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IS技术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数据科学价值的初步研究

利用GIS技术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数据科学价值的初步研究

一、运用GIS技术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数据科学价值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焦曼文[1](2021)在《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是人类离不开的根本自然资源。人类对土地利用管理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及所承载人口数量的多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对于研究区域未来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指导。本文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1995年、2005年、2018年遥感数据,采用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法、改进的CA-Markov模型,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关中地区土地结构差异化较大,土地利用类型有以下几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占比很大。研究区城市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关中地区土地利用热点区域为建设用地和耕地。水域、林地、草地面积也在小范围内存在波动。(2)通过对驱动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中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三产占比,属社会经济范畴。第二主成分中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水资源量、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属于自然环境范畴。说明在关中地区土地建设利用过程中,已经从过去的保证物质生产需要进行建设规划,逐渐转变现在的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3)通过构建改进CA-Markov模型对2030年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通过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未来关中地区耕地占比将不断减少,林地基本保持稳定,草地占比小幅下降,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不断增加,未利用土地保持稳定。

李市双[2](2021)在《西安市PM2.5时空特性研究及NARX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雾霾天气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威胁和挑战。PM2.5作为空气污染物中受人关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危害大,分布广,对PM2.5的研究及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在PM2.5预测上精度不高的问题,对PM2.5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提高预测精度。首先依据西安市1 1个监测站点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参数对西安市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空气氧化性进行分析,为PM2.5预测提供基础;其次,将西安市11个监测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带有外部输入的非线性反馈型自回归神经网络NARX模型对PM2.5进行预测;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及小波分解建立了四种NARX网络模型并对各站点PM2.5进行预测评价,确定最优的网络模型,从而实现了西安市11个站点的PM2.5高精度预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并助力环保事业的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西安市PM2.5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供暖期空气质量劣于非供暖期,西安市2015~2017年兴庆小区空气污染较小,经开区和高压开关厂较差;PM2.5与大气氧化物SO2、CO、NO2和O38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2、0.607、0.551、-0.418,呈显着相关,表明大气氧化性对PM2.5水平有一定影响。2.NARX神经网络能较准确地预测PM2.5,经过主成分分析后,Re降低了 0.17%~6.78%、rmse降低了 1.10~5.42、γs提高了 0.002~0.053,经过小波分解后,Re降低了-0.25%~9.40%、rmse降低了-2.77~3.94、γs提高了-0.010~0.058;主成分分析和小波分解均能提高NARX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基于主成分分析的NARX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优于基于小波分解的模型。3.经过主成分分析与小波分解相结合的NARX网络模型Re降低了 0.04%-12.46%、rmse降低了 0.64-7.54、γs提高了-0.02-0.075。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小波降噪相结合的NARX网络的预测精度最高。4.本文模型在一年中各个月份预测效果均可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各个评价指标月平均值结果显示较好,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为强相关。

张莹莹[3](2021)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呈现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受灾损失大的特点,加之学生对自然灾害没有直观的认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容易被忽略。在此背景下,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培养相应的防灾能力。地理信息技术涵盖各类地理数据,教师可灵活的创建教学情境,辅助学生观察地理过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深化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积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自然灾害学习重点在于辩证思考自然灾害形成机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结合灾害数据收集、判读遥感影像、制作专题地图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辅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认识自然灾害及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河北省部分高中学生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与使用情况,分析地理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的现状,查询收集各省市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联考题目,分类提取适合难度的题目考查学生对3S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技能。基于3S技术辅助中学区域自然灾害地理教学,利用多时段遥感影像辅助教学案例设计,创设的地理情境真实性,结合新教材人教版第五章“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内容编写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地理思维能力。论文结论如下: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及应用欠缺了解;由于缺少教学资源、学校要求不明确、课时紧张等困难,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中应用的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况一般。通过收集分析2018-2020年各省关于考察地理信息技术及自然灾害的高考试题发现,浙江省及江苏省命题角度以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及分析能力方面考察较多,多以选择题的形式。通过遥感影像对比分析自然灾害地理过程,了解自然灾害现象与特征,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并利用GIS空间追踪分析台风路径,可视化台风影响范围。利用Windy在线查询气象数据,掌握寒潮发生前后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过程及其危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以贵州省水城县为研究区,根据高程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提取坡度及等高线分布,分析水城县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运用GIS技术的几何网络分析功能以消防队为例规划防灾救灾最短路径、利用空间显示功能制作各省市2020年7月以来地震发生频数专题地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数据,提高地理实践力。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洪涝、地震、火灾、赤潮等灾害的应用,实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

罗渝[4](2020)在《重庆市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现状评价》文中提出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重庆是我国烟草主产地之一,分布区域主要包括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是重庆烤烟主产区之一,本文于2012年对黔江区植烟土壤进行了调查和采样分析,通过测定植烟土壤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及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明确了植烟土壤肥力状况,利用GIS技术获得了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通过对比10年前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了解了植烟土壤养分变化情况,以期为黔江区植烟土壤改良和烟草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黔江区植烟土壤酸化严重,急需改良。建议pH<5的土壤施用石灰进行改良,pH<5.5的土壤施用白云石粉或碱性物料进行改良。(2)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24.2 g/kg,有57.0%的土壤有机质在适宜范围;该地区土壤全氮与碱解氮都较为适宜;适宜全磷范围的土壤样品占55.6%,且总体水平偏低;速效磷含量在适宜范围的比例为34%;速效钾低于150 mg/kg的土壤有24.4%,平均值为234 mg/kg,个别速效钾含量极高。因此,在相应区域的施肥管理中应控磷保钾,同时控制氮肥施用仍然是今后的工作重点。(3)中量营养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交换性钙、镁含量偏低,超过55%处于极低、偏低水平。有效硫的含量较为丰富,有效硫高于50 mg/kg的比例超过50%。因此,该部分土壤应适当降低含硫肥料的施用,增施钙肥与镁肥。(4)微量营养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黔江区植烟土壤具有高硫、高铁、高锰、高锌、高铜、低氯、低硼的特点,施肥管理时需适当补充氯,同时需要通过提高pH降低铜、锌、铁、锰的有效性,增施硼肥,并参考土壤钼含量针对性施用钼肥。

向卫国[5](2020)在《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呈现,如北京奥运会场馆工程、世博会场馆工程、新城区市政工程等,其中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对于推动区域生产要素有效连接、改善人文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类项目存在项目类型众多、项目组织、管理界面交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信息沟通方式落后、组织、过程管理割裂等问题,制约集群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随着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趋势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引入BIM及其关键技术,探索BIM技术下的集成管理模式,助力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1)研究本文内容开展所需的理论基础,包括集群项目、项目管理、集成相关理论、BIM技术及特点、GIS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BIM与GIS融合技术等内容,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2)在研究集群的特性、分析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的概念,采用综合集成法、引入计算机集成建造理论模型,提出采用并创新性扩充“组织-过程-信息”三维集成模型内涵,基于此进一步设计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框架,并对其中的含义进行阐释,最终有望涌现出新的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3)系统研究并创新提出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涉及到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包括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技术、BIM到GIS转换技术、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有效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进一步实现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奠定基础。(4)结合应用需求创新打造以BIM模型为信息中枢,融合工程建设各类要素信息、采用BIM、3DGIS等技术、C/S和B/S混合模式,以Restful标准化接口的微服务为服务主线,搭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完成项目级和项目群级的功能设计,通过业务流程集成化、功能模块组件化,有效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适应于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功能复杂、数据融合、业务多变的特点,实现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集成。(5)以深圳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为实例,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上述研究成果,创新性开展了包含地理模型、地质模型和规划模型在内的三大基础模型创建、包含道路、综合管廊、景观等在内的各类集群市政工程模型的创建、房屋建筑类模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和基于BIM的建设管理平台搭建工作,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理”、“物理”、“事理”挑战,实现了前海合作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基于组织集成、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集成管理模式。

郭少泽[6](2018)在《数据信息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环境、人口和企业数据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WebGIS可视化技术已经渗入进很多行业当中。本文研究的是基于WebGIS技术的数据可视化系统,数据源有环境质量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部分的企业与分企业之间的经济资产联系数据。选择这三类数据作为切入点意义在于,空气质量代表着地区的居住环境,各类人口数据代表着地区的各阶层各年龄段就业人数,企业资产数据代表着地区的企业运转状况,建立这三项数据的可视化展示系统,可以有效指导就业人口的择业计划,也可以为国家的人才规划提供一定参考,此项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是源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数据可视化项目,该项目最终目的是将全国的环境质量数据,人口数据,企业资产数据以及土地和交通等各大类数据采用WebGIS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本文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先建立数据可视化系统模型,根据设计的系统模型,分层级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工作。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阐述了系统框架的设计和系统子模块的结构设计,并且介绍了各分系统之间的设计和交互;在系统实现过程中,首先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处理,再着重介绍了系统采用的可视化技术以及系统运用Web技术和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的交互操作。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先是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将原始数据进行了异常数据和降维处理。然后进一步研究了可视化算法和可视化分析方法,结合多种前端技术,用户在前端请求,客户服务器响应的可视化方式将数据在WebGIS地图上展示出来。在可视化展示方式上,使用了多种图形图表来呈现多维数据,致力于让没有表现力的表格数据直观形象地在用户面前呈现。

张诗羽[7](2017)在《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要求产量与质量并重,科学施肥是实现烟草优质高产的核心技术。攀枝花作为四川省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其烟叶主产区平均海拔1750m,地貌类型复杂,影响施肥量的因素多变,这对烟草配方施肥提出很高要求。随着以PDA为载体的移动GIS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景也逐渐显现出来。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施肥系统及其应用平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攀枝花典型植烟山区——大龙潭乡为研究区域,探讨了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利用GIS技术构建了基于植烟田块的山区烟草生态环境数据库,利用肥料试验数据和专家施肥决策知识,借助人机交互理论建立了烟草施肥模型,基于C#.NET的ArcGIS Engine平台实现了生态环境数据库与施肥模型的耦合,编程开发实现系统功能,最后运用移动GIS技术实现系统在移动PDA上的运行和GPS定位功能,得到了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系统并对系统的推荐施肥方案进行应用与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GIS技术构建了包括行政区划、施肥管理单元、水系、烟叶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山区烟草生态环境数据库。采用E-R模型对包括权属、土壤类型、土壤样点数据、地形地貌等10个实体对象进行设计。以高分遥感影像为施肥底图矢量化提取植烟田块,共提取大龙潭乡植烟田块5782个,以田块为施肥管理单元,利用GIS方法获取施肥管理单元的权属、土壤类型、田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等相关属性信息16万余条,将施肥基础信息具体到植烟田块,保证了施肥决策的准确性。(2)研究并建立了烟草施肥模型。在利用多年田间肥料试验和验证试验数据,应用改进的肥料效应函数确定的烟草基础施肥模型基础上,结合专家经验知识和农户施肥调查资料,研究了包括土壤因素、前茬作物、有机肥用量等10个模型参数的施肥量修正规则,借助人机交互理论对基础模型进行优化,保证了施肥模型的科学性,使其更贴合烟草生产实际。(3)采用C/S三层结构模式和嵌入式开发理念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将系统分为表现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应用ArcGIS Engine的嵌入式GIS平台、基于.NET Framework可视化开发环境、采用C#编程语言,实现了了基于矢量数据的地理空间数据库与烟草施肥模型的耦合,编程开发了地图操作、地图查询、GPS定位、施肥管理及生产管理五大功能模块。(4)运用移动GIS技术,基于嵌入式移动终端PDA自带的GPS接收模块,通过模拟串行通讯端口接收并转换GPS信号,编程实现坐标系统的转换,得到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信息系统,使GIS各种功能的实现扩展到了更为灵活的野外环境,实现了烟草施肥管理技术的便携化,使广大烟草工作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指导烟叶生产。(5)系统推荐施肥结果可靠。选择云烟系列烤烟在坡地上种植进行系统的验证试验,根据系统的推荐施肥建议施用肥料,与农户常规施肥方案相比,系统指导施肥总量减少12~18kg/667m2,烟叶各生长期长势更优;烤后烟叶上、中、下部位烟碱分别较对照降低16.23%、15.85%、17.50%,总糖含量在适宜范围内且较对照分别高出23.31%、14.99%、6.03%,化学品质更为协调;烤烟产量提高15.62kg/667m2,产值提高816.30元/667m2,中上等烟比例增加10.76%,实现了肥料的高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

姜慧娟[8](2014)在《浓香型产区烟叶品质评价与区域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浓香型烤烟烟叶长期以来在中国卷烟生产中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加快其形成科学合理的烟叶生产布局,培育特色烟叶品牌,提升烟叶整体质量水平和供应能力,本研究以国内8个省的浓香型主产烟区为取样点,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浓香型地区烤烟的品质各要素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利用GIS对其进行了区域分布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浓香型产区典型样点特色优质烟叶品质各要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外观质量:浓香型烟区烟叶颜色多橘黄色,成熟度处于成熟档次的中间水平,叶片结构大多疏松,身份多中等,油分有但不多,色度强但不浓。湖南江华、宁乡、江永,河南社旗、灵宝、郏县、方城,陕西洛南烟叶外观质量较好;河南遂平、渑池、襄县,广东始兴质量稍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不同类群间烤烟外观质量存在不同差异,颜色、成熟度、叶片结构、油分、色度各类群间均达到差异极显着;身份的第Ⅲ类与第Ⅰ类、Ⅱ类达到差异极显着。(2)物理特性:浓香型烟叶物理特性每项指标均值基本均处于全国中部叶物理特性适宜范围内。河南内乡、宜阳、唐河、泌阳、襄县、舞阳,山东莒县、高密,安徽芜湖烟叶物理特性得分较高;河南灵宝、西峡、社旗,湖南嘉禾、江华,广东始兴,广西富川烟叶物理特性得分相对较低。不同类群间物理特性各指标存在不同差异,仅厚度达到差异极显着。(3)化学成分:浓香型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相对较好;多酚类物质中绿原酸含量较高;有机酸类物质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较高;中性致香物质中新植二烯含量较高;生物碱中烟碱含量较高;河南内乡、遂平,湖南安仁、嘉禾、宁乡、浏阳,广东始兴,广西富川烟叶综合化学成分得分较高;安徽泾县、东至,河南洛宁,山东莒县,广东南雄,陕西旬邑烟叶综合化学成分得分较低。(4)感官质量:烤烟感官质量整体较适宜;河南灵宝、汝阳、新安,山东昌乐,湖南江华、安仁、浏阳及桂阳感官质量得分较高,河南泌阳、遂平、汝州、内乡,陕西陇县,江西广昌感官质量得分较低,说明此地区的感官质量有待提高。香气质、香气量及余味在各类群间均达到了差异极显着水平,透发性的第Ⅱ类与第Ⅰ、第Ⅲ类差异极显着;细腻程度、圆润感的第Ⅱ类与第Ⅰ、Ⅲ类达到差异显着;柔和程度、刺激性及干燥感的第Ⅰ类与第Ⅱ、Ⅲ类均达到差异极显着。2基于GIS技术对浓香型产区特色优质烟叶品质各要素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外观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日照、潍坊南部部分地区,陕西咸阳南部、宝鸡东南部、商洛北部外大部分地区,河南南阳东南部、平顶山东南部、三门峡南部,安徽池州南部,湖南永州、长沙,广西贺州等地。(2)物理特性:较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日照、潍坊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河南漯河、驻马店、平顶山,安徽芜湖等地。(3)化学成分:较协调区分布在河南阳南部、驻马店中部,陕西商洛南部,湖南长沙、郴州、永州,江西赣州西部,广东韶关北部,广西贺州等地。(4)感官质量:较好的区域集中在河南洛阳西南部、平顶山西部部分地区,湖南永州、郴州,广东韶关西部,广西贺州北部等地。3对浓香型产区特色优质烟叶综合品质进行了评价及区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对浓香型产区典型样点烟叶综合品质要素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浓香型烟区烟叶综合品质以湖南安仁、桂阳、江华、浏阳,河南灵宝,山东昌乐烟叶得分较高;河南泌阳、遂平、汝州,陕西陇县,旬邑得分相对较低。外观质量三类群间差异极显着;物理特性第Ⅰ类和第Ⅲ类差异显着;化学成分第Ⅱ类和第Ⅰ类、Ⅲ类差异极显着;感官质量第Ⅰ类与第Ⅱ、Ⅲ类差异极显着。(2)基于GIS技术对浓香型产区特色优质烟叶综合品质进行了区划研究。结果显示:烤烟综合品质较好的区域为湖南长沙、郴州、永州,河南洛阳西部、三门峡中部等零星区域,广西贺州等地;山东潍坊中南部、日照,河南平顶山、洛阳南部、三门峡南部,陕西咸阳南部、宝鸡东南部,安徽池州、宣城、芜湖,江西抚州、赣州,广东韶关等地次之;山东青岛、潍坊中南部外大部分地区,河南许昌、驻马店、许昌、南阳、三门峡东北部等零星区域、洛阳北部零星区域,陕西延安、宝鸡西北部、商洛北部、咸阳北部等地综合品质相对较差。

陈玲[9](2013)在《基于RFID及GIS技术的烟叶物流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烟草物流管理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无法追踪烟叶的流量与流向;运输车辆采用人工调度的方式,装载率低,空驶距离长,运输成本高;缺少原料追溯可视化管理系统,在发生质量问题后,不能快速追溯问题原因,不能及时封存问题原料。如何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对烟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成为烟草物流科研热点。本研究以烤烟从收购环节到中心仓库环节的流通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RFID、GPS与GIS技术在烟叶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方法。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RFID的烟叶追踪模块;2、基于GPS的物流调度模块;3、基于GIS的质量追溯模块。烟叶追踪模块实现了对烟包的标识和追踪,监控仓库出入库状态,为其它模块提供了原料流量、流向的基础数据。物流调度模块可确定运输车辆合理运输量,规划最短路径,确定最优的转运流程,为其它模块提供了运输轨迹数据。质量追溯模块实现了可视化管理,能够在GIS地图上显示供应链中的原料流量流向,并且绘制车辆运输轨迹图。本研究研制的烟叶物流管理系统,部分模块已投入生产应用,达到烟叶追踪、车辆调配、质量追溯可视化的设计目标。本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烟叶数字供应链,为烟叶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了抗风险事件的能力,加强了烟草产品质量管理,提升了物流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了烟草企业的竞争力。

张永安,杨述元,张一杨[10](2013)在《基于MapX组件技术的烟叶基地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烟叶基地信息的高效管理,本文简述了基于MapX组件技术的烟叶基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该系统具有对烟叶基地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图形化输出,有助于烟叶基地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GIS技术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数据科学价值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GIS技术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数据科学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1.3.3 系统化理论
    1.4 技术方法
        1.4.1 遥感技术
        1.4.2 GIS技术
        1.4.3 模型分析法
    1.5 研究区概况
        1.5.1 位置与人口
        1.5.2 自然环境条件
        1.5.3 社会经济条件
    1.6 研究难点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运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预处理
    2.1 数据来源
    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2.2.1 辐射定标
        2.2.2 大气校正
        2.2.3 影像合成及裁剪
        2.2.5 假彩色合成
    2.3 遥感影像解译
        2.3.1 构建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2.3.2 遥感分类方法
    2.4 本章小结
3.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评价
    3.1 指数选取
    3.2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分析
    3.3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4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关中地区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4.1 驱动力主成分分析
        4.1.1 主成分分析模型
        4.1.2 主成分分析计算过程
    4.2 选取原则
    4.3 驱动力因素选取
    4.4 适应性分析
    4.5 共同度分析
    4.6 提取主成分
    4.7 指标分析
    4.8 本章小结
5.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5.1 模型选取
        5.1.1 CA-Markov模型
        5.1.2 改进CA-Markov模型
    5.2 模型构建步骤
    5.3 研究区模型构建过程与检验
        5.3.1 计算转移概率矩阵
        5.3.2 计算驱动力指标
        5.3.3 计算自相关系数及权重
        5.3.4 模型计算及结果对比
    5.4 基于驱动力的改进CA-Markov模型预测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2)西安市PM2.5时空特性研究及NARX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PM_2.5时空特性研究进展
        1.2.2 空气质量预测
        1.2.3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其预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大气污染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3.1 无效数据识别及处理
        2.3.2 原始数据归一化
第三章 西安市PM_(2.5)时空分布及空气氧化性
    3.1 PM_(2.5)时空分布
        3.1.1 参数介绍
        3.1.2 PM_(2.5)随时间变化
        3.1.3 PM_(2.5)的空间分布
    3.2 空气氧化性
        3.2.1 相关性分析方法
        3.2.2 PM_(2.5)与前体污染物的相关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RX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4.1 NARX神经网络原理及建模方案
        4.1.1 NARX神经网络原理
        4.1.2 NARX神经网络预测建模方案
    4.2 预测结果评价指标
    4.3 NARX神经网络预测
        4.3.1 NARX模型最优参数的选择
        4.3.2 NARX神经网络预测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NARX网络的多模型预测
    5.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NARX神经网络预测
        5.1.1 主成分分析原理
        5.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NARX神经网络预测
        5.1.3 结果分析
    5.2 基于小波分解的NARX神经网络预测
        5.2.1 小波分解原理
        5.2.2 小波分解函数种类
        5.2.3 小波分解结果评价
        5.2.4 小波分解参数选择
        5.2.5 基于小波分解的NARX神经网络预测
        5.2.6 结果分析
    5.3 基于小波分解、主成分分析的NARX神经网络预测
        5.3.1 原始数据小波降噪及主成分分析
        5.3.2 基于主成分分析及小波降噪的NARX网络预测
        5.3.3 结果分析
    5.4 最优模型对PM_(2.5)的年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及自然灾害
        2.1.2 地理信息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3.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3.3 教学存在问题
4 适宜地理信息技术的高中自然灾害教学资源挖掘及数据获取
    4.1 适宜地理信息技术的高中自然灾害教学分析
        4.1.1 教学目标分析
        4.1.2 教学资源挖掘
        4.1.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的优势
    4.2 地理信息技术及自然灾害的高考试题内容梳理
    4.3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自然灾害教学数据获取
5 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案例设计
    5.1 案例选取
    5.2 案例设计依据
        5.2.1 学情分析
        5.2.2 教学策略及目标
    5.3 教学设计
        5.3.1 气象灾害
        5.3.2 地质灾害
        5.3.3 海洋灾害
    5.4 教学案例设计反思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重庆市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现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重庆市黔江区烤烟概况
    1.2 适宜烟草生长的土壤肥力条件
        1.2.1 土壤有机质与烤烟生长
        1.2.2 土壤pH值与烤烟生长
        1.2.3 大量元素对烤烟的影响
        1.2.4 其他矿质元素对烤烟的影响
        1.2.5 微量元素对烤烟的影响
    1.3 土壤肥力评价
        1.3.1 评价方法
        1.3.2 评价指标
2.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
    2.4 技术路线
3.材料与方法
    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1 土样采集地理范围
        3.1.2 土样采集布点原则及采集样品数量
        3.1.3 土壤采集方法
        3.1.4 采样地块档案建立和相关性调查
        3.1.5 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及地质背景调查
        3.1.6 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方法及分析质量控制
    3.2 植烟土壤养分评价方法
    3.3 建立土壤养分分布图和施肥分区图
    3.4 数据处理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 黔江植烟区农业地质背景现状分析
        4.1.1 植烟区农业地质背景调查
        4.1.2 地质地貌条件
        4.1.3 地表径流条件
        4.1.4 土壤类型及成土母质
    4.2 黔江区植烟土壤理化性质现状及评价
        4.2.1 黔江区植烟土壤pH现状及评价
        4.2.2 植烟土壤有机质现状及评价
        4.2.3 植烟土壤氮素含量现状及评价
        4.2.4 黔江区植烟土壤磷素含量现状及分析评价
        4.2.5 植烟土壤钾素现状及评价
        4.2.6 黔江区植烟土壤钙、镁含量现状及评价
        4.2.7 植烟土壤硫、氯含量现状及评价
        4.2.8 黔江区植烟土壤微量营养元素(Cu、Zn、Fe、Mn、Mo、B)现状及评价
        4.2.9 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集群项目管理
        1.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1.2.3 BIM技术
        1.2.4 基于BIM的管理平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逻辑结构
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基本概念
        2.1.1 集群项目
        2.1.2 项目管理
    2.2 集成相关理论
        2.2.1 集成的内涵
        2.2.2 集成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2.2.3 制造业集成相关理论
        2.2.4 综合集成相关思想
    2.3 BIM及相关技术
        2.3.1 BIM技术及特点
        2.3.2 GIS技术
        2.3.3 模型轻量化技术
        2.3.4 BIM与 GIS数据融合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总体架构研究
    3.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概念的提出
    3.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集成管理模式BIM技术应用框架
        3.2.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维度分析
        3.2.2 基于BIM技术的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3.2.3 组织集成
        3.2.4 过程集成
        3.2.5 信息集成
    3.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应用关键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模型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4.1 多源模型创建关键技术
        4.1.1 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
        4.1.2 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
        4.1.3 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
        4.1.4 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
    4.2 BIM模型到GIS模型转化技术
        4.2.1 基于通用数据格式的IFC到 CityGML的转化
        4.2.2 基于数据解析与重构的DGN格式到UDB的转化
    4.3 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
        4.3.1 模型坐标变换
        4.3.2 GIS模型处理
    4.4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
        4.4.1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模型空间索引方式
        4.4.2 实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平台研究
    5.1 建设管理平台需求研究与设计
        5.1.1 业务需求分析
        5.1.2 解决思路
    5.2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研究与设计
        5.2.1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5.2.2 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5.2.3 建设管理平台业务架构
        5.2.4 建设管理平台技术架构
        5.2.5 建设管理平台数据架构
    5.3 建设管理平台功能实现
        5.3.1 项目层级功能设计
        5.3.2 项目群功能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实践研究
    6.1 项目背景及概况
        6.1.1 前海合作区规划与集群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6.1.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面临的挑战
        6.1.3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模式
    6.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实践
        6.2.1 基于BIM的组织集成
        6.2.2 基于BIM的过程集成
        6.2.3 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未来的工作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数据信息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环境、人口和企业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WebGIS系统介绍
        1.3.1 WebGIS概述
        1.3.2 WebGIS的发展趋势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主要技术介绍
    2.1 前端数据获取技术
        2.1.1 JSON的序列化
        2.1.2 Ajax实现数据传输
    2.2 软件框架介绍
        2.2.1 框架基础简介
        2.2.2 MVC设计模式
        2.2.3 Spring框架
    2.3 开源数据库PostgreSQL
        2.3.1 PostgreSQL的组成和特性
        2.3.2 PostgreSQL的GIS扩展
3. 框架设计和数据处理
    3.1 系统框架
    3.2 数据分析
    3.3 数据处理算法
4. 数据可视化处理
    4.1 可视化分析
    4.2 可视化算法分析
        4.2.1 空间映射
        4.2.2 图标法
        4.2.3 降维
        4.2.4 等值线算法
        4.2.5 内存映射
5. 可视化实现
    5.1 可视化数据模型
    5.2 可视化用户界面
6.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施肥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1.2.2 施肥模型研究进展
        1.2.3 施肥信息系统应用平台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1.4.1 基于ArcGIS Engine的GIS开发技术
        1.4.2 基于.NET Framework的C
        1.4.3 基于PDA的移动GIS技术
        1.4.4 小结
2 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目标
    2.2 系统设计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系统框架设计
        2.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4 系统功能设计
3 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3.1 数据需求分析
        3.1.1 数据需求
        3.1.2 数据来源
        3.1.3 数据分类
    3.2 数据库设计
        3.2.1 空间数据库设计
        3.2.2 属性数据库设计
        3.2.3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
    3.3 山区烟草生态环境数据库建立
        3.3.1 基础数据的处理
        3.3.2 施肥管理单元生成
        3.3.3 数据入库
4 烟草施肥模型研究
    4.1 施肥模型设计
    4.2 施肥基础模型建立
    4.3 基于专家知识的施肥模型优化
5 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5.1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系统运行环境
    5.2 地理数据库与施肥模型的耦合
    5.3 系统关键功能实现
        5.3.1 地图显示与操作
        5.3.2 地图查询
        5.3.3 GPS定位
        5.3.4 施肥管理查询
    5.4 系统简介
        5.4.1 系统界面
        5.4.2 GPS定位
        5.4.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5.5 系统验证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浓香型产区烟叶品质评价与区域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烤烟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1.1.1 外观质量
        1.1.2 物理特性
        1.1.3 化学成分
        1.1.4 感官质量
        1.1.5 综合质量
    1.2 烟草区划研究进展
        1.2.1 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1.2.2 烟草品质区划研究进展
    1.3 浓香型烤烟烟叶品质研究现状
    1.4 烟草区划研究展望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取样点的选择
    3.2 采样要求
    3.3 测试项目和方法
        3.3.1 外观质量指标
        3.3.2 物理特性指标
        3.3.3 化学成分指标
        3.3.4 感官质量指标
    3.4 烤烟品质评价方法
        3.4.1 外观质量
        3.4.2 物理特性
        3.4.3 化学成分
        3.4.4 感官质量
        3.4.5 烤烟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3.5 数据统计与处理分析
4 结果和分析
    4.1 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典型取样点品质各要素评价
        4.1.1 典型取样点烤烟烟叶外观质量各要素评价
        4.1.2 典型取样点烤烟烟叶物理特性各要素评价
        4.1.3 典型取样点烤烟烟叶化学成分各要素评价
        4.1.4 典型取样点烤烟烟叶感官质量各要素评价
    4.2 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典型取样点综合品质要素评价
        4.2.1 综合品质各要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典型取样点烟叶综合品质不同类群间差异性分析
        4.2.3 浓香型不同取样点烟叶综合品质赋值
    4.3 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品质各要素区域分布研究
        4.3.1 浓香型烟区烟叶外观质量区域分布研究
        4.3.2 浓香型烟区烟叶物理特性区域分布研究
        4.3.3 浓香型烟区烟叶化学成分区域分布研究
        4.3.4 浓香型烟区烟叶感官质量区域分布研究
    4.4 浓香型烟区烟叶综合品质区域分布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5.1 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品质各要素评价与区域分布
        5.1.1 外观质量各要素评价与区域分布
        5.1.2 物理特性各要素评价与区域分布
        5.1.3 化学成分各要素评价与区域分布
        5.1.4 感官质量各要素评价与区域分布
    5.2 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综合品质评价与区域分布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9)基于RFID及GIS技术的烟叶物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烟叶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RFID技术介绍
        2.1.1 RFID系统工作原理
        2.1.2 RFID标签
        2.1.3 RFID读卡器
        2.1.4 RFID技术特点与优势
    2.2 GPS技术介绍
        2.2.1 GPS定位原理
        2.2.2 GPS定位方法分类
        2.2.3 动态绝对定位的实现
    2.3 GIS技术介绍
        2.3.1 WebGIS技术的应用
        2.3.2 Google Maps技术分析
        2.3.3 JavaScript开发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组织职能分析
    3.2 业务需求分析
        3.2.1 烟叶追踪阶段
        3.2.2 车辆调度阶段
        3.2.3 烟叶种植阶段
    3.3 功能需求分析
        3.3.1 烟叶追踪模块功能需求
        3.3.2 物流调度模块功能需求
        3.3.3 质量追溯模块功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 RFID烟叶追踪模块设计
        4.2.1 RFID中间件的开发
        4.2.2 RFID防碰撞算法的选择
    4.3 GPS物流调度模块设计
    4.4 GIS质量追溯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5.2 基于RFID的烟叶追踪模块的实现
        5.2.1 RFID读卡器接口开发
        5.2.2 RFID扫码业务功能的实现
    5.3 基于GPS的物流调度模块的实现
        5.3.1 车载GPS追踪器的开发
        5.3.2 轨迹监听服务器的开发
        5.3.3 物流调配功能的实现
    5.4 基于GIS的质量追溯模块的实现
        5.4.1 基本GIS功能的实现
        5.4.2 烟叶供应链追溯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运用GIS技术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数据科学价值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地区土地利用趋势评价研究[D]. 焦曼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西安市PM2.5时空特性研究及NARX神经网络模型预测[D]. 李市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研究[D]. 张莹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重庆市黔江区植烟土壤养分现状评价[D]. 罗渝. 西南大学, 2020(05)
  • [5]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向卫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数据信息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环境、人口和企业数据为例[D]. 郭少泽.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基于移动PDA的山区烟草精准施肥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诗羽.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8]浓香型产区烟叶品质评价与区域分布研究[D]. 姜慧娟.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9]基于RFID及GIS技术的烟叶物流管理系统研究[D]. 陈玲. 厦门大学, 2013(05)
  • [10]基于MapX组件技术的烟叶基地信息管理系统构建[A]. 张永安,杨述元,张一杨. 中国烟草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标签:;  ;  ;  ;  ;  

利用GIS技术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数据科学价值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