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麻机械通气时新鲜气流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跃东[1](2020)在《喉罩囊内压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囊内压力的喉罩充气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通气管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妇科腹腔镜手术成年女性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观察组:置入喉罩后应用测压表充气调节囊内压,使口咽漏气压(Oropharyngeal Leakage Pressure,OLP)达到20~30 cm H2O(1 cm H2O=0.098 k Pa)记录最低囊内压;对照组:置入喉罩后手感判断注入空气5~15 m L,使OLP达到20~30 cm H2O后记录囊内压。两组患者喉罩置入成功后给予相同通气参数进行机械通气,分别记录两组喉罩置入时间及次数;术中分别记录最高气道峰压(peak inspimtory pressure,Ppeak)、喉罩漏气发生率和肌松药使用量;术后记录苏醒时间、胃管引流情况、拔喉罩时表面是否染血,以及咽喉部不适感、咽痛和胃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两组患者气腹过程中Ppeak均不超过25cm H2O,OLP略大于Ppeak,观察组:Ppeak为(19.3±4.9)cm H2O,OLP为(20.3±4.1)cm H2O,对照组:Ppeak为(18.7±3.8)cm H2O,OLP为(21.7±3.9)cm H2O,两组患者Ppeak、O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囊内压比较,观察组(27.6±6.8)cm H2O明显低于对照组(76.8±14.2)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咽喉部不适感、咽痛和胃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漏气的发生率(3.03%)相比于对照组(15.15%)有显着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囊内压喉罩充气既保证了麻醉通气安全性和有效性,又减少了术后咽喉不适感、咽痛及胃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刘月琴[2](2020)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术中重复肺复张对患者肺部含气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利用肺部超声探讨不同间隔时间肺复张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肺部含气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84例,按气腹后不同间隔时间肺复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8例,每30min肺复张一次的为RM30组,每60min肺复张一次的为RM60组和不复张的为对照组C组。每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前20min(T1时间点)、拔管后20min(T2时间点)和术后24小时(T3时间点)各行一次肺部超声检查(十二分区法),并留取相应区域的录像后期进行超声评分,在插管后5min(G1时间点)和气腹结束后5min(G2时间点)各行一次动脉血气检查,记录患者的PH值、PaCO2和氧合指数(PO2/FiO2)。结果:1、与T1时间点比,三组患者T2、T3时间点LUS分数总值(所有区域LUS评分之和)均增加,以对照组在T2时间点分数最高,分值较高区域在后背。2、在T2时间点:RM30组肺部超声评分总分低于RM60组,RM60组低于对照组C组,另RM30组和RM60组上背(左、右背上区之和)LUS分数分别小于C组,RM30下背(左、右背下区之和)分数小于RM60组,RM60组小于C组,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LUS总分在T3时间点差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M30组T3时间点LUS总分值较T2时间点增大,C组T3时间点分数较T2时间点减小,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M30组和RM60组G2时间点的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均较G1时间点高,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得到1、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全麻术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肺部含气量的减少,发生部位以背部为严重,发生时间以拔管后较为严重,可持续至术后一天以上。2、肺复张可以提高患者动脉氧合,改善肺部通气,减少肺不张。3、术中每30min复张一次较60min复张一次更能改善拔管后20min肺部含气量减少情况,但对于术后24小时两者相差不大。
尹琪[3](2019)在《不同充气容积的Supreme喉罩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应用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寻4号Supreme喉罩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过程中套囊的合适充气容积,在满足良好的通气效果的同时减少反流误吸、咽喉部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手术安全、提高舒适度,加速患者的康复。方法:选取拟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纳入标准:ASAⅠ或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5070 kg,BMI 1830 kg/m2,Mallampati评分ⅠⅢ,预计手术时间<2 h。排除上呼吸道感染,困难气道,胃食管反流史。根据4号Supreme喉罩套囊不同的充气容积随机分为3组(A组10 ml、B组20 ml、C组30 ml),每组30例。常规禁食禁饮后,在麻醉诱导前用超声测定胃窦横截面积(CSA),排除麻醉前胃胀气和胃排空延迟。喉罩置入建立有效通气后,用纤维支气管镜评估喉罩对位情况,确定喉罩对位良好后,在喉罩食管通道中置入F12吸痰管,吸出胃内容物,随后超声测定胃窦CSA(S1),然后拔出吸痰管。在术后拔除喉罩前超声测量胃窦CSA(S2)。术前、气腹后、术后分别测量并记录囊内压(ICP)和咽喉部漏气压(OLP),然后分别取平均值。观察术中Ppeak、VT及PETCO2,记录喉罩留置时间以及每组术中反流、胃胀气、喉罩漏气、喉罩带血、术后咽喉疼痛不适的例数。结果:96名患者通过纳排标准,其中有3例拒绝参加本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有1例喉罩置入失败改为插管,有2例麻醉诱导前胃胀气。剩余90名患者,男性37例,女性53例,被随机分成3组完成试验。B组ICP(37±4)cmH2O较A组(23±5)cmH2O明显升高(P<0.05),C组(60±5.7)cmH2O较B组明显升高(P<0.05);与A组的OLP(21.9±2.4)cmH2O比较,B组(31.7±2.8)cmH2O和C组(29.1±4.1)cmH2O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中喉罩漏气的例数是A组16例,B组1例,C组6例,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喉罩漏气率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和C组胃胀气和术中反流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通气效果好(P<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咽喉部并发症更少(P<0.05),C组术后咽痛不适的发生率超过了30%。结论:4号Supreme喉罩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中时,与套囊充气容积10 ml和30 ml相比,套囊充气容积为20 ml时,可达到最佳的ICP(3045 cmH2O),最高的OLP(2635 cmH2O),且胃胀气发生率低,通气效果好,咽部并发症少。提高患者舒适度,加速患者康复。
王芹,谢红,朱江,陈培敏,仲浩,刘海瑞[4](2019)在《全麻手术患者容量控制通气时的适宜PEEP:肺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监测》文中提出目的 利用肺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确定全麻手术患者容量控制通气时的适宜PEEP。方法 拟行全麻输尿管结石手术的患者5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5~28.0 kg/m2。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以6 ml/kg潮气量行容量控制通气3 min时,记录此时的MAP,作为基础值;然后每3 min增加1次PEEP,每次增加3 cmH2O,直至PEEP达到15 cm H2O。分别于不同PEEP通气3 min时记录背侧肺通气百分比和气道峰压。机械通气过程中,若MAP下降超过基础值的20% ,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0.1 mg,并记录不同PEEP通气下3 min内去氧肾上腺素的用量。结果 随着PEEP的增加,气道峰压逐渐升高(P<0.05);背侧肺通气百分比从PEEP 6 cmH2O时开始逐渐升高(P<0.05);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在PEEP 15 cmH2O时升高(P<0.05)。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6 ml/kg潮气量容量控制通气时适宜的PEEP为12 cmH2O。
张朝宾[5](2018)在《先心病矫治术超快通道麻醉拔管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氨茶碱对先心病矫治术超快通道麻醉拔管的影响目的研究氨茶碱对小儿心脏病矫治术超快通道麻醉拔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进行简单先心病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三组:在外科手术结束后,Ⅰ组给予生理盐水,Ⅱ组给予1mg/kg氨茶碱,Ⅲ组给予2mg/kg氨茶碱。记录患儿的手术室拔管情况、BIS值变化、相关呼吸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给药后患儿血中氨茶碱浓度变化。结果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手术室拔管成功率明显增加,给药后9min时BIS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拔管时呼吸频率增加,虽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在临床允许范围内;Ⅱ、Ⅲ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三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pH值、平均动脉压、心率、不良事件发生率、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简单先心病超快通道麻醉手术结束后给与1mg/kg和2mg/kg氨茶碱可提高患儿拔管成功率,可提高患儿的觉醒程度和拔管时呼吸频率,从而提高超快通道麻醉的安全性。不同超快通道麻醉拔管策略在简单先心病开胸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目的高碳酸血症和氨茶碱均能缩短成人全麻患者苏醒时间,先心病患儿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病理生理特点,本研究将比较不同超快通道麻醉拔管策略(常规拔管策略、氨茶碱拔管策略、高碳酸血症拔管策略)在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开胸直视矫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拟进行择期手术的90名简单先心病患儿,随机分成3组:Ⅰ组、Ⅱ组在外科手术结束时将PaCO2维持在35-45 mmHg,Ⅲ组在外科手术关胸开始时调整呼吸参数,使PaCO2在手术结束时调整至45-55mmHg,在手术结束时Ⅰ组和Ⅲ组分别给予3ml生理盐水,Ⅱ组给予稀释为3ml的1mg/kg氨茶碱。记录患儿的手术室拔管情况、BIS值变化、相关呼吸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Ⅰ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着长于Ⅱ、Ⅲ组(p<0.05),Ⅱ、Ⅲ组拔管时呼吸频率显着高于Ⅰ组(p<0.05),Ⅱ组拔管过程中PetCO2最大值显着低于Ⅰ、Ⅲ组(p<0.05),Ⅱ、Ⅲ组手术室拔管成功率显着高于Ⅰ组(p<0.05),各组间平均动脉血压、心率、BIS值、不良事件发生率、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氨茶碱(1mg/kg)可以在非CO2蓄积状态下,促进简单先心病开胸直视矫治术患儿的自主呼吸的恢复,从而提高超快通道麻醉的安全性。
赵振宇[6](2017)在《不同通气模式对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以及容量或压力通气模式(VCV/PCV)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ventilation PEEP)(PEEP设定5cm H2O)对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身麻醉期间通气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选择择期拟行LC且术前存在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ASA分级Ⅱ-Ⅲ级,体重指数18.523.9kg/m2,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试验设计(患者单盲),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50):PCV组(P组)和VCV组(V组)。新鲜气流量均为2L/min,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 O2)60%,VT812ml/kg(P组调整吸气压,使得潮气量达VT812ml/kg),I∶E=1∶2,F=1216次/min。调整通气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ETCO2)3545 mm Hg。于气管插管后5min(气腹前)(T1)、气腹后30min(T2)、气腹结束后10min(T3)3个时间点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PETCO2、气道峰压(peak airwary pressure,Ppeak)、吸气平台压(inspiratory plateau pressure,Pplat)、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pulmonary compliance,Cdyn)和气道阻力(determination of airwary resistance,Raw),并取桡动脉和经右颈内静脉取中心静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 O2/Fi 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死腔通气率(dead space ventilation rate,VD/VT)和肺内分流率(intrapulmonary shunt,Qs/Qt)。记录拔管时间和拔管后2小时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阶段:由第一阶段VCV/PCV结果对比分析PCV为较优通气模式,以第一阶段入组标准随机选择择期拟行LC且术前存在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10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n=50):PCV组(P0组)组和PCV+5cm H2O PEEP组(PP组)。新鲜气流量均为2L/min,吸入氧浓度(Fi O2)60%,设定吸气压使VT达812ml/kg,I:E 1:2,F=1216次/min,P0组PEEP=0,PP组PEEP=5cm H2O,维持PETCO2 3545 mm Hg。于气管插管后5min(气腹前)(T1)、气腹后30min(T2)、气腹结束后10min(T3)3个时间点记录PETCO2、气道峰压(Ppeak)、吸气平台压(Pplat)、动态肺顺应性(Cdyn),并取桡动脉和经右颈内静脉取中心静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 O2/Fi O2)、死腔通气率(VD/VT)和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4分时间和拔管后2小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第一阶段:与V组比较,P组T1-3时Ppeak、Pplat和Raw降低,Cdyn升高,T1-3时Pa O2/Fi O2升高,RI、VD/VT和Qs/Qt降低,拔管后2小时内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P<0.05)。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4分时间及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与P0组比较,PP组呼吸力学指标T1-3时Ppeak、Pplat稍升高(P>0.05),Cdyn和Pa O2/Fi O2升高,VD/VT和Qs/Qt降低(P<0.05);与T1、T3比较,P0组和PP组T2时Ppeak、Pplat升高,Cdyn和Pa O2/Fi O2降低,(P<0.05)。2组患者拔管时间及Steward苏醒评分≥4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小时肺部新发啰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组复苏室内拔管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与VCV相比,PCV与PCV+PEEP(5cm H2O)更适于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LC手术全麻期间通气管理。而PCV+PEEP(5cm H2O)同时既有的PCV优点,也兼顾PEEP通气模式的优点,对于提高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合指数并降低肺内分流率更占优势。但尚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其最佳气道压范围。
刘珺珺[7](2015)在《6岁以下小儿全麻下Ambu喉罩通气时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的呼吸动力学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喉罩因其操作简单及维持通气方便等优点,成为小儿全身麻醉过程中用于维持机械通气的一种常用工具,它对维持小儿呼吸功能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成人相比,小儿使用喉罩常常发生气道高反应性如呛咳、憋气、呼吸暂停、喉痉挛等,尤其对于1岁以下婴儿来说,由于其生理和解剖与成人巨大的差异,容易造成喉罩移位、气道梗阻,由此发生的低氧血症较多见且较严重,所以在使用喉罩的时候需要严密监测。机械通气是术中呼吸管理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机械通气模式各有优缺点。现如今压力控制通气模式是小儿使用最多的机械通气模式。但目前尚无足够的临床证据表明何种通气方式更优越。本研究通过旁气流技术对6岁以下小儿使用Ambu喉罩全麻下行机械通气期间呼吸动力学的动态监测,探讨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两种通气模式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使小儿临床使用喉罩麻醉更加安全有效。方法:选择择期行尿道下裂手术的患儿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I‐II级。按照年龄分为2组:A组(1‐6岁n=60例),B组(<1岁n=40例)。各年龄组再随机分为P组接受压力控制通气(PCV,Pre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和V组接受容量控制通气(VCV,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静脉麻醉诱导后,置入Ambu喉罩,分别记录喉罩置入后各时间点的呼吸动力学监测指标:吸入潮气量(VTin)/呼出潮气量(VTex)、气道峰压(PIP/Ppeak)、吸气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末正压(PEEP)、呼气峰流速(PEF)、呼末二氧化碳分压(Et CO2)、肺顺应性(Compl)、气道阻力(RAW);计算出漏气分数(LF)、呼气阻力(RE)和呼吸功(WOB);同时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和观察两组喉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下的PIP、Pplat、RE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0.05);B组患儿在通气20分钟以后,压力控制通气模式下的PIP明显低于容量控制通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6岁以下小儿全麻下Ambu喉罩通气时,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的呼吸动力学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在压力控制通气时提供更低的PIP,而用于1岁以下婴儿儿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容量控制通气组的PIP明显高于压力控制通气组。
顾志清[8](2015)在《运用呼吸动力学监测评估6岁以下小儿使用不同喉罩不同麻醉方法的通气效应》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运用呼吸动力学监测观察6岁以下全麻小儿使用I-gel喉罩和Ambu喉罩的通气效应目的传统喉罩的缺点包括上呼吸道梗阻、胃进气或漏气等限制了其在6岁以下小儿中的使用,I-gelTM和Ambu Aura OnceTM喉罩是两款在传统喉罩基础上改进可适用于小儿麻醉的喉罩,但缺乏呼吸动力学方面的详细比较数据。本文采用连续气道监测手段提供呼吸力学证据观察I-gel和Ambu喉罩用于6岁以下小儿全身麻醉机械通气的通气效应,评估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3月-2014年6月选择1月-6岁择期行泌尿外科会阴部手术的小儿100例,按不同年龄段1岁-6岁和1月-1岁分为幼儿组(C组)和婴儿组(I组)两组。每组采用抽签法根据喉罩类型随机分为两亚组:幼儿Ambu组(CA组)、幼儿I-gel组(CI组)、婴儿Ambu组(IA组)和婴儿I-gel组(II组)。幼儿组行静吸复合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婴儿组行静吸复合全麻。在诱导后(T0)、置入喉罩后呼末二氧化碳数值正常稳定时(T1)、置入后30分钟内每隔10分钟为一记录点(T2、T3、T4)记录血流动力学数据: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 O2)和BIS值,喉罩成功置入后开始记录呼吸动力学数据:吸入潮气量(VTin)/呼出潮气量(VTex)、气道峰压(PIP/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呼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和呼气峰流速(PEF)和气道密封压(LP)变化情况。计算每公斤体重吸入/呼出潮气量[VT(in/ex)/kg]、漏气分数(Lf)、呼气阻力(Re)、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肺静态顺应性(Cst)。次要指标:两组喉罩成功置入所需时间、置入成功率,喉罩置入成功后的FOB评分及喉罩置入后和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个年龄组小儿喉罩置入后4个时间点的PEF值Ambu喉罩组均显着高于I-gel喉罩组(P<0.05),Re值Ambu组显着低于I-gel喉罩组(P<0.05)。在喉罩置入后第一时间点(T1),两个年龄组小儿的VT(in/ex)值Ambu喉罩组都显着高于I-gel喉罩组(P<0.05),婴儿组肺动/静态顺应性值Ambu喉罩组显着高于I-gel喉罩组(P<0.05)。两款喉罩用于两个年龄组小儿的置管成功率和置入后FO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I-gel喉罩组成功置入喉罩所需的时间均明显短于Ambu喉罩组(P<0.05),各个时间点的LP均显着高于Ambu喉罩组(P<0.05),且I-gel喉罩组的胃进气发生率都显着低于Ambu喉罩组(P<0.05)。其余指标发生率在两组喉罩使用组间无显着差异。结论第三代I-gel喉罩与第一代Ambu喉罩均可以满足6岁以下小儿无肌松状态下全身麻醉机械通气的安全通气效应。两款喉罩用于1岁以下婴儿,其通气效应和并发症未显示出特殊影响。虽然I-gel喉罩置入后需要时间塑型,但是,I-gel喉罩的气道密封性更佳,操作所需时间更短,不良反应更少,因而在气道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第二部分:运用呼吸动力学监测比较1-3岁小儿全麻与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下使用Ambu喉罩的通气效应目的对于1-3岁需行腹部及腹部以下外科手术的小儿来说,全身麻醉联合骶管阻滞因其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阻滞范围广、成功率高等特点成为了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但该年龄段的小儿麻醉过程中容易发生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使用合适的气道管理工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连续气道监测1-3岁使用Ambu喉罩行机械通气的小儿,比较采用静吸复合全麻与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两种麻醉方法时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动力学,探讨不同麻醉方法下使用Ambu喉罩行机械通气对此年龄段小儿呼吸系统的影响和安全适用性。方法选择1-3岁择期行泌尿外科手术的幼儿6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二组:静吸复合全麻组(G组,n=30)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组(C组,n=30)。在诱导后(T0)、置入喉罩后呼末二氧化碳数值正常稳定时(T1)、置入后30分钟内每隔10分钟为一记录点(T2、T3、T4)记录血流动力学数据: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 O2)和BIS值,喉罩成功置入后开始记录呼吸动力学数据:吸入潮气量(VTin)/呼出潮气量(VTex)、气道峰压(PIP/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呼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和呼气峰流速(PEF)和气道密封压(LP)变化情况。计算每公斤体重吸入/呼出潮气量[VT(in/ex)/kg]、漏气分数(Lf)、呼气阻力(Re)、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肺静态顺应性(Cst)。次要指标:两组喉罩成功置入所需时间、置入成功率,喉罩置入成功后的FOB评分及喉罩置入后和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喉罩置入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时的漏气分数值G组显着高于C组(P<0.05)。同一组内各时间点比较:两组的VT(in/ex)、每公斤体重吸入/呼出潮气量、Cdyn和Cst均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而显着下降(P<0.05)。C组喉罩置入30分钟后的Pplat、Re值显着高于喉罩置入后第一时间点(T1)的(P<0.05),G组喉罩置入后30分钟的PIP、Pplat、Re值显着高于喉罩置入后第一时间点(T1)和喉罩置入后10分钟的值(P<0.05)。两组幼儿的喉罩置管成功率和成功置入后FO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C组幼儿喉罩置入10min、20min和30min后囊内压增加例数显着少于G组(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可满足1-3岁小儿无肌松状态下使用喉罩行短期机械通气时安全通气和平稳手术的需求。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的幼儿呼吸动力学波动更平稳。由于接受骶管阻滞的小儿不需要使用氧化亚氮,避免了喉罩囊内压增加的风险,由此减少了因喉罩囊内压增加引起漏气导致幼儿通气不足、胃进气、返流、误吸及发生口底咽喉压伤等危险情况的可能。
金自瑛[9](2015)在《气管导管远端采样监测PETCO2在新生儿术中机械通气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采用硬膜外导管置入气管导管远端并连接二氧化碳采样管对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下腹部手术足月新生儿50例,年龄1~28天,体重2.55~4.0kg,ASA分级Ⅰ或Ⅱ级,将其分为两组(n=25):常规气管导管(即近端)二氧化碳气体采样组(R组)和改良远端二氧化碳气体采样组(Ⅰ组)。利用外径为1mm的硬膜外导管,一端连接二氧化碳采样管,另一端伸入气管导管至气管导管远端侧孔处。机械通气15分钟后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PaCO2,并记录即刻PETCO2。结果:两组患儿的PETCO2值明显低于PaCO2值(P<0.01);两组患儿的PaC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儿的PETCO2值明显高于R组PETCO2值(P<0.01)。R组患儿的PETCO2与PaCO2呈中度相关(r=0.505,P<0.05),准确率(PETCO2/PaCO2值)仅为75.84%;Ⅰ组患儿的PETCO2与PaCO2呈显着相关(r=0.956,P<0.01),准确率为90.62%。结论:采用改良二氧化碳气体采样位置监测出的PETCO2较常规二氧化碳气体采样位置能更准确反映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动脉血气中PaCO2。
单子宝[10](2013)在《脊柱后路手术中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肺顺应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中吸气末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拟行脊柱后路手术患者60例,全麻插管后,根据吸入不同浓度的氧气应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吸气末吸入氧浓度(Fi02)=40%(A组)及吸气末吸入氧浓度FiO2=80%(B组),分别于插管后平卧位5min (T0)、俯卧位5min (T1)、俯卧位1h(T2)、俯卧位2h(T3)记录两组肺顺应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①气道峰压(Ppeak):俯卧位后两组Ppeak均升高,与平卧位相比,两组T1、T2、T3与T0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A组升高幅度小于B组。②动态肺顺应性(Cdyn):俯卧位后两组Cdyn均下降,A组下降幅度小于B组;与平卧位相比,A组T3与T0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平卧位相比,B组T2、T3与T0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③静态肺顺应性(Cstat):俯卧位后两组Cstat均下降,A组下降幅度小于B组;与平卧位相比,A组T3与T0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平卧位相比,B组T2与T。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T。与T0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但在同一个时间点,两组肺顺应性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④动脉血氧分压(PaO2):A组术中PaO2204.7±35.4mmHg;B组术中PaO2298.1±51.0mmHg。B组Pa02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脊柱后路手术中吸气末Fi02=40%与吸气末Fi02=80%时,肺顺应性变化无差异,即无肺部疾患病人2小时之内吸入高浓度氧是安全的。
二、全麻机械通气时新鲜气流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麻机械通气时新鲜气流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喉罩囊内压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一般资料 |
2.1.2 药物及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2.2 方法 |
2.2.1 麻醉诱导及喉罩置入 |
2.2.2 喉罩充气方法 |
2.2.3 喉罩置入成功的标准 |
2.2.4 麻醉维持 |
2.2.5 麻醉苏醒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漏气的发生和处理 |
3.3 主要研究指标 |
3.3.1 术中不良事件 |
3.3.2 用药量及观察时间比较 |
3.3.3 监测数据指标 |
3.4 并发症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附录 |
致谢 |
综述 喉罩充气量在麻醉气道管理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2)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术中重复肺复张对患者肺部含气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偏倚控制 |
4 样本量计算 |
5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三组患者LUS总分值比较 |
3. 三组患者各区域LUS评分比较 |
4. 三组患者动脉血气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部超声评分在围术期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3)不同充气容积的Supreme喉罩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应用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1.1 喉罩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 超声评估胃胀气的应用 |
1.3 不同充气容积的喉罩对囊内压(ICP)、口咽部漏气压(OLP)及胃胀气的影响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4.研究内容 |
5.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充气容积的Superme喉罩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应用效果的比较 |
1.前言 |
2.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材料 |
3.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2 方法和步骤 |
4.结果 |
5.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5)先心病矫治术超快通道麻醉拔管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氨茶碱对先心病矫治术超快通道麻醉拔管的影响 |
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超快通道麻醉不同拔管策略在简单先心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
背景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麻醉苏醒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不同通气模式对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成果、现状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CV/VCV通气模式对比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研究对象 |
1.1.5 麻醉前检查与评估 |
1.1.6 麻醉前准备 |
1.1.7 麻醉方法 |
1.1.8 VCV模式呼吸参数调节 |
1.1.9 PCV模式呼吸参数调节 |
1.1.10 全身麻醉的维持 |
1.1.11 观察指标 |
1.1.12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3.1 VCV组 |
1.3.2 PCV组 |
1.4 小结 |
二、PCV/PCV+PEEP(5cmH_2O)对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呼吸功能影响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研究对象 |
2.1.5 麻醉前检查与评估 |
2.1.6 麻醉前准备 |
2.1.7 麻醉方法 |
2.1.8 PCV+PEEP(5cmH_2O)模式呼吸参数调节 |
2.1.9 PCV模式呼吸参数调节 |
2.1.10 全身麻醉的维持 |
2.1.11 观察指标 |
2.1.12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老年人全麻期间呼吸管理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6岁以下小儿全麻下Ambu喉罩通气时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的呼吸动力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实验材料 |
绪论 |
第一部分:1-6 岁小儿使用Ambu喉罩通气时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的呼吸动力学比较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二部分:1 岁以下婴儿使用Ambu喉罩通气时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的呼吸动力学比较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8)运用呼吸动力学监测评估6岁以下小儿使用不同喉罩不同麻醉方法的通气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实验材料 |
绪论 |
第一部分:运用呼吸动力学监测观察6岁以下小儿使用I-gel喉罩和Ambu喉罩的通气效应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运用呼吸动力学监测比较 1-3 岁小儿全麻与全麻联合骶管阻滞下使用Ambu喉罩的通气效应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相关实验设备图示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9)气管导管远端采样监测PETCO2在新生儿术中机械通气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目次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术中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两组患儿P_(ET)CO_2与PaCO_2测定值比较 |
3.3 两组患儿P_(ET)CO_2与PaCO_2准确率和相关性的比较 |
3.4 两组患儿呼吸力学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脊柱后路手术中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肺顺应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全麻机械通气时新鲜气流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喉罩囊内压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D]. 张跃东.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2]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术中重复肺复张对患者肺部含气量的影响[D]. 刘月琴. 苏州大学, 2020(02)
- [3]不同充气容积的Supreme喉罩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应用效果的比较[D]. 尹琪. 江苏大学, 2019(05)
- [4]全麻手术患者容量控制通气时的适宜PEEP:肺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监测[J]. 王芹,谢红,朱江,陈培敏,仲浩,刘海瑞.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9(07)
- [5]先心病矫治术超快通道麻醉拔管策略的研究[D]. 张朝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6]不同通气模式对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安全性评价[D]. 赵振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7]6岁以下小儿全麻下Ambu喉罩通气时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的呼吸动力学比较[D]. 刘珺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8]运用呼吸动力学监测评估6岁以下小儿使用不同喉罩不同麻醉方法的通气效应[D]. 顾志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气管导管远端采样监测PETCO2在新生儿术中机械通气的应用研究[D]. 金自瑛. 浙江大学, 2015(09)
- [10]脊柱后路手术中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肺顺应性的影响[D]. 单子宝. 青岛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