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接计算机打印接口的CAN总线适配卡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宇[1](2020)在《基于DSP的大功率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测控平台设计》文中指出当前电动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很多车企都在自主研发电动汽车,当然从总体的设计方案提出到最终汽车上路试跑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新能源电动汽车三大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安全性。因此在车用动力电机系统开发过程以及在进行实车性能测试之前,需要对电机系统进行精确测控,这就需要车用动力电机测控技术明显提升。电机及电控在装车之前需要做很多恶劣工况试验来测试其性能,提高前期的试验效率和安全性对于缩短开发周期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开发一套用来测试车用电机性能的电机测试平台对评估电动汽车性能有很好的实际作用。市面上也有许多通用和专用的测试系统,但商业化的电机测试系统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不利于客户尤其是电机专业研究单位的二次开发。为此,本论文针对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700k W车用电机项目,开发一套与之测试需求相匹配的电机测控系统,目的在于优化现场的调试工作、快速发现各种问题并减少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加快试验进程,提高试验人员的安全保障。本文依据汽车厂商对车用电机的试验要求以及后期跑车运行中数据采集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DSP28335核心处理器和虚拟仪器Lab VIEW开发平台的电动车用车永磁同步电机测控平台,以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的CAN总线为通信方式,连接电机、电控以及上位机软件形成整个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在线升级DSP程序的方法,实现电机出厂前各种试验工况的精准控制和状态监测,并利用4G无线通信技术采集跑车数据供分析,保障开发阶段的安全性和效率。在700k W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实际试验中,通过相关数据表明该测控平台完全能够满足电机测控需求。
杨学蒙[2](2014)在《基于CAN总线的工业园区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响应现代社会节能减排的需求,针对目前传统工业园区照明仍采用多点、多回路的相对独立的供电方式,回路相互之间无联系,且这种布线方式一旦确定,在照明要求发生改变时便不得不面临重新铺设线路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本课题首先采用微控制器STC89C51、CAN控制器SJA1000、CAN收发器PCA82C250为核心,完成了数据采集模块、执行器模块以及CAN总线接口电路三大部分的设计。其中数据采集模块包括TSL230B照度采集模块、HN911红外线采集模块以及按键电路模块;执行器模块由JGC-4F继电器开关电路以及PWM调光电路构成;接口电路包括89C51与CAN控制器的接口以及PC与CAN适配卡的接口。接着通过模块化编程思路完成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下位机按键和现场执行器的软件设计以及与上位机CAN总线与PC通信功能的程序设计。最后利用Access数据库和Visual Basic语言完成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数据库以及上层管理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实现了与现场节点的数据交换,满足了系统的控制需求。该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工业园区内商业区照明、办公区照明、以及公共区域照明等多场景照明的现代化照明要求,而且还可以实现对灯光的人性化管理,进而避免了人为管理所带来的用电浪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弊端。同时也克服了传统照明系统过多依赖控制者的个人能力、控制相对分散和无法有效管理等缺点。
胡国卿,邵培南,陈磊,李翔[3](2014)在《基于QEMU的外部总线仿真技术》文中提出综合嵌入式系统通过外部总线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通信连接。为解决综合嵌入式系统的接口测试问题,采用系统虚拟机仿真综合嵌入式系统的连接方式,通过在虚拟机中创建外部总线仿真模块,配置仿真模块的连接,从而实现虚拟机之间的通信。提出一种基于以太网通信的外部总线仿真结构,以CAN总线仿真为例,在全系统虚拟机QEMU的内部总线上配置与注册外部总线设备,为读写总线设备数据的接口建立共享内存,组织总线协议报文。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网络收发报文,可实现总线仿真节点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从而达到仿真总线的数据通信功能。
金振华[4](2013)在《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数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普通数控系统普遍存在着自动化水平低,且网络化水平低等问题。CAN总线作为当今自动控制方面研究应用的热点技术,能够用其实现开放以及数字化的多点的稳定通信网络,在汽车、工业现场、智能大厦等各种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由其组建的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以及易于扩展升级,设计及布线简单,系统运行稳定,开发成本低,使用及维护工作容易等优点。将CAN总线技术应用于数控系统中,从而可以很好的解决现代普通数控系统中的上述问题,实现了对数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本文通过使用CAN现场总线技术以及PC机技术,设计了一个分布式的数控系统。本文中给出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对CAN总线协议作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以CAN总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完成了对于CAN总线分布式数控系统下位机节点的硬件及其软件的设计工作,以及上位PC机的监控软件以及通信软件的设计工作。从而实现通过CAN总线将上位机与下位机连接起来组建分布式数控系统,PC机通过CAN总线将控制运动控制指令传递给下位机节点,从而来实现对数控系统进行控制的工作,下位机同时将实时运动状态通过CAN总线传递给上位机,用以实现上位机对下位机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PC机通过CAN总线适配卡与下位机智能节点相连,系统中CAN总线适配卡采用插接式,即插即用,使用起来方便灵活。下位机节点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单片机以及CAN协议转换模块和电机控制模块,下位机软件主要包括CAN总线通信程序以及电机控制程序。在上位机的设计部分,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模块、通信模块、界面显示操作模块以及插补算法模块,上位机软件使用C++Builder来实现。插补算法采用开环控制算法,文中给出了在本系统中对于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制定,并且系统进行的调试试验。本系统的结构合理、性能可靠,提高了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实现了PC机和数控设备之间的数据稳定快速传输,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分布式测控系统中。本系统具有简单易用、运行稳定、成本低廉的优点。
许燕[5](2011)在《基于CAN总线的灌区气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文中提出在灌区管理中,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确定河源来水量、作物的需水量是实现灌区用水量的科学调配的基础。灌区自然环境恶劣,观测点多且布局分散。我国目前使用的大部分灌区气象信息观测设施落后、数据传输不稳定、系统后期维护难度大且费用高,已远不能达到现代灌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分析灌区水量调配对气象信息监测的需求,研究低成本的灌区气象信息采集处理系统,设计软硬件系统并开发相应的产品用于灌区水量的科学调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灌区气象观测点多布置于人烟稀少地区,采用无线通信传输数据信号易受干扰,传输过程不稳定,因此在灌区内选用有线通信方式十分必要。对比传统RS-232和RS-485等有线传输方式,CAN总线具有以下优势:基于报文的多主工作方式、数据的传输速率高且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通用性强、性价比高等。因此,本文根据灌区气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自身的特点,将CAN总线通信技术运用至灌区气象要素的观测及数据传输系统中,CAN通信模块选用Microchip公司的带SPI接口的新型CAN控制器MCP2515。本设计由各观测节点、CAN适配卡和上位机等构成。其中观测节点单元包括气象数据采集模块、主控单元以及CAN通信模块,主要完成灌区气象要素的数据采集、处理、显示、数据发送等任务;使用TI公司的MSP430F169微控制器作为气象数据采集模块的主控芯片,Microchip公司的CAN控制器MCP2515和接收器82C250构成CAN通信模块;CAN适配卡完成CAN总线数据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程序设计方面使用C语言完成对气象传感器的信号处理、CAN通信模块报文的发送和接收以及CAN适配卡的程序设计。此外,上位机灌区气象数据管理软件使用VB6.0进行软件开发,实现灌区气象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存储等。试验表明:对于观测点分布区域广、布局分散,数据传输频率高、单次传输量小的灌区气象数据,使用基于报文的CAN总线技术能实现各种气象数据实时、稳定的传输,可根据当地情况自行选择观测节点数量,节约了投入成本,解决了我国灌区气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是灌区气象信息观测及数据传输的重要手段。
刘远宏,马宗坡,夏均忠,王萌[6](2011)在《基于现场总线的汽车检测线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研究了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检测线控制系统结构和检测流程,设计了基于PCI的CAN适配卡和基于CAN总线的智能化、自动化的检测设备,分析并设计了控制系统软件。该系统将控制功能延伸到检测设备,实现了系统的全分散控制,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自治性。检测设备通过总线进行双向、多节点的全数字通信,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施雅婷[7](2011)在《基于CAN总线的多电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AN总线是一种能够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总线式串行通信网络。作为工业现场总线中的一种,因其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而广受工业控制界的青睐。本文分析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并给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多电机分布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以DSP作为主控制器,设计了CAN智能节点及适配卡的硬件电路,作为整个系统的底层硬件平台;根据CAN总线的性能特点及技术规范,基于智能节点软件模型,确定了消息标识符的分配、报文帧格式、通信实现方式、报文滤波机制等内容,制订了CAN总线应用层协议,同时设计了报文的发送与接收、电机控制等软件接口;给出了智能节点、适配卡的主函数流程,完成了智能节点及适配卡的软件设计;以LabVIEW为平台设计了上位机监控软件,用于控制各智能节点,并可以实现各智能节点的电机转速、电流、故障信息、协同状态等数据的监测。在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CAN总线的多电机网络化分布式控制系统,并以无刷直流电机作为被控对象,对系统分别进行了单机测试、双机协同测试及故障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实时性好,能够实现CAN总线通信和上位机监控功能,可以满足工业生产中多电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需求。
高茹[8](2011)在《USB-CAN适配卡在轮型识别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汽车轮毂轮型代码自动识别系统为应用背景,针对原有系统的不足之处,设计了USB-CAN适配卡取代PCI-485卡。在USB-CAN适配卡设计方面,提出了一个新思路,采用USB-CDC协议,将USB虚拟成串口,模拟RS-232与上位机通信,不必开发针对用户特定系统的USB设备接口驱动程序,实现免驱动设计,降低开发难度:同时采用两路CAN接口,实现冗余设计,既充分利用了LPC2368微处理器的片内外设资源,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介绍了USB-CAN适配卡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软件设计方案,实现了数据准确可靠传输以及协议转换功能,并在实际应用中证明了本设计在接口方案上的易用性和可靠性。
孙宾[9](2011)在《智能供弹机器人控制系统通信实时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某在研项目的智能供弹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该机器人主要由堆栈无链供弹单元和连接供弹单元与自动机的柔性输弹带组成。为保证各单元的高速协同动作,控制系统选择了CAN总线作为通信总线,这也是该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分析供弹机构的采集量与控制量基础上,结合机器人的控制任务和结构特点,选择了以各供弹单元为分布式智能控制节点的CAN总线通信方案。在设计了CAN总线通信方案之后,本研究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作和调试试验。硬件设计制作试验主要包括CAN通信模块和总线通信串口测试模块的电路设计制作,以及上位机、CAN适配卡、物理传输介质的选型与调试。软件编制主要包括CAN通信协议的制定以及总线节点地址编码的确定,分析制定了总线传输中各类信息的优先级,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收发。此外,还进行了CAN通信模块和串口测试模块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为了验证本论文智能供弹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尤其是满足系统动作要求的总线实时性,本研究专门搭建了CAN通信测试平台,进行了节点之间的收发收通信测试,利用现有采样频率200KHz的动态信号采集及分析系统设计了一套通信信号测量方案,进行了总线通信时间的测量。为最大限度地发挥CAN总线在本控制系统中的效率,本文根据实验结果,对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部分测试实验。依据初步实验结果和CAN总线仲裁机制对系统实时性的影响的理论分析,确定了满足智能供弹机器人动作要求的通信机制和最低位速率,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AN总线的该智能供弹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是可行的。
朱黎军,李凤,宁胜平,习智[10](2010)在《基于W78E58单片机的CAN总线适配卡设计》文中研究指明CAN(Control Area Network)总线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和实时控制的总线式串行通讯网络。由于PC机一般不配备标准的CAN通讯模块,必须制作一块CAN通讯卡(CAN适配卡)。介绍了基于W78E58单片机进行设计的一种CAN总线适配卡的软、硬件设计思路。
二、连接计算机打印接口的CAN总线适配卡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接计算机打印接口的CAN总线适配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SP的大功率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测控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电机测控平台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介绍 |
2.1 电机测控系统的总体框架 |
2.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2.1.2 系统的硬件基本结构 |
2.1.3 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组成 |
2.2 对发电机的试验项目及判定方法 |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 |
2.3.1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PMSM数学模型 |
2.3.2 试验所用的永磁同步发电机结构和控制方法 |
2.4 CAN总线技术 |
2.4.1 CAN总线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
2.4.2 CAN报文的数据格式 |
2.5 DSP的二次Bootloader技术 |
2.5.1 DSP上电后的启动引导过程 |
2.5.2 二次Bootloader原理简介 |
2.6 4G无线传输技术 |
2.6.1 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 |
2.6.2 4G通信技术特点 |
2.7 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 |
第3章 系统硬件选型及电路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和原则 |
3.2 主控芯片DSP28335的选择 |
3.3 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3.1 控制器CAN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3.2 上位机CAN-USB适配卡选型 |
3.4 4G无线传输模块选型 |
3.5 电源模块设计 |
3.6 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
3.7 保护电路设计 |
3.8 故障存储电路设计 |
3.9 串口电路设计 |
第4章 系统各软件模块设计 |
4.1 主应用程序功能模块及开发平台介绍 |
4.2 CAN数据帧协议制定 |
4.3 CAN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4 4G无线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5 主上位机界面软件设计 |
4.5.1 上位机软件整体结构 |
4.5.2 CAN模块的驱动设计 |
4.5.3 用户登录模块 |
4.5.4 CAN适配卡启动与初始化 |
4.5.5 上位机CAN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 |
4.5.6 数据存储和查看模块 |
4.5.7 4G无线数据接收模块 |
4.6 底层Bootloader程序设计 |
4.6.1 底层程序功能 |
4.6.2 程序升级流程 |
4.7 在线升级上位机界面设计 |
4.7.1 Intel Hex文件解析 |
4.7.2 LabVIEW上位机程序编写 |
4.7.3 程序升级步骤 |
4.8 故障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功能验证 |
5.1 电动汽车用发电机试验平台介绍 |
5.2 4G远程监控端功能测试 |
5.3 电机试验结果 |
5.3.1 电机空载反电动势测定 |
5.3.2 发电机运行在电动状态 |
5.3.3 电机额定温升试验 |
5.4 利用上位机诊断故障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致谢 |
(2)基于CAN总线的工业园区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AN 总线技术概述 |
2.1 CAN 总线简介 |
2.2 CAN 总线工作原理 |
2.3 CAN 总线的报文格式 |
2.4 网络拓扑结构及 CAN 总线通讯方式 |
2.4.1 网络拓扑结构 |
2.4.2 CAN 总线通讯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3.1 系统功能需求 |
3.2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结构体系 |
3.3 系统方案设计 |
3.3.1 系统方案的设计原则 |
3.3.2 硬件方案的确定 |
3.3.3 软件方案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器硬件总体框架 |
4.2 数据采集模块 |
4.2.1 照度检测模块 |
4.2.2 红外线探测模块 |
4.2.3 按键电路设计 |
4.3 执行器电路设计 |
4.3.1 继电器设计 |
4.3.2 PWM 调光电路设计 |
4.4 CAN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4.4.1 SJA1000 控制器概述 |
4.4.2 CAN 收发器 82C250 概述 |
4.4.3 CAN 总线与 89C51 接口电路硬件设计 |
4.4.4 PC-CAN 适配卡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按键程序设计 |
5.2 现场执行器软件设计 |
5.2.1 继电器开关电路程序设计 |
5.2.2 调光子程序设计 |
5.3 上位机与 CAN 总线通信设计 |
5.4 上层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5.4.1 数据库设计 |
5.4.2 VB 操作 ACCESS 的方法 |
5.4.3 人机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数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现场总线技术简介 |
1.2.1 现场总线技术的特性 |
1.2.2 现场总线系统的主要优点 |
1.2.3 几种常用的现场总线 |
1.3 CAN总线研究的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5 本系统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CAN总线协议 |
2.1 CAN总线协议的主要特点 |
2.2 CAN总线信号传输的距离与信号电平形式 |
2.3 CAN总线协议的网络结构 |
2.4 CAN总线帧的类型及组成结构 |
2.5 CAN总线的仲裁机制 |
2.6 CAN总线的位定时的机制 |
2.7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下位机智能节点的总体结构 |
3.2 STC10F08XE单片机 |
3.3 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 |
3.3.1 SJA1000主要的新功能 |
3.3.2 SJA1000的主要引脚的说明 |
3.3.3 SJA1000的主要寄存器 |
3.4 CAN总线收发器件PCA82C250 |
3.4.1 PCA82C250主要的特点 |
3.4.2 PCA82C250的工作原理 |
3.5 下位机智能节点中的总线通信部分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
3.5.1 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控制模块 |
3.5.2 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的驱动电路设计 |
3.6 步进电机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6.1 步进电机简述 |
3.6.2 步进电机的主要特点 |
3.6.3 步进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3.7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各主要的模块简介 |
4.2 智能节点的主程序部分 |
4.3 SJA1000在Intel的模式下读写内部寄存器的方法 |
4.3.1 SJA1000的寻址方法 |
4.3.2 在Intel模式下读SJA1000内部寄存器 |
4.3.3 在Intel模式下对SJA1000的内部寄存器进行写操作 |
4.4 CAN总线控制器件SJA1000的初始化模块 |
4.4.1 SJA1000的初始化流程 |
4.4.2 SJA1000的验收滤波设置 |
4.4.3 总线定时器的定时方法 |
4.5 下位机中CAN总线发送程序 |
4.6 总线智能节点的接收工程序的设计 |
4.7 步进电机的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 |
4.8 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5.2 CAN总线适配卡 |
5.2.1 PCI总线 |
5.2.2 CAN总线适配卡的主要结构 |
5.3 CAN总线应用协议的制定 |
5.3.1 CAN总线系统的ID号码段的分配对数据帧中的数据字节的定义 |
5.3.2 对数据帧中的数据字节的定义 |
5.4 系统的上位机软件 |
5.4.1 CAN总线适配卡的初始化工作流程 |
5.4.2 上位机发送程序设计 |
5.4.3 上位机接收程序设计 |
5.4.4 监控界面显示部分 |
5.5 数控系统的插补算法 |
5.5.1 直线插补算法 |
5.5.2 圆弧的插补 |
5.5.3 终点的判断方法 |
5.5.4 上位机运动控制程序设计 |
5.6 上位机的运动控制临控图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CAN总线的灌区气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气象要素在灌区中的重要性 |
1.1.2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1.1.3 CAN 总线技术在灌区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应用中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CAN 总线技术 |
2.1.1 CAN 总线概述 |
2.1.2 CAN 总线特点 |
2.1.3 帧类型 |
2.1.4 帧格式 |
2.1.5 帧优先级仲裁 |
2.1.6 CAN 总线传输 |
2.2 灌区气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总体功能要求 |
2.3 灌区气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总体结构 |
2.3.1 CAN 总线网络结构 |
2.3.2 系统总体结构 |
2.3.3 观测节点单元结构 |
2.3.4 CAN 总线适配卡结构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单元硬件设计 |
3.1.1 主控单元微控制器选型 |
3.1.2 MSP430F169 微控制器开发平台介绍 |
3.1.3 微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
3.2 通信模块设计 |
3.2.1 CAN 控制器选型 |
3.2.2 CAN 总线收发器选型 |
3.2.3 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3 气象数据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3.3.1 温湿度传感器 |
3.3.2 风速、风向传感器 |
3.3.3 雨量传感器 |
3.4 CAN 适配卡设计 |
3.4.1 CAN 适配卡微控制器选型 |
3.4.2 STC89C54 单片机开发平台介绍 |
3.4.3 CAN 适配卡硬件电路设计 |
3.5 硬件总体测试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观测节点单元程序设计 |
4.1.1 观测节点单元主程序设计 |
4.1.2 微控制器与CAN 控制器初始化 |
4.1.3 气象数据采集模块 |
4.1.4 CAN 通讯程序设计 |
4.2 CAN 适配卡程序设计 |
4.2.1 CAN 适配卡主程序设计 |
4.2.2 CAN 接收中断程序设计 |
4.2.3 RS-232 接收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Visual Basic 简介 |
4.3.2 MSComm 控件 |
4.3.3 上位机软件功能分析 |
4.3.4 上位机软件程序实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CAN总线的多电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分布式控制系统概述 |
1.2.1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2.2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1.3 现场总线概述 |
1.3.1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
1.3.2 现场总线技术在DCS 中的应用 |
1.3.3 几种常见的现场总线比较 |
1.3.4 CAN 总线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CAN 总线技术规范简介 |
2.1 CAN 的性能特点 |
2.2 CAN 协议的结构模型 |
2.3 CAN 总线的帧结构 |
2.4 CAN 总线访问机制 |
2.5 错误检测与错误处理 |
2.6 位定时与同步机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 总线多电机分布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3.1 系统总体结构 |
3.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1 CAN 智能节点的一般结构 |
3.2.2 CAN 智能节点硬件设计方案 |
3.2.3 CAN 适配卡硬件设计方案 |
3.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3.3.1 智能节点软件设计方案 |
3.3.2 适配卡软件设计方案 |
3.3.3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TMS320F2812 简介 |
4.2 DSP 外围电路设计 |
4.3 CAN 总线通信模块设计 |
4.3.1 TMS320F2812 的eCAN 控制器简介 |
4.3.2 CAN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验结果 |
5.1 CAN 智能节点及适配卡软件设计 |
5.1.1 CAN 总线应用层协议设定 |
5.1.2 eCAN 模块初始化 |
5.1.3 报文发送与接收模块 |
5.1.4 中断服务程序模块 |
5.1.5 电机控制接口模块 |
5.1.6 智能节点主函数模块 |
5.1.7 适配卡主函数模块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2.1 串口应用层通信协议制定 |
5.2.2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8)USB-CAN适配卡在轮型识别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轮型识别系统功能概述 |
2.2 USB-CAN适配卡设计目标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比较 |
第三章 CAN接口方案及底层驱动程序设计 |
3.1 CAN相关技术概要 |
3.2 LPC2368 CAN模块介绍 |
3.3 CAN接口电路设计 |
3.4 LPC2368 CAN驱动程序设计 |
第四章 USB设备控制器程序设计 |
4.1 USB相关技术概要 |
4.2 LPC2368 USB模块介绍 |
4.3 USB接口电路设计 |
4.4 USB设备控制器底层驱动程序与USB设备层协议程序设计 |
第五章 USB-CAN在轮型识别系统中的应用 |
5.1 USB-CAN适配卡设计与实现 |
5.2 USB-CAN适配卡在轮型识别系统中的应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智能供弹机器人控制系统通信实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供弹系统简介 |
1.2 控制系统概述 |
1.3 现场CAN总线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供弹机器人控制系统分析 |
2.1 系统功能分析 |
2.2 系统控制方案 |
2.3 系统决策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通信硬件设计 |
3.1 单元控制节点电路 |
3.1.1 CAN通信电路 |
3.1.2 串口检测电路 |
3.1.3 开关量采集电路 |
3.1.4 执行机构控制电路 |
3.2 上位机硬件配置 |
3.2.1 CAN适配卡选型 |
3.2.2 上位机选型 |
3.3 物理总线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通信软件设计 |
4.1 CAN通信协议设计 |
4.1.1 系统参量分析 |
4.1.2 节点地址编码 |
4.1.3 报文标识符分配 |
4.2 单元控制节点程序设计 |
4.2.1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2.2 CAN通信程序设计 |
4.2.3 串口检测程序 |
4.2.4 数据采集流程 |
4.2.5 执行机构操作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CAN通信实验测试 |
5.1 实验设备 |
5.2 CAN通信测试 |
5.3 CAN通信结果输出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通信可行性分析 |
6.1 供弹机构运动分析 |
6.1.1 CAN通信测试方案概述 |
6.1.2 测试方案问题分析 |
6.2 测试方案的改进 |
6.2.1 通信测试方案改进分析 |
6.2.2 改进方案的验证 |
6.3 系统通信速率性能分析 |
6.3.1 通信实际位速率 |
6.3.2 系统通信位速率要求 |
6.3.3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6.3.4 通信实验的改进 |
6.4 总线仲裁对通信实时性的影响 |
6.4.1 CAN总线仲裁机制 |
6.4.2 仲裁机制对实时性影响 |
6.5 实验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和改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W78E58单片机的CAN总线适配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AN卡的硬件设计 |
1.1 W78E58的数据存储器及扩展电路 |
(1) 数据总线的连接: |
(2) 地址总线的连接: |
(3) 控制总线的连接: |
1.2 MCU和双口RAM接口电路的设计 |
1.3 PC机和双口RAM接口电路的设计 |
1.4 MCU和CAN控制器的接口电路设计 |
1.5 CAN总线收发电路 |
2 CAN卡的软件设计 |
2.1利用面向数据流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设计 |
2.2程序模块的组织方法 |
2.3定时触发采样的中断程序流程 |
2.4CAN总线控制器的初始化程序设计流程 |
2.5 CAN总线数据的发送和接受流程设计 |
3 结束语 |
四、连接计算机打印接口的CAN总线适配卡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SP的大功率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测控平台设计[D]. 张鑫宇. 湖南大学, 2020(08)
- [2]基于CAN总线的工业园区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D]. 杨学蒙. 长安大学, 2014(02)
- [3]基于QEMU的外部总线仿真技术[J]. 胡国卿,邵培南,陈磊,李翔. 计算机工程, 2014(02)
- [4]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数控系统研究[D]. 金振华. 山东大学, 2013(10)
- [5]基于CAN总线的灌区气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D]. 许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6]基于现场总线的汽车检测线控制系统研究[J]. 刘远宏,马宗坡,夏均忠,王萌. 中国测试, 2011(02)
- [7]基于CAN总线的多电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研究[D]. 施雅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8]USB-CAN适配卡在轮型识别系统中的应用[D]. 高茹.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9]智能供弹机器人控制系统通信实时性研究[D]. 孙宾.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5)
- [10]基于W78E58单片机的CAN总线适配卡设计[J]. 朱黎军,李凤,宁胜平,习智. 新余高专学报,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