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4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4例临床分析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儿[1](2012)在《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是导致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癫痫(epilepsy)等儿童脑病的直接因素。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至今仍为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何有效改善HIE所致的病理状况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十几年来,针灸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之一的脑瘫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针灸在脑瘫领域展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患儿接受针灸治疗的年龄越小,疗效越显着,因此萌生了在新生儿期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患儿进行针灸治疗的想法。但由于HIE的危险性和严重性、现代医学目前在我国医学系统尤其是新生儿急救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医针灸对该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尚属空白、中医“科学性”受现代医学质疑、针灸作为有创治疗在新生儿领域的安全性等多种原因,决定了目前中医针灸难以进入该领域一展所长。因此,先在动物实验上验证中医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深入探索和揭示针灸治疗HIE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推动针灸治疗进入新生儿HIE领域的进程。靳三针疗法是已故广州中医药大学治疗弱智儿童的首席教授靳瑞教授所创立的学术体系,被誉为“岭南针灸新流派”。靳瑞教授及其带领的靳三针团队,以“靳三针头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病二十余年,疗效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将“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和儿童自闭症临床规范化研究”两项成果作为临床适宜疗法向全国推广。目前对“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病的临床观察研究很多,但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实验基础研究。本论文目的有二:一方面,以“靳三针头穴”为切入点,旨在探索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减少新生神经细胞凋亡有关,并进一步寻求其起效通路,为针灸治疗HIE寻找可靠的实验依据;另一方面,以针刺介入时间为切入点,比较HIBD发生后不同时间开始针刺对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方法文献研究本部分回顾了现代医学对新生儿HIE的认识和治疗进展、古代中医对新生儿HIE认识和现代中医治疗进展、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进展等三大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新生儿HIE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实验研究本部分共包括六个实验项目。实验一采用延迟5min剖宫产术模拟宫内窘迫制造HIBD新生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自然分娩的新生大鼠)和假手术组(正常剖宫产术分娩的新生大鼠)作为对照组。根据新生大鼠出生时神经行为学表现、脑组织HE染色鉴定造模成功。将实验一中获得的各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再根据处死观察的时间分为21d、28d、35d、42d、49d亚组,每组雌雄各半,饲养到第14天时,用苦味酸标记后,进入后续实验。实验二观察各组新生大鼠14~49天的体重变化,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实验三~六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缺血灶中的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其中:实验三采用Tunel法检测大脑皮质中凋亡的神经细胞数量;实验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验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BrdU.Nestin蛋白的表达,来反映大脑皮质中新生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增殖状况;实验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抗凋亡基因14-3-3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研究1、建立模型1)新生大鼠死亡率:出生21天时各组死亡率为正常组5.13%(4/78),假手术组6.82%(3/44),模型组14.66%(28/191),卡方检验p=0.049。2)新生大鼠出生时表现:正常组甫出生即全身呈现较深的粉红色,在雌鼠的舔舐下可扭动身体、挥舞四肢、发出叫声,并可迅速吃乳。假手术组和造模组甫从子宫中取出时,均全身青紫或苍白,四肢伸展,没有呼吸,心跳过速,对触觉刺激无反应。3)新生大鼠出生第2天翻正反射:最短翻正时间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次翻正中的成功次数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悬吊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均短于正常组(P<0.01)和假手术组(P<0.01)。5)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斜坡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而和假手术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常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27只,成功25只(92.6%),不成功2只(7.4%);假手术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15只,成功13只(86.7%),不成功2只(13.3%);造模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84只,成功55只(65.5%),不成功29只(34.5%)。卡方检验P<0.01,可以认为斜坡试验成功与否的结果与组别有关。6)脑组织HE染色:正常组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分布由表及里可见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神经元的6层结构完整。神经元圆形或锥形,细胞质内见嗜碱性均匀分布的尼氏体,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核膜明显。在一片正常细胞中间或出现个别固缩细胞。假手术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6层结构基本完整,局灶区域可见3层(外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胞浆红染,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模型组大脑皮质的3层和5层(外锥体细胞层和内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体积缩小,变成三角形,胞浆呈均匀的嗜伊红染色,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海马椎体细胞层细胞亦见上述变化。2、针刺对体重的影响:新生大鼠14-49天体重:35天龄前,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正常组或假手术组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天龄后,各组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针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针刺1组凋亡细胞个数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35-49天龄时均少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少于针刺1组(P<0.05)。4、针刺对Caspase-3的影响:针刺1组Caspase-3的表达21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42和49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BrdU的影响:针刺1组BrdU的表达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BrdU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BrdU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Nestin的影响:针刺1组Nestin的表达21和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7、针刺对14-3-3的影响:针刺1组14-3-3的表达21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28天和35天龄时,表达急剧降低,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14-3-3的表达35天龄时低于模型组和正常组(P<0.01),42天和49天龄时,表达略有上升,而模型组和正常组在此阶段的大脑皮质中已经没有表达。35天龄时,针刺2组14-3-3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结论文献研究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中西医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仍以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为主,高压氧、亚低温、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方法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未大规模应用于临床。2、古代中医对该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古人已经发展出一套处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类似症状的辨证论治方案。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古代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也未与现代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功对接。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广大中医研究者去挖掘和应用。3、现代中医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领域以数种单一中药提取物制剂为主,临床应用也未体现中医的辨证论证精神。针灸推拿对该病的治疗集中于其神经后遗症——脑性瘫痪上,真正在新生儿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报道非常少。实验研究1、延迟5min剖宫产术在短期内可以制备大量长期存活的HIBD新生大鼠,高度模拟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病机制,且操作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造模方法。该方法可造成相对温和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出生后21-49天存在神经细胞“延迟凋亡”现象,是研究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理想模型。2、获得正常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和细胞凋亡的生理规律:(1)正常新生大鼠21-42天龄时大脑皮质的神经干细胞持续存在,42-49天年龄段突然下降,表明42-49天年龄段,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熟。(2)正常新生大鼠42天龄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出现凋亡高峰,随后逐渐下降。42天以前,大脑皮质中可能存在某些抑制Caspase-3促凋亡作用的因素,抑制神经细胞过度凋亡,14-3-3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42天以后,14-3-3表达消失,大量神经细胞进入凋亡程序,但Caspase-3可能与此无关。3、获得模型组新生大鼠细胞凋亡相关的病理规律:(1)该模型42天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开始大量凋亡,新生神经干细胞减少,同时伴随异常的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很可能不是正常成熟的神经元,而是修复损伤的其他神经细胞。(2)42-49天年龄段,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出现“延迟凋亡”的现象,与Caspase-3的表达存在因果关系。4、获得针刺对观察指标的作用规律:(1)针刺具有抑制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的细胞凋亡和BrdU的表达、提高大脑皮质中Nestin和14-3-3表达水平的作用。其中,针刺2组的上述作用均优于针刺1组。(2)针刺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针刺提高14-3-3的表达水平有关,并通过抑制凋亡,间接抑制了BrdU的表达,另一方面,针刺具有促进Nestin在大脑皮质中表达的作用,能提高损伤区的新生神经干细胞水平,从而修复受损组织。(3)针刺对Caspase-3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针刺抑制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很可能不是通过Caspase-3途径来实现的。5、针刺介入时间研究对临床应用的启示:(1)决定针刺介入时间的关键,不一定在于越早越好。最佳的针刺介入时机,应取决于受针刺影响的靶蛋白,以及该蛋白在HIBD模型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表达发生转折的年龄段。(2)针刺影响靶蛋白表达的维持时间偏短,提示机体对针刺具有耐受性。因此找准关键时间点介入针刺治疗,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定时更换穴位进行刺激,可能有利于减少机体对该穴位的耐受性,提高针刺治疗敏感度。

周丹丹[2](2020)在《TSPO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有关,受损脑组织内小胶质细胞存在经典激活(M1)和替代激活(M2)两种表型,分别发挥促炎和抗炎、修复功能。在缺氧的早期,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表现为M1型,约24小时后转为M2型。从分子水平分析HIE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相关机制,可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显示TSPO在静息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很低,当小胶质细胞因神经系统受损而出现活化时,TSPO水平经检测呈现明显升高,表明小胶质的激活与TSPO的表达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另有研究显示PPARγ通路的激活还可参与血肿的清除及神经功能的保护。因此本课题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来探讨外周型苯二氮?受体转运蛋白(TSPO)是否介导PPARγ通路来调节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从而为新生儿缺血、缺氧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1)体内实验:本次实验我们选择Rice-Vannucci法来建立新生Wistar大鼠缺血缺氧模型,将处理后的大鼠分成四组:(1)A组(假手术组,n=20);(2)B组(模型组,n=20);(3)C组(模型+PBS注射组,n=20);(4)D组[模型+Atriol(TSPO抑制剂)注射组,n=20]。各组大鼠造模后第3天后分两批处死,分别进行灌注取脑(用于免疫荧光分析)和断头取脑(用于蛋白检测)。对各组大鼠脑组织行尼氏染色检查,并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法来检测造模后第3天不同组中PPARγ通路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选择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脑组织中Iba-1+CD16/32、Neu N+caspase-3及Iba-1+CD206的共定位表达情况进行检测。(2)体外实验:分离BALB/c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将上述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原代小胶质细胞按照1×104的细胞数接种于48孔板内,并选择20ng/ml的r IL-4对小胶质细胞分别处理0,6,12,以及24小时。将细胞分成五组:(1)Control组:为正常培养的小胶质细胞;(2)IL-4组:为经过20ng/ml的r IL-4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M2表型模型;(3)IL-4+Atriol组:为经过r IL-4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M2表型模型加Atriol(50μM)处理;(4)IL-4+FGIN-1-27组:为经过r IL-4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M2表型模型加FGIN-1-27(1μM)处理;(5)IL-4+HA-TSPO组:取转染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使用r IL-4进行诱导处理。将5组细胞置于37℃的细胞培养箱内继续培养12h。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TSPO、PPAR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TSPO、PPARγm RNA及M2极化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206、Arg-1、YM-1和FIZZ-1的表达情况;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中BDNF、CNTF-1、IGF-1和NGF-1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体内实验:(1)造模后第3天B、C组大鼠的损伤侧可见明显的水肿,而D组大鼠的损伤侧水肿情况较B、C组大鼠显着减轻。经过统计分析,B、C及D组大鼠损伤侧脑含水量相较于A组大鼠显着升高;同时相较于B、C组大鼠,D组大鼠损伤侧脑含水量着降低(P<0.05)。同时B、C及D组大鼠损伤侧EB的含量相较于A组显着升高;而相较于B、C组大鼠,D组大鼠损伤侧的EB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Nissl染色结果则显示A组大鼠的海马区及大脑皮层的细胞整齐排列,具有正常的结构,而B、C、D组的上述细胞则可见结构出现紊乱,经统计分析3组细胞的丢失量显着高于A组大鼠(P<0.05)。然而D组大鼠右侧脑组织的细胞坏死及变性程度相较于B、C组大鼠显着减轻,且D组大鼠细胞的丢失量显着低于B、C组大鼠(P<0.05)。(2)相较于A组大鼠,B组、C组和D组大鼠脑组织中Neu N+Caspase-3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的阳性细胞数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同时B组、C组大鼠脑组织中Neu N+Caspase-3荧光蛋白表达共定位的阳性细胞数表达水平显着高于D组大鼠(P<0.05)。A组大鼠的神经元基本未出现凋亡,而B组、C组和D组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同时B组、C组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较于D组显着升高,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较于D组显着下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B组、C组新生Wistar大鼠脑组织在造模后的第3天,Iba-1+CD206及Iba-1+CD16/32荧光蛋白共定位阳性细胞的水平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C组和D组新生Wistar大鼠脑组织Iba-1+CD206及Iba-1+CD16/32荧光蛋白共定位阳性细胞的水平显着高于A组(P<0.05);同时B组、C组中荧光蛋白表达共位阳性细胞中Iba-1+CD16/32细胞的水平相较于Iba-1+CD206细胞显着升高;但在D组中,荧光蛋白表达共位阳性细胞中Iba-1+CD16/32细胞的水平相较于Iba-1+CD206细胞显着降低(P<0.05)。(4)B、C及D组大鼠脑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较于A组均显着降低(P<0.05),而TSPO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着升高(P<0.05);同时D组大鼠脑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相较于B、C组显着升高(P<0.05),而TSPO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着降低(P<0.05)。2.体外实验:(1)小胶质细胞在镜下主要呈现长梭形、圆形及阿米巴样,该细胞贴壁生长。为了对小胶质细胞的纯度进行检测,我们对其进行DAPI和Lectin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我们获取的小胶质细胞纯度已超过96%。(2)将纯化后的小胶质细胞使用20ng/ml的r IL-4分别诱导0、6、12和24小时,检测TSPO和PPARγ蛋白及m RNA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r IL-4诱导6、12小时后,TSPO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诱导24小时后略有恢复。r IL-4诱导后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最高表达水平在诱导12小时后。同时TSPO和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与两者的蛋白表达水平一致。(3)为了进一步研究TSPO在极化为M2表型小胶质细胞中的功能,用不同TSPO配体处理小胶质细胞12小时,并测定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活化的PPARγ定位于细胞核并引起靶基因的激活或抑制。在免疫印迹实验前提取小胶质细胞的核蛋白和胞质蛋白,分析PPARγ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SPO拮抗剂Atriol增强了极化为M2表型小胶质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而TSPO激动剂FGIN-1-27则抑制了PPARγ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TSPO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显着抑制r IL-4诱导后小胶质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提示极化为M2表型小胶质细胞中PPARγ的表达和激活受到TSPO的调控。(4)为了确定r IL-4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2极化是否受TSPO的调节,我们通过实时PCR方法检测TSPO干预后极化为M2表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r IL-4明显增加小胶质细胞中CD206、Arg-1、YM-1和FIZZ-1基因的表达,表明小胶质细胞呈M2表型极化。同时TSPO拮抗剂Atriol增强了r IL-4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中CD206、Arg-1、YM-1和FIZZ-1基因的表达。与r IL-4诱导组相比,TSPO激动剂FGIN-1-27和TSPO过表组上述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提示TSPO是参与小胶质细胞M2极化的重要调节因子。(5)我们使用TSPO配体对培养的小胶质细胞进行干预,检测培养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1(CNT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神经生长因子1(NGF-1)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r IL-4可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BDNF、CNTF-1、IGF-1和NGF-1;PK11195同样可增强BDNF、CNTF-1、IGF-1和NGF-1的表达水平,FGIN-1-27和TSPO过度表达组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提示TSPO通路可能参与调控了小胶质细胞的促营养能力。结论:TSPO可能通过介导PPARγ通路调控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M2表型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而对受损神经发挥保护作用。

王静[3](2020)在《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Neonatal hypocalcemia)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新生儿低钙血症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及钙剂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引起对新生儿低钙血症危害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的预防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区救治的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253例,根据测定的血液中钙浓度值将其分为低钙血症组(n=90)和非低钙血症组(n=163),其中患新生儿低钙血症且合并心律失常的患儿42例。对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SPSS软件,将与新生儿低钙血症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以新生儿低钙血症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发病时间:新生儿低钙血症组患儿发病时间≤生后72小时共86例(95.56%),发病时间>生后72小时共4例(4.44%)。2新生儿低钙血症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钙血症组与非低钙血症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呼吸暂停、呼吸衰竭7种因素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母亲妊娠期糖尿病与低血钙发生显着相关(P<0.05),为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关系:90例低钙血症患儿中,42例出现心律失常,本组患儿中42例临床均表现为心音低钝,30例出现心率下降。心电图检查结果:Q-T间期延长的33例(足月儿>0.19s,早产儿>0.20s),Ⅱ°房室传导阻滞的8例,Ⅲ°房室传导阻滞的1例。其中1例患儿总血钙浓度<1.20 mmol/L,心电图表现为Ⅲ°传导阻滞;14例总血钙浓度波动于1.201.40mmol/L,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及Ⅱ°房室传导阻滞;总血钙浓度﹥1.40mmol/L为27例,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组患儿与不合并心律失常组患儿相比血钙水平较低。其中患新生儿低钙血症且合并心律失常患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与血钙浓度密切相关。4钙剂治疗效果:新生儿低钙血症组患儿中临床出现心音低钝、心率减慢的行心电图(ECG)检查,其中心电图异常的42例,分别为Q-T间期延长、Ⅱ°房室传导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立即应用10%葡萄糖酸钙治疗,其中40例在应用第一剂后短时间内恢复,余2例在2天内恢复,患儿心音均正常,心率恢复,复查血钙正常,低血钙纠正后复查心电图均正常。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生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中,新生儿早期低钙血症较多见,故对生后72小时以内的新生儿应给予高度重视。2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窒息发生和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新生儿,出现低钙血症的危险性越大,故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相关情况的发生。3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患儿血钙浓度越低越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类型与血钙浓度密切相关,血钙浓度越低,发生心律失常程度越重,故对有导致低钙血症危险因素的危重患儿应积极检测电解质,及时复查,特别是当患儿出现心音降低、心率下降,易惊等早期表现时,更应及时检查、治疗,以免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儿生命。4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合并心律失常的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应及早识别并及时补充钙剂,这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恢复,减少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发生严重并发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图[0]幅;表[4]个;参[86]篇。

刘结民[4](2019)在《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热敏灸大椎穴治疗新生儿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ICR小鼠(重约3~5g)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艾灸治疗组依据小鼠尾温变化再次分为非热敏灸组(尾温未上升)和热敏灸组(尾温升高)。缺氧缺血模型组、艾灸治疗组按照Rice-Vannucci和Levine的方法制备NHIE模型;以生长发育的体重、神经行为学测试(翻正反射、悬崖躲避试验、趋地反射试验、抓力试验)、形态学观察、TTC、TUNEL、caspase-9为检测指标。结果:纳入统计的四组新生小鼠体重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在术后三天,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的小鼠体重增长较快,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小鼠的翻正反射时间、悬崖躲避试验时间、趋地反射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而抓力试验时间延长,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均减少(P<0.05),且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缺氧缺血模型组小鼠左侧脑组织表面出现大面积苍白、液化现象,且脑组织萎缩,大面积梗死;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梗死面积较小,热敏灸组梗死面积最小。缺氧缺血模型组左侧脑组织细胞排列顺序杂乱无章,细胞大量丢失,缝隙变大;与缺氧缺血模型组比较,非热敏灸组仅少量细胞脱落,热敏灸组细胞脱落数量最少。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TUNEL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非热敏灸组和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较缺氧缺血模型组减少(P<0.05);热敏灸组较非热敏灸组表达的caspase-9阳性细胞总数减少(P<0.05)。结论:热敏灸大椎穴可以增加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的体重,提高其运动功能,减少脑梗死面积,抑制细胞脱落,其机理也许与降低脑组织中caspase-9的阳性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数量有关。

黄天愚[5](2019)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槐杞黄颗粒(还尔金)是目前广泛用于呼吸、免疫、肾脏等系统的一个中成药制剂。因安全有效而被西医各领域临床医生所接受和欢迎。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瞄准新生儿领域,确立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作为槐杞黄颗粒的治疗对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委托我科室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因HIE临床上以惊惕、痉挛、抽搐为其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惊风范畴。中医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肾主脑、生髓”。故本病的中医病机多属肝肾阴亏,阻络动风,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该病的治疗大法。笔者以此为立题依据,选用槐杞黄颗粒作为实验试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该制剂对HIE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同时初步明确其对于HIE的作用机制与途径,从而证明该制剂治疗HIE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其投入新生儿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通过进行有关HIE的中医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现代西医学关于HIE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此次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结果来分析探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HIE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Vannucci模型作为HIE动物造模模型,采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SD大鼠进行灌胃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病理切片的HE染色来评估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脑缺氧缺血以及脑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测定Caspase-3、S100B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学观察:造模成功后,模型组SD大鼠均出现行为能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睁眼困难等改变。而假手术组SD大鼠无上述改变。槐杞黄组SD大鼠早期的行为能力有与模型组相似的改变,后期行为能力改变较前期而言有减轻。2.HE染色观察结果:完成造模后的几个特定时间点,假手术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表现均正常;模型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核溶解等情况;槐杞黄组与模型组相比,早期改变与模型组相似,后期脑组织改变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脑组织相似。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SD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与假手术组SD大鼠S100B、Caspase-3浓度相比,在2h、1d、3d、7d四个时间点均有升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该结果提示:新生儿HIE动物模型造模的制备是成功的;造模后1d、3d、7d三个时间点,槐杞黄组中的S100B、Caspase-3浓度相较模型组而言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槐杞黄颗粒具有下调新生儿HIE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的作用。研究结论:1、槐杞黄颗粒可改善HIE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并对HIE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具有一定修复功能,说明槐杞黄颗粒具有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展的作用。2、槐杞黄颗粒可以降低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酶含量,以减少脑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3、槐杞黄颗粒可以下调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S100B蛋白表达,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通过干预S100B的表达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修复大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减少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HIE病情发展的作用。

冯凯泉[6](2019)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近两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6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和70例非HIE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HIE的产前、产时及产后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降低HIE的发病率及改善预后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64例诊断为HIE的新生儿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非HIE新生儿70例为对照组,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可能引起HIE的产前、产时及产后相关危险因素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应用X2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两组在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探讨各因素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性,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同期暴露的新生儿数为5258例,64例诊断为HIE,罹患率为1.21%。产前危险因素中,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孕母妊娠期合并高血压、胎盘异常、孕期未规律产检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孕母年龄、孕母流产史、孕母妊娠期合并糖尿病、胎膜早破、孕期合并感染、孕期保胎史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产时危险因素中,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脐带异常、产程异常、羊水异常、胎心异常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分娩方式、胎儿出生体重等因素无显着差异(P>0.05)。产后危险因素中,病例组与对照组在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性酸中毒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新生儿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衰竭等因素中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本文统计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罹患率为1.21%。2.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密切相关的产前危险因素包括:孕母妊娠期合并高血压、胎盘异常、孕期未规律产检。产时危险因素包括:脐带异常、产程异常、羊水异常、胎心异常。产后危险因素包括: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性酸中毒。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与胎儿产前、产时、产后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要提高社会对胎儿及孕母健康的重视程度,普及孕妇规律产前检查,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避免以上与HIE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生。对存在HIE高危因素的患儿需积极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做好定期随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朱元元[7](2018)在《基于iTRAQ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方法筛选轻、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与健康新生儿的血浆差异表达蛋白,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部分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探讨其临床意义,为HIE生物标记物的发现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并符合HIE的诊断及分度标准(200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订)的HIE足月新生儿共57例(轻度HIE27例,中度HIE16例,重度HIE14例),均于入院时(生后5.19±2.12小时)、行治疗之前采集血标本。选择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同期于苏州市立医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血时间为生后6.46±1.79小时。2.从正常对照组,轻、中、重度HIE组四组中每组各随机选择4例,通过iTRAQ方法筛选HIE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浆差异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HIE潜在生物标志物。3.基于蛋白组学的结果,另选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的血标本,采用PCR以及Western Blot方法选取部分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在轻度HIE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共发现69个差异蛋白,其中18种蛋白上调,51种蛋白下调,在上调蛋白中,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升高最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倍数为8.44。在中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中共筛选出115中差异蛋白,其中27种蛋白上调,88种蛋白下调。在重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中共筛选出133种差异蛋白,其中14种蛋白上调,119种蛋白下调。2.在轻度HIE组与对照组、中度HIE组与对照组、重度HIE组与对照组三个比较组中同时存在的差异蛋白有51种。其中蛋白质S100A8在三组HIE中表达均上调,随着HIE进展,差异倍数呈升高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载脂蛋白M(Apolipoprotein M,APOM)在轻、中、重HIE三组中均下调,随着HIE进展,差异倍数呈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在轻度HIE中上调,中、重度HIE中下调。3.生物信息学分析:3.1 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及富集结果:我们对轻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主要包括损伤反应、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差异蛋白细胞定位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为细胞外空间、胞外膜上细胞器、外泌体;差异蛋白参与的分子作用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为肽酶调节剂、肝素结合、糖胺聚糖结合。我们对中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主要包括损伤反应、急性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差异蛋白细胞定位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为细胞外空间、胞外膜上细胞器、外泌体;差异蛋白参与的分子作用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为糖胺聚糖结合、肽酶调节剂活性、肝素结合。我们对重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主要包括急性炎症反应、蛋白质激活级联、损伤反应;差异蛋白细胞定位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为细胞外区域、外泌体、细胞外囊泡;差异蛋白参与的分子作用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靠前的为肽酶调节剂活性、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丝氨酸水解酶活性。3.2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及富集结果:我们对轻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显着性排名第一的为补体和凝血级联。我们对中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最显着的为补体和凝血级联。我们对重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显着性明显高于其他的为补体和凝血级联。4.验证结果:PCR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P在轻、中、重度HIE中表达量均升高,在轻度HIE中升高幅度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100A8蛋白在轻、中、重度HIE组表达量均升高,且随着HIE进展含量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验证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P在轻、中、重度HIE中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在轻度HIE中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重度HIE。结论:1.我们首次通过iTRAQ方法筛选出了HIE新生儿与健康新生儿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血浆差异表达蛋白谱。2.差异蛋白中HP的明显升高可能提示新生儿轻度HIE的发生。S100A8蛋白有潜力成为新生儿HIE的生物标志物。3.KEGG通路分析及富集结果提示补体和凝血级联在新生儿HIE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可能为探究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曹亮,王群,夏园,刘会会,张芳[8](2017)在《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123例的临床与随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123例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其辅助检查、治疗与结果、随访、预后及对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例患儿中治疗好转患儿62例,放弃治疗患儿54例,死亡患儿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5分钟Apgar评分、惊厥、昏迷、p H、BE、脏器损伤、亚低温治疗是影响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5 min Apgar评分<3分、BE≤-10 mmol/L是影响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易合并脏器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其中,脏器损伤以脑、肺、心损伤最常见。结论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治愈率较低,并发症较多,治疗后发生后遗症机率较大。

黎少玲[9](2017)在《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海马NIX、ROS表达及线粒体氧化应激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针刺干预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大鼠的随机对照实验方法,旨在从大鼠脑组织海马区活性氧簇(ROS)和NIX蛋白的表达以及线粒体ATP/ADP比值变化着手研究针刺“靳三针”头针穴组对HIBD模型大鼠自噬表达和氧化应激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与神经元功能修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HIE患儿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实验一:实验条件与方法: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YXK(粤)2013-0002]的SPF级SD大鼠20只,雌性;10只,雄性。体重:雌性230-270g,雄性400-450g。常规检疫3天,按雌:雄1:1合笼配种12h。雌性大鼠于次日早晨查阴道栓,以观察到阴道栓为妊娠第0天,连续配种3天。最后配种得孕鼠10只,其中正常分娩鼠2只,剖宫产大鼠4只,代乳鼠2只,备用鼠2只。在怀孕大鼠妊娠期21天、腹部明显可摸到胎鼠时采取夹闭双侧子宫动脉10分钟的延迟剖宫产手术。实验分组:造模成功的仔鼠以代乳母鼠进行哺乳喂养,针刺前随机将造模成功的仔鼠分为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自然分娩的仔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正常针刺组,每组8只,一共4组。干预手法:针刺组每日给予靳三针头针穴组针刺干预,每日针刺1次,每次每穴捻转行针10次后出针,不留针。一共干预14天。模型组和正常组每天同一时间行空抓,降低人为固定造成的差异影响因素。指标检测:各组大鼠每周称重一次并记录。取材时冰上低温全脑取材,钝性分离各部分组织、标记及称重。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ROS平均荧光强度;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海马NIX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一)体重: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正常针刺组大鼠体重在d13-d35没有显着差异(P>O.05),模型组大鼠体重在d13-d35差异有显着性(P<0.01),模型针刺组大鼠体重在d13-d21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针刺组大鼠体重在d28-d35有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体重在d21-d35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行为学检测:1.旷场试验:通过对比正常组、正常针刺组、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之间的活动次数,正常组与正常针刺组活动次数较高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针刺组和模型组活动次数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大鼠活动次数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水迷宫试验(空间探索):比较各组大鼠的目的象限(第一象限)停留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正常组与正常针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针刺组和模型组目的象限停留时间均短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目的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的要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特异性指标1.各组ROS平均荧光强度表达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正常针刺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ROS平均荧光强度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的ROS平均荧光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NIX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正常针刺组与正常组大鼠海马NIX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实验条件与方法:同实验一。实验分组:造模成功的仔鼠以代乳母鼠进行哺乳喂养至针刺前随机将造模成功的仔鼠分为模型+针刺组和模型组;自然分娩的仔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每组8只,一共3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指标检测:分别于仔鼠出生第1天、14天(针刺前)、21天(针刺中)、28天(针刺后),透射电镜检测各组海马CA1区自噬情况;分别于出生第1天、28天(针刺后)高效液相反相色谱检测脑组织中ATP/ADP比值。实验结果:1.各组大鼠脑组织重量比较:第一天,正常组与模型组的脑组织重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十八天,与正常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左脑皮质重量增加不显着(P>0.05),模型组左脑皮质重量增加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左脑皮质重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P<0.05)。2.透射电镜:第一天,正常组镜下未见自噬体,模型组镜下可见较多肿胀破裂的线粒体散在分布,自噬体表达比正常组增多,神经元细胞核轮廓不饱满,细胞质分布不均匀;第十四天,针刺前,正常组和模型组镜下可见神经元,但自噬表达增多不明显;第二十一天,针刺干预7天后,正常组自噬表达不明显,模型组有少量自噬体,线粒体肿胀明显,神经元细胞核出现核周间隙增宽,针刺组镜下自噬体数量多于其余两组;第二十八天,针刺干预14天后,各组的自噬的表达增多不明显,针刺组镜下可见线粒体形态趋向正常状态,内嵴清晰排列,胞质分布均匀。3.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脑组织中ATP/ADP比值:第一天:正常组的ATP/ADP比值要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十八天,与正常组相比,针刺组低于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能促进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重量增加。2.针刺能改善HIBD模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3.针刺靳三针头针穴组可使已经下降至低表达的自噬再次升高,但仅维持在针刺干预的早期,针刺干预后期对促进自噬的再次表达作用不明显。4.针刺组中ROS与ATP/ADP比值表达成负相关趋势,提示针刺靳三针头针穴组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大鼠脑功能修复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靳三针头针穴组能有效降低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损伤,并能提高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能量代谢有关。

朱付立[10](2017)在《弥散加权成像在足月儿HIE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对临床可疑足月儿HIE行DWI检查的最佳时间窗。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由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入院的64例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足月新生儿作为HIE组,其中,轻度组19例,中重度组45例。另外选取无窒息史的65例正常的足月儿作为正常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T1WI、T2WI、T2FLAIR)及DWI检查,同时选取脑内7个对缺氧较为敏感的部位作为检测区并测量其ADC值,分析各组间ADC值的差异。结果:1.轻度HIE病灶仅见于皮层及皮层下白质;中重度HIE病灶多位于深部脑白质,而基底节区、丘脑及放射冠相对少见。2.中重度HIE共检出92个深部脑白质病灶,DWI的检出数较常规MRI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对额顶叶深部白质、侧脑室三角区旁白质、胼胝体压部及颞枕叶病灶的检出率较常规MRI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基底节区、丘脑及放射冠区病灶的检出率较常规MRI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生后5天内行DWI检查,对病灶的检出率较常规MRI统计学差异最显着(P<0.01),而出生10天之后行DWI检查,较常规MRI无统计学差异(P>0.05)。4.正常组和HIE组中侧脑室前后角周围深部白质的平均ADC值均高于中央白质。轻度HIE组较正常组各测量区的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HIE中重度组较正常组及轻度组各测量区的ADC值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足月儿HIE随着病情的进展,病变范围不同。2.DWI对中重度HIE的早期诊断较常规MRI更有价值。3.生后5天内行DWI检查,可能为对临床可疑足月HIE患儿行DWI检查的最佳时间窗,而出生10天之后进行检查,DWI可能无明显优势。4.ADC值不仅可以评价正常足月新生儿脑白质的髓鞘化程度,还可对HIE的病变程度进行量化分析。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宫内窘迫
        1.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1.1.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1.2.1 古代中医对HIE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对HIE的治疗现状
        1.2.3 中医在新生儿HIE领域的现状和展望
    1.3 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研究进展
        1.3.1 神经干细胞
        1.3.2 细胞凋亡
        1.3.3 小结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一 宫内HIBD新生大鼠出生14天内行为学和脑组织HE染色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实验二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实验三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实验四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CASPASE-3的影响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2.5 实验五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
        2.5.1 材料与方法
        2.5.2 结果
        2.5.3 讨论
    2.6 实验六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14-3-3的影响
        2.6.1 材料与方法
        2.6.2 结果
        2.6.3 讨论
第3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3.1 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3.1.1 直观认识
        3.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 针刺1组和针刺2组效果比较
        3.2.1 两组对各指标的影响比较
        3.2.2 原因分析
    3.3 存在问题与展望
        3.3.1 新生大鼠14天前标记困难使体重观察不连续
        3.3.2 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种类不明
        3.3.3 假手术组设置多余
        3.3.4 针刺组参数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HE染色
附录二 凋亡细胞
附录三 CASPASE-3阳性细胞
附录四 BRDU阳性细胞
附录五 NESTIN阳性细胞
附录六 14-3-3阳性细胞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致谢

(2)TSPO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SPO抑制剂调控 PPARγ通路对缺血、缺氧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TSPO通过PPARγ途径调控IL-4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2极化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3)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病例入选条件
        1.1.2.1 诊断标准
        1.1.2.2 排除标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低钙血症组与非低钙血症组患儿的基本情况
        1.2.2 新生儿低钙血症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1.2.3 新生儿低钙血症发病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1.2.4 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临床特点及与血钙浓度关系
        1.2.5 新生儿低钙血症合并心律失常患儿钙剂治疗效果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治研究进展
    2.1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诊断
    2.2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病因
    2.3 新生儿低钙血症与新生儿癫痫发作
    2.4 新生儿低钙血症致心律失常
    2.5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临床表现
    2.6 新生儿低钙血症的治疗
        2.6.1 止痉
        2.6.2 补充钙剂
        2.6.2.1 静脉补钙
        2.6.2.2 口服补钙
        2.6.2.3 合并特殊疾病补钙原则
        2.6.3 补充镁剂
        2.6.4 补充维生素D治疗
        2.6.5 饮食调整
        2.6.6 静脉补充钙剂注意事项
    2.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NHIE的研究
    2 中医对NHIE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尾温的影响
        2.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2.3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行为学测试结果的影响
        2.4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2.5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形态观察
        2.6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2.7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 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HI模型的选择
        2.1 气管夹闭术
        2.2 延迟剖宫产术
        2.3 动脉结扎法
    3 热敏灸的概述
    4 针灸大椎穴与脑病的探讨
    5 腧穴热敏化的探讨
    6 热敏灸治疗HI模型疗效的探讨
        6.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生理发育和行为学测试的探讨
        6.2 热敏灸对HI模型的探讨
        6.3 热敏灸对HI模型脑组织形态学的探讨
    7 热敏灸治疗HI模型作用机制的探讨
        7.1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7.2 热敏灸对HI模型小鼠脑组织caspase-9阳性细胞数的探讨
结论
    1 文献研究
    2 实验研究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5)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病因素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辅助诊断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
        2.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名及诊断依据
        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1.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的特殊体质
    2.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HIE的生理病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3.槐杞黄颗粒的方药分析与相关研究进展
        3.1 槐杞黄颗粒的方解
        3.1.1 槐耳
        3.1.2 枸杞子
        3.1.3 黄精
        3.2 槐杞黄颗粒的现代研究进展
        3.3 总结
第三部分 HIE动物模型的选择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实验一 、槐杞黄颗粒干预作用的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观察
        1.实验动物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小结
    实验二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S100B含量表达的干预作用
        1.S100B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实验小结
    实验三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1.Caspase-3 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实验小结
结论
    1.文献研究部分
    2.实验研究部分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iTRAQ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二 iTRAQ实验
    三 PCR验证实验
    四 WesternBlot验证实验
    五 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 研究对象(正常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二 轻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B-A)的比较
    三 中度HIE组与正常对照组(C-A)的比较
    四 重度HIE与正常对照组(D-A)的比较
    五 各组汇总比较及结果验证
讨论
    差异蛋白的表达分析
    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致谢

(8)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123例的临床与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预后判断
    1.4 脏器损伤的判断标准[5, 6]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辅助检查
    2.2 治疗与结果
    2.3
    2.4 影响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预后的其他因素, 见表4。
    2.5 影响患儿预后的多因素, 见表5。
    2.6 合并主要脏器损伤和代谢紊乱情况, 见表6。
    2.7 随访情况
3 讨论

(9)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海马NIX、ROS表达及线粒体氧化应激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关于HIE的临床诊断
        三、关于HIE的病因分析
    第二节 自噬的研究现状及其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
        一、自噬的分类和特点
        二、线粒体自噬的特点
        三、NIX与线粒体自噬的关系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非药物治疗
    第四节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一、祖国医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论述
        二、祖国医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因的认识
        三、祖国医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机的认识
        四、中医药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概况
    第五节 靳三针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
        一、靳三针治疗脑病特色
        二、靳三针头针的组成
        三、靳三针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脑海马区自噬影响研究
        一、实验材料及实验条件
        二、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三、数据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讨论
    第二节 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脑组织自噬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及实验条件
        二、观察指标
        三、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讨论
讨论
    一、关于实验分组及干预方法的探讨
    二、关于宫内窘迫模型的制备
    三、各组大鼠脑ROS荧光表达与ATP/ADP比值变化分析
    四、ROS平均荧光强度表达、ATP/ADP比值与NIX蛋白表达的联系
    五、针刺与缺氧缺血性脑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弥散加权成像在足月儿HIE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及不足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D]. 李星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2]TSPO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丹丹. 苏州大学, 2020(06)
  • [3]90例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D]. 王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热敏灸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D]. 刘结民.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D]. 黄天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冯凯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基于iTRAQ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D]. 朱元元. 苏州大学, 2018(01)
  • [8]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123例的临床与随访分析[J]. 曹亮,王群,夏园,刘会会,张芳.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09)
  • [9]针刺对HIBD模型大鼠海马NIX、ROS表达及线粒体氧化应激影响[D]. 黎少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7)
  • [10]弥散加权成像在足月儿HIE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朱付立. 泰山医学院, 2017(06)

标签:;  ;  ;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64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