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统一战线的科学内涵

爱国统一战线的科学内涵

一、爱国统一战线的科学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孟旭琼[1](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是我们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统一战线的基础性,也是战略性工作,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积淀和形成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按照理论源起——历史脉络——经验启示的逻辑顺序,将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放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坐标轴总体把握,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历史时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归纳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要启示。本文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引下,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运用史论结合、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吸收借鉴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多维度、网格化分析研究。全文主体部分共六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五个方面。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石,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知识分子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进行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立场,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基础上的“联盟、团结、统一”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对后期知识分子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各国开展统一战线和知识分子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南。列宁的知识分子统一战线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并在实践运用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对知识分子客观评价基础上的“利用、教育、培养、结盟”的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第二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行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探索期,因为受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存在分歧,影响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发展。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进步的。但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失误,导致了土地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出现了偏差。所幸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问题认识的深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取得了新进展。第三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行历史考察。在这一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在徘徊中发展,在曲折中艰难前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党外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采取了“争取、团结、教育、改造、培养、造就”的、积极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在“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艰难曲折前进,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同“左”倾错误进行了艰辛的斗争。第四章梳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外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并基于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信任、使用、关心”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同时明确“非党知识分子是统战工作对象”。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党外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根本力量,提出了“新的社会阶层是统一战线新的着力点”,形成了“引导和鼓励知识分子把个人价值融入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以及“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将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第五章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以战略全局的眼光,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认为党外知识分子是“特殊力量、特殊人才、重要民心”,提出“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的论断,指出了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新的需要重点团结的人群,推动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在理论内容、实践路径、工作方法上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推动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再上新台阶。第六章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得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根本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根本前提,紧密结合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根本要求的基本经验。同时提出了新时代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启示,一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科学分析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与作用。二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三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四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董鹏林[2](2021)在《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人民政协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性质定位和功能优势都需要依托界别才能得以良好实现。界别是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单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在中国制度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制度意义。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基于界别组成的人民政协具有应对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增长问题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断赋予人民政协新定位新使命,开始深度挖掘人民政协界别制度所蕴含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界别优化的问题,足见人民政协界别问题的重要性。既然人民政协界别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什么其仍面临社会影响力偏弱,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呢?其原因是复杂的。由此,从其生成演进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界别相关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界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在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撑的基础上,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界别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深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实现界别进一步优化,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化界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资源。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人民政协界别问题仍存在认识不清、论述不透,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制度比较方法等方法,对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进、面临的不足与优化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强调系统全面的同时也注重针对性,以此来加深社会对人民政协界别制度价值和制度优势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论文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价值、国内外关于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首先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如职业代表制、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以及界与界别等几个概念,为认识界别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视角;其次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产生的政治上的包容性、设置上的平等性、组织上的精英性与运行上的协商性等几方面特征。之后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有助于政治吸纳、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协调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对人民政协界别有了一个直观和整体的认识与印象。第三章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如统一战线思想、政党理论、人民政协思想与人民民主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和同思想、中庸思想、仁政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等。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基于人民政协界别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的学术判断,将在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合群”思想作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开始萌发的起点。由此可分为,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2012),快速发展阶段(2012至今)等四个阶段,这表明了界别制度的内生性。其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与酝酿而厚积薄发的演进过程,是中国人民的重大制度创造,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制度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第五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本章是由第四章衍生出来的,是对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深入分析,主要分析了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推动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动力;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趋势与主要经验。以此为认识界别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奠定基础。第六章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不足与优化路径。主要论述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包括社会影响力不足、界别设置重叠交叉、界别委员身份认同感不强、界别履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优化界别的主要原则,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吸纳性与代表性、扩大政治参与和实现政治稳定三个方面的张力,将这些张力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界别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别优化的具体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调整与优化政协界别设置,改善界别委员结构与履职效果,建立健全界别履职常态化机制平台等几个方面优化策略。本文的创新观点有:一是提出人民政协界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制度成果,是对各类民主制度实践经验的集大成的结果。二是人民政协界别呈现出差序结构,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吸纳与政治协调的功能。三是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是在统战逻辑、资政逻辑和社会逻辑等三重逻辑的互动共构之下实现的。总之,本文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来系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丰富了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周洁[3](2021)在《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改革步入攻坚期深水区我们面临更艰巨的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我们也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就更需要统一战线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势。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联合、同盟等思想和列宁关于工农联盟、团结知识分子等思想,提出了统一战线要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对党外知识分子要讲究工作方法等新论断。在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开展统一战线具体实践中,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的三大法宝论,用新重要法宝强调其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继承了邓小平关于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提出统一战线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继承了江泽民爱国统一战线理论、胡锦涛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理论,提出统一战线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等。习近平借鉴了战争中军事联盟和“和合”思想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了他在地方和中央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提出统一战线要尊重并维护同盟者利益、实现五大关系和谐等新论述。新时代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内容和实现途径构成了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基本框架,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中,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发挥其制度效能;在民族工作中,提出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宗教工作中,明确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强调要抓好“新三种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引领;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提出要将其团结起来引导其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提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海内外同胞工作中,坚持“一国两制”,壮大海内外统一战线力量,以上七个方面构成了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以贯穿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高瞻远瞩的统战工作思维、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方法和通俗易懂的民族特色语言为特点,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在实践中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杜静静[4](2021)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之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美好未来不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化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习近平立足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基本途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着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正文中简称《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立足新时代的大背景探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不仅有利于解决当下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而且对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意义重大。本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明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理路,主要由理论基石和现实之维构成,旨在说明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实践依据,突出其继承性、创新性。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构成,由重要性、科学内涵、内容、方法、途径五部分构成。这五大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一个完整体系。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意义和启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一个承旧开新的过程,不仅继承、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爱国理论,而且结合时代要求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了丰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鲜明特点,在新时期不仅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为以后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现实启示。

陈翔[5](2021)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伦理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不仅是一种政治认识与实践体系,而且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政治价值体系。作为政治伦理而存在的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吸取了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和"的思想、西方政治文化"共"的因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同"的价值,以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观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这就要求在新时代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把握,以健康健全的心态对待爱国同盟者,克服不同身份认同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形成步调一致的伦理精神。

丁俊萍,颜苗苗[6](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统一战线工作的历程和经验》文中认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所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等历史阶段。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经验主要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统战工作;必须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抓好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把统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抓好统战工作的关键;必须推进统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殷啸虎[7](2021)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历程的八大经验及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到执政的百年历程中,在运用统一战线服务于自身的政治目标、实现政治任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八个方面的经验,即: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法宝;统一战线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处理好与同盟者的关系;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统一战线以爱国主义为思想引领;统一战线经历了一个从主张、策略到制度的发展过程;统一战线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统一战线的核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经验不仅具有时代意义,更有示范价值,可进一步指导各个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吉秀华[8](2020)在《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萌芽于苏俄、盛行于二战后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和政党制度史上的革命性创造,走出了一条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民主党派合作参政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之路,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带有“普遍性”的政治现象和一道美丽的风景。然而沧海桑田,在社会主义百年制度史和治理史的发展中,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度发生了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命运和遭遇,一方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逆向和剧变早已云消烟灭,越南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度也随着革新开放中的社会政治整合停下了脚步。另一方面,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则充满生机活力和显现出巨大的优势。人们不禁要问,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度走红的背景和逻辑是什么,同一制度不同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昭示是什么,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和明天,该如何从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兴衰成败的镜鉴中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质量和优势并转化为治理的最大效能?从学科学理来探求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目的和价值。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算起,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实践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历程。在百年实践探索中,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主要建立了两种类型的政党制度:一种是共产党一党执政,一种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首先将多党合作的原则应用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之先河。二战胜利后,东欧和亚洲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民族道路的过程中,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由于各国共产党对于多党合作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条件不同,导致这一制度发展呈现出巨大差异性。在东欧各国,多党合作数次发生分化和转折,从人民民主制度下多个国家的联合政府到斯大林模式下四个国家坚持共产党为绝对主导的多党合作,从艰难改革进程中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彻底转向西方的多党议会制,其历程之曲折,其教训之深刻世所罕见。在亚洲国家,越南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越南的多党合作制度中途夭折,在苏东剧变的影响下,转向了共产党的一党执政体制,中国在风险考验中坚持了下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责任担当,推动多党合作制度在逆境中创造性发展。回顾和比较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走过的历史道路,总结这些国家多党合作的历史经验和成败得失,对于丰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政权建设的理论宝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从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对政党制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释,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原理和多党合作理论进行新的挖掘。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分析社会主义国家选择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通过对苏俄、东欧、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发展、演变以及转向的历史轨迹,从纵向比较的视角透视其各自流变的原因、阶段性特征;通过对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横向比较,包括对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认知、制度主体、体制机制等比较,探寻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度的共性与个性、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纵横比较中,对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实践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在经验反思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性发展的依据理路,在制度比较的优势中增强面向未来发展的制度自信。全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五章。导论部分详细论述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概括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方法,介绍了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并对全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第一章从政党制度的相关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入手,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相关概念与范围,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既遵循政党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自身独特的发生逻辑和成长机理,为理解和观察这一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从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国际因素的影响,各国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等方面梳理了多党合作制度得以确立的现实基础。世界历史条件和时代主题的变化成为多党合作确立的前提和基础。苏俄对于多党合作的创造性实践,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政治遗产。二战胜利后,苏联在周边国家及能力所及范围内所推行的“联合政府”政策,为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联合政府进而发展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外部环境。经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阶级结构的特殊性构成了多党合作制度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了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发展与嬗变:一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苏俄首先建立了多党联合政权,对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多党合作进行了宝贵探索和丰富发展;二是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由一国变为多国,多党合作制度在欧亚等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发展及其遭遇挫折;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第四章主要以东欧和亚洲国家为例,具体比较了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认知、制度主体和实践机制。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阶级力量对比以及国内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等具体国情差异决定了这一制度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通过比较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逻辑,同时也解释了相似的制度、不同的命运背后的多重复杂成因。第五章分析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不同命运、成败得失背后的原因、经验教训以及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未来发展的现实启示。总结经验,审视当下,面向未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只有置身现代化、民主化发展的大潮,正确处理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一切旧式政党制度,引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论述和阐明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类型,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根源于旧式政党必然让位于新型政党的历史发展逻辑,发展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政权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作为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回答和讨论的是政党在一定的政治系统中,在获得、参与、执掌国家政权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与其他政治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模式。尤其是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与国家政权、其他政党以及社会的关系。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是这一制度的典型特征,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及其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是这一制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和民主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来源。2.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因其质的规定性必然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具体到每个民族国家的实践又一定会打上自己民族的烙印。多党合作制度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制度形态和运行机制,这些生动而具体的特点恰恰揭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价值本源性与形式多样性、普遍性与民族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发展逻辑。多党合作制度以自身独特的组织形式、价值指向和活动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政党制度的类型和内容,为探索人类政治文明多样性道路作出了贡献。3.从苏俄首开先河到在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落地生根,从探索社会主义民族道路的生动实践到千篇一律的斯大林模式,从改革中的艰难前行到最终遭遇重大挫折,多个国家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多党合作制度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归宿,留给后人深刻的经验教训:一是立足国情,坚持独立自主,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是坚持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三是正确处理与民主政党的关系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四是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是衡量多党合作制度的首要标准。违背这些规律,多党合作制度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覆亡的命运,遵循这些规律,多党合作制度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4.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责任担当推动多党合作制度在逆境中创造性发展,用事实证明,不是多党合作不适合“社会主义”,而是这一制度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所在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与政党政治文明相统一,以多党合作制度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相统一,以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坚持价值形态与制度成效相统一,以多党合作制度效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以多党合作制度创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孙德魁[9](2021)在《统战视角下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质与时代启示》文中认为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与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而且蕴含十分鲜明的统战特质。从统战视角看,红岩精神承载着统一战线在革命时期的崇高使命,凝结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统战智慧,积淀着党的统战工作理念,蕴含着党的统战工作操守。新时代,红岩精神对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切实担负起党赋予统一战线的新时代使命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必要驱动;二是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关键路径;三是增强统战工作艺术性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有效举措;四是加强统战系统自身建设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保障。

孙曈[10](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二、爱国统一战线的科学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国统一战线的科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党外知识分子
        (二)统一战线
    四、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一)视角的独特性
        (二)观点的创新性
        (三)方法的综合性
一、中国共产党党外知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1.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识
        2.关于知识分子的独特性作用和使命
        3.关于知识分子的统战策略
    (二)列宁的知识分子统一战线理论
        1.知识分子的概念和范围
        2.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类别及特殊性
        3.知识分子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双重性
        4.关于对知识分子“利用、教育、培养、结盟”的统战策略
    (三)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
        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
        3.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
        4.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社会背景
        1.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2.开展全民族抗战是革命的要求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新特点
        1.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
        2.强烈追求民主理想、自由之梦
        3.知识分子群体结构呈现复杂性
    (三)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1.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问题的初步认识
        2.建党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初步探索
        3.大革命时期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深入探索
    (四)土地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曲折前进
        1.对知识分子的作用认识的偏差
        2.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实践的不足
        3.对正确的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指导思想的坚持
    (五)抗日战争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深入发展
        1.知识分子是民族革命中的可靠同盟者
        2.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解放战争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一步深化
        1.知识分子是总体工人的一员
        2.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加民主政治斗争
        3.对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存在关门主义的失误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社会背景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新认识
        2.“争取、团结”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与实践
        3.“教育、改造”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与实践
        4.“思想批判”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与实践
        5.培养和造就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策略与实践
    (三)“反右派”斗争与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徘徊前进
        1.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出现双重标准
        2.对错误的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反思
        3.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偏离正确轨道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艰难曲折
        1.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判断
        2.“再教育、给出路”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方针
        3.轻视教育、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态度
        4.与“左”倾错误的艰辛斗争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社会背景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新要求
    (二)党外知识分子的新特征
        1.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意识得到提升
        2.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意识得到提升
    (三)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拨乱反正与创新发展
        1.科学和教育工作取得新发展
        2.正确处理“反右派”斗争的遗留问题
        3.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4.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的正确判断
        5.“非党知识分子是统战工作对象”论断的提出
        6.“信任、使用、关心”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
    (四)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持续推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时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新特点
        2.党外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新论断
        3.党外知识分子重要作用的新论述
        4.党外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新认识
        5.“四个尊重”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
    (五)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深入发展
        1.提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
        2.提出“四者联盟”的思想
        3.提出协调处理“五大关系”
        4.提出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
        5.“三个同心”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新要求
        1.全球秩序重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变局中求新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3.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面临新任务
    (二)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与实践
        1.党外知识分子是“特殊力量、特殊人才、重要民心”
        2.“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3.重点团结、培养、选拔、使用的三类统战工作对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新成就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内容
        2.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实践路径
        3.拓展和创新了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六、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基本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地位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根本前提
        3.紧密结合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的根本要求
    (二)基本启示
        1.必须科学分析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与作用
        2.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
        3.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4.必须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
    2.1 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代表制
        2.1.2 统一战线
        2.1.3 人民政协
        2.1.4 协商民主
        2.1.5 界与界别
    2.2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上的包容性
        2.2.2 设置上的平等性
        2.2.3 组织上的精英性
        2.2.4 运行上的协商性
    2.3 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
        2.3.1 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
        2.3.2 人民政协界别的主要功能
第3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1.1 统一战线理论
        3.1.2 政党理论
        3.1.3 民主政治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2.1 统一战线思想
        3.2.2 人民政协思想
        3.2.3 人民民主思想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和同思想
        3.3.2 中庸思想
        3.3.3 仁政思想
        3.3.4 天下为公思想
第4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
    4.1 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
        4.1.1 合群救国思想的兴起与各界联合的实践(1840-1910)
        4.1.2 政党中心主义的确立与职业代表制思想的传播(1911-1926)
        4.1.3 国共政争与职业代表制的制度实践(1927-1948)
    4.2 人民政协界别的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
        4.2.1 “五一口号”的发布与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8-1949)
        4.2.2 代行人大职权期间政协界别的设置与运行(1949-1954)
        4.2.3 人大召开后政协界别的曲折发展(1955-1966)
    4.3 人民政协界别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至2012)
        4.3.1 “阶级”话语的空间压缩和重塑
        4.3.2 改革开放新时期各界别整合与发展
        4.3.3 “界别”概念的提出与界别设置的不断调整
    4.4 人民政协界别快速发展阶段(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的提出及对界别发展的意义
        4.4.2 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与各界别的发展
        4.4.3 政协界别优化问题提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日程
第5章 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
    5.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三重逻辑
        5.1.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统战逻辑
        5.1.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资政逻辑
        5.1.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社会逻辑
    5.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主要特征
        5.2.1 宏观层面:政协界别基本结构的日趋完善
        5.2.2 微观层面:政协界别调整策略的综合运用
    5.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基本经验
        5.3.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5.3.2 坚持同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相适应
        5.3.3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第6章 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6.1 当前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政协界别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6.1.2 政协界别设置重叠交叉与涵盖面不足
        6.1.3 政协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不强
        6.1.4 政协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不健全
    6.2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基本原则
        6.2.1 处理好一元领导与多元合作间的张力
        6.2.2 处理好政治吸纳与利益代表间的张力
        6.2.3 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间的张力
    6.3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主要路径
        6.3.1 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
        6.3.2 优化政协界别设置与界别委员结构
        6.3.3 增强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
        6.3.4 建立健全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外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
        (一)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的相关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核心的统一战线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一战线思想
    二、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一)针对“统一战线不统一”,强调团结的重要性
        (二)注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讲究方式方法
        (三)因地制宜,做好少数民族工作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
        (一)总结历史经验发挥独特优势
        (二)应对发展变化广泛凝聚力量
        (三)凝聚人心共识实现奋斗目标
    二、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原则
        (一)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
        (三)服务大局的统一战线
    三、新时代实现统一战线的途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守住政治底线
        (二)坚持求同存异落实工作要求
        (三)把握统战规律创新工作方法
    四、各领域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二)民族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三)宗教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四)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五)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七)海内外同胞统战工作的基本方针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特征和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一)贯穿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
        (二)高瞻远瞩的统战工作思维
        (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方法
        (四)通俗易懂的民族特色语言
    二、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重要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二)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阶级分析法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一)论文的研究思路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理路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
    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之维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二)抵制消极社会思潮影响的需要
        (三)推进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团结的需要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构成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重要论述
        (一)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
        (二)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三)爱家和爱国相统一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重要论述
        (一)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
    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重要论述
        (一)爱国主义情怀教育
        (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
        (五)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六)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
    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重要论述
        (一)注重教育、加强引导
        (二)宣传典型、积极引领
        (三)注重践行、知行统一
        (四)求真务实、注重实效
    五、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重要论述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建设相结合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特点、意义及启示
    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
        (一)情感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二)传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理论
        (三)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
        (二)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依托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民族精神支撑
    四、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启示
        (一)深化认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结合时代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三)改进和创新方法,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伦理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渊源
    (一)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
    (二)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
二、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伦理目标与原则
    (一)牢牢把握政治伦理目标
    (二)自觉坚持政治伦理原则
三、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伦理结构与认同
    (一)科学分析政治伦理结构
    (二)充分体现爱国主义认同
四、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伦理展望
    (一)超越“文明的冲突”,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二)发挥统战工作优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统一战线工作的历程和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实践
    (一)大革命时期的民主联合战线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三)全民族抗战时期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战工作在曲折中前进
    (一)过渡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统战工作的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全面推进
    (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统战工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时期党的统战工作
    (三)改革开放新阶段党的统战工作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统战工作
四、新时代统战工作全面加强
    (一)突出政治领导,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
    (二)创新统战理论,赋予新时代统一战线新内涵
    (三)突出制度保证,健全完善统一战线工作制度
    (四)打牢统一战线的组织和人才基础,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统战干部队伍
    (五)照顾同盟者的政治利益,关注统战成员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六)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开启新局面
五、百年来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

(7)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历程的八大经验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经验之一: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法宝
经验之二:统一战线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
经验之三: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处理好与同盟者的关系
经验之四: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和范围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经验之五:统一战线以爱国主义为思想引领
经验之六:统一战线经历了一个从主张、策略到制度的发展过程
经验之七:统一战线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经验之八:统一战线的核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渊源
    一、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相关概念
        (一) 政党制度的概念、类型与影响因素
        (二) 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三) 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概念与范围
    二、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与政党关系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第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时代背景
        (一) 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时代方位
        (二) 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
    二、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大国因素
        (一) 苏俄多党合作的示范效应和历史遗产
        (二) 战后苏联“联合政府”外交政策的推行
    三、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 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二) 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政治基础
        (三) 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社会基础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实践发展
    一、多党合作在苏俄的试验与终结
        (一) 多党合作在苏俄的试验
        (二) 多党合作在苏俄的终结
        (三) 多党合作在苏俄终结的原因
    二、多党合作制度在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与发展
        (一) 多党合作制度在东欧的确立、发展与嬗变
        (二) 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
        (三) 多党合作制度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演进
    三、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一) 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理论创新
        (二) 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实践创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比较
    一、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社会历史条件比较
        (一) 革命道路和方式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影响
        (二) 政治文化传统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影响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认知比较
        (一) 多党合作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认知比较
        (二) 多党合作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认知比较
    三、多党合作制度的主体比较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程度和力量对比
        (二) 民主党派的性质特点和力量对比
    四、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机制比较
        (一) 领导机制比较
        (二) 合作机制比较
        (三) 协商机制比较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经验教训与现实思考
    一、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经验教训
        (一) 立足国情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 坚持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 正确处理与民主政党的关系是多党合作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四) 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是衡量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标准
    二、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思考
        (一) 坚持中国特色与政党政治文明相统一,以多党合作制度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 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相统一,以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民主发展
        (三) 坚持价值形态与制度成效相统一,以多党合作制度效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四) 坚持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以多党合作制度创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课题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统战视角下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质与时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战视角下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时代背景
    (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1)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渊源
    (三)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红岩精神中蕴含的统战特质
    (一)高举旗帜、夺取胜利的崇高使命
    (二)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统战智慧
    (三)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统战理念
    (四)“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统战工作操守
三、红岩精神对巩固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启示
    (一)切实担负起党赋予统一战线的新时代使命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必要驱动
    (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关键路径
    (三)增强统战工作艺术性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有效举措
    (四)加强统战系统自身建设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保障

(10)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2. 研究视角创新
        (二) 论文不足之处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一) 认同
        (二) 政治认同
        (三) 政党认同
    二、 参政党认同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 调查基本内容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第九部分 (开放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爱国统一战线的科学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D]. 孟旭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D]. 董鹏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3]习近平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研究[D]. 周洁. 大理大学, 2021(10)
  • [4]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 杜静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伦理意蕴[J]. 陈翔.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03)
  • [6]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统一战线工作的历程和经验[J]. 丁俊萍,颜苗苗. 江苏社会科学, 2021(03)
  • [7]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历程的八大经验及思考[J]. 殷啸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1)
  • [8]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D]. 吉秀华. 山东大学, 2020(06)
  • [9]统战视角下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质与时代启示[J]. 孙德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02)
  • [10]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爱国统一战线的科学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