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治疗带状疱疹80例分析

局部治疗带状疱疹80例分析

一、局部处理治疗带状疱疹8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茜[1](2021)在《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火针与梅花针联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效果,通过与毫针围刺治疗进行对比,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病发掘新的治疗方案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6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火针取阿是穴、皮损相应节段夹脊穴点刺,梅花针选疱疹一端沿着肋间神经分布区域的疱疹进行循经叩刺,治疗周期为每3日1次,3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选择毫针围刺法治疗,治疗周期为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综合疗效评分、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并于治疗结束后通过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总结两组的总有效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VAS评分、综合疗效评分及HAMA焦虑量表评分经检验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1)组内比较:分别将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综合疗效评分及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经检验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案均有效。(2)组间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在VAS评分、止疱时间、脱痂时间、结痂时间,综合疗效评分、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经检验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于整个试验治疗结束后第2周、4周、6周时进行随访,记录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16.67%、40.00%,经检验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在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促进皮损恢复、改善临床综合症状、调节患者焦虑状态、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疗效优于毫针围刺法,治疗安全,疗效确切,无副作用,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翟国松[2](2020)在《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优势,优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方法,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72例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科和皮肤科门诊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原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纳入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病例36例,治疗组采用围刺法配合雷火灸的方法治疗,日/1次,5日为一个疗程,每治疗1个疗程休息2天,连续6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口服消炎痛片(吲哚美辛片),25mg/次,日/3次,饭后服用,同时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0.5mg/次,日/3次,连续服用药物6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VAS疼痛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变化,使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病情基线、组间、组内试验数据分析。结果:(1)纳入本课题研究共72人,符合纳入及非排除标准,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36人,脱落2人,脱落率为5.56%;对照组36人,脱落3人,脱落率为8.33%,本课题两组治疗方法最终共完成病例67人。(2)经过6个疗程的诊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且治疗组愈显人数为15例,愈显率为44.12%,对照组愈显人数为7例,愈显率为21.21%,说明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疗效数据结果存在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疼痛情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疼痛程度均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明确,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AMA焦虑改善情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焦虑状况均明显减轻,疗效确切,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前者焦虑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PSQI睡眠改善状况评分:两组在疗程结束后受试者睡眠状况均明显改善,治疗效果良好,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易于操作且绿色安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睡眠质量和改善焦虑状况。(2)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气虚血瘀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西药消炎痛片和甲钴胺片。

边东亮[3](2020)在《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依据带状疱疹临床疾病特征,设计疼痛管理路径,评估疼痛管理对减轻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并伴有神经痛的住院患者69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实际完成32例),实验组35例(实际完成31例),所有患者行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接受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疼痛管理路径进行管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疗效、住院时间、疼痛强度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变化(观察时间点:入院时0天、入院后14天、1个月及3个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及基础疾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LQI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评价更高、住院时间更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服用止痛药物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疼痛管理,可降低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疼痛管理,可提升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4疼痛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针对性,提升了患者的依存性。图3幅;表13个;参133篇。

张瑞[4](2020)在《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探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近2年经西医治疗结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归纳临床资料特点、疾病相关因素特征,了解临床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以便为今后开展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多标准化的诊疗思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急性期带状疱疹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573例患者,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临床资料(季节、发病诱因、受累神经、首诊误诊情况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进行整理,并比较不同年龄组(青年、中年、老年组)一般症状缓解情况及疾病转归是否有差异,将需要研究的资料录入Excel,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的急性期患者最小年龄是21岁,最大年龄是91岁,且各年龄阶段的男女性别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发病因素:四季均可发病,通过对纳入研究的观察,秋季的患者人数较多(P<0.01)。患者的常见发病诱因为劳累、情志因素、外感、局部外伤等,但大部分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其中361例(63.0%)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最多见。3.临床特点:48.5%的患者疼痛与皮疹同时出现,45.0%的患者以疼痛为首发症状,6.3%的患者以皮疹为首发症状,0.2%的患者仅有皮疹不伴疼痛。本次研究中皮疹分布在右侧的较分布在左侧的多,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累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颈丛神经>腰骶神经>臂丛神经>面神经。中医证型以肝经郁热证为主(96.0%)。4.疾病转归:纳入的573例患者的最短住院天数为6天,最长为2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71±1.92)天;平均止疱时间为(4.72±1.12)天、疼痛缓解时间为(6.30±1.76)天。不同年龄阶段比较显示:不同年龄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止疱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疼痛及皮损评分在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5.中医路径: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治疗的完成率为92.7%。6.治疗效果:573例患者治愈97例(16.9%),有效437例(76.3%),未愈39(6.8%),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患者满意度高,总有效率达93.2%。在疗效方面青年组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在缩短住院时间、疼痛缓解、皮损改善及综合疗效评价方面均有显着优势,有助于本病的规范性诊疗,值得推广。

冯旭[5](2020)在《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PHN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针刺取穴为:阿是穴、内关双、耳穴神门双、支沟双、足三里双;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针刺方法治疗。两组均两日治疗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一天,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睡眠效率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疗效评定,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70例,实际研究病例67例,脱失病例3例,脱失率为4.29%,与计划规定的样本脱失率相符。1.一般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DLQI评分、睡眠效率以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综合疗效判定分析:第3疗程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4%,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3.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4.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5.睡眠效率比较: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6.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发现,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法治疗PHN,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程度,疗效显着且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任圣[6](2019)在《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麦粒灸联合头皮针、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初步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双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初发带状疱疹随机分为对照组、麦粒灸+头皮针组和麦粒灸+腕踝针组。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麦粒灸+头皮针组采用麦粒灸联合头皮针与抗病毒药物治疗;麦粒灸+腕踝针组采用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为5天,随访时间为入组后第30天。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观察患者的止疱时间与面积,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与皮疹面积;检验细胞因子指标: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2R、6、8、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评价整体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指标。结果:(1)基线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组间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麦粒灸+头皮针组和麦粒灸+腕踝针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2)。(3)症状改善情况: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间NRS评分无显着差异;最大疼痛缓解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可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体征情况:止疱时间与面积、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与皮疹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细胞因子: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间IL-6和IL-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腕踝针组的IL-6和IL-8比麦粒灸+头皮针组降低明显;三组间IL-1β、IL-2R、IL-10和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随访结果:三组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腕踝针组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安全性:三组未发生重大不良反应,安全性均好,依从性高。结论:在应用伐昔洛韦抗病毒的基础上,麦粒灸联合微针(腕踝针或头皮针)可以更好更快的治愈带状疱疹,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当处于急性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部位治疗;当后遗神经痛局部针刺治疗无效时,选择配合腕踝针、头皮针等远端治疗是有效方法之一,扩大了带状疱疹治疗诊疗思路。

陈乔[7](2019)在《针刀皮内松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综合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课题是通过对针刀皮内松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综合疗效的观察,并与普通针刺疗法进行对照,在验证其有效性的同时,探索疗效好且规范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新方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将7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等临床研究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针刀皮损区皮内松解为主要干预,对照组以针刺华佗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要干预,每组各36例。参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简化的Mc Gill疼痛问卷中的情感部分SF-MPQ评分(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简称SF-MPQ)以及睡眠质量评分(Quality of Sleep,简称Qs),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评分,并使用spss22.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综合的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1.67%和80.56%,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VAS评分、情感SF-MPQ评分以及Q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都有差异(P<0.05),提示两组都能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症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皮内松解与针刺华佗夹脊穴和阿是穴均能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针刀疗法优于针刺疗法。针刀疗法疗效显着、省时、经济,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也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更好的方法。

张文娜[8](2018)在《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肝经郁热证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肝经郁热证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肝经郁热证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抗病毒、营养神经、外用药),对照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火针。临床观察7天,30天、60天后随访。观察并记录皮疹情况(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情况(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综合疗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组皮疹和疼痛的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82.5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HN的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和3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肝经郁热证带状疱疹,具有促进皮疹恢复,快速止痛,止痛效强,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安全可靠的优势。

吴钰娟[9](2018)在《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主要由潜伏于神经根或神经节处的水痘-疱疹病毒再次激活所引起,其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PHN作为一种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顽固性疾病,治疗难度非常大。目的:我们仍应尽早积极、足疗程、多手段协同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疼痛、改善睡眠治疗、改善精神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温热性刺灸法因其临床普及性大、效果显着、操作简单、起效迅速等特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刺配合温热刺激,辩证施治,以期扶正助阳、火郁发之、快速祛除肌肤湿热火毒的治疗方法。是一类治法的统称,非特指一类疗法。温热性刺灸法,包括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等,指的是通过火针、艾条、火罐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治病。临床多运用于虚寒类疾病的治疗,也不乏运用于实证热证而有良效者,藉其以热引热、驱邪外出,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发。目前,疼痛评价工具较多,临床上多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或数字分级量表(NRS)对疼痛进行量化,近年的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具有良好疗效,然而缺乏高质量的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的证据,因此我们系统回顾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相关试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评估其对PHN的疗效与发展前景,为临床治疗等提供一定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2017年12月前在中文医学类期刊杂志、英文医学类期刊公幵发表的,以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治疗组干预措施以温热性刺灸法为主,包括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等,有采用温热性刺灸法或温热性刺灸法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温热性刺灸法的施针形式、强度、频率等不限。经过系统的检索后,检索到的文献数如下:搜索中文、英文期刊数据库篇(n=1105)CNKI排除重复文献20篇(n=1085),排除文献原因:相同文章、相同课题、无关课题、文献综述、系统评价、临床案例报道、经验分享、没有全文其中剔除重复的英文文献(n=3),剔除不相关文献612篇(n=473),根据标题、摘要初步筛选排除非前瞻性研究、非随机、非临床研究的文献261篇(n=212)排除干预措施不符的RCT文献175篇(n=37),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共37篇。结果:纳入文献总共37篇,总例数为2456例患者,干预措施包括火针、针灸+梅花针叩刺+拔火罐、刺络拔火罐,艾灸、毫火针+温和灸、火针+刺络拔火罐等,均以温热性针刺灸法为主。温热性刺灸法这一模式中分为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几大类研究,根据干预措施的区别分为单纯火针、火针+温和灸、单纯刺络拔火罐、刺络拔火罐+火针、艾灸+其他治疗方法、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6个亚组进行分析。通过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各个对照组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疗效分析、VAS评分、复发率、止痛立即起效时间、睡眠质量改善程度、疼痛改善程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24h后VAS评分。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及JADAD评分。JADAD评分1-3分纳入文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有10篇,占27%,4-7分的纳入文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有27篇,占73%。Meta分析结果: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出差异性优势:1)对PHN的疗效评价: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1,0R=4.28,95%CI[3.11,5.90],p<0.00001)、单纯火针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87),0R=7.18,95%CI[2.27,22.75],p<0.00001)、艾灸+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60),[OR=4.29,95%CI[2.24,8.23],P<0.0001,)、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P=0.93,I2=0%),[OR=4.06,95%CI[2.18,7.56],P<0.00001],2)改善VAS的积分: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12=99%,p<0.0001),(RR=1.77,95%CI[1.82,-1.77],p<0.00001)、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08,95%CI[-2.13,-0.02],P=0.04)、火针+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72,95%CI[-2.48,-0.96],P<0.00001)、火针+温和灸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0%,P=0.81),OR=-1.87,95%CI[-2.36,-1.38],P<0.00001)、艾灸+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VAS积分I2=0%,P=0.60),0R=-2.17,95%CI[-2.36,-1.38],p<0.00001)、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VAS积分(I2=99%,P<0.00001),RR=-3.89,95%CI[-6.52,-1.26],P=0.004)、3)温热性刺灸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疼痛改善程度(I2=97%,RR=-1.88,95%CI[-3.64,-0.12],p=0.04,4)火针+温和灸/刺络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止痛即刻起效时间(P=0.004,I2=74%,RR=-1.12,95%CI[-1.83,-0.41],p=0.004)。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无明显差异性优势优势: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疗效((I2=0%,P=0.47),0R=2.61,95%CI[0.72,9.43],p=0.14)、火针+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疗效(I2=0%,P=0.54,0R=1.93,95%CI[0.62,5.95],p=0.54)、火针+温和灸治疗PHN的疗效评价(p=0.3,I2=8%,OR=1.90,95%CI[0.61,5.95],P=0.30)、单纯火针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34,95%CI[-2.78,-0.99],p=0.07)、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I2=99%,RR=-1.71,95%CI[-4.27,-0.84],p=0.1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睡眠质量评分(I2=96%,RR=0.22,95%CI[-1.13,1.55],p=0.76)、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发率(P=0.93,I2=0%,OR=0.49,95%CI[-0.17],P=0.18),均无明显表现差异性治疗优势。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异质性较大:温热性刺灸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疼痛改善程度(I2=97%,RR=-1.88,95%CI[-3.64,-0.12],p=0.04)、单纯火针治疗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34,95%CI[-2.78,-0.99],p=0.07)、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08,95%CI[-2.13,-0.02],P=0.04)、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VAS积分(I2=99%,P<0.00001),RR=-3.89,95%CI[-6.52,-1.26],P=0.004)、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I2=99%,RR=-1.71,95%CI[-4.27,-0.84],p=0.1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睡眠质量评分(I2=96%,RR=0.22,95%CI[-1.13,1.55],p=0.76)、火针+温和灸/刺络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止痛即刻起效时间(P=0.004,I2=74%,RR=-1.12,95%CI[-1.83,-0.41],p=0.004)。纳入的37篇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RCT文献经过质量评价后,由于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本身原因文献研究均存在随机化不完全充分、缺乏样本量估算、未提及分配隐匿、缺乏盲法以及无描述研究中失访退出人数等问题,导致研究文献的临床证据级别较低。结论:本文通过对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温热性针刺灸法对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治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疼痛改善程度、止痛即刻起效时间有良好的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系统评价为临床研究者提供了文献质量评价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方式,为医学教育、临床科研提供了一定依据。整理查德阅文献时发现,温热性针刺灸法与不同西药在运用的干预措施并不丰富,尚有其他类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这些都是日后研究的发展前景。

董方[10](2013)在《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火针疗法与西药治疗的疗效,研究火针“火郁发之”法的作用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对比不同证型治疗效果的差异,发现火针治疗的适应证;统计带状疱疹患者中既往水痘病史,探索水痘获得性免疫与带状疱疹发病的关系。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病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及维生素B1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研究过程中,记录患者疼痛、皮损等情况。并于试验的第30天、60天、90天随访时,记录有无后遗神经痛发生,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综合疗效。结果:基线情况:60例纳入病例,实际完成60例,脱落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初诊病程、生命体征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基线有可比性。皮损评价:两组治疗在止疱、结痂≥50%及脱痂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促进皮损恢复方面,火针“火郁发之”疗法优于西药治疗。疼痛评价: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能有效的减轻神经疼痛;但火针治疗镇痛起效快。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缓解≥30%的时间、疼痛完全消失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火针“火郁发之”疗法在止痛的速度、程度上均优于西药治疗。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人数比较在试验第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试验第60、9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试验第30天,治疗组在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试验第60、90天,两组疗效相当。综合疗效评分:治疗前两组综合疗效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疗法均能改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的总体症状;两组间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的差值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火针治疗两证型疗效:肝经郁热及脾虚湿蕴型患者经火针治疗在脱痂时间及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在脱痂时间上肝经郁热型优于脾虚湿蕴型,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方面脾虚湿蕴型优于肝经郁热型。水痘病史:纳入的60例患者中有水痘病史的占8.3%,考虑水痘患者的体内VZV-IgG抗体呈阳性,具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获得性免疫,因此既往水痘病史对带状疱疹发病上有一定预防作用。安全性及耐受性评价:两组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疗法与西药疗法在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面,均能有效治疗皮损及减轻神经疼痛,但与西药相比,火针治疗可以更快的停止水疱增多,加快皮损的结痂及脱痂,更快地止痛,缩短急性期的疼痛时间,更大程度的减轻疼痛,减少30天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两种方法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均较好。火针疗法可更好地消除脾虚湿蕴证型的疼痛;更快地促进肝经郁热型患者皮损康复。既往水痘病史对带状疱疹发病上有一定预防作用。

二、局部处理治疗带状疱疹8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处理治疗带状疱疹8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综述 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作者简介

(2)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西方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机制的研究
    2 西方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疗方案
    3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探究与诊疗方案
    4 小结
试验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课题试验病例标准
    2 具体试验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与评估
        2.4 疗效判断标准
    3 安全性标准
    4 依从性评价
    5 临床资料统计处理方法
    6 统计方法
    7 试验结果及资料分析
    8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选题及选型依据
    2 取穴依据
    3 选择围刺法依据
    4 选择雷火灸的依据
    5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研究分组
        1.1.4 干预方法
        1.1.5 随访观察
        1.1.6 统计学方法
        1.1.7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2.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3 讨论
        1.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3.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前言
    2.2 疼痛管理路径
        2.2.1 疼痛评估
        2.2.2 治疗
        2.2.3 药物管理
        2.2.4 饮食管理
        2.2.5 心理管理
        2.2.6 并发症管理
        2.2.7 随访管理
    2.3 生活质量的研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带状疱疹患者临床患病特征调查表
附录 B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1 针刺疗法
    2 灸法
    3 综合疗法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与伦理审批
        1.1.2 样本量计算的依据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中止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中止和脱落处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1.1 对照组
        2.1.2 麦粒灸+腕踝针组
        2.1.3 麦粒灸+头皮针组
    2.2 治疗方案
        2.2.1 对照组
        2.2.2 麦粒灸+腕踝针组
        2.2.3 麦粒灸+头皮针组
        2.2.4 蜘蛛穴改良定位法与腕踝针分区
        2.2.5 针灸介入结束后的西药强化治疗
        2.2.6 受试者注意事项
        2.2.7 随访
        2.2.8 治疗医生的培训
    2.3 观察指标
        2.3.1 观测时间
        2.3.2 观测指标
        2.3.3 疗效评价标准
    2.4 不良事件记录、处理与结果
        2.4.1 不良事件的记录
        2.4.2 不良事件的处理
        2.4.3 不良事件的结果
    2.5 安全性检测
    2.6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2 治疗前后三组NRS分析
    3.3 治疗前后三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分析
    3.4 治疗前后三组止疱时间与相对面积分析
    3.5 治疗前后三组结痂、脱痂时间与皮疹相对面积分析
    3.6 治疗前后三组细胞因子分析
    3.7 治疗后随访三组后遗神经痛分析
    3.8 治疗前后三组有效率分析
    3.9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价
4.分析与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治疗
        4.1.1 带状疱疹的概述
        4.1.2 带状疱疹的抗病毒治疗
        4.1.3 带状疱疹的激素治疗
        4.1.4 带状疱疹神经痛与人体免疫的关联
        4.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镇痛治疗
    4.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针灸治疗现状
        4.2.1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
        4.2.2 针灸治疗为主的概述
        4.2.3 刺络放血法概述
        4.2.4 灸法概述
        4.2.5 蜘蛛穴的由来与临床运用
        4.2.6 皮部浅刺与微针(头皮针、腕踝针)的临床运用
    4.3 疗效分析与展望
        4.3.1 研究结果分析
        4.3.2 麦粒灸蜘蛛穴的疗效分析
        4.3.3 头皮针治疗疼痛的分析
        4.3.4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分析
        4.3.5 远端取穴优势分析——经脉理论的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远近取穴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本研究伦理批件

(7)针刀皮内松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综合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疾病诊断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脱落与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器械及药物
        (三)治疗方法
    三、疗效观察
        (一)观察指标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学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治疗PHN前和治疗PHN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五、不良事件
讨论
    一、传统医学对PHN的认识
        (一)对PHN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络脉皮部理论及病候
    二、现代医学对PHN的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PHN的发病机制认识
        (二)解剖结构对PHN的认识
    三、针刀医学
        (一)针刀医学相关理论
        (二)针刀医学对PHN的认识
    四、施术点的选择分析
    五、结果分析及机制探讨
        (一)结果分析
        (二)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 10 年治疗 PHN 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肝经郁热证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辨证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研究方法
        (一)分组情况
        (二)治疗药物及方法
        (三)临床疗效指标
        (四)临床疗效评价
        (五)安全性评价
        (六)随访
    七、统计方法
结果
    一、皮疹情况比较
    二、疼痛情况比较
        (一)疼痛程度比较
        (二)疼痛时间比较
    三、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四、疗效比较
    五、随访结果比较
        (一)脱痂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二)PHN发生情况比较
    六、安全性比较
讨论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一)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治疗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一)对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二)发病类型
        (三)PHN
        (四)治疗研究进展
    三、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火针的特点及作用
        (一)龙胆泻肝汤加减的方义分析
        (二)火针治疗的作用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一般情况分析
        (二)综合疗效分析
        (三)皮疹情况分析
        (四)疼痛情况分析
        (五)症状体征积分分析
        (六)PHN发生情况分析
        (七)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1.研究背景
        1.1 现代医学对于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HZ及PHN的认识
        1.3 流行病学
        1.4 发病机制
        1.5 西医治疗进展
        1.6 中医药治疗进展
        1.7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探索
第二章 基于META构建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循证优化方案
    1.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
    2.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RCT相关文献的筛选结果
        3.2 纳入的RCT文献信息提取
        3.3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
        3.4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漏斗图
    4.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小结
        4.1 Meta结果分析
        4.2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RCT研宄的文献质量分析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学研究
        三、发病机制
        四、症状研究
        五、带状疱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西医治疗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辨证
        四、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实验方案
        四、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情况
        二、皮损评价
        三、疼痛评价
        四、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五、综合疗效评分
        六、治疗组不同证型疗效评价
        七、耐受性评价
        八、安全性评价
        九、脱落、剔除原因分析及依从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三、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带状疱疹机理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局部处理治疗带状疱疹8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火针联合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围刺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翟国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D]. 边东亮.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张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调神止痛针法联合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冯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D]. 任圣.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针刀皮内松解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综合疗效观察[D]. 陈乔.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肝经郁热证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D]. 张文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D]. 吴钰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火针“火郁发之”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研究[D]. 董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局部治疗带状疱疹8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