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Ⅱ)-NH_3-NH_4Cl-H_2O体系的热力学

Zn(Ⅱ)-NH_3-NH_4Cl-H_2O体系的热力学

一、Thermodynamics of Zn(Ⅱ)-NH_3-NH_4Cl-H_2O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姜涛,蒙飞宇,高伟,曾艳,苏欢欢,李骞,徐斌,杨永斌,钟强[1](2021)在《次氧化锌烟尘氨浸锌的浸出行为(英文)》文中研究表明从次氧化锌烟尘中回收锌有利于二次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本文采用氨水-碳酸氢铵溶液作为浸取剂从次氧化锌烟尘浸取锌,系统研究了该体系中锌的浸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Zn]T:[NH3]T:[CO32-]T=1:9.6:2.4、液固比5:1、浸出温度30℃、浸出时间60 min的条件下,锌的浸出率最大,为95.7%。而对照样纯氧化锌在[Zn]T:[NH3]T:[CO32-]T=1:7.00:1.75,浸出时间为20 min时,锌的浸出率达99.9%。次氧化锌烟尘浸出需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浸出剂,其主要原因是烟尘中Cd2+、Pb2+等金属阳离子杂质溶解于溶液中,与铵结合形成配合物,消耗了浸出剂,影响了锌的浸出。

倪爽[2](2021)在《含氮化合物在二氧化氮水解及气溶胶成核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大气环境中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着严重的影响,新粒子成核(NPF)是产生SOA的关键步骤,因此,深入研究NPF过程对于理解SOA的形成根源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亚硝酸(HONO)在白天可迅速光解释放羟基(OH)自由基,对对流层化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目前HONO浓度的实地测量和理论研究结果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表明HONO的来源需要进一步确定。二氧化氮(NO2)的水解反应被认为是HONO的新源,但关于系列含氮化合物对于NO2水解反应的影响规律、产生的HONO是直接分解还是与水及含氮化合物凝聚成核未见报道,这均会影响实地测定的HONO浓度。因此,本文探讨了系列含氮化合物对NO2水解反应的影响规律,进而研究了水解产物(硝酸HNO3和HONO)和水及含氮化合物的成簇机制,并以戊二酸(GA)为例,探究了有机酸和无机酸与含氮化合物形成团簇的本质差异。具体内容包括:1.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含氮化合物(系列酰胺和硫脲及其团簇)存在下NO2水解反应的势能面和动力学信息,明确了HONO的新来源机制,进而深入研究了NO2水解产物的转化路径、产物最终形式和湿度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了酰胺单体分子中不同取代基对NO2水解反应机制的影响,发现取代效应可增强酰胺分子对NO2水解反应的催化效果;除了硫脲可以促进HONO的释放外,酰胺及其一水合物和二聚体也可以使NO2水解反应变成无能垒过程,提高反应速率,催化HONO的生成,催化能力的顺序为:二聚体(需克服能量为-3.35 kcal mol-1)>一水合物(需克服能量为-3.17 kcal mol-1)>单体(需克服能量为-2.64 kcal mol-1);随着水分子数量的增加,硫脲参与的NO2水解反应的需克服能量逐渐降低(从-1.25kcal mol-1下降到0.1 kcal mol-1),但其降低程度随之减小(从0.67 kcal mol-1下降到到-3.03 kcal mol-1);水解产物的最终形式为酸碱络合物。2.采用系统采样技术与量子化学结合的方法对NO2水解反应产物—HNO3和HONO与水和系列含氮化合物的成簇反应进行了理论模拟,确定了团簇的全局最小值和局域极小值,并对其热力学信息、几何结构、拓扑性质、水合物分布、温度依赖性、蒸发速率等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究了水和含氮化合物与HNO3、HONO的成核可能性,对比分析了含氮化合物和水对HNO3、HONO成核反应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含氮化合物对HNO3及其水合物的影响规律,同时,辨析了不同取代基酰胺分子参与NPF的本质区别。结果表明:HNO3、HONO和水分子非自发生成(ΔG=0.19~4.12 kcal mol-1),且HONO的蒸发速率较高(1010~1011 s-1),会释放到大气环境中,形成新的来源渠道;而当出现酰胺分子之后,酰胺分子可促进HNO3及其水合物以及HNO3、HONO的成核(ΔG<0),且系列酰胺分子取代效应可以提高其对HNO3水合物成核的促进作用,酰胺提高团簇的瑞利光散射强度(Δ?=49000~253000 a.u.),降低大气能见度,带来环境污染。3.采用系统采样技术与量子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以GA与含氮碱分子(包括氨、甲胺、二甲胺和尿素)的水合物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有机酸在团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了GA对碱水合物、碱分子对GA水合物的团簇形成机制的影响,分析了团簇的结构、相互作用、热力学和光学性质,明确了有机酸和无机酸在与含氮碱分子成簇过程中的异同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和湿度对团簇分布的影响,研究了形成团簇的后续转化反应,探索了团簇的稳定性及其后续大气行为。结果表明:团簇的生成反应是自发过程,以未水合物和一水合物的形式分布在大气中,其局域极小值可以通过克服6.66~11.78 kcal mol-1的能垒发生异构化反应,最终生成全局最小值构型。GA和尿素协同促进成簇反应,而氨、甲胺、二甲胺促进小型GA水合物(n=1,2)的成簇反应,抑制大的GA水合物(n=3–6)的成簇反应。GA提高团簇瑞利光散射强度(Δ?=30000~350000 a.u.),且相比于无机酸,GA的提高能力更强,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更显着。

俞兵[3](2020)在《复杂含锌矿物高效复合配位提取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复杂含锌矿物多金属伴生、物相组成复杂、碱性脉石含量高的特点,提出了第一配体为NH3、第二配体为氨三乙酸(NTA),复杂含锌矿物复合配位提取新技术。在分析复杂含锌矿物物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单配体模型和复合配体模型中锌组分配位溶解过程进行了计算,确定了可配位溶解硅酸锌的配体,及复合配位体系的稳定常数,并利用NTA在等电点条件下溶解度最低原理,提出采用蒸氨一加酸工序从浸出溶液中回收NTA。研究证明,第一配体NH3仅能配位提取碳酸盐类含锌矿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氨性配位浸出的广泛应用;NH4C1-NH3-NTA(0.5 mol/L)复合体系的配位稳定常数为14.08,比NH4 Cl-NH3体系配位能力提高4.62;NTA中氨基的N原子和羧基中的O原子与锌离子形成稳定的金属螯合物,促进传统的Zn(NH3)42+配合物向更为稳定的ZnNTA(NH3)2多配位配合物转变,锌浸出率提高113.4%;当浸出溶液pH调至1.30时,浸出溶液中NTA浓度降低至1.15 g/L,NTA回收率为96.0%。复杂含锌矿物高效复合配位提取新技术对于突破温和化学环境下多矿相有价金属的高效提取与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Xiao-yi Shen,Hong-mei Shao,Ji-wen Ding,Yan Liu,Hui-min Gu,Yu-chun Zhai[4](2020)在《Zinc extraction from zinc oxidized ore using (NH4)2SO4 roasting-leaching process》文中指出An improved method of(NH4)2SO4 roasting followed by water leaching to utilize zinc oxidized ores was studied. The operating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molar ratio of(NH4)2SO4 to zinc, roasting temperature, and holding time on zinc extraction. The roasting process followed the chemical reaction control mechanism with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value of 41.74 k J·mol-1.The transformation of mineral phases in roasting was identifi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rmogravimetry–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curves. The water leach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leaching temperature, leaching time, stirring velocity, and liquid-to-solid ratio, were discussed, and the leaching kinetics was studied. The reaction rate was obtained under outer diffusion without product layer control;the values of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for two stages were 4.12 and 8.19 k J·mol-1. The maximum zinc extraction ratio reached 96%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iron extraction was approximately 32% under appropriate conditions. This work offer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zinc oxidized ores.

马爱元,郑雪梅,李松,朱山,张绪勇[5](2020)在《含锌钢铁冶金渣尘处理技术现状》文中提出结合含锌钢铁冶金渣尘碱性脉石含量高、多金属共生、一种金属以多矿相赋存的矿物学特性,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含锌钢铁冶金渣尘资源化综合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氨法配位浸出工艺的研究与发展前景,并对微波、超声波强化浸出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微波-超声波强化处理研究是钢铁冶金渣尘高效提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丁龙,杨建广,南天翔,李陵晨,汪文超,闫万鹏[6](2020)在《基于隔膜电积的硫酸铅渣湿法提铅新工艺及电化学机理》文中认为根据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原理,对Pb(Ⅱ)-Ac--H+-H2O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接近于实际浸出液的pH值范围内,溶液中PbAc+平衡浓度最高。以湿法炼锌产出的硫酸铅渣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优化"乙酸盐配位浸出-隔膜电积提取铅"的主要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优化乙酸铅溶液隔膜电积工艺条件,采用线性扫描、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Pb(Ⅱ)-Ac--H2O体系铅电积过程中阴极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1h、浸出温度70℃、乙酸铵浓度4mol/L、液固比4:1的优化条件下浸出硫酸铅渣,铅浸出率93.28%。在电积温度30℃、Pb2+浓度50 g/L、电流密度100 A/m2的条件下阴极电流效率98%左右,每吨Pb直流电耗约700 kW·h。在此条件下以硫酸铅渣浸出液直接作为电积液隔膜电积8 h在阴极可以获得纯度99.2%较为致密平整的电铅,阴极电流效率96.16%。铅的还原沉积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铅在电沉积初期遵循三维连续成核与颗粒长大机制,升高温度和提高阴极液Pb2+浓度可以促进溶液离子扩散,提高电流效率。

刘彤[7](2020)在《碱性Ida2--H2O体系选择性浸出钢厂含锌烟尘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锌消费大国,随着锌矿资源的不断消耗,二次锌资源的利用发展愈发重要;同时作为全球年钢厂量第一的产钢大国,国内钢厂衍生的烟尘(包括高炉灰、转炉灰、电炉灰)是二次锌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大部分钢厂烟尘多被循环富集烧结利用,导致炉内的锌负荷愈来愈高,严重影响高炉设备的正常运行;而直接填埋处理钢厂烟尘的成本较高,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更是一种对再生锌资源的浪费。目前处理钢厂含锌烟尘较为普遍的工艺是火法和湿法:火法工艺能耗大,且不能解决含锌烟尘中铅、锌及碱金属的问题;湿法处理中的酸浸工艺成熟,锌浸出率高,但浸出液净化过程中需要增加除铁的工艺,且酸浸过程对设备腐蚀严重。碱浸工艺难以溶解烟尘中的铁酸锌,锌浸出率得不到改善。因此为了能够解决钢厂烟尘的富集问题,同时能够回收丰富的二次锌资源,探索一种新型合适的处理钢厂含锌烟尘的工艺至关紧要。借鉴国内外学者利用锌离子与无机配体能够形成稳定配合物的理论依据,有关学者提出了在碱性体系中利用锌离子与有机氨基酸的配合作用来选择性提取锌的工艺研究。其实质是产生一种叫氨基酸锌的金属盐络合物,由Zn2+与氨基酸中给电子的N和-COOH形成,而这种金属氨基酸盐体系的出现打破了除氨浸及碱浸工艺在NH3、Cl-、OH-外的配体局限性。本文是采用亚氨基二乙酸盐(Ida2--H2O)体系中的亚氨基二乙酸根(Ida2-)为配体,开展一种新的氨基酸盐选择性浸出体系工艺来处理钢厂含锌烟尘。针对氧化锌(ZnO)在碱性Ida2--H2O体系中的热力学行为进行探讨,根据配位化学理论绘制亚氨基二乙酸根(Ida2-)在溶液中的形态分布图;根据质量守恒等原理研究ZnO-Ida2--H2O体系中Zn2+的配合平衡热力学,并绘制亚氨基二乙酸根配体总浓度[Ida2-]T在0.52.5 mol·L-1和pH值在612范围内变化时的热力学平衡图,研究配体(Ida2-)浓度和pH值对亚氨基二乙酸盐体系浸出氧化锌的影响:分别探讨了以ZnO为平衡固相在Ida2--H2O体系中的总锌浓度变化以及锌物种、配体Ida2-物种的分布情况;同时对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配体Ida2-浓度下,体系pH值为79时,溶液中总锌浓度最为稳定;当Ida2-浓度为2 mol·L-1,体系pH值为8时,Zn2+浓度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相对误差达到最小,仅为1.07%。本文以沙钢电弧炉烟尘为原料,采用碱性Ida2--H2O体系选择性浸出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亚氨基二乙酸根(Ida2-)配合能力和选择性强,易与锌离子(Zn2+)构成稳定配合物;反应温度、配体浓度、液固比以及pH值对锌浸出效果及杂质溶出情况影响较大;最佳工艺条件参数:液固比25:1,配体总浓度[Ida2-]T为3.5mol·L-1,搅拌速度500 r·min-1,温度140°C,pH值为7.5,反应压力0.5 MPa,反应时间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锌、铁浸出率值较为稳定,其中锌浸出率最高可达94.18%,铁浸出率控制在17.5%上下;Ca、Mg在浸出液中的含量分别控制在7.7 mg·L-1、24.5 mg·L-1左右;最优工艺条件下的Pb、Mn、Cr、Cu金属元素在浸出液中浓度分别为77.375 mg·L-1、7.421 mg·L-1、9.567 mg·L-1、5.861 mg·L-1。

曾祥钊[8](2020)在《无水和二水氨基乙酸镁的制备及相关体系热力学模型》文中指出氨基酸镁(钙,铁,锌,和铝)等氨基酸金属络合物,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和动植物金属补充剂。其中,甘氨酸镁因其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生物稳定性,高吸收率等优点,而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添加剂等领域,并逐渐显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该类化合物的工业制备方法鲜有报导,从有限的资料看到,氨基酸络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是采用水溶剂合成法,虽然该方法具有产率高的优点,但是也有反应周期长、难过滤、产品有结晶水等缺点。鉴于此,本论文提出了利用控制溶液过饱度的方法制备二水和无水甘氨酸镁的新工艺。新方法具有产品易过滤、蒸发耗能减少和甘氨酸镁产品形貌可控等优点,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科学基础。论文取得如下重要结果:(1)以甘氨酸和氧化镁(或氢氧化镁)为原料,在80℃的温度条件下,利用水溶剂合成法可以成功制备二水甘氨酸镁产品。同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提高,二水甘氨酸镁产品的晶型可以得到不断改善,颗粒粒径也逐渐增大。当使用过饱和甘氨酸溶液进行反应时,二水甘氨酸镁产率显着提高,得到的产品颗粒粒径范围在10~50μm之间,易于过滤,也使整个工艺的水蒸发量大大减少。(2)实验证明了:文献报导的在乙醇等有机溶液中直接制备无水甘氨酸产品是很难实现的,但商品化学试剂是无水甘氨酸镁。本论文利用高温干燥二水甘氨酸镁的方法,成功制备了无水甘氨酸镁。热重分析可以看出,二水甘氨酸镁的结晶脱水温度约为150℃,当干燥温度过高时,产品会由白色变为黄色而变质。(3)通过测定二水甘氨酸镁在水溶液中的镁离子浓度即溶解度,结合OLI软件MSE(Mixed Solvent Electrolytes)模型计算水的活度和相关例子的活度系数,首次得到二水甘氨酸镁的溶度积常数Ksp和二水甘氨酸镁的基本热力学性质数据:标准焓变ΔHr0为-10.7 kJ.mol-1,标准熵变ΔSr0为-102.831 J·mol-1·K-1,298.15K下的吉布斯自由能 ΔG0f,298.15K为19.96 kJ·mol-1。(4)采用动态法分别测定AlCl3·6H2O晶体在NaCl-CaCl2-NH4Cl-H2O体系和Li2SO4·H2O晶体在Na2SO4-MgSO4-H2SO4-H2O体系的溶解度数据。通过数据拟合建立了混合电解质计算模型(MSE模型),在OLI软件平台基础上可以严格计算电解质溶液的过饱和度,为利用结晶技术制备优质产品提供了科学基础。

杨家敏[9](2020)在《KCl-NH4H2PO4-CO(NH2)2-H2O体系在283.15K下固-液相平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KCl-NH4H2PO4-CO(NH2)2-H2O体系在283.15K下固-液相平衡研究,得出溶解度数据,并绘出相图,为后续的相平衡和共结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KCl-NH4H2PO4-CO(NH2)2-H2O体系是一个五元交互复杂体系,KCl和NH4H2PO4会发生可逆的复分解反应产生NH4Cl和KH2PO4,所以该体系实验所需物料有五种:KCl、NH4H2PO4、NH4Cl、KH2PO4和CO(NH2)2。体系中由于NH4+和K+离子半径相近,两个阳离子分别与Cl-和H2PO4-两阴离子结合,会形成四种固溶体:(K,NH4)H2PO4、(NH4,K)H2PO4、(NH4,K)Cl、(K,NH4)Cl。尿素与NH4Cl反应会形成复盐CO(NH2)2·NH4Cl。Na+,K+//NO3-,H2PO4-,CO(NH2)2-H2O交互体系与KCl-NH4H2PO4-CO(NH2)2-H2O相比,由于K+离子半径大于Na+离子半径,体系虽然为交互体系,但不会有固溶体和水合物形成,属于简单含脲交互体系。KCl-NH4H2PO4-CO(NH2)2-H2O体系由于形成四种固溶体和复盐,绘制相图有一定难度,因此可根据情况相应简化。KCl-NH4H2PO4-CO(NH2)2-H2O体系283.15K相平衡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即高级体系在次级子体系的共饱和点基础上加入另一物质,在恒温下,经过长时间溶解、搅拌达到固-液相平衡。本体系在283.15K下的相平衡,除五个二元子体系已见报道外,另有8个三元子体系、5个四元子体系和一个总体系,其中,三元子体系:CO(NH2)2-NH4H2PO4-H2O、CO(NH2)2-KCl-H2O、KCl-KH2PO4-H2O、NH4Cl-NH4H2PO4-H2O、NH4Cl-KCl-H2O、NH4H2PO4-KH2PO4-H2O和四元交互子体系:K+,NH4+//Cl-,H2PO4--H2O,本课题组前期已测定。本文对下列七个体系的相平衡进行了研究:三元体系KH2PO4-CO(NH2)2-H2O、CO(NH2)2-NH4Cl-H2O;四元体系:NH4+//Cl-,H2PO4-,CO(NH2)2-H2O、K+//Cl-,H2PO4-,CO(NH2)2-H2O、NH4+,K+//Cl-,CO(NH2)2-H2O、NH4+,K+//H2PO4-,CO(NH2)2-H2O;总体系KCl-NH4H2PO4-CO(NH2)2-H2O,实验测定了它们的溶解度数据,并绘制了相图,研究表明:KH2PO4-CO(NH2)2-H2O体系是一个简单体系,共饱和结晶点只有一个,单变量曲线有两条,有四个区域:不饱和区、尿素结晶区、KH2PO4结晶区、CO(NH2)2和KH2PO4混合结晶区。CO(NH2)2-NH4Cl-H2O三元体系是一个复杂体系,体系平衡固相产生了复盐CO(NH2)2·NH4Cl,结晶区也相对于简单体系多了两个区域。体系有两个共饱和结晶点,两条单变量线,六个区域:不饱和区、尿素结晶区、氯化铵结晶区、CO(NH2)2·NH4Cl和CO(NH2)2混合结晶区、CO(NH2)2·NH4Cl和氯化铵混合结晶区和CO(NH2)2·NH4Cl复盐结晶区。K+//Cl-,H2PO4-,CO(NH2)2-H2O是一个四元简单体系,体系有三个三元子体系,所以单变量曲线有三条,作干盐相图,相图有三个结晶区域:CO(NH2)2结晶区、KH2PO4结晶区和KCl结晶区。NH4+,K+//H2PO4-,CO(NH2)2-H2O体系有三个三元子体系,且平衡固相产生两种固溶体:以NH4H2PO4为主的固溶体(NH4,K)H2PO4和以KH2PO4为主的固溶体(K,NH4)H2PO4。相图有一个共饱和点、三条单变量曲线,三个结晶区域:固溶体(K,NH4)H2PO4结晶区域、固溶体(NH4,K)H2PO4结晶区域和尿素结晶区域。NH4+//Cl-,H2PO4-,CO(NH2)2-H2O体系有三个子体系,由于CO(NH2)2-NH4Cl-H2O子体系有两个共饱和点,所以此体系干盐相图有四条单变量曲线,两个共饱和点、四个结晶区:尿素结晶区、NH4Cl结晶区、NH4H2PO4结晶区和复盐CO(NH2)2·NH4Cl结晶区。NH4+,K+//Cl-,CO(NH2)2-H2O体系平衡固相有复盐和两种固溶体产生,体系干盐相图有三个共饱和点、四条单变量曲线、四个结晶区:尿素结晶区、CO(NH2)2·NH4Cl复盐结晶区、以KCl为主的固溶体(K,NH4)Cl结晶区和以NH4Cl为主的固溶体(NH4,K)Cl结晶区。本文所研究的四个四元子体系中,共饱和点个数共有七个,前期研究的四元NH4+,K+//Cl-,H2PO4--H2O交互体系有两个共饱和点,则五元体系从九个方向加料进行实验。该五元体系中存在复盐CO(NH2)2·NH4Cl、四种部分互溶固溶体:(K,NH4)H2PO4、(NH4,K)H2PO4、(NH4,K)Cl、(K,NH4)Cl。四种离子会产生交互反应,各离子间浓度会互相影响。体系中有九个共饱和结晶点,九条单变量曲线。NH4+-Cl-干盐图,与四元交互体系干盐图类似,但结晶区域更多,结晶区域共有六个:固溶体(K,NH4)Cl结晶区、固溶体(NH4,K)Cl结晶区、固溶体(K,NH4)H2PO4结晶区、固溶体(NH4,K)H2PO4结晶区、尿素结晶区和复盐CO(NH2)2·NH4Cl结晶区。将三种电解质理论模型:Pitzer模型、NRTL模型、Wilson模型运用到多组分固-液相平衡理论研究中。本文对KH2PO4-CO(NH2)2-H2O体系实验溶解度数据运用了三种模型进行模拟。对产生复盐的CO(NH2)2-NH4Cl-H2O和K+//Cl-,H2PO4-,CO(NH2)2-H2O体系的溶解度数据运用Pitzer模型模拟,将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关联的数据进行对照,其中三个体系Pitzer模型关联最大相对误差5.77%,最小相对误差0;CO(NH2)2-KH2PO4-H2O体系Wilson模型关联均方差为0.159%,相对平均方差为0.575%,NRTL模型关联均方差为0.136%,均方差为1.58%,结果高度吻合。

贺俊傲[10](2020)在《氨性硫代硫酸盐法浸出云南某金矿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硫代硫酸盐法浸金因其速度快,浸出率高,低毒环保,对于金矿中杂质离子不敏感,是最具前景的非氰浸出法。本文采用硫代硫酸盐法浸出云南某金矿。着重研究了硫酸铜浓度、硫酸铵浓度、硫代硫酸盐添加方式、硫代硫酸盐浓度、p H值和溶解氧等条件对浸出液中铜氨络合物吸光度、氨氮总浓度、硫代硫酸盐消耗率以及浸金率的影响,并对这些条件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溶解氧浓度和加药方式对降低硫代硫酸盐消耗率和提高浸金率有显着效果。在浸金体系中,适宜浸出条件为p H=9.5,硫酸铜1.3mmol/L,硫酸铵0.125mol/L,硫代硫酸钠0.15mol/L,浸出开始时将硫代硫酸钠溶液以0.8 m L/min的速度加入浸出体系,浸出过程中通过搅拌带入空气,浸出6h后,金浸出率为88.57%,与氰化法浸出36h后浸出率仅为84.30%相比,硫代硫酸盐法的浸出时间大幅缩短且浸金率提升,实现了低试剂用量高浸出率的目的。在较佳实验条件下研究了金的溶解动力学,在浸出前1小时,金的溶解主要受扩散控制;在浸出1小时后,金的浸出动力学属于界面化学反应控制。本文在浸出云南某实际金矿的实验研究中得到较好的指标,为硫代硫酸盐浸出稀贵金属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参考。

二、Thermodynamics of Zn(Ⅱ)-NH_3-NH_4Cl-H_2O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rmodynamics of Zn(Ⅱ)-NH_3-NH_4Cl-H_2O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次氧化锌烟尘氨浸锌的浸出行为(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2 Experimental
    2.1 Materials and reagents
    2.2 Characterization
    2.3 Leaching procedure
    2.4 Reaction mechanism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1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3.2 Ammonia-ammonium bicarbonate leaching behavior
        3.2.1 Zinc extraction from PZO
        3.2.2 Zinc extraction from CZO
    3.3 Effect of impurities on ammonia leaching of PZO
        3.3.1 Leaching behaviors
        3.3.2 Equilibrium equations of Zn and Cd in NH3-NH4HCO3-H2O system
        3.3.3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s of Zn and Cd in NH3-NH4HCO3-H2O system
4 Conclusions
Contributors
Conflict of interest

(2)含氮化合物在二氧化氮水解及气溶胶成核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气溶胶概述
    1.2 成核前驱体
        1.2.1 含硫成核前驱体
        1.2.2 含氮成核前驱体
        1.2.3 有机酸成核前驱体
        1.2.4 碘氧化物成核前驱体
    1.3 亚硝酸的有效来源
        1.3.1 HONO概述
        1.3.2 NO_2水解反应与HONO的生成
        1.3.3 NH_3对NO_2水解反应的影响
        1.3.4 有机胺对NO_2水解反应的影响
        1.3.5 H_2SO_4对NO_2水解反应的影响
    1.4 本文的内容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量子化学方法简介
    2.2 成核理论
        2.2.1 经典成核理论
        2.2.2 动力学理论
        2.2.3 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方法
    2.3 团簇结构搜索——人工蜂群算法
    2.4 团簇性质的计算
        2.4.1 团簇温度依赖性的计算方法
        2.4.2 团簇水合物分布的计算方法
        2.4.3 团簇光学性质的计算方法
        2.4.4 团簇蒸发速率的计算方法
        2.4.5 团簇分子间作用力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硫脲/系列酰胺影响NO_2水解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
    3.1 背景介绍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2NO_2+H_2O+amide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3.3.2 2NO_2+H_2O+amide-W反应机理
        3.3.3 2NO_2+H_2O+amide_2反应机理
        3.3.4 NBO分析
        3.3.5 2NO_2+H_2O+TU反应机理
        3.3.6 水分子对2NO_2+H_2O+TU反应的影响
        3.3.7 NH_2CSNH_3~+NO_3~-和NH_2CSNH_2-HNO_3的生成
    3.4 小结
第四章 硝酸及亚硝酸水合物的大气成核可能性的理论研究
    4.1 背景介绍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几何结构分析
        4.3.2 热力学性质分析
        4.3.3 温度对团簇分布的影响
        4.3.4 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
        4.3.5 光学性质分析
        4.3.6 蒸发速率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团簇HNO_3-HONO-base及 HNO_3-amide-W_n(n=1-6)性质的理论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NO_3-HONO-base团簇
        5.3.2 HNO_3-amide-W_n(n=0–6)团簇
    5.4 小结
第六章 戊二酸与氨/胺/酰胺对其水合物成簇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
    6.1 背景介绍
    6.2 计算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和拓扑信息
        6.3.2 团簇形成的热力学和路径
        6.3.3 水合物分布受湿度的影响
        6.3.4 异构体分布受温度的影响
        6.3.5 光学性质
        6.3.6 后续反应
    6.4 小结
第七章 创新工作与工作展望
    7.1 .创新工作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含锌钢铁冶金渣尘处理技术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含锌钢铁冶金渣尘处理现状
    1.1 火法处理
    1.2 湿法处理
        1.2.1酸法浸出
        1.2.2碱法浸出
        1.2.3氨法配位浸出
2 含锌冶金渣尘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方向
3 结论

(6)基于隔膜电积的硫酸铅渣湿法提铅新工艺及电化学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试验原料
    1.2 工艺流程
    1.3 试验原理
        1.3.1 浸出过程热力学分析
        1.3.2 隔膜电积过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硫酸铅渣配位浸出试验
        2.1.1 浸出剂浓度对铅浸出率的影响
        2.1.2 温度对铅浸出率的影响
        2.1.3 浸出时间对铅浸出率的影响
        2.1.4 液固比对铅浸出率的影响
        2.1.5 浸出过程综合条件试验
    2.2 铅隔膜电积试验
        2.2.1 温度对电沉积的影响
        2.2.2 Pb2+浓度对电沉积的影响
        2.2.3 阴极电流密度对电沉积的影响
        2.2.4 综合条件循环浸出液隔膜电积验证实验
    2.3 阴极电化学反应机理测试
        2.3.1 阴极循环伏安测试
        2.3.2 阴极线性扫描测试
        1)不同Pb2+浓度下阴极极化曲线
        2)不同温度下的阴极极化曲线
        2.3.3 阴极计时电流测试
3 结论

(7)碱性Ida2--H2O体系选择性浸出钢厂含锌烟尘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的用途
    1.2 锌资源简介
        1.2.1 锌原生资源
        1.2.2 锌再生资源
    1.3 钢厂含锌烟尘
    1.4 国内外钢厂含锌烟尘处理现状
        1.4.1 火法处理工艺
        1.4.2 湿法处理工艺
        1.4.3 湿法新工艺概括
    1.5 本课题的提出依据
        1.5.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5.2 亚氨基二乙酸简介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
    2.5 实验方法
    2.6 分析方法
        2.6.1 仪器分析
        2.6.2 锌的化学分析
第三章 ZnO-Ida~(2-)-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3.1 热力学数据和平衡方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配体浓度和pH对总锌浓度的影响
        3.2.2 锌物种分布
        3.2.3 配体物种分布
    3.3 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da~(2-)-H_2O体系浸出工艺研究
    4.1 前期探索实验
        4.1.1 常规浸出实验
        4.1.2 强化浸出实验
        4.1.3 针对铁酸锌的高温加压强化浸出实验
    4.2 浸出工艺条件研究
        4.2.1 液固比的影响
        4.2.2 配体总浓度的影响
        4.2.3 温度的影响
        4.2.4 pH的影响
        4.2.5 搅拌速度的影响
        4.2.6 反应压强的影响
        4.2.7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 综合工艺条件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8)无水和二水氨基乙酸镁的制备及相关体系热力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课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2.1 甘氨酸镁概述
        2.1.1 甘氨酸镁的用途
        2.1.2 甘氨酸镁的产业现状
    2.2 甘氨酸镁的合成方法
    2.3 电解质溶液结晶热力学
        2.3.1 固液相平衡的测定
        2.3.2 结晶热力学模型
    2.4 电解质溶液结晶动力学
        2.4.1 晶体粒度及分布
        2.4.2 晶体成核理论
        2.4.3 晶体生长理论
        2.4.4 晶体成核及生长动力学
        2.4.5 MSMPR结晶器
第3章 水溶剂合成法制备二水甘氨酸镁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水溶剂合成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二水甘氨酸镁的制备
        3.2.2 不同反应物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水甘氨酸镁的制备和热重分析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水溶剂合成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干燥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4.2.2 不同反应溶剂对产物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水甘氨酸镁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镁离子浓度滴定预实验
        5.1.3 滴定二水甘氨酸镁水溶液中的镁离子浓度
    5.2 化学平衡模型与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二水甘氨酸镁溶液的滴定
        5.3.2 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lCl_3·6H_2O在NaCl-CaCl_2-NH_4Cl-H_2O系统中的相平衡测定和热力学建模
    6.1 实验方法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1.2 溶解度测定
    6.2 模拟方法
        6.2.1 平衡常数
        6.2.2 活度系数模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实验及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6.3.2 AlC1_3·6H_2O在NaCl-CaCl_2-NH_4Cl-H_2O体系中的溶解度
        6.3.3 模型参数化
        6.3.4 新模型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Li_2SO_4·H_2O在Na_2SO_4-MgSO_4-H_2SO_4-H_2O系统中的相平衡测定和热力学建模
    7.1 实验方法
        7.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7.1.2 溶解度测定
    7.2 模拟方法
        7.2.1 平衡常数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实验及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7.3.2 Li_2SO_4·H_2O在Na_2SO_4-MgSO_4-H_2SO_4-H_2O体系中的溶解度
        7.3.3 模型参数化
        7.3.4 新模型的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KCl-NH4H2PO4-CO(NH2)2-H2O体系在283.15K下固-液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水盐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进展
    1.3 相平衡理论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1.3.1 Pitzer电解质理论模型
        1.3.2 Wilson、NRTL局部组成电解质理论模型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三元含尿素子体系在283.15K下相平衡的研究
    3.1 三元体系KH_2PO_4~-CO(NH_2)_2-H_2O在283.15K下相平衡研究
        3.1.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3.2 三元体系CO(NH_2)_2-NH_4Cl~-H_2O在283.15K下相平衡研究
        3.2.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四元含尿素子体系在283.15K下相平衡的研究
    4.1 简单四元K~+ //Cl~-,H_2PO_4~-,CO(NH_2)_2-H_2O在283.15K下相平衡的研究
        4.1.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含固溶体四元体系K~+ ,NH_4~+ //H_2PO_4~-,CO(NH_2)_2-H_2O在283.15K下相平衡的研究
        4.2.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四元体系NH_4~+ //Cl~-,H_2PO_4~-,CO(NH_2)_2-H_2O在283.15K下相平衡的研究
        4.3.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含固溶体、复盐四元体系NH_4~+,K~+ //Cl~-,CO(NH_2)_2-H_2O在283.15K下相平衡的研究
        4.4.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五元含尿素交互体系NH_4~+,K~+ //Cl~-,H_2PO_4~-,CO(NH_2)_2-H_2O在283.15K下相平衡的研究
    5.1 相平衡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小结
第六章 溶解度数据关联
    6.1 三元含尿素体系KH_2PO_4~-CO(NH_2)_2-H_2O溶解度数据关联
    6.2 三元含尿素体系NH_4Cl~-CO(NH_2)_2-H_2O溶解度数据关联
    6.3 简单四元体系KH_2PO_4~-KCl~-CO(NH_2)_2-H_2O溶解度数据关联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10)氨性硫代硫酸盐法浸出云南某金矿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ts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的性质与用途
    1.2 金的资源状况及其特点
    1.3 金的主要浸出方法
        1.3.1 氰化法
        1.3.2 非氰化浸出方法
    1.4 硫代硫酸盐浸出
        1.4.1 硫代硫酸盐化学性质
        1.4.2 氨性硫代硫酸盐浸金
        1.4.3 降低硫代硫酸盐消耗的途径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测试方法及原矿分析
    2.1 实验矿样制备
    2.2 原矿样分析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方法
    2.5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配制
第三章 硫代硫酸盐浸金基础研究
    3.1 金的溶解
        3.1.1 金的溶解机理
        3.1.2 金的络合形态
    3.2 铜的溶解
    3.3 体系物种分布研究
    3.4 电位-pH图研究
    3.5 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代硫酸盐浸金工艺研究
    4.1 磨矿实验
    4.2 硫代硫酸盐浸金
        4.2.1 铜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4.2.2 氨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4.2.3 溶解氧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影响
        4.2.4 硫代硫酸盐添加方式对浸金的影响
        4.2.5 硫代硫酸盐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4.2.6 pH值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4.2.7 矿浆液固比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4.2.8 浸出时间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4.3 氰化浸金
        4.3.1 低空气流速下氰化浸出
        4.3.2 高空气流速下氰化浸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代硫酸盐浸金动力学研究
    5.1 未反应核收缩模型
    5.2 动力学线性方程
        5.2.1 浸出速率方程
        5.2.2 阿仑尼乌斯公式
        5.2.3 线性方程的确定
    5.3 纯金浸出动力学研究
    5.4 实际金矿浸出动力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荣誉与奖励

四、Thermodynamics of Zn(Ⅱ)-NH_3-NH_4Cl-H_2O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次氧化锌烟尘氨浸锌的浸出行为(英文)[J]. 姜涛,蒙飞宇,高伟,曾艳,苏欢欢,李骞,徐斌,杨永斌,钟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1(09)
  • [2]含氮化合物在二氧化氮水解及气溶胶成核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D]. 倪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复杂含锌矿物高效复合配位提取研究[J]. 俞兵.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11)
  • [4]Zinc extraction from zinc oxidized ore using (NH4)2SO4 roasting-leaching process[J]. Xiao-yi Shen,Hong-mei Shao,Ji-wen Ding,Yan Liu,Hui-min Gu,Yu-chun Zh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20(11)
  • [5]含锌钢铁冶金渣尘处理技术现状[J]. 马爱元,郑雪梅,李松,朱山,张绪勇. 矿产综合利用, 2020(04)
  • [6]基于隔膜电积的硫酸铅渣湿法提铅新工艺及电化学机理[J]. 丁龙,杨建广,南天翔,李陵晨,汪文超,闫万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0(07)
  • [7]碱性Ida2--H2O体系选择性浸出钢厂含锌烟尘的工艺研究[D]. 刘彤. 江苏大学, 2020(02)
  • [8]无水和二水氨基乙酸镁的制备及相关体系热力学模型[D]. 曾祥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9]KCl-NH4H2PO4-CO(NH2)2-H2O体系在283.15K下固-液相平衡研究[D]. 杨家敏. 贵州大学, 2020(04)
  • [10]氨性硫代硫酸盐法浸出云南某金矿的工艺研究[D]. 贺俊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Zn(Ⅱ)-NH_3-NH_4Cl-H_2O体系的热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