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针刀治疗变形性膝关节炎(论文文献综述)
姚越[1](2020)在《点穴理筋手法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中医点穴理筋手法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镜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点穴理筋手法对改善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后患肢功能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01月到2019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KOA)的患者,在行关节镜清理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最终纳入研究患者60例。具体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锻炼:1、踝泵训练;2、股四头肌收缩训练;3、不负重屈膝训练。三种锻炼方式,每种各做10下,计为1次,3次为1组,早晚各做1组,每天2组。疗程为4周,共一个疗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点穴理筋手法:1、用拨法、揉法等手法对膝周的肌肉组织按摩松解,时间为3-5分钟;2、用点按法,点按血海穴、梁丘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膝阳关穴、鹤顶穴及足三里穴,每个穴位点按的时间为30秒;3、用拿法、滚法等手法对患者的股四头肌、腘窝处及小腿后方的肌肉组织进行按揉,时间为3-5 min;4、被动踝泵训练,使小腿后侧肌群感觉酸胀紧绷,维持约10秒后放松,如此反复操作2-3次;5、被动屈髋屈膝:术者一手握患肢前足,另一手扶住腘窝处,双手配合做屈髋屈膝动作,当膝关节被动活动到患者自觉的最大角度后保持不动10秒,而后伸直髋膝关节,再屈髋屈膝重复上述运动。做完上述5种手法计为1次,1520 min/次(视病人耐受程度决定),早晚各1次,每天2次。疗程为4周,共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后的7天、14天、21天及28天,采集患肢的膝关节屈伸度、VAS评分、WOMAC评分及Lysholm评分,并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所有符合标准并完成4周治疗的60例病人性别、年龄、病程、侧别、分期等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膝关节屈伸度:两组患者术后7天、14天、21天及28天的膝关节屈伸度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治疗后膝关节屈伸度均有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WOMAC评分:两组患者术后7天、14天、21天及28天的WOMAC评分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均有所改善。试验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4、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7天、14天、21天及28天的VAS评分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95>0.05);两组患者术后14天、21天、28天的V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Lysholm评分:两组患者术后7天、14天、21天及28天后的Lysholm评分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试验组的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点穴理筋手法能促进早中期KOA患者关节镜清理术后患肢早期的功能康复,适宜临床推广及应用。
梁治学,胡燕,孟志雄,朱儒[2](2018)在《六点式针刀松解术配合强膝通痹汤治疗大骨节病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六点式针刀松解术联合强膝通痹汤对大骨节病膝关节炎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大骨节病膝关节炎患者220例随机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各110例;针刀组采用六点式针刀松解术联合强膝通痹汤,针刺组采用针刺联合强膝通痹汤; 4周后观察疗效、检测指标。结果:针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P <0. 05);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ISOA积分均明显降低(P <0. 01),且针刀组明显低于针刺组(P <0. 05);经治疗后两组的血清TNF-α、IL-1β表达水平、血清NO含量均显着下降(P <0. 01)。结论:六点式针刀松解术联合强膝通痹汤,对于大骨节病所致的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能明显予以改善和缓解。其作用机理是对膝关节力学平衡予以调整和恢复,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表达水平、NO含量等途径起作用的。
詹广生[3](2018)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探索针灸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诊疗中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室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董氏奇穴组)和对照组(口服西药组)两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董氏奇穴疗法治疗,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0次(周六、周日休息);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治疗,每次一粒,每天一次,连续服用10天,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困难等为观察指标,建立数据库,并有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得出结论,评价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研究纳入70例患者,最终完成有效病例为65例,5例脱落,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统计结果提示:(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膝关节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困难等方面的比较,经检验分析:(1)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几点可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僵硬及日常活动困难等症状,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5.6%。经检验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单纯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结论:(1)治疗组经针刺董氏奇穴(心膝穴、心门穴、火主穴)后,患者疼痛、僵硬、日常生活困难等症状均较前改善,疗效显着,总体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的治疗效果,由此得出,董氏奇穴疗法不失为治疗本病的一种好方法。(2)董氏奇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取穴简单、疗效确切且绿色安全的优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马诗凝[4](2018)在《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股直肌Akt/mTOR通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Videman后肢伸直位固定法制备膝骨关节炎兔模型,以股直肌损伤修复为切入点,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通过观察KOA模型兔股直Akt、mTOR、4E-BP1、p70s6k的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揭示针刀和电针干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股直肌mTOR通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发现针刀和电针干预治疗KOA的不同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并揭示中医理论中关于“调筋治骨”的科学内涵。[方法]将36只6月龄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通过excel(2016)软件运用随机区组的随机方法,将它们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9只,其中1只用于造模成功与否的检验,其他8只用于各项指标的检测。通过采用改良后的Videman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的方法造模,对实验性KOA模型兔分别采用针刀、电针两种不同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针刀选取实验性KOA兔左侧后肢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等的起止点或肌腹上的条索或结节点进针,刀口线与肌肉肌腱方向平行,分别松解6次,每周2次;电针选取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和外膝眼疏密波,频率2/100Hz,强度3mA,每次10 min,1周3次,共4周对照。实验的第一部分通过观察KOA模型兔的体重、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范围、步长、步频等方面进行行为学观察,以及股四头肌湿重和湿重比和大腿围度,并通过MRI对KOA兔膝关节系统整体情况进行影像学观察;通国HE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KOA模型兔股直肌细胞的形态,肌纤维的粗细和异常的细胞情况,如细胞水肿等。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股直肌的超微结构之改变,来比较针刀与电针两种不同干预法之间的疗效区别。在本实验的第二部分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kt、mTOR、4E-BP1、p70s6k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股直肌Akt、mTOR、4E-BP1、p70s6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析针刀干预对KOA模型兔股直肌细胞损伤修复作用机制与mTOR通路的之间的关系。[结果](1)行为学检测:①LequesneMG评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改良后Lequesne MG评分出现明显的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和电针组的改良后LequesneMG评分均有显着性改善,且差异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②膝关节被动活动度: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PROM有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的P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步长:较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步长显着减少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和电针组的步长均有恢复,并且均有极显着性改善(P<0.01)。④步频: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步频明显走低,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的步频表现出明显的提升,并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2)体重、股四头肌湿重和大腿围度①治疗后体重:和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的治疗后体重有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的体重有显着提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股四头肌湿重:各组之间股四头肌的湿重(绝对值)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股四头肌的湿重值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股四头肌湿重值明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大腿围度:在大腿最粗的地方测量差异性最大,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围度明显变小,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刀的围度比模型组有所恢复。(3)形态学检测:①光镜观察:正常组肌束排列整齐有序整齐,大小均匀,细胞与细胞之间间隙匀称,间质未见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模型组肌束肌束排列紊乱,大小不一,多个肌纤维萎缩,细胞间质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针刀组及电针组较模型组均出现肌细胞的增大和再生,同模型组比较,骨骼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明显增大,细胞间质水肿减轻。②肌纤维横截面积:较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KOA模型兔的肌纤维横截面积缩小明显,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肌纤维横截面有所恢复,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各组实验兔股直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正常组兔股直肌透射电镜下,显示易染色质和常染色质,肌筋膜肌浆网、血管、线粒体、肌板结构正常,正常组兔股直肌细胞核(未见位移)的位置正常,细胞核结构完整正常,肌丝(粗肌丝,细肌丝)、肌节结构正常,肌丝排列正常,易染色质和常染色质正常,肌筋膜,肌浆网(未见扩长)正常,血管结构正常,线粒体结构正常,糖原正常,肌板完整。模型组:肌糖原增多,线粒体嵴模糊不清,肌浆网明显减少(运动受影响),线粒体形态不好,线粒体膜不完整,局部肌丝有破坏,肌丝有断裂(肌力受影响),核周间隙扩张。肌筋膜凹陷出现锯齿样改变。Z线消失,肌节紊乱,线粒体增多,肌丝断裂缺失。线粒体浓缩,凝聚。线粒体在肌筋膜下增多,糖原也增多,出现肌萎缩,血管尚可,脂滴,肌丝、肌节破坏,线粒体嵴出现断裂,有损伤有代偿(糖原增多)。针刀组:肌丝有缺失,附近糖原增多聚集,肌筋膜有轻度锯齿样改变,筋膜下糖原增多形成糖原湖,粗细较均匀,肌节较清晰,明、暗带较明显,Z线结构较正常,少量线粒体水肿,筋膜下线粒体增多(代偿性修复),线粒体嵴模糊。电针组:肌原纤维排列无序,粗细较均匀,肌丝断裂,在肌丝缺失的地方糖原增多集聚,出现糖原湖,肌节较清晰,明、暗带可辨,少量Z线排列异常,线粒体嵴模糊,线粒体肿胀且数目略增多。(5)造模后1周各组KOA兔左侧膝关节MRI显示结果:正常组可见实验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正常,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正常,半月板影清晰,没有赘生物;模型组KOA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股直肌等出现明显萎缩,左侧膝关节关节腔内出现高密度影,滑膜增生改变,股骨关节面出现增生和变形,关节间隙内侧明显变窄,较正常组关节间隙明显降低,甚至出现了软骨的损伤;针刀组KOA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股直肌的萎缩有所恢复,较模型组的股直肌更丰满些,关节腔内未见明显增生物,双侧的膝关节间隙比模型组宽,而且比较均匀,但是左侧膝关节关节腔内出现高密度影,滑膜增生改变,胫骨平台软骨关节面欠平滑;电针组KOA兔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股直肌的萎缩有所恢复,比模型组的股直肌更饱满,左侧膝关节腔内出现高密度影(滑膜增生)改变,程度较模型组减轻,股骨关节面出现缺损,胫骨关节面出现唇样增生,较正常的关节间隙明显变窄。(6)用免疫组化法(IHC法)检测各组股直肌Akt、mTOR、4EBP1和P70s6k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股直肌mTOR和P70S6K、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和电针组的股直肌Akt、mTOR和P70s6k有显着的上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针刀组与电针组股直肌Akt、mTOR和P70s6k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针刀组、电针组和模型组的股直肌4EBP1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组和电针组mTOR和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针刀组P70s6k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电针组股直肌P70s6k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刀和电针刺激均能增加兔股直肌mTOR和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针刀能增加兔股直肌P70S6K的蛋白表达水平。(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股直肌mTOR和p70s6k、Akt和4EBP1蛋白的表达水平,用目标蛋白条带光密度值/内参GAPDH蛋白条带光密度值作为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股直肌mTOR和P706s、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和电针组股直肌mTOR蛋白水平有明显的升高(P<0.01,P<0.05)。各组之间股直肌4EbP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刀和电针刺激均能增加兔股直肌mTOR和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针刀干预能增加兔股直肌p70s6k蛋白的表达水平。(8)Real-time PCR 检测各组股直肌 Akt、mTOR、p70s6k 和 4EBP1 的 mRNA 结果:(1)Akt的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有显着的升高(p<0.05)。(2)mTOR的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和电针组均有极显着的升高(p<0.01)。(3)4EBP1的mRNA表达: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各组间比较4EBP1的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4)p70s6k的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和电针组均有极显着的升高(p<0.01)。[结论](1)通过膝关节行为学评分,关节被动活动度测量,HE染色观察股直肌,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变化,大腿围度的测量,股四头肌湿重和湿重比,以及MRI均证明了:运用Videman左后肢制动的方法复制KOA模型不仅会造成膝关节周围股直肌、股四头肌、乃至整个大腿部的肌肉都出现了损伤和萎缩,还造成了软骨的损伤是成功的废用性KOA的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实验兔左后肢的股直肌超微结构提示本研究中KOA模型造成了兔股直肌的损伤,针刀和电针组均促进了股直肌的再生修复过程,相比较之下电针组的透射电镜结果更好一些。(2)针刀和电针干预的治疗方法均都对实验性KOA模型兔股直肌损伤有修复的作用,针刀组干预后肌纤维横截面积显着增加,关节的被动活动度,大腿围度增加、体重也增加,这些指标具有一致性,表现出来肌细胞的增大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增加。电针干预后表现出股四头肌湿重的增加,步长的显着增大和步频的明显加快,这些指标综合在一起可能说明电针干预后肌肉的肌力得到改善,运动功能和疼痛状况得到恢复。这些指标的不同,反应出来针刀和电针干预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3)针刀干预能够使得KOA模型兔的行为学评分明显得到提高,股直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大,大腿围度增大,体重显着增加,同时Akt、mTOR和p70s6k的mRNA和蛋白高表达,都显示出针刀干预使得Akt/mTOR通路被激活,从而发挥对对受损萎缩的骨骼肌进行修复,从而发挥对骨骼肌的保护作用。(4)针刀干预能有效改善KOA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kt、mTOR和p70s6k的表达,进而使得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促进骨骼肌的增大和修复的作用,Akt/mTOR通路的激活可能是针刀发挥骨骼肌损伤修复作用的机制之一。
刘建民,刘晶[5](2017)在《专家系列讲座七 从经筋弓弦特性探析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古代文献对经筋的论述和阐释,本文深入分析膝骨性关节炎与经筋理论的关系,认识到膝部经筋弓弦力学特性维系了膝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当经筋受损,会在其循行线路尤其是经筋"结""聚"部位出现结节病灶,导致病变部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基于经筋弓弦力学特点,结合现代医学及生物力学对膝骨性关节炎认识的启示,本文探索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优势和机制,认为膝关节经筋弓弦特性指导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够体现中医整体观和筋骨并重,一方面丰富了中医学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提高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郑小娟,廖军[6](2016)在《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利用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有关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文献,以"膝骨性关节炎"、"KOA"、"针刺"、"艾灸"、"电针"、"针刀"、"综合疗法"及其相关词和同义词等为搜索词,收集发表于期刊的相关文献102篇,并进行筛选、归纳、分析,从针刺、艾灸、电针、针刀、综合疗法治疗KOA方面阐述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针灸治疗KOA具有安全、疗效确切、经济、远期疗效可靠等优势,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KOA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各种疗法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临床疗效。
阿伍提·艾克木[7](2016)在《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属于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范畴,又称退行性关节炎、变形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萎缩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是中老年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中发病率极高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为骨科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膝骨关节炎患者合并膝内翻畸形;临床表现为缓慢而进行性发展的膝关节疼痛、压痛、关节僵硬、肿大或关节摩擦感、畸形、关节屈伸及活动不利、膝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而丧失生活能力,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其下肢力线异常,身体重力多集中在内侧间隙,使内侧压力增大,内侧软骨磨损严重,久而久之内侧关节间隙逐渐变窄,这又进一步加重力线的异常,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保守治疗不仅效果较差,且容易复发;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不仅创伤及风险大,且费用昂贵,患者经济负担重,许多患者不愿意接受。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是通过纠正下肢的异常力线,使负重力线由关节间室的内侧向承重面的中心及外侧转移,局部的点负重转变为面负重,从而减轻内侧间室的负荷,减轻或消除软骨的磨损,从而达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及延缓关节退变的目的。我们在临床上通过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后发现该手术不仅有减轻或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或恢复膝关节功能,有效纠正膝内翻畸形等较好疗效外,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及风险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研究目的探讨与分析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3年10月-2016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采用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治疗的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共34例(51膝)。术前及术后1年对患者的膝关节按照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股胫角(FTA)变化,并用统计学分析,评价其疗效。研究结果34例(51膝)患者术前: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为36~69分,平均53.18±9.10分;股胫角(FTA)为178°~192°,平均183°±5°。术后1年: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为66~93分,平均81.41±6.76分,其中优31膝,良16膝,可4膝,差0膝,手术优良率为92.15%;股胫角(FTA)为171。-176。,平均173。±3。。术前及术后1年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及股胫角(FTA)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1.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可显着改善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且短期疗效肯定。2.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可明显改善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的膝内翻畸形。
朱瑜琪,王金荣,王智耀[8](2015)在《穴位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穴位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表明近五年来,从单穴、双穴、多穴穴位注射和穴位注射配合针刺、艾灸、针刀、中药、关节腔内注药及各种现代物理治疗联合应用的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发挥穴位注射针刺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成本低廉,副作用少,患者痛苦少的特点,疗效确切、可靠,配合其他非手术的中医外治疗法,其协同作用更能提高疗效,并对穴位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刘尽礼,高腾,张礼辉,彭宏晶[9](2015)在《微针刀拔吸疗法火龙配合热敏灸治疗痹症25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针刀拔吸疗法火龙配合热敏灸治疗痹症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痹症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应用微针刀拔吸疗法火龙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应用双氯芬酸钠治疗,比较两组痹症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痹症治疗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针刀拔吸疗法火龙配合热敏灸治疗痹症收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魏洪升[10](2014)在《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优选方案的临床正交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equesne评分、Womac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穴组合、电针参数、穴位注射、刺络拔罐四个处理因素进行正交设计,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佳方案,进而对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膝骨关节炎进行指导,并为以后进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研究观察27例膝骨关节炎重度患者,按就诊顺序和随机数字表分入9组正交设计方案中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10次和20次后的功能评分。结果:1、基于VAS评分差值的方差分析,10次治疗后刺络拔罐与误差项比较有显着的差异(P<0.05),20次治疗后电针参数、刺络拔罐与误差项比较有显着的差异(P<0.05);结合直观分析,优化方案为常规穴组或结合缪刺关节对应点组+电针参数连续波100Hz+穴位注射一日一次+刺络拔罐每周一次。2、基于Lequesne评分差值的方差分析,10次治疗后穴位注射与误差项比较有显着的差异(P<0.05),20次治疗后刺络拔罐与误差项比较有显着的差异(P<0.05);结合直观分析,优化方案为常规穴组和缪刺关节对应点组+电针参数疏密波14次/min+穴位注射一日一次+刺络拔罐每周一次。3、基于Womac评分差值的方差分析,10次治疗后和20次治疗后刺络拔罐与误差项比较有显着的差异(P<0.05),结合直观分析,优化方案为常规穴组+电针参数疏密波14次/min+穴位注射一日一次+刺络拔罐每周一次。4、基于三种评分差值的分析,穴位注射一日一次、刺络拔罐每周一次均为最优方案,在减轻疼痛方面,电针参数连续波100Hz效果更佳;而在改善功能方面,电针参数疏密波14次/min效果更好。在取穴方面,Lequesne评分标准则更侧重于常规穴组和缪刺关节对应点组,womac评分标准则取常规穴组,VAS评分标准10次治疗后侧重于常规穴组和缪刺关节对应点组,而20次治疗后则取常规穴组。结论:根据结果可知,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佳方案组合为常规穴组或结合缪刺关节对应点组+电针参数连续波100Hz或疏密波14次/min+穴位注射一日一次+刺络拔罐每周一次。
二、小针刀治疗变形性膝关节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针刀治疗变形性膝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1)点穴理筋手法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1 研究时间及分组方法 |
2 诊断及分期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分组情况 |
第二部分 方法 |
1 治疗方法 |
1.1 关节镜清理术 |
1.2 常规功能锻炼 |
1.3 点穴理筋手法 |
2 评价指标 |
2.1 膝关节屈伸度 |
2.2 VAS评分 |
2.3 Lysholm评分 |
2.4 WOMAC评分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膝关节屈伸度 |
3 WOMAC评分量表 |
4 VAS评分量表 |
5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
6 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KOA的认识 |
1.1 肾虚 |
1.2 肝虚 |
1.3 脾虚 |
1.4 气滞血瘀 |
1.5 风寒痹阻 |
2 中医对KOA的治疗 |
2.1 中药内服 |
2.2 小针刀 |
2.3 针灸 |
2.4 中药熏洗 |
2.5 药物离子导入 |
2.6 中药外敷 |
2.7 中药超声电导 |
2.8 中医理筋手法 |
3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
3.1 膝关节的解剖 |
3.2 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3.3 现代医学对KOA的治疗 |
4 点穴理筋手法的机制探讨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伸度统计结果分析 |
5.2 两组患者术后WOMAC评分统计结果分析 |
5.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统计结果分析 |
5.4 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统计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六点式针刀松解术配合强膝通痹汤治疗大骨节病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六点式针刀松解术 |
1.3.2 针刺治疗术 |
1.3.3 强膝通痹汤 |
1.4 指标观察与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比较 |
2.2 |
2.3 |
2.4血清TNF-α、IL-1β、NO表达水平比较 |
2.5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例诊断标准 |
1.3.1 中医诊断标准 |
1.3.2 西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疗效观察指标 |
2.2.1 视觉模拟评分 |
2.2.2 膝骨性关节炎WOMAC量表评分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安全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文献研究 |
5.1 祖国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5.1.1 病名的溯源 |
5.1.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5.1.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
5.2 西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6 分析讨论 |
6.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
6.1.1 董氏奇穴理论基础 |
6.1.2 选穴依据和刺法特点 |
7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股直肌Akt/mTOR通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1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定义 |
1.2 中医学对膝痹的定义 |
2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分类 |
2.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分类 |
2.2 中医学对膝痹的分类 |
3 国内外流行病学现状 |
3.1 国外KOA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3.2 我国KOA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4 膝骨关节炎研究机制现状 |
4.1 现代医学对KOA发病机制的认识 |
4.2 传统中医学对KOA发病机制的认识 |
5 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
5.1 现代医学对KOA危险因素的认识 |
5.2 传统中医学对KOA危险因素的认识 |
6 膝骨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
6.1 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 |
6.2 传统中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诊疗现状与研究特点(期刊临床文献计量学统计)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提取录入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发表数量 |
2.2 发表趋势 |
2.3 研究类型 |
2.4 机构来源 |
2.5 男女比例 |
2.6 治疗时间间隔和疗程 |
2.7 诊断标准 |
2.8 疗效标准 |
2.9 观察标准 |
2.10 单独/联合治疗 |
2.11 分类研究 |
2.12 治疗点选取 |
2.13 治疗体位 |
2.14 麻醉情况 |
2.15 针刀型号 |
2.16 操作规范 |
2.17 不良反应 |
2.18 随访 |
3 讨论 |
3.1 性别 |
3.2 文献质量和数量 |
3.3 诊断标准 |
3.4 疗效标准 |
3.5 治疗点和治疗体位 |
3.6 治疗时间间隔和疗程 |
3.7 不良反应 |
3.8 随访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PI3K/AKT/mTOR通路与KOA骨骼肌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
1 mTOR |
2 AKT/mTOR上游信号通路的构成 |
2.1 PI3K |
2.2 AKT |
2.3 PTEN |
2.4 TSC 1/2 |
3 AKT/mTOR下游信号通路的构成 |
3.1 4EBP1 |
3.2 p70S6K |
4 AKT/mTOR信号通路对骨骼肌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针刀干预对KOA兔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动物分组 |
1.5 动物模型 |
1.6 干预措施 |
2 取材及指标检测 |
2.1 行为学观察 |
2.2 光镜观察 |
2.3 透射电镜观察 |
2.4 MRI |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行为学评价 |
4.2 体重、股四头肌湿重和大腿围度变化 |
4.3 形态学观察 |
4.4 透射电镜观察 |
4.5 MRI |
5 讨论 |
5.1 模型选择 |
5.2 行为学 |
5.3 体重、股四头肌湿重和大腿围度 |
5.4 形态学 |
5.5 超微结构 |
5.6 MRI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针刀干预对KOA模型兔股直肌Akt/mTOR通路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股直肌免疫组化检测蛋白的表达情况 |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实验性KOA兔股直肌Akt、mTOR、p70s6k和4EBP1的蛋白表达结果 |
2.3 Real-time PCR检测各组股直肌Akt、mTOR、p70s6k和4EBP1的mRNA结果 |
3 讨论 |
3.1 Akt/mTOR通路在KOA模型兔股直肌的作用 |
3.2 针刀干预对KOA模型兔股直肌mTOR通路的调节作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总结及展望 |
1 实验总结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专家系列讲座七 从经筋弓弦特性探析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对KOA的病因病机认识 |
2 经筋弓弦特性与KOA |
2.1 经筋循行分布膝关节 |
2.2 经筋弓弦特性维系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
2.3 经筋致病与KOA |
2.4 经筋弓弦特性指导KOA治疗 |
3 经筋弓弦特性指导针刀治疗KOA |
3.1 经筋弓弦特性指导针刀治疗KOA的意义 |
3.2 经筋弓弦特性指导针刀治疗KOA入路选点 |
3.3 典型案例分析 |
4 小结和展望 |
4.1 重视“筋骨并重” |
4.2 强调“整体观念” |
4.3 丰富KOA治疗理论 |
(6)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针刺治疗 |
2 单纯艾灸疗法 |
3 单纯针刀治疗 |
4 单纯电针治疗 |
5 综合疗法 |
6 结语与展望 |
(7)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
1. 流行病学特点 |
1.1 年龄 |
1.2 体重 |
1.3 性别 |
1.4 职业 |
1.5 营养 |
2. 发病因素 |
2.1 下肢力线 |
2.2 股四头肌力量 |
2.3 下肢内翻应力及内收力矩 |
2.4 半月板状况 |
3. 发病机理 |
3.1 关节负荷和应力平衡失调 |
3.2 关节软骨 |
3.3 骨内压 |
4. 病理改变 |
4.1 影像学X线检查 |
4.2 关节镜下形态 |
5. 诊断 |
5.1 临床表现 |
5.2 辅助诊断 |
5.3 诊断标准 |
6. 治疗方法 |
6.1 健康教育 |
6.2 运动疗法 |
6.3 物理疗法 |
6.4 药物治疗 |
6.5 手术治疗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
1.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2. 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3. 膝骨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
3.1 中药内服治疗 |
3.2 外治法治疗 |
3.3 推拿手法治疗 |
3.4 针灸治疗 |
3.5 小针刀治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设计截骨角度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康复 |
2.4 疗效评定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HSS疗效评定 |
3.2 股胫角(FTA)比较 |
3.3 不良反应事件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分析 |
5.2 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治疗机理 |
5.3 Giebel钢板内固定特点 |
5.4 并发症预防与安全性分析 |
5.5 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在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中的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微针刀拔吸疗法火龙配合热敏灸治疗痹症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实验组 |
1.3 疗效评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优选方案的临床正交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二、 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分组方法 |
(三) 治疗方法 |
(四) 观察指标 |
(五)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三、 研究结果 |
(一) 治疗 10 次后各不同针刺影响因素对缓解膝骨关节炎的影响 |
(二) 治疗 20 次后各不同针刺影响因素对缓解膝骨关节炎的影响 |
讨论 |
一、 祖国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一) 关于病名的认识 |
(二)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一) 关于病因的认识 |
(二) 关于病机的认识 |
三、 选择正交设计方法的依据 |
四、 选穴依据与治法选择 |
(一) 效穴组合 |
(二) 电针参数 |
(三) 穴位注射 |
(四) 刺络拔罐 |
五、 结果探讨 |
(一) 评价指标 |
(二) 结果分析 |
(三) 机理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小针刀治疗变形性膝关节炎(论文参考文献)
- [1]点穴理筋手法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D]. 姚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六点式针刀松解术配合强膝通痹汤治疗大骨节病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梁治学,胡燕,孟志雄,朱儒. 中医药学报, 2018(05)
- [3]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詹广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股直肌Akt/mTOR通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D]. 马诗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专家系列讲座七 从经筋弓弦特性探析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J]. 刘建民,刘晶. 中国医药导报, 2017(27)
- [6]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郑小娟,廖军.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16)
- [7]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临床疗效研究[D]. 阿伍提·艾克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穴位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J]. 朱瑜琪,王金荣,王智耀. 中国医药科学, 2015(23)
- [9]微针刀拔吸疗法火龙配合热敏灸治疗痹症25例[J]. 刘尽礼,高腾,张礼辉,彭宏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18)
- [10]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优选方案的临床正交设计研究[D]. 魏洪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标签:膝关节炎论文;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论文; 关节炎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经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