用M3表示)和21.93×104株/hm2(用M4表示),研究不同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地上部的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生理指标、棉铃空间分布与地下部的根系分布、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影响,结论如下:(1)无膜棉株高在初蕾-盛花增长迅速,最终株高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株高、茎粗、叶片数、节间数、果枝数均随密度增大而减少,第一果枝着生节位和高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无膜棉受灌水量影响较大,其处理间的株高、茎粗、叶片数、节间数、果枝数、果枝始节、始节高度均有显着性差异且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变化趋势。无膜棉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呈慢-快-慢的“S”曲线变化。随着密度增加各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降低。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来看,不同密度处理在吐絮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差异最大。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在蕾期时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大,进入花期后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以M3最大。W2M3吐絮期总生物量最大,达到19 297.53kg/hm2,W1M1吐絮期总生物量最小,为12 873.20 kg/hm2。(2)盛花期是无膜棉LAI及光合功能最大期,随密度和灌水量增加,LAI增加,W2M3处理的LAI变化较平稳,后期LAI较高,W3M1处理LAI表现最高,但盛花期后下降速度快。随着生育进程推移,无膜棉各处理SPAD值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盛花期达到最大,且随着密度和灌水量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适宜的灌水及合理的密度有利于叶片光合功能的提高,其中盛花期W2M3、W2M4和W3M3处理的Pn、Gs和Tr较高,Ci较低,且日变化中的光合“午休”不明显,其最大值分别为29.10~32.15μmol CO2/(m2·s)、0.91~1.07 mol/(m2·s)、12.78~13.87 mmol H2O/(m2·s)和117.97~126.4μmol CO2/(m2·s),产量也达到了4 948.25~5 721.67 kg/hm2的较高水平。W3M4处理的LAI及光合指标虽然较高,但后期下降过快,而W1M1各项指标均表现最低,表明灌水及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叶片光合功能的提高;灌水量与密度对叶片生长及光合指标的影响具有互作效应,且密度效应高于水分效应。(3)随生育进程推进,无膜棉叶片MDA含量不断增加,且随密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平均值表现为M1>M2>M4>M3,吐絮期达到45.09μmol/g FW~50.85μmol/g FW。不同灌水量下的平均值表现为W1>W2>W3,吐絮期为45.09μmol/g FW~48.75μmol/g FW。无膜棉叶片POD、SOD、CAT含量均随生育进程推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随着密度的增加表现为M3处理最高、M4处理次之、M2处理再次、M1处理最低,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则表现为W2>W3>W1。(4)无膜棉的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在W1处理下表现为0~20 cm>20~40 cm>40~60 cm,W2处理和W3处理表现为40~60 cm>20~40 cm>0~20 cm。随密度增加,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均表现为M3>M4>M2>M1。(5)增加密度或减少灌水量,下部果枝棉铃和内围铃增加,中、上部果枝铃及外围铃减少;在适宜的灌水量(W2、W3)和种植密度下(M3、M4)无膜棉产量较高达4 948.25~5 721.67 kg/hm2,此时株高67.3~76.4 cm、主茎节间数13.7~14.7节,结铃分布比例为下部︰中部︰上部=4.1~4.9︰3.5~3.7︰1.6~2.1、内围铃︰外围铃=6.4~8.3︰1.7~3.6。通过分析,本地区较适宜的灌水量及种植密度范围为4 500~6 000 m3/hm2和21.93~24.62×104株/hm2,当灌水量4 735.93 m3/hm2、种植密度24.59×104株/hm2时的产量最高为5 471.48 kg/hm2。
张凤娇[4](2021)在《不同打顶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提高化学打顶剂应用效果,筛选棉花打顶剂在阿拉尔垦区的最佳喷施时间,2019年选用新陆中37号与新陆中70号两个南疆主推棉花品种,设置不打顶(T0)、7月1日人工打顶(T1,CK)、7月1日开始喷施(T2),7月6日开始喷施(T3)、7月11日开始喷施(T4)及7月16日开始喷施(T5)6个处理,喷施打顶剂前于6月18日、28日、7月8日分三次喷施塑型剂。每次施药前一天测定并比较株型、产量及棉纤维品质等变化情况;2020年选用南疆推广的新陆中37号、新陆中70号与新陆中82号三个棉花品种,设置人工打顶(CK)、氟节胺和促化王三种处理。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打顶剂处理(1:氟节胺复配缩节胺,2:促化王塑型剂与打顶剂配合喷施)与人工打顶(CK)共3个处理,副区为3个棉花品种,3次重复。2019年试验结果表明:1、喷施化学打顶剂的棉株较不打顶处理下的株高、节数显着降低,与人工打顶处理下的产量基本持平;2、棉花品种不同,则最佳喷施时间会不同;3、新陆中37号及新陆中70号的最佳喷施时间分别为7月11日及7月1日,此时喷施化学打顶剂能够对植株生长高度起到有效控制,并能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2020年试验得出:1、促化王棉花塑型剂有良好的塑型效果;2、主处理间对比:人工打顶处理下的各部位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化学打顶处理下的各部位叶绿素含量,棉株上部叶倾角大于化学处理下的棉株,叶面积小于化学打顶处理下的棉株,透光率与化学打顶处理下的棉株基本持平;对比品种间最后一次叶绿素含量的测量值得出:新陆中82号棉株上中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大于其他两品种,新路中37号棉株中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大于新路中70号。3、主处理间产量对比:促化王处理下的新陆中70号籽棉产量较其他品种最高,其余两品种棉花的籽棉产量均在氟节胺处理下较其他处理最高;新陆中37号在氟节胺处理下衣分最高,其余两品种棉花的衣分均在促化王处理下最高,人工打顶处理下的三个品种衣分均为最低;品种间对比:新陆中82号籽棉产量最高,新陆中37号皮棉产量最高;4、比较各主处理下的品质指标,氟节胺处理下棉纤维的上半部均长与断裂比强度最优,马克隆值与伸长率最差;促化王处理下棉纤维的长度整齐度与黄度最优,比强度最差;人工打顶处理下棉纤维的马克隆值与伸长率最优,上半部均长、长度整齐度与黄度最差。品种间对比:综合6个品质指标新陆中82号整体最优,新陆中37号整体次之,新陆中70号整体最差。综上,化学打顶处理下的棉花节数较人工打顶处理下的棉花节数多;最佳喷施时间依品种而定;棉花群体在人工打顶和化学打顶处理下均会调节自身性状适应环境,两种化学打顶剂较人工打顶对棉花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均对棉纤维品质的不同指标有促进作用,较人工打顶处理下的棉纤维品质略优。
窦巧巧[5](2021)在《花铃期减量滴灌对棉花棉铃发育及其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
李越鹏[6](2021)在《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南疆地区水资源缺乏、水分利用效率低及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在新疆库尔勒市尉犁县31团进行大田棉花膜下滴灌试验。试验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中67号”,设置2个种植密度,26万株/hm2(D1,当地种植密度,株距10 cm)、32万株/hm2(D2,株距8 cm),2个灌水水平,即80%ETc(W1)、100%ETc(W2,ET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3个施氮水平,200 kg/hm2(N1)、300 kg/hm2(N2)、400 kg/hm2(N3)。在生育期测定棉花生长指标、干物质量等指标,收获时统计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土壤的水盐运移情况,研究种植密度和水氮互作对南疆棉花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南疆棉花合理的种植和水氮优化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显着影响棉花生理形态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果枝数)(P<0.05)。在高种植密度(D2)下,增加灌水量和施氮量均能显着促进各生理形态指标的生长;在低种植密度(D1)下,各生理形态指标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株高、茎粗随生育期的推进不断增加,而LAI则先增后减,在吐絮期,D1W2N2处理的株高、茎粗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5.33 cm、11.16 mm;在铃期,D2W2N3处理的LAI最大,为5.75,但仅比D1W2N2处理高0.8%。(2)吐絮期各处理棉花干物质量分配均表现为:“棉铃>茎>叶>根”,棉铃的干物质量分配比例为52.29%~61.35%,在低种植密度、80%ETc、低施氮(D1W1N1)处理达到最大值,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棉花的氮素累积量随棉株的生长逐渐增加,器官氮素累积量比重随生育期的推进不断变化,各时期具体表现为:蕾期:叶片>茎秆>根>蕾铃,花期:叶片>蕾铃>茎秆>根,铃期:蕾铃>叶片>茎秆>根,吐絮期:蕾铃>叶片>茎秆>根,其中蕾铃的比重逐渐增加。(3)棉花的籽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在种植密度和水肥的影响较显着(P<0.05),在低种植密度(D1)下,各指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高种植密度(D2)下,各指标与施氮量呈正相关。棉株的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吸收效率(UP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低种植密度、100%ETc、中施氮(D1W2N2)处理下,由于有效铃数与单铃质量的乘积相对较高,实现了相对高的籽棉产量,为7421.0 kg/hm2,D2W2N3处理产量接近最大产量,为7392.5 kg/hm2,但会浪费人力和肥料。(4)从8个单一指标无法对棉花纤维品质进行评价,此次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得到棉花纤维品质的前3名:D1W2N1>D2W2N3>D1W2N3,其产量分别为6607.0、7392.5、7421.0 kg/hm2。综合考虑各生理形态指标、籽棉产量及环境保护等因素,采用种植密度26万株/hm2、100%ETc和施氮量300 kg/hm2灌水适合当地棉株生长。(5)水氮调控显着影响根区土壤的硝态氮、盐分分布和积累量,各处理的土层在膜内、膜外均有积盐现象,水平方向上,0~40 cm土层,膜内硝态氮含量高于膜外的含量,而在40 cm以下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积盐量有显着差异,表现为:“膜内<膜外”;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的深度的增加硝态氮、盐分含量降低,且硝态氮、总盐分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崔正鹏[7](2020)在《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于2017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农科所试验地进行,选择遗传背景和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品种为试验材料:鲁棉研24号为杂交棉品种,株型松散,果枝长,个体长势强,结铃性和补偿性好;新陆中61号为常规品种,株型紧凑,果枝短,开花结铃集中。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副区为打顶方式,研究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表现极其相关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棉株始果节和第一果枝高度随着密度增大而增高,与打顶方式和品种类型无关;株高变化品种间差异较大,新陆中61号株高随密度增加而增高,鲁棉研24号低密度下(12.0万株/hm2)株高最高;化学打顶处理棉花果枝数增多,且同密度下株高较高;品种的生育期随密度增加而延长,化学打顶生育期比人工打顶略有延长。2.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叶面积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密度降低,叶面积指数降低,鲁棉研24号降幅小,新陆中61号降幅大;打顶方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大,同一品种同一密度条件化学打顶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人工打顶,密度越大,打顶方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越大;密度降低,盛花期单株净光合速率增大,鲁棉研24号较新陆中61号增加幅度略大,不同打顶方式对各生育期内单株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着。3.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密度降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相同密度下鲁棉研24号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新陆中61号,表现生长势更强,生物产量也表现相同趋势;密度降低,棉柴比均增大,同密度下化学打顶棉柴比小于人工打顶,说明适当降低密度有利于提高经济系数;单铃重和单株结铃随密度降低而增大,鲁棉研24号单株结铃优于新陆中61号;鲁棉研24号中低密度籽棉产量更好,新陆中61号表现相反;化学打顶处理铃数提高而单铃重降低;中密度处理下,化学打顶方式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显着高于人工打顶方式,说明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采用化学打顶方式可以获得棉花高产。4.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影响纤维品质关键指标主要由品种遗传因素决定,密度和打顶方式对其影响不显着。
毛廷勇[8](2020)在《阿拉尔垦区主栽陆地棉棉铃发育特性及化学打顶剂调节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铃是构成产量和品质的基础,棉铃的生长发育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棉花产量的提高必然涉及到其构成要素中单铃重,前人研究棉铃物质积累及生理生化较多,但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形态学变化较少。本文主要比较阿拉尔垦区主栽陆地棉品种的棉铃发育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差异,并采用两种化学打顶配方对其中两个品种处理,测定棉铃发育过程中物质积累、光合、冠层结构、成铃规律、单铃经济性状和纤维发育形态学差异等,主要有以下结论:1主栽陆地棉棉铃发育特性(1)棉铃干物质积累表明:棉铃干重大小表现为15-1242>新陆中70>新陆中82,14号开花期>7号开花期>21号开花期。新陆中70棉铃物质积累动态分配中的铃壳比例降低最快,从65%至19%,纤维率和种子率上升最快,分别从15%37%和18%42%以上。(2)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发育可以看出:胚珠表皮细胞的突起量和纤维伸长数量表现14号开花期最多,21号开花期最少;同一开花期新陆中82比新陆中70和15-1242更早进入纤维的加厚期,在纤维发育的相同时间下,14号开花期比7号开花期和21号开花期更早进入加厚期。(3)产量及产量性状可以看出15-1242比新陆中70和新陆中82的衣分、经济系数、单株铃数和单株产量小,新陆中70棉铃经济系数高,单铃重较大,结铃性强,单株产量高,单株优势明显强于新陆中82和15-1242。2化学打顶对棉铃发育的调节效应研究(1)铃干重、单粒纤维重、单粒籽棉重和体积增长特征值时间表现为新陆中82比新陆中70早,化学打顶处理下棉铃物质积累前期慢于人工打顶,后期快于人工打顶。(2)化学打顶处理下叶面积指数略有增加,增加了有效光合面积;上部和中部的冠层开度均表现为增大,下部冠层开度变化不大,新陆中82比新陆中70的整体冠层开度更松散,冠层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下部光的增加。化学打顶处理净光合速率在药后30 d内同人工打顶有显着差异,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比人工打顶高,没有显着差异;上部和中部SPAD值分别在药后30 d和20 d化学打顶处理大于人工打顶,新陆中82的下部化学打顶均低于人工打顶。(3)化学打顶配方一(摇钱素)对秋桃成铃率都有促进作用,新陆中70三个开花期的棉铃经济性状均表现为化学打顶强于人工打顶,且化学打顶配方二(万家丰)优于化学打顶配方一。化学打顶能提高新陆中82的单铃经济性状,但配方一处理降低了上部单铃经济性状;配方二处理下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增加最大,单株产量也最高,配方一的单铃重增加,单株铃数减少。配方一处理能增加新陆中70的中上部纤维强度和新陆中82的上半部平均长度。(4)对上部纤维发育14 d和21 d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化学打顶对新陆中82的纤维发育有明显的推迟作用,且在21 d时化学打顶配方一比配方二对纤维发育的推迟效应更强。同时,化学打顶也可推迟新陆中70在21 d时的纤维发育。
闫江伟[9](2020)在《新疆早熟陆地棉推广品种产量、品质对施肥量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具有发展棉花的资源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棉产区。新疆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是在植棉新技术和新品种不断突破的条件下取得的,尤其是近年来化肥投入数量增长快,棉花生产的物化成本中化肥投入的增长,导致植棉效益下滑,比较优势降低。棉花生产中施肥过量的问题,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而且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土壤质量降低。因此,在保持现有棉花单产水平条件下,优化肥料高效利用综合技术,筛选对氮、磷、钾利用率更高的棉花品种,对实现棉花优质、高产、低成本及环境友好的生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目前推广早熟陆地棉品种为对象,开展不同施肥量对棉花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其中设置高肥(施肥量N为193.2 kg/hm2、P2O5为138 kg/hm2、K2O为85.5 kg/hm2,均为生产上现有的施肥量)、低肥(施肥量为高肥处理的50%)、不施肥(对照)三个处理,选用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分别为新陆早45号、新陆早57号、新陆早61号、新陆早64号、新陆早72号、新陆早74号共6个,调查不同品种产量、品质对施肥量的响应,筛选养分高效利用的棉花品种,为肥料减施下的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不同施肥量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株高、果枝数、节间长度、果枝始结高度和茎粗对施肥量敏感度最小的品种分别是新陆早45号、新陆早72号、新陆早45号、新陆早72号和新陆早45号。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对施肥量敏感度最低的品种分别是新陆早45号、新陆早64号、新陆早64号、新陆早45号。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纤维伸长率对施肥量敏感度最低的品种分别是新陆早61号、新陆早64号、新陆早64号、新陆早45号、新陆早61号。2.不同施肥量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养分吸收的影响。新陆早74号干物质积累能力较强,新陆早72号干物质向生殖器官的分配率较高。早熟陆地棉6个推广品种在吐絮期分配率分布在50.25%-72.07%;氮磷钾的主要分布器官在生殖器官;新陆早61号在不同施肥量下均有较高的养分积累量,各处理条件下无论在生殖器官还是营养器官,养分含量表现为全钾>全氮>全磷。3.不同施肥量对棉花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随施肥量的增大,盛花期后净光合速率下降速度呈减缓趋势;不施肥处理在盛铃前期(出苗后82天左右)群体光合速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低肥和高肥处理则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随施肥量的增大,盛铃期前后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幅度增大;随施肥量增大,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后期衰退速度加快;施肥量增大,减缓了冠层整体光截获率的下降速度,但加快了叶面积指数的衰亡速度。新陆早57号、新陆早64号有较强的群体光合能力。
陈秀玲,张巨松,陈振,张玮涛,窦巧巧,代健敏,何庆雨[10](2020)在《不同机采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出更适宜新疆北疆地区机采的棉花品种。【方法】以新疆北疆地区代表性的早熟棉花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品种比较试验,评价其在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差异。【结果】新陆早71号生育期为123 d,株高为80.1 cm、始果节高度为25.6 cm、始果节位6.2节,株型紧凑抗倒伏,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优,更利于后期机采;新陆早71号叶面积指数(LAI)合理,叶片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在各生育期优于其它品种,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了后期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和籽棉产量的提高。【结论】新陆早71号综合表现较优,为适宜北疆棉区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
二、北疆棉花群体光合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疆棉花群体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花铃期减量滴灌对北疆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试项目及方法 |
1.3.1 土壤含水率测定 |
1.3.2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
1.3.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1.3.4 产量测定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铃期减量滴灌对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2.2 花铃期减量滴灌对棉花主茎功能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2.3 花铃期减量滴灌下棉花主茎功能叶OJIP荧光瞬态的变化 |
2.4 花铃期减量滴灌对棉花主茎功能叶PSII供/受体侧的影响 |
2.5 花铃期减量滴灌对棉花主茎功能叶PSII光化学性能指标的影响 |
2.6 花铃期减量滴灌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 讨 论 |
4 结 论 |
(2)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行距配置 |
1.2.2 行距配置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3 行距配置对棉花冠层的影响 |
1.2.4 行距配置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5 行距配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1.2.6 行距配置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1.2.7 行距配置对棉花成铃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1.3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和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的影响 |
3.1.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株高的影响 |
3.1.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茎粗的影响 |
3.1.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叶片数的影响 |
3.1.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蕾数的影响 |
3.1.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植株形态的影响 |
3.1.7 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3.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2.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平均叶倾角的影响 |
3.2.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开度的影响 |
3.2.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分布的影响 |
3.2.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SPAD的影响 |
3.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3.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干物质增长速率的影响 |
3.3.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3.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4.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气孔导度的影响 |
3.4.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4.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蒸腾速率的影响 |
3.4.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4.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气孔导度的影响 |
3.4.7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4.8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蒸腾速率的影响 |
3.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不同部位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
3.5.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横向分布的影响 |
3.5.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纵向分布的影响 |
3.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
3.7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3.8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品质的影响 |
3.8.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纤维长度的影响 |
3.8.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断裂比强度的影响 |
3.8.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马克隆值的影响 |
3.8.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整齐度的影响 |
3.8.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伸长率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
4.1.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指标的影响 |
4.1.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合指标的影响 |
4.1.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
4.1.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
4.1.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不同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3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保护酶的影响 |
1.2.4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
1.2.5 灌水量和密度对棉花空间分布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3 观测指标与计算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 对无膜棉个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对无膜棉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3.2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对无膜棉LAI的影响 |
3.2.2 对无膜棉SPAD的影响 |
3.2.3 对无膜棉单叶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3.2.4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5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群体光合的影响 |
3.3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保护酶的影响 |
3.3.1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MDA的影响 |
3.3.2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POD的影响 |
3.3.3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SOD的影响 |
3.3.4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CAT的影响 |
3.4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根系的影响 |
3.4.1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根长密度的影响 |
3.4.2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根表面积的影响 |
3.5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产量构成的影响 |
3.5.1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
3.5.2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农艺形状的影响 |
4.2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保护酶的影响 |
4.4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根系的影响 |
4.5 不同灌水量与密度对无膜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6 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无膜棉棉铃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
5.3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保护酶的影响 |
5.4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根系的影响 |
5.5 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不同打顶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业生产中化学打顶技术现状及展望 |
1.2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1.3 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冠层、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
1.4 化学打顶剂对棉花株型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2章 促化王在阿拉尔垦区最适喷施时间的筛选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用化学打顶剂及供试棉花品种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测定项目 |
2.3.2 测定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处理对棉花果枝长度增长的影响 |
2.5.2 不同处理对不同棉花品种主茎增长量的影响 |
2.5.3 不同处理对不同棉花品种主茎节数的影响 |
2.5.4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性状空间分布的影响 |
2.5.5 不同处理对不同空间棉花品质的影响 |
2.6 结论 |
2.7 讨论 |
2.7.1 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2.7.2 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章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用化学打顶剂及供试棉花品种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测定项目 |
3.3.2 测定方法 |
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果枝与上部果枝第一果节长的影响 |
3.5.2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品种主茎增长量的影响 |
3.5.3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主茎节数的影响 |
3.5.4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主茎节间长的影响 |
3.5.5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5.6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7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不同部位叶倾角的影响 |
3.5.8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不同部位透光率的影响 |
3.5.9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不同部位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5.10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产量及衣分的影响 |
3.5.11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品种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
3.6 结论与讨论 |
3.6.1 结论 |
3.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棉花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
1.2.2 棉花合理密植和水氮耦合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2.3 棉花合理密植和水氮耦合对作物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1.2.4 棉花合理密植和水氮耦合对作物氮素吸收、盐分运移和养分的影响 |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棉花生长指标 |
2.3.2 棉花干物质、产量及构成要素 |
2.3.3 棉花的氮素吸收量 |
2.3.4 土壤含水率、盐分、硝态氮 |
2.3.5 棉花品质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4.1 棉田耗水量计算 |
2.4.2 土壤盐分累积 |
2.4.3 Logistic模型 |
2.4.4 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 |
2.4.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
3.1 不同处理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棉花茎粗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棉花果枝数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对棉花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
4.1 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4.2 不同处理对棉花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影响 |
4.3 不同处理对棉花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对棉花氮素积累速率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
5.1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
5.2 不同处理对棉花水氮利用的影响 |
5.3 不同处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养分、盐分分布的影响 |
6.1 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 |
6.2 土壤剖面盐分分布变化 |
6.3 土壤硝态氮和盐分积累量 |
6.3.1 硝态氮积累量 |
6.3.2 盐分积累量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产的重要性 |
1.2.2 新疆棉花种植密度的历史演变 |
1.2.3 种植密度与棉花产量形成的关系 |
1.2.4 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1.2.5 种植密度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6 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气候情况 |
2.2.1 苗期 |
2.2.2 蕾期 |
2.2.3 花铃期 |
2.2.4 吐絮期 |
2.2.5 霜期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农艺性状调查 |
2.4.2 干物质积累 |
2.4.3 叶面积指数 |
2.4.4 光合速率 |
2.4.5 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 |
2.4.6 纤维品质的测定 |
2.4.7 生物产量和棉柴比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棉花生育期 |
3.1.2 农艺性状 |
3.2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结铃盛期叶面积指数 |
3.2.2 倒四叶净光合速率 |
3.3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
3.3.1 纤维长度 |
3.3.2 纤维比强度 |
3.3.3 纤维马克隆值 |
3.3.4 纤维整齐度 |
3.3.5 纤维断裂伸长率 |
3.4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3.4.1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4.2 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种植密度及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降密及化学打顶对棉花叶面积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4.3 降密及化学打顶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4.4 降密及化学打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阿拉尔垦区主栽陆地棉棉铃发育特性及化学打顶剂调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棉铃发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棉铃的铃重与铃体积的研究概况 |
1.2.2 棉铃各组分物质积累的研究进展 |
1.3 棉花化学打顶效应研究进展 |
1.3.1 化学打顶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化学打顶对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1.3.3 化学打顶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
1.3.4 化学打顶对铃部空间分布的影响 |
1.3.5 化学打顶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阿拉尔垦区主栽陆地棉品种(系)棉铃发育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棉铃铃型指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2.2.2 纤维发育主要时期形态学比较 |
2.2.3 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不同品种棉铃铃型指标与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差异 |
2.3.2 不同品种纤维发育主要形态学差异 |
2.3.3 不同品种铃部性状及单株产量的差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化学打顶对棉铃发育的调节效应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化学打顶对棉铃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2 化学打顶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
3.2.3 化学打顶对SPAD及光合的影响 |
3.2.4 化学打顶对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
3.2.5 化学打顶对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3.2.6 化学打顶对上部纤维发育14d和21d形态学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化学打顶对冠层的影响 |
3.3.2 化学打顶对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3 化学打顶对成铃规律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3.4 化学打顶对纤维加厚期形态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要结论 |
4.1 主栽陆地棉棉铃发育研究 |
4.2 化学打顶对棉铃发育的效应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新疆早熟陆地棉推广品种产量、品质对施肥量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不同棉花品种类型的需肥特性研究 |
2 施肥量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
3 施肥量对棉花物质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4 施肥量对棉花冠层特征的影响 |
5 施肥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施肥量对早熟陆地棉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化 |
2.2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
2.3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的变化 |
2.4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肥料利用率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施肥量对早熟陆地棉品种物质积累、分配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生殖器官生物量的变化 |
2.2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总生物量的变化 |
2.3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分配率的变化 |
2.4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不同器官全氮、全磷、全钾积累与分配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施肥量对新疆早熟陆地棉推广品种光合特性和冠层特征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 |
2.2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2.3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2.4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2.5 不同施肥量下6个棉花品种冠层整体光截获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施肥量对新疆早熟陆地棉推广品种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5.1.2 施肥量对新疆早熟陆地棉推广品种物质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5.1.3 施肥量对新疆早熟陆地棉推广品种光合特性和冠层特征影响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10)不同机采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 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测定指示 |
1.2.2.1 生育进程 |
1.2.2.2 农艺性状 |
1.2.2.3 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
1.2.2.4 干物质 |
1.2.2.5 产量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棉花品种生育进程的比较 |
2.2 不同棉花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 |
2.3 不同棉花品种净光合速率Pn的比较 |
2.4 不同棉花品种叶面积指数的比较 |
2.5 不同棉花品种SPAD值的比较 |
2.6 不同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
2.7 不同棉花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
3 讨 论 |
3.1 不同棉花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 |
3.2 不同棉花品种光合特性及光合物质生产的比较 |
3.3 不同棉花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
4 结 论 |
四、北疆棉花群体光合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花铃期减量滴灌对北疆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窦巧巧,张巨松,何庆雨,代健敏,谢玲,张玮涛,陈秀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3)
- [2]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郭子轩.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不同灌水量和密度对无膜棉生长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李同蕊. 塔里木大学, 2021
- [4]不同打顶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张凤娇. 塔里木大学, 2021
- [5]花铃期减量滴灌对棉花棉铃发育及其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D]. 窦巧巧.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6]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D]. 李越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种植密度和打顶方式对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崔正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8]阿拉尔垦区主栽陆地棉棉铃发育特性及化学打顶剂调节效应研究[D]. 毛廷勇. 塔里木大学, 2020
- [9]新疆早熟陆地棉推广品种产量、品质对施肥量变化的响应[D]. 闫江伟.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不同机采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比较[J]. 陈秀玲,张巨松,陈振,张玮涛,窦巧巧,代健敏,何庆雨. 新疆农业科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