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理念、现代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赖柳燕[1](2021)在《版式设计在海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版式设计海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典型的表现形式,其中所蕴含的实际内容不仅代表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传统设计的核心理念。而现代设计的起源却是以西方工业设计为基础产生的,通过将西方的李兴华设计构思分析,从而实现了理智思维设计的突破和创新。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3](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翰琪[4](2021)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也蕴含着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美学思想与人文思想。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也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是非常重要的造景元素和营造空间的手段,是园林生机和灵气的所在。水在园林中起到连接的作用,将亭榭、楼阁、花木、山石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理水艺术所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美,有静与动的美、虚与实的美,为游园者提供泛舟、赏景、休憩等。本文首先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中将理水部分进行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分析了理水发展的四个时期:秦汉时期是自然山水审美观念的萌芽期,多池沼,筑台观。宽阔的水面为游览休闲、军事演练、日常生活等场所。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以自然山水为造园艺术创作主题开始和兴起的时期,山水诗与山水画对造园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娱游逐渐成为园林的主要功能。唐宋时期造园以水景为主,山还为成为景境创作的题材,是中国造园模写山水的时期,理水手法更加多样。明清时期造园已经到达相当成熟的阶段,是园林成熟期,造园模拟自然逐渐从“形似”向“神似”发展。理水手法更加成熟,注重技巧与形式美的结合,形成体系。园林不是园林主人个人的娱乐场所,而是家庭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变成可望、可游、可居的园林。通过对理水历史发展的梳理,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主要原则总结为三点:无水不活;妙在掩与隔;广在借与空。其次从空间和意境两方面结合拙政园、寄畅园、留园等,和苏州博物馆新馆、绩溪县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理水艺术与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美观、人性化、环保原则相符合。最后将理水艺术与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相结合,用抽象化的方式模拟自然,探索更多关于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可能性。
丁俊[5](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黄筱茹[6](2021)在《康定斯基艺术理论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平面设计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简述中国当代语境概况,通过梳理与文章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提出课题空缺之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回顾,探寻康定斯基艺术理论及教学理念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有何借鉴价值和局限性。第二章划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本源进行追溯,通过俄罗斯工业化环境背景、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与绘画艺术创作主题和康定斯基个人的艺术发展脉络,从时代中追溯其艺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内外因素。然后对艺术家的艺术理论进行从本人视角下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内在驱力与抽象构成,点线面艺术理论及艺术综合观。第三章分为三部分进行阐述:一、以康定斯基的艺术理论运用于包豪斯教学课程中为未来影响设计领域的学生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强调艺术家在包豪斯的重要地位。二、从他的壁画工坊教学、“分析素描”、“分析绘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研究文章中梳理了康定斯基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理念。三、主要简述包豪斯在现代设计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了诸多中国设计教育学者,将康定斯基、包豪斯、中国现代设计连接起来。第四章首先解释文章采用语境的系统范围,接着从全球化、大众主义和消费主义三者的特点及对中国当代设计领域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分析:一、首先说明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面临的问题,梳理“平面设计在中国”赛事核心寻找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主提规律。紧接着联系全球化、技术发展、行业发展、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五个方面多角度阐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尝试为中国平面设计师应对这一挑战提供浅薄的见解。二、分析阐述康定斯基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实践价值,主要是唤醒设计师设计创新的主体意识。三、探讨康定斯基教学方法对当代设计教育的价值和局限。四、康定斯基的艺术理论和教学理念已经为定论,时代不断前行这要求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师对其进行批判继承,挖掘新的创新角度以适应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大环境,做到设计普育并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付之努力。最后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呼吁平面设计师主体意识的回归,强调平面设计为中国当代大众设计审美的普育工作贡献力量的重要性,当代年轻设计师要为“中国创造”传播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为之创新奋斗。
赵艾茜[7](2021)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设计表象化倾向日益凸显,成为研究者和设计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的美学和设计学相关研究中,设计东方学的观念成为热点问题。道家美学源于老、庄的哲学思想,其主要特征为重玄思、尚自然、主意象,不仅奠定了中国艺术精神和古典美学品格的基调,而且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基于老、庄着作的经典文本,归纳道家美学风格及其服饰美学风格,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的表现形式、具体案例、流行原因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为上述问题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概述,基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梳理数据库的文献记录,从美学、设计美学、服装设计方面的着作和学术论文分别进行整理,评述本论文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以及方法,完成研究技术路线,并对研究范围与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依据老、庄着作中的文本,结合文本的原文与古今经典注释注译,分析道家思想中以“无”为美、以“淡”为美、以“自然”为美的美学风格、探讨道家所主张的服饰美学风格,如“被褐怀玉”、“解衣般礴”、“气韵生动”等理念,并从极简化设计手法、可持续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意境营造三个方面,归纳总结道家美学为现代服装设计带来的启示意义。第三章主要探析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表现,以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廓形、色彩、面料、图案四大要素为基点,依据国内外的设计作品案例,分别从“形神统一”的廓形设计、“素雅淡泊”的色彩设计、“朴拙自然”的面料设计、“虚实相生”的图案设计四个方面展开进行分析。第四章根据国内外服装品脾案例,探析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对于道家美学元素的设计应用以及对道家美学风格的营造。选取国内服装品牌无用、盖娅传说,国外品牌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分别对应道家美学中的“自然无为”、“境生象外”、“大象无形”、“无色之美”的美学理念,进一步总结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特点。第五章深入探析了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流行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发展、文化因素、大众审美的角度出发,具体涉及消费主义盛行、文化复兴热潮、服装审美变迁三个方面,对影响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流行的原因进行总结。第六章依据现代服装设计理论,从道家美学理念及美学风格中汲取设计灵感,完成相应的服装设计实践,主要包括系列的设计灵感阐释、效果图与打版图、制作过程说明以及最终的成衣效果展示。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研究认为:在文化自信与多元化审美时代背景下,道家美学介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对设计师的设计创作及设计风格,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应用原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丰富设计语义、提升设计的文化质感和文化自信。
王嘉睿[8](2021)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侘寂美学风格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探讨侘寂美学理念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国内外相关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品牌进行案例分析归纳出侘寂美学风格服饰的表现形式、特征解析与设计元素,以便更好地为服装设计师们服务。首先,探索了侘寂的起源与内涵及在禅宗的影响下其在日本的发展进程,接着引出了禅宗与日本艺术融合的产物,即侘寂美学,分析了其涵义及侘寂美学是如何产生的,总结出侘寂美学的四个思想特征分别是以“简、拙、素、隐”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并发现侘寂美学与现代人的生活有诸多关联,通过一些设计案例的分析发现侘寂美学对于现代设计具有一定的审美风格影响,从而推导出侘寂美学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其次,通过文献检索与素材收集、分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侘寂美学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五种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并对这五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对照总结出侘寂美学风格在服装中的特征解析,并利用国内外具有侘寂美学风格的服装品牌作为案例支撑,分别从造型结构、服用色彩、面料材质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与研究,归纳出侘寂美学风格服饰的内在设计元素。这些结论为现代服装设计中如何更好的运用侘寂美学风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本文的重点。最后,本文将侘寂美学风格设计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实践中,进行了设计模拟,并将设计实践结果与前述的内容分析进行比对与总结,探讨了作为新时代的服装设计师应该如何把握侘寂美学理念,如何通过服装设计传递背后的精神文化,将其合理运用于服装设计中,为中国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孟冬冬[9](2020)在《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全球一体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设计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全球化潮流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设计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冲突与融合促进了世界设计文化共同发展。虽然中国现代设计通过不断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设计文化与理念,在设计教育、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创意抄袭、过度设计、滥用传统元素等设计现象,从本质上来说,设计文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设计的发展。在全球化大趋势下,面对当今设计现状,秉持怎样的文化立场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文章着眼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文脉,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平面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当代平面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缘由,并强调设计文化立场的重要性。设计从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多与文化有关,通过梳理中国设计文化的特征,借用文化结构层次理论,分别从精神层、物质层、制度层来分析设计文化之结构,探寻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根源。精神层属于设计文化的内核,从根本上引导着设计行为,最终左右着设计文化的发展方向;物质层作为视觉层面,从图形、色彩、版式等设计要素彰显文化特征;制度层包含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一系列组织制度,规范着设计活动,并协调着设计文化系统各要素之前的关系。最后以深圳平面设计文化现象为例,提出通过设计语言、设计制度、设计理念三个层面来重塑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文化立场的有效路径。
王向荣[10](2020)在《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康定斯基抽象艺术对包豪斯的影响》文中指出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培养了诸多现代设计大师,而康定斯基作为抽象艺术的先驱,在包豪斯任教十一年,是包豪斯任职时间最久的一位艺术大师。在包豪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升华到“技术与艺术新的统一”过程中,康定斯基以“内在精神”为导向的抽象艺术理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分析康定斯基抽象艺术对于包豪斯的影响。本文从康定斯基抽象艺术观入手,挖掘他的抽象艺术对于包豪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的贡献。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梳理文献及其作品论述了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形成过程。第二章通过梳理康定斯基和包豪斯的相关理论书籍,从它们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找到康定斯基抽象艺术与包豪斯之间的契合点。第三章主要分析康定斯基在包豪斯的主授课程,以及其教学特点和理论书籍《点线面》,论证康定斯基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方面的贡献。第四章通过分析康定斯基在包豪斯对于技术与艺术的探索实践,论证他对包豪斯设计理念发展的贡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打破了技术与艺术的藩篱,促进了包豪斯设计理念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走向“技术与艺术新的统一”。首先,康定斯基作为抽象主义的先驱,其抽象艺术综合观与格罗皮乌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理念不谋而合。其次,他的基础课程以精神分析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激发创造力,为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着作《点、线、面》为包豪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他积极探索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并将抽象艺术精神融入到设计当中,从而让技术与艺术得以完美的结合,促进了包豪斯向机器制造的方向发展。其抽象的几何设计风格,便于缩减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批量生产。
二、现代理念、现代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理念、现代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版式设计在海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版式设计海报的具体特点 |
1、符合人们的生产要求 |
2、具有鲜明的审美特点 |
二、版式设计海报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1、版式设计海报的实际特征 |
2、版式设计海报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局限 |
三、版式设计海报对现代设计的借鉴 |
四、版式设计在海报中的应用 |
五、总结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考察法 |
1.4.3 实例分析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历史演变 |
2.1 秦汉时期——理水的综合性功能较强 |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理水的娱游功能增强 |
2.3 唐宋时期——理水手法更加多样 |
2.4 明清时期——理水成为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主要原则 |
3.1 无水不活 |
3.2 妙在掩与隔 |
3.3 广在借与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水艺术在园林“景”与“境”营造中的作用 |
4.1 从“有限”达“无限”——营造空间的往复无尽 |
4.1.1 虚实结合 |
4.1.2 互相借资 |
4.1.3 疏水无尽 |
4.2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营造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 |
4.2.1 营造意境 |
4.2.2 情景交融 |
4.2.3 诗画入园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代设计中理水艺术的应用案例与分析 |
5.1“有限”达“无限”的空间意趣 |
5.1.1 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的空间意趣 |
5.1.2 绩溪县博物馆的空间意趣 |
5.1.3 扬州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主展馆的空间意趣 |
5.2 诗情画意的山水意境 |
5.2.1 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区的意境营造 |
5.2.2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意境营造 |
5.2.3 本福寺水御堂的意境营造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理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
6.1 理水艺术在现代设计原则中的可行性 |
6.1.1 美学原则 |
6.1.2 人性化原则 |
6.1.3 环保性原则 |
6.2 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 |
6.2.1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理论概念 |
6.2.2 理水艺术与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融合的基本思路 |
6.2.3 建筑生态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
6.3 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的新追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康定斯基艺术理论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平面设计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课题的来源 |
四、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康定斯基及艺术理论 |
一、理论产生的本源追溯 |
(一)俄罗斯工业化特征及其对文化影响 |
(二)俄罗斯文化与绘画艺术 |
(三)康定斯基艺术道路 |
二、康定斯基的艺术理论 |
(一)内在驱力与构成理论 |
(二)点线面理论 |
(三)艺术综合观 |
第三章 康定斯基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一、艺术理论对包豪斯设计的影响 |
(一)有关元素的课程实践 |
(二)有关构成的课程实践 |
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教育实践的影响 |
三、包豪斯的地位及其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当代语境分析 |
一、中国当代语境的相关概述 |
(一)语境的相关理论 |
(二)关于中国“当代”的概述 |
二、全球化的影响 |
(一)经济全球化 |
(二)文化全球化 |
三、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 |
第五章 康定斯基艺术理论运用于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价值 |
一、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平面设计 |
(一)“平面设计在中国”发展脉络 |
(二)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平面设计现状 |
二、艺术理论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实践价值 |
(一)理论实践价值 |
(二)平面设计实践 |
三、教学方法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
四、局限与反思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数据库文献分析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2 道家美学风格及其启示意义 |
2.1 道家美学风格 |
2.1.1 以“自然”为美 |
2.1.2 以“无”为美 |
2.1.3 以“淡”为美 |
2.2 道家服饰美学风格 |
2.2.1 被褐怀玉 |
2.2.2 解衣般礴 |
2.2.3 气韵生动 |
2.3 道家美学风格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意义 |
2.3.1 “素朴”之感与极简化设计 |
2.3.2 “自然”之道与可持续设计 |
2.3.3 “意蕴”之美与设计意境营造 |
2.4 本章小结 |
3 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表现 |
3.1 “形神统一”的廓形设计 |
3.2 “素雅淡泊”的色彩设计 |
3.3 “朴拙自然”的面料设计 |
3.4 “虚实相生”的图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道家美学风格服装品牌案例分析 |
4.1 国内服装品牌案例分析 |
4.1.1 无用——“自然无为” |
4.1.2 盖娅传说——“境生象外” |
4.2 国外服装品牌案例分析 |
4.2.1 三宅一生——“大象无形” |
4.2.2 山本耀司——“无色之美” |
4.3 本章小结 |
5 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流行的原因 |
5.1 消费主义盛行 |
5.2 文化复兴热潮 |
5.3 服装审美变迁 |
5.4 本章小结 |
6 道家美学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实践 |
6.1 设计理念 |
6.2 实践过程 |
6.3 成衣展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现代服装设计中侘寂美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1.6 名词解释 |
2 侘寂美学与现代设计 |
2.1 侘寂美学概述 |
2.1.1 从侘寂到侘寂美学 |
2.1.2 侘寂美学的内涵构造 |
2.2 侘寂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
2.2.1 以“简”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
2.2.2 以“拙”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
2.2.3 以“素”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
2.2.4 以“隐”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
2.3 侘寂美学与设计 |
2.3.1 侘寂美学对设计的影响 |
2.3.2 侘寂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2.3.3 侘寂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侘寂美学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
3.1 侘寂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五种表现形式 |
3.1.1 侘寂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之“简素之美” |
3.1.2 侘寂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之“共生之美” |
3.1.3 侘寂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之“残缺之美” |
3.1.4 侘寂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之“痕迹之美” |
3.1.5 侘寂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之“空寂之美” |
3.2 侘寂美学五种表现形式的服装特征解析及元素提取 |
3.2.1 侘寂美学的五种表现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的特征解析 |
3.2.2 侘寂美学五种表现形式在服装设计中的元素提取 |
3.3 侘寂美学在相关服装品牌中的设计元素应用分析 |
3.3.1 侘寂美学国内外相关服装品牌案例分析 |
3.3.2 侘寂美学服装品牌中的造型结构分析 |
3.3.3 侘寂美学在服装设计中服用色彩分析 |
3.3.4 侘寂美学在服装设计中材质面料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侘寂美学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设计实践与探索 |
4.1 侘寂美学风格设计元素提炼与归纳 |
4.2 灵感来源 |
4.3 设计实践 |
4.3.1 设计定位 |
4.3.2 草图构思 |
4.3.3 色彩说明 |
4.3.4 面料说明 |
4.3.5 设计定稿 |
4.3.6 成衣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 |
2.国外相关文献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现状 |
(一)中国近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
(二)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
1.屡禁不止的创意抄袭 |
2.普遍存在的过度设计 |
3.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误用与滥用 |
4.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缺失 |
(三)中国当代平面设计问题分析 |
1.设计是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 |
2.设计是一种文化表达 |
3.文化立场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性 |
二、中国设计文化立场与文化结构分析 |
(一)何谓设计文化立场 |
1.文化的由来和定义 |
2.文化立场的内涵 |
3.中国古代设计的文化立场概述 |
(二)中国设计文化特征 |
1.多元融合的设计文化 |
2.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
3.内敛含蓄的设计表达 |
(三)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设计文化结构分析 |
1.文化层次理论概述 |
2.设计文化的结构层次分析 |
3.设计文化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 |
三、重塑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的途径——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 |
(一)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
1.地理优势 |
2.政策优势 |
3.人才优势 |
(二)深圳平面设计文化之结构层次剖析 |
1.精神层——设计理念 |
2.物质层——设计语言 |
3.制度层——设计制度 |
(三)重塑设计文化立场的路径 |
1.在设计理念上做到“和而不同” |
2.在设计语言上做到“推陈出新” |
3.在设计制度上做到“规圆矩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康定斯基抽象艺术对包豪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康定斯基抽象艺术概述 |
第一节 求艺之因:摆脱社会不安 |
第二节 求艺之路:寻求艺术本质 |
第三节 求艺之果:《艺术的精神》 |
第二章 康定斯基抽象艺术与包豪斯的契合 |
第一节 抽象艺术与包豪斯:谱写时代华章 |
第二节 康定斯基与包豪斯:共赴理想道路 |
第三节 理念契合:“艺术综合”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
第三章 康定斯基抽象艺术对包豪斯设计教育的贡献 |
第一节 主授课程:注重精神分析 |
第二节 教学特点:突出个性创新 |
第三节 教学理论:《点、线、面》 |
第四章 康定斯基抽象艺术促进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
第一节 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创造新形式 |
第二节 技术与艺术新的统一:形式与功能并存 |
第三节 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发展:走向批量生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现代理念、现代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版式设计在海报中的应用[J]. 赖柳燕. 青春岁月, 2021(22)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艺术的现代应用研究[D]. 王翰琪.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5]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6]康定斯基艺术理论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平面设计的价值研究[D]. 黄筱茹.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7]现代服装设计中道家美学风格研究[D]. 赵艾茜.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8]现代服装设计中侘寂美学风格研究[D]. 王嘉睿. 东华大学, 2021(01)
- [9]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文化立场研究 ——以深圳平面设计现象为例[D]. 孟冬冬. 河南大学, 2020(06)
- [10]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康定斯基抽象艺术对包豪斯的影响[D]. 王向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