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析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威[1](2020)在《基于Scrapy的校园垂直搜索引擎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校园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上的校园信息量也日益增加,为用户检索相关校园信息增加了难度。目前校园师生用户大多数都是利用学校网站内搜索功能来查询需求的信息。但是普通搜索引擎包含的信息类别包罗万象,涉及领域范围十分宽泛,难以进行主题搜索,并且部分校园网站是在局域网内使用,部分校园信息无法被普通搜索引擎收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校园网站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层次分明的特点,设计基于Scrapy的校园垂直搜索引擎,该搜索引擎由三个重要功能模块构成:页面下载、索引检索以及搜索查询,为校园师生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搜索服务,促进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本文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Scrapy框架开发个性化网络爬虫程序,分析了Scrapy本身的删除重复链接方法,面对进行大规模网站信息抓取的任务时会耗费大量的内存的情况,采取将布隆过滤器应用到Scrapy框架来提高爬虫程序的删除重复链接能力。然后结合从实际应用中总结的经验,针对爬虫程序由于频繁访问目标网站而被网站服务器禁止访问的现象,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2)改进PageRank算法提高检索结果的排序质量。分别对PageRank与HITS进行研究以及分析,由于PageRank具有计算效率更高与计算数据量更大的特点,所以本文采用PageRank作为排序算法。并针对PageRank排序结果存在偏向原页面、平均划分权重值以及主题漂移等不足之处,添加时间影响因素,来提高页面评分;添加权重值影响因素,改进出链网页的权重值;添加主题相关度影响因素,减少检索结果“主题漂移”的现象。(3)使用Whoosh检索库建立索引,在索引检索模块引入Jieba分词器提高分词能力,使用Flask设计搜索引擎的搜索查询模块。用户通过搜索查询,能快速得到主题相关度较高的检索结果。(4)最后系统测试分析。通过测试将布隆过滤器应用于Scrapy爬虫程序上,验证使用布隆过滤器大幅度减少程序运行时所占用的内存空间;通过测试改进的PageRank算法,验证使用PageRank算法可以优化检索结果的排序质量。
马欢欢[2](2020)在《知识图谱上的学习和推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图谱这一概念由Google首先提出,通俗的来讲,知识图谱用点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实体,用边表示实体间的关系。链接预测可以预测知识图谱中两个实体存在某种关系的概率,比如可以预测某个人和某部电影或者某个商品是否存在喜欢的关系,从而达到电影推荐或商品推荐的目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知识图谱并不完备(比如构建过程常识性知识不添加、知识提取算法不完美、RDF三元组丢失等),当预测两个实体A和B存在关系R的概率较大时,可以将三元组(A,R,B)放入知识图谱中,从而达到补全知识图谱的目的。本文利用循环神经网络,利用两个实体间的路径,推断两个实体可能存在的关系,对知识图谱进行补全,同时将所有的实体与关系学习成向量。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三点:1.做实验对比只关注路径上的关系和同时关注路径上的关系和实体类型的链接预测效果;2.引入了简单的注意力机制来解决实体间冗余、对链接预测没有太多价值的路径条数过多、训练过慢的问题;3.做实验对比了不同相似性度量函数对循环神经网络做链接预测的效果的影响。我们在Free Base数据集上做实验,结果证明考虑路径上的实体和关系、相似性度量函数选择cosine距离、考察与预测关系R向量TOP3相似的路径向量表现最佳,m AP(mean Average Precision)达到了0.731,效果优于链接预测任务中典型的算法PRA(Path Ranking Algorithm)和PTrans E。
吴萍萍[3](2020)在《中美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引领社会进入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革命。一个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世界正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网络空间为图书馆联盟(以下简称“图联”)提供了更为广阔和高效的传播渠道,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服务推广起到了更为快速和生动的助推作用。图联提升网络影响力应当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以评促建则成为应有之义。然而,当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且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衡量图联的网络影响力水平,各图书馆联盟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文章旨在为图书馆联盟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影响力评价体系提供新思路,从而有效提升图联的网络建设力和传播力水平。文章将图书馆联盟按照成员馆的类型分为单系统图书馆联盟和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其中单系统图书馆联盟以高校图书馆联盟为研究对象。文章利用文献调研法、因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充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研,总结与分析已有的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获得性等原则,从官方平台网络影响力和第三方平台网络影响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40家中美图书馆联盟的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最终发现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网络影响力排名普遍高于高校图书馆联盟、优先提高联盟在谷歌、搜狗和百度搜索引擎上的网页数量、网站总链接数、搜索引擎评分、网络显示度和学术显示度,对提升联盟的网络影响力排名具有更加显着的效果等结论。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梳理了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的研究背景,进一步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论述了论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知识,梳理了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选择了四十家中美图书馆联盟作为研究对象,确立了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第四章依据前文的研究结果,计算出高校图书馆联盟和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分类排名结果,并且对中美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进一步提出提高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的策略。第五章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并且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宁[5](2019)在《网络深度链接着作权侵权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引领者”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管理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不仅对全球经济、利益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的安全格局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化浪潮对网络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信息化浪潮中,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维护相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已成为当下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行业或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须亟待解决的重要法律问题。“深度链接”技术是在互联网发展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资源聚合手段。“深度链接”是指设链网站将被链接网站中存储的内容作为自己网站的内容提供给网络用户,设链网站所设置的链接是其向公众提供播放服务的一个环节和手段。可以说,深度链接的出现,使得既定的网站的利益分配格局重新洗牌,作为一种新形式的链接方式,由于其指向对象的特殊性,从产生之初就引发了以着作权侵权为内容的不少法律纠纷。其中诸如:网络的深度链接概念界定问题、网络的深度链接是否构成着作权侵权的认定条件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网络信息传播权问题、网络深度链接是否适用于“避风港规则”问题、网络深度链接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深度链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应当讲,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已成为当下我国法学界在“深度链接”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特别是在着作权法律保护领域方面的理论研究的焦点和实践探讨的重点问题。本论文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通过近年来我国司法的典型案例,深入地研究网络深度链接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我国着作权法之网络信息传播权的内容与规范,深入地探讨网络深度链接行为是否符合着作权侵权的要件问题,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以及是否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法律责任等,与此同时,本论文还通过介绍国外相关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总结及借鉴其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就当下我国网络深度链接着作权侵权法律问题的正确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
柴天永[6](2019)在《丛林法则下网络视频聚合平台侵权标准的认定》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多优质的服务得以被提供给用户。聚合平台就是通过深度链接技术发展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聚合平台,一方面使得用户更加方便地获取其所需信息,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对着作权人的利益造成严重影响。在浏览新闻的时候,网民会在百度、必应、搜狐等上进行搜索,其聚合来自于不同平台的文章。这一方式使得用户不用登录其他网站,用户的阅读需求就能够得到充分地满足;试听和下载音乐也可如法炮制,即网民可以通过在百度上直接搜索来进行获得,而无需进入网易云音乐或者酷狗之类的第三方网站;当然,图片也是可以在百度上直接就能欣赏得到,若浏览者真的需要,也可以进入图片原网站,去查看图片的原始来源,即拥有图片版权的网站。目前在百度上除了视频外需要跳转至第三方网站,其他如新闻、图片、音乐都可以聚合。用户无需离开百度聚合平台,就能够享受一站式的服务,这大大节约了网民的时间,提高了信息利用的效率。或许是视频涉及到更大的利益,亦或许是百度公司足够强大,所以涉及到图片、音乐聚合的很多案例,百度虽作为被告但最后都获得了法院法官的认同、赢得了相关诉讼。新闻可以在百家号上看,音乐可以在千千音乐上听,图片可以在百度图片上直接欣赏、下载。然而对于视频,百度不能在自己的网站上直接播放来自于第三方网站的视频作品,用户需要通过跳转到第三方网站才能够对相关资源进行播放或下载。百度在图片、音乐等领域实现聚合没有障碍,而在视频领域却遭遇了很多障碍,最后一些相对规模来说较小的公司去争夺这块市场。本文是在丛林法则这一视野中探究视频聚合平台的聚合行为。把视频聚合平台比作丛林中的鬣狗、而视频网站则比作为丛林中的虎狮,通过这种类比,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分析视频聚合平台侵犯视频网站信息网络传播权应采取哪一种标准,才能更好地促进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以及更好地平衡公众与着作权人之间的利益。本文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视频聚合行为的技术原理以及其核心技术深度链接所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通过对其原理的剖析,来阐述这一新的视频播放模式。对于这一新的模式,先从其内涵,即深度链接技术做分类分析,从而有利于对其本质进行理解。接下来就是论述这一革新对视频播放领域造成的影响,既有促进影视作品传播的积极方面,也有对当下播放模式的冲击,使得视频网站的合法利益受到冲击。第二个部分先论述丛林法则下视频聚合平台与视频网站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深入分析视频聚合平台的现状,最后总结其存在的合理性。一个事物的优势决定其存在,而其不足则会促进它的发展。第三个部分综述目前从司法判决上总结的各种视频聚合平台的侵权认定标准。在论述这些标准的过程中,笔者还结合很多学者的观点以及经典案例。最后再阐述服务器标准是视频聚合平台与视频网站之间关系的最合理的侵权判定标准的几个理由。在这个过程中,会利用判例去阐述服务器标准在其他聚合平台上的运用,进而分析在视频聚合平台上使用的合理性。第四个部分着重论述服务器标准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通过介绍聚合平台发展历史的脉络的方式,从图片、音乐到视频作品案例的剖析中,更加论证在丛林法则下聚合平台的侵权标准应采用服务器标准。最后一个部分,探讨认定视频聚合平台行为性质的正确思路。进一步梳理视频聚合平台法律性质的各种思路,并在2018年年底审结的腾讯公司诉上海真彩公司的案例作为路径来阐述这一正确的思路。
邓伟[7](2019)在《国内搜索引擎失范事件与规制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是人们获知外部世界动向,并依此来辅助、指导个人做出判断、决策和行动的重要依据。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不断获取、吸收、掌握不同信息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都来自网络,由于网络信息分散且数量庞杂的特征,使得获取信息的负担日益加重。搜索引擎的出现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对信息组织、分类和过滤,能够从形如垃圾的海量信息中为用户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然而,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大多为商业型公司,在商业利益的影响下,搜索结果的排序和展现权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偏向与其有商业合作的公司。通过对搜索引擎算法地操纵和干预,造成搜索结果的对某些信息的刻意凸显或遮蔽,影响用户对信息获取的可及性,导致公民利益受到侵犯。搜索引擎特殊地位对信息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得法律对搜索引擎服务的规范愈加重要,否则,公共利益将会受到侵犯,信息的多元性、个人自治等诸多价值将会受到挑战。
李静瑞[8](2019)在《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文中认为文章以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史论结合法,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研究了网络知识活动,包括网络知识获取、网络知识生产、网络知识传播和网络知识悖论,对其方式、利弊及其运行规律进行归纳抽象,形成了完整的网络知识理论体系。并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采用总论、研究视角阐述和分论的研究结构。本文涉及较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主要有:基于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论、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论、与真理论相统一的价值论、认识活动和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论、网络知识传播与管理论、认识的群众主体论。网络知识论是对基于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和电子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新的知识活动方式的相关特点、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网络知识获取理论、网络知识生产理论、网络知识传播理论和网络知识悖论。相较于传统知识活动,网络知识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显着特点:一是得益于互联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知识获取、生产、传播的主体都打破了精英垄断,有由精英垄断向普通大众下移的大众化趋向;二是同样源自于电子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知识的获取、生产,和传播,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三是源自于web2.0以来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网络知识的获取、生产和传播都具备强交互性的特征。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透视和考察,网络知识获取实质上属于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一种间接经验获取新方式;网络知识生产理论既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开放性理论品格和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亦融通了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思想,从而多维度呈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网络知识传播理论体现了知识渗透价值理论;网络知识活动中的一系列悖论是网络知识活动中所衍生和呈现出的对立统一的新形式,也可作为网络时代认识论中对立统一的新形式。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对所有网络知识活动进行整体研究,提出了“网络知识论”的概念对之进行概括。第二,详细探讨了电子网络空间中的知识悖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应对之策。第三,在对网络知识理论的每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都对之进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的解读和考察。
承上[9](2018)在《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规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的突飞猛进,互联网行业迅速兴起,成为当今社会最具经济活力的领域。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促成“GAFAM”即Google(谷歌)、Apple(苹果)、Facebook(脸书)、Amazon(亚马逊)、Microsoft(微软)以及“BAT”即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企业脱颖而出。近年来,合并和收购的浪潮充斥着整个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企业之间“合纵连横”更成为一种常态。在互联网技术创新、社会应用以及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因合并与收购所产生的限制竞争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从市场结构角度来看,互联网行业的垄断结构已经显现。大企业纷纷开展平台化、多元化经营,主导与推动着企业的合并与收购。其次,从互联网企业达成垄断协议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合并与收购后形成的寡头垄断结构,为其相互之间利用算法共谋,达成明示协议或者默契协同提供了实施与监督的便利,互联网企业得以通过更为隐蔽的方式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再次,从互联网企业实施的市场滥用行为角度来看,经由合并与收购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寡头平台采取搭售、拒绝交易和歧视性排序等行为的频率显着提升。面对互联网行业的经营者集中现实,即便消费者受到产品与服务质量下降、选择减少、创新放缓等损害的情况显而易见,也可能因为价格理论适用困难、市场边界模糊、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市场力量难以度量等原因,在技术层面阻碍了反垄断法对于相关案件的处理。更有甚之,在理念层面,基于对互联网优势产业地位的认知,抱着对互联网行业持续创新的期待,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企业的垄断地位“随时”会被取代,不应对互联网企业的垄断状态过度紧张。对于互联网行业出现的垄断结构,不仅经济学学者对其赞美有加,部分法学学者也视其“本身合法”,受此影响,反垄断执法在互联网领域逡巡不前。那么,在将反垄断法适用于互联网行业时,我们究竟应以何种理念指导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规制?进一步来说,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规制应当遵循何种价值目标?选取何种经济理论?采用何种分析模式?究竟如何调整与适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规制的审查框架与审查步骤,使之能够回应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这些是亟需我们回应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特殊性——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规制理念与审查框架的挑战与回应——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审查框架的具体内容”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分析与总结互联网行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经营者集中特质,揭示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对于反垄断规制理论的挑战。其次,通过对经营者集中的规制理念与审查框架的发展沿革进行勾勒总结,回答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规制“从哪里来”的问题;结合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特质进一步辨析规制理念与完善审查框架,探讨“向何处去”的问题。再次,在确定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规制理念与审查框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解决相关市场界定、限制竞争效果评估、抗辩机制、救济措施等审查框架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规制的完善路径。除导论和结论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特殊性。本部分简要回顾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历程,厘清互联网行业与互联网企业等相关概念,并从反垄断法的视角厘定互联网行业以及互联网企业在本文中的定义,为后文的论述奠定基础。根据对互联网行业市场结构特征与互联网行业垄断行为特征的分析总结显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与垄断围绕着个人信息(数据)、注意力、技术和模式创新、平台战略等展开。随后,从主体、客体、手段、目的四个维度勾勒出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区别于传统行业的特殊性。本部分指出,不论是域外还是国内,在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寡头垄断结构,互联网行业的合并与收购亦呈现出互联网寡头广泛介入与深度参与的特征。寡头平台主导的个人信息(数据)集中、注意力集中以及专利与技术标准集中是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区别于传统行业最为突出的特质。第二章: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规制理念与审查框架。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本部分从规制理念与审查框架两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规制面临的挑战。此外,在回溯了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规制背后的价值目标演变、经济理论发展、分析模式变迁之后,结合当下我国经营者集中实质审查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规制回应的初步构想。传统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规制发端于工业经济时代,遵循是的是静态的、结构主义的、价格主导的规制理念。而在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依托信息平台与技术创新的互联网行业面临着动态的、行为主义的、创新主导的反垄断规制理念革新。从规制理念方面,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规制,仍需坚守“保护消费者不受高价格、低产出的侵害,不受产品质量与产品多样化减损的侵害,将创新带来的利益赋予消费者”这一消费者福利目标,并且在消费者福利目标的要素权衡中赋予质量、选择、创新更多的权重。从审查框架方面,可以限制竞争效果——抗辩机制——救济措施为重点,完善经营者集中审查制度在互联网行业的适用。第三章: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相关市场界定。本部分在梳理相关市场界定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以及相关地域市场界定面临的挑战,在结合互联网行业竞争与垄断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规制回应。互联网行业相关产品市场界定面临着价格为“0”以及双边市场的挑战,互联网行业相关地域市场界定面临着产品虚拟性的挑战。因此,界定互联网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从定性方面来看,可以考虑盈利模式测试法,区分交易型与非交易型双边市场;从定量方面来看,可以通过SSNIC或者SSNDQ改进SSNIP测试法。界定互联网行业相关地域市场,可以将产品与服务是否具备虚拟性作为判断标准,划定地域边界。此外,囿于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无法避免的各种局限,可以适当降低互联网行业相关市场界定精确性的要求。通过经营者集中审查重心向审查框架的后端转移,在市场界定阶段,只需初步界定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业务相互重叠的范围,以此作为模糊的边界。第四章: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限制竞争效果评估。本部分对经营者集中的限制竞争效果评估一般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特质,分析了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市场份额计算与市场力量推定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互联网行业横向合并、纵向合并、混合合并限制竞争效果的具体评估。在市场力量的认定方面,除了要改进市场份额计算,还应从消费者的转移成本壁垒以及集中交易可能构成的技术创新壁垒等来考察经营者集中造成的市场力量(支配力或控制力)的提升。在具体竞争效果的考察上,除了对价格与产量予以关注之外,还应当考量拟议交易是否封锁了数据原料与关键技术,是否延缓了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是否降低了产品的多样性,是否损害了消费者选择的能力与范围。第五章: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抗辩。在对买方力量抗辩、市场进入抗辩、效率抗辩、破产企业抗辩一般理论进行把握的基础上,本部分结合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特质,探讨了上述抗辩理由在互联网行业的具体适用。在经营者集中审查框架当中,抗辩机制紧随效果评估,位于救济措施之前。由于互联网行业动态竞争的特殊性,抗辩机制在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规制回应中获得了更大的作用空间。一方面,抗辩理由的提出与适用促使竞争效果的评估更为全面与准确;另一方面,抗辩理由的提出与适用可以促成救济措施的设置更为合理与充分。针对互联网行业,效率抗辩与市场进入抗辩是最为突出的抗辩理由,因此需要在具体适用当中细致考察。第六章: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救济。本部分从救济措施的类型选择与实施机制方面提出完善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救济机制的进路。互联网行业市场的集中度与创新之间关系存在不确定性,结构性条件在互联网领域的效果难以确定,因此需要谨慎适用结构救济。互联网经营者集中的限制竞争效果主要表现在经营者集中阻碍了其它企业的市场进入,封锁了基础设施、网络与关键技术,延缓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降低了产品的多样性等。行为性救济可以适应创新发生的变化,开放救济成为互联网经营者集中最为匹配的救济机制。行为救济需要有效的监督,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实施中情况的变更。因此,需要辅之以救济的矫正机制,才能保障经营者集中救济的顺畅实施。
易宇峰[10](2018)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文中提出“平台”一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领域,通常被理解为开展某项工作的条件或者基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理解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或者条件,也可以理解为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的集合。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主要抓手,开发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功能,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自互联网建设开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就一直被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研究。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我国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论文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易班全国建设推广的应用实践,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理论基础、理论支撑和学科借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据此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概念、价值、要素、分类、特征和功能。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运行和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重点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和评价机制。论文以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借助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网络信息技术等关联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发展的新思维、新变化进行了重点关注,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在实践研究方面,对移动互联条件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具体应用、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发展思路和举措。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具体对象,尝试回答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发挥和评价的理论难题。在新形势和新的网络技术条件下,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同时,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践应用,特别是对易班在各高校的建设推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技术基础、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技术基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基本前提,技术推动该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实践基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基于实践应用的重要借鉴;理论基础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运用和作用发挥的重要理论来源。第二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内涵。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概念,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价值、要素、分类、特征、功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介绍了基本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路径,介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体制和机制。第四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发挥与评价机制。从环境熏陶、群体认同、灌输与渗透、实践与自我教育四个方面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从基本原则、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五个方面介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机制。第五部分,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思考。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提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践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高校流行文化相结合,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相结合,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态度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相关工作。第六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易班模式。易班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重点建设推广的全国统一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重点对易班的基本情况、易班的特色和优势、易班的作用发挥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论文的相关研究内容,提出了易班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二、简析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析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crapy的校园垂直搜索引擎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垂直搜索引擎技术研究 |
2.1 垂直搜索引擎 |
2.1.1 垂直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
2.1.2 垂直搜索引擎与通用搜索引擎的对比 |
2.1.3 垂直搜索引擎的特点 |
2.2 网络爬虫 |
2.2.1 主题网络爬虫与通用网络爬虫的对比 |
2.2.2 下载遍历策略 |
2.2.3 删除重复链接 |
2.3 中文分词方法 |
2.3.1 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 |
2.3.2 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
2.3.3 基于语义理解的分词方法 |
2.4 Whoosh检索索引 |
2.5 本章小结 |
3 Scrapy在垂直搜索引擎中的应用 |
3.1 Scrapy分析与使用 |
3.1.1 Scrapy分析 |
3.1.2 Scrapy安装 |
3.1.3 Scrapy使用 |
3.2 Scrapy中问题的研究 |
3.2.1 Scrapy中删除重复链接的研究 |
3.2.2 Scrapy爬虫防止被禁止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网页排序算法的改进 |
4.1 Page Rank算法 |
4.1.1 算法分析 |
4.1.2 PageRank算法的不足 |
4.2 HITS算法 |
4.2.1 算法分析 |
4.2.2 HITS算法的不足 |
4.3 PageRank算法和HITS算法比较 |
4.4 PageRank算法的改进 |
4.5 算法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5 校园垂直搜索引擎的实现 |
5.1 架构设计 |
5.2 页面下载模块 |
5.3 索引检索模块 |
5.3.1 Whoosh使用 |
5.3.2 中文分词 |
5.4 搜索查询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内存占用测试 |
6.3 改进算法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知识图谱上的学习和推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1 链接预测的准确率和效率 |
1.3.2 推理算法应用的范围较窄 |
1.3.3 多源数据融合推理研究较少 |
1.3.4 动态知识图谱上的推理研究不多 |
1.3.5 一对多、多对一、对对多的三元组预测效果较差 |
1.3.6 无法有效解决稀疏性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知识图谱 |
2.1 引言 |
2.2 RDF数据模型 |
2.3 RDF数据存储方法 |
2.3.1 三列表 |
2.3.2 水平存储 |
2.3.3 属性表 |
2.3.4 二元存储 |
2.4 现有的知识图谱 |
2.5 知识图谱的构建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两实体间的路径采集算法 |
3.1 引言 |
3.2 深度优先搜索 |
3.2.1 深度优先遍历的定义 |
3.2.2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的过程 |
3.3 求两个实体间的所有路径的算法 |
3.4 求两个实体间限定长度的所有路径算法 |
3.5 实验设计与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利用循环神经网络做链接预测 |
4.1 引言 |
4.2 神经网络 |
4.3 循环神经网络 |
4.4 利用循环神经网络进行表示学习 |
4.5 神经网络的注意力机制 |
4.6 将注意力机制引入 |
4.7 训练样本构建与代价函数 |
4.8 循环神经网络的训练 |
4.9 PATH RANKING ALGORITHM(PRA)算法简介 |
4.10 PTRANSE算法简介 |
4.11 TENSORFLOW简介 |
4.12 实验设计与结果 |
4.12.1 数据集 |
4.12.2 实验设置 |
4.1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中美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 |
2.1.2 相关理论 |
2.2 图书馆联盟评价研究现状 |
2.3 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现状 |
2.3.1 网络影响力评价的理论研究现状 |
2.3.2 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实证发展现状 |
2.3.3 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述评 |
3 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3.1.1 选取原则 |
3.1.2 美国图书馆联盟 |
3.1.3 中国图书馆联盟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数据的获取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2 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3.3 评价方法的确立 |
3.3.1 评价方法 |
3.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3 主成分分析法 |
3.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3.4.1 构建样本阵与数据标准化 |
3.4.2 求解相关系数矩阵 |
3.4.3 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3.4.4 确定与删选主成分变量 |
3.4.5 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
4 中美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 |
4.1 国内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4.1.1 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4.1.2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4.2 美国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4.2.1 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4.2.2 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中美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对比分析 |
4.3.1 中美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综合得分情况 |
4.3.2 中美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排名分析 |
4.4 提升我国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的举措 |
4.4.1 联合多元化联盟成员,扩展图书馆联盟跨系统影响力 |
4.4.2 大力发展图书馆联盟网站建设,提高图书馆网络评价数据 |
4.4.3 拓宽多渠道、多平台的宣传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
4.4.4 构建客观且合理的评价体系,保障联盟的科学运营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
致谢 |
附录1 :原始数据列表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网络深度链接着作权侵权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案例分析 |
第2章 深度链接的概述 |
2.1 深度链接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深度链接 |
2.1.2 加框链接与埋设链接 |
2.1.3 聚合盗链 |
2.2 深度链接概念界定主流观点 |
2.2.1 加框链接、埋设链接与深度链接的范围界定 |
2.2.2 聚合盗链与深度链接的范围界定 |
2.3 深度链接概念界定的再讨论 |
第3章 《着作权法》视野下深度链接的侵权认定 |
3.1 深度链接侵权责任认定的法理分析 |
3.1.1 四要件说 |
3.1.2 三步检验法 |
3.2 深度链接之复制权侵权的认定 |
3.2.1 深度链接与复制行为 |
3.2.2 深度链接与临时复制行为 |
3.3 深度链接之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的认定 |
3.3.1 深度链接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
3.3.2 判断标准 |
3.3.3 深度链接与信息网络传播权 |
3.4 深度链接与不正当竞争 |
第4章 深度链接侵权责任承担 |
4.1 深度链接侵权的归责原则 |
4.2 避风港规则的适用问题 |
4.3 深度链接行为民事责任承担 |
第5章 完善深度链接法律规制的思考与建议 |
5.1 立法层面:立法机关应当完善相关立法 |
5.2 司法层面:构建诉讼外争议解决机制 |
5.2.1 发布指导案例 |
5.2.2 诉讼外调解 |
5.3 行政层面:行政机关的调解机制 |
5.4 行业层面:建立互利共赢版权许可合作机制 |
5.4.1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 |
5.4.2 采用技术措施予以限制的讨论 |
5.4.3 构建互利共赢版权许可合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丛林法则下网络视频聚合平台侵权标准的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视频聚合平台的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
(一)视频聚合行为的技术原理 |
1、普通链接 |
2、纵深链接 |
3、加框链接 |
(二)深度链接技术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
二、视频聚合平台存在的合理性 |
(一)丛林法则视角下视频聚合平台与视频网站之间的关系 |
(二)视频聚合平台的优势 |
1、视频聚合平台的优势 |
(三)视频聚合平台的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威胁 |
1、视频聚合平台的劣势 |
2、视频聚合平台的威胁 |
(四)视频聚合平台存在之合理性 |
三、视频聚合平台侵权判断标准的理论分歧 |
(一)服务器标准 |
(二)实质呈现标准 |
(三)实质替代标准 |
(四)用户感知标准 |
四、服务器标准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一)服务器标准在图片聚合平台上的司法实践 |
(二)服务器标准在音乐聚合平台上的司法实践 |
(三)服务器标准在视频聚合平台中的司法实践 |
五、认定视频聚合行为性质的正确思路 |
(一)技术措施与深度链接技术的关系 |
(二)技术措施在腾讯诉真彩案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内搜索引擎失范事件与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二、搜索引擎与信息传播 |
(一)信息传播 |
1.信息、传播扮演的社会角色 |
2.信息传播的意义 |
(二)搜索引擎 |
1.搜索引擎的基础定义 |
2.搜索引擎的发展现状 |
3.搜索引擎的媒介属性 |
三、搜索引擎技术与信息传播 |
(一)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
1.网页搜索工具 |
2.网页索引工具 |
3.网页检索工具 |
4.用户界面 |
(二)搜索引擎的关键技术 |
1.搜索引擎相关性排序算法 |
2.搜索引擎个性化推荐算法 |
(三)搜索引擎的差异化对比 |
1.搜索结果的相关性程度 |
2.搜索结果的内容质量 |
3.搜索结果的浏览体验 |
4.搜索结果的多样性 |
5.商业推广信息 |
6.界面交互 |
四、搜索引擎特殊地位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
(一)搜索引擎公共性与“私权力” |
1.搜索引擎的公共性 |
2.凸显与遮蔽的“私权力” |
(二)搜索引擎滥用权力对相关法益的影响 |
1.削弱信息多样性 |
2.侵蚀个人自治 |
五、搜索引擎推广信息的现状分析 |
(一)百度推广信息标识的变化 |
(二)搜索引擎推广信息PC端现状分析 |
1.推广信息标识 |
2.推广信息区分度 |
3.推广信息数量、位置 |
(三)搜索引擎推广信息移动端现状分析 |
1.推行信息标识 |
2.推广信息区分度 |
3.推广信息数量、位置 |
六、搜索引擎如何寻求理性规制方案 |
(一)慎重干预搜索引擎的算法设计 |
(二)合理使用结构性规制 |
(三)强化行业的自我规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网络知识获取 |
(二)网络知识生产 |
(三)网络知识传播 |
(四)关于网络知识活动研究现状的思考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网络与电子网络 |
(二)知识、知识实践与网络知识实践 |
(三)网络知识论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之处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网络知识论研究的理论指引 |
一、基于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论 |
二、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论 |
三、与真理论相统一的价值论 |
四、认识论中的对立统一论 |
五、网络知识传播与管理论 |
(一)中国特色网络知识和文化思想 |
(二)网络知识环境的治理和管控 |
六、与群众史观交汇的认识主体论 |
(一)人民群众:从历史主体到认识主体 |
(二)从群众合力创造历史到合力生产知识 |
七、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知识获取:间接经验的新形式 |
一、知识获取:传统与网络方式的对比 |
(一)传统知识获取的方式和主要特点 |
(二)网络知识获取的方式和主要特点 |
二、网络知识获取利弊简析 |
(一)网络知识获取的优越性 |
(二)网络知识获取的局限性 |
三、知识获取的网络通道与传统方式之间:取代还是共生? |
四、基于间接经验的网络知识获取 |
(一)知识获取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
(二)毛泽东:“文字与技术”——间接经验获取的介质与推动力 |
(三)基于技术进步的间接经验获取新形式——网络知识获取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知识生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多维呈现 |
一、知识生产与网络知识生产 |
二、从传统知识生产到网络知识生产的变革 |
(一)知识生产的工具和载体:从人造固态物到计算机和电态互联网 |
(二)知识生产的机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
(三)知识生产的主体:从知识精英垄断到网民大众参与 |
(四)知识生产的样态:从凝固到动态 |
(五)知识生产者的远程即时互动:从“物理在场”到“虚拟在场” |
三、网络知识生产的益害权衡 |
(一)网络知识生产开放性利弊析辩 |
(二)网络知识生产大众化利弊探究 |
(三)网络知识生产动态化利弊争持 |
(四)知识生产者即时互动时空转换利弊论争 |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多维呈现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理论呈现 |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群众主体论呈现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知识传播:价值渗透知识的新形态 |
一、基于传播技术变革的知识传播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
(一)基于知识传播技术变革的知识传播方式的变迁 |
(二)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秩序的解构与重构 |
二、网络知识传播的特点 |
(一)知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 |
(二)知识传播功能的分众化 |
(三)知识传播操作的强交流互动性 |
(四)浅传播与深传播并存 |
三、关于网络知识传播的深层思考 |
(一)网络知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趋向具有相对性 |
(二)网络知识传播易于导致知识产权遭受侵犯 |
(三)网络知识传播彰显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
(四)网络知识传播可能导致公众话语权被误导 |
四、网络知识传播中的价值渗透 |
(一)价值渗透知识——传播正向知识,引导网络空间渐清趋朗 |
(二)知识环境影响认知观念——加强对网络知识空间的治理和管控 |
(三)借力互联网络——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五、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知识悖论:矛盾学说的新呈现 |
一、民主化与权威性悖论 |
(一)网络知识活动的民主化与权威性之冲突 |
(二)悖论缓解:建构完善的网络知识质量控制机制 |
二、共享性与专有性悖论 |
(一)网络知识的共享性与知识专有性之抵牾 |
(二)悖论破解:借助社会制度变革走向共享 |
三、便捷性与“知识沟”悖论 |
(一)网络知识活动的便捷性与“知识沟”扩大之论争 |
(二)悖论缓解:培养知识兴趣,增强自控能力 |
四、“奥威尔悖论” |
(一)何谓“奥威尔悖论” |
(二)网络知识题域中的“奥威尔悖论” |
(三)应对策略:培育因特网信息素养 |
五、对立统一:网络知识悖论的实质和核心 |
(一)对立统一: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共同核心 |
(二)网络知识悖论中的对立统一——认识论核心的新形式 |
六、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特殊性 |
第一节 互联网行业发展与竞争的特殊性 |
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
二、互联网行业竞争的特殊性 |
第二节 互联网行业垄断的特殊性 |
一、互联网行业市场结构的特质 |
二、互联网行业垄断行为的特质 |
第三节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多维特性 |
一、主体的特殊性 |
二、客体的特殊性 |
三、方式的特殊性 |
四、目的的特殊性 |
第二章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规制理念与审查框架 |
第一节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规制理念 |
一、经营者集中规制的理念沿革 |
二、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规制理念的挑战 |
三、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规制理念的确定 |
第二节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框架 |
一、经营者集中审查的基本框架 |
二、互联网经营者集中规制审查框架的挑战 |
三、互联网经营者集中规制审查框架的确定 |
第三章 互联网行业相关市场的界定 |
第一节 相关市场界定的一般思路 |
一、相关市场定义及界定目的 |
二、界定相关市场的主要方法 |
第二节 互联网行业相关市场界定面临的挑战 |
一、互联网行业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的挑战 |
二、互联网行业相关地域市场界定的挑战 |
第三节 互联网行业相关市场界定的应对 |
一、互联网行业相关产品市场的界定 |
二、互联网行业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 |
三、淡化相关市场界定的尝试 |
第四章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限制竞争效果评估 |
第一节 限制竞争效果评估的一般规定 |
一、市场份额、集中度与市场力量推定 |
二、横向合并的限制竞争效果 |
三、纵向合并的限制竞争效果 |
四、混合合并的限制竞争效果 |
第二节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市场力量的推定 |
一、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市场份额计算的调整 |
二、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市场力量推定的改进 |
第三节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限制竞争效果的具体考量 |
一、互联网企业横向合并的限制竞争效果 |
二、互联网企业纵向合并的限制竞争效果 |
三、互联网企业混合合并的限制竞争效果 |
第五章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抗辩 |
第一节 经营者集中抗辩的一般理论 |
一、买方力量抗辩 |
二、市场进入抗辩 |
三、效率抗辩 |
四、破产企业抗辩 |
第二节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抗辩理由的适用 |
一、买方力量抗辩的适用 |
二、市场进入抗辩的适用 |
三、效率抗辩的适用 |
四、破产企业抗辩的适用 |
第六章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救济措施 |
第一节 经营者集中救济措施一般理论 |
一、经营者集中救济的概念 |
二、救济措施的类型划分 |
三、救济措施的适用比较 |
第二节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救济措施的选择 |
一、结构性救济的适用 |
二、行为性救济的适用 |
第三节 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救济措施的实施 |
一、救济遵循的原则 |
二、救济措施实施的监督 |
三、救济措施的变更与解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价值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基本概念 |
1.3.1 平台和网络平台 |
1.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基础 |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技术基础 |
2.1.1 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极大丰富 |
2.1.2 点对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显着增强 |
2.1.3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
2.1.4 云技术:提供海量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支持 |
2.1.5 移动开发:全时全域在线的必然趋势 |
2.1.6 虚拟现实:营造更加真实的网络交往互动 |
2.1.7 人工智能:将人机互动推升到新的水平 |
2.1.8 区块链:平台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应用基础 |
2.2.1 搜索引擎:占领网络交往的总入口 |
2.2.2 即时通讯:用户网络交往的重要内容 |
2.2.3 社交网络:网络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
2.2.4 微媒体:网络交往的新形式新阶段 |
2.2.5 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新实践 |
2.2.6 其它应用:对网络交往的丰富和完善 |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 |
2.3.1 科学技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切入点 |
2.3.2 网络交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基本内核 |
2.3.3 人的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目标指向 |
2.3.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和合力论的观点 |
2.3.5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的观点 |
2.3.6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观点 |
2.3.7 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论的观点 |
2.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借鉴 |
2.4.1 教育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现教育的本质 |
2.4.2 传播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传播环境的营造 |
2.4.3 社会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人的社会化 |
2.4.4 心理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
2.4.5 管理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系统性思维 |
2.4.6 政治学:意识形态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生命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涵 |
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涵解析 |
3.1.1 平台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 |
3.1.2 连通一切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
3.1.3 技术驱动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阶段 |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征 |
3.2.1 系统性: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
3.2.2 动态性:用户需求和平台功能相互促进 |
3.2.3 场景化:丰富完善基于平台的网络交往 |
3.2.4 功能化:服务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3.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要素 |
3.3.1 硬件要素:打造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平台基础 |
3.3.2 技术要素:以先进技术促进平台作用发挥 |
3.3.3 应用要素: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满足 |
3.3.4 人力要素:提供“又红又专”的人力资源保障 |
3.3.5 制度要素: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制机制 |
3.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分类 |
3.4.1 按平台技术手段分类 |
3.4.2 按平台覆盖范围分类 |
3.4.3 按平台建设主体分类 |
3.4.4 按平台主要功能分类 |
3.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功能 |
3.5.1 教育教学功能 |
3.5.2 管理服务功能 |
3.5.3 认知实践功能 |
3.5.4 娱乐休闲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与运营 |
4.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思路 |
4.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4.1.2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
4.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目标 |
4.2.1 平台建设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结合 |
4.2.2 平台建设与师生生活娱乐需求结合 |
4.2.3 平台建设与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合 |
4.2.4 平台建设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 |
4.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模式 |
4.3.1 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模式 |
4.3.2 独立的互联网化运作模式 |
4.3.3 以高校为主的校本化模式 |
4.3.4 面向用户的共建共享模式 |
4.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 |
4.4.1 以法规政策为根本的运行保证 |
4.4.2 统分结合的分级组织管理体系 |
4.4.3 以技术优势确保平台有效运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用与评价机制 |
5.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 |
5.1.1 环境熏陶机制 |
5.1.2 群体认同机制 |
5.1.3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机制 |
5.1.4 实践与自我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
5.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评价的基本原则 |
5.2.1 基本思路 |
5.2.2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
5.2.3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
5.2.4 产品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 |
5.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对象 |
5.3.1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品的评价 |
5.3.2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行机制的评价 |
5.3.3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育人效果的评价 |
5.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主体 |
5.4.1 政府评价 |
5.4.2 高校评价 |
5.4.3 用户评价 |
5.4.4 第三方机构评价 |
5.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方法 |
5.5.1 运行数据评价 |
5.5.2 对比分析评价 |
5.5.3 抽样调查评价 |
5.5.4 跟踪调查评价 |
5.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反馈 |
5.6.1 对平台运行机制的反馈 |
5.6.2 对平台开发建设的反馈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与建议 |
6.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流行文化相融合 |
6.1.1 高校流行文化及其特点 |
6.1.2 高校流行文化表现形式及影响 |
6.1.3 与高校流行文化的融合 |
6.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相融合 |
6.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应有之意 |
6.2.2 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融入教育信息化 |
6.2.3 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
6.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新媒体建设相融合 |
6.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传播优势 |
6.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受众优势 |
6.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内容优势 |
6.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法制建设相融合 |
6.4.1 依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
6.4.2 依法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治理 |
6.4.3 依法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用发挥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易班模式 |
7.1 易班简介 |
7.1.1 基本情况 |
7.1.2 发展历程 |
7.1.3 易班全国推广计划 |
7.2 易班的优势 |
7.2.1 易班的产品优势 |
7.2.2 易班的政策优势 |
7.2.3 易班的平台优势 |
7.3 易班作用发挥 |
7.3.1 服务导向 |
7.3.2 娱乐导向 |
7.3.3 育人导向 |
7.4 易班发展趋势 |
7.4.1 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易班平台战略 |
7.4.2 推动易班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融合 |
7.4.3 以易班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简析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crapy的校园垂直搜索引擎设计与实现[D]. 马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2)
- [2]知识图谱上的学习和推理算法研究[D]. 马欢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中美图书馆联盟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D]. 吴萍萍. 南京大学, 2020(02)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网络深度链接着作权侵权法律研究[D]. 张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丛林法则下网络视频聚合平台侵权标准的认定[D]. 柴天永.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国内搜索引擎失范事件与规制研究[D]. 邓伟.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8]网络知识论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考察[D]. 李静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互联网行业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规制研究[D]. 承上.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10]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D]. 易宇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