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法测定胱氨酸片

比色法测定胱氨酸片

一、比色法测定胱氨酸片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21)在《BPDE诱发大鼠皮质原代神经元铁死亡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作为环境污染物可诱发人和动物神经元丢失,导致神经行为损失。铁死亡是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本文旨在探讨B[a]P代谢产产物7,8-二羟-9,10-环氧苯并[a]芘(BPDE)诱发神经元铁死亡的规律及初步机制,为研究B[a]P神经毒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取新生1天的SD乳鼠大脑皮质,分离神经元细胞培养7天,将细胞分为溶剂对照组(DMSO)和BPDE染毒组(0.125、0.25、0.5μmol/L BPDE),染毒24 h。另取四组同以上分组细胞,每个剂量组分别加入20μmol/L凋亡抑制剂Z-VAD-FMK,10μmol/L铁死亡抑制剂Fer-1,100μmol/L去铁胺DFO,20μmol/L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1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大鼠皮质原代神经元细胞存活率。试剂盒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铁离子(Fe2+)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标志性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体轻链(SLC7A11)、环氧合酶2(COX2),以及铁离子通道及自噬相关蛋白转铁蛋白受体(TFR)、转铁蛋白(TF)、铁蛋白重链1(FTH1)、铁蛋白轻链(FTL)、金属离子转运体(DMT1)、锌转运蛋白(ZIP8)、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泛素结合蛋白P62(P62)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BPDE染毒剂量的增加,皮质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P趋势<0.05)。光镜观察可见在BPDE中、高剂量组神经元胞体有萎缩、轴突断裂的现象。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发现0.25μmol/LBPDE染毒组神经元线粒体出现线粒体嵴减少、消失;0.5μmol/L染毒组神经元线粒体表现为体积变小、形态固缩,膜密度增厚,嵴消失。细胞脂质ROS水平、MDA水平、总Fe2+和线粒体Fe2+水平均随着BPDE染毒剂量的增加呈逐步上升趋势(P趋势<0.01),0.5μmol/LBPDE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0.125μmol/L、0.25μmol/L剂量组(P<0.01);细胞内GSH含量、GSH-PXs活性和SOD活力随BPDE染毒剂量增加呈下降趋势(P趋势<0.01),0.25μmol/L和0.5μmol/LBPDE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0.25μmol/L和0.5μmol/LBPDE组COX2和ACSL4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SLC7A1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各染毒组转铁蛋白(TF)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0.25μmol/LBPDE组锌铁离子转运蛋白8(ZIP8)显着升高(P<0.05),0.25μmol/L和0.5μmol/LBPDE组铁重链(FTH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染毒组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0.5μmol/LBPDE组转铁蛋白受体(TFR)显着降低(P<0.05);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和铁轻链(FTL)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改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0.25μmol/L和0.5μmol/LBPDE组COX2和ACSL4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SLC7A1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各染毒组转铁蛋白(TF)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0.25μmol/LBPDE组锌铁离子转运蛋白8(ZIP8)显着升高(P<0.05),0.25μmol/L和0.5μmol/LBPDE组铁重链(FTH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染毒组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0.5μmol/LBPDE组转铁蛋白受体(TFR)显着降低(P<0.05);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和铁轻链(FTL)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改变(P>0.05)。用四种抑制剂进行干预,结果提示:凋亡抑制剂(Z-VAD-FMK)可明显提高0.25μmol/L和0.5μmol/L BPDE组的细胞存活率(P<0.01)。去铁胺(DFO)可明显提高0.25μmol/L、0.5μmol/L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ROS水平(P<0.01),升高0.5μmol/L剂量组的GSH水平和SOD活力(P<0.01),降低0.125μmol/L、0.25μmol/L和0.5μmol/L剂量组的Fe2+水平和MDA含量(P<0.01);铁死亡抑制剂(Fer-1)可明显提高0.25μmol/L、0.5μmol/L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ROS水平(P<0.01),升高0.5μmol/L剂量组的GSH水平和SOD活力(P<0.01),降低0.125μmol/L、0.25μmol/L和0.5μmol/L剂量组的Fe2+水平和MDA含量(P<0.01);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1)对BPDE染毒后的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BPDE可诱发大鼠皮质原代神经元铁死亡,可能与GSH生成受阻、耗竭、GSH-PXs活性降低、铁离子平衡紊乱有关。

杨海涛[2](2021)在《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以亚硒酸钠和DL-硒代蛋氨酸为硒源,采用水培研究了不同外源硒处理对小白菜养分吸收、抗氧化系统、产量、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的施用浓度和硒源,为生产富硒小白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试验选取无机和有机两种外源硒,采用两种施硒方式,即根施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1.根施亚硒酸钠可增加小白菜地上部P、Ca、Mg、Fe等元素的吸收。根施DL-硒代蛋氨酸可增加小白菜地上部Ca、Mg、Fe等元素的吸收,增加小白菜地下部N、Mg等元素的吸收。小白菜地上部和地下部Se含量随着施硒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2.根施外源硒时,亚硒酸钠和DL-硒代蛋氨酸可提高小白菜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亚硒酸钠处理下,SOD活性在0.5mg·L-1时最高,POD、CAT活性在0.1 mg·L-1时最高;DL-硒代蛋氨酸处理下,SOD活性在0.5mg·L-1时最高,POD活性在0.1mg·L-1时最高,CAT活性在2.5 mg·L-1时最高。3.根施外源硒时,当Se浓度小于等于1.0 mg·L-1时,亚硒酸钠和DL-硒代蛋氨酸处理时均可促进小白菜生长,增加产量;而Se浓度为2.5 mg·L-1时,亚硒酸钠和DL-硒代蛋氨酸处理时均会抑制小白菜生长;所有处理均可提高小白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4.根施亚硒酸钠可不同程度提升小白菜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降低硝酸盐和粗纤维含量;根施DL-西代蛋氨酸可不同程度提升小白菜叶片游离氨基酸、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5.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增加小白菜地上部N、P、K、Mg、Na等元素的吸收,增加小白菜地下部N、P、Ca、Fe、Na等元素的吸收;叶面喷施DL-硒代蛋氨酸可增加小白菜地上部N、P、K、Mg、Ca等元素的吸收,增加小白菜地下部P、N、Ca、Na等元素的吸收。小白菜地上部Se含量随着施硒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6.叶面喷施外源硒时,亚硒酸钠和DL-硒代蛋氨酸处理,Se浓度小于等于30mg·L-1时,可提高小白菜叶片光合色素含,促进小白菜生长,增加产量。7.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不同程度提升小白菜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叶面喷施DL-西代蛋氨酸可不同程度提升小白菜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综合分析表明,以亚硒酸钠为硒源,根施Se浓度为0.5 mg·L-1为最佳,可提高小白菜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光合色素含量,促进营养元素吸收,提高产量,降低硝酸盐、粗纤维含量;以DL-硒代蛋氨酸为硒源,叶面喷施Se浓度为20 mg·L-1为最佳,可提高小白菜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可溶性糖、类黄酮、总酚和光合色素含量,促进营养元素吸收,增加产量,降低硝酸盐含量。

李念露[3](2021)在《水热碳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在固相萃取、比色传感和手性分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热碳材料具有合成过程简单、成本低、结构和表面特性可调控、环境友好且原料来源丰富等优点。因此,水热碳材料在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表面结构的多样性,水热碳材料的吸附行为及应用仍然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本论文以水热碳材料的分析应用为导向,研究了水热碳材料的吸附行为在磁性固相萃取、比色传感、手性分馏等领域的作用。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以提高磁性固相萃取的吸附效率为目标,通过水热焦糖化反应制备了碳壳层包覆γ-Fe2O3的纳米颗粒(γ-Fe2O3@CNM)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γ-Fe2O3@CNM材料表面具有焦糖化交联聚合的碳壳层,使得γ-Fe2O3@CNM具有了多孔、高比表面积和双亲的性质。这些性质为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提供了丰富的吸附位点,有效促进了其在吸附/解吸附过程中的传质效率。γ-Fe2O3@CNM通过π-π相互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孔雀石绿和结晶紫,吸附容量分别为34.2mg/g和27.9mg/g。发展了基于γ-Fe2O3@CNM的磁性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用于富集和分析痕量三苯甲烷染料。2.以提高类酶材料与底物的亲和力为目标,设计、合成了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胱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共轭物-Cu1.8S(Cu1.8S-cgmc)微球用于比色传感。由于Cu1.8S-cgmc表面的水热碳材料具有-COOH、-OH和-NH2等官能团,所以它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强。研究了 Cu1.8S-cgmc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水热碳含量的关系,发现当含碳量为1.83%时,Cu1.8S-cgmc的催化活性最高。通过等温量热滴定证实了 Cu1.8S-cgmc对底物的吸附平衡常数比无水热碳修饰的Cu1.8S高9.89倍。Cu1.8S-cgmc对底物的吸附性提升了 Cu1.8S的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基于Cu1.8S-cgmc 的过氧化物酶性质,发展了对 H2O2 和谷胱甘肽的比 色检测方法。3.以提高纳米酶与底物反应界面的电子传递为目标,设计、合成了水热碳球负载Fe2+/Fe3+(CNPs@Fe)复合物,用于H2O2的比色检测。CNPs@Fe对H2O2的催化效率分别是Fe2+和Fe3O4的4.25倍和70.4倍,表明CNPs@Fe的类过氧化酶活性较Fe2+和Fe3O4强。通过高分辨率质谱证实了 CNPs具有芳香结构。芳香结构不仅有利于加速电子转移,而且可以吸附比色底物,进而使CNPs@Fe表现出增强的类过氧化酶活性。基于CNPs@Fe的比色法,对H2O2的检测线性范围为 10-1200 μmol/L,检测限为 3μmol/L。4.以探索水热碳材料的吸附行为在对映体手性分馏中的作用为目标,设计、合成了手性的水热碳量子点(CQDs)和非手性的CQDs,并以CQDs为催化剂开展了对氧氟沙星对映体降解的研究。手性CQDs对氧氟沙星对映体存在选择性降解作用,而非手性CQDs没有此作用。使用(+)-CQDs为研究模型,通过荧光淬灭、热力学分析和理论计算等方法揭示了手性CQDs对氧氟沙星对映体手性分馏的原因在于:相反手性相互作用((+)-CQDs和(-)-氧氟沙星)强于同手性相互作用((+)-CQDs和(+)-氧氟沙星)。因此,手性CQDs与对映体之间的不同吸附作用力是造成手性分馏的主要原因。

朱颖[4](2021)在《多孔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仿生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天然酶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具有高催化效率、种类多样、底物专一等优点,从而被应用于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然而,天然酶也存在分离提纯难、成本高、易失活、运输难等缺点,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近年来人工酶不断发展起来。纳米模拟酶是一类既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又有催化功能的人工模拟酶,由于其高稳定性和低成本被广泛用作天然酶的替代物。氧化亚铜具有低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在催化、生物传感器、吸附、太阳能转换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鉴于多孔纳米材料的独特优势,本论文致力于开发简单经济、具有高效纳米酶活性的多孔氧化亚铜合成方法以及建立在生物科学、疾病诊断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快速比色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Cu2O多孔纳米球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酶在比色生物传感中的应用。本章工作首次以次氯酸钠为绿色氧化剂,将尿素氧化成CO2为碳源,制备了交联网状铜前驱体,并在室温下通过抗坏血酸钠进一步还原为具有多孔形貌的纯Cu2O纳米球。有趣的是,在原料中引入适量的氯化镁可以调节孔径和表面积,但对Cu2O纳米球的相纯度没有影响。研究表明,所制备的Cu2O多孔纳米球具有高效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对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和H2O2的亲和力均高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多孔Cu2O纳米球在葡萄糖的比色检测中呈现出1-1000μM的宽线性范围、低的检测限(2.19μM),优秀于很多报道的复合材料。而且,该纳米酶系统用于检测L-半胱氨酸,在0-10 μm的线性范围内,检出限低至0.81μM。该传感系统在葡萄糖和半胱氨酸的测定中均表现出高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该检测系统在分析真实血清样品时,结果具有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不仅发展了一种简单经济、具有可控多孔结构的氧化亚铜纳米球制备方法,而且表明了氧化亚铜纳米球在生物科学、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前景。(2)多孔Cu2O纳米片的合成及多酶催化性能研究。本章工作建立了一种新型、简单的固态研磨法制备多孔Cu2O纳米片,在室温下将氯化铜与β-环糊精、NaBH4混合研磨,加适量水反应得到二维Cu2O纳米片。进一步,利用β-环糊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溶解的特性得到多孔Cu2O纳米片。整个实验过程在室温下进行,对合成设备要求较低,产率较高。研究发现由于多级催化位点的存在,Cu2O纳米片表现出高效的模拟漆酶和模拟过氧化物酶活性。用酚类底物与氨基安替比林(4-AP)的显色反应考察漆酶活性,结果表明Cu2O纳米片有高效的漆酶模拟活性,可以高效氧化酚类底物。Cu2O纳米片可用于肾上腺素的定量检测,在0.25-2.5 mM浓度范围内的LOD为16.5 μM。Cu2O纳米片同时具有高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对TMB的Km值为0.325mM,表明对底物具有较好的亲和力。Cu2O纳米片的合成方法简单,加上高效的多酶催化活性,在生物传感、疾病诊断、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张小丹[5](2021)在《MOFs衍生的双金属纳米酶及其分析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具有可替代天然酶的潜力,近年来纳米酶的研究突飞猛进。作为一种新兴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高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易修饰等特点,在纳米酶的研究中受到关注。这是因为MOFs自身具有金属活性位点以及独特的框架结构,可模拟天然酶的催化中心和配位环境;同时也可通过对其进一步处理得到不同类型的MOFs衍生物,用于构建新型纳米酶。本论文针对现有MOFs纳米酶类型较少、多数活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以过渡金属(Fe、Co、Mo、W)掺杂的策略构建双金属MOFs,或将其进一步热处理构建双金属MOFs衍生物纳米酶。研究内容包括:(1)过渡金属掺杂构建双金属MOFs及其类酶活性研究;(2)双金属MOFs衍生物的构建及其类酶活性研究;(3)MOFs衍生的双金属纳米酶活性调控机理及类酶催化机理研究;(4)基于MOFs衍生的双金属纳米酶,构建系列比色分析方法用于环境污染物及生物分子的检测。论文主要由以下五章构成:第1章:主要是文献综述,重点关注国内外基于MOFs纳米酶的研究工作进展,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首先从MOFs、天然酶包覆的MOFs、以及MOFs衍生物的开发及分析应用着手,分别从不同模拟酶类型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包括过氧化物模拟酶、氧化物模拟酶、超氧化物歧化模拟酶、其它类型模拟酶及多酶活性五个方面。其次,基于目前已有的、活性有限的MOFs纳米酶,归纳改善其催化性能的策略,包括调控MOFs的尺寸或形貌、表面修饰、金属掺杂、有机配体调节等有效途径。其中金属掺杂被证实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调控策略,因此,以过渡金属掺杂增强MOFs的类酶活性、构建新型双金属MOFs衍生物纳米酶为研究目的,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章:本章采用快速微波辅助法,通过Ni2+、Fe2+和NH2-BDC自组装合成了银耳状的Ni Fe MOF超薄纳米片,并证实其铁掺杂可增强Ni Fe MOF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利用分析仪器证明了MOFs的结构特征、表面特性以及孔特性等。与单一的Ni MOF相比,合成的双金属Ni Fe MOFs具有更高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催化活性提高了2.5~2.8倍,可有效催化H2O2氧化TMB。计算得到单位质量浓度Ni Fe MOF纳米酶催化TMB的氧化速率以及催化H2O2的还原速率分别是Ni MOF的30.6倍和1.3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证实其中催化活性增强的内在机理,发现掺入的Fe比Ni反应活性更高,是Ni Fe MOF中催化H2O2还原、吸附活性氧物质的重要活性中心。此外,Ni Fe MOF特殊的银耳状褶皱型纳米片结构,使其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最终表现出更高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Ni Fe MOF优异的过氧化物模拟酶特性使其对H2O2具有灵敏响应。基于H2O2与S2-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本章构建了TMB/H2O2/Ni Fe MOF比色体系测定硫离子,可实现0.5~60μM浓度范围硫离子的响应,检出限低至28 n M(3σ),有望用于环境水样中硫离子的检测。第3章:本章选择含铁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二茂铁甲酸(Fc-COOH)作为掺杂源,以Co PTA为母体MOFs,通过水热法构建双金属Co PTA/Fc MOFs,并证实其具有提升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因Fc-COOH既可提供额外的金属催化中心(Fe),还可提供一元羧酸以部分取代母体MOFs的配体,从而构成配体缺失型双金属MOFs,形成更多不饱和位点,可能会极大提升材料的类酶活性。利用XRD、IR、SEM、TEM等证明了该MOFs复合物的成功合成。结果发现,Fc-COOH的掺入不仅改变了Co MOFs的形貌、粒径,还影响了其内部的晶型结构、暴露更多活性位点,增大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利于材料催化性能的提高及催化反应中的物质传输。以TMB-H2O2反应体系为模型,证实了Co PTA/Fc-9具有高效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相较于单一的Co PTA和Co Fc材料,掺杂后的Co PTA/Fc-9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6倍和3.7倍。通过米氏动力学研究发现,Co PTA/Fc-9对底物TMB和H2O2的Km值分别是0.046 m M和0.298 m M,均低于HRP对两种底物的亲和力,证实Co PTA/Fc-9具有优异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基于此,本章构建了TMB-Co PTA/Fc-9体系,可线性响应浓度范围在0.05~100μM的H2O2。结合肌氨酸氧化酶催化肌氨酸与氧气的反应产生H2O2,构成级联反应,实现肌氨酸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是0.05~60μM,检出限为44 n M(3σ),有望用于生物样本中肌氨酸的测定。最后,以有机染料为模型,测试了Co PTA/Fc-9纳米酶在污染物去除中的潜在应用。结果表明,该材料可高效活化过一硫酸氢钾(PMS),在10~15min内完全降解有机染料污染物,相同条件下,催化降解效率顺序为:孔雀石绿>结晶紫>罗丹明B>亚甲基蓝,证实其在环境污染物处理方面的应用潜力。第4章:本章通过煅烧钴掺杂的Mn-BTC前体制得系列钴锰氧化物复合材料,证实Co掺杂可有效提升锰氧化物的类氧化酶活性,并基于此新型氧化物模拟酶成功构建酸性磷酸酶(ACP)的比色传感。由于MOFs具有自模板作用,通过简单的热解衍生法即可获得保留独特MOFs结构的金属基纳米材料,具有潜在的纳米酶活性。通过调节Mn-BTC前体中掺入的钴离子摩尔量,制得四种双金属Co/Mn-BTCs,其热解衍生的Co/Mn双金属氧化物具有的类氧化酶活性比Mn-BTC衍生的Mn2O3高1.4~2.6倍,表明钴掺杂是改善锰氧化物类氧化酶活性的有效途径。其中,当MOFs前体中Co/Mn摩尔比为0.33时,其衍生得到的红毛丹状Co/Mn氧化物(命名为CMO-0.33)表现出最高的类氧化酶活性,拟合的米氏常数Km值比Mn2O3的对应值低了2.26倍,表明CMO-0.33对TMB的亲和力更强。此外,实验发现,抗坏血酸(AA)对TMB/CMO-0.33显色体系具有强烈抑制作用,而ACP能催化L-抗坏血酸2-磷酸三钠(AAP)水解生成AA,基于此,本章构建了一种测定ACP活性的比色方法,线性范围是0.02~1.0 U/L,检出限(3σ)为8.2 m U/L,并证明本法在人血清样品中ACP测定的潜在应用。第5章:本章以典型钴基MOF(ZIF-67)为母体,将过渡金属Mo或W掺入ZIF-67,并在450°C下空气中进行热解,设计了具有稳定结构的空心Co3O4/MO3(M=Mo,W)混合金属氧化物,它们表现出增强的、可调节的类氧化酶和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有或无H2O2条件下,均能有效催化氧化TMB。与未掺杂的Co3O4相比,不同Mo量掺杂的Co3O4复合物其氧化物模拟酶活性提高了1.3~2.1倍,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提高了7.1~19.9倍;而不同W掺杂量使复合物的氧化物模拟酶活性提高了2.1~2.3倍,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提高了4.8~5.9倍。说明Mo和W掺杂的Co3O4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O2和H2O2活化能力,且其对H2O2的活化能力均优于O2。Mo和W掺杂的Co3O4复合物具有不同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质,可能是由于它们不同的催化机理造成的,其中Mo掺杂的Co3O4复合物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与·OH自由基高度相关,而W掺杂的Co3O4复合物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可能与TMB和H2O2之间的电子转移有关。其中具有最高催化活性的Co3O4/Mo O3对TMB和H2O2的Km值分别为0.0352 m M和0.134 m M,分别比单一Co3O4的对应值小了3.2倍和1.9倍。由此,本章构建了基于高效Co3O4/Mo O3过氧化物模拟酶的比色体系,用于0.1~200μM范围内H2O2的测定,检出限为0.08μM(3σ)。基于硫代胆碱(TCh)对Co3O4/Mo O3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合乙酰胆碱酯酶(ACh E)催化氯化乙酰硫代胆碱(ATCh)水解产生TCh的反应,将比色体系成功扩展用于ACh E活性及其抑制剂的测定。

向戌莲[6](2020)在《羊肚菌的集硒特性及含硒活性物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羊肚菌富硒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为集硒培养提供条件支撑;研究羊肚菌丝的集硒特性,为硒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新思路。探究集硒培养菌丝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硒与大分子的结合方式,了解硒在羊肚菌丝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和代谢机理,为含硒活性物质的生产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今后羊肚菌更深层次的分子研究提供参考。对不同溶解性和饱和度下蛋白的研究为含硒蛋白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奠定基础,进而促进羊肚菌的精深加工、药用及保健品的进一步开发。方法:以亚硒酸钠为无机硒源,转化无机硒为有机硒的硒源利用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羊肚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利用水提醇沉法、Sevage法对菌丝中的多糖分别进行提取和初步纯化,硫酸蒽酮法测多糖含量。对可溶性蛋白质则采用磷酸缓冲液提取,硫酸铵沉淀、透析的方法初步纯化;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另对水溶性、醇溶性、碱溶性、盐溶性四种不同溶解性蛋白进行提取、硫酸铵沉淀和透析。总硒、多糖和蛋白质的硒含量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利用试剂盒法测定菌丝T-SOD、POD、PPO活性和Pro含量。采用HPLC和外标法测定未加硒、正交最优组菌丝中的水解氨基酸种类和含量;通过LC-MS和外标法测定未加硒、正交最优组菌丝中的Se Cys和Se Met含量。结果:1、菌丝体富有机硒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硒质量浓度25μg/m L、培养时间5 d、培养温24℃、装液量200 m L,在此条件下,菌丝转化亚硒酸钠为有机硒的硒源利用率为1.853%;2、在硒浓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μg/m L培养下,T-SOD活性不断增强,脯氨酸含量先增后降,均强于未加硒组;PPO活性先增后降,在硒浓度40μg/m L时有最大值;而POD活性先降后升,在硒浓度30μg/m L时达到最低,且均比未加硒组低。3、在硒浓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μg/m L培养下,菌丝中多糖的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后降,多糖在20μg/m L时含量最高,蛋白含量均低于未加硒组;说明加硒培养对菌丝中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有抑制作用。4、相较未加硒组,加硒培养所得的菌丝多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无机硒的添加有利于菌丝中含硒多糖和含硒蛋白的增加。5、对比正交最优组和未加硒组菌丝中的不同溶解性蛋白发现,正交最优组的菌丝中碱溶性、醇溶性、盐溶性、水溶性蛋白中的硒含量均高于未加硒组,且碱溶性和盐溶性蛋白中硒含量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8.15μg/g和9.32μg/g。经不同硫酸铵饱和度沉淀正交最优组和未加硒组菌丝中的蛋白质发现,正交最优组菌丝蛋白的硒含量在30%饱和度下硒含量最高。6、测定水解氨基酸发现,羊肚菌丝的氨基酸种类有16种,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含量较高,组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含量较低;测定硒代氨基酸发现,硒在富硒羊肚菌丝蛋白中的结合形态主要为Se Met,其次为Se Cys。结论:羊肚菌菌丝能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是硒有机化的良好载体,为富硒羊肚菌和硒产业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路径。羊肚菌液体发酵菌丝的集硒特性良好,硒对羊肚菌丝的生长发育有多方面的影响,说明液体发酵菌丝是一种有效的羊肚菌集硒方式。菌丝中硒与大分子的结合方式有含硒多糖、含硒蛋白以及硒代蛋氨酸、硒代半胱氨酸,为羊肚菌高效富硒、硒的代谢机理方面提供理论和分子层面的参考。

白莹,张小林[7](2019)在《基于K3[Fe(CN)6]选择性氧化自动永停滴定法同时测定胱氨酸和半胱氨酸》文中指出目的构建基于K3[Fe(CN)6]选择性氧化自动永停滴定法同时测定胱氨酸和半胱氨酸的新方法。方法以K3[Fe(CN)6]为滴定剂,永停滴定法同时测定药剂中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设定极化电压50 m V、电流计灵敏度10-9A、门限值60%。结果对仪器滴定参数、试样分解、滴定时酸度、试剂用量、测定范围、共存元素影响等分析条件进行了实验优化。该法滴定终点突跃明显,半胱氨酸和胱氨酸检出限为0. 01 mmol/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 28%和98. 73%,RSD为0. 27%和0. 56%。结论 K3[Fe(CN)6]符合基准物质要求,可直接配制滴定液,安全可靠,易保存;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准确。

翁文婷,蔡璐,韩吉玉,毛珂君,谢晓兰[8](2018)在《荧光性胱氨酸聚集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碱性胱氨酸水溶液在恒温水浴条件下可形成荧光性分子聚集体的特性,发展一种荧光光谱直接检测胱氨酸含量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将pH 9.0的0.01mol·L-1的胱氨酸溶液,于90℃恒温水浴热处理12h后,胱氨酸分子可形成大小为12.5nm粒径的荧光分子聚集纳米团簇(FANC)结构,并发射蓝绿色荧光。采用荧光光谱(FL)、透射扫描电镜(TEM)和质谱(MS)对FANC的荧光性能和结构进行表征,并初步探讨光致发光机理。FANC在410nm最佳激发波长条件下,于508nm处具有最佳的荧光发射信号,体系的平均荧光寿命为6.028ns,荧光量子产率为8.48%。FANC在水溶液中具有稳定的光漂白性、酸碱稳定性和光谱不依赖性质,粒子的Zeta电位为-57mV,结合150nm的水合粒径结果,表明形成的团簇表面亲水且带负电荷。质谱结果显示体系中存在多种胱氨酸分子间脱水形成的分子碎片,因此推测FANC是胱氨酸分子在水溶液环境中因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聚集体。基于FANC的荧光强度和原料胱氨酸的浓度在1.0×10-5~6.0×10-4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将该方法用于胱氨酸片中含量的测定,结果与中国药典中记载的滴定比色法相吻合。相比于其他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限低,精确度高等优点。

戴兴德,张小林[9](2018)在《基于铁氰化钾选择性氧化方波伏安法测定制剂中半胱氨酸和胱氨酸》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方波伏安法测定制剂中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方法:六氰合铁酸根([Fe(CN)6]3-)作为一种高选择性弱氧化剂,能氧化半胱氨酸而不能氧化胱氨酸和亚硫酸根离子,胱氨酸与亚硫酸氢钠定量反应生成还原性更强的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分子中的巯基(-SH)可将[Fe(CN)6]3-还原为[Fe(CN)6]4-,通过方波伏安法测定反应液中剩余[Fe(CN)6]3-的浓度,从而间接测得半胱氨酸总量和胱氨酸分解量。结果:溶液中剩余[Fe(CN)6]3-在活化玻碳电极上仍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还原峰电流差与半胱氨酸浓度在0~1.8 m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9μmol·L-1(S/N=3)。结论:本方法对制剂中的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进行测定,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李名路,庞小莲,陈凤[10](2018)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胱氨酸片中胱氨酸的含量》文中指出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采用滴定法测定胱氨酸片中胱氨酸的含量,操作烦琐,所以建立简便、快速的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胱氨酸片中胱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直接超声溶解法上机测定,Sykam Cation Separation Coiumn(LCA KO6/Na 4.6 mm×150 mm,7μm)分离柱,梯度洗脱,分光光度检测器,柱温为5774℃梯度控温,反应器温度为130℃,检测波长570 nm。结果:胱氨酸在5.01100.18μ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n=9),检出限为0.26μg·mL-1,含量测定结果与滴定法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与中国药典的滴定法比较,该法准确、简易、稳定,适合胱氨酸片中胱氨酸的含量测定。

二、比色法测定胱氨酸片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色法测定胱氨酸片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BPDE诱发大鼠皮质原代神经元铁死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试剂配置
    1.3 实验方法
        1.3.1 试验动物
        1.3.2 原代皮质神经元培养
        1.3.3 原代皮质神经元纯度鉴定
        1.3.4 实验分组及干预
        1.3.5 CCK-8 法检测细胞活力
        1.3.6 透射电镜观察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
        1.3.7 BODIPY-(581/591)-C11 探针法检测皮质神经元内ROS水平
        1.3.8 Mito-FerroGreen 探针法检测 Fe~(2+)含量
        1.3.9 比色法检测细胞内 ROS、MDA、 SOD、GSH、GSH-PX 及 Fe~(2+)含量
        1.3.10 Western b 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神经元纯度鉴定
    2.2 BPDE对皮质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
    2.3 BPDE对皮质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2.4 BPDE对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2.5 BPDE对皮质神经元ROS的影响
    2.6 BPDE对皮质神经元Fe~(2+)的影响
    2.7 BPDE对皮质神经元GSH、GSH-PXs、MDA、SOD的影响
    2.8 BPDE对皮质神经元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8.1 BPDE对皮质神经元铁死亡关键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2.8.2 BPDE对皮质神经元铁死亡铁离子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2.8.3 BPDE对皮质神经元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9 不同干预剂对BPDE染毒皮质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
    2.10 DFO、Fer-1对BPDE染毒皮质神经元ROS的影响
    2.11 DFO、Fer-1对BPDE染毒皮质神经元Fe~(2+)的影响
    2.12 DFO、Fer-1对BPDE染毒皮质神经元GSH、GSH-PXs、MDA、SOD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铁死亡机制概述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硒与人体健康
        1.1.1 硒对抗衰老的作用
        1.1.2 硒对抗癌的作用
        1.1.3 硒对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硒在植物上的研究状况
        1.2.1 硒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2.2 外源硒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3 硒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4 硒对植物光合色素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植物对硒的吸收、转运、积累与分布
        1.2.6 硒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
        1.2.7 外源硒的施用方式
    1.3 我国富硒农产品研究现状
    1.4 硒的分布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材料培养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品质指标测定
        2.4.2 营养元素测定
        2.4.3 抗氧化系统指标测定
        2.4.4 产量及光合特性相关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根施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3.1.2 叶面喷施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3.2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4.1.2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4.1.3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4.2 讨论
第五章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根施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5.1.2 叶面喷施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5.2 讨论
        5.2.1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产量与生长的影响
        5.2.2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叶片光合色素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根施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
        6.1.2 叶面喷施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
    6.2 主成分分析
        6.2.1 根施不同外源硒处理的主成分分析
        6.2.2 叶面喷施不同外源硒处理的主成分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水热碳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在固相萃取、比色传感和手性分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热碳材料
        1.2.1 水热碳材料简介
        1.2.2 水热碳材料的合成
        1.2.2.1 水热碳球的合成
        1.2.2.2 水热碳量子点(CQDs)的合成
    1.3 水热碳材料的应用
        1.3.1 水热碳材料的分析应用
        1.3.2 水热碳材料的光化学应用
    1.4 本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热碳壳包覆γ-Fe_2O_3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用于三苯甲烷染料的超高效液相质谱质谱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仪器和分析条件
        2.2.3 焦糖化水热碳纳米材料包覆氧化铁纳米粒子(γ-Fe_2O_3@CNM)的合成
        2.2.4 MSPE过程
        2.2.5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γ-Fe_2O_3@CNM的表征
        2.3.2 基于γ-Fe_2O_3@CNM MPSE的吸附容量
        2.3.3 γ-Fe_2O_3@CNM作为磁性固相萃取剂的萃取过程的优化
        2.3.4 UPLC-MS/MS方法的验证
        2.3.5 真实水样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热碳材料-Cu_(1.8)S复合物:活性增强的类过氧化物酶用于过氧化氢和谷胱甘肽的比色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仪器和表征手段
        3.2.3 Cu_(1.8)S-cgmc的合成
        3.2.4 Cu_(1.8)S-cgmc的类过氧化酶活性评价
        3.2.5 Cu_(1.8)S-cgmc的类过氧化酶活性稳态动力学分析
        3.2.6 等温量热滴定
        3.2.7 H_20_2的比色检测
        3.2.8 谷胱甘肽的比色检测
        3.2.9 标准检测方法
        3.2.10 Cu_(1.8)S-cgmc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_(1.8)S-cgmc表征
        3.3.2 Cu_(1.8)S-cgmc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评价
        3.3.3 稳态动力学研究
        3.3.4 Cu_(1.8)S-cgmc对比色底物亲和力的研究
        3.3.5 腌制食品中H_2O_2的比色检测
        3.3.6 黄瓜中谷胱甘肽的比色检测分析
        3.3.7 Cu_(1.8)S-cgmc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稳定性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热碳纳米颗粒负载Fe~(2+)/Fe~(3+): 活性增强的类过氧化物酶用于H_2O_2比色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
        4.2.3 焦糖化水热碳纳米颗粒的合成
        4.2.4 Fe离子负载的水热碳纳米颗粒(CNPs@Fe)的合成
        4.2.5 CNPs@Fe中Fe的释放
        4.2.6 CNPs@Fe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测试
        4.2.7 自由基检测分析
        4.2.8 H_2O_2的比色检测
        4.2.9 标准方法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2 CNPs@Fe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
        4.3.3 稳态动力学研究
        4.3.4 羟基自由基的产生
        4.3.5 滴眼液中H_2O_2的比色检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手性水热碳量子点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手性分馏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仪器和表征
        5.2.3 CQDs的制备
        5.2.4 光催化条件
        5.2.5 高效液相色谱(HPLC)手性分析氧氟沙星对映体
        5.2.6 荧光猝灭分析(+)-CQDs与氧氟沙星对映体的相互作用
        5.2.7 理论计算分析(+)-CQDs与氧氟沙星对映体的相互作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QDs的表征
        5.3.2 (+)-CQDs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选择性光催化降解
        5.3.3 环境水样中氧氟沙星对映体的选择性降解
        5.3.4 (+)-CQDs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选择性降解机理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3 本论文的不足
    6.4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荣誉奖励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多孔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仿生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 氧化亚铜纳米材料概述
        1.1 不同结构Cu_2O纳米材料的合成
        1.1.1 零维Cu_2O纳米材料
        1.1.2 一维Cu_2O纳米结构
        1.1.3 二维Cu_2O纳米结构
        1.1.4 三维Cu_2O纳米结构
        1.2 氧化亚铜的应用
        1.2.1 光催化
        1.2.2 气体传感器
        1.2.3 生物传感器
        1.3 纳米酶
        1.4 纳米酶的分类
        1.5 纳米酶的应用
        1.6 论文选题思路和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孔Cu_2O纳米球的合成及其在比色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试剂
        2.2.2 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2.4 多孔Cu_2O纳米球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
        2.2.5 葡萄糖和半胱氨酸的检测
        2.2.6 实际血液样品分析
        2.2.7 生物传感器在H2O_2相关生物分子检测中的通用性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结构表征与成分分析
        2.3.2 镁含量对Cu_2O纳米球多孔结构的影响
        2.3.3 可能的增长机制
        2.3.4 Cu_2O纳米球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研究
        2.3.5 过氧化物模拟酶动力学活性研究
        2.3.6 Cu_2O纳米球过氧化物模拟酶催化机理
        2.3.7 比色法检测葡萄糖和1-半胱氨酸的应用
        2.3.8 生物传感器在H_2O_2相关生物分子检测中的通用性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孔氧化亚铜纳米片的合成及多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试剂
        3.2.2 仪器
        3.2.3 制备Cu_2O纳米片
        3.2.4 多孔Cu_2O纳米片的漆酶模拟活性
        3.2.5 检测肾上腺素
        3.2.6 多孔Cu_2O纳米片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结构表征与成分分析
        3.3.2 β-环糊精对形貌的影响
        3.3.3 Cu_2O纳米片模拟漆酶活性研究
        3.3.4 模拟漆酶活性的稳态动力学研究
        3.3.5 酚类底物的测定
        3.3.6 Cu_2O纳米片检测肾上腺素
        3.3.7 Cu_2O纳米片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
    4.1 工作总结
    4.2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MOFs衍生的双金属纳米酶及其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符号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酶概述
    1.2 基于MOFs的纳米酶
        1.2.1 MOFs概述
        1.2.2 MOFs纳米酶
        1.2.3 天然酶包覆的MOFs复合物纳米酶
        1.2.4 MOFs衍生物纳米酶
    1.3 MOFs纳米酶性能改善策略
        1.3.1 调控尺寸或形貌
        1.3.2 表面修饰
        1.3.3 金属掺杂
        1.3.4 配体调节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依据与目的
        1.4.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4.3 技术路线
        1.4.4 特色与创新
第2章 快速合成超薄NiFe MOF纳米酶用于比色传感硫离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微波辅助法合成NiFe MOF
        2.2.4 NiFe MOF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探究
        2.2.5 动力学分析
        2.2.6 硫离子的测定
        2.2.7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表征
        2.3.2 NiFe MOF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研究
        2.3.3 催化动力学研究
        2.3.4 催化机理和DFT研究
        2.3.5 硫离子的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功能CoPTA/Fc高效过氧化物模拟酶用于肌氨酸测定及染料降解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合成CoPTA/Fc-9 材料
        3.2.4 纳米酶活性探究
        3.2.5 催化动力学研究
        3.2.6 比色法测定肌氨酸
        3.2.7 CoPTA/Fc-9 活化PMS降解染料污染物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CoPTA/Fc-9 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研究
        3.3.3 稳态动力学及催化机理研究
        3.3.4 过氧化氢的响应及肌氨酸的检测
        3.3.5 测定血清中肌氨酸含量
        3.3.6 CoPTA/Fc-9 催化降解染料污染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o/Mn-BTC衍生的钴锰氧化物纳米酶用于比色传感ACP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合成Co/Mn-BTC前体
        4.2.4 合成Co/Mn混合金属氧化物
        4.2.5 氧化物模拟酶活性测定
        4.2.6 比色法测定ACP
        4.2.7 测定人血清样品中的ACP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表征
        4.3.2 Co/Mn氧化物杂交体的类氧化酶活性及其催化机理探究
        4.3.3 CMO-0.33 的稳态动力学研究
        4.3.4 TMB-CMO-0.33 体系对抗坏血酸的响应
        4.3.5 比色法分析ACP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oMo和 CoW混合金属氧化物纳米酶用于AChE及其抑制剂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仪器
        5.2.3 中空Co_3O_4/MO_3(M= Mo,W)纳米笼的合成
        5.2.4 Co_3O_4/MO_3(M= Mo,W)的类酶活性探究
        5.2.5 催化动力学研究
        5.2.6 AChE及其抑制剂的比色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表征
        5.3.2 复合材料的类酶特性研究
        5.3.3 Co_3O_4/MoO_3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稳态动力学研究
        5.3.4 基于Co_3O_4/MoO_3过氧化物模拟酶比色法测定AChE
        5.3.5 比色法测定ACP抑制剂及实际应用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羊肚菌的集硒特性及含硒活性物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羊肚菌丝集硒培养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
        2.3.2 单因素试验
        2.3.3 正交优化条件
        2.3.4 硒源利用率的测定
    2.4 结果分析
        2.4.1 硒浓度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2.4.2 硒浓度对硒源利用率的影响
        2.4.3 培养温度对硒源利用率的影响
        2.4.4 装液量对硒源利用率的影响
        2.4.5 培养天数硒源利用率的影响
        2.4.6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硒对羊肚菌丝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T-SOD活力测定
        3.3.2 POD活力测定
        3.3.3 PPO活力测定
        3.3.4 Pro含量测定
        3.3.5 葡萄糖和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3.3.6 菌丝中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3.3.7 菌丝中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3.4 结果分析
        3.4.1 不同硒浓度添加对菌丝T-SOD活力的影响
        3.4.2 不同硒浓度添加对菌丝POD活力的影响
        3.4.3 不同硒浓度添加对菌丝PPO活力的影响
        3.4.4 不同硒浓度添加对菌丝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4.5 葡萄糖和可溶性蛋白标准曲线
        3.4.6 不同硒浓度对菌丝多糖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硒浓度对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羊肚菌丝含硒活性物质组成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及仪器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菌丝多糖中硒含量的测定
        4.3.2 蛋白质的硒含量测定
        4.3.3 不同溶解性蛋白的提取和硒含量测定
        4.3.4 不同硫酸铵饱和度沉淀所得蛋白的硒含量测定
        4.3.5 未加硒组和正交最优组水解氨基酸比较
        4.3.6 未加硒组和正交最优组硒代氨基酸的比较
    4.4 结果分析
        4.4.1 不同硒浓度对多糖中硒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硒浓度对可溶性蛋白质中硒含量的影响
        4.4.3 不同溶解性蛋白的硒含量的比较
        4.4.4 不同硫酸铵饱和度下菌丝蛋白的硒含量比较
        4.4.5 菌丝水解氨基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4.4.6 菌丝硒代氨基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4.4.7 未加硒组与正交最优组水解氨基酸比较
        4.4.8 未加硒组与正交最优组硒代氨基酸比较
    4.5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硒概述
        1.1 硒元素
        1.2 微生物硒代谢
        1.3 硒与人体健康
        1.4 硒分布与硒产业
        1.5 含硒活性物质功能
    2 羊肚菌
        2.1 羊肚菌概况
        2.2 羊肚菌生物活性物质
        2.2.1 羊肚菌多糖
        2.2.2 羊肚菌蛋白
        2.2.3 羊肚菌氨基酸
    3 食用菌集硒进展
        3.1 平菇
        3.2 香菇
        3.3 灵芝
        3.4 黑木耳
        3.5 金针菇
        3.6 羊肚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K3[Fe(CN)6]选择性氧化自动永停滴定法同时测定胱氨酸和半胱氨酸(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测定原理
        1.2.2 测定方法
        1.2.2. 1 半胱氨酸测定
        1.2.2. 2 胱氨酸测定
2 结果
    2.1 底液酸度的选择
    2.2 胱氨酸反应时间的确定
    2.3 滴定液浓度的确定
    2.4 线性度考察
    2.5 精密度分析、回收试验与辅料干扰性试验
3 结论

(8)荧光性胱氨酸聚集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荧光性胱氨酸聚集纳米团簇FANC的制备
        1.2.2 FANC溶液的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曲线的测定
        1.2.3 FANC溶液的荧光机理探讨
        1.2.4 FANC溶液的荧光性质实验
        1.2.5 胱氨酸片样品的含量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FANC合成条件的优化
    2.2 FANC溶液的发光机理初探
    2.3 FANC溶液的荧光光谱特性
    2.4 FANC溶液的荧光光谱性能
    2.5 胱氨酸含量检测的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2.6 共存物质的影响
3 胱氨酸片的含量测定
    3.1 市售药片含量测定
4 结论

(9)基于铁氰化钾选择性氧化方波伏安法测定制剂中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电极极化处理
    1.3 检测方法
        1.3.1 半胱氨酸测定
        1.3.2 胱氨酸测定
        1.3.3 SWV测定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物质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2 半胱氨酸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2.2.1[Fe (CN) 6]3-浓度的优化
        2.2.2 反应与稀释定容先后顺序的确定
        2.2.3 反应时间的优化
    2.3 半胱氨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2.4 干扰试验
    2.5 样品分析
3 结论

(1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胱氨酸片中胱氨酸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稀释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专属性考察
    2.6 线性关系考察
    2.7 精密度试验
    2.8 重复性试验
    2.9 稳定性试验
    2.1 0 回收率试验和检测下限
    2.1 1 样品测定
        2.1 1. 1 滴定法
        2.1 1. 2 本文方法
    2.1 2 两法的测定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样品处理方法
    3.2 样品稀释液
    3.3 色谱条件
    3.4 本法与滴定法比较
4 结论

四、比色法测定胱氨酸片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BPDE诱发大鼠皮质原代神经元铁死亡的研究[D]. 王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不同外源硒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D]. 杨海涛.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水热碳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在固相萃取、比色传感和手性分馏中的应用[D]. 李念露. 山东大学, 2021(11)
  • [4]多孔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仿生催化性能研究[D]. 朱颖. 山东大学, 2021(12)
  • [5]MOFs衍生的双金属纳米酶及其分析应用[D]. 张小丹. 西南大学, 2021(01)
  • [6]羊肚菌的集硒特性及含硒活性物质初步研究[D]. 向戌莲.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7]基于K3[Fe(CN)6]选择性氧化自动永停滴定法同时测定胱氨酸和半胱氨酸[J]. 白莹,张小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9(02)
  • [8]荧光性胱氨酸聚集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J]. 翁文婷,蔡璐,韩吉玉,毛珂君,谢晓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11)
  • [9]基于铁氰化钾选择性氧化方波伏安法测定制剂中半胱氨酸和胱氨酸[J]. 戴兴德,张小林. 药物分析杂志, 2018(08)
  • [1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胱氨酸片中胱氨酸的含量[J]. 李名路,庞小莲,陈凤. 药物分析杂志, 2018(05)

标签:;  ;  ;  ;  ;  

比色法测定胱氨酸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