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支柱(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娴[1](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马晓丽[2](2021)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地理幸福课堂教学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积极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早,在1980年兴盛于美国心理学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培育以及积极组织融入为核心的多元化的系统性内容。其理论方法与地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有异曲同工之效,能够帮助消极的地理教师和轻视地理学习的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培育以及构建积极的地理课堂,增强师生的幸福感,有望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也为积极心理学在学科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根据对有关文献的梳理,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而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从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培育和积极的社会组织关系三个维度,分别编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问卷(师版、生版),结果统计分析,发现现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师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足、积极人格特质欠缺、积极的社会组织关系欠缺等一系列问题。第三章,针对问题提出“三策略九方法”,即树立积极的教学观念策略,可用积极教育观法、积极教师观法、积极学生观法、提升主观幸福感法;建立师生情感支持,培育师生积极品质策略,可用积极沟通法、增强表象法、引发初探法;打造积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策略,可用营造地理学习环境法、营造地理课堂氛围法。第四章,通过定性定量分析论证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构建地理幸福课堂的有效性和必要性。第五章,精要概括文章的研究成果和展望,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继续关注学习前瞻性研究的动态和方向。
苑昌昊[3](2021)在《教科书里的中国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是国家意志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体现,是国家形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学生意识形态的发展。本研究以国家形象教育的视角审视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史,以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新中国教科书国家形象的研究是一项系统过程。在这一复杂系统中,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为目课程,选取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余年为历史跨度,围绕国家课程教科书中对中国形象的表征重点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主要回答什么是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存在的原因以及具有怎样的功能与价值。国家形象是一种“官方知识”,其三大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形象的基本观点、掌握国家形象的认识工具以及体悟国家形象蕴含的情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二是,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程。主要回答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基本阶段、总体趋势与影响因素三个子问题。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划分出变迁的探索期(1949-1966年)、改革期(1978-1999年)以及完善期(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得到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由“紧随时势”到“稳中求进”再到“弘扬传统”的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发展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客观基础,学制改革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系统保障,学科性质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基本遵循。三是,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时代启示。主要包含对新时代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以及对新时代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启示。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立足小学语文的独特性与加强多学科的协同育人。对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要坚持相对独立系统假设,加强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系统化;贯彻课程建设分科逻辑,深入探寻小学语文课程的特殊价值;深挖国家形象建构规律,探索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标准。
涂畅[4](2020)在《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成效及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在千年发展目标期间,肯尼亚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国民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提高。为响应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肯尼亚政府较早地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计划和学校课程之中,旨在通过在各级教育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更多支持,同时又可培养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公民社会中的广泛影响。本论文立足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以及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梳理了全球视域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演进及变迁,客观分析了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历程,并对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与发展阶段进行评介。其次,本论文对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保障以及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措施。基于对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与实践的研究,本论文剖析了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取得的成效、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困境的成因。最后的总结与展望,是对全文进行写作思想的再概括及对未来研究的一些设想。在总结经验、剖析问题的基础上,希望本论文能够对其他非洲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谢建[5](2020)在《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准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是教学实践的不懈追求,信息技术对教师实施精准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颁布,关照新时期课堂教学变革及发展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探讨通过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创造性思维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探索、揭示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关键要素及结构框架,以求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精准教学实践提供参照。扎根教师教学实践现实境脉,着眼精准教学与教师能力的实践内涵,本研究以多元智能、个性化学习、CTCL研究范式、差异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相关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实践及文本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和分析方法对于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模型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分析。具体而言,整个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界定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基于实践考察及文本分析,本研究认为,精准教学能力是教师开展精准教学实践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进而通过对精准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数据素养等概念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深入剖析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概念。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减负增效为价值取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所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精准刻画,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综合性教学能力。精准教学能力强调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是人本主义实践在教育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开展精准教学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具有数据化、学习者中心、人机协同性、个体服务性和多元统一性的特征。二、析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教师技术能力“标准”,分析教师技术能力构成研究以及智慧教育时代教师角色和职责三个方面的文献成果,采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未来教师所需技术能力的主要特征与趋势,以此为基础,初步提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函调以修正并确保要素提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获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要素。具体而言,一级指标包括精准教学认知与取向、教育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智能技术教学创新应用能力、学生精准画像与个别化指导能力等4个要素;二级指标包括大数据技术认同、教育数据获取与采集能力、教育数据思维、教育数据安全与伦理、智能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估与反馈能力等18个要素。三、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为明确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与核心结构,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整体出发剖析各要素内涵及作用,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包括“一个核心”,即以精准教学认知与取向为核心动力;“二类关系”,即人与大数据、人与技术的关系;“三个支柱”,即模型的主体部分由教育大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智能技术教学创新应用能力和学生精准画像能力三个“支柱”构成;“四个层次”即是“动力层”“目标层”“支柱层”“环境层”。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各要素的权重分配等量化数据。四、调查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把握当前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发展情况,本研究依据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具体内涵,开发了调查工具,以686名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并对问卷数据进行预处理及详细分析。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大数据意识和精准教育理念相对薄弱;教育数据获取与应用能力不足;智能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水平不高;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程度不够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发展建议,包括完善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理论体系;制定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标准及相关制度;强化教育大数据互联融通,构建精准教学服务环境;实行教师精准研修,推进精准教学能力指导与培训;加强数据化学校文化建设,强化教师的数据价值观等。综上所述,本研究着眼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结构及特征,分析通过提升教师精准教学能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机制与原理,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提升及发展的模式与方法,对于促进完善教师教学能力理论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张焱[6](2019)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以济宁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环,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其中议论文的写作在高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相关要求的提出,对当前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教与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生在写作议论文时还存在着文体特征不够鲜明,写作模式较为陈旧,反思能力与评价能力不足,论点、论据、论证等不够充分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分析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调查。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的写作及议论文写作教学等方面的文献和专着进行了查阅与分析,了解了议论文教学发展的沿革,及当前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的大致情况。其次,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对济宁地区三所有一定代表性的高中展开了相应的调查研究,与学生和执教教师进行深入谈话,发现和总结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譬如:写作中文体不明、写作模式较为陈旧的原因、写作内容论辩性不足、写作教学中评价与反思不够深刻等,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以“以学促教”为文章的核心理念,在分辨文体、找准论点、充实论据、深化论证及完善学生写作过程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明确议论在众表达方式中的地位,重视议论文写作的语体特征,来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教师应创新写作教学的模式,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自主创新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通过提升立论的准确性与逻辑性、增强论据的新颖性与感染力、加强论证的严密性与思辨性来增强学生议论文写作内容的论辩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并关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反思与评价。从促进学生议论文写作学习的角度出发,本论文对当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诉求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意见,希望可以借此改进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为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写作议论文提供一定的帮助。
张敏[7](2019)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利于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美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已经意识到在教育中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庭与学校合作育人。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已广泛的应用于孩子教育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家校合作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农村地区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家校合作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对此问题进行深究,探求促使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实施的良策,对于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发展,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在众多学者对家校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以农村Z小学为个案,通过发放问卷对Z小学的教师和家长进行深入了解,并与Z小学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以佐证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基于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Z小学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已有合作意识,在思想上已开始重视合作。但由于学校、家长、社会及学生四方面的影响,家校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足;二者合作内容贫乏、方式单一、协同能力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详细条文规定;家长委员会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在成员选拔和管理机制方面。在论文的结论部分,为农村小学家校合作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策略。在农村小学中,政府应加强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及人力、财力的投入;家长和教师应共同构建多样化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加强二者的交流;学校应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培训,提高二者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家校合作的开展;健全家校合作相关体系,加深家长和教师的联系,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可见,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和参与,将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合作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李汝健[8](2019)在《影子教育机构何以可能? ——基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升学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教育市场化进程,影子教育机构的发展呈现出蔓延趋势,甚至开始替代公校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虚假宣传、“携资跑路”等教育乱象,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约束但依然是乱象频发。影子教育机构是如何在国家管制之下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呢?乱象背后是否有着其独特的“章法”呢?本文选取组织合法性视角,以济南市Z区为田野调查地点,通过文献收集和访谈法探究了影子教育机构组织合法性实现的策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组织合法性分析框架,用以揭示影子教育机构得以可能的机制。这一分析框架以政府和家长为评估者,分别对组织的内部运行和外部行动进行评估,而影子教育机构则以不同的行动策略来获取具体的合法性(包括管制合法性、实效合法性、规范合法性、认知合法性)。研究发现,政策约束的缺失使得影子教育机构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为获得评估者的认可,影子教育机构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来构建自身组织合法性。其中,以模仿公校组织架构的组织结构化和对教师与学生的分化排斥为行动策略所实现的管制合法性与实效合法性是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需求满足者的角色定位和行业标杆形象的建构实现的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推动了影子教育机构的扩张。最后,研究还发现职责同构和压力型体制环境下的教育主管部门与影子教育机构的合谋性应付使得影子教育中缺失管制合法性和规范合法性的“小作坊”式机构得以存在。同时,组织合法性的视角为研究影子教育机构这类尚未完成制度化的组织提供了新思路。
许翔杰[9](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苏贞[10](2017)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浅谈》文中认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从落实品德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良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等方面,切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支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支柱(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国际文凭项目 |
二、全球化 |
三、本土化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
六、综述小结 |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
二、阅读标准 |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
一、PYP学生的表现 |
二、MYP学生的表现 |
三、DP学生的表现 |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
二、CPS采取的措施 |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
案例一:皮斯小学 |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
二、开发PYP与 MYP |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
一、IB项目在英国 |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
三、IB项目在日本 |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 |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
(二)中文期刊 |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
二、英文文献 |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
(二)英文期刊 |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访谈记录 |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
后记 |
(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地理幸福课堂教学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激发人内心优秀品格和积极力量的新兴心理学 |
二、个人兴趣和需要 |
三、中学地理课程及新改革需要 |
四、师生幸福感培育的需要 |
五、发展积极心理学在地理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
二、国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
三、评述与启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重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重要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高中地理教师积极教学的心理现状调查 |
一、高中地理教师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对象和实施 |
三、高中地理教师问卷整理和分析 |
四、高中地理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
第二节 高中生对地理积极学的心理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对象和实施 |
三、高中地理学生问卷整理分析 |
四、高中生问卷调查结论 |
第三节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融入积极心理学视域的必要性及优势 |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地理幸福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树立积极的教学观念 |
一、树立积极的教育观 |
二、树立积极的教师观 |
三、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
四、树立积极的学生观 |
第二节 建立师生情感支持,培育师生积极品质 |
一、积极沟通,建立师生情感支持 |
二、增强表象,达成学习成功体验 |
三、创设情景,引发初探,培育师生积极品格 |
第三节 打造积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
一、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的环境 |
二、营造轻松的地理课堂氛围 |
第四章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地理幸福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研究方案与研究思路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录 |
三、教学实践前后数据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和结论 |
第五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一、设计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问卷 |
二、发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现状 |
三、提出“三策略九方法” |
四、实践研究成果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二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学生问卷调查(一) |
附录三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学生问卷调查(二) |
附录四:高一(10)班56 名学生成绩 |
附录五:高一(11)班55 名学生成绩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教科书里的中国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全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 |
2.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教育自觉 |
3.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路向探寻 |
(二)研究问题 |
1.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 |
2.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程 |
3.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时代启示 |
(三)研究意义 |
1.本体论意义 |
2.方法论意义 |
3.史料学意义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逻辑 |
2.研究过程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样本 |
一、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
(一)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价值取向 |
1.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价值取向 |
2.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研究定位 |
(二)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焦点问题 |
1.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存在样态 |
2.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优化改进 |
(三)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基本思路 |
1.主题分析的思路 |
2.话语分析的思路 |
(四)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问题反思 |
1.对隐性课程研究取向的反思 |
2.对绝对封闭系统假设的反思 |
二、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基础理论研究 |
(一)国家形象教育: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核心论域 |
1.教科书国家形象的核心论域 |
2.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 |
(二)教材建设制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规则指向 |
1.国家形象与教材建设制度 |
2.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主体 |
(三)学科课程体系: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系统依托 |
1.国家形象教育与政治课程 |
2.国家形象教育与历史课程 |
3.国家形象教育与语文课程 |
三、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程 |
(一)探索期(1949-1966 年)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
1.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
2.饱经战乱的东方大国 |
3.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 |
(二)改革期(1978-1999 年)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
1.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 |
2.危机深重的近代中国 |
3.灿烂辉煌的文明古国 |
(三)完善期(2000 年至今)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
1.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 |
2.危机深重的近代中国 |
3.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 |
四、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总体趋势 |
(一)“紧随时势”与形象建构的“厚今薄古” |
1.“紧随时势”策略的基本表现 |
2.“紧随时势”策略的形成基础 |
(二)“稳中求进”与形象建构的“古今平衡” |
1.“稳中求进”策略的形成轨迹 |
2.“稳中求进”策略的存在基础 |
3.“稳中求进”策略的历史影响 |
(三)“弘扬传统”与形象建构的“厚今薄古” |
1.“弘扬传统”取向的形成基础 |
2.“弘扬传统”取向的正式确立 |
3.“弘扬传统”取向的现实意义 |
五、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影响因素 |
(一)国家发展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客观基础 |
1.探索期(1949-1966 年):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落实思想与劳动教育 |
2.发展期(1978-1999 年):坚持“三个面向”,加强两史一情教育 |
3.完善期(2000年至今):育新世纪社会主义新人,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
(二)学制改革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系统保障 |
1.修业年限对形象建构的影响 |
2.课程结构对形象建构的影响 |
(三)学科性质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基本遵循 |
1.“工具说”与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
2.“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与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
3.“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与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
结语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研究结论 |
1.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核心论域 |
2.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程 |
3.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时代启示 |
1.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 |
2.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成效及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 |
2.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研究 |
3.关于非洲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研究 |
4.关于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研究 |
5.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1.环境教育 |
2.可持续发展 |
3.可持续发展教育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案例分析法 |
(六)研究思路 |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其在肯尼亚的发展 |
(一)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1.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 |
2.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 |
(二)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背景 |
1.非盟发布《非洲大陆教育战略》,凸显教育对非洲发展的价值 |
2.联合国发布千年发展目标,为肯尼亚教育发展带来新契机 |
3.在国际社会支持下,肯尼亚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
(三)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路径 |
1.将环境教育内容纳入主流课程 |
2.可持续发展教育进入各级教育课程体系 |
3.学校教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 |
三、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实践 |
(一)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框架 |
1.《肯尼亚宪法》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目标之一 |
2.《2030年远景规划》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蓝图 |
3.《阿鲁沙宣言》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 |
4.《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路径 |
(二)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职能和架构 |
1.职能部门 |
2.实施架构 |
(三)肯尼亚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路向 |
1.改革学制 |
2.生态学校项目 |
3.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项目 |
4.ICT与“非洲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主流化”项目 |
四、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效与困境 |
(一)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取得的成效 |
1.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和组织架构 |
2.教育内容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过渡 |
3.学校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思想传播 |
4.重视非正式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上的作用 |
(二)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成效的启示 |
(三)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困境 |
1.目标不够明确 |
2.行动不够充分 |
3.协调不足,资源投入有限 |
(四)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1.正规教育系统之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不足 |
2.官僚作风加剧资金的缺乏 |
3.部门间的合作欠缺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智能引领:智慧教育时代教育生态的转变 |
(二)个性化: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
(三)智慧教学:智能教育时代教师教学面临的历史挑战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精准教学内涵的演变与分析 |
(一)基于“数据”的传统精准教学 |
(二)基于“标准”的精准教学 |
(三)大数据时代多模态信息支持的精准教学 |
(四)小结:精准教学内涵发展的内在逻辑 |
二、教学能力的研究及启示 |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 |
(二)教学能力的构成研究 |
(三)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 |
(四)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 |
(五)小结:教学能力研究的启示 |
三、精准教学实践研究现状及反思 |
(一)精准教学实践研究 |
(二)精准教学相关技术 |
(三)小结:关于精准教学实践的冷思考 |
第三章 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解析 |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个性化学习理论 |
(三)CTCL学习技术研究范式 |
(四)差异化教学理论 |
(五)混合式教学(学习)理论 |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解析 |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相关概念辨析 |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概念的提出 |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 |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多角度诠释 |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特征 |
(一)数据化 |
(二)学习者中心 |
(三)人机协同性 |
(四)个体服务性 |
(五)多元统一性 |
第四章 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析出 |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提炼思路与原则 |
(一)要素提炼的技术路线 |
(二)要素提炼的指导原则 |
二、智慧教育时代教师教育技术相关能力解析 |
(一)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二)教师教育技术相关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
(三)智慧教育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要求 |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要素的归纳与提取 |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要素提炼过程 |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 |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验证 |
(一)专家的选择与确定 |
(二)第一轮专家咨询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三)第二轮专家咨询过程与结果分析 |
(四)专家咨询结果可靠性 |
第五章 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构建 |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能力 |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需要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持 |
(三)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是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 |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支持学生个性化高品质学习与发展 |
(五)教学“精准化”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构建与阐释 |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提出 |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理论阐释 |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一)模型构成要素权重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
(二)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层次结构的构建 |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的特点分析 |
第六章 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的调查分析及提升策略 |
一、调查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
三、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
四、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
(一)中小学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
(二)不同教师群体精准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三)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具体维度分析 |
五、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调查的结论 |
(一)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均衡 |
(二)教师的大数据意识和精准教育理念相对薄弱 |
(三)教师的教育数据获取与应用能力不足 |
(四)教师的智能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水平不高 |
(五)教师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程度不够 |
六、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与建议 |
(一)完善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理论体系建设 |
(二)制定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标准及相关制度 |
(三)强化教育大数据互联融通,构建精准教学服务环境 |
(四)实行教师精准研修,推进精准教学能力指导与培训 |
(五)加强数据化学校文化建设,强化教师的数据价值观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与结论 |
(一)界定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内涵 |
(二)析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
(三)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并确定构成要素的权重 |
(四)调查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水平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阐明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
(二)构建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并确定了模型要素的权重 |
(三)创新了教师精准教学能力的研究方法 |
三、研究局限与不足 |
四、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以济宁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调查结果 |
(一)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
(二)写作模式较为机械与陈旧 |
(三)写作内容的论辩性有所不足 |
(四)写作教学中的评价与反思不够深刻 |
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写作中文体不明现象的原因 |
(二)写作模式较为陈旧的原因 |
(三)写作内容论辩性不足的原因 |
(四)写作教学中评价与反思不够深刻的原因 |
三、高中议论文写作问题的教学对策探究 |
(一)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
(二)教师应积极创新写作教学的模式 |
(三)引导学生增强写作内容的论辩性 |
(四)深化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评价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家校合作的研究综述 |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内研究概况 |
2.国外研究概况 |
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三)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
1.社会资本理论 |
2.重叠影响阈理论 |
3.责权统一理论 |
4.家庭缺失理论 |
三、Z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 |
(一)Z小学概述 |
(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三)Z小学家校合作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1.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层面 |
2.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的实施层面 |
3.本校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 |
4.本校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与运行情况 |
四、Z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析 |
(一)Z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1.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足 |
2.家校合作内容贫乏 |
3.家校合作方式单一 |
4.家长和教师在协同方面力有所逮 |
5.家校合作规章制度不完善 |
6.家长委员会体系不健全 |
(二)影响Z小学家校合作的成因探析 |
1.“引领者”影响家校合作的开展 |
2.“合作者”影响家校合作的推动 |
3.“辅助者”影响家校合作的进展 |
4.“受益者”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
五、优化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路径 |
(一)政府加强对家校合作的重视 |
1.提高家校合作宣传力度 |
2.加大对家校合作的投入 |
(二)家长和教师共同构建多元化的合作内容 |
(三)家长和教师合力推进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
1.创新家长会形式 |
2.开展家访活动 |
3.创建网络交流平台 |
4.采用家校联系手册 |
(四)学校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相关培训 |
1.指导家长加强学习,增进自身知识与能力 |
2.引导教师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素养和技能 |
(五)学校完善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 |
(六)学校健全家校合作相关组织体系 |
1.设立家校合作委员会 |
2.完善家长委员会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影子教育机构何以可能? ——基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依据 |
一、文献回顾 |
一、影子教育的相关研究述评 |
二、组织合法性 |
三、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 |
二、理论依据 |
一、分析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延续的“游离”:影子教育机构政策约束的缺失 |
一、影子教育机构的界定 |
(一)影子教育机构的定义 |
(二)民办教育分类概述 |
二、我国经营性民办教育机构的政策变迁 |
(一)民办教育发展初期的“非营利性” |
(二)缺失具体制度约束的“经营性” |
(三)缺乏监管的营利性 |
三、延续的游离 |
(一)法律定位模糊 |
(二)设立条件的缺失 |
(三)缺乏事中与事后监管 |
四、小结 |
第四章 组织结构化与分化排斥:影子教育机构内部运行策略 |
一、组织结构化:被动追求管制合法性 |
(一)“你们有的我们也有”:组织架构的模仿与借助声望 |
(二)硬件设施配套没得商量 |
二、分化与排斥:主动追求实效合法性 |
(一)师资的选与训 |
(二)分层教学与精准定位 |
三、小结 |
第五章 角色定位与形象建构:影子教育机构外部行动策略 |
一、角色定位:分担教育责任,获取认知合法性 |
(一)需求满足者的角色 |
(二)社会网络的支持 |
二、形象建构:树立行业标杆形象,获取规范合法性 |
(一)开展市场宣传活动,提高社会知名度 |
(二)整合公共关系,增强社会认可 |
三、小结 |
第六章 合谋性应付:“小作坊”式影子教育机构得以存在 |
一、相关政府部门事务细分与合谋性应付的逻辑关联 |
(一)教育部门事务细分 |
(二)部门内部资源的缺失 |
二、“两个门槛”与“弱者的武器” |
(一)“两个门槛”所带来的高低差 |
(二)追求实效的家长 |
(三)“弱者的武器” |
三、合谋性应付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无法回避的教育困境 |
(二)“游离中的章法”:影子教育机构合法性实现 |
二、反思 |
(一)影子教育机构合法性的类别划分多样 |
(二)合谋性应付现象的描述有待完善 |
(三)制度神话与合法性的关系有待探讨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模式 |
1.4.2 培养模式 |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
1.5 文献回顾 |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
1.5.5 小结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概念框架 |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调查 |
2.3.2 访谈 |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
2.3.4 研究方法反思 |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
5.1.1 两种培养形式 |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
5.2.1 教学方式特点 |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
6.2.1 现行带教特征 |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
7.2.1 质量管理特点 |
7.2.2 质量管理不足 |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
7.3 小结 |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
1.1 结合教材内容,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1.2 结合各类课型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5 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三个支柱(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2]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地理幸福课堂教学与策略研究[D]. 马晓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教科书里的中国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研究[D]. 苑昌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肯尼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成效及困境研究[D]. 涂畅.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5]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模型构建研究[D]. 谢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以济宁地区为例[D]. 张焱.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7]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个案研究[D]. 张敏. 天水师范学院, 2019(08)
- [8]影子教育机构何以可能? ——基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D]. 李汝健. 东南大学, 2019(05)
- [9]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10]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浅谈[J]. 苏贞. 中华少年, 2017(05)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